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温州历史年表(一) 作者:沈克成

《温州历史年表》
  2011-12-16 14:12:00
(古代、近代、现代编年史)
作者:沈克成
(约前25世纪)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今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可证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
(约前21-11世纪)夏、商时期
今温州地区,在夏代名为瓯,商代名为沤,史称“瓯越”或“越沤”,其俗“剪发文身”。
(约前17世纪-16世纪)商
在今泰顺县狮子岗、平阳县凤岭等地发现商晚期的陶器,陶器表面刻有似古文字的符号。
(前11世纪中期-771)西周时期
在今瑞安马屿棋盘山、莘塍岱石山、塘下杨梅山及平阳钱仓龙头山,相继发现30多座西周时期的石棚墓,墓中有青铜短剑、戈、矛、镢、锛、小编钟、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等陪葬品。
        周成王年间(约前1063-1027),瓯人以海蛤、蝉蛇、文蜃及鱼皮之鞞、吴鲗之酱、鲛瞂利剑进贡周王室(《逸周书·王会解》)
(前722-481)春秋时期
在今永嘉、乐清等县,已出土一批春秋时期的铲、斧、锸、镢、锛、镞、耨等青铜农具以及铜盘、铜鼎等铜器,并有铜贝一枚。
(前473)周元王三年
越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霸。今温州纳入越国版图。境内人们使用铁制农具铲、耨和矛等,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日益发展。
(前306)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
是年或稍前,楚灭越,设郡江东,据越国北境地(今浙江钱塘江以北),原越王无彊子孙向东南沿海逃迁,小部分散居在今浙南一带,称王称君,服朝于楚。
(前222)秦王政二十五年
秦派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兼并东越(东瓯)。
(前221-210)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
秦置闽中郡,闽越、瓯越属之,郡治设东冶县(今福州市)。
(前210)秦始皇三十七年
当朝强徙“于越人”于今之浙西、皖南,抵制迁徙者中的部分人流入永嘉、乐清县境。(详见《越绝书》卷八)
(前202)西汉高祖五年
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汉,是为汉高祖。高祖刘邦立勾践七世孙驺摇为海阳侯。东瓯人在驺摇率领下,跟从鄱阳令吴芮参加反秦,转战关中,继而佐汉,经历楚汉之争达五年。驺摇,生卒年不详,秦汉之际人。
(前192)西汉惠帝三年
五月,惠帝刘盈因驺摇佐汉灭楚有功,立其为东海王,以东瓯为都邑,俗称东瓯王,其地域相当于今温州、丽水、台州三地区的整个浙南。驺摇被人们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祖,世称他为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东瓯都城在永宁江(瓯江)北岸今永嘉县境内,南北朝时遗址尚存。一说则在瓯浦(今温州市西郊),近代又说在温岭县大溪镇唐岭脚。
是年,驺摇卒,谥为“信”,今温州市西山西北瓯浦山东麓有其墓,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曾重修,温州知府张球撰墓碑记,此碑现嵌在瓯浦重建之东瓯王墓右壁。子驺期嗣位,在位六年,谥“昭襄”。孙驺建继之。
(前154)西汉景帝前元三年
吴楚七国之乱。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汉王朝,东瓯王举兵胁从。汉朝廷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领兵围于荥阳,吴王兵败丹徒。汉朝廷派密使以利害诱说东瓯王,东瓯王见大势已去,便反正归汉,计杀吴王,东瓯王因此得到宽赦而回到东瓯,吴王子刘驹逃往闽越(今福建)。
(前144)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驺摇玄孙驺省卒,无嗣。
 (前138)西汉武帝建元三年
七月,刘驹为报杀父之仇,多次请求闽越王出兵围攻东瓯。东瓯国向朝廷告急,汉武帝刘彻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郡兵浮海往救,汉兵尚未到达,闽越王已闻讯撤逃,东瓯国因此解围。东瓯王驺望(驺摇旁系子孙)恐闽越再来攻打,经请求汉武帝同意,率领“族属吏卒四万余人”北上,迁徙至江淮流域庐江郡(今安徽西南部舒城一带)居住(见《史记·东越列传》)。东瓯王遂被降为广武侯,后称彭泽王。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总共55年。闽越人乘机迁入。
(前135)西汉武帝建元六年
闽越王郢击南越,汉发兵往救,郢据险御汉。其弟余善杀郢降汉,汉立余善为东越王,王东瓯故地。闽越分为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属东越。
(前110)西汉武帝元封元年
冬,越衍侯吴阳等杀余善,领其众降汉。武帝以“东越地方多狭谷险阻,难可管治;闽越强悍多变,反复无常”为由,下诏将东越、闽越两地军吏偕其民全部迁徙到江淮一带安置,从此东越国除,地遂虚。在短短27年里,温州遭到两次大迁徙,给温州生产文化带来重大损失,原来已露出文明曙光之东瓯地,从此又变成萧条冷落之穷乡僻壤。以后,闽人仍自海路或经陆路北上移居浙南。
(前85)西汉昭帝始元二年
以东瓯故地置回浦县(治所章安),回浦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据《汉书·地理志》)。回浦乃今奉化县回浦乡,而今温州仅为回浦县一个乡,即东瓯乡。
87)东汉章帝章和元年
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县治设章安(今台州椒江区章安镇),东瓯乡属之。
129)东汉顺帝永建四年
  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设吴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浙江以东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今绍兴市)。这是以钱塘为界划分政区的最早记载。
