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天主教寧波教區簡史

天主教寧波教區簡史
一、教區簡史
    1548年(明嘉二十七年),寧波府雙嶼島已建有聖母無原罪大堂和小堂六、七處。是年,被搗毀,便中斷了。
1628年(崇禎元年),葡萄牙傳教士費樂德從杭州到寧波(鄞縣)鄉村傳教。1640年,意大利傳教士孟儒望首任寧波天主教神父,曆5年,入教達560人,幷建有神父住房。從此時起至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寧波天主教教務(包括全省)由澳門教區、南京代牧區、福建代牧區、浙贛代牧區管理。1846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浙江代牧區成立。
第一任浙江代牧是石伯鐸(Pierre Savaissiere 1813-1849),法國人,1846327日被委任,祝聖後到寧波上任,常駐定海。在定海十字路辦修道院,首批修生12人。18491219日病逝于寧波。
第二任浙江代牧是顧方濟(Franceis Xavier 1806-1860),法國人,他于18501222日任浙江代牧,駐于寧波。是年,他購進了江北岸土地。翌年,開設醫院、施藥局和育嬰堂,幷開始建造小聖堂。他在任代牧之前,爲藥行街教堂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1854515日,由羅馬聖部之令,江西田嘉璧主教與浙江顧方濟主教互相調任。顧主教迎接田嘉璧主教後,于1855623日離開寧波到江西去了。
在顧方濟任職時,仁愛會修女于1852年來寧波。這是中國第一座仁愛修女院。
第三任浙江代牧是田嘉璧(Souris Gabriel delaplace 1820-1884),法國人,1852227日,被委任爲江西代牧。1854612日調任浙江代牧。1855年到任。他爲發展浙江教會辦了許多事業。1864年收回了杭州天主堂,1865年重建藥行街教堂,1867年台州開教,建立了育嬰院、診所各一所,男校18所,女校5所,工業學校一所,孤兒院3所,醫院一所,小堂23座,祈禱所55處,新建大堂3座,教友增加到2800餘人。1870年田主教調任北京教區代牧。
第四任浙江教區代牧是蘇鳳文(Edmand Francois 1825-1883),法國遣使會士,186812月升任北京教區代牧。1870628日調任浙江代牧。同年月128日到寧波上任。他認爲天主教本身有無比的生命力,不需要依靠外力。他接任後,不輕易涉訟,積極進行教會建設。1871年開始興建江北天主教堂,1872年建成,定名爲聖母七苦堂。1876年增建主教公署、藏經樓等,成爲主教常駐堂,1887年添建鐘樓。1870年在寧波城內建若瑟醫院,仁愛會修女在杭州開辦診所。1871年杭州天主教醫院開幕;寧海開教;1873年舟山朱家尖建堂……等。1883年統計,浙江代牧區的情况:大堂8座,小堂35座,祈禱所80處,男校33所,女校10所,孤兒院3所,男女醫院各3所,神父15人,仁愛會修女29人,教友5191人。
蘇主教每年到各總堂視察一、二次,具體指導各地教務。1882年他視察教務後得病治療未見好轉。188388日病逝,享年58歲。
第五任浙江代牧是趙保祿(Paul Marie Reynased 1854-1926),法國遣使會士,1879年來華,1882年任小修院院長兼定海本堂。蘇主教逝世後,先就任代理主教,188437日選任代牧。任主教達41年之久,是浙江代牧中任期最長,擴展教務、創辦教會事業成績十分顯著。19262月病逝于法國,同年四月運回寧波,葬于江北天主堂內。在對他的悼詞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所創建各地教堂、修院、慈善事業、中學、小學等教會事業,碩果累累。1884年他上任時,代牧區只有6000教友,任期中增加50000人;開始只有6位中國神父,後來單寧波代牧區就有37人,經他祝聖的神父達到59人;拯靈會修女已有70人。所辦的事業中最著稱的有三:一是草馬路龐大的建築群;二是先後在紹興、上虞、衢州創辦中法學校,培養人才、三是救灾工作,1912年紹興遭受自然灾害,嚴重歉收,他捐款12萬法郎;1917年北方水灾,浙江連續遭受颱風洪水,均捐出大批救濟款。他的舉措獲得了社會稱譽,幷獲教皇御座大臣銜,清延的雙龍寶帶,中華民國政府的嘉禾章和法國政府的榮譽十字勛章。1910年因教務發展,爲便于管理,將全省劃分爲浙東、浙西兩個代牧區。浙東代牧區管轄寧波、紹興、台州、溫州、處州5個府。1924年,浙東代牧區改稱寧波代牧區。1947年,寧波代牧區改稱爲寧波教區。
