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牧場事工糾偏系列 作者:陳豐盛

 牧場事工糾偏()
    2011-3-24 17:32:25 《天風》2011年第一期 浙江省永嘉縣陳豐盛
對於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64) 傳道人來說,在服侍的工廠上會遭遇各式各樣的人與事,經歷的事多了,就不難發現,今日教會中存在著不少因錯誤的觀念和動機,使得教會這神聖的侍奉出現盲目 和偏差,最後成為受眾接受主道的攔阻,也成為教會健康發展的障礙。筆者將列舉幾項常見的偏差並作剖析與評判,以此作為守望者之聲與讀者彼此分享。
(一)恩賜第一的偏差
        在教會服侍中,恩賜可使傳道人的侍奉功效卓越。保羅曾強調哥林多教會是一間值得感恩的教會,肯定他們在基督裡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15),並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林前17)。不過,保羅又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們教會存在的種種問題,說他們是屬肉體的,在基督裡為嬰孩的。他又用整整三章的經文(參林前1214)來論述恩賜的問題。由於高舉恩賜而無視愛,哥林多教會陷入許多的爭端,導致教會混亂,使很多人跌倒。
    恩賜若被無限高抬或是誤用,就可能成為敗壞傳道侍奉、危及教會的罪魁禍首。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哥林多教會。保羅在稱它為值得感恩的教會的同時,也批評他們是屬肉體的,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今日教會和傳道人面對著恩賜的難題和負擔,可以說受了許多不實的追捧,也受了許多無端的誤解。在這個講究效率、追求實用的社會中,教會在事工的發展中也追求 以量化的標準衡量事工的成敗,以人數的多寡決定事工的是否有效,以信徒的好惡評價傳道者的價值。為了達到以上要求,教會在培養或是邀請傳道人的時候,就很 注重傳道人的恩賜。在物色人才的時候,教會負責人首先要看的是教會中有誰是口才比較好、音樂才能較好等。若有人提出願意奉獻歸主,負責人很少先問他的心 志,而是先問他的才能。更有甚者,當負責人發現奉獻者各方面的能力都一般,就預言奉獻者將來大概沒有什麼出息,或許是出於好意,他還會勸勉說:你還得慎 重考慮考慮,若是恩賜不好,以後到教會很難做的。不然,你可以去做生意,其實不只是做傳道人才是服侍,賺錢放在神的家裡也是服侍神。
在教會已有的傳道人中,更是高舉恩賜,大概由於保羅曾經提醒哥林多教會要羡慕先知講道”(參林前141) 講道的恩賜得到眾教會的熱捧。當然,若能有其他出眾的恩賜,傳道人也將得到教會普遍的認可。這樣,恩賜較好或較多的傳道人得到信徒的普遍歡迎,在教會中的 地位也相應提升,甚至連待遇也自然節節高升。相反,那些恩賜平平的傳道者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服侍,就很難得到弟兄姊妹的認可;他們付出的辛勞可能不 被人重視;他們的努力可能得不到讚賞。在教會安排的事工中,恩賜出眾者總是最容易受人關注,恩賜平平者則往往被人遺忘。在聖職的按立中,恩賜出眾者自然被 認為該得的,而恩賜平平者可能被人質疑。在待遇問題上,恩賜出眾者得到高待遇可能被認為物有所值,而恩賜平平者待遇較差則可能還被視為理所當然。
面對恩賜,許多傳道人為了迎合教會標準而盲目地追求恩賜。連傳道人的培養基地——神學院也陷入這種偏差之中。教會准傳道人——神學生的培養中,將重心放在知 識或學術上,導致不少神學生在知識上頭頭是道,在靈命上卻仍處在保羅所說吃奶的狀態。在服侍中,真理與實踐的張力就必然存在了。有些神學院對學生的教 牧實踐也很缺乏,剛出象牙塔的學生因缺少教牧實踐的訓練,空中樓閣式的教導,得不到教會的認可,就可能大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無奈的是,神學生從 神學院剛畢業就得面對恩賜的挑戰,從而就造成人才流失的現象,能留住的要麼是那些能順應時勢的傳道人,要麼就是不受重視的默默耕耘者。
