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溫州基督徒素質面面觀

太五:13-14
引言:
許久前,筆者讀了一篇由作者腓力所寫的《當代溫州教會的危機與挑戰》的文章感觸頗深。首先是筆者對作者的立論有據頗感欣慰,因為不是道聼塗説、憑空臆想,而是身臨其境的現身說法,或是他人親身經歷的立論,言之有物。其次,是作者對溫州教會歷史的某些片段瞭解的頗為詳盡,看得甚為真切,分析得細微透徹,應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在其編者按中據實憶述:「前不久,我有一位親愛的同工從香港回來,將自己在香港教會、福音機構、神學院中所見所聞向我講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一間小小的教會,對開會很認真,他們開會之前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赴會者一到會,就準時開始:首先每一個人手頭髮到一份關於今天會議的有關討論專案。會議討論開始了,大家很投入,很認真,很仔細,一小時以後就有書記將會議的決議及論證過程記錄下來、存檔,會議在預先定下的時間內結束。
從一間小小的教會的開會全過程中,不難發現我們溫州教會目前存在著什麼問題。……大家都可以很快的下結論說:是素質問題” 」。[1] 或許這樣的結論可能有些籠統,或許有些以偏蓋全之嫌,但確切地說溫州的教會或基督徒(包括筆者本人),甚至一些傳道人的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素質問題。然而,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溫州基督徒不存在「素質問題」,至少在他(她)們接觸到的教會或基督徒中沒有此類問題,甚而聲稱:這樣說溫州基督徒,有可能會遭致公憤!而且他(她)們認為筆者接觸的教會沒有他(她)們的面廣,言外之意:我是個老基督徒,你算何許人也?至此,筆者倒有一問:那些聲稱自己接觸過較多教會的人,是不是接觸過溫州所有的教會?即便接觸過溫州所有的教會是否就能真正瞭解所有教會的內部真實狀況?誠然筆者所接觸的教會雖不是很多,但確屬親眼所見,而不是道聼塗説。在近三年的神學學習過程中,更是看到一些基督徒甚或傳道人身上所存在的素質問題,它足以說明溫州部分教會或基督徒的「素質問題」是不能忽視的,而且應當引起關注和重視。
那麼對於溫州教會或基督徒的「素質問題」能否說得具體一點?腓力牧師就此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靈性素質、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然而這四個方面的素質是否涵蓋了溫州教會或者說溫州基督徒的素質呢?實際上溫州部分教會或基督徒缺乏的遠不止以上四個方面的素質,比如還應包括諸如專業素質和管理素質等。那麼針對以上諸種素質,其具體表現和特徵有哪些?以下的幾種表現及其特徵的描述能否是如其分,有待大家明辨,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靈性素質:
腓力牧師如此論述道:「也許我們對神有熱心,但缺乏真知識(羅101- 4);也許我們有豐富的愛心,但在各樣的知識與見識上缺乏多而又多(腓19-10);也許我們中間有一些有知識有見識的人,卻缺乏真正的熱心與愛心(林前 82-4),可見一個平衡的生命何其重要,請看主耶穌的身量、智慧、神喜悅與人喜悅的心都一起增長(路250-52)。生命之美在於平衡,但如何平衡我們的生命呢?我想我們需要神的憐憫,然後大家自己慢慢地會心中有數。總而言之:一個平衡的生命就是有素質的生命。溫州教會大部分傳道人,教會負責人,信徒的素質提高了,體制問題自然就會慢慢消失。一位一生志力於神學教育的長者向我語重心長的說:我走過三十八個國家,我看過一萬多本書,我現在的年紀慢慢地大了,我看問題柔和多了。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問題不可以單單的歸咎體制的問題上,雖然體制是一切問題的體現,但根本問題是素質問題。[2]
基督徒應當具有鹽的特徵,溶解自己,調味他人。但我們看見的一些什麼樣「靈性素質」的基督徒呢?一些人學了幾年神學或有過十數年或更長時間的所謂的事奉經歷時,就以為掌握了整本聖經,處處顯示自己如何專業、如何屬靈,儼然一幅學者或大家風範。在此舉幾個例子:
例一:在一次周日的同工提高班的聚會上,一位來自東北的弟兄講了他來溫州講道的一次經歷,當他同溫州的幾個弟兄講自己準備創世紀的道時,想不到幾個溫州的講道人竟然從他們的嘴裡蹦出大意是這樣的話:你想在溫州講創世記?免了吧!……儘管話沒講完,卻留下了一串意味伸長的表情,這位東北弟兄聽出了弦外之音。他明白溫州弟兄的言外之意:溫州的傳道人很厲害,對《創世記》滾瓜爛熟,你居然在這裡講《創世記》,豈不是有些班門弄斧之嫌?令這位東北弟兄困惑不解的是,在被稱之為「耶路撒冷」這麼一個屬靈的溫州!竟然也會有如此大腦袋的弟兄,最後他只有笑而止之,算是聽從溫州弟兄的「勸勉」。
例二:在一次神學課後的閒聊中,一位資深的姊妹,「義正詞嚴」、「大義淩然」地告誡筆者,要多明白一些真理,不要去瞭解真理之外的東西,比如什麼是異端等,聽起來是那麼的屬靈,那口氣儼然一位屬靈前輩意味深長的教訓,筆者只是笑而不語。當然還有更多次有關其他方面的論,這位姊妹以她那口若懸河的口才為自己爭辯自以為正確的神學觀點,那口氣仿佛一個護教者嚴厲斥責的口吻,或許這是她表達方式的習慣,然而十多年的事奉,就沒有一點點的省察?又如她讚賞自己夫君的學習能力所流露出的他的外語可以寫書之類的言詞,及她的夫君是這個神學班上的權威等等,無不給人以驕傲自大的感覺。誠然,他夫君的英語水準比班裡某些同學要高出許多,然而,有些同學的英語水準並不在他之下,但卻孜孜不倦、默默地耕耘,相比之下,兩者的靈性或靈命誰高誰低?誠如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當面指出她:你事奉十幾年,卻看不到你行出真理來?
例三:我們也看到個別同工站在講經臺上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但在實際的事奉工作又是怎樣的表現?而這種表現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我想稍有一點「靈性素質」的同工都會容易理解這將是什麼樣一種結果。例如在一次夏令會上,因著後勤同工不在現場,一位講道人看到一車送來的「蜂窩煤」無人卸車,他覺得自己是傳道人,此事與他無關,扭身就離開。後來知道此事的弟兄姊妹就坦言:他的道誰會聽哦!我們雖然不能因此而跌倒,但深信肯定會有人對這位弟兄的生命和講道產生質疑甚或跌倒。面對這樣的光景,作為肢體的我們應當為他附上代禱,但身為主的僕人應該身體力行為主做各樣的工,而不僅僅只是講員的身份,如若如此,那將為主傳什麼樣道呢?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例子中的個別基督徒所流露的這些心態也許是經意或不經意的,儘管他們信主或事奉的年日久長,然而所表現出來歸的根結底就是「靈性素質」滑坡或是「服事心態」扭曲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要時刻儆醒:我們的服事是彰顯基督還是炫耀自己?(太5.3)。當然,腓力牧師所指的基督徒「靈性素質」應當是生命的「靈性」,當然還可能包括諸如讀經、禱告、靈修等「基本功課」,但這些基本功課做得再好,而忽略了其他素質,實際的屬靈生命應該可見一斑。不過筆者並不是輕忽「基本功課」的重要性,乃是強調一個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應該是「基本功課」,加上「其他素質」,而非「重」這個「輕」那個。更不是指責誰,而是借這樣一些事例,以引起我們的儆醒。
二、道德素質:
「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 19:21,可10:21,路18:22);「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4:17)這樣的標準,有幾人能做得到?對做不到這兩點的基督徒來說,如此論斷別人,是否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之嫌?縱然如此,那基督徒是否就可以不思進取了?其實聖經中所啟示的基督徒的最高行為準則有三條:效法基督(羅 8:29 15:5);榮耀神(羅 4:20;林前 10:314:15;弗 1:14);順從聖靈(羅 8:56 14 16;約15:26 16:13)。耶穌基督是最高與最完全的道德榜樣。榮耀神是一切行為的最高目的。順從聖靈是基督徒能力的來源與屬靈指導。事實上基督徒的最高行為準則就是「道德」,而「道德」本身就是神的屬性的一部分。有人認為「道德的標準是無法定義的」,「一個人行為處事能多為別人著想,能願意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就很不錯了。」