浙東代牧區首任代牧是趙保祿主教,他在任時最大的工程是寧波草馬路的大片教會事業建設。1901年在草馬路先購進5畝土地,第二年又購進30畝,後又購進40畝。1910年在此建成普濟院,該院創于1861年,初辦于藥行街。1907年院長爲奇佩(Gilbert),仁愛會修女,1828年由萊伐羅(Levallois)、孫及理(Saingery)修女先後繼任。1916年保祿大修院、拯靈會總院建成,1917年味增爵小修院和育才學校落成。草馬路的教會建築群,相當宏偉壯觀。
其次的工程是,1918年對寧波藥行街大教堂進行大修,該堂長150尺、寬65尺,是1866年重建的。這次大修中,加建了高122尺的鐘樓工程,由徐三東教友具體負責。修建費中募捐來的4500元,其中教友捐獻1200元。
其他工程有:1911年余姚若瑟堂奠基,滸山設祈禱所,委吳毛祿爲首任本堂,建寧波白沙堂。
1912年建松厦天主堂,紹興設拯靈會分院,開辦培德小學。
1913年諸暨橫山楊家樓建堂,樊國柱(John Fraser)擴建臨海堂加建鐘樓,溫州開辦董若望醫院。
1915年沈家門設祈禱所,東陽小西門購院設堂,平陽建露德聖母堂。
1916年樊國柱重建天臺堂,仙居購地建堂和學校。
1917年錢庫騰蛟堡建小堂。
1918年諸暨高城頭建堂,蒼南林家院建小堂。
1919年紹興開辦便民布廠,新浦設祈禱所,重建寧海鳳潭堂,開辦甌海育嬰堂,麗水城內耶穌聖心堂落成,楓林建新堂。
1925年建象山吉港堂,新浦成立分堂。
1926年台州從寧波代牧區劃出,成立台州代牧區。趙保祿在巴黎逝世,繼任人爲戴安德(又名福瑞,公元1886~1967,法國人),1904年抵華,在嘉興文生修院攻讀神哲學,191073日在嘉興晋鐸,曾在定海修院任教2年,繼到寧波城內傳教,任大修院院長,19261223日選任寧波代牧,1927510日在寧波由胡若山主教主禮祝聖,1932年曾受法國政府授予十字勛章。19536月依法逮捕,次年419日被驅逐出境。
1927年寧波代牧區教務統計:教友43118人,神父57人,修女108人,大小堂600餘處,醫院3所,嬰兒院6處,中學1所,小學71所。
1929年沈家門聖母玫瑰堂奠基。
19317月麗水劃出,成立麗水監牧區。建慈溪逍林堂。
1932年波蘭神父開始到溫州,建鹽舍堂。
1934年象山石浦改建新堂。
1941年的教友統計:寧波5123人,舟山3594人,余姚5862人,紹興2056人,寧海、石浦1356人,溫州33243人,合計52199人,神父82人。
抗日戰爭時期,教會建設基本停止。
19476月寧波代牧區提升爲寧波教區,戴安德爲寧波教區主教。寧(包括舟山)紹,有14個本堂區,溫州8個本堂區,神父80人。
19496月,溫州地區從寧波劃出,成立溫州教區。
19544月戴因間諜案離境,由王耀源神父任代理主教。19559月王被捕,由施伯廬任代理主教。
1958630日成立寧波市天主教愛國會,徐春茂任主任,呂德意、舒其誰、李斐雅、莊中漢任副主任。舒其誰當選爲寧波教區主教。同年,舒被選爲省人民代表。與其他宗教合辦甬江酒廠。
1960427月舒其誰在上海受主教祝聖禮。
1966~1979年宗教活動停止。
197912月江北岸堂恢復宗教活動。
1980年舒主教當選爲寧波市愛國會主任。
1983213日舒主教病逝。柴日昶任代理主教。
1986年顧石峰當選爲寧波市愛國會主任。
2000514日賀近民祝聖爲正權主教、胡賢德祝聖爲助理主教。晋牧典禮在寧波聖心堂舉行,由山東省周村教區馬學聖主教主禮,山東省臨沂教區房興耀主教、山東省聊城教區趙鳳昌主教襄禮。時,寧波教區有20000教友、14位神父、19位已發願的年輕修女,80余處已開放的教堂和祈禱所。
寧波教區所辦事業:
除大修院、小修院、拯靈會總會院、普濟院外,還有各堂仁慈堂、拯靈會分院、學校、醫院、診所等。
藥行街仁慈堂,建于1852年。內設孤兒院、嬰兒間、寡婦院、慕道院、工作間、紡織廠、女病房及診所、女校。由10多名仁愛會修女主持管理。
寧波普濟院,創于1861年。先設在藥行街,1910年新院在草馬路建成,設有孤兒院、工作間、數畝菜園、診所和醫院,由仁愛會修女主持管理。
拯靈會總院,除初學院外,辦有慕道院和診所,全由拯靈會修女主持管理。
定海仁慈堂,建于1878年。內設嬰兒間、慕道間、工作間、診所、若瑟醫院和小學。由仁愛會修女主持管理。
溫州董若望醫院,建于1913年。附設孤兒院,由仁愛會修女主持。
甌海育嬰堂,建于1919年。設嬰兒間、工作間 ,由拯靈會修女負責管理。
拯靈會分院有寧波城內、台州海門、臨海、溫州、紹興、余姚、定海、沈家門等。1915年前衢州、麻蓬也曾設有分院。分院內一般都有孤兒院、慕道間、女校和診所。
學校:寧波有益三中學、培德小學、進行小學、育才小學4所。其他堂口一般都辦有小學。1940年統計:完小10所、初小21所、經言學校38所。
1940年醫院有寧波、定海、海門、溫州等6座,診所7處。
法文《寧波簡訊》,從1911年起至1940年止。寧波江北岸堂辦有印刷廠,專門印刷教會書刊。
