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浙江農村地區的影響(節選)
[來源:南風窗。發佈日期:2009-08-10
周泛海
中國計量學院
指導老師周泛海
指導老師周泛海
團隊成員郭蕊、馬傑、汪亮、李茸、肖玲玲、繆玲玲
1 問題的提出與背景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10萬餘處,各種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其中,90%的教徒和宗教組織是在農村地區。當前,農村地區的宗教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著農村社會。總體看,我國農村宗教事務基本有序,宗教活動基本正常。但是由於宗教問題的複雜性,再加上農村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薄弱地區,這就要求我們要慎重對待農村宗教問題。
溫州在歷史上,民間鬼神信仰風氣很盛,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傳播也源遠流長。溫州各大宗教在極“左”年代曾備受打擊,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宗教在溫州迅速得以恢復。其後更是掀起“宗教熱”,無論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溫州近郊農村還是閉塞落後的山區,都可以看到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建起的富麗堂皇的教堂和寺廟。由於信仰者眾多,宗教成為村落場域裡十分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 調研策略和問卷設計
2.1 調研策略
本課題主要採用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考查、深入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課題組成員深入每個調查地點,針對不同的物件,調整訪談方式,全面瞭解當地信教狀況,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組織討論,每天進行階段性總結。後期,成員們認真分析問卷結果,整理本次調研的思路,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微觀社會調查方法:主要針對當地村民進行大量的問卷以及走訪調查,同時到當地相關的宗教組織、民族宗教負責部門進行走訪調查,獲得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2、抽樣調查:選擇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農村進行調查,分析比較不同層次農村的信教狀況,比較之間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3、資料分析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運用統計學原理進行系統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4、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一方面,通過文獻查閱獲取相關資料,另一方面,通過實地調查,瞭解實際情況。
2.2 問卷設計
問卷的設計本著簡潔、易懂的原則,考慮到村民的文化水準有限等因素,我們盡可能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最本質的問題。問卷共有24道題目,涉及到信眾的基本情況、信眾的特點、信眾的信教動機、信教對信徒的影響、村民對宗教的看法以及政府對宗教的管理等情況。
問卷經過調查員核實後輸入電腦,利用統計軟體SPSS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在分析過程中主要利用了頻數分析、交叉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等手段,通過表格、圓形圖、長條圖等輸出統計結果,然後對統計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相關結論。在對多項選擇題進行分析時,由於每個受訪者會作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選擇,樣本總數會大於被調查者的數目。
3.2 調研地的選擇及說明
本課題選取浙江省溫州市、里安市(塘下鎮、飛雲鎮)、平陽縣(昆陽鎮、水頭鎮、南雁鎮)、樂清市象陽鎮作為調研地,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課題所選取的三個市(縣),六個鎮具有典型性。
1、瑞安市,位居我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是浙江省重要的現代工貿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其中,飛雲鎮基督教和佛教信徒眾多,當地教堂和寺廟也數目較大。塘下鎮是“長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連接點,在當地除了繁華的教堂和具有特色的道觀之外,外來務工人員也是當地一大特點。
2、平陽縣是全國首批沿海經濟開放縣,經濟發達,但農村占60%,由於經濟、文化、語言等的差異,各鎮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所不同。昆陽鎮垟教、黃山頭等村落佛教信徒居多,水頭鎮吳山村是典型的基督教信眾聚集地,而南雁鎮則是著名的旅遊景區,其中寺廟和道觀是當地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3、樂清市是浙江省的經濟強市,其內遍佈多家大型企業,很多企業主有宗教信仰。我們希望通過對當地企業主的走訪,尋求經濟發展與宗教的關係,同時樂清象陽鎮是浙南地區天主教的總堂所在地。