如果沒有異議的話,在世俗的世界裡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尤其是當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象腐蝕劑一樣侵蝕著人們的心靈,人類的道德水準滑坡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此香港海外神學院副院長吳主光牧師做了精闢的駁論:「認為道德標準無法定義,這句話不但代表你內心的放縱主義,更反映你內心認為,……但是,在一個國家裡,法律之所以為某種道德下定義,其意義就是一刀切”──劃一和公平的標準。倘若法律不應一刀切,然則你有你的法律,我有我的法律嗎?法官憑何標準來審判犯人呢?……告訴你,人類最早的道德標準就是造物主,就是神自己。因為他創造了人類,他當然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因此祂有權審判任何人,和報應他們。」[3]因此一個人能不能做到和想不想做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表示你的內心有所進取,只是進步的程度深淺而已;而後者則表示你的內心在某一刻或某一時段根本沒有進取的意念。一個人如要靠著自己的意志想達到神所界定的道德標準無疑猶如架梯登天,但你所做的神必然知曉,審判在於祂。
既便如此,那麼我們對別人有違于道德之事是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還是依照《聖經》的話語去行?聖經「如果有人看見弟兄犯了不至於死的罪,他就要祈求,神必因他的緣故,把生命賜給那些犯了不至於死的罪的人;」(約一5.16),「如果有人陷在一些過犯裡,你們屬靈的人,要用溫柔的心使他回轉過來,」(加6.1)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因此,對某些溫州基督徒的道德觀念,我們應該帶著憐憫的心加以提醒,但不是一味的指責。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因著世俗情面的攪擾,抱著只掃自己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或道德觀念,常常會表現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例如:一次我搭乘一位弟兄的小車,當車行至市區繁華路段時,這位弟兄旁若無人地將一個礦泉水的空瓶抬手扔出了車外,看見這個舉動我的心沉了下去,礙於情面,我用一種開玩笑般地語氣,婉轉地問他:你開車都要往外扔炸彈啊!他笑著回答:是啊!開車的大多都是這樣。他泰然自若的回答,顯得那樣若無其事。
又如:那是一次與一位海歸派神學的弟兄同時搭乘一輛巴士發生的一件小事,我們上車後便即可找座位,當時車上人不多,有很多的空座位,包括幾個老弱病殘的座位。說時遲,那時快,那位海歸弟兄的臀部已往老弱病殘的座位傾斜過去,情急之下筆者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仿佛做錯事的小孩一般,低眉垂眼很不好意思地告訴那位海歸弟兄:「這是老弱病殘位」。那位弟兄顯得很理直氣壯:現在不是沒人坐嗎?等人來了再讓!但最終筆者還是硬拉著他坐了其他的座位。這看起來是一件極小的事情,但從某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道德水平面臨著危機的狀況,一個神的僕人既能如此,何況一個平信徒,又何況一個外邦人。
又如:在一次弟兄姊妹AA制的聚餐會上,與筆者相鄰的是一位與筆者相交尚篤,平日裡相聚時總是比較熱切的弟兄。那次聚會是一次由始至終甚是歡愉、快樂的聚會,可謂和隋之珍。歡聲笑語、親不隔疏之情堪當自然,然而席間筆者不經意間突然發現那位弟兄的手伸向了他左鄰的一位姊妹的大腿……,這種情形在世俗的世界裡根本不值一提,倒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對我們謂之為神的兒女來說,應當超越世俗的行為準則。事實上,當今的教會諸如婚外戀、苟合、淫亂、離婚、看網路黃色視圖等此類事件頻頻發生、屢見不鮮,小弟兄在參加神學學習之前,作為一個平信徒也行了諸如此類的惡事(參見我的《信仰告白》),後因聖靈的責備,主動向教會陳明瞭事實真相。
前不久據一位弟兄透露,他教會一位資深的傳道人得了癌症,彌留之際痛的死去活來。探望他的弟兄問他這麼會痛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患癌症的弟兄才道出一件事情:他與一位姊妹犯淫亂達數年。當我們聽到此事時,我們不能不為神的家深感哀傷,普世的教會究竟還有多少是合乎神心意的教會?
