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

也里可温教传入温州年代考 作者:张孝民

也里可温教传入温州年代考

                                                          张孝民


基督新教传入温州之前,也里可温教(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和天主教)已在元代传入温州,在文献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也里可温教最早传入温州的年代在学术界和教会史界则有不同的说法。较有权威的说法是莫法有的1275后说,认为也里可温教传入温州是在1275年以后,依据是《浙江通志稿》所载马可波罗到达浙江的年代。《浙江通志稿》认为,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浙江,基督教传入浙江始于1275年。本文提出1275前说,认为《浙江通志稿》所载马可波罗到达浙江的年代是错误的,因而1275后说也是错误的。

1.1304说

有人认为基督教传入温州始于1304年,源于元代的一张诉状。

“大德八年,江浙行省准中书省咨,礼部呈奉省判集贤院呈,江南诸路道教所呈,温州路有也里可温,刱之掌教司衙门,授服民户,充本教户计;及引将法篆先生诱化,侵夺管领;及于祝圣处祈祷去处,必欲班立于先生之上,动致争竞,将先生人等殴打,深为不便,申讫转呈上司禁约事。得此,照得江南自前至今,止有僧道二教,各令管领,别无也里可温教门,近年以来,因随路有一等规避差役之人,投充本教户计,遂于各处再设衙门,又将道教法录先生侵夺管领,实为不应,呈乞照验。”

此状子是元大德八年(1304年)温州道教教徒状告也里可温教,载于《元典章》卷三十三。有学者因此认为,此为基督教传入温州之始,如沈克成从此说。但此时也里可温教已在温州设立“掌教司衙门”,并且“动致争竞,将先生人等殴打”,可见也里可温教在温州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将此时视为基督教传入温州之始,明显不妥。

2.1275后说

此说依据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行踪推出。《浙江通志稿》载: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教徒马薛里吉思偕赛典赤至闽浙造舍里八(见《至顺镇江大兴国寺记》),义大利教士马可·波罗亦于是时至浙,是为耶教至浙之始,未几温州设有基督教掌权衙门。”

此说所持观点是: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浙江,“为耶教至浙之始”。温州基督教也是按着该路线,以此为契机传入,“未几温州设有基督教掌权衙门”。

此说存有诸多疑点。

2.1.马可·波罗至浙时间

此说认为,马可·波罗来到浙江的时间是至元十二年(1275年)。而据史学家考证,1275年并非是马可·波罗至浙时间,而是来到当时元都城上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的时间。

1271年(至元八年),马可·波罗与其父亲尼古拉和叔父马费奥离开威尼斯启程东行,四年后即1275年夏到达元都城上都。

马可·波罗到达杭州的时间应当是1286年或1287年。

可见,《浙江通志稿》所载马可·波罗至浙时间(1275年)实乃到达上都时间。至浙时间则是其到达上都10年之后。

2.2.马可·波罗至浙路线与温州“掌教司衙门”

马可·波罗至浙路线是:镇江——常州——苏州——吴江州(吴江)——嘉兴——长安(浙江海盐县长安镇)——杭州。《马可·波罗游记》这样记载:

“离开苏州,我们将介绍距这里只有一天路程的另一个城市,名叫吴江州。这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是一个工商业中心。不过,这里没什么值得特别值得提起的新鲜事物,我们就离开这里去下一座城市,叫做嘉兴。”

“离开长安(浙江海盐县长安镇)后,走过三天的旅程,途经许多人丁兴旺、富庶繁华的城镇、寨堡与乡村。这里的人们是偶像信徒,受大汗的统治,使用纸币,生活丰衣足食。在三天的旅程结束时,便到达了壮丽、雄伟的杭州城,城市的名字就是‘天城’的意思。”

马可·波罗经江苏吴江进入浙江嘉兴,再到盐海县长安镇,又从长安来到杭州。看来,马可·波罗是从浙北入浙,距浙江南部的温州尚远。《浙江通志稿》认为,1275年“为耶教至浙之始”,很快便传到温州,而且“未几温州设有基督教掌权衙门”。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似乎不太可能。更令人费解的是,二三十年后(1304年),竟发生了《元典章》卷三十三记载的严重教案。《元典章》亦明确记载,此时“温州路有也里可温,创立掌教司衙门”。