二、重要教堂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天主教約于1533年左右已經傳入寧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來到寧波的天主教傳教士,就是葡萄牙人費樂德(Rodrigue de Figuerdo),時在崇禎元年(公元1628)。其後斷斷續續在寧波傳教的有:1640年意大利人孟士表(JMonteiro);1643年葡萄牙人畢方濟(Fr Sambias);1648年意大利人衛匡國(Martini);1659年西班牙人馬蘭士等。衛匡國曾在寧波建過聖堂,後被清兵所毀。
 1702年清朝(清康熙四十一年)法蘭西傳教士郭中傳(Gollet),來到寧波在城內現藥行街(當時尚無藥行街名稱,只說在靈橋門內),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築房屋5間和聖堂1座。
1723年清朝皇帝出了一道上諭,其內容是:浙閩總督滿玉奏,西洋人在各省造天主堂行教,人心漸被煽惑,請各省西洋人,除送京效力外,餘皆安插澳門,天主堂改爲公所,誤入者嚴行禁絕……
就此,全國境內,外國傳教士,先後均被驅逐出境。郭中傳于1727年被集中于廣東,174115日死于澳門。教務無人過問,教徒幸免于難者,也不敢露面,如此年復一年。寧波藥行街天主堂也因無人照管,不知從何時起,被市民充作民房或開設店鋪。
1844年法國大使拉萼尼(Lagrene)私人影響耆英,爲來中國傳教弄得兩道上諭,今特將《教務記略》所載的這兩道上諭開列如下: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法商赴粵,詣總督衙門呈稱天主教勸人爲善,幷非邪教,請馳漢人習天主教之禁,總督耆英據以奏聞,奉旨交部議准,海口設立天主堂,華人入教者聽之,欽此。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正月二十五日奉上諭,前據耆英等奏,學習天主教爲善之人,請免治罪,其設立供奉處所,會同禮拜,供十字架圖像,誦經講說,毋庸查禁,均已依議行矣,天主教既系勸人爲善,與別項邪教迥不相同,業已准免查禁,經次所請,也應一體准行,所有康熙年間,各省舊建之天主堂,除改爲廟宇民居者,毋庸查辦外,其原舊房屋,各勘明確實,准其給還該處奉教之人,至各省地方官,接奉諭旨後,如將實在學習天主教而幷不爲匪者,濫行查拿,即予以應得處分,其有籍教爲惡召集遠方之人,勾結煽惑或別教匪徒,假托天主教之名,藉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應得罪名,俱照定例辦理,仍照現規定章程,外國人概不准赴內地傳教,以示區別,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寧波天主教就在這個時期內,又逐步活躍起來。
184252日法籍天主教傳教士顧方濟來定海,當時島上幷無信奉天主教者,顧即借居英軍官華倫(Warren)私人住宅,幷開始活動。自南京條約後,寧波已成爲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56月,顧方濟親自來寧波視察教務,幷調查昔日郭中傳所建立的天主堂,是年10月,寧波地方官,由于顧方濟之請求,發還昔日郭中傳住宅的一部分。發還教堂,尚有困難。
後顧方濟又以每年35元的租金,獲得舊天主堂,幷訂立契約,說明任憑改建或重建天主堂,爲期100年,期滿可以續訂。
于是顧方濟設計重建藥行街天主堂,曾擬在寧波及澳門發起籌募基金捐運動,幷丈量了地基,長度爲190尺、寬56尺,墻原不計,再加上業已决定購入的北面路旁韓家房屋,全部地基其計300尺。整個地基,擬圍防火墻,墻內建造聖堂、傳教士住宅、1所學校。聖堂內有樓臺,堂前造門面和兩座鐘塔,預計建築木料、磚石等約1.2萬元以上。
顧方濟爲了從事建設,于184663日又在天主堂北首買進地基若干畝,這樣藥行街天主堂已有一塊長300餘尺、寬60尺至80尺的地基,兩端以公路爲界。堂外四址:南至天主堂墻爲界,北至官河爲界,東至錢李兩姓墻脚爲界,西至厝地及韓姓小屋明堂爲界。當時藥行街天主堂內地方有坐北朝南小屋3間、東廓屋3間兩巷、東面空巷一條、中後兩門、小橋一條、西面一巷一披、墻門一間、又西後餘屋2間、又西餘屋半間、前後明堂、井一口,出路俱全。
1846724日,顧方濟離開舟山,到藥行街舊天主堂居住。
浙江第一任代牧石伯鐸于18475月來寧波巡視教務,見藥行街天主堂如此情况,許給顧方濟銀洋1000元,作爲建築新教堂使用。
18476月顧方濟動工建造傳教士住宅,共計樓屋5間,屋前築有走廊,915日竣工,共花1100元。同時籌備建築大教堂,當經濟尚不够之際,顧將該新建的住宅上層,充作臨時聖堂,已可容納300餘人,共同過宗教生活。
