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温州话的探索与传承

温州话的探索与传承
温州市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上温州方言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温州方言和温州话在汉语诸方言里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受到海内外研究汉语方言学者的普遍关注和一致重视。
   温州古称“瓯”,春秋战国为瓯越地。后来瓯越人虽融入汉族,但语言上仍留下影响,今天的温州话里仍可找到瓯越语的底层。据文献资料推测,温州话形成于唐五代,南宋时稳固下来。
历代有不少学者对温州方言卓有研究,如宋代戴侗明代姜准,清代余国光、谢思泽、林大椿、陈虬,近人张玉笙、叶蘅、黄绍裘、谢用卿、杨绍廉、包筱清、郑衡等,还有在歌谚、剧注中使用温州词韵的潘穷明、陈适、王季思等。其中很多有关温州话写录形式的介绍、评定及词源材料,不仅对温州方言,也对吴语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颇有价值。
最早记录温州话的是:
   △南宋戴侗的《六书故》。戴侗(1200-1285),字仲达,永嘉楠溪人,淳佑元年进士。《六书故》共33卷,分“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每部按六书分列,收录了大量俗字、俗音、俗义,对研究温州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此后,比较重要的有:
   一词汇方面:
   △明代姜准(1573-1619)的《岐海琐谈》。姜准字平仲,原系永嘉楠溪人,随其父迁居温州城内。《岐海琐谈》十六卷,其中第八卷以记录土语方音为主。
△清代余国光的《俗字编》。余国光字元观,康乾年间瑞安人,所著《俗字编》一卷,以记录瑞安方言词语为主。依义分类列词,原分43部。后经洪守一道光七年辑补重版。
△黄绍裘的《补正俗字编》。本书对余国光原书补正凡四百余条,并改为分条列目,对原释文颇有删削。全书估算约3万字。
△清林大椿的《海澨方言》。全书共四卷,根据词汇意义内容,分天文、时序、地理等57类,收词约一万来条,记录了大量的乐清方言土语,使用了许多不常见的方言杂字,同时也收进了为数不少的书面语词。该书虽未行,但有抄本流传,今温州图书馆和郑张尚芳先生有藏本。
△清陈虬《瓯谚略》。陈虬字志三,号蛰庐,原籍乐清,久居瑞安,光绪举人,系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全书分20门分列,原为“利济丛书”刻本,文字改革出版社曾于1958年影印。
△杨绍廉的《瓯海方言》。绍廉号拙庐,瑞安人,本书为《拙庐遗稿》八种之一,书分14类列词。温图有藏。
△包筱清的《温州方言稿》。包氏(1894-1962)名彻,鹿城南郊人,曾任瓯报主笔,该书分类列词,但未标类名。温图有藏。
△潘穷明的《永嘉童谣集》。潘氏系永嘉一小教师,1929年编成该书,1930年由永嘉民众教育馆出版。书后附“谚语一束”计10页。
△郑嘉琛的《温州俚语解释》。郑氏(1921-1989)别署家心,永强人。本书将温州俚语各分篇解释其意义、用例、来源及与民俗关系,近10万字。郑张藏217篇。
二音韵方面:
音韵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组成部分,温州话的音韵研究自然受到特别重视。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清谢思泽的《因音求字》。谢氏(1836-1909)字邦崇,号文波,永嘉蓬溪人。书成于光绪初,1914年初版。本书记永嘉楠溪音兼及温州城区音韵,分列33韵,韵内依23声母分条排列同音字。
△谢思泽的《四声正误》。将温俗误读字用直音或反切注明与传统韵书的差异。
△谢思泽的《瓯音求字》。将温州音作了韵图式的音韵分析。
△清末瑞安人陈虬编的《瓯文音汇》。此书用陈氏自创的篆体字母“瓯文”来拼瑞安方音字汇。
△谢用卿的《重编因音求字》。谢氏(1898-1944)原名庆生,是烈士。民国16年(1927),在乐清任教的永嘉人谢用卿将其曾祖谢思泽的《因音求字》“治瓯腔而译成乐音”,由邑人蔡微校正后交温州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用传统方法编写的乐清语音专著。因音求字,极为方便,有较大影响。
△叶蘅的《音画字考》。叶氏字桐卿,平阳荆溪人。该书依平阳方音分22韵列字。1922年石印。全书181页。
△张兆麟的《温州音识字捷法》。张氏(1883-1938)字玉笙,鹿城新桥人。宣统元年拔贡。该书1913年编成,1924年单独成书。本书是不释义的方音同音字表,分30声母、16韵母。
△汤璧垣的《瓯音字汇》。汤氏名联奎。1925年编成,收15千余字。
△温州内地会的《温州土话初学》。系教会罗马字教本。
三民间杂字方面:
计有《杂字簿》、《东瓯童蒙认字簿》、《韵语杂字》、《四言蒙童杂字》、《增计通考杂字》、《婚姻生育杂字》、《六言杂字》、《上帐杂字》、《物类记名录》、《簿记适用》等。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的语言学发丵生了重要变化。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温州话的是我国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赵元任。他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清华学校研究院1928年出版)里,第一次正确地把温州话归入吴语。
五六十年代以后,温州话和温州方言的研究逐步走上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温州方言的学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温端政、颜逸明等人。他们的造诣不可谓不深,但他们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急盼着能有学术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博大精深的温州方言也亟待着有人去发掘和整理。
当代学者对温州方言的研究对象以温州话为主,其中研究温州话语音的有:
△颜品仁的《温州语音和北京语音的对应关系》(《温州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音系》(《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中国语文》1964年第2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二)(《方言》198O年第4期、1981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歌韵读音的分化和历史层次》(《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
△傅佐之和黄敬旺的《温州方言端、透、走王母的腭化现象》(《方言》1980年第4期)等。
研究温州话词汇的有:
△鸦丵片战争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普设教堂,广泛开展传教活动。他们设计和推行了多种方言教会罗马字,并用以拼写出版《圣经》。温州方言教会罗马字,是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E.Soothill)设计的。他于1882-1907年任温州偕吾会传教士。来温半年后,就能用较纯正的温州话登台传道,是一位比较急进而又富有才干的学者。他向英籍友人发起捐资,在温州创建了艺文学堂和白累德医院,主张“必须用罗马字拼音代替汉字”,并用自己设计的温州方言罗马字拼写了两本书:《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和《新约圣书》。据说当时一些原不识字的教徒,通过几星期的学习,不但能阅读圣经,而且能用罗马字写信记账,在教会中曾盛行一时。当时汤联奎历任艺文中校、艺文女校校长兼教员,复充永嘉劝学所劝学员及简易学塾劝导员等职。继受西人之聘,为苏慧廉撰译《华英论语》。后又为白累德医院院长施德福编写《瓯音字汇》(1925年)。《瓯音字汇》是按温州方言音序排列的一本汉字字汇,收字15000余个。在每组同音汉字的上端,书有苏慧廉式方言罗马字,而在每个汉字后面,则用罗马字标出该字的北京读音。《瓯音字汇》收字之多、标音之准确、编排方法之科学,超出比它早出和晚出的任何一本温州方言字汇。在当时,它对外国人学习温州话,确是极好的工具;而现在,它又成了研究温州方言的珍贵史料。
△邱子静的《由温州话成语说起》(台湾《中华文艺》1981224期);
△中岛干起(日)的《浙南吴语基础语汇集》(1983年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等。
研究温州话语法的有:
△傅佐之的《温州方言的形容词重叠》(《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
△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语言学专辑);
△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及其在台语里的对应表现》(《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杨乾明的《温州方言量词》(《吴语论丛》同上);