幫助他人,其實是一個基督徒最基本的功課,也是道德行為的基本準則。比如:假如你不識一點水性,簡直就是一個旱鴨子,你能否也能捨身去救落水的人呢?又如一個沒有飯吃的人,而你恰恰也只有一口飯,你是將飯留給他人,自己餓肚子?還是將飯留給自己,讓人餓肚子?顯然這不該是相提並論的兩件事情,更不能同日而語。無疑前者是攸關性命——力所不及,而後者只是讓誰餓肚子的問題——力所能及。然而,許多時候當我們往往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卻無動於衷。其實前面「蜂窩煤」事件中的那一位同工亦當屬「道德素質」範疇此例。又例:在一次神學課堂上,一位遠郊的弟兄回家,身上缺錢問我借,我以為自己身上還有一點錢,可是掏遍了全身卻找不到。我轉身向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同工」(這位弟兄不僅講臺上赫赫有名,且家庭富裕。)開口,他說身上只有200元,我說你先給我,我下午還給你。他說我下午就要出差,而且那種看我的眼神難以言表,簡直讓我無地自容。200元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就算筆者不還給你也只有200元啊?何況這位「大同工」開著自備車,揣著銀行卡?為此,我鬱悶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依照我信主前的靈命光景,我可能對這位弟兄早已惡言相向。後來,我雖然在神的面前為這位弟兄代禱,但這件事卻讓我深深覺得,許多在人的面前大講特講屬靈生命的同時,卻往往忘記了神所教導的「愛」的真諦(雅2.14/17),有人對經上所記的兩條誡命可能會倒背如流,但實際的行為又是怎樣?許多人以為只要「信」了,只要會讀經、會禱告,懂一點神學知識,其他的概莫視之,就是屬靈的表現。
三、文化素質:
對於「文化素質」一詞,有一點文化的人都可能耳熟目詳,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為這個問題太膚淺了,竟然還拿出來說事?的確這個問題有些一般的不能再一般了。既然這個問題很一般,那麼為什麼腓力牧師提出溫州教會或基督徒缺乏「文化素質」這一說呢?既然把一個太一般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顯然這個問題就不是一般的問題。那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什麼是「文化素質」?