1848215日法大使旺納(Forth Ruen)乘白雲乃士號(Bayonnaise)赴甬,住藥行街天主堂內,20日設筵邀請甬城軍政官員。陸旺納曾以大使資格,請求道台給天主堂一塊相當大面積的地基,該地位置,在天主堂已有地基的左右兩邊。道台允諾,幷花大錢,贖回舊地基,交給顧方濟。地基方位在聖堂之東,直至西面小路。在西面有5間屋面的寬度,從而使整個地基成爲正方形了。
1849年顧方濟應陸旺納之請,又取得住宅地基一塊,作爲收留老人和孤兒之用。同時,把原破舊不堪的房屋拆掉,保留南面沿街的新屋9間,幷略爲修理,又翻新舊屋子10間,作爲修道院。沿著東北兩首的小河建築圍墻。
18501222日顧方濟升爲浙江代牧,駐于寧波。
1853年顧主教即開始實踐他建築藥行街大聖堂的宿望,其經費在1850年由澳門帳房匯來銀3150元是建造孤兒院之用的,就暫時借用。顧主教又在羅沙船船長發起募捐建堂基金,計得款232.5元。1230日顧主教去香港,再由香港經馬尼拉返回上海,在馬尼拉籌募得700元。
該堂于18555月間,已在大堂內行祭。
1854515日,奉羅馬聖部之令,江西田嘉璧主教與浙江主教顧方濟互相調任。顧主教迎接田嘉璧主教後于623日離開寧波到江西去了。田任浙江主教,先駐定海,1年後遷駐寧波。
1855718日教區會議記錄中,記載了寧波藥行街大堂于185576日上午3時倒塌了。大堂造價約25000法郎,所幸者當大堂塌下時堂中無人。
至于大堂倒塌的原因,據顧主教說,在建築之際,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爲了照顧被當時流行瘟疫所累的教友,他沒法去監工,又至工人擅自改變圖樣,引入缺點,卒招大禍。其實,真實的原因,還是在于事前不够子解地基的性質和基礎打得不够深堅。
720日,教區會議討論重建大堂事,後因經濟困難,遂作罷論。
1857年巴黎遣使會匯來7500法郎。寧波天主教徒也各盡所能籌募儲備經費至1862年,已達白銀400兩。該年914日田主教在定海召集會議,通過重建大堂决議,幷議定大堂不應再建于原基礎上,因此處距小河過近,不宜于高大之建築,遂指定建于現大堂所在的地方,把傳教士住宅移建新堂之東,即原大堂的所在處。
重建工程始于18658月中旬,監工者爲馮伯德和賴魯士(Larousse)。堂的建築類型屬愛奧尼亞式,大小和原堂相同,即長150尺、寬65尺。由于地基打樁較實,取用材料較輕,1866年底落成,定名爲聖母升天堂。同時建神父住宅樓。
1918年,藥行街大堂,在風塵雨露之中,足足站立了半個世紀。飽嘗了50年風吹雨打的波折,應該考慮維護和修理的時候了。當時負責城堂的本堂神父伊伯鐸(Ibarruthy,公元1859-1927),爲了慶祝該堂落成50周年,發起修建大堂籌募經費運動。教友們克苦節約,積少成多,籌得捐金1200元。把該堂從底層到屋頂修葺一新。同時爲了在該堂前添建鐘塔一座,城內教友徐三東先生,挑起籌募經費、指導工程等事項全部擔子,卒以4500的捐助金,在寧波市中心的藥行街天主堂內,堅起一座高122尺的鐘塔,頂上冠以3米長的鐵十字架,與江北岸外灘天主堂的鐘塔遙遙相對。
1966年,停止宗教活動,教堂成了市越劇團的舞美工場;在1978年建市越劇大樓時,鐘樓倒塌。1985年,神父樓歸還教會,1990年毀于火。不久,即由黃斌盛教友修復。至1991年落實宗教政策,教堂得以歸還教會,但因年久失修,梁柱已腐爛,明顯屬￿危房。
1992年,受藥行街道路拓寬改造工程的影響,原地已無法重建教堂。1994年,舊城改造時,教友黃斌盛創辦房産公司,在原教堂的基礎上向北後退40米,拆遷居民100多戶,形成占地5400平方米的教堂用地區域。19956月進行施工,在20006月竣工交付使用,歷經五年時間,全部費用達4000余萬元人民幣。新建的雙鐘樓教堂、五層神父樓及地下車庫總共建築面積爲9800平方米。在國內屬大型堂區之列。
現建成的藥行街教堂,集羅馬式、哥特式造型,教堂南北長51米,東西寬22米,大堂脊高31米,鐘樓高66米,頂上冠以高6米,寬4米的不銹鋼十字架,教堂平面呈十字型,幷與神父樓的二樓結合在一起,使之教堂實際可容納二千人(座位千座)。教堂正面大門采用80噸的花崗石製作,教堂大廳以花崗石裝飾地面,全堂門窗采用彩色玻璃,大堂頂部的圓窗用各種聖體的圖案,教堂門窗則用聖經故事的圖案……。祭台頂部的八十平方米半圓型拱頂,繪以天主聖三爲聖母加冕的聖像,幷由五隻半圓型小拱頂擎托,象徵教會的團結與統一。大堂二層屋面爲青石琉璃覆蓋,沿檐青石欄杆圍護,幷以石笋裝飾,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
懸挂在60米高空鐘樓上的大鐘,是藥行街教堂唯一的遺物。新落成的教堂規模宏偉,大廳脊高、鐘樓高度爲國內現有教堂之最。
藥行街本堂區下轄:藥行街、集仕港、奉化大橋、畸山、松嶴五個堂點,2000年統計有教徒1200人,現任本堂神父是徐文洲。藥行街天主堂的地址是:寧波市藥行街146號。聯繫電話:(057487341763 郵編315010