由此,我们认为,也里可温教不太可能于1275年始入浙北,再从浙北传到温州,很快(“未几”)就在温州设立“基督教掌权衙门”,甚至发生了1304年教案。

也里可温教传入温州应当早于1275年。

3.1275前说

考查其他史料,笔者认为,也里可温教最早传入温州可能在1275年之前,而且另有路线,不是从浙北入温,而是从南方福建传入。依据如下:

3.1.泉州在元代为中国南部基督教传播中心

早在唐武宗禁教之时,即有景教教士避难于远离中土的泉州,景教在这里得以延续。到十三、四世纪,泉州发展成为中国南部基督教传播中心。这从泉州发掘的景教徒墓石可以看出。据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收录的泉州石刻来看,有不少刻有叙利亚文铭词或与景教有关文字的墓石,其上刻有十字架。

3.2.温州与闽南往来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温州与闽南沿海一直保持海上贸易往来,大量人口从闽南迁居温州地区。如今温州地区平阳、苍南、洞头等地不说与之接壤的闽北话,却流行闽南话可以作为这一历史史实的确据。在人口迁徙、贸易往来过程中,也里可温教应当是从泉州传入温州,沈克成即持此观点。

3.3.国外史料记载

法国遣使会教士冯烈鸿(Cyprien Around,1876—1949)曾在《书信集》第四卷转述国外教会历史文献:也里可温教是从福建泉州(古称刺桐)传入温州的。在温州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仅市区就建有四个教堂,分别在东门天宁寺、南门花柳堂、西门庆云寺(现称上门)和小南门永宁寺外靠城池处。

另外,从《元典章》记载来看,1304年温州已设立掌教司衙门,且与异教达到“动致争竞”的地步,1275前说也更为合理。

来源:作者提供。转自教会口述历史研究论坛(微信群)。

2017年9月5日星期二

苏慧廉、定理、白累德、霍厚福....百年医院和大写的人 作者:吴旭东

苏慧廉、定理、白累德、霍厚福、施德福……百年医院和大写的人

2017/08/23 07:19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吴旭东

图为1929年春,
白累德医院职工欢送施德福院长(前排右七)
回英国休假

今年是我市二医创办120周年,作为温州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医院,对它做过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们去回忆。


二医的前身是1897年创办的定理医院,迄今120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首9年是定理医院,次48年是白累德医院,最后63年的名字改为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这三个时期,都有一些大写的人。是这些大写的人,撑起了二医这块温州医界的丰碑。

定理与白累德

说起二医历史,肯定绕不过约翰·定理(John Dingley)和亨利·白累德(Henry Blyth),他们都是英国大雅茅斯市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二医。这两位英国人,本来与温州毫不相关,但因为另一位到温州的著名英国人——苏慧廉,他们慷慨解囊,出钱盖了大楼送给温州人。

苏慧廉1882年来温后,看到温州当时落后的医疗状况,向他的英国同胞呼吁捐款建一所医院,定理得知,决定捐献两百英镑,巴兹利先生则为女病区的建设捐款。苏慧廉用这钱在市区杨柳巷买了地,盖起了医院,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了新建医院为“定理医院”,于1897年2月17日开张,能收治十二名男病人、十名女病人。

八年后,定理医院明显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医疗需要,苏慧廉决定易地扩建一所新医院,他又向自己的同胞募捐。白累德是定理的朋友,他最初表示捐款二百五十英镑,苏慧廉亲往道谢,没想到第二天他俩一起散步时,白累德表示可以承担建造新医院的所有费用。最后的费用是1650英镑,是他最初答应的六倍多。1650英镑可能值现在几千万人民币。

1906年1月30日,新开业的医院命名为“白累德医院”,定理医院并入,旧址成为教会学校艺文小学堂的新址。不论是规模,还是设备,白累德医院都是当时温州最好的医院。

霍厚福与包莅茂

有了大楼,还要有院长。定理医院第一位院长是霍厚福(Alfred Hogg),英国人,1893年年底赴温,1901年返英。定理医院开业九年里,共接诊七万余人次,接待住院病人四千余人次,霍厚福院长可见有多繁忙。

定理医院第二任院长是包莅茂医生(W. E. Plummer),也是英国人,他也是白累德医院首任院长,1901年来到温州,接替返回英国的霍厚福医生,包医生在温州工作了十四年,才因病回国。包医生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是在苏慧廉的感召下,停掉英国的生意来到温州的。