此外,以上地區比較集中,交通便利,可以節約調研成本。
4 調研結果與分析
4.1 溫州農村地區宗教信仰現狀
4.1.1 各宗教在溫州農村地區的發展概況
溫州農村主要存在基督新教(以下簡稱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四大宗教。
因為在溫州農村,存在著道佛不分的現象,所以關於信眾無法統計在冊,但是從道觀的規模就可以看出道教信徒沒有基督徒和佛教信徒多。根據圖一,僅2.38%的人是選擇明確信仰道教。
4.1.2 根據問卷統計結果得出的村民信教特點分析
1、信眾信教動機呈現功利化特點
由問卷統計結果可知,因希望保佑家庭沒有災難、保佑生意興隆、希望病人早日康復而信教的人高達總調查人數的47.1%。另外,由於身邊的人相信,所以自己才會信的比重也很高。
表4.1:信仰宗教原因統計
2、家族式信教情況在溫州農村相當普遍
在調查中,我們強烈地感覺到,溫州農村地區的宗教家庭(即全家信教)的數量很多,甚至有些家庭已經有五六代的人信教。很多人都是受家庭的影響而信仰宗教,可以說,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如圖二,在問卷的受訪者中,有70.3%的人是受家庭內部成員的影響信教的,這更加印證了一家幾代信教的情況在溫州農村的普遍性。
大多數信徒對國家關於宗教的政策有著清晰的認識。國家對於宗教的政策是讓他們獨立自主自辦,本著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的原則,這一點,大多數的村民還是有著足夠的認識的。從問卷的統計結果中,我們看到,有60.8%的村民認為宗教與國家法律不會產生衝突,25.9%的人表示不清楚,只有13.3%的村民認為會有衝突。而在認為宗教與國家法律會有衝突的村民中,絕大多數的村民表示如果有衝突發生時,會維護社會法律、法規。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小部分村民的答案:當衝突發生時會堅持自己信仰,同時加強引導和對國家宗教政策的宣傳。
4.2溫州農村地區宗教興盛的原因
4.2.1溫州個私企業主和異地經商者眾多
溫州是我國沿海經濟比較活躍且比較發達的地區,個體私企業主和異地經商者在溫州較早形成,且發展迅速,規模也很可觀,溫州人素有 “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受到其他省份甚至國外在技術、管理、資金運用和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影響,然後把這種影響帶回溫州,影響身邊的人和事,繼而具備了宗教傳入與發展的客觀條件。
同時由於做生意存在很多風險,即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尋求神靈的保佑就成為了許多溫州商人以及他們親人的首要選擇,並以此影響其他生意人也開始求神拜佛。他們或祈求佛祖、神靈庇護,或向上帝祈禱太平,在變幻多端的商場中以求得心理慰藉,精神支持。
4.2.2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貧乏
溫州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隨著農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人們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物質方面,而是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的追求。但是在溫州農村地區,受村民文化水準所限,再加之以農村文化設施不健全,現有的精神文明狀況並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致使廣大村民轉向宗教尋求內心慰藉。這也是中國農村的普遍特點。這樣,宗教的存在就凸顯了它的價值,為村民們提供精神的支援。
4.2.3、教職人員和信徒的熱心傳教加快宗教的發展
在溫州地區調研期間,我們感觸很深的是當地教職人員和信徒執著的傳教精神,他們把傳教作為自己的使命。每當遇到非信徒,他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說服,並拉其入教,連基督教的普通信徒也可以向我們滔滔不絕的講授主的精神,向我們傳福音。我們還瞭解到當地的一些教職人員曾經深受迫害但仍百折不撓的堅持傳教,從而廣泛的擴大了信徒範圍。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溫州農村地區的基督教、天主教發展非常迅速。
4.2.4宗教組織經常開展各種公益活動
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各宗教組織經常在當地開展各種公益類的活動,也因此在當地獲得好評。四川地震時,教會積極組織大家捐款捐物,僅平陽縣佛教捐款達68萬元,道教30萬,基督教67萬,天主教20多萬;溫州各宗教協會提供的資料,從2001年至今,基督教捐款達到1100萬元,而佛教從2003年至今5年中更是捐贈了6000多萬元。在炎熱的夏日,天主教徒在路邊擺上免費茶水,供行人消暑;一些村民生病沒人照顧,基督教會主動去醫院探望;當有村民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教會也會主動幫助解決。這些公益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宗教的發展。
4.2.5、溫州人的包容性推動了宗教的發展
溫州宗教興盛與其特有的文化結構有著很大的聯繫,溫州人歷來對於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外來的資訊在溫州傳播比較迅速,所以對於基督及天主等外來宗教能夠較快地接受。我們在和平陽縣南門教會的主要負責人余老闆進行訪談的時候,在結合自己長期和外地人經商打交道的經歷後,他指出溫州特有的地理因素(三面臨海,人多地少)決定其在對外交流中所具有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也融入到溫州人的文化中,使其能較好地接受基督及天主的教義,並將這些外來宗教與溫州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推動宗教的發展。
