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傳承與更新_略論基督教音樂在溫州的新發展 作者:雷佳匯

        溫州基督教歷史悠久,基礎深厚,教徒眾多,發展蓬勃,信徒占當地人口的十分之一,有中國耶路撒冷之稱,歷史的悠久上溯至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基督教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曾先後四度傳入我國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裡可溫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十九世紀的基督教和天主教 ,除了第一次唐代景教外,其餘三次都曾傳至溫州,並產生深刻的影響。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國門終於被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英美等國數以千計的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1807年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傳教,正是這樣的大背景下,新教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傳入溫州,光緒七年(1881)冬,英國傳教士蘇慧廉來溫傳教。光緒十年(1884 到三十年代已經有六大教派,包括內地會、循道公會、安息日會、 還有溫州中國耶穌教自立會、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基督徒聚會處。
        今日溫州基督教的盛行,教堂遍佈全市城鄉,教徒居全省之首,並參與社會生活中來,滲透到傳統文化中 。基督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日益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一、溫州基督教新教音樂事工形成的發展過程
        根據基督教教義,教會音樂和聖經一樣,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表現在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和回應。教會音樂也是一種實用的藝術,特別是用在教會集體的崇拜,團契聚合和傳教的功用上。因為讚美詩歌上的音樂能帶給人快樂,抒發情感,讓信徒的生活更有意義。而讚美詩是基督教音樂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讚美詩是一種基督教會眾合唱的頌贊詩歌,是基督教傳播中的重要活動,也是教會信徒崇拜所必需的,它以歌唱為主要形式。將相關的讚美詩歌曲集結出版發行而稱為讚美詩集。
1867年農曆七月,英國內地會曹雅植在溫州建立溫州基督教內地會,當 時的讚美詩歌是外國傳教士為適合中國信徒所需,根據中國音樂曲調的特點編寫簡短易唱的讚美詩的曲譜。據載,溫州教會初創期間,信徒不能習唱西方曲調的《贊 美詩》,在溫州傳教的循道公會的英籍傳教士蘇慧廉牧師特雇民間曲藝吹打班來家吹唱,採用了溫州本地的民間旋律素材創造了些簡單的詩歌,使得信徒都非常樂意 學習和接受。
        我們從教會的發展歷史中來瞭解教會音樂的三個音樂形態:
(一)傳統教會音樂
        傳統教會音樂是指西方傳來的帶有基督教西方色彩的傳統音樂,在中世紀時,就有人將當時的歌曲彙集成冊的「格裡高裡聖詠」(取自領導這一工作的教皇Gregorian Chant)。這些清唱聖歌一直流傳到現在,並成為音樂歷史的一部分,對後來音樂家有很深遠的影響。
 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巴赫(Bach)受到馬丁路德的神學觀念的影響。他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以音樂事奉多年,靠寫康塔塔(Cantatas)、清唱劇(Oratorios)和眾讚歌(Anthems)等為生。與巴赫同期的人物韓德爾(Handel),獨自在房間內與世隔絕了三個星期,寫成「彌賽亞神曲」(The Messiah)。寫作時,他因感受到神的莊嚴與榮耀而流淚,由於作品是如此的莊嚴,使當時席上的貴賓英皇喬治不期然地站起來肅立聆聽,從而竟成了傳統。 直到今天,每當獻唱彌賽亞神曲中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聽眾都會站起來