138)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析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属扬州会稽郡,县治设贤宰乡(今永嘉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据《太平御览》引《吴地志》,当时境内地广千里,户不满万,是一个小县。建县时,设永宁长、丞、尉。长为一县之长,掌管县中各项事务。《续汉书·百官志五》载,县之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丞和尉是县令长主要佐官。丞,除佐令长外,还兼刑狱囚徒,独立管理仓、狱之事;尉,除佐令长外,其主要职掌是主盗贼,凡有贼法,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究,以起端绪。因职务所使,经常在县内巡行。
178-184)东汉灵帝光和年间
 瑞安蔡敬则(约151-221,字文庄,会稽永宁人)举孝廉,授南阳令。后因率庄园武装援东平(今福建建瓯)防“山寇”有功,授会稽郡东部都尉,镇永宁,设署于邵公屿(今旧瑞安县城东部),筑城郭,浚河道,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省刑节用,年谷屡丰,闽越避地者尽归。三国初年,罢兵归农,退处闲散。当时邑有猛虎噬人为患,又率众除虎,里人立祠祭祀,后世敕赐显祐王和忠义王,并在其墓(在周泰)边建搏虎相。吴黄武(222-229)初,赐谥“忠义”,不久加封他为辅正王。后人尊其祠为忠义庙,今瑞安人民公认他为瑞安市区首批开发创建者之一。
189-220)东汉末年
中原长期战乱,江南相对安定,中原部分世家大族纷纷南迁避乱,部分进入浙南,浙南人口渐增。
194-195)东汉献帝兴平年间
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是时,永宁县地约相当于今温州市范围。
196)东汉献帝建安元年
孙策据江东,先后派韩晏、贺辅、贺齐为永宁长,讨伐东冶山越。
200前后)东汉中晚期
温州地区出现东瓯窰,晋杜毓《荈赋》有“器择陶栋,出自东瓯”之句。东瓯窑产品有青瓷和里瓷,器物有罐、钵、壶、盆等。东汉晚期,今永嘉县东岸、罗溪、芦田等地已烧制青瓷。
200-220)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
东汉末年,越族在江南一带重又崛起,与孙吴对抗。后被镇压下去,越族人的一部分退避山区成为山越。他们失去先前在海边捕食鱼蛤的条件,从而设法在稻田中养鱼,以继续其“饭稻羹鱼”的传统。
203)东汉献帝建安八年
孙权派贺齐进兵建安(今福建建瓯),并发兵五千镇压山越人。
222)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
以孙琳为永宁侯,韩宴为永宁长。
239)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
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以南地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县治设集云山南麓鲁岙(今瑞安西岙村一带),始属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后属临海郡。是时,永宁仅有今永嘉、乐清两县地。
东吴孙权在横屿山(今平阳县宋埠镇仙口村一带)置横屿船屯(今平阳县宋埠镇仙口村南),徙迁一批囚徒来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罪徒造船、操练水师,为东南沿海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古有“万船”之称,后淤积成陆,民间取谐音为“万全垟”。
257)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
二月,析会稽郡东南部地置临海郡,治在临海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后改始丰)、永宁、罗阳、松阳。永宁县改属临海郡。
268)三国吴末帝宝鼎三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
  改罗阳县为安阳县,领属不变。
280)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改安阳县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
280-289)西晋武帝太康年间
横阳周凯率众治理永宁、安固、横阳三江(今瓯江、飞云江、鳌江)及濒海地,疏凿河道,引水入海。
283)西晋武帝太康四年
析安固县境南以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旋改名横阳县(取横屿和横阳江之义。横阳江原称始阳江,今鳌江,即今平阳、苍南县全境及泰顺县境一部分)。仍隶属扬州临海郡。平阳单独设县始于此。
 横阳县刚建制,即建有学宫。唐初,学宫在证真寺南,即今广福宫旧址,县学即设在学宫之中。
291)西晋惠帝元康元年
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移,迁入永嘉县境内居住较多。
永宁、安固、横阳海溢。温州地区灾异记载始此。
295)西晋惠帝元康五年
罗浮双塔在今瓯北镇罗浮小东村东南龟山、蛇山上建成。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存塔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为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砌,塔身呈锥形。
301306)西晋惠帝永康至永兴年间
皇室八王之乱招致“五胡乱华”,北方处于大动乱局面。晋室南迁,百姓自拔南奔,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大规模南迁。
316)西晋愍帝建兴四年
西晋亡。北方进入五胡(匈奴、翔卑、羯、氐、羌)十六国时期。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游牧部族入侵,纷纷避乱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家族、乡党南渡进入县境,被称作“侨人”,对南方开发起了很大作用。