4.3 宗教對溫州農村地區的影響
4.3.1政治方面
1、基層政府以及村委對宗教的認識不夠,宗教工作不系統
在調研中,每到一個調研地,我們都會向政府和村委查詢一些本村信教情況的相關資料,就我們走訪的近十個村子來看,基層政府和村委對宗教工作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於黨和國家關於宗教的政策也不夠瞭解。
2、在農村存在基層幹部信教情況
目前,在溫州農村存在著基層幹部、甚至黨員幹部信教的情況,而且此種情況還有上升的趨勢。例如在XX村的調研中,村長向我們介紹,村裡的大部分幹部都是宗教的虔誠信徒,而且村委基本上不會干涉宗教事務,甚至會大力促進宗教的發展。我們在飛雲鎮團前村訪談了一位年輕的黨員,他對自己信仰基督教的事實並不隱晦。
4.3.2 經濟方面
1、宗教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經濟的發展
首先,宗教要為其從業者提供生存的物質保障。在我國現行的宗教政策中,採取的是“三自”原則,即“自治、自養、自傳”。據國家民宗局2005年提供的資料,全國大約有30萬宗教專職從業人員,當然其中還有大量沒有登記在冊的專職人員。他們要從宗教事業中獲得收入,而且他們的收入還是相對較高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收入加以保障,顯然這部分人的生存是難以維持的。據我們的調查,教堂和寺廟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信徒的捐贈,根據水頭鎮一基督教堂永源堂2007年公佈的財政收支狀況,信徒捐助高達54.52萬元。
其次,專門用作宗教消費的物品產業增加了經濟效用。宗教消費的物品(如香、燭、紙錢、特殊的裝飾物品、食物等)的消費都依賴於信眾,生產和經營這類物品人的就業和生活就需要依託於信眾,如果沒有信眾,其生產經營便失去了市場。在我們所調研的吳山村,有多家個體戶專門從事木制佛手的加工生產;在平陽縣城,一條長約200米的繁華街道裡,經營的全是木質、金質佛像以及佛珠等;在溫州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所在的基督教堂,其樓下設有一專門出售宗教書籍的門面,甚至包括了神學考試輔導教材;在後期我們所調研的樂清七裡港鎮的一個天主教堂裡變賣著用於裝飾用的十字架、耶穌畫像和裝飾品等。佛教有“像教”之稱,相當多的財產消耗於宗教建築、法器、裝飾品和佛像的建造之上。在塘下鎮的龍翔寺,據當家信行大師介紹,一座大殿就花去1000余萬元,大殿中的樑柱均採用進口自非洲的黑木,當然這些錢全部來自信徒的捐贈。
再者,宗教節日和宗教法事已經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現今,基督教的四大節日之一的耶誕節已經成為各商家促銷的重要日期之一,其帶來的經濟購買效果不言而喻,在我們所調研的絕大部分村落中,每逢耶誕節,教堂都會裝飾一新,把信徒聚集起來聚餐等;每年菩薩生日時,信眾更是會購買香紙前往寺廟祭拜求福,在我們所調研的垟教村,今年信眾甚至花錢請戲班唱了一個星期以慶祝觀音生日。農村的佛、道教,宗教法事已經成為宗教組織的重要收入,如我們在新坊村的楊府廟裡遇到一信徒正在還願,道士拿著手中的法器揮舞幾下,口中念念有詞,放完鞭炮,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就需要支付800元,而且據廟裡的負責人介紹,一周會有三到四次這樣的活動。我們去拜訪平陽縣的道教協會所在地東嶽觀時,裡面的道士正在畫符,問及原因,負責人吳道長介紹是去蒼南參加一個追思法會,同時他還說浙江的大部分地區他們都去過,一次往往就是一周,吳道長正是平陽道教協會的會長。
最後,宗教旅遊帶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我們調研的南雁村,聞名的南雁蕩山便坐落於此,村裡一佛一道的觀音洞和仙姑洞均有上千年歷史,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和自然風景吸引著信徒、專家學者和普通遊客慕名而來。經過不斷開發,並且配套了纜車、漂流等,已經成為南雁鎮重要的旅遊收入,村裡許多人家都曾經營過旅店、餐館。
2、宗教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
很多信奉基督教的企業主將宗教的理念融入企業管理。在溫州農村,有很多企業主、工廠主是信奉基督教的,而且有很多還在當地的基督教會中負責一些內部事務。他們中很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宗教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企業、工廠的管理中。
平陽縣南門基督教堂的一位企業主將聖經中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引入到公司的管理中。同時,他還將聖經上一些誡命,一些話語寫入公司的制度。此種管理模式的好壞,我們不做評價,但它卻清楚地說明一些基督徒商人、企業主已經嘗試著或者說有意識的把宗教信仰融入自己的世俗生活,融入自己的事業中。
調研問卷中設計了一題宗教與經濟的關係,調查顯示人們對宗教與經濟的關係認識較為複雜,因人而異。15.6%人認為宗教和經濟沒有什麼關聯,38.8%的人認為宗教和經濟之間是促進的關係,高達45.7%的人說不清宗教和經濟的關係。調查中,更多人對經濟的理解僅是局限與個人信仰與金錢的關係,他們一再強調信仰和金錢沒有什麼關聯。
3、溫州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反過來為宗教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