苏慧廉曾经这样描述包医生:“我们的包医生是个大忙人。每年要接待一万两千个门诊病人、七百个住院病人;每年还要给四百人施行手术,其中半数要麻醉。同时他每年还要拜访欧洲的同道四百五十次。他每一分收入都进入医院基金。一年九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要给他的十名本地学生和助手上课,每年还被安排出席五百五十次的为病人举行的礼拜和晚间讲座,谁要说我们的包莅茂医生懒惰,我们可不答应。”

施德福
施德福医生(Edward Thomas Arnot Stedeford,1885-?)
白累德第二任院长是施德福(Edward Thomas Arnot Stedeford,1885-?),英国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1914年来温任院长,医术精湛,仁心满满,温州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50年他回国时,温州医师公会和各界人士盛会欢送,邑人名其宅旁巷弄(今瓦市巷118弄)为施公里,并立坊纪念。出于对他的尊敬,前几年我拍摄了《施公里的故事》,纪念这位温州名医,并在“老城故事大赛”中获奖,让许多年轻的温州人重新认识这位好院长。

右图为施德福故居,今为瓦市小学校史馆
在白累德高级护士学校毕业的李秀兰、李秀珠两姐妹(双胞胎),当年就在施德福院长手下受教,亲眼看见施院长对病人、员工的关爱。2009年11月26日,在青田的姐姐李秀兰写了一封信给自己在温州的女儿,信的题目就是《追忆院长施德福无私的爱心》。在信中,李秀兰举了几个例子:抗战期间,一位做杂务的老人已到退休年龄了,因她独生儿子被日本飞机炸死,院长就仍留她在医院工作;她两姐妹租的房子将要拆了,院长把自己的客厅让给她俩住;一次快下班时,院长发现一个急性阑尾炎男孩,立即给孩子做手术,一切免费,出院时还送钱给他上学。

白累德高级护士学校毕业的吴传娇、项燕淦说,当时温州人都说:“施德福要是医不好,那就没得医了。”白累德医院每天有十支黑色签是免费给穷人拿去看病的,而施德福每天都是先看免费病人的。1938年出生的陈鹤信,小时候脚上生病,住院住了两年,经施德福作手术,完全痊愈,如果没有施院长,他可能一辈子要拄拐杖了。

窦维新与郑求是

白累德医院护士长窦维新

而白累德医院的护士长窦维新,同样也是受到温州人的爱戴。窦维新(Dorothy Annie Dowson,1906-1942)英国卢顿人,1937年来温,1942年因病在温州离世,葬在瓯北牙郎桥山上,安葬时8人抬棺,这是一个多么隆重的葬礼啊!其墓碑上写着“服务医院,贞诚和蔼,敬主爱人,口碑载道,夙夜匪懈,劳积痼革”,这是最好的评价。

1954年,白累德医院改名为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之前,在施德福回国前,曾经选出副院长之一为郑求是。郑求是(1910-1998),温州人,1925年进白累德医院,师从施德福,后任该院医师。1949年起担任副院长,1985年退休。他不但学到了施德福的医术,更是继承了施德福的医德,医术高明,人品更好,晚年退休后,经常免费义诊,病人非常感激,常有人送土特产放在他家门口。

站在二医住院部大楼前的定理医院匾前,总有一阵幽思,想起百年来在这里进进出出的这些白衣天使们,他们人虽离开,但精神一直没有离开。今年是建院120周年,喜闻院方将全球寻找苏慧廉、施德福后人,现在两人后代都已联系上。我觉得还应该扩大范围,把定理、白累德、霍厚福、包莅茂等人的后代也都邀请过来,让他们知道温州人是不会忘记有恩于我们的人的!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http://www.wzrb.com.cn/article804536show.html

