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教堂的第四次建造落成整整一年了。
在周年感恩禮拜來臨之際,特意再整理 [1] 一下教會的歷史資料。回顧百餘年的教會歷史往事,真是神恩無限。從教會建立至今,看到信實的神一直與我們同在,使教會不斷的成長、發展、壯大、興旺。
現今,雄偉的教堂已聳立在藤橋江畔,神綽綽有餘的供應使我們再次感恩的同時,也思想到責任的重大。因爲若僅有榮美的教堂,而每次聚會時都是空空的靠凳,那麼這建造又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呢?期盼在回顧歷史,感受神愛的同時,也讓我們多一重使命感與責任感。承繼先輩的忠心與付出,在神的同在與賜福下,共同努力,迎來藤橋教會美好的明天。
一、建立期(1892-1920年)
1807年,英國傳道人馬禮遜將基督教新教帶到中國。
1854年,英國傳道人戴德生到中國,於1865年建立內地會,立志將福音傳向中國內地。
1867年11月,一個跛腳的孤兒,英國內地會傳道士曹雅值來溫州傳揚福音。
1892年的夏天,周永從 [2] 、吳顯高 [3] 、易百友 [4] 三人爲了生計,結伴到下河鄉 [5] 幫富有人家收割早稻。夜間他們住宿在吳顯高的姐姐(嫁到此處)家中,而吳顯高的姐姐恰是住在教堂里。在一個禮拜日,他們由於沒有工作,空閒在家,於是就聽了一天的道。神道的奇妙吸引了他們,於是他們決定相信接受福音。就這樣,收割的季節過後,他們回到了自己的家,而福音也就這樣被帶到了藤橋。
由於他們是藤橋的第一批信徒,當時藤橋還沒有聚會的地方。所以每逢主日,他們出於對真道的渴慕,要到遠在30公里外的溫州花園巷基督教堂聽道聚會(因該教堂是當時內地會的溫州總會所在地)。當時藤橋到溫州的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而且還要翻越數十里的寶昌嶺,來回一趟,要走一百多華里。但他們沒有氣餒,天未亮時提著燈籠上路,到了寶昌嶺的路亭時恰好天亮,就將燈籠置於那裡,而聽完道回來再經此地,又是天黑之時,就可以提著燈籠回家。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炎熱的暑天,風雨無阻,他們堅持了整整四個年頭。
在這期間,他們忍受了鄰舍的嘲諷、辱罵與打擊。但也有些人聽信了他們所傳的福音,信徒漸漸的增多。
1896年,爲了使藤橋區域內信徒的聚會方便,在藤橋垟岸村金恩友家開設了第一個聚會點。不過,聖餐聚會仍是到溫州。
福音在藤橋越發廣傳,神跡奇事也層出不窮。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句:「被人欺,信天主;被鬼欺,信耶穌」。特別是姜子文的病得醫治,引發了潮埠村羣體歸信的現象。
隨著藤橋周邊的信徒越發增多,到了清末(約主後1910年),在北岸村買地建造了藤橋歷史上第一座教堂。教堂是木結構,一共五間二層,其中三間爲聚會場所,兩間爲住房,供教師使用。這樣信徒有了固定的聚會場所,再也不用經跋涉之苦到溫州去聖餐聚會了。
二、發展期(1921-1955年)
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神將得救的數目天天加給藤橋教會。隨著區域內的信徒越發加增,另設了三個教會,分別是潮埠教會、雲上教會及周嶴底 [6] 教會,這樣信徒可以就近聚會。
之後不久,潮埠教會在田嶺坳,也就是樟村與潮埠交界的山背,建了田嶺坳教堂。雲上教會在黃浦江畔,黃浦乃是一條從雲上大泥潭至戍浦江的小河流,建了黃浦教堂。而周嶴底教會,也在村中置了田地,蓋了一所教堂。
雖是這樣,但人數仍是衆多,原先的教堂顯得格外的擁擠,以致難以開展更大的事工。爲此,約在1935年,周立成教師帶領與推動衆信徒,在原先教堂東面另建了一個教堂。共四間房屋,坐北朝南,供信徒聚會,而原先的教堂改作宅房。
溫州內地會總會,爲了牧養與關懷信徒,使信徒在真道上不斷在成長,採用了教牧師坐堂策略。每三年一次轉換,根據各堂點的意見留任還是換人。雖然藤橋地處溫州西部山區,生活貧困,但總會並沒有將之輕視。先後派了周石生、謝靈、林志明、周立言、潘希真教師及周景堯牧師,來藤橋住堂。他們甘於貧窮,殷勤工作,忠心教導,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見證。
同時在神的祝福之下,藤橋教會也興起了一批教牧人員與傳道人。前面提到的教師,其中周石生、周立言就是藤橋本地的信徒。他們不僅在自己的教會,也順服總會的安排到各處牧養羣羊。特別是周立成教師,年青時就加入了內地會浙南布道團,其布道風格生動幽默、通俗易懂,在各地都有他所結的果子,尤其是在瑞安馬嶼的服事,至今仍常被提起。還有一些在本地事奉的傳道人員,他們是:吳春林、吳新其、黃周標、周恩助、吳恩福……正因爲他們的努力與付出,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政治變革中,主的教會卻日見興旺!