十八世紀的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與其兄弟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在英國與美國大蘇醒時期中,寫了許多聖詩。
    從西方教會的發展歷史中,傳統教會音樂也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部分,在教堂 中禮儀所用的的或經常演奏的還有一些非宗教音樂,--有的原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不是專門為宗教而寫的,但是這些作曲家生活在基督教社會中,其中不少是虔誠 的基督徒或本人就是教堂的樂師,所以在過去的幾百年以來,傳統教會音樂被廣泛地用於教堂的崇拜中,其中,不少樂曲作為傳統保留節目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上演 出,在基督教傳統教會音樂的儀式中,有序曲,殿樂,奉獻音樂。這些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遺產,涵養人們的品德,提煉人們的精神。在提高人們的修養,陶冶人們的 情操,給人們真、善、美的享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溫州的教會崇拜中,不管在溫州市區和城鄉還是家庭小聚會,每逢星期天必有一次(有的有兩次或者有三次)禮拜,在禮拜中教徒們至少要唱五到九首讚美詩歌,使得普通信眾如此頻繁的接觸到集體唱歌,重要的是這些歌曲能使人精神振奮,心靈的到安慰,生活追求上進的歌曲。傳統教會音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它的修辭工整,少變化,因此比較形式化。詩歌中保存了許多的音樂歷史上的文獻和樂曲,其中有巴赫、貝多芬、格魯克、海頓、亨德爾、莫札特、舒曼、孟德爾松、古諾、西貝柳斯等人的作品。
        還有一些的詩歌的音調采自民間,流行於歐美與十九世紀,是美國傳教士把詩歌帶到了中國使得這些詩歌變成了標準聖詩,被教會中廣泛使用。稱之為福音詩 ,溫州教會所謂的傳統詩歌在技術上,可稱之為福音詩歌,這些詩歌都是屬於默想,團契交通,鼓勵和傳教性質,而不是崇拜的聖詩,適合傳教時唱, 但是有很多的詩歌比如:《你真偉大》,《奇異恩典》,《因他活著》,這些詩歌也適合教會崇拜中用。        
除了傳統音樂外,在溫州地區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本土化的教會音樂
(二)本土化教會音樂
       本土化教會音樂指的是曲調和旋律基本是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的,民族風格濃郁,旋律和歌詞特別適合中國人的欣賞和審美習慣.在中國的讚美詩歌中,有傳統民間音樂和取自民間的曲調,如王維的《陽關三疊、嶽飛的《滿江紅》、古曲《平沙落雁》、白樂天的古琴曲《極樂吟》、孔廟的《大成樂章》,民間曲調有《長江縴夫之歌》等。
《    席勝魔詩歌集》是中國最早的讚美詩曲調創作,比如清代的吳漁山,梁發等人將外來的詩歌,中國戲曲曲牌填詞等工作進了一大步。1936年隨著楊蔭瀏以及美國人范天祥先生編輯的《普天頌贊》的出版,裡面有中國人創作的歌詞,有中國民間曲調加以改編的以及中國人創作的有一定民族風格的讚美詩,有著七十二首的民族風格詩歌,標誌著教會音樂朝著本土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溫州教會中使用的本土化音樂很多, 隨著信徒的需要,1952年中華基督教自治內地會出版的《頌主詩歌》,是從《頌主聖詩》中挑選而來的。溫州中華基督教自治會於19537月出版發行了《聖教詩歌》,是簡譜。當時的排版與現在不同,其排版的譜子下面只對著一段歌詞,剩餘幾段歌詞集中在一起放在下面。中華基督教循道回溫州教區於1954 出版發行的《聖詩》(簡譜),其中的詩歌是從《普天頌贊》挑選而來,其排版已經是將所有的歌詞放在相應的譜子下面,並不集中放在下面。這幾個版本為溫州比較常用的。也有為了適應各地教徒生活和語言習慣,出現了多種具有方言化、民族和階層化的讚美詩。
(三)現代教會音樂