 詩人辛普森(A1bert Bsimpson)在《今要主自己歌))的第一節寫道:
    “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前要的是醫治,今惟主而已;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
恩賜對於教會的事工開展是重要的,但高舉恩賜是教會喧賓奪主的表現。在資訊的傳講中,需要先知講道之能,更需要真道;在傳道人的裝備中,需要各樣的恩賜,更 需要基督的生命;在基督徒的追求中,恩賜的得著重要,更重要的是靈命的復興;在教會的事工中,恩賜成為復興的動力,更需要神大能的動工;在福音的事工上, 恩賜是工具,重要的是傳講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二)單一模式的缺欠
曾與一位長期任教會雜誌編輯的同工談及教會主日學事工,讓我吃驚的是他提出教會現在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主日崇拜的講臺供應,主日學和其他事工均是可有可無 的。教會主日崇拜的重要性,我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出質疑。不過,若將主日崇拜中的講道視為唯一重要的服侍,我相信這是對侍奉觀念的偏差;這種偏差不僅僅是 主日崇拜中的講道,而是對所有講道的情有獨鍾。在許多教會的年度事工計畫中,主日崇拜為首要,其次就是培靈會,繼而是教會各樣的講道。雖在名稱上有不同, 但實質上承認講道具有不可逾越的地位。基於這樣的認知,教會在聘請傳道人時,第一考慮的是講道的恩賜。這種取捨可以理解,但對各有恩賜不同的傳道人和需要 不同恩賜來服侍的教會來說都是不公平的。以傳道人的講道是否合他們的口味來決定傳道人的去留和好惡(wu),使得一些傳道人為了得到人的喜愛,在傳講時,無論就資訊內容或傳播方式上故意迎合聽眾的口味,用講道作為取悅信徒的法碼。結果,當堅持的原則放棄了,該摒(bing)棄的糟粕(po)撿來了。什麼信經、什麼教義、什麼傳統、什麼禮儀統統都可有可無,唯獨不能捨棄的是我講道的威信
 聽說有些教會的傳道人,從一開始傳道就將受邀主領培靈會的次數視為個人傳道的指標和業績。於是,大凡在教會中聲音沙啞的傳道人,大概都是在講道上有恩賜 且受歡迎的。筆者無意對有講道恩賜的傳道人提出質疑或否定,相反,我們教會需要太多真正能講道的人。可是,我更是要說,上帝給我們的恩賜不單單是講道,而 是多元的,教會需要多元服侍、各盡其職才得以建立基督身體,例如,面對教會的主日學、團契、聖樂、教牧輔導、文字事工等,目前不是都受到教會的普遍重視, 只有少數人對這些事工上有負擔。不少教會一旦有了錢就想到建教堂,一旦有了人就去學講道,如此單一的侍奉觀會使教會營養不良而最終出現病態。
縱觀歷史,中國基督徒在經歷文革的真空之後,面對講臺的需要是如饑似渴,所以在剛剛恢復的教會中,牧者極其缺乏,集體崇拜時的資訊供應可以說是基督徒唯一領 受真理的途徑。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經濟上處於復蘇階段,人們的心也相對單純,雖然經濟不富裕,心理壓力也不會過重。當中國社會的經濟漸漸走向世界強國的 行列,人們的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水準和消費水準也相應提高,這種外在的富足卻不能掩蓋心靈的貧乏,人們對於物質的需求和金錢的擁有上有更多的欲望。為賺 取更多利益,各種各樣的壓力就接踵而來,如事業的壓力、家庭的忽略、婚姻的危機。面對被層層壓力所困的基督徒,傳道者不能以單一的講臺供應為牧養的全部。 有些基督徒的問題需要講臺上集體資訊的供應,有些問題則需要個別輔導,甚至有些問題需要小組幫扶。有些基督徒只需在教堂裡的幾句勉勵的話就可以使他心靈得 幫助;有些基督徒的問題則需要長期的輔導;有些問題需要傳道者進入基督徒的家中;有些則需要來到患者的病床前面。集體崇拜時的講道作為神向全教會基督徒的 資訊傳達是不可或缺的,但基督徒個別問題的幫助和靈性的扶持則是集體崇拜不能達到的。