温州市医院致全球温州人的一封信

市中心医院致全球温州人的一封信
  海内外温州人:
  大家好!
  今年秋天,温州市中心医院(原市二医)就要迎来120周岁生日。这个横跨三个世纪的医院,得从1897年(清光绪廿三年)英国人苏慧廉、施德福在温州的故事说起。
  那时候,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带着奎宁、碘酒等常用药品在温州创办了一间小诊所,后来小诊所扩建成定理医院(后依次改名为白累德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这就是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历经两个甲子的积淀,它记录并见证了瓯越大地近现代的沧桑巨变。
  西医的出现挽救了许多老百姓的生命,一些用中草药救治无望的重症患者,在白累德医院通过西医的治疗起死回生。老温州人都知道,在医院附近,有条小巷子,叫“施公里”,这条巷子所纪念的施公,就是白累德医院的最后一任英籍院长、著名的内外妇儿兼通的全科医师——施德福(音译)。1917年,他来温任白累德医院院长一职,并成立了浙南地区最早的护士职业学校。据说他对手术刀的使用得心应手,把纸叠成一摞,他想划到第几层就能划到第几层;对手术的无菌操作,实验化验、配置药物,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总是利用短暂的回国假期去募捐,为医院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他医德高尚,夜间遇有急诊或手术病人总是随叫随到,病榻脏臭,毫无嫌忌。施德福在温州任院长32年,1949年他回国时,将医院的结存悉数移交,没有带走一块银元。
  时光荏苒,这家由英国人创办的浙南首家西医院,在瓯江畔救死扶伤已120载春秋。施德福、陈梅豪、郑济时、郑求是、傅大均、周介甫、钱启同、陈超……这些名字伴随着一代代老温州人“生老病死”的记忆。
  两个甲子的春秋,在温州乃至中国医学史上有其浓重的一笔,医院要在今秋举办12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为温州医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感怀国际主义给温州人带来的福祉。
  我们要寻访苏慧廉和施德福的亲属,请他们来参加120周年纪念活动,重访其祖辈苏公、施公在温州的踪迹,同时接受我们深深的敬意。
  几年前,温籍学者沈迦曾出版《寻找苏慧廉》一书,为寻访苏慧廉家属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也曾听说,施德福的子女继承了父辈志愿,如今也从事医疗行业。所以,我院发起“寻找苏慧廉及施德福后人”活动,作为12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环节,恳请海内外温州人帮忙传播和打听,帮助我们寻访到苏、施双贤的后人。
  温州市中心医院
  2017年8月9日
  温州网讯 昨天,市中心医院百廿华诞筹备组给温都全媒体发来了一封《致全球温州人的信》,想请海内外尤其是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温州人帮忙,寻找医院创始者——苏慧廉及施德福的后人。
  市中心医院最早的雏形是定理医院,始建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由英国传教士苏慧廉的小诊所扩建。1905年2月18日,亨利·白累德捐钱在城区大简巷建设新院,故名“白累德纪念医院”,简称“白累德医院”,原定理医院迁并入白累德医院,于1906年1月30日开业。医院占地近八亩,员工250人,医院主楼哥特式建筑成为当时温州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业一年内就有12285人前来求医,住院病人有923人,手术321例。
  英籍施德福医师(Dr·K·T·A·Stedeford)于1917年接任白累德医院院长一职。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
  1942年7月11日,温州被日军侵占。白累德医院迁避江北楠溪枫林(今永嘉县枫林镇)。即使在物资奇缺的年代也没有停止过“救危济困、救死扶伤”的使命,施德福医师登报呼吁,恳请各界解囊资助,让医院得以渡过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白累德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建,1954年更名为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中心医院。办医两甲子,市中心医院涌现出陈梅豪、郑济时、郑求是、傅大均、周介甫、钱启同、陈超等享誉浙南地区的名医。如今的市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服务辐射全省。2015年成立温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同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创DNA产前筛查试点医院,同时被评为全国十佳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2016年该院的温州市出生缺陷重点试验室研发出世界首个遗传性骨骼疾病基因数据库。医院现有东、西、南三个院区,拥有32家下属医疗单位,开放床位1406张,38个病区,38个临床专科,20个医技科室。日均门诊量超5000人次,年出院超5万人次。
  不管是白累德医院,或者是市二医,在温州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生死攸关或者医患情深的故事。市中心医院百廿华诞筹备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秋天,该院将要举办120周年纪念活动,根据活动安排,医院不仅想要寻访建院之初两位英籍创始者苏慧廉和施德福的后人,邀请他们来温参加活动,也将向全社会征集“我和老二医的故事”。请市民把自己或者家人和老二医有关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保留有相关物件,也请把照片发给市中心医院百廿华诞筹备组“weybgs@163.com”,院方将把具有史料价值的老照片、老故事编入医院志,并在院史博物馆展览陈列。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丁海琴
来源:温州网http://news.66wz.com/system/2017/08/10/105016668.shtml