317)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在江南建康(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因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入驻中原,长期战乱,中原民众又陆续南迁。
  筑横阳县城。

323)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置永嘉郡,属扬州,治所设永宁峤南即今温州,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永嘉二字意谓“水长而美”。所属各县的基层行政制度,承袭前朝乡里制,即乡居者称乡,邑居者称里。安固县县治自鲁岙迁至邵公屿。横阳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
  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时郭璞刚好游历温州,特请他为之卜城。郭璞(276-324),字景纯,山西闻喜人,官尚书郎,好经术,工诗赋,善卜筮,精通五行、天文,是晋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当时他登上温州西郭山察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犹如北斗星座,依山控海,形势险要,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廓四山像北斗“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杓”,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郭璞在设计郡城时,还在温州城内设计并开凿二十八口水井,以应天上星辰二十八宿,并解决城内人民用水和适应战时需要。温州人民为纪念郭璞卜城,把他登临相城的西廓山(又名西部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是年,始建永嘉郡城,又名白鹿城和罗城。府城北傍瓯江,东西依山,南临会昌湖,周长18里,东西宽7里,南北长5里,城高35尺,宽12尺,长2977丈,城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墙体砖石,四面有城门,外环护城河。明万历间(1573-1619)增筑敌台,城门有七,即东镇海(东门),南瑞安(大南门)、永宁(小南门),西南来福(三角门),西北迎恩(西郭门)、永清(麻行门),北拱宸(望江门、朔门)。每个城门外增筑一道半月形城墙,称月城。北宋宣和,南宋建炎、嘉定,元至正,明洪武、嘉靖、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历经修缮。1930-1945年,因城市交通发展,陆续拆除。现仅存华盖山东北角约50米长城基。
  是年,中界山(属今洞头县)始有移民。

324)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置永嘉郡学于华盖山麓。温州立学自此始,亦是温州最早地方学校之一。