△潘悟云的《温州方言的指代词》(《温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形容词表示法》(《温州会刊》1991年第7卷第2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的构词和词序特点》(《温州会刊》1991年第7卷第6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助词的运用》(《温州会刊》1992年第8卷第2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话中相当“着”“了”的动态接尾助词及其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研究温州话历史的有:
△张琨(美)的《温州方言的音韵历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三十二本,1971年,台北);
△吴其安的《温州方言的壮侗语底层初探》(《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源流探索》(《温州探索》1990年第1期)等。
除研究温州话外,还有研究平阳瓯语的:
△颜逸明的《平阳瓯语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颜逸明的《瓯语称谓录》(《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陈承融的《平阳方言记略》(《方言》1979年第1期);
研究蛮话的有:
△傅佐之和郑张尚芳的同名文章《平阳蛮话的性质》,同时发表在《方言》1985年第2期。
研究浙南闽语的有:
△温端政的《浙南闽语里形容词程度的表示方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12期);
△温端政的《浙南闽语里的“仔”“子”和“助手”》(《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另外,温氏著有《苍南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出版),为温州地区第一部方言志专著,以同时介绍一个县的五种不同方言而别具特色。
建国后,对乐清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末,杭州大学中文系曾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乐清方言作了初步调查,整理了乐清方言音系,并与普通话音系比照,刊于《浙江方音集》。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全球一体化、生活快速化、网络现代化、语言信息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方言研究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温州方言在汉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温州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中又具有特殊的现实地位。如何在整理温州话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把温州方言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我们已经成立温州方言信息CAI研究课题组。继此书之后,我们还将推出系列多媒体CAI软件、温州方言丛书、温州方言语音资料库、温州方言语音智能识别系统,我们甚至有计划将温州话这一中国方言文化中的奇葩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
   在温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成立温州方言信息化研究课题组。继此书之后,我们将陆续推出多媒体CAI软件、温州方言丛书、温州方言语音资料库、温州方言语音智能识别系统等。以温州方言为特色的专业网站也已在筹建之中。我们计划将温州话这一中国方言文化中的奇葩通过各种手段传播到全世界。
温州话与吴语的异同
温州方言的属系问题有两说:一为闽语说;一为吴语说。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温州话的是我国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赵元任。他在1928年所著的《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中,第一次把温州方言归属于吴语系。如果从方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来观察,温州方言属于吴语系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人认为,温州地处浙江南部,靠近福建,福建人历代迁徙甚多,在语词语法成分上受到闽语的一些影响。但是闽、温语言差距很大,在温州地区,说闽语的人口虽有百万之众,但温州市区人听闽语几乎一句不懂。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