        對許多生活在西方社會的基督徒而言,現代音樂已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喜愛並天天欣賞,甚至溶入生活中。由於西方神學界思想活躍,現代教會音樂的訓練班已 經從西方傳到了世界各地,受這些新思潮的影響,教會音樂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溫州教會有受到一些影響,最早是受到來自港臺基督教會的現代音樂,這些讚美詩 的曲調和流行歌曲很相近,旋律優美抒情,用小調譜寫的較多(以前讚美詩大多用大調譜寫,很少用小調,因為在神學上認為只有大調才能表達出上帝的莊嚴肅穆, 引起人們對上帝的敬畏和崇拜)節奏較複雜,更多地運用複雜的切分附點節奏。歌詞的內容也變得通俗輕鬆易懂而親切,更多的是抒發情感。比較有影響力的如新加 坡的新心音樂北美華人的讚美之泉”“王子音樂”“我心旋律臺灣的天韻”“有情天香港的基力音樂大陸原創的迦南詩選這些讚美詩傳入溫州 教會之後,立刻廣為流傳和應用,得到流傳和愛好。
        溫州本土也出現了野地百合音樂事工”“之美音樂事工等基督教原創音樂團隊,並做廣場露天演出和劇院演出和電子出版。在樂器方面,除了鋼琴之外,也使用電子合成器,吉他,敲擊樂器,鼓,等。而 且,除了領唱者外,尚有兩到三位伴唱者。他們演唱時著裝生活化、動作活潑,歌手演唱採用通俗唱法。這種新的形式因具其輕鬆活潑、具有時代感而特別受年輕人 的推崇。但在一些教會裡老一輩的神職人員卻持保留態度,認為現代教會音樂易唱,易記,內容是淺薄欠深度的,比如詩歌短歌,《耶穌我愛你》歌詞簡短,歌詞副 歌部分只是愛你,愛你單單來愛你,只有幾句重複語。內容欠深度,其感染力是暫時和有限的。很多人認為這種讚美詩不夠嚴肅,缺乏神聖感;過於追求旋律的 優美動聽而忽略了歌詞的作用,表演形式又與流行音樂過於相近而容易使人混淆。因此,這些讚美詩歌和電聲樂團更多地用在教會的節日或佈道會上,而在平時的教 會崇拜中還是以傳統的讚美詩和敬拜方式為主。
溫州地區現行不同的崇拜模式的介紹以及各音樂各模式中存在的優勢和弱點
   基督教的崇拜模式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傳統,不同的教派有先顯著的不同。教會崇拜模式在今天的溫州教會史上比過去一百多年出現更多的多元化,溫州教會現時所採用的崇拜模式中,概括下有5種獨特的崇拜模式第一個介紹的最傳統,第5個最遠離傳統。
(一)禮儀式崇拜——禮儀敬拜  
        禮儀敬拜是所有崇拜模式中最為嚴肅的敬拜,表現出一種默契與莊嚴並重的氣氛,以理性或合理方式的來聽及看神的話,並以聖經及聖禮為中心。這種崇拜強調神的超 然,象徵的行動讓人們有敬畏的感覺。弱點是往往太過根據制定好的文字,只唱傳統的聖詩,所講的與現在所處的社會沒有關係。
        使用這種模式的崇拜現象:強調對上帝偉大與榮耀的崇拜,常頌唱的詩歌有《求大君王來臨》》《讚美真神》《諸天讚美》《來敬拜榮耀王 》《快樂崇拜》大部分所用的聖詩是由作曲家如巴赫,亨德爾 莫札特 所創作,也出現一些中國的現代作曲家如馬革順黃安倫等人的詩歌,崇拜模式中有著音樂、 讀經、奉獻、證道、聖禮、禮儀以及信經等一整套崇拜程式。
(二)傳統式崇拜——崇拜敬拜
         傳統崇拜是從禮儀崇拜中發展出來的。它不及禮儀式崇拜那樣莊嚴,但依然井然有序的規律。傳統崇拜中,大部分是傳統聖詩,一般上有兩次的讀經:啟應經文與講道 的經文。強點在於一個對神的超然與同在的平衡。莊重足以維護尊嚴,不拘禮節又足以溫暖人心,風格比禮儀崇拜顯得輕鬆。弱點是恐怕傳統崇拜會陷入那不冷不熱 的溫水的情況中。
在這種模式中所推崇的詩歌有《聖哉三一》、《榮耀歸於真神》 、《讚美救主》、還有美國的福音詩歌如 《奇異恩典》、《有福的確據》、 《堅固磐石》、傳統式崇拜中有音樂、讀經、奉獻、證道、聖禮、及禮儀等一整套崇拜程式。
(三)奮興式崇拜——靈恩敬拜
        靈恩敬拜的主要特徵是以傳教為主要目的,一種心靈引導的敬拜。靈恩敬拜反映了信徒皆為祭司,全人的敬拜。弱點是對於醫治的能力可能帶來的危機,會眾所看重的 是能力,一旦領袖失去了能力,會眾的信心也失去。使用這種模式的崇拜詩歌有《求賜復興與靈》《恩雨大降》、 還有一些強調回歸的《古舊十架》、《回家吧》、《耶穌恩友》、《在花園裡》等,他們不大重視禮儀,但強調講道。
(四)現代式崇拜——敬拜與讚美
        現代式崇拜的出現是認為傳統的崇拜已經失去,迫切的需要神親密的渴望。強點是敬拜中,會眾充滿喜樂、喧鬧 不拘禮節,經歷與神有親密的關係及參與性很大。弱點是太過強調個人的經歷與情感的表達,以及帶領的方式成為一種的娛樂表演。詩歌缺少神學意義,教義膚淺及 不持久。使用這種模式的崇拜詩歌有《敬拜主》、《讚美之泉》、《主我愛你》還有一些的《如鹿渴慕溪水》、《野地的花》、《高舉你的名》、《每一天》等,伴奏樂器採用鋼琴和笛子合成器,還有鼓低音吉他,吉他等,詩歌內容短小,重複,音效接近搖滾樂和流行音樂。一般在溫州的教堂並不很大,幾百人的座位 ,特別是現代電器高度發達,傳聲設備先進的條件下,詩班失去優越性,而小組合唱卻得到大量的發展。