江北岸天主堂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建,名聖母七苦堂,堂址中馬路2號,建築面積4380平方米,具哥特式風貌。是近代優秀建築,爲浙江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876年起爲主教常駐堂,增建主教公署、藏經樓等,1887年添建鐘樓。1963年停止宗教活動。1980年教堂及部分附屬房歸還,同年1224日複堂,改名爲耶穌聖心堂。1992年教堂正門附屬用房搬遷幷拆除。1993年舟嵊後勤部退還主教公署。2001年教堂周邊的房屋拆除後建設外灘公園。
江北堂區下轄:江北、慈城、下邵、柴橋、神馬、鎮海城關、嵐山七個堂點。2000年統計共計教徒900人。現任本堂神父是方維平。有一位修女協助。聯繫電話:(057487355903  郵編315020
 余姚、慈溪教務及教堂
18世紀初德瑪諾在余姚景家橋曾建有教堂一座。1730年在浙外國傳教士被驅逐後,景家橋堂被占用。1846年,浙江成立代牧區,余姚教務也漸漸復蘇、發展。1868年馬宗良(本篤)神父到余姚建堂,定名爲聖十字堂,設一小學,由姓董的傳道員負責教學。共有4間房,1間作小聖堂,1間用作董的房間,2間作教室。189312月伊伯鐸派姚芳庭傳道員到余姚查訪,查到原堂部分教友住用,部分被外教人居住,次年4月伊到余姚付給教外人16元銀元買回,連其他費用共償付30元銀元。這時余姚已有教友250人。1911年余姚城北新若瑟堂舉行奠基。當時寧波本堂是諸暨人孫儒望(公元1871-1913,曾任趙保祿顧問和秘書)。1912年遇大饑荒,入教達600人。同年,滸山租房設祈禱所,吳毛祿首任本堂。1915年方志才(溫嶺人)繼任本堂。由于教友不斷增加,就陸續成立分堂,向姚北發展。
 姚北天主教迅速發展的時期是1917-1938年。當時余姚的本堂司鐸是方志才(1915-1930任本堂)和項格思(比利時人,1931-1940任本堂職)。
 余姚教友1929年達3400人,1932年增至4500人,1938年達5000餘人。
 原慈溪縣的天主教,在山南三七市的大池墩和厢四房村有二百左右教友,其他地方,教徒爲數不多。但慈北的天主教傳入比余姚早,1896年寧波教區派傳道員在東埠頭傳教,1900年就在該地設立公所,,由教區直接管理。1901年,又在觀海衛南門外設立公所。1910年在該鎮下營街建無原罪聖母堂。由寧波教區派駐司鐸(一般稱爲神父)。先後住過5位司鐸,其中法籍、比籍各1人。觀海衛本堂區發展了3個分堂(或稱公所,也稱祈禱所):1919年建立附場地分堂,1935年建立大陰洞分堂,1940年建立淞浦海屋張分堂。1941年時,觀海衛本堂區共有教徒572人。
 1954年行政區域重新劃分,三北地區(姚北、慈北、鎮北[鎮海的北部、龍山區])建爲慈溪縣。這樣一來,慈溪縣就成爲天主教寧波教區教徒最多的地方,現在約有12500人,占全教區教徒的一半。開放24個堂點。而余姚縣的教徒就少了,現在只有550人,開放了余姚城關和三七市兩個堂點。
余姚天主堂
1911年建,名若瑟大堂,堂址人民東路218號,建築面積976平方米。1966年停止宗教活動,1975年教堂被拆除,1982年以原神父住宅改作教堂,恢復宗教生活。1995年,在陽明東路76號重建余姚天主堂。教堂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計964.55平方米,附屬用房的建築面積計369.68平方米。住有二位修女。聯繫電話(057462624047  郵編315400
余姚天主堂,由于行政區的調整,以及本堂口教徒比較少,現在已顯得不甚重要,但在歷史上曾是傳教中心的總堂,住過許多神父,發揮過重大作用。現在慈溪天主教如此發達,都是余姚總堂的成績。
紹興總堂
1586年意大利籍神父羅明堅(Michel Rugieri,公元1543-1607)和麥安東(Antoined’Almeyda,公元1556-1591)曾到紹興進行傳教活動,僅居數月離去。1702年法國籍龔當信神父(Cyrile Constantin,1670-1732)到紹興買房,設立教堂,傳教5年多。1863年馮伯德從寧波到紹興尋找原址,未果;後劉安多再次尋找,仍無踪迹;同年1月在上虞用800元銀元購買30來間房和1.25畝地。
1864年,劉安多在紹興購置八字橋房屋、七號土地5.46畝,1868年才正式成交,1871年建若瑟堂,劉負責紹興教會工作,常住紹興,1875年設學校。