對於「文化」的解釋,有人這樣表述:「就文化這個問題起碼需要百萬字來說清,要真想說清,這可能會窮盡你的一生」,故此,我們消耗不起。舉個例子說吧!為什麼說雲南是文化大省?因為雲南有26個民族,就有26種文化。照此可以歸納中國就有多的數不勝數的文化,比如廣義上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等,何況偌大一個地球?如果你這真的將這些「文化」研究透,你可能會花上幾輩子的時間。有些人終其一生研究某一個領域,那麼可以說這個人在某一個方面的修養較深或素質較高。因此說,「文化素質」的定義應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幹和道德力量」。
「素質一詞本是生理學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心理發展。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作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說,個體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準的不同決定著個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對人的素質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品質水準為前提。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4]而本篇所談的「文化素質」僅指「文化知識」方面的素質。那麼溫州基督徒的「文化素質」低下的特徵,大致如下:
正如聖經告訴我們「在各樣的知識與見識上缺乏多而又多」(腓19-10),的確,我們在各樣的知識上和見識上缺乏多多。比如有些弟兄姊妹事奉年日較長,聖經可以倒背如流,但卻缺乏系統的聖經神學知識,在解讀聖經和理解神的話語上沒有給人太多的造就;同樣,有些弟兄姊妹的神學知識較為豐富,但俗世方面的知識卻寥寥無幾,給人的感覺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此難以給人有較深屬靈生命的培育;然而也有些弟兄姊妹在神學知識、俗世方面的知識有豐富的積累,但缺乏的卻是豐富的人生經歷,只會照本宣科,缺乏實際的屬靈和俗世生活的見證,給人的只是一些空洞的書面理論,難以有較大的進深。即使有了以上三方面的裝備,但缺乏真正的愛心,如同是建立在沙土上的根基,正如經上所說:「也許我們中間有一些有知識有見識的人,卻缺乏真正的熱心與愛心」(林前 82-4)」「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林前 726)「惟有聽見不去行的,就像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一沖,隨即倒塌了,並且那房子壞得很大。」(路 649)。比如有些同工雖然各方面的知識比較豐富,但卻自以為大,如果有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書卻捨不得割愛,不願與大多數的弟兄姊妹們分享,而只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與極少數的弟兄姊妹分享,結果導致大家互相封閉、結黨分爭。最令人堪憂的是「重經濟,輕文化」現象依然蔓延在教會,與世俗的溫州沒有分別為勝,教會似乎是一個一周聚會一次的俱樂部,「富人圈」和「窮人圈」界限分明,個別教會的查經、探訪等似乎成了一種宗教儀式,缺乏的是真正關愛,形成了一種文化基督教。
正如腓力牧師所述:試問:溫州教會,有多少同工會寫講章以及有寫講章的習慣,有多少間教會,開會之前已經發下討論事項,並且將討論決議記錄下來、存檔。有多少教會,將自己所經歷的事蹟記下來,有多少教會已經形成自己的信仰告白、教會章程呢?溫州教會的傳道人,有幾位寫過書呢?到目前為止,溫州教會在文字方面的貢獻有多少?尤其是寫作方面。據我所知,我們溫州教會傳道人的作品在海外華人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書一本也沒有,這一點使我深感慚愧。不禁使我比較於香港、臺灣,我們溫州的基督徒所占的比例比他們還要高出許多,但是他們卻崛起了多少的作家,寫下了多少的作品?
誠如腓力牧師所言,溫州傳道人不僅在文字事功方面的欠缺是有目共睹的,在講道方面由於文化底蘊的原因,往往是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難有深度和見地的講章呈現在會眾面前。也許有人不以為然,神話語的真理只有神他自己籍著聖靈向世人啟示「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加 112)。「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注:或作將屬靈的事講與屬靈的人)。」(林前213),但神也教導我們「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注:或作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尤其是二十一世紀的傳道人,不應該給人的僅僅是很屬靈的表像,「當用各樣的智慧,」教導人,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對各樣知識研究的很透,但至少要懂一些常識,做到即;即;以在「文化」上達到「專業」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專業水準」或「專業素質」,以便我們在傳揚福音時,易於接近世人(路5.29)。