(五)福音式崇拜——尋道者聚會
        尋道者聚會是以歌曲、講道,舞臺舞蹈與戲劇的方式將當代生活中的事件表演出來。敬拜團包括了講員、樂隊、領隊、燈光管理者、戲劇組、歌唱家、舞蹈指導及舞 者,穿著隨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齊劃一,但求內心的交流默契,表演化。運用投影器材,除了傳統所用的鋼琴和風琴外,還加入吉他,電子琴鼓等電聲樂隊器材, 音色響亮吵鬧,以視覺為主,節奏輕快,唱詩時段長,氣氛熱烈,有時尚感,音樂感受性強,整體氣氛是較動態的,也是流行文化的展示。
        因為敬拜團有著統一的時尚的生活便裝,運用比較快和輕鬆的音樂,因為這樣的崇拜模式是為了吸引未信的人而準備的聚會。舞臺的綜合應用,銀幕和電視運用最佳的視覺效果來配合教會現代音樂,來突出它的亮點和優勢。加上采 用流行音樂的唱法,受北美、香港、臺灣地區的音樂影響,讚美詩的演唱和伴奏都流行歌曲化。 又例如,新的教會音樂因著重節奏和時代感,因此會容易使人覺得比較吵,欠安寧。而年輕一代對傳統音又有生古舊和欠生氣的感覺。所以,基督教音樂為了適應時 代的需要而發生變化,在發展在與時俱進,伴隨信徒素質的提高而一起朝前走。
        使用這種模式的崇拜詩歌有 《真正好》、《最美的祝福》、《何等甘甜》、《千古的愛》等。
         教會崇拜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歷史的產物,是幾代人努力的成果。當然它也具有時代性,作為新時代的教會,我們在尋求更加合適的崇拜形式時,就需要繼承保留傳統中的精華。
 教會音樂新動向的原因分析
(一)教會現狀
現代化和世俗化的衝擊
         現代化指的是教會運用很多的現代多媒體,實行自動化,機械化,效率化速成化的現代音樂來實現現代教會的崇拜。
        世俗化裡有物質主義,物欲侵佔人的心靈,教會裡出現階級分化,還有實利和享樂主義在教會裡開始蔓延,很多的信徒在社會氛圍的影響下,開始注意到基督教音樂的 娛樂成分,講求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注中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愉悅,商業化很濃的溫州也出現為滿足顧客的需要而製作的視聽光碟CDVCDDVD,對教會的音 樂帶來很多的衝擊。
教會現代音樂的特點
小型化,一般教會的人數在200300百人中,現代化高科技的音響的投入,傳聲設備的先進,使得一般教會詩班人數不用多,35人就可以拿話筒帶領大家崇拜。
生活化 ,穿著隨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齊劃一,但求內心的交流默契,折射出音樂可以是很即興和感性的,可以宣洩個人情緒,又顯得很具時代感。
教會人數和資產的增長,使用樂器的多元選擇
        溫州教會從1950年代開始脫離外國差會的資助,教會開始自治自養,從90年代市場經濟的開放,經商熱誠高漲,帶來人數的增長必然會帶來教會資金的雄厚,溫州的市場經濟體系引起基督教資產的增加,新的教堂隨處可見,隨著溫州教會的人數的增長,信徒已占溫州總人數的10%,龐大的信仰群體有著多元的音樂喜好的 區別,加上教會是靠信徒的自願奉獻而立的,有好的經濟條件了,對音樂方面也開始注意,之前,教會所選用的樂器只局限於風琴和較貴的鋼琴。開始買一些高價格,高科技的電子樂器和電聲樂隊的配置,比如鼓吉他、還有一些頂級的音箱和話筒,滿足了信徒在視聽上的滿足和需要。
受港臺教會的崇拜模式的影響
        港臺教會因為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教會音樂的發展相對溫州教會來說是發展較健全的。
現時溫州教會崇拜需要更多的創新、更多的回歸,我們不能一味地持守原有的崇拜風格,以為那就是最好的,以為那就是不可改變的。需要開放思想和大膽創新。溫州的教會音樂在今天這個時代中它的發展變化顯得尤為明顯。我們探悉新動向的原因,還要從文化的現狀來分析。
(二)文化的現狀
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時代
        現今是個以為本的時代,個人主義表現尤為明顯,物欲很容易侵蝕人的心靈,通俗文明已經成為大家可以接受的標準,也是唯一的標準。
消費和享樂主義的時代