三、逼迫期(1956-1980年)
1951年,在教堂後面買了三畝田地,準備再次擴建。當時「丁」字形牆基都已建好了,但由於藤橋小學從後垟搬遷至新校舍時,學校仍未建好,就在教堂的宅房內暫時教學,而這三畝地就自然的成了學校的操場,導致無法擴建。
不久之後,一場帶著歧視與消滅宗教的政治風波給中國各地教會帶來沉重的逼迫與嚴峻的考驗。1957年,全市的教牧人員被召集到一起,經歷半年之久的「學習班」學習,這期間他們被灌輸「我們是因無知而信仰宗教,並被洋人利用」的思想。要叫他們說宗教就是迷信,是帝國主義侵略國人的精神鴉片。在此壓力之下,個別教牧人員信心軟弱,他們控告自己的同工,令許多真誠愛主的弟兄姊妹暗暗落淚。
藤橋教會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這樣,教會的公開聚會就處於半停止狀態。主日禮拜有時一天有時半天,時聚時散。
1958年,政府實行滅教運動。全國各地的教堂被關閉,公開聚會被解散,基督徒成了世人唾棄的對象。凡是公開信教的,都必批鬥、遊街、入獄,聖經被燒,詩歌本被焚,教產一律被掏毀、沒收,聖職人員更是遭各樣的歧視與迫害。
藤橋教堂也沒有倖免,被一些集體單位長期占用。靠近路邊的房子與院子成了對面藤橋服裝廠的染色車間。五間宅房被藤橋紡織廠占用,之後又被北岸村辦的布廠占用。而教堂被隔成兩塊,後面的成了藤橋鄉衛生院的食堂,前面的成了藤橋排灌站的辦公地與維修處。
由於情勢惡劣,聚會不得不轉化爲隱密的,家庭型的,並且還要游擊戰式的時常轉換地點。那些虔誠、勇敢的信徒冒著極度的風險,仍舊持守著那份忠貞不渝的「信、望、愛」,他們在石埠的竹林中禱告,在病人牀前彼此勸勉,互相扶持。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寺西村剛強愛主的潘德珠弟兄,提供自己的房子作爲聚會的場所,每主日有30左右的信徒參加聚會,內中以姊妹占多。雖常有逼迫,甚至是更可怕的文革時期,但已經習慣勇敢的信徒以智慧與政府周旋,一直堅持聚會。當時的講道工人,更是遭受極大的挑戰,他們每當事奉,都要做好「一腳踏講台、一腳踏監牢」的準備。然而,他們就在那種不尋常的歲月里,以生命爲代價,宣揚著神的永恆真理,餵養著饑渴羊羣,作了教會忠心的牧人與上帝無愧的僕人!
七十年代,藤橋周邊的村落都有了各自的聚會點。埭頭的葉周進家、油嶴的周松光家、山根的吳進華家、天長的徐恩香家都成了弟兄姊妹的去處。而這些處所後來也就成了各自教會最初的落腳地。這時候,有很多年青人被神興起,由於在家庭中聚會不能放聲歌唱,他們就覺得在家庭聚會中唱詩太過壓抑,讚美不夠響亮,於是向藤橋周邊的羣山出發,特別是石垟山、寶昌嶺、北山坪成了他們高歌之地。
七十年代中期,聚會從寺西潘德珠家搬到東匯頭村的黃周標家中。當開培靈會時由於人數多,就在寺西潘陸昆或寺前周路金的家中舉行。
七十年代末期,由於黃周標家建造新房,聚會點再次遷移。江北岸的信徒到藤北周恩助家中,江南岸的信徒到東匯頭徐國華家中聚會。這樣一直到了開放的日子。
四、建造期(1981-1990年)
1979年,神感動中國政府下達了[宗教自由、教產回歸]的指示與政策。爲了這個開放與自由的恩典,中國教會歡呼了!許多信徒更是歡喜得泣不成聲!