1902年謝培德神父(Jacques Chiapetto,公元1865-1927,意大利人)到紹興,當時陳子愚神父住紹興,城內購置女堂院址。該年6月,謝與陳明發神父到嵊縣用2.5萬銀子在兩頭門購得一座廟宇連土地、山丘計282畝,7月底又以不到5000元的價格購得節孝和土地58畝。1903年楓橋和尚獻廟及廟産改信天主教。離城40裏處光孝寺的和尚改信天主教獻廟和廟産,教會獲得一批資財。蕭山、上虞、諸暨也都有獻廟舉動,但受到部分社會人士反對而經受不少麻煩。
不久陳明發調到車輻浜,黃紹濟來紹興,在嵊縣城內開辦中法學校。11月韓國彬(Awoust Henaull,公元1869-1938,法籍)神父出任校長,他通曉拉丁、法、英,又會普通話以及幾種地方語言。學校于1903年開課,次年學生33人。
19067月,紹興若瑟新堂建成,同年諸暨也建造了一座大堂。
三、教  
1、朱家尖土地案
朱家尖又名福星山,是距普陀約一海裏孤懸海中的小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皇帝把朱家尖及順母渡兩處熟沙灘3300餘畝,及朱家尖荒沙灘1300畝賜與普陀山爲法産,幷豁免所有一切錢糧、徭役。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又增賜普陀以朱家嶴(朱家尖)土地200畝。普陀山僧把皇帝欽賜的朱家尖所有土地出租與當地佃農,一般情况下是對半收租。1864年,天主教傳入該地後,佃農中約有50人入教,于是在老海塘外建造小屋數間,作爲教徒祈禱用的小型教堂。1885年,有些教徒因不堪承受如此沉重的租金,教徒向主教進言在那裏建塘辟地,租與教徒耕種的建議。接任不久的趙保祿主教聞知那裏的一片圍海所得的萬畝灘地,業已成爲熟地,因此極表贊同,幷立即行動,繪製圖樣,制訂築塘規劃,幷向定海廳申請築塘辟地,還二次派人去舟山進行活動。可是,知縣黃如范在複文中雖然盛贊主教熱心公益,但明確地指出此項要求越出了《中法條約》的範圍之外,茲事體大,知縣職微,無權照準,拒絕趙主教的無理要求。而趙主教不待批准,就擅自派人在泥塗上竪立四方址界,把沙塗占爲天主教堂所有。但築塘預算經費約2萬法郎,還要向海外募捐,一時不能動工。
派往舟山去活動的傅毛祿司鐸(傅道安)于1892年到定海,約請負責定海教務的傳教士董增德共赴普陀和朱家尖等地去活動,董增德對此不感興趣,托故推辭。傅司鐸不得已于次年2月初在定海教友陪同下到普陀進行活動。3月初,傅司鐸回寧波彙報活動情况,由于趙主教外出巡視,只好向副主教郎守信彙報,幷具函陳述活動經過,還附有傅司鐸本人意見。此函主要內容是:我在定海月餘,與教內外友好經常談起此事,他們一致認爲天主堂不必進行興修海塘工作,我也這樣想。因爲普陀、朱家尖、順母渡三島地産,除朱家尖幾個好事教徒外,都認爲屬和尚所有,有碑文可作依據。我們教堂幷沒有什麽契據在握,如果我們過分要求官方,官方必然會提及我們教堂的房産向誰購得?倘若我們說出姓名,那個教徒必將被逮捕懲罰,因爲他們沒有産權。築塘費用巨大,我們負擔不了,將來的土地收益又沒有把握……”郎守信副主教聽了傅司鐸的彙報後,寫信給趙主教:看來我們毫無希望……還是一聲不響,讓和尚去築他們的塘吧。在這種情况下,趙保祿築塘圍地之事暫時擱下來了。
普陀寺僧聞知天主教會要在朱家尖島上屬￿他們的土地,大起恐慌,紛紛起來進行抗爭活動。由普濟寺(當地人稱爲前寺)方丈化聞和尚和法雨寺(後寺)方丈慧源和尚發起,向各寺籌資,以作自行興建海塘之用,幷商定海塘建成後,把圍進的新地按出資數分配給各寺。化聞和尚是滿清皇族,本爲宮廷侍讀,因獲罪出家爲僧,來普陀任方丈和尚,聲勢顯赫。他被推爲解决築塘辟地的普陀寺僧代表後,向定海廳申請築塘,即獲批准,且得發蓋有道台官印、任何人不得阻攔築塘的文件。與此同時,他還派人拜訪負責舟山教務的傳教士董增德,以出讓給教堂周圍的土地四畝爲條件,得到他同意,幷訂立了由化聞方丈、知縣代表、朱家尖教堂司事張良坤三人簽名的合同。辦完手續後,普陀寺僧依法把天主教堂在那裏樹立的界址標志拔去,興建更爲廣闊的海塘。
朱家尖教徒由于他們所養的鶏、鵝、鴨、猪等,常被普陀寺管理土地的人員打殺吃掉等原因,對此心懷不滿,多次與築海塘的普陀寺僧衝突,幷向天主教會謊報情况,激化矛盾,以便擺脫普陀寺的重租。18956月,朱家尖教徒應小祿和蔡鳳翔二人到寧波向趙主教訴說普陀寺僧要把全體教徒驅逐出境。趙主教就以此作爲築塘的藉口,立即派姚廷芳和兩個教徒到普陀寺去交涉。幷寫信給董增德傳教士說;這次我不能不動了……你也不能不管這事,……目前有法艦福爾凡號來到寧波,我與艦長去見過道台,他許下寫信到定海……”。對此,董增德寫信給寧波天主堂會計說;這幾個教徒到了普陀又到朱家尖,在原址上重新插上界石,他們的事,我不與聞,界石的費用我也不能負擔,……”用曲綫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18957月,趙主教派郎守信副主教到定海去交涉,他自己也直接向道台提出:普陀寺僧與天主教堂簽訂的合同,簽名的張良坤無權代表,他不過是個教堂看守者,此事負責定海工作的傳教士董增德幷不得知,是僞合同,對僞造合同的普陀寺僧要法辦。