感謝神,由於神的眷顧近幾年溫州的神學教育終於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以上如腓力所述的這種光景應當即將成為歷史,不過這只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我們應當卸下一切纏繞,努力奔跑前面的天路。
四、心裡素質:
對於心理學,筆者是個門外漢,雖然在二十年前讀過幾本,比如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夢的解釋》,以及社會心理學、青年心理學和消費心理學等書,但早已是過往雲煙,沒有絲毫的印像了,因此談這個話題如同瞎子吹蠟燭”——瞎吹一氣,所以只有借助於他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加以畫足添枝
關於基督徒的心理素質,尤其是溫州基督徒的心理素質,筆者沒有做過系統的研究,據有關研究表明,在教會中實際存在著兩類基督徒:第一類(A類)是家庭三代內信主,自幼接觸信仰,受過主日學的訓練;第二類(B類)是半路出家,兒時沒有接受主日學訓練。但「發現部分A類基督徒在進入社會人群中,在人際關係、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協調能力不如B類基督徒,並且因此受到比較大的衝擊。」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指的只是部分。文章又認為:「究其根源,是來自兒時宗教教育方法不當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狹隘的神的觀念的培育、培值對罪、地獄的恐懼所帶來的心靈捆縛,這些都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就有類似的基督徒,他們的外表看似另類,行為舉止萎靡,不苟言笑,看人都是異類,惟有自己顯得很屬靈,唯獨自己是義人。因為自幼受到扭曲的神學思想灌輸,看問題總是有所偏激,比如對加爾文和阿米紐斯的神學,不是重「加」就是輕「阿」。對於怎樣在實際生活中實踐福音的真理,較難達到開闊的視界與健全的心態,對於所受到非基督徒的抨擊或不理解以及對教義的狹隘觀,把一切都詮釋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習,一方面應該努力與之對話,因為我們是「鹽」、是「光」。
五、管理素質:
「一間小小的教會,對開會很認真,他們開會之前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赴會者一到會,就準時開始:首先每一個人手頭髮到一份關於今天會議的有關討論專案。會議討論開始了,大家很投入,很認真,很仔細,一小時以後就有書記將會議的決議及論證過程記錄下來、存檔,會議在預先定下的時間內結束。」腓力牧師在他的《當代溫州教會的危機與挑戰》的編者按中如是說。對照腓力牧師所說的香港的一間教會,我們或許會說:他說的可能只是一間教會而不是整體香港教會的代表,或許香港其他教會的情況可能比我們還差!或者說我們這樣的事工有什麼不好?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有太多的類比性,太多執拗於以往的舊事。「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5.39),「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3.13),「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路5.37)乃是告誡我們要順應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神不會告訴我們停留在最初就是對他的敬虔和忠信。香港其他教會的情況雖然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間教會的程式化事工,是不是值得我們應該鑒借或效法?
到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看到溫州的那間教會對於事工程式化作出積極的回應,不要說開會這樣的事工,就連一場音樂佈道會、一年一度的耶誕節晚會的節目,連最起碼的節目單,像樣一點的節目主持都令人感到吝嗇,從始至尾給人的感覺是雜亂無章,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更多關注的是某一個節目的如何精緻,但對整體的策劃卻難以做到統籌、專業、細緻,使局部和整體無法協調。可我們在人的面前總是認為自己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高水準,而表現出來的卻恰恰相反,總是差強人意。又比如溫州家庭教會的會堂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聳立在甌越大地上,這不能不說是神的恩典,然而讓我們看到的是儘管有些會堂的外觀設計的相當宏偉、美觀,但內部的結構佈局、功能、採光、色彩、強弱電管網線、暖通、給排水等設計缺乏整體的規劃,使人感覺淩亂不堪。就像一個暴發戶外面穿著洋裝,而裡面卻土的掉渣。因此,程式化、專業化、規範化的教會管理事工應是溫州教會以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或許有人會持相反的觀點,反對教會程式化、專業化、規範化的組織與制度,認為這都是世俗的、是人意的、是來自魔鬼的、是罪惡的,並認為我們現在的教會模式已經是最符合聖經的教會模式。什麼是最符合聖經的教會模式?