市中心医院创始人苏慧廉、施德福的后人找到了!
温州网讯 前天,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端木敏静从美国带回来一个重要的消息,市中心医院建院120周年庆活动之一、“寻找医院创始人——苏慧廉与施德福后人”活动中要找的“关键人物”出现了,一位是苏慧廉的曾孙彼得(Peter),另一位是施德福的儿子罗兰·施德福(Roland Stedeford)。当天,市中心医院相关人员通过邮件联系上了他们。
  市中心医院将在今年深秋迎来建院120周年院庆。8月10日,该院通过温都全媒体发布“寻找医院创始人——苏慧廉与施德福后人”的活动,期待全球特别是在英国的温州人帮忙提供信息。
  其间,市中心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上《寻找苏慧廉》一书的作者沈迦,通过沈迦拿到苏慧廉曾孙彼得的电子邮箱地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邀请信翻译成英文发送给彼得,邀请他来温参加建院120周年活动。
  端木敏静是外语讲师,她十分钦佩苏慧廉。她的硕士、博士论文都与研究苏慧廉有关,还著有《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研究》等多篇文章。
  “因为苏慧廉曾在牛津等大学任职,我曾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等处查阅与苏慧廉有关的档案。”端木敏静说,多年来,她四处打听苏慧廉及其后人的消息,还给英国各所大学发寻人邮件。终于在2008年找到了苏慧廉曾孙媳妇,对方是伦敦大学的一名教师。
  后来,端木敏静接触到苏慧廉的曾孙彼得,彼得目前从事医疗工作。端木敏静说,她替市中心医院写了一封电邮发给彼得,希望他能来温参加活动,但彼得因家里有事不能来,但答应会让一位家族成员前来参加。
  彼得找到后,施德福的后人也顺利找到。端木敏静通过英国循道会找到了施德福医生的儿子罗兰·施德福。他是一位外科医生,现已退休。关于来温参加活动的事,年过九旬的他表示很遗憾,因为子女比较忙没时间陪同,所以他不方便来温州。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丁海琴
来源:温州网http://news.66wz.com/system/2017/09/04/105023518.shtml




宣教、合一、关怀——对温州家庭教会同工的访谈

“宣教、合一、关怀”——对温州家庭教会同工的访谈

日期:2017年8月6日
采访人:L
访谈对象:G

前记:
今年六月两位中国湖北和湖南藉宣教士在巴基斯坦遇害,疑云未消,韩国教会和温州一教会系统指涉其中。当局在调查此事,教会仍未摆脱重压。我对温州同工进行了一次访谈,所触及的人或事,地方当局早已掌握内情,外界无需担心被“新发现”。访谈涉及宣教差遣;合一见证、关怀扶持。旨在增进各方理解,恳请代祷。

第一部分:宣教差遣

L:弟兄好,很高兴与您取得联系。
G:很高兴与您交流。

L:两位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恐怖分子绑架后遭杀害,舆论反应激烈。教界普遍关心一个问题,他们是哪个教会差派的?介于外围压力,教会没有公开声明。有人说,他们是温州的一个教会系统差派的,您能证实吗?
G:是与温州一教会系统有关,应该说与韩国教会也有关。这一教会系统注重宣教,教会以宣教为事工导向。有长期宣教差传,短宣居多。这次出事之前,有年轻人正准备外出短宣,事后才搁置下来。

L:外界很关心这件事,像“殉道者之声”及关心中国教会的援助机构都极为牵挂。生命诚无价,他们献出生命,实在惋惜,大家很悲痛,只求主安慰。
G:我会转达,深表谢意。其中一位宣教士的家属尚未信主,希望这事造成的打击不会成为他信主的阻碍。

L:这个教会系统大约差派多少人到海外长期宣教?一般去哪些国家宣教?
G:至少有五、六对夫妇及家庭被差到中东穆斯林国家。有的在土耳其,他们一边学习当地语言,同时开展福音事工,土耳其相对友善,不像IS活跃的地区那样高危。但在种种压力下,这次不得不全数召回来。

L:有人说,是韩国教会协传的,他们觉得中国人更适合去中东宣教,为什么?双方有什么合作项目吗?
G:韩国教会帮助培训,机构名称:“异象学校”,设有宣教必修课程,涉及穆斯林国家的宗教、历史、人文等,尽管是密集培训,但内容面面俱到。韩国教会认为中国人胜任这个角色使命,更容易在中东被接纳,中国教会是继韩国教会大复兴之后的福音接力棒。