普陀寺僧以爲海塘築成已有二年,問題已經解决。不料驟見有人重插天主教堂界石。普陀寺廟爲了保護新辟沙地,派遣一百余名和尚,來到朱家尖,詢問擴大事態的徐阿福和應小祿、應大祿是否還在島上?當時應氏兄弟不在,徐阿福聞風避走,和尚們沒有找到他們,即到他們家中搗毀了一些家具,聲稱如再耕種新辟沙地,就要把他們驅逐出朱家尖。當夜有四五十個婦孺受了驚嚇,乘船逃往舟山。徐阿福和應氏兄弟向董增德報告:有二三百個普陀來的和尚,帶著長槍棍棒等武器來到朱家尖搜捕教徒,欲帶往普陀寺院裏去,幸虧教徒早已逃到山上,幷在那裏過夜。他們未遇教徒,就到天主教堂把聖像、十字架等推到地,用脚踐踏,司事張良坤因不願說出教徒避在何處,被捉去了……”。董增德因此備信叫他們前去寧波申訴。
徐阿福和應氏兄弟到寧波後,向趙主教申訴,無果而返。
徐阿福和應氏兄弟回到朱家尖後,向教徒們說:“……主教不能幫助我們,如和尚保持土地,我們都要被驅逐,我們是走投無路了。于是,有四個膽大的教徒,秘密商議說:只有一法,就是放火燒教堂。把罪名推到和尚身上,但不要燒毀,只要一起火,就喊救火,把火撲滅,幷立即揚言普陀和尚放火……”922日(八月十五),他們就放火燒教堂,結果教堂真的被燒毀了。(此事隔了很久方才查清,確實是教徒所爲,同犯者四人,其中三人已死,一人過著窮困生活。)
這事轟動了舟山,普陀寺僧遭此不白之冤,動了公憤,約有二千人到舟山申訴。董增德傳教士極度恐慌地向趙主教求援。趙主教立即通知道台,幷發電給上海法國領事杜巴意。道台對是否是和尚放火表示懷疑;杜巴意回電是立即準備出面干涉102日,法國軍艦因康斯坦號停泊舟山洋面,趙主教致電杜巴意,請他轉請法艦暫留舟山,幷派郎副主教再去舟山進行活動。接著,法國海軍提督命令郭雷亞艦長駐舟山辦理此事,法國領事也向趙主教作了指示。和尚見法艦來到舟山就退回普陀。
在舟山,郎副主教與郭雷亞艦長同赴定海廳要見趙唯崳知縣進行談判。趙知縣斷然拒絕會談,浙江巡撫就命令他到寧波。與此同時,化聞方丈也來寧波要和趙主教面談,也遭拒絕。不得已他請駐寧波英國領事出面調解,英領事當即表示同意。
109日上午道台派代表與趙知縣一起到天主教堂會談約一小時半。趙主教譴責趙知縣拒見艦長有傷禮節,幷斥責他幾個月來辦理此事的態度。趙知縣據理力爭。談判在非常緊張的氣氛中散會。事後,趙主教急電法國領事,轉請浙江巡撫廖壽豐飭令趙知縣回定海。
1012日,趙知縣奉廖巡撫的命令回到定海,看到又有一艘法艦停泊在舟山,他按照巡撫的命令通知郎副主教于13日會談,那天到會的有法艦因康斯坦號艦長郭雷亞和福爾凡號艦長特洛爾,傳教士郎守信、董增德、梅廣達,普陀和尚代表二位,以及朱家尖教堂司事張良坤、教徒徐承福等。地點是在定海西門天主堂會客室。趙知縣和道台代表到達後,進行談判,由傅道安司鐸當翻譯。經談判後,于14日簽訂《和解協議》。15日,法艦福爾費號開往福州,因康斯坦號仍停泊在舟山,等待《和解協議》的執行。與此同時,在上海的舟山籍富商朱葆山和郭小蘭到寧波,挽請天主教徒丁本篤和沈東生共同拜訪趙主教。16日,舟山談判情况報告送到寧波,17日,朱葆山和郭小蘭作爲道台代表,丁本篤和沈東生爲主教代表齊赴定海,去執行《和解協議》,結束此案。根據《協議》,天主教堂獲得了2000畝土地及損失費”2000元。
趙主教募集了一筆資金,在朱家尖建造了一條堅固的用水泥石頭護坡的海塘,抵禦海潮的侵入,在塘內居民點挖了一口自流井,解决農戶的吃水用水問題,又以較低的租金把土地租給農戶種植,使這一帶的老百姓能過上比較安定的生活。
2、寧波江北岸外灘白水權的糾紛
寧波開埠後,法國傳教士在寧波江北岸購買了不少土地,建造了不少房屋,致使自新江橋堍起到嶺南會館止所有土地都屬￿江北天主教堂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寧波工程局擬在江北岸外灘沿岸一帶建築公路。當時主管寧波天主教會的是趙保祿主教,他鑒于甬江北岸日臻繁榮,將來沿岸收益相當可觀,于是和稅務司馬蘭陀協商,願將沿岸土地讓出二英丈以作公路,但要求所讓二英丈作爲公路駁岸以外沿河之地,仍應照舊以白水爲界,歸天主教堂執管。馬蘭陀根據趙主教的意見,于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四以書面向寧紹道台提出申請。同年二月二十一日寧紹道台複照。內容如下:
爲照複事,本年二月初四准貴稅務司照會:照得新江橋堍一帶地方內有天主教堂之産,工程局擬于該處開通公路,築造駁岸,以便行旅。商之趙主教,謂沿河各地以白水爲界均歸堂內管業,茲願將沿河一帶基地讓出二英丈,撥助工程局開築公路,以維善舉。惟所讓二英丈之公路駁岸以外沿河之地,仍應照舊以白水爲界,歸堂內執管,不得被別人侵占利益等情。按照趙主教讓地開路,似以急公好義,頗堪嘉尚。所稱公路駁岸以外之沿河利益照舊歸堂內自主,尚在人情物理之中,似宜照準。爲此據情照請照準惠複,以便轉達趙主教可也。等因,准此。