也就在這一年,溫州新建的第一座教堂——沙灘頭教堂建成並舉行公開的獻堂禮拜。
次年,也就是1980年,藤橋牧區東村教堂落成,成了牧區首座復建的教堂。接著,下安山教會動工建造聖堂,並於1981年正月落成。
但藤橋教堂仍被集體單位所占據,弟兄姊妹心急了,禱告也更加迫切了。
1982年,北岸村辦的布廠終於從教堂的宅房內搬出。弟兄姊妹就進駐其中,南北兩個聚會點合在一起,大家眼含熱淚歡喜敬拜感謝神。
1983年2月,周銀德、鄭芝仁夫婦 [7] 在周立成教師的強烈邀請之下,也在家庭兒女全力的支持之下,更在神聖愛的感召之下住進了教堂,負責整理這破舊的宅房及雜草叢生的院子。而那在教堂中不想搬家、賴著不走的排灌站也在周立成教師的軟磨,衆信徒的硬擠之下出去了。看著滿地的油漬,大家心中只有一個意念——重建聖堂。
1984年的上半年,舊的已毀壞的教堂拆除了。當高高的煙囪 [8] 在繩子的拉動下,緩緩地倒在泥溝中時,大家再一次的感受了神的奇妙與偉大。六月的最後一天,牧區議會同意並支持藤橋建堂。七月份,藤橋點的傳道人就分散到各地教會講道,激發信徒捐獻財物來建堂。當時去募捐的傳道人有周立成、吳新其、黃周標、徐鳳翠、林良勸、林長忠、吳公義、朱仁義、周崇光等。
8月27日,圍牆築起,廁所修好,建堂事工正式動工。弟兄姊妹熱情高漲,幹勁十足,特別是一些做「馬大」的姊妹,她們心靈手巧、熱情殷勤的服事,在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她們是鄭芝仁、周琴妹 [9] 、陳菊、林香 [10] 、徐鳳翠等。僅僅過了兩個月,一座長21.5米、寬12.5米、高約10米,能容納四百多人,共七間的教堂建成並裝潢好,雖然裝潢簡陋了一點 [11] 。這一個令人驚奇吐舌的速度,是因爲神的恩才成!
10月30日,舉行了隆重的新堂落成獻堂禮拜。
這座屹立在戍浦江北,略帶「哥特」式的教堂,是當時藤橋最高的建築。特別在夜晚當十字架的燈亮起時,其光輝映照著南北兩岸,讓人不禁感慨神恩浩大。
1985年,建朝東鄰街宅房三間三層。
1989年,因著事工的開展,特別是主日學事工的發展,拆了原先五間舊的宅房,建了五間三層主日學教學樓。
隨著建造的熱潮慢慢冷卻,因再無空地可建了,教會也意識到了內在建設的重要,於是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投入到了教會的事工上了。而這也是神向我們所要的。
五、壯大期(1990-2006年)
神的教會總是不斷興旺,至從新堂建立後,歸信的人數更加增多了。教會地域涵蓋底垟、下莊、下埠頭、北岸、後垟、南岸、石埠、寺前、寺西、東匯頭等10個自然村,各個自然村不斷有新歸主的家庭加入教會。能容納四百多人的教堂,五年之後就座無虛席。尤其到了節假日,顯得擁擠不堪。到了1997年,教堂實在是容納不下信徒的聚集。經過討論,寺西、寺前、東匯頭三個自然村的信徒在寺西潘益平家聚會,並籌備建造聖堂。現在雄偉的「福音堂」,已拔地而起,離地面高達42米的十字架見證了他們的決心——將基督的福音廣傳。
同時,各項聖工也轟轟烈烈地展開。
首先是主日學的事工,它的成功推動了教會其餘各項聖工的開展。
先前聚會時,由於老小同堂,小孩子哭叫聲、吵鬧聲常常影響了會場。爲使敬拜更爲肅靜,也使成人更爲清心地聽道,教會決定把小孩子聚在一處,分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讓他們安靜。然後叫一些較爲熱心的青年信徒,講一些聖經故事,也教小孩子背一些聖經金句,唱一些讚美短歌。稱之爲「小子班」,這就是現今主日學事工的前身。
隨著上「小子班」的人數越來越多,同時年齡差距也在拉大,一個班級根本無法容納得下,在1989年就分爲大小兩班。把附近教會上初中的孩子,組織在一起,稱之爲「大班」;而上小學的孩子集中在「小班」里。教會對小孩子的教育也越發重視,派遣了當時最爲熱心也有知識的傳道人,來擔任「小子班」的工作,他們是:周崇光、林慈恩、林秀媚,之後陸續有優秀的信徒加入這一行列。後來由於與龍灣的狀元教會有了接觸,「小子班」也更名爲主日學,這也算是與國際接軌了吧。
到了1990年,由於主日學教學樓的建成,主日學事工大步向前。大班的人員根據其自身的追求及經過考試,分爲進修班、慕道班,而小班的也分化成大班、中班、小班。到了1992年,進修班結業,衆青年大都投入到了主日學的事工,由於師資力量的強大,班級也越分越細。到了21世紀,主日學已經有了八個班級,分別是幼稚級、初小級、中小級、高小級、初一級、初二級、高一級與高二級。這樣,信仰得以代代傳承!