 教會在面對問題多多的弟兄姊妹時,不能僅以集體崇拜為滿足,也不能以講道為單一的牧養模式,而應當用各樣的智慧來幫助弟兄姊妹成長,不變的則是基督的道理”(西316)。若將弟兄姊妹心靈的問題比喻為病症的話,傳道者在講臺上的供應可能是一帖藥方。集體崇拜中,面對不同弟兄姊妹的形形色色病症,傳道者不能用一帖藥方作為萬靈藥。
因此,今日教會在面對基督徒不同群體的需要,應開展相應的事工來牧養他們。從年齡層次說,教會需要有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事工等;從事工類型說,教 會需要有戀愛、婚前、婚姻、家庭事工等;從信徒從業特點說,教會需要開展不同職業的團契,如企業家團契、教師團契、醫生團契等。只有這樣全方位、立體式、 多層面的事工拓展,才能真正迎來中國教會的健康、和諧與復興

本文作者是浙江省永嘉縣基督教江北牧區陳豐盛
原文刊於《天風》2011年第一期第62-63

牧場事工糾偏(之二)--《天風》2011年第二期第56-57
2011-4-1 6:17:08 《天風》2011年第一期第56-57 浙江永嘉 陳豐盛
(一)信徒為本的危險
將信徒放在服侍的重要地位,是傳道者的天職。教會以牧人來形容傳道人,而將信徒形容為。身為牧者的傳道人,牧養羊群乃是本職所在,但若盲目地將信 徒高舉,忽略傳道者本身應當高舉的,則必然面臨服侍的危機,也必將教會帶到危險的境地。在以人為本的理念驅使下,信徒的需要有時使傳道者偏離服侍正道。在 民主的原則指導下,信徒的意見左右著傳道者的服侍。在信徒皆祭司的無限昇華中,教牧在教會的地位越來越被輕視,從而使教會陷入危機之中。
教會將信徒的需要視為教會服侍的重要地位,本身是毋(wú) 置疑的。不過,傳道者的資訊傳遞若被信徒的喜好所左右,則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了。在解經中,對神本的原則與人本的思想的側重不同,使所解釋的經文雖失之毫 厘,卻差之千里。以信徒為本的教會容易因遷就信徒的觀念在釋經上從人本出發.以致偏離真道。同樣,因附從信徒的感受而無視真理的原則,導致真理被掩飾或讓 位。曾聽說某教會因顧信徒的顏面而不願揭露教會的罪惡,導致教會成為罪惡的溫床。也有傳道人因迎合信徒的喜好在講臺上一味傳講蒙福的資訊、成功神學, 而忘卻傳達十架資訊。
民主可以說是教會順應時代的標誌,也是許多教會引以為傲的砝碼。但民主並不是與牧者的異象相矛盾,作為教會的事工發展策劃者、真理傳遞的出口,傳道者需要有自己的領受,這領受來自他們在寶座前的等候、靈性上的追求,或是對教會現狀的分析綜合。
曾聽說某位傳道人在受邀到某教會講道之前,教會有信徒打電話告訴他教會的一些陰暗面,並提示要按著他所說的去講道。這使那位傳道人甚是為難,影響和左右了他對真理的傳講
信徒皆祭司本身是馬丁·路德的偉大改教理念,在教會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民主和人本的驅使下,  “信徒皆祭司變味了。其根本原因,是信徒雖有祭司的身份,卻沒有祭司應有的生命與敬虔。教會在高舉信徒皆祭司的口號時,提倡所有基督徒都可以參與服侍,都可以為教會的復興出力,這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教會在門徒的訓練上和職分的選拔上沒有以真理的裝備、敬虔的生命、聖潔的生活為原則,使許多初入教的或靈命上吃奶老教友擔任祭司般的職分。這樣,世俗化的思想就隨之帶進教會行政的決策層,所演化出來的就是教會的世俗化。
世俗化思想之所以風靡於教會,因為教會眾信徒尚以不成熟的基督徒為多,決策層的世俗化思想能迎合大眾的需要,以致整個教會走向世俗的深淵。相應地,牧者在這樣的決策層中,要麼是堅持真理而受人排擠,要麼是放棄真理而隨大流。
教會雖是基督徒的集合,元首卻是耶穌基督;教會牧養的物件雖是信徒,牧養的原則卻來自聖經;教會雖需要進入世界,但還要從世界分別出來;信徒的需要當然重要,但教會以神為本的原則卻不可偏離。
(二)  “事工中心的錯誤
    事工的開展是教會復興的可見表像。每項事工的拓展是出於教會的異象,也出於教會的使命。在教會成長過程中,事工發展是實踐基督大使命的具體表現。出於對事工的重要地位的認識,每問有使命的教會都會大力開拓教會事工,每一位有異象的傳道人也必全身心投入教會事工。