查江橋堍一帶內,有天主堂之産,工程局原擬于該處開爲公路,築造駁岸,以便行旅。既經稅務司商之趙主教允爲拔讓本道,自應照準。爲此照會貴稅務司請煩查照施行,須至照會者。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上述寧紹道台複照中雖然對趙主教的要求,加以尚在人情物理之中之詞,但在最後正式照準的只有撥讓二英丈土地以作公路,對趙主教提出的所謂以白水爲界,歸堂內執管的要求沒有隻字提及,既沒有予以承認,但也沒有予以否認。因此,趙主教就以複照爲根據,將新江橋堍到寧紹碼頭一帶水岸綫和水面算作天主教堂的産業,以每年每丈租金25元出租于人,而寧波政府官員幷未提出异議。這就是寧波天主教堂白水權的來歷。
民國十六年(1927年),寧波市政府擬訂了整理岸綫的措施,將私人出租的沿岸白水權收歸公有。當時天主教寧波教區主教戴安德,一方面向市政府聲明,拒絕交出白水權,另一方面要求駐滬的法國總領事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阻止收回白水權。此後,寧波市政府派交涉員與法國總領事進行交涉;交涉無效後,再由浙江省政府諮會外交部照會法國公使轉飭遵照,亦無結果,交涉就此擱淺。直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間,鄞縣縣政府一方面通知岸綫出租和承租人,自即日起解除原有契約,嗣後如欲租用,一律向政府承租,幷召集商輪公司負責人,開會討論,停付租金,移轉押租;另一方面,仍與天主教堂進行私下協商,通過士紳樂葆亭提出願以3萬元代價回取沿岸水權。但戴安德主教堅持要保持白水權,幷通過法國總領事向省政府提起訴訟。當時寧波輪船公司解除與天主教堂簽訂的契約,把在糾紛期間存儲在銀行之租金提回後向政府交納,幷向政府辦理承租手續。使這一公案,經過多年交涉,就此結束。
四、修會、修道院、慈善機構、學校及工廠
   
味增爵會又名遣使會、辣匝祿會,天主教男修會。1842年,法國傳教士顧芳濟傳入。185012月顧在寧波任浙江省代牧主教,後寧波歷任主教由該會傳教士擔任。19527月,有會士22人,其中城區13人。19536月停止活動。
仁愛會    天主教女修會。18526月,法國仁愛會修女(名無考)10人來甬傳教,辦仁慈堂、普濟院、施醫局。19519月由政府接管,1953年外國修女歸國,活動停止。
拯靈會    天主教寧波教區中國籍女修會。法國籍主教趙保祿于1892125日創辦于寧波。址初在藥行街仁慈堂,1905年遷江北岸慈母堂。1916年建新會舍于草馬路,作總院。設分院于紹興、余姚、寧海、臨海、溫州、平陽等地。1915年修女39人,其中城區23人。1955年移址藥行街天主堂,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85年江北岸天主堂招收青年修女,至2001年有修女26人。
修道院
寧波保祿大修道院    1916年法國籍主教趙保祿建院舍于草馬路,首任院長。招收通拉丁文、具高中文化程度修生入院,學制6年,其中哲學2年、神學4年,畢業後任天主教神職人員。19489月,江西、浙江大修道院均幷入嘉興文生總修道院,遂停辦。
寧波增爵小修道院    1851年法國籍主教顧芳濟創辦于定海,19171月,趙保祿遷至草馬路新院舍,自任院長。1931年由中國神父趙世光繼任,寧波淪陷停辦,抗戰勝利後複校。學制6年,高中、初中兩部,有國文、教理、拉丁文、法文等科目。畢業後入大修道院。1951年修生17人,1955年停辦。附設類斯院,即備修院,收高小學生補習,學制3年,畢業後入小修道院。
慈善機構
仁慈堂    18526月,法國籍主教顧芳濟創辦于寧波,由仁愛會修女管理,堂址南門外(今汽車南站附近),1856年移至藥行街。1870年後專收女孤兒,男孤兒入江北岸小教堂。19431月至19503月,共收容孤兒3246人,其中死亡1826人,占57.4%19515月有嬰兒234人,院長法國籍修女史滿德。同年9月由政府接管。
普濟院    1870年,法國籍主教蘇鳳文將藥行街仁慈堂男孤兒遷至江北岸小教堂,後不敷用,1910年法國籍主教趙保祿于草馬路另建新院,名普濟院,專收男孤兒。19515月有嬰兒156人,老弱115人,院長意大利籍修女田玉亮。同年9月由政府接管。
   
天主教在寧波建立教會以後,于清末民初就興辦寧波培德小學、寧波進行小學、余姚三德小學、象山岳浦文山小學(解放初更名爲梨頭堍小學)、定海明識小學、沈家門克昌小學。還創辦了寧波中西毓才學堂,此校後來改名爲益三中學,解放後幷入浙東中學,浙東中學于1954年改爲寧波第四中學。
   
1919年建紹興便民布廠,1934年建紹興便民火柴廠、寧波正大火柴廠、寧波光明肥皂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