L:有多少人参加这样的培训?
G:具体数目我回答不了,他们(公安人员)肯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更清楚,学员资料、课程安排,资料全部被搜查过去了。接受过培训的人该是以千来计算。一个小小的牧区报名就是数十,甚至过百,何况这教会系统颇为庞大,覆盖面也广。

L:在哪里培训,资料是怎么被查走的?
G:温州市区的W弟兄将房屋供给教会培训使用,有些像早期教会的做法。他很有爱心,长期在外经商,同时开拓很多教会,我们非常羡慕他。这次他受连累了,也被叫去问话,承受巨大压力。事发后,大家意识到资料转移,他们还是抢先了一步,把资料全部取走了。

L:他们的反应很迅速,有哪几位同工被叫去问话,其他人也被监控吗?
G:确实很迅速。最初有四位,瑞安教会的M弟兄,市区的W弟兄、Z叔,乐清教会的C牧师。有地方政府部门曾召集所在地干部,专门召开了内部会议。重要同工都受到监控。

L:现况如何?有受到不平的遭遇吗?
G:其中Z叔、W弟兄被叫去,在里面坐了好几天,现在放回来了。活动受限在温州范围,如果离开温州,必须报批.....(略)事情未结束。(旁人插话:调查造成不少的恐慌)

L:大家也感受到气氛紧张,信息被封锁。你认为集体禁声就能换取息事宁人吗?如果缺乏舆论监督,处置的随意性会否更大?你们能核实那两位宣教士已经殉道了吗?我看过他们被杀害的视频,特别是欣恒尚存最后气息,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画面太触目惊心,不忍看完。您知道这视频发布者的源头吗?
G:在压力下,大家不敢坑声。教会是受害方,希望不要在伤口抹盐,给教会施压是没道理的。这事本身是个不幸。我也看过视频,惨不忍睹,大家心中寄存希望,视频中的人血迹斑斑,画面有点模糊,总希望不是他们。如果国家下代价去查,虽有实际难度,但有可能追溯到源头,谁会这样用心去查呢?!对巴方追踪行凶者是否足够认真,也是存疑的。

L:几乎可肯定,视频中的受害者与我们所收集到的照片经对比是吻合的。有人以为他们过于年轻就出国宣教,但熟悉他的人说,欣恒挺有语言天赋,生前在学习阿拉伯语,也取得进步。他个人脸书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中他用石头在地上摆起英文MARANATHA,是“主必再来”之意(启22:7;12),或许这是他在中东宣教的驱动力。
G:年轻人有优势,适应能力强,学习进步也快,早期来华的宣教士普遍较年轻!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只要蒙召者,肯付代价去学。这也勉励我们,趁着白日,竭力多做主工。期待装备精良的宣教士去中东建立教会。

L:原本与欣恒和丽思同时被绑架上车的还有一位姐妹,有人说,她是温州瑞安人,您知道她是怎样逃脱的吗?
G:那位姐妹是瑞安人,她也被恐怖分子抓上车,车内空间比较窄,他们用脚把她踹下车,她是死里逃生,失而复得。

L:真够惊险,心志坚如保罗,我想起保罗的话:“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经过这次事件,教牧有什么反省吗?
G:极为震撼,宣教事工都已告停,肯定备受挫折,深刻反省,至于反省结果还不清楚,现在处于紧张状况。

L:长远的说,教会该如何重启宣教呢?
G:这取决于外部的条件改变和成熟。目前处于被监控状况,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内部没有新计划。

第二部分:见证合一

L:教会遭遇这么大的事件,周边教会有没有支援?
G:因为消息封锁,温州大多数教会不知道此事与这一教会系统有关。不过,涉事教会的个别牧区对与不同传统的教会交往持开放态度,近年与周边教会的关系大为改善,他们与“三自”的弟兄姐妹、地方教会(聚会处)都有一些互动。在困难时刻,兄弟教会会伸出援助之手。

L:这是令人鼓舞的消息,容我把这话题延伸下去,与其他传统的教会往来,没有遇到抵触意见吗?
G:有的,在一些长辈的眼中,那些从“三自”教会出来的,抵触情绪还是较激烈的,但多数的人希望增进不同教会的合一,尽管观点不尽一致,也不需一致。“七一”(一身、一灵、一望 、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4:4-6)是圣徒相交的原则和基础。

L:可以理解长辈的抵触情绪,他们是如何促进,或展示合一?
G:年轻一代交流起来比较顺畅。他们是定期举行“合一聚会”,已经举行了好几年呢!