不過,在講求效率、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教會也受到影響,以致在教會事工的發展中講求樣樣都有,不甘落後於其他教會。當看到其他教會開展事工並收到效果的時候,教會可能急於照搬其他教會的模式而開展事工。
溫州人善於模仿是眾所周知的,從歷史上溫州的假冒產品,到如今打造溫州品牌,其過程不外乎溫州人的模仿。今天,善於模仿也成為溫州教會的特色。 
基於溫州人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不斷提升的現狀,  “溫州人很有錢成為大家的共同認識;鑒於溫州人的生意頭腦(善於做生意)  “ 方猶太人的名譽也隨之名揚海內外;鑒於溫州教會在文革時期的福音大復興以及改革開放之後的發展,溫州教會的中國的耶路撒冷的名聲也眾所周知。溫州教 會隨著經濟發達、名聲在外的同時,外出交流、學習就成為近十多年的普遍現象。當教會看到海外、國內先進的教會事工與管理,善於模仿的溫州人很快照搬回來。
這樣,從表面上使原本人數眾多的溫州教會,在教會事工上變得極其蓬勃。不過,從教會的實質來說,溫州教會如今卻面對許多不可忽視的危機,事工一方面成為教會的中心,另一方面成為教會的負擔。
分析教會以事工為中心的主要表現為:教會開展事工,是為了事工而開辦,並未肯定事工的使命;教會開拓事工,未考慮教會自身的能力;教會以事工為中心,忘卻教 會本身的靈命培養。溫州教會為事工而開展事工,幾乎成為海外、港臺教會集合,但由於本身對事工的缺乏整體認識,很多教會只有事工的擺設;在開辦事工的時 候,只知道事工的重要,卻未考慮到本地教會的實力,特別是牧者與事工人員的缺乏,導致事工變得虎頭蛇尾;在面對不同的事工,傳道人越來越忙碌,全身心投入 到事工當中,還來不及應付,致使在信徒的靈命供養上有缺失;就算動員許多一般基督徒參與服侍,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張力,很多事工的開展要麼達不到要求,要麼 偏離原初的計畫。
由於教會事工的主導是傳道人,傳道人的屬靈光景、恩賜、投入的程度影響事工的發展。傳道人在面對事工、異象及自身條件,心情極其複雜。
首先,面對事工,傳道人預見事工的預期果效,心裡熱忱非常,視為實踐基督大使命的可見效果;其次,面對異象,傳道人可能有各自領受的異象,但矛盾的是事工的 開展可能與個人所著重、期望、擅長的有衝突;再次,面對事工的需要、面對異象,自身的限制使傳道人陷入措手不及的境地。
其實,教會在重視事工的同時必須學會酌(zhuó)情考慮自身的條件。特別是今日牧者緊缺的中國教會,事工的發展當與教會牧者相結合,不然,教會開展事工中要麼能開頭不能有收效,要麼會使教會本身的元氣大傷。
正如主耶穌提醒說: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  ‘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1428—30)
    (作者系浙江省永嘉縣基督教會教師)

原文刊於《天風》2011年第二期第56--57頁守望之聲
 基督教傳媒www.jdjcm.com
201133118:35掃描編輯


牧場事工糾偏(三)
(一) 為榮的陷阱

        在我國沿海的各個城市裡,忙碌成為人們的標誌。細心觀察,在城市中能休閒度日的不外乎以下幾種人:老年人、病人、抱在手中的孩子。一般的青年人、中年人,都是很難偷得半日閑。任何一個正常的青年人或中年人被問及生活的時候, 都會說。若回答說,大概都會遇到質疑的目光。當然,大家都喜歡稱自己忙,但也沒有幾個人會忙得不亦樂乎。似乎人人都陷入不得不忙碌的危機之中,使人沒有喘息的機會。難怪有人戲言:現代人大概只有死的時候才可以真正安息了。 
        今日教會也同樣陷入忙碌的陷阱裡。我之所以稱此為陷阱,是因為基督徒要麼至今還沉醉其中不知覺醒,要麼覺醒了卻找不到方法。另外,筆者認為忙碌是撒但攪亂教會的方法,使教會陷入其中不得復興。
        曾讀過一則喻道故事,題目為《撒但的會議》。其中提到該會議的目的是:不能繼續讓基督徒覺得有空可去教會,讓他們返回教會但偷去他們的時間以致他 們雖仿佛活在耶穌中,但卻無法與耶穌基督建立真實的關係。……分散他們對救主的專注及維持他們所有時間都是在那種與耶穌似有實無的關係中……”