聖經並沒有為我們給出特定的模式,實際上所謂的教會模式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和教會歷史發展而延伸出來的一種產物,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既然神在創造中有他在各個階段中實施的計畫,那麼神對各個歷史階段教會的發展也有他的旨意。比如初代教會與中世紀教會的區別,在中世紀以貴格利為代表的教皇制度改進了初代教會的主教制度。例如《使徒行傳》第五章中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事件與第七章中的七執事事件都說明瞭這一點。溫州的一位弟兄在他的《體制化,離溫州家庭教會還有多遠?》一文中這樣寫道:「其實,教會的體制並不是基督教的真理本身,它只是基督教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與處境中可以作出適切性的調整和改變,為教會的發展服務。」事實上,教會的組織本來就是為福音服務,其目的是在傳揚福音,在不改變幾大聖禮的原則下,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是無可厚非,但要適應時代和福音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現今的教會牧者,更應當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實際上從美國十大增長性教會的成功案例中,有一點應當值得我們深思的乃是十大增長性教會的成功模式各有不同,不是千篇一律,不是照葫蘆畫瓢,但對教會的目的、目標原則卻何其的相似?然而,這些所謂的目的、目標管理原則與世界上的企業管理思維又是何其的類似?我們能說他們的教會世俗化嗎?比如在時下的牧會理念中,特別是筆者在兩年多的神學造就中發現新舊觀念的撞擊異常激烈,譬如對於時間管理來說,筆者在從事多年的企業管理中一直以嚴守紀律為自豪。然而,現在對此卻提出另一種觀念,即產能與產出的觀念。這並非是筆者的創意,而是世界著名的領導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 Covey)發明的,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研究課題是將聖經的管理解碼融入到實際的管理學中。他所說的產能與產出觀念是將產出作為衡量效能的標準,進而取代傳統的時間管理原則——細化的時間管理計畫。
在我們的思維中,嚴守時間就是效率的體現,也就是說在教會裡嚴守時間就是敬虔的表現,殊不知即使來到教會,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有何益呢?與其這樣倒不如將該處理的事處理完畢,清新靜意地來到神的面前,豈不更榮神益人?這並等於說我們不要守時,而是來到神的面前時要身無掛慮,將凱撒的歸給凱撒,上帝的歸給上帝(可1217)。在神學課堂上,有人大聲疾呼要學員們如何如何守時!然而當我看到那種缺乏聖靈同在的敬拜氛圍時,守時僅僅是嚴守律法的另一種表現而已,況且在教學模式呈多元化的情境下,那種自以為義的律法主義又有什麼樣的生命彰顯呢?
結語:
回顧溫州教會發展的歷史,目睹溫州基督徒素質的現狀,我們是否有過反思和檢討?是傳承發展,還是故步自封?是開放對話,還是閉關自守?是喝新酒,還是喝陳酒?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哲學的思想告訴我們:「不破不立」、「不進則退」;神的話語告訴我們:「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路5.37)。「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溫州教會出現了三個管理系統”——三自、反三自與半三自,他們三家從互相指責到互不干涉的過程中,牽動著不少人的血與淚。於最近幾年來,由於主日學運動、神學思考的普及等因素,漸漸使得溫州走向對話,走向合一。但因為各牧區分而治之的原則,使許多的教會領袖仍然陷於閉關鎖門各自為政,甚至夜郎自大的狀況中,因此教會家長型的管理模式大行其道。至於民主章程合法程式,這些詞他們甚至連聽也沒聽說過,這樣的管理導致稍有素質的青年都下海去了。有的教會則形成另外局面:因幾位比較有素質的青年同工興起,建議教會體制要改革時,被領袖視為反革命有一些教會,先進的青年同工早已看穿,提意見會招來殺身之禍,就以代溝為由我行我素。」[5]
對於這些話題,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責任感,因為萬事皆有神帶領。可恰恰相反的是神給我們的託付——責任或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我們肩負著這責任或使命,在當代社會如果沒有素質作基礎,我們將如何完成神的託付,並且有質的飛躍?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20.28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5.13/14
親愛的主!我們是卑微的族類,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全憑你的聖靈澆灌,好叫在一切的事上只榮耀你的名。如果我口裡所出的是沒有造就人的話語求你給我挪去,只憑你的旨意,而不要照著我的意思,這樣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得勝的名,阿門!





[1] 腓力著,《當代溫州教會的危機與挑戰》,網路轉摘。
[2] 同上
[3] 吳主光著。,《信仰問題解答——關於基督教的道德問題》,(信仰探討),電子書。
[4] 素質,《ICIBA漢語》,互動百科
[5] 腓力著,《當代溫州教會的危機與挑戰》,網路轉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