        物質主義成為文化的重心,無論是室內裝潢,或是教會音樂,人們都可以自由選擇。通常選擇的標準,是為了滿足即刻的欲望(不肯等侯),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電子網路資訊的時代
        電視製造出了一個情緒化、憑直覺、缺乏理性的現代文明;依賴影像,忽略文字。許多人認為電子科學是現代文明、商業、教會,以及全人類的救世主
搖滾樂盛行了30多年的時代,流行音樂氾濫的時代
        搖滾樂可說是反對權威與背逆的象徵,社會的文化,乃是根據他們對事物的反映而定的。結果產生一個現象,就是社會大眾的音樂素質普遍低落,大家對職業性的表演採取觀賞的態度,而且學校與教會均對教會音樂表示缺乏興趣。
溫州教堂音樂未來的出路
(一)區別流行音樂與世俗的音樂
        在教會音樂歷史中的一些偉大的作品,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且今天我們稱之為經典聖樂,如馬丁路德的一首千古保障歌,亨德爾的彌塞亞,特別是格魯伯的平 安夜,在當時是市井都能耳聞得到的通俗曲調寫成的,在當時也是流行音樂,而我們今天稱為經典音樂。世俗音樂指世俗化展開的同時,將很多上述所講的文化現狀 所表現的元素都滲入流行音樂中,以享受人性成為潮流音樂的中心,因此兩者出現很大的差異。分辨他們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更好的引導好教會音樂今後在溫州的發展 和更新
(二)提升信徒的文化素質培養信徒的音樂鑒賞力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信徒素質的普遍提高,傳統的四聲部聖詩合唱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規模和數量在驟增,教會演唱水準也有很大提高並可媲美專業合唱隊。並且出現了 一些優秀的老闆基督徒,這些老闆在80年代初很多都是在全國各地到處跑的推銷員,他們的見識面和接觸面都很廣,對新事物比較容易接受,當物質條件相當成熟 的時候,這一批老闆基督徒知識水準和素質得到了提升的同時也影響到很多的信徒對音樂的追求,通過教會提供平臺讓他們參與到音樂培訓中來,溫州教會音樂的提升,主要是靠引進來,走出去。所謂引進來,指把一些高素質,具有教學經驗豐富的大學教授請到溫州教會裡,如2004年度暑假期間,城西教堂組織溫州地區的教會音樂培訓,邀請的是上海靈糧堂的林聲老師來上課,還有幾位來自上海各大高校的聲樂教師和鋼琴教師來任教,還有樂清白象教會每年都有一次韓國帶來的現代教會音樂的培訓學習,還有新加坡神學院的音樂系的老師來溫州西郊的合唱培訓等,對整個溫州的教堂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更多新的理念的和知識給溫州教會的聖樂事工注入新的血液。
(三)在多元表達的崇拜模式中保持音樂上的平衡
        按規矩與次序進行,不拘泥于禮儀或者傳統的,不盲目排斥現代的教會音樂,因為有的音樂具有地域性,有的具有國際性,所要在運用多元的崇拜模式的同時,要注意追求和保持音樂上的平衡。
(四)新發展中的教會音樂應與世俗潮流,市場利潤保持距離
        在商業氣息濃厚的溫州,商業文化是相當的發達,反過來,也主宰著很多的基督教背景的地方,隨著信徒素質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他們又有著強大的消費力,對 潮流文化的抵抗力不高,商人透過潮流文化來賺取利潤。現在溫州教會中已經出現原創音樂製作團體,如《野地百合》音樂事工機構的成立,但是筆者提醒,不可以 把詩歌創作作為為生意,為商機不可失而出作品。所以教會音樂的發展一定要和市場利潤保持距離。
(五)從俯就到提升的發展路徑中發展
        面對世俗化的挑戰,教會的福音晚會往往很通俗和流行的教會音樂來吸引他們,為遷就未信者而用上具有流行曲調的詩歌,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會音樂應不斷提升起其品位,應建立入世而超世的音樂價值觀念來。這也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也是發展路徑當中必須經歷的步驟。
五、基督教音樂的展望
        溫州教堂音樂在怎樣的發展出路中發展,下面的五點建議可提供參考;
(一)禮儀傳統化
    溫州大多數教會都是屬於比較自由,注重講不注重禮儀的崇拜模式,因為受天主教的過於注重禮儀的影響,很多教會領袖也沒有經過這方面的培訓和認識,在文革期間,溫州教會的傳統和儀式全都失傳,所以要在這方面引起注意。