        忙碌成為今日傳道人的陷阱。教會將許多的事務交由傳道人處理,傳道人也以忙碌的事務為榮。有些傳道人若稍得清閒,就會有一種罪咎感,設法讓自己忙碌,以告慰 自己良心。在面對教會需要與傳道人有異象時,傳道人大多只能應對教會的需要,聽候負責人的吩咐,回應信徒的呼籲,異象則往往深埋於心,不得發揮。
        剛從神學院畢業且滿懷雄心壯志的神學生,往往在教會幾年的事務忙碌中將自己的壯志消磨殆盡。同時,有人為得教會的重視,而忙得不亦樂乎。不過,等到恍悟之時,才發現自己消耗在無盡的事務之中,卻忘卻了原有的使命。
       傳道人在應對無數事務忙碌的過程中,原有專心以祈禱傳道為念已不翼而飛。筆者深有體會的是,自己在不斷的忙碌中,在祈禱的工夫上與學生時期的追求大相徑庭(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開始時,對於忙碌的服侍覺得是教會重視自己的表現。久而久之,忙碌成為一種負擔,使自己成為事務的奴隸,不能回到清心禱告"的生命中。
        環顧四周,許多同工也有類似的經歷,諸多的事務成為侍奉的壓力,服侍不能成為得力的恩典,反成為負擔和必須完成的任務,使原本熱忱的生命變得枯竭。原本 輕省的服侍變成猶太人律法的重擔(參太1128—30),原本有福的服侍變成馬大的煩擾(參路1041),原本理所當然的奉獻使身心疲憊(參羅 121—2),無不成為傳道者服侍的警示。筆者認為,事務是要處理,但不能入了忙碌的迷惑,失去了侍奉必須具備的清心
        主耶穌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1128)應該成為傳道人得力的秘訣。
(二)名利掛帥的試探 
        對於傳道人來說,名利是身外之物,不能成為追求的重心。一切淡泊名利的傳道人雖清貧一生,其忠心在神面前的價值卻非金銀所能買到。不過,在成功神學盛行的教會中,原本以清貧、淡泊名利為榮的傳道人,逐漸轉向以名利為成功的象徵。
        不少教會衡量牧師時,不是以忠心為準繩,而是以擁有洋房的套數為標準。有些傳道人乾脆將教會事工置放一邊,追求蒙福之道,用實際行動證明神不會讓傳道人有缺乏。所以,傳道人投身房地產生意、在公司投暗股、直接開公司開工廠之事已屢見不鮮(指常常見到,並不新奇)。當然,他們在教會的侍奉中,講道恩賜可能也是數一數二,在教會行政方面可能是很有才能的。面對許多信徒異樣的眼光時,他們則美其名目:  “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更加清心地服侍神。
        主耶穌曾對僕人的服侍作了簡單的解釋說:  “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  ‘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1 71 O)主耶穌教導一切主的僕人以自覺虧欠的心面對服侍,不以回報為目的。
        不過,今日有傳道人視服侍的教會成為名利場。曾聽說某位傳道人到處開培靈會,目的不是培養信徒的靈命,而是為了從中得利。因為一次培靈會收到的車馬費少則解 決一禮拜的生活費,多則超過一個月的工資。所以,某位北方來的牧師專挑富有的地區去開培靈會,這樣可以得到更加豐厚的待遇。
       當然,到處主領培靈會的另一個試探就是借培靈會出名,若是經常被請到外地主領培靈會,就有可能被冠以名聲在外的美名,這也極能滿足個人的欲望。
        教會機構也成為傳道人的試探之一。特別是地區性的教會組織,金字塔型的教會管理,使那些越接近塔尖的傳道人在名上有滿足感。因此會出現為往上爬而使出渾身解數的現象。
        某位臭名昭著(壞名聲人人都知道)的傳道人,在一次機遇中,因為討某位領袖的歡心而青雲直上 青雲:指青天;直上:直線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因為惡行而被公之於世,落得個遺臭萬年(遺臭:死後留下的惡名。死後惡名一直流傳,永遠被人唾駡)