伴隨主日學事工而來的是青年的事工。由於教會很好的引導了「大班」的孩子,使他們明白真道,羨慕善工。自1988年起,每逢「五·一、十·一」,定期爲他們舉行青年培靈聚會。1993年,教會花了近兩萬元購買了爵士鼓、電吉它、電倍司、電子琴等樂器,組成了藤橋鎮歷史上第一支電聲樂隊,也是至今惟一的一支。同時,教會多次舉辦學道班,培養了一批青年成爲傳道人,使同工團得以繼承。
俗話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在教會中,婦女更是占大多數,特別是馬太事工、探訪事工及接待事工,處處都可以看見她們服事的身影。在1993年,教會的姊妹組織了女衆詩班,由朱愛敏擔任詩班負責人。她們每周三晚上在一起學唱詩歌,一直堅持到如今,風雨無阻。在每個主日,在離世信徒的追思禮拜中,都可以聽到她們真誠的讚美聲。
老年查經班的舉辦,成了教會的另一道靚麗風景線。1996年起,教會的老年信徒在周愛榮的帶領下,每天下午在主日學教學樓的二樓教室集中,一同禱告,一同學道,一同讀經。每天一章聖經,迄今爲止,整本聖經已被他們完整的讀了三遍,但他們還在繼續。2005年,牧區老年組的建立,爲他們提供了更爲豐富的聚會活動。
各項事工的開展離不開禱告事工的支持。爲此教會中一些稍爲年長的肢體,放下家庭的事務,輪流住在教堂後面的民房 [12] 中,清心地爲教會的事守望。他們在每天天未亮時,就起來一同向神獻上虔誠的禱告,呼求祝福與恩典的賜下。
內在的建設在不斷加強的同時,教會也沒有忘了外展的事工。九十年代,隨著經濟改革越發的深入,藤橋也撤鄉改鎮,越來越多私營企業的創辦,吸引了衆多來自內地的人們到此務工。在這些被藤橋人民稱之爲「外地人」的人中,大多沒有聽到過基督的福音,教會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如一位熱心於福音事業的弟兄所說:「我們花那麼多的錢到外地傳揚福音,而且還要冒坐牢的危險,今天神已把這衆多的外地青年人聚集在這裡,我們爲何不向他們傳講呢?」是應該行動了。
在1998年的中秋節,在藤橋教堂舉行了文藝布道晚會,吹響了向外來打工者的福音號角。那一夜,平時四百多人聚會的教堂,擠進了六百多人,而在教堂外面流離的人比裡頭要多上好幾倍,整條北市路上只見人頭晃動。從那之後,每年復活節、中秋節、聖誕節都舉行大型的布道會。神的道在這些人羣中也深深的紮根,並且結果。
爲了栽培他們的靈命,教會在主日學教室緊張的情況下,仍是把三樓一間教室給讓了出來,辦了「福音班」,現在固定學習的人員有將近四十來位。他們同有一個心愿:在此我要好好學習聖經真道,將福音帶回家鄉。
也就在每次布道會舉行之際,看見川流不息的人羣,看到在外面掂著腳尖、伸長脖子的卻仍然看不見台上講員的人們,弟兄姊妹再次的感嘆:教堂太小了。與此同時,略顯破舊的教堂被鑑定爲危房,期待再一次的建造。
歷史即將進入新的一頁。教會的明天也必越發興旺!