325)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李整舍宅,在习礼坊建崇安寺(址在今鹿城区公园路江南大厦)。

345-361)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至升平五年
  临海太守郗愔于木榴山(今玉环岛)上置田庄,建别墅。

347)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大书法家王羲之游永嘉(一说345年至361年间,王羲之任永嘉郡守)。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2),字逸少,号澹斋,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高门士族,父旷,淮南太守。从伯王导为东晋元帝丞相。幼从表亲卫夫人学书,后博采前代诸书法家之长,独创圆转流利风格,兼擅隶、草、正、行各体,成为历史上最著名书法家。被奉为“书圣”,唐太宗称其书“尽善尽美”。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辞去会稽内史后,过着隐逸林下,穷诸名山的生活。据明万历《温州府志》、清光绪《永嘉县志》引祝穆《方舆胜览》等书记载,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太守。但《晋书·本传》及其他有关史籍无此记载。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昔王右军游永嘉,经于恶道,右军书南边大石,今犹见墨迹,而字不甚了了。”相传王羲之在任永嘉郡太守时,庭列五马,绣鞍金勒,每次出行时,五马齐驱,驰骋于道。故有“五马坊”以志纪念。唐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坊》一诗中专述此事:“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在其《五马坊》诗中说:“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蹰,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永嘉县城有“墨池坊”。清光绪《永嘉县志·古迹》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作书,洗砚于此。”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题过“墨池”两字在此。清代温州司马郭钟岳写有《咏墨池》词:“风流太守忆王郎,经换笼鹅字字香;昨日见郎书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又王羲之在法帖中写有:“近得华严石砚颇佳。”这华严山就在永嘉江北岸。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有具体记载。永嘉郭公山麓原有“富览亭”,亭额为王羲之在守永嘉时所书。又华盖山麓原一井栏上所铭“容成太玉洞天”,也出于其手笔,可惜这些真迹均已湮灭。清方子颖《温州竹枝词》“富馆亭空一怀古,右军真迹付云烟”,就是为此而感慨不已。
  是年,东晋乐清名士张廌舍宅为寺,在乐成镇金溪村建白鹤寺,唐天授三年(692)移郡城“白鹤寺”旧额赐予此寺。宋宣和间寺毁,绍兴十七年(1147)复建,民国初复修,黎元洪赐“法苑犹龙”额。现存大雄宝殿五间,历代诗人,如唐沈佺期、宋王十朋、元李孝光、乔吉等都有题咏。张廌,后人写作张薦,字子雁,号文君,东晋乐成县民,隐居于丹霞山麓(今乐成镇金溪村境内),平素修道颐志,以炼丹为事。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45-379),时郡守王羲之慕名前往拜访,他避入家旁竹林中,不与相见,郡人号为高士。后骑鹿出游,不知所终。

356)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王羲之荐孙绰为永嘉太守。孙绰(314-371),字兴公,原籍太原中都,后定居会稽,初为著作郎,晋永和间(345-356)王羲之荐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官至廷尉卿。著名文学家,是我国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在东晋文士中堪称宏富博学,其《天台山赋》文辞工丽,闻名于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367)东晋废帝太和二年
  相传道教主葛洪在永嘉乌牛下村东蒙山天然道观修炼,至今还保留他的炼丹台。天然道观又名乌牛纂,清末至今,经龙门派弟子几度重整,辟小方岩、餐霞洞、长生洞、丹台、青牛坞、紫云亭。

374)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析永宁县东部地区一部分地置乐成县,属永嘉郡,是为乐清县之始,历南朝宋、齐、梁、陈而不变。是时,永宁县境约相当于今鹿城、龙湾、瓯海、永嘉县范围。

390)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
  八月,永嘉人李耽率农民起义,揭开东晋末年浙东农民大起义序幕。后为太守刘怀之击败。