        值得反省的是,今日許多傳道人為爭得某機構一席之地而到處巴結,用盡各種變術討人歡心,卻置教會本職服侍於不顧,使教會成為一個爛攤子,同時在與同工的勾心鬥角(原指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後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之中,使教會、同工均受傷害。
        筆者相信神並不反對基督徒出名或得利。聖經中也有許多例子證明神親自讓某些敬畏他的人名利雙收。但傳道人不能以名利作為個人追求的中心,乃是應當以祈禱傳道為念。這就需要回到主耶穌的教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與他的義。
        從根本上說,傳道人蒙召的目的並不是自己得利,而是神的名得著榮耀。一切的服侍以神為中心,至於名利,交由神自行安排。再則,主耶穌留給教會的神學並非如今某些傳道人所標榜的成功神學,而是讓許多人難以接受的十架神學
        若真正回到十架神學的核心,就不可忘卻主耶穌所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1624)對於那些想發財的傳道人,主耶穌說: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1626)


(作者系浙江省永嘉縣基督教會教師)
原文刊於《天風》2011年第三期第58—59頁頁守望之聲
基督教傳媒www.jdjcm.com


轉載:http://www.jdjcm.com/html/2011043004844.html

是什麼阻礙了講臺更新? 作者:清泉

講臺應以真理為根基
       不久前,與一位弟兄談起新建立的教會。
他問:是牧會型的嗎?(相對於傳統教會講臺輪派制度而言,牧者要在本堂牧會。)
是的。
會以釋經講道規劃講臺嗎?
是的,至少是這樣的方向。
是以自己教會的牧者講道為主嗎?
是的。
       他說:我去過很多教會,口頭上以牧會為核心,實質卻是另一種的輪派講臺,邀請各路講員輪番上陣。
        我們都意識到,牧者若不能在講臺上供應信徒,牧會依然是空的。信徒的成長可能會成為虛胖
        彼此在交流中發現,許多傳道人迎合這個時代,而非傳講時代的資訊”——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如此便導致講臺資訊衰弱,信徒得不到真理的造就。難怪正統福音派的領袖們發表《劍橋宣言》時,大聲疾呼:講臺資訊必需以講解及教導聖經為主,而不是表達 某一位傳道人的個人意見或當代思潮的想法和理念。除了神所賜下的話語以外,我們沒有別的根基。
培養對真理的渴慕
        幾天前,教會會議。一位同工說,我們教會的講臺供應很是問題。
        討論之後,某同工提出對策:最好請外面的講員,實在請不到,就讓本教會有講道恩賜的同工負責。
        我太太曾說,本會牧師或傳道,儘量不要長期在自己教會擔負講道的職事。信徒經常聽你講道,很容易膩。對此,我倒不以為然。
        我想,在當下浮躁喧囂的社會氛圍中,導致基督徒靈性軟弱,生命光景黯淡的原因,不是沒有聽道,而是很有可能聽道 的心態有所偏頗,或以聽道為一種福音速食消費,或將其演變為一種宗教化的娛樂消遣,全然忽略了培養對真理的渴慕之心,缺乏以一種謙卑的心,領受講道信 息中承載的真理的閃光。如此培養出來的消費者,每次聽道,對講員
百般挑剔,而忽視了自身的含量。
        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致使傳道人如演員,一篇講章打遍長江南北;信徒如粉絲,好者,高呼大工人;不精彩,立馬走人。
        用蘇文隆牧師的話說,輪派式講道,容易培養聽道的消費者,而非被牧養乃至成長的神國精兵。因而,牧者駐紮本會是必要的,牧者首先應當效法主耶穌的腳蹤,以僕人式的領導,服事所愛的弟兄姊妹,承擔牧養及講道的職事,彼此在真理的根基上,使生命得到更新和拓展。
彼此配搭服事
        一次,傳道人會議。席間,某弟兄向一資深牧者提出一個問題。
我很有負擔做傳道,而且很明確神在我身上的呼召,就是好好做釋經講道,也在這方面受了不少裝備。但我所在教會,很少給我提供講道機會。我該怎麼辦?