溫州農村宗教的發達,從數量極多的教堂和廟宇中可窺見一斑。據我們所見,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一座寺廟,過幾個村就會有一到兩處教堂。每一處都可稱得上富麗堂皇,而這樣的條件,顯然離不開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撐。教堂興建的費用都是信徒捐贈或“奉獻”的,而村裡的一些寺廟一般都是村委會組織發動村民(非基督和天主信徒)出資籌建的,其中有錢的商人和企業主信徒的或出於虔誠或是光耀門楣,他們的捐助成為了資金的重要的來源。大量的、設施完備的宗教場所為信徒參加宗教活動提供了方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溫州農村地區發達的經濟對宗教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4.3.3 文化方面
(1)溫州地區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衝擊
作為在西方發展了數千年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傳入溫州地區並發展壯大僅是從近代開始,隨之而來的是其所包涵的與中國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首先,對於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徒,他們無論年齡大小,在教堂內或教會的活動上一律互稱為“弟兄”,“姊妹”。這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長幼有序”的思想形成了挑戰。其次,每個基督教堂和天主堂都會有專門的人員來教信徒們唱“詩歌”,這在音樂文化相對匱乏的農村地區是很有發展空間的。再者,當地教堂還設有圖書室,供信眾查閱資料,同時還印有大量宗教書刊,面向村民贈送。最後,在婚喪嫁娶方面,基督徒家庭和天主徒家庭自然要隨從宗教的儀式安排。
儘管如此,在溫州農村發展了幾百年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也體現出了一些“中國特色”,他們也會過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傳道士傳道時會結合一些中國的歷史。
2、“歷史悠久”的少兒班
“少兒班”是溫州教堂普遍存在的現象,“少兒班”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基督教少兒班就已經出現了。從開始時以替信徒們臨時看管小孩為初衷的托兒班,發展到現在系統地向學生們傳授神學思想的“神學班”,這樣的轉變是自然而然的。有的基督徒甚至提出“信基督要從娃娃抓起”的主張,這在把“傳教”作為光榮使命的廣大基督徒中並不奇怪。
“少兒班”對學生們的影響很大,因為孩子們年齡小,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從小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再加之以少兒班的教導,這從根本上影響了這些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在當地接觸的一些少年信徒,對於信仰都是十分堅定。他們曾經在學校因為人類起源的問題和老師爭論,並將教義奉之為真理。而且有些年紀小的孩子表示與學校的正統教育相比,少兒班的課程更吸引人。
另外,基督教還在當地開設“識字班”。 所謂“識字班”就是為了能使信徒讀懂聖經,各教堂自己舉辦的教信徒識字的活動。識字班對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和老人文化水準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雖然,開設“識字班”的初衷是出於教會內部信徒學習的考慮,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準。
4.3.4 社會方面
1、宗教的道德約束作用對溫州農村社會治安有積極作用
宗教對社會和諧有很多積極貢獻。宗教對當地村民道德素質的影響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一點。由於宗教向世人傳授一些誠實守信、樂善好施的思想,並以教義嚴格約束,致使當地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很好的維護了當地社會治安,並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另外,據調查,宗教也會解決一些社會糾紛,見“如果您和鄰居或者夫妻鬧矛盾了通常找誰解決?”一題的問卷調查結果:有58.9%的人表示自己解決,同時也有8.47%的人不願意透露這一項資訊。我們看到找教會組織和相關負責人這項比例同樣也達到了18.64%。
2、教堂和寺廟成為老年人的娛樂場所
到教堂聚會和去寺廟念經的最頻繁的群體就是老年人,與其說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虔誠,還不如說是因為教堂和寺廟為他們提供了與其他人交流、打發時光的場所。因為,在溫州農村,供老年人休閒娛樂的設施還不健全,在一些村子根本沒有這種場所。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堂和寺廟就成為了老年人的首選,在教堂裡唱唱歌,在寺廟裡念念經,這樣日子過得倒也悠然。
3、宗教有利於當地人文教育的建設
宗教的很多教義教導其信眾對待人生的困難要有一顆平常的心,而且還系統地灌輸了人生在世的意義,引導信眾從善,重視思想品德建設,這對於建設當地文化、從根本上保證溫州地區社會的長期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力地補充了農村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的空白之處。如基督教每週的禮拜活動,就會不停地給教徒灌輸遇見人生災難時不能害怕,佛教向信徒灌輸行善積德才是人生意義所在等等都強有力地統治了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成為農村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保證。