L:让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难道是从“三江教堂”(2014年)被拆之后开始的吗?
G:(笑声)对对对,真的是那件事情发生之后开始的。以前我们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三自”的肯定是完全受保护的,哪里想到“三自”的也受到这么大的冲击,后来大量“三自”堂的十字架被拆了。

L:“三自”会是统战工具。抗拆十架是个小测试,杭州顾约瑟牧师在这点上守住了底线,现在身陷囹吾,在待判中。
G:对于抗拆,弟兄姐妹展示出勇敢。大家知道顾牧师的事,他是杭州崇一堂的,因反对拆十字架被抓。忠心为义受苦换来的是生命冠冕(启2:10)。

L:您提到“合一聚会”,各方分开数十年,如何规避彼此之间的张力?
G:为了平衡起见,在聚会程序安排和角色参与做了适当分配。比如:一天的聚会,分几次(堂)讲道,“三自”的、家庭的、聚会处各讲一堂。领会方面也做类似角色调配。举办地址在不同传统的教会轮流,确保大家有份于参与合一聚会,从而增强合一的身份认同,彼此感到受尊重。

L:我很受感动。“三自会”终究退出历史舞台,但教会长存,为你们的合一见证感恩。我很钦佩地方教会的弟兄姐妹,透过十字架案,对他们有更深认识。前段时间还在坚持,拒绝在教堂安装监控。
G:撇开“意识形态”所致的分歧是不容易的。“三自会”是外加的,不是教会本身。经历拆十字架,温州教会格局出现新变化。其中开启各方与地方教会的接触,他们立场坚定,凝聚力强,特别同心。我认识一些地方教会的弟兄姐妹,很关心那些宁愿受苦,也不放弃立场的人,他们对温州W弟兄的评价就很高,你知道他吗?

第三部分:关怀扶持

L:我和W弟兄私下虽无深交,但一直关注他,特别在他被带走的那几个月。我知道他是个热心人。
G:大家反映他是很热心的,乐于助人,对保护十架很忠心,很出力。平时话不多,但做事当机立断。往往比别人超前走一步,大家没意识到的问题,他已经先知道。可能与他的人脉广、消息灵通有关吧!你知道他是怎样出来的吗?

L:请说来听听。
G:听说W弟兄被释与G20会议期间领导人之间的私下切磋有关(略),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L:相信这是真的......(略)W弟兄现在情况如何?
G:他开了个店,有某部门支付他的水、电费(笑声),大概是希望他放“老实点”,不要再“惹事”。大家觉得哭笑不得,算是一种特殊“关照”吧!弟兄姐妹说,他现在有人“关照”了,就不再需要教会关照了。(笑声)

L:这事我第一次听说,这“待遇”不差。(笑声)不过,对基督教的政策还会收紧,请向同工转达我的问候。
G:会的,我们也隐约觉得是这样。无神论本身是一种信仰。通过拆十字架,在教堂插旗取代十字架等来“排挤”基督教,以示对信奉某种主义的忠诚,但这样作风险大,最终贻害自己。

L:未来几年矛头还会指向教会,大家得有个准备,加强装备,好应付面临的压力(略)。为确保事工顺利进行,有时不得不采用原始口头交流方式。如果真有事,增加信息透明度是必要的。
G:我们的一切都在他人的眼皮底下,自我隐瞒没有意义,只会陷入信息闭塞。圣徒的团契如果能更密切些,形成纽带,信息交流就更丰富,即使遇事大家好代祷。感谢主,温州同工大体上对“合一宣教”、“国度观念”还是比较强,对受过苦的弟兄也有些关怀,只是做的不够,很亏欠。

L:赞同您的看法。圣徒团契可增强自身支援系统,不仅有利于应对困境,对宣教也极为有益,“同心合意兴旺福音”(腓1:5)。如果对兄弟教会受排挤视而不见,当我们遇麻烦时,没有人挺身而出,因为他们早已倒下。教会合一迫在眉睫,对正义的干涉也必不可少,这本身就是双重保护。
G:确实,如果对兄弟教会的事置之不理,就会寡助。我们不会忘记殉道者,他们是教会的种子。我们都是同路人,一定要同心,扶持连接,前面的路才宽广,走得更远。

L:非常感谢您,与我进行坦率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愿“主道兴旺”(徒6:7)!
G:阿们!(重复)我们有信心宣告:“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受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2:9)

来源:https://wzchurch.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