你為什麼在自己教會很少講道呢?
首先,我是教會負責人,信徒認為教會的雜務理當由我承擔。如此,就有許多雜務在身,主日是雜務最多的日子。
        其他幾位牧者也深有同感。
       曾記得,當年彼得在教會雜務越來越多時,當機立斷地說:弟兄們,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 所以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2-4)很遺憾,中國教會 許多牧者,成了教會的辦公室主任,誠如國內的專稱:負責人,主要負責瑣碎事件。越是專職傳道人,此現象越明顯。
        溫州教會稱負責人為治理同工,此名詞也讓人產生誤解,認為負責同工就是專門負責行政管理。其實,當今世界乃至初 代教會,負責同工是信徒靈魂的牧人。至於行政,可委派行政同工來負責。個別大型教會,高薪聘任有行政管理才華(恩賜)的信徒,配合主任牧師(負責人)負責 教會行政,如此一來,主任牧師得以有更多時間靈修,帶領同工團隊生命更好地進深,並且負責每場主日講臺。
再者,我們有總會,講道是總會決定的,每月一次還是我要求總會安排我自己講,才得以排進去的。這位弟兄緊接著又道出另一原因。
        輪派式講道,對於初創教會尤其是宣教階段來說,有特別的意義。當年,循道公會就是憑藉馬背巡迴傳道,短短數十年間,在北美建立許多教會,並且趕超公理會,成為北美人數最多的教派。
        其巡迴傳道的模式,隨著宣教事工的開展,影響了每個新建立的教會。溫州教會在文革期間,雖然傳道人缺乏,但由於 巡迴講道之因,信徒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供應,教會迅速建立。一個會點,只要有人主領禱告,平時有人關懷、探訪信徒,即可宣告成立。甚至有的地方,連     
        這兩者都 不需要,全讓巡迴傳道人包辦,只要有一個聚會的場所即可。
        隨著教會的健全,總會的派工,逐漸造成會點發展的瓶頸。結果就出現,傳道人在自己教會,很少有機會講道。又由於外派的傳道人難得來一次,講的資訊比較新鮮,本點的傳道人與信徒比較熟悉,資訊的新鮮感不夠,就形成先知在本地不受歡迎的尷尬局面。
在神的話語上紮根
       從目前來看,教會制度、信徒的傳統觀念、傳道人的自身水準……都成了教會講壇更新的阻力。
        曾立華牧師在《講道職事的重尋》一書中,根據《使徒行傳》,再度肯定講道職事對於教會之關鍵。他指出,講道在教會中的主要地位,它與教會興衰命運有密切關係。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講道的地位。
        如何能在當下處境中,突破傳統對講臺的消費心態?還是需要從講臺開始,追根究底,是從講道人自身生命的更新開始。
        沈保羅牧師切合自身經歷,書就《65年釋經講道經驗談》,他認為:傳道人要講好道,需要在讀經上下功夫,需要不斷的、經常的、並且有規律地勤讀聖經。
        當今,我們常說:中國教會轉型。其實,轉型首先要從傳道人自身開始,從一篇講 章打遍長江南北,轉變為一個潛心研經,受感於聖經,傳講聖經的人。試想,馬丁路德的唯獨聖經,帶來整個歐洲乃至普世教會的新氣象,今天,不是更 需要唯獨聖經並且回歸聖經,以此推動教會的更新嗎?

原文出處:麥種雜誌。http://www.wheatseeds.org/news/News_View.asp?NewsID=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