   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布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东、通州,上海市,江西上饶,福建浦城北部和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皖南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吴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官话在历史上曾对吴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嘉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
   温州话和吴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吴语里“东、通、同”三个字声母不同:“东”的声母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送气,“通”的声母不带音但送气,“同”的声母带音但不送气,温州话也是这样。又如吴语里“哥”和“姑”、“打”和“冷”的韵母分别相同,温州话也一样。
   温州话也有不少和吴语不同的地方,如:“猪”和“珠”、“煮”和“志”、“帽”和“貌”、“报”和“豹”等字,温州话分别不同音,而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分别同音。又如“本、分、真、深、心、陈、棍、灯、能、金、琴、宁、镜、轻、英、赢、影”等字韵母的主要元音,温州话读开口度大的a元音,而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读开口度较小的[E]元音或开口度更小的[I]元音。再如“缸、港、糠、讲、巷、黄、旺”等字韵母的主要元音,温州话读舌位靠后的[?][o],不带鼻尾音,也不读成鼻音,而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则带鼻尾音或读成鼻音。此外,温州话声调为四声八调系统,平上去入各依声母清浊分阴阳,入声韵不带喉塞尾,形成四声一贯,如:“丹瞻旦搭,谈淡蛋达”,这与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也有所不同。
   但是,温州话毕竟属于吴语区,所以有很多类同的地方,例如:把包子称作馒头、把布料称作料作、把东西称作物事、把房檩称作桁条、把花招称作花头、把家具称作家生、把窟窿称作洞眼、把提包称作拎包、把碗橱称作庎橱、把羡慕称作眼热、把竹片称作竹爿、把左手称作济手、把穿衣服称作着衣裳……
温州话与闽语的异同
通行在温州地区南部的闽语,亦称“浙南闽语”,当地人多叫“福建话”,属于闽语的闽南话系统。浙南闽语不仅具有福建闽南话的一般通性,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复杂的文白异读。有许多字读书时是一个音,说话是另一个音。文读音受官话的影响接近北京音,白读音是本地原来的音。两种音各成系统,互相对应。福建闽南话是这样,浙南闽语也一样。
浙南闽语也有与福建闽南话不同的地方,语音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建闽南话还保留入声,而浙南闽语入声已经消失。二是福建闽南话辅音韵尾有三套,分别读mnN尾,互有区别。而在浙南闽语里,则成了完全同音字。除了语音外,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如福建闽南话表示形容词程度常用后缀重叠式,形容“红”就说“红炎炎”、“红炎炎炎”、等,重叠越多,程度越高。这在浙南闽语里已很少用,而改用“红显”、“红显红”、“红显红红显红”一类说法,这显然是受了温州话的影响。
以温州城区为中心的温州话,虽然归属于南吴语区,但由于温州靠近福建,加之历代有大量福建移民进入温州地区休养生息,因而温州话受福建话的影响也很深。
在历史上江南沿海百越之地的开发中,浙南的东瓯、福建的闽越是最晚汉化的地区。温州从东汉开始属会稽,323年才分置永嘉,独立建郡。汉代的东越、闽越两国,国除后还长期受会稽(今绍兴一带)的行政管辖,后才分立为回浦县、冶县。闽地除晋时归江州外,多与江浙同为江东吴地之一部分。瓯、闽最初的汉语应当来自会稽郡派驻的军队(吴郡会稽郡的汉语的底子则是古楚语),其开初应同出一源。
北方的移民也往往从宁绍一带沿海南下。所以,温州话比起其他吴语来,虽然带有更多的闽语特征,但总体上,它还是跟着吴语地区一道发展为现代吴语,而不是现代的闽语。尽管五代间因闽人王曦之乱曾使闽人大量迁入温州地区,但却没有影响温州方言成为闽语,这说明当时温州话已很巩固。