六、喜建堂後(2006年至今)
2005年8月,堂點議事會一致通過要建新堂,由朱啓芳負責辦理建堂手續審批。在周康進的共同努力下,僅僅過了十個月,建堂手續審批成功。
2006年5月4周,舉行了主日崇拜後,舊教堂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於6月被拆。就在當月,施工隊入駐原先的宅房,一番熱烈的建築場景就此展開。
與此同時,信徒暫遷往周愛德、葉壽光的廠房中聚會,主日學則搬到葉芹飛、周秀權、林長忠等弟兄家中,而老年團契及信徒查經移至周愛榮的家中。一切事工都在有秩的進行,雖有點不便,特別是給接待的弟兄家庭帶來些許的麻煩,但大家知道這只是暫時的。憑著歡喜等候的心,很快的渡過了兩年時間。
2008年5月,一座長41米、寬17米、高爲四層,造價爲600多萬的雄偉教堂已屹立在戌浦江北。在牧區同工的幫助策劃下,分發請柬,於5月24日上午,舉行了隆重的獻堂感恩禮拜。當日,近萬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將藤橋北街擠得水洩不通;衆多的兄弟教會詩班前來,同將榮耀歸神,好一派熱鬧情形。
有了新的教堂,事工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首先,爲了突出主日崇拜的神聖,也考慮初信者及慕道友的感受,聚會程序有了一些改動。而聖餐聚會爲了照顧更多人講衛生的心態,恢復了原先分杯的儀式。
其次,爲了能更好地了解並知道信徒的情形,教會的牧養事工多了小組關懷,推選了近40位的小組長,都甘心樂意地照看主的羊羣。
還有,夫妻詩班的成立,使許多姊妹的丈夫走進了教堂,且登台獻唱;而青年班的恢復,使許多迷失的青年重新歸回到教會這一大家庭。在此,我們只有感謝!
在2008年的年末,教會進行了聖職選立的工作,林長忠、林慈恩成了教會的長老。同時,也進行了議會的換屆選舉,產生了新的議事會,教會的各項事工都順利的進行了交接。接下來的日子,如何使聚會的人數坐滿教堂,得救的數目能天天加增,成爲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期盼都能同心合意、各盡其職,以聖經的原則,以禱告爲動力,在聖靈的引導中建立基督的身體——主在藤橋的教會。
祈願這殿後來的榮耀大過先前!!
以上簡史內容由周恩助、吳恩福、周愛榮、姜加恩、林長忠、潘雲恩、林慈恩、鄭芝仁、姜美蓮、楊林香等弟兄姊妹提供;黃曉遠弟兄整理於2006年5月。同時參照了《溫州基督教》(支華欣編著);《藤橋基督教由來》(周立成口述,李岳松整理,發表於《石鼓竹韻》P216-218);《姜家蒙恩史》(姜子文口述,姜加恩整理);《基督教雲上教會簡史》(周建整理)。2009年4月補充了後續事情。
若與你所了解的事實有出入或不詳,敬請原諒。更願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料與記憶,使珍貴的史料更加完善,彼此共享,榮神益人。
[1] 2006年,在第四次籌建教堂時,與小青一起整理過教會歷史。
[2] 周永從,藤橋北岸村,周立言、周立成教師的祖父,周愛榮弟兄的曾祖父(太公)。
[3] 吳顯高,藤橋山根村,山根吳恩福弟兄的祖父。
[4] 易百友,藤橋大廠村,藤橋牧區第一個傳道人,大廠易會道弟兄的曾祖父。
[5] 現今的梧田大堡底。
[6] 周嶴底,仰義鄉的一個村莊。過去的仰義鄉在藤橋的轄區之內。
[7] 周崇光同工的父母。
[8] 被藤橋鄉衛生院占爲食堂時所建。
[9] 周琴妹(1911-2003),北岸周道香姊妹的母親。
[10] 林香,南岸周思先生的妻子,林岩廷弟兄的姐姐。
[11] 建堂時,「省」字當頭。耗資僅爲2.8萬元,奉獻總額爲3.6萬元。當然奉獻的物質與工夫不計。
[12] 2000年2月22日,在教堂後面購買了六間民房及一間民房地基,為準備再次建堂。
轉自:華宣,
其他參考資源:https://wzbxcc.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