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芳通过上海的《通问报》主笔陈春生结识司徒雷登,有关陈春生的网络链接。
1、
刘廷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对教会所办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管理制度,很为不满,特别是对西方传教士蔑视中国文化,颇为愤慨,屡次撰文在上海《通闻报》发表,引起司徒雷登的关注。有一次,司徒雷登在刘廷芳的文章里读到,教会须由教育专门知识之人办学,一般传教士因本身缺乏学识,虽热心有余,却造育些不中不西、知识畸形的教会青年……甚有同感,便请《通闻报》主笔陈春生安排,在上海晤见刘廷芳。司徒雷登非常欣赏刘廷芳的才华。刘廷芳大学毕业后,得到司徒雷登的推荐,取得奖学金赴美深造。当时司徒雷登尚在金陵神学院执教。为报司徒雷登的知遇之恩,刘廷芳答应回国后到金陵神学院服务。
陈春生的《伊朔译评》
3、
上海基督教其他刊物一覽表
通問報,長老會、廣學會,1902-1950年,週刊,陳春生主編。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1/node29060/node29270/node63895/userobject1ai14588.html
4、
基督教史綱第十八章:基督教的事工
通问报,乃长老会机关报,创始于一九○二年,由吴板桥主政,陈春生任编辑,每星期出版一次,以有光纸印的单张。专载全国教会消息,行销甚广。
教会公报,亦为广学会出版,创始于一九○四年初名中西教会报,高葆真主政,冯九卿为编辑,多载经题讲义,教会新闻,至一九一五年停刊。
5、
上海译文社编撰的中译外国小说书单(1899-1996)
·1903年
广学会出版(法)散颠著《狱中花》,陈春生译等3种
6、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名录(四)
《通问报》
上海出版历时很长的教会杂志。1902年6月1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六)创刊。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合办,上海广学会出版。由外国人吴板桥任主理,陈春生为编辑。另有各省付主笔八人。周刊。版型为六开式单张,用有光纸印刷,以四号字及二号字排印。
1950年12月停刊,最后一期为第1819号。上海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均藏有部分原件。
7、
陈春生:五更钟
晚清小说,二卷二十四回。题“美国亮乐月命意,润州陈春生编辑”。
存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美华书馆刊本。卷首标“改良社会小说五更钟”。有守拙山人、邵宝亮和作者的自序,以及“大凡八则”。美华书馆曾多次再版该小说。
小说讲述了林九如历经人生浮沉,终于信奉耶稣教的故事。林九如乃富家子,好友庞凤兮告诉他,家乡平安村因全村皈依佛教而成为世上天堂,劝他入教,但林九如不听,终日寻欢作乐,流连烟花,为此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林九如两番意欲往平安村洗礼入教,但都因故中途作罢。林九如得官生子,不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他因保护教民不力获罪,被削职为民。归乡后,家庭又屡遭灾变,林九如于是皈依耶稣,才求得内心的宁静。此类题材是在西方宗教传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劝善书,无非宣传教义,争取信徒,但也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教民生活。像这样的作品,目前存世的数量很少。从这点来说,《五更钟》颇有研究价值。
8、
《五更钟》
章回小说。又名《五次召》。题"美国亮乐月命意,润州陈春生编辑。"2卷14回。陈春生清末民国初人,与美国女教士亮乐月合作共译过《狱中花》、《贫子奇缘》等小说,又在上海《通问报》当过笔政。此书鼓吹皈依基督教的好处。武昌人林明道家庭富裕,唯子九如不思进取。一日,九如好友来告,家乡平安村男耕女织、夜不闭户。这一切得益于信奉了耶苏教,劝其皈依圣主。九如一笑了之。此后,九如手捧"圣经"静思,忽然悟出了教义的真谛。原书名《五次召》寓上帝屡召回头之意。改名为《五更钟》,盖午夜清钟,警醒世俗。此类题材是在西方宗教传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劝善书。无非宣传教义,争取信徒。但也是某一方面内容在文学上的反映。是当时记载教民生活为数甚少的作品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美华书馆铅印本,另有1920年协和书局本。
http://www.zggdxs.com/Article/yjzl/smty/201007/2296.html