392)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六月,大风雨,潮水倒灌,永宁、安固、横阳、乐成等近海4县溺死者甚众。
399)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永嘉人张永率众响应“五斗米道”徒孙恩起义,杀郡守司马逸,一度占领郡城,杀官吏,烧衙门,影响很大。

401)东晋安帝隆安五年
  五斗米道徒孙恩部将孙安入木榴屿,捣郗愔田庄,筑孙恩城于永嘉郡界中。(参见《瓯乘补》)

402)东晋安帝元兴元年
  四月,永嘉大饥,人相易子而食。山海间民逃亡殊异,永嘉乃以五百户去,深可忧。
   是年,孙恩攻临海,为太守辛景所败,投水自杀,余众推其妹夫卢循代领其众。

403)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八月,卢循攻下永嘉郡城,后为晋将刘裕所败,浮海南走广州。

407)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二月,东阳太守殷仲文、永嘉太守骆球谋反,被刘裕所杀,家属受诛连。

317-419)东晋年间
   东瓯窑开始烧制“釉下褐彩青瓷”——温州成为“釉下彩”的起源地。1957年瑞安出土的点彩鸡首壶(高22,口径9厘米)为其代表作。“釉下彩”的生产,是当时我国制瓷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420)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东晋权臣刘裕废东晋,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又相继经历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统称作“南朝”

420-479)南朝刘宋时期
  郑缉之撰成《永嘉郡记》,乃温州地区最早一部地方志。《永嘉郡记》以记载风土物产为详,故又称《永嘉地志》或《永嘉志》。孙诒让称之为“吾乡图牒之权舆”。原书亡佚,仅存清孙诒让辑本150余条。郑缉之,生平不详,约生于晋末南朝之间,曾官刘宋员外郎,著有《孝子传》、《东阳记》、《永嘉郡记》等。
  永嘉、乐清等地饲养“八辈蚕”,并掌握培育蚕种技术。《齐民要术》卷5引《永嘉记》云:“永嘉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
422)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郡守。七月十六日从建康动身,经始宁少住,转富春(今富阳)、桐庐、七里濑等地,同年八月十二日抵永嘉。
  谢灵运(385-433),南朝刘宋著名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父焕早亡,故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谢客”之号缘此。自幼颖悟好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18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次年任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八年(412)四月转任卫军从事中郎。十一月任太尉参军。次年任秘书丞。十一年(415)任咨议参军。此后历任中书侍郎、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等职。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立宋(南朝),改元永初,降先朝封爵,灵运降为康乐县侯,任散骑常侍。因受司徒徐羡之与傅亮等权臣排挤,出为永嘉郡太守。
  谢灵运爱好永嘉山水奇丽,加之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足迹遍及永嘉郡境内诸县,在永嘉写下31首不朽诗篇。《晚出西射堂》、《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上作》、《初发南城》、《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诸作,似“初日芙蓉,自然可爱”。《过白岸亭》(今永嘉县境西南),《登绿嶂山》(绿嶂山今属永嘉县上塘镇)、《石室山》(石室山即今大若岩)等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所作山水诗名动京师,被后世称为山水诗派鼻祖。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谢灵运在永嘉曾积极提倡植桑,兴修水利,命学士讲书,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教育事业。明嘉靖《温州府志》中有“王右军导以文教,谢康乐继之,人乃知方”句。在任一年,次年(423)秋托病辞官,在北亭与永嘉吏民告别。在永嘉留下“竹马坊”、“西堂”、“池上楼”、“谢公池”、“读书斋”、“南亭”、“西射堂”、“北亭”、“谢公楼”、“谢公亭”、“谢客岩”等古迹,因年长月久,部分湮灭,部分已重修。
  宋文帝即位(424),征为秘书监,整理秘阁书,又令撰《晋书》,粗立条目,书竟未成。后迁侍中,文帝朝夕接见,赏遇甚厚。诗书兼绝,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以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读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后灵运上表陈疾,文帝赐假东归。文帝元嘉八年(431)求决回踵湖为田,不得,又求始宁岯崲湖为田,也不得。会稽太守孟觊因灵运横恣,上表言灵运有“异志”,灵运驰赴京师,上表自辩,文帝知其受诬,不加罪责,任为临川内史。到临川,“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司徒刘义康前往逮捕,灵运兴兵拒捕被擒,论罪当斩,文帝念其祖谢玄功大,降死一等,“徙放广州”。到广州后,又有人告发他迁徙途中曾约人在三江口劫夺逃跑,十年(433),以“谋反罪”被杀于广州。其母忧虑而死,葬于永嘉郡城飞霞洞。今永嘉鹤垟、蓬溪、箬袅等村谢姓,即为其后裔。
  永嘉之青山秀水自得谢灵运诗后始为天下知,苏轼有诗赞曰:“但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永嘉人民为纪念这位对传扬永嘉山水有特殊贡献的伟大诗人,1986年特在瓯北镇楠溪江大桥桥头,塑立谢灵运像,作为永嘉县名山秀水的象征。
  是年,永嘉太守诗人谢灵运,来横阳游楼石山(在今苍南繁枝乡流石)。其《山水记》云:“楼石山多桅子”。
  是年,谢灵运游横阳南雁白石山,作《白石径为民行田》诗。
  是年,谢灵运曾登上永嘉城区北面瓯江之中的江心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当时为两个小岛,东西长,南北狭。