4.4溫州農村地區宗教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4.4.1迷信借著宗教的外衣,有抬頭之勢
首先,佛道不分,信仰混亂,使佛、道信徒在崇拜佛和神仙的同時,也崇拜供奉其他靈異事物,從而致使迷信發展。總的來說,溫州農村地區對於佛道兩教基本上沒有區分,甚至將其與民間信仰融合,有的佛寺裡供著“八仙”、“玉皇大帝”等道教中的神仙,有的道觀裡還供奉這一些民間信仰主體。信眾也多將其混為一談。這種情況在溫州十分普遍,同時也為迷信的發展蔓延提供了有利契機。
其次,據溫州相關宗教協會負責人介紹,近代以來,很多寺廟、道觀把做法事等經懺活動轉為寺廟、道觀的工作重點,從中獲取收入,這致使佛教、道教發展扭曲化,也使經懺文化大肆發展,再與民間信仰相結合,就促進了迷信的發展。
4.4.2 佛教、道教應重視其文化的傳承
佛教在我國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由於在文革期間出現過斷層,加之以佛、道教沒有很好的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吻合,致使佛教和道教文化在近代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正如我們所訪問的一位道長所說,心中通道的學徒已經很難找到了,“內功”、“密書”有失傳的危險,道教後繼恐怕無人了。這位道長對道家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一路走訪,也聽到很多村民言談中對一些“假和尚”、“假道士”的不滿。在溫州農村宗教興盛的表像背後,佛教、道教文化的傳承存在著隱憂。慶倖的是,相關協會負責人也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尤其是佛教協會,目前,他們已經把注重對僧人的培養和對正統佛家文化的追尋提上日程。
4.4.3 一些宗教協會內部管理混亂,缺乏有效的監督
在對宗教協會的走訪中,我們發現,一些宗教協會的內部管理存在問題。有的工作人員分工不明確,有的消極做事,有的協會領導憑藉職位謀求私利。我們走訪的所有宗教協會基本上都承認他們對於各個教會或者寺廟等監管都是表面上的監管、實際上的空白,而且他們的活動經費都是來自各個宗教組織的自願捐獻,這必然會導致宗教協會對於各宗教組織的管理處於“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狀況,不會起到真正的效果。這樣的狀況,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本質是缺乏對宗教協會這樣的民間組織的有力監督。
4.4.4 大學生的信教問題應得到重視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有很多當地的在校大學生都有信教,以基督和天主為主。如溫州醫學院的平陽籍學生某某就利用暑假的時間來給教堂的學生上課,講述有關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她也承認溫州醫學院有很多學生包括老師信教,週末他們還會有一定的聚會,在我們希望她留下聯繫方式時,她拒絕留下姓名,因為她說學校對這個問題查得很嚴。另外廈門大學的溫州籍學生某某也隨家庭信教,在學校會秘密地開展一系列的宗教活動。當地的一位教會負責人認為,他們接下來的傳教對象應該抓住大學生這一先進團體,只有絕大多數大學生信教的時候,才是中國真正富強的時候。而且這些教會負責人正是抓住了現在大學生的人文教育的缺失,進行傳教,引導大學生信教,如基督教對學生傳教就會著重強調人的本質是什麼,人生的真正方向在那裡等大學生急需解答的問題。從上述事實可見,大學生信教問題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大學生信教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精神世界的空虛,對於未來的迷茫,所以大學必須找到一條富有實效的思想建設道路,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填補學生的精神空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信教問題。
5 結語
宗教伴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探求逐步發展起來,在人類還在較相對愚昧的年代,宗教是人類精神的依偎和探索的動力,現代社會是一個講求科學的社會,但宗教依舊在人們心中魅力不減,卻有信徒逐步增加的趨勢。宗教怎樣才能在現代文明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不僅是宗教本身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值得深思和探討的。
經濟的富庶,物質追求不斷提高,生活節奏驟然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讓一切生活於其中的我們來不及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於是宗教便“趁虛而入”,給予心靈的慰藉,以前以老年人,尤其是以老年婦女為主力軍的宗教信徒們,開始了向外擴充——作為經濟援助主要來源的主企業主、作為新生力軍的學生,甚至包括青年黨員,基層幹部,而這些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中尤為凸顯;而佛教和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在不斷的物質金錢的衝擊下,漸漸地被世俗和迷信化,這在農村中的佛堂寺廟就尤為突出。維持宗教信仰的平衡,這不僅僅是宗教信徒的應有職責,更應該是每個人的責任。
此課題研究終究會結束,但對宗教及信仰的思考將永不停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