9、
宋莉華。從晚清到“五四”:傳教士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萌蘗。第三點的第二段。
传教士在译介西方童话的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本土的儿童文学译者和作者。他们多采用双人合译、合著的方式,由中国助手进行笔录或帮助润饰文字,这些中国助手后来纷纷开始独立翻译和创作儿童文学。如与亮乐月合作的陈春生和她的学生兼助手周澈朗、袁玉英、李冠芳、朱懿珠,薄玉珍的助手刘美丽,贝厚德的助手沈骏英,季理斐夫人的助手刘文林等。
10、
关于《圣公会报》的史料补充:
陈春生先生(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华机关报《通问报》的编辑)于1927年6月在《真光》第二十六卷第六号上,发表《二十五年来之中国教会报》一文,其中对《圣公会报》的历史沿革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兹转录如下:
“该报于一九O八年(即前清光绪卅四年)一月一日出版。原名《圣教会报》,由西人聂高莱主任。社址在上海文义路圣彼得堂。是年七月增延陈继铎、慕雅德、朱葆元三人为经理。一九O九年,即前清宣统元年六月,社址移上海樊王渡圣约翰大学,由戴调侯先生主任,卜舫济先生经理。一九一三年,即民国二年,改称《中华圣公会报》,社址移汉口圣保罗座堂,废经理制,改由书籍委办。订孟良佐先生为主笔。其后数易其人。至一九一九年,即民国八年,改为半月刊。一九二二年,改为单张周刊,全年四十八期。一九二三年,即民国十二年,又改为旬刊。一九二四年,仍改为半月刊,简称为《圣公会报》。其间名称社址,频频改易;经理主笔,屡屡换人。可谓许子不惮烦矣。最近该报又迁回上海,由董健吾先生主任,田伟森先生代理会计事务。其内容与体裁均较前进步。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窃愿为该报祝也。”
11、(此處提到的陳春生不確定是否是同一個人)
不做大官做大事——孙中山总统府顾问陈少白其人其事
陈少白根据孙中山的意见,马上进行筹备。是年秋,他从日本购进印刷机器、排版铅字等设备。1900年元月下旬,中国民主革命派第一张报纸 《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陈少白任该报社长兼总编辑,杨少欧、陈春生、冯自由等先后任主笔,胡汉民、章炳麟等任特约撰述。
12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and delivery of sermons. Chinese;"讲道要诀 / [by
John A. Broadus 编辑者, 万应远, 陈春生]"上海 : 美华书馆, 民国13[1924]245.2 1651 192
陈春生: 《小说大凡八则》,亮乐月译、陈春生述: 《五更钟》,美华书馆1909 年第3
版。
13、
五更钟。(清)陈春生编。上海: 广学书局, 民国22年(1933)
14、(別人的研究提及陳春生,應該是同一個人。)
在中國各地,像瀋陽這樣如期舉行為國祈禱會的城市不在少數,因此在第二年(1914 年)出版的《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上,一位署名陳春生的作者,在一篇名為〈基督教對於時局最近的概論〉的論文中,就以這件事作為基督教會獲得政府信任的證據。他進一步申論,由於許多來自各國的宣教士也同步通知他們的母會,在這一天加入為中華民國祈禱的行列,所以,實際上,這一天不但是全國,更是全球都在為中華民國禱告的日子。
除了「政府之信任」外,在同一篇文章中,陳春生也以「教徒之參政」、「名流之歸教」、「布道之豐收」等小標題,說明基督教在民國肇始之際產生的影響力,及其具有的優勢。「教徒之參政」方面,他列舉內閣中的基督徒成員,如農林總長陳振先、海軍部次長李和、參議院副議長王正廷、政事堂參議林長民、交通部會計司長王景春、外交司長曹復賡等都是。
在「布道之豐收」方面,陳春生提及穆德(John Mott)及艾迪(Sherwood Eddy)兩位美籍佈道家,他們在 1913 年春季來華,巡迴廣東、福建、安徽、湖北、山東、江蘇、直隸、奉天等省,共計聽道者有 78230 人,簽名慕道者有 7057 人。關於穆德在東北奉天的佈道會,在前面提及的司督閣醫師回憶錄中也有記載。司醫師在兩星期前拜訪都督和教育廳長,請他們為佈道會提供較大的場地,結果由政府出資,搭建巨大的帳棚充當會場。由於穆德是國際知名的學生領袖,他的佈道對象也以青年學生為主,在教育當局全力配合下,包括教育廳長親自主持大會,帶動了教育界追求基督信仰的風潮。
15、
陈春生:《基督教对于时局最近之概况》,《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4年第1期,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基金会出版。
来源:以上链接由温文编:鄭樂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