闽语与吴语现在面貌很不相同,历史上却都是从古江东方言分化而来。只是北部吴语后来深受北方官话影响,与闽语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而闽语却受相邻赣、客、粤语影响,从而发展成不同方言。温州地处吴语最南端,且与闽语接壤,受北方话的影响较小,因为北方话的影响是从北而南的,南部吴语总是比北部吴语保留更多的古江东方言,从而保留了较多与闽语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都非常古老。
现在浙南吴语与闽语语音面貌表面上相差很远,但有些音类隐含着共同的变化过程,又有些音类虽变化有异,却有部分字变化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言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例如温州话和福建话如出一辙,都把“挑”说成“担”、把“挂”说成“钩”、把“亮”说成“光”、把“宽”说成“阔”、把“湿”说成“滥”、把“舔”说成“舐”、把“热水”说成“汤”、把“太”说成“忒”、把“玩”说成“嬉”、把“小”说成“细”、把“窄”说成“狭”、把“萝卜”说成“菜头”、把“蒸饭”说成“炊饭”、把“确实”说成“当真”、把“红薯”说成“番薯”、把“垃圾”说成“粪扫”、把“舒服”说成“好过”、把“年青”说成“后生”、把“家具”说成“间底”、把“蟑螂”说成“胶蚻”、把“去年”说成“旧年”、把“收拾残骸”说成“挟骨”、把“勤劳”说成“肯做”、把“闪电”说成“烁雷”、把“蛋黄”说成“卵黄”、把“鸟巢”说成“鸟窠”、把“起床”说成“爬起”、把“无耻”说成“皮厚”、把“结束”说成“煞尾”、把“上面”说成“上爿”、把“陌生”说成“生分”、把“梳子”说成“头梳”、把“蚊子”说成“蚊虫”、把“炊帚”说成“筅帚”、把“儿媳妇”说成“新妇”、把“工具”说成“行头”、把“省俭”说成“做人家”……
闽语远指说“许”,温州话与之相同,近指说“该”,远指说“许”。
倒序词像“鞋拖、风飔、人客”等常见词同闽语外,温州更有“墙围、饭焦、菜咸、菜干、鱼咸、鱼生、老鼠黄、天色冷、天色热、针金、板砧、纸蓬、酒汗、楼阁”等大批词,看来倒序词蕴积更厚于闽语。
语法上跟闽语一样,温州也有发达的“有字句”。如:昨夜你有困冇困?店黄昏有开搭。你有听着不?渠有走罢未?发票有开出。学费有交爻。渠电话有打来。“有”还可表够了,如:能多米有显有罢。
其量词可单独与名词结合表近指、特指,如:“只鸡、头牛、本书”。量词可以加形容词,如:“细粒、大粒、一长条、一大个”。
又可用“死人、棺材”等作极度副词表“非常”,修饰形容词。注意温州用来表示非常的词除“死人、棺材”外还有“鏖糟、瞙瞊、短命”等,比闽语更多。说明这类层次的蕴积同样比闽语更早更厚。
比较式说“牛大似猪。”“你好似渠。”副词后置格式如“吃碗添。”“你走先。”这类在浙南都很普遍。
句型“拿一本书”温州说“书抯一本”;“你告诉他”说“你伉渠讲”或“你匄渠讲”;“找不到他”说“寻渠不着”,这类句型也同闽语。
大量语言事实表明,闽语与吴语曾有共同发生的关系。有时有些表面不同,仅是记字的差异所致。
温州话中的合音字
合音字是一种特殊的方言俗字。常用的双音节词,在口语中合成一个音节,而用一个字来记录,这样的字称为合音字。
   合音字的形体是将前后两个字合写在一起,占一个方块汉字的位置,即相当于一个方块字。前字多写在左边,或将前字写在后字的上边。
   合音字的读音一般都合乎各方言的音节结构,即由前后两个音节紧缩而成,大致声母与前字关系较大,韵母及声调与后字关系较大。
   温州话中有以下几个合音字:
“要”的否定词,普通话用“不用”,温州话则直接用一个“覅”,亦作“ ”。“覅”是由“勿”与“要”紧缩而成,实为“不爱”的合音。读fai33。音似“灰”,系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方言。如:覅吵啊。覅无空讲。覅听三不听四。有覅省,冇覅想。覅问火大细,只眙火烧基。你抯去罢,覅客气。你覅响儿走底,匄渠惊一惊。我忙显忙。你覅嬲牢我。搬新屋吧,旧家生干脆覅渠算罢。留心俫,饭覅吃哽牢。你逮渠监牢,覅匄渠溜爻。丧事办隐约俫,覅妆起忒闹热。生腰子病个人,平时着吃淡厘,最好覅吃盐。
有人将其写成“勿”或“弗”,似乎是不恰切。“勿”和“弗”均读fai213,入声;而“覅”读平声。
   孬,fe213,音似“否”的入声。由“不”与“好”紧缩而成的合音词。如:孬听。孬走。孬妆。该本书孬眙。越是大酒店,酒水越孬吃。
   me,由“无”与“好”紧缩而成。①音似“毛”。去声。不好的。该人工作做 显。病一日 似一日。②音似“牡”。上声。无能的。你真 ,当一世英语教师,连国际音标沃读不准。
   不是所有的合音都有合音字。合音是语流音变现象。许多合音是在快说时即语速加快时才出现的,慢说时仍分成两个音节。

书目介绍
温州话/2/温州话特征词汇编, 2
温州话(修订版)
作者:沈克成 沈迦
温州话词语考释
作者:沈克成 沈迦
温州方言词典
作者: 李荣主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9390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