(二)參與化
       崇拜很多時候的情況是帶領者在臺上的表演,信徒在被動的看演出,所以應該讓信徒深刻知道要參與近來,使崇拜變的有互動。有回應。
(三)相容化 
       讓傳統的音樂和民間的本土的音樂還有現代音樂等更好的協調和平衡,讓更多的音樂能夠適合更年齡層次的人的選擇。所以教會音樂應朝這個方向發展。
(四)創意化
    跳出西方音樂的優越觀念, 建設自己中國風格的教會音樂,創作出更多的富有新穎時代感,又新穎的聖樂作品。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模式經典與時尚嘗試,要保留好的經典的音樂傳統。
(五)卓越化
         惠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貝爾特(Harold M. Best)為「卓越的教會音樂」下了如此定義:「傾盡全力並渴求那意想不到的果效」(Stretching and yearning for the unexpected)。我們往往把「卓越」誤認為是完美無缺,以致在力有不逮時覺得沮喪和失望。因為卓越是我們從一端走到另一端,經歷奮鬥、爭戰、渴慕和推動所需的力量。因人有個別差異,當然有些音樂家會比別人出色,不過每個人都應該力爭上游,不斷進步,這就是卓越了!
這五點建議也是教會音樂的展望,既合乎中道的展望,又中肯又平衡。還需要新與舊,傳統與現在,禮儀與非禮儀的平衡和取向。
參考文獻
[1] ()安德魯﹒威爾遜-迪克森著《基督教音樂之旅》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5
[2]周懷玉著《基督教音樂》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1月版
[3](英)羅伯遜,A.著《基督教的起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4.8重印版         
[4]張曉瓊《碰撞與衝突--基督教在雲南少數民族中傳播特徵探析》《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
[5]陳村富《轉型期的中國基督教——浙江地區基督教和新聞調查研究》東方出版社20054月版
[6]卓新平 許志偉主編《基督宗教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1月出版
[7]章開沅《傳播與根植》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王神蔭(《中國讚美詩發展概述》載於《基督教叢刊》)
[9]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
[10]支華欣《溫州基督教史》浙江基督教協會出版 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 ()安德魯﹒威爾遜-迪克森著《基督教音樂之旅》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5
[2]周懷玉著《基督教音樂》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1月版
[3](英)羅伯遜,A.著《基督教的起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4.8重印版         
[4]張曉瓊《碰撞與衝突--基督教在雲南少數民族中傳播特徵探析》《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
[5]陳村富《轉型期的中國基督教——浙江地區基督教和新聞調查研究》東方出版社20054月版
[6]卓新平 許志偉主編《基督宗教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1月出版
[7]章開沅《傳播與根植》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王神蔭(《中國讚美詩發展概述》載於《基督教叢刊》)
[9]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
[10]支華欣《溫州基督教史》浙江基督教協會出版 2000年版

時間:2009-10-30 13:35來源:未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