422-423)南朝宋武帝永初三至四年
  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览乐清寿星山(今玉环沙鳝乡谢家山头)。

423)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永嘉太守谢灵运巡视乐成县,曾游雁荡筋竹涧口,写有《从筋竹洞越岭溪行》诗。因雁荡尚未开发,谢公履杖仅止于此。
  同年,谢灵运游白石山,写有《白石岩下径行田》诗,为白石山开一生面。唐天宝间(742-756)曾改名五色山。宝历间(825-827)温州刺史张又新亦慕名来寻谢守踪迹,实是观赏山水。白石山现有宋以来摩崖题记8处,碑刻7件,其中有宋代钱宏的题刻和周邠的题刻“开祖来游白石庚申三月”,明何白撰文、王瓒手书的《玉甑峰重修殿宇碑记》。
  同年,谢灵运还游盘屿山,留有《行田登海口磐屿山》诗。
   是年,谢灵运曾游永嘉石室山,写下《石室山》一诗,有“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经千载,峥嵘非一朝”之句,描绘其景色风光。石室山位于小楠溪中游大若溪畔,以飞瀑、奇峰、异洞和宗教文化著称,开发较早,主要景点有陶公洞、石门台、十二峰、崖下库、百丈瀑、小若岩和藤溪瀑群。
  秋,谢灵运托病辞职回始宁东山(今上虞县三界镇),留其次孙超祖侍太夫人于永嘉,其后人遂为永嘉人,村因以名“谢村”。留居永嘉的谢氏族人中一支自宋崇宁间,自温州康乐坊迁至瑞安桐浦乡澄头村等地聚族而居

426)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
  裴松之任永嘉太守,在任时“勤恤民隐,吏民便之”。裴松之(372-451),字世朝,河南闻喜人,著名史学家。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召为太子洗马,转中书侍郎,奉宋文帝命,注释陈寿《三国志》,补注缺遗,搜集传记,广增异闻,博采群书,注文多出正文三倍,保存下大量史料,开史书作注新例。后授国子博士,进太中大夫。(一说429年前后。)

43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385-433)以谋反罪在广州被处死。

439前后)南朝宋文帝元嘉中期
  颜延之受刘湛排挤,出任永嘉太守。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山东琅琊(今临沂)人,文章冠世,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晋少帝时为始安太守,后为步兵校尉,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因与刘湛忤,出为永嘉太守。在任期间曾在青澳山(今洞头大门)观海,后人为纪念他,建有“望海亭”。著作有《五君咏》等,今存明辑本《颜光禄集》。(一说在426年前后。)

454)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等五郡置东扬州,治设会稽。

459)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
   罢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永嘉属扬州。

464)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永嘉郡属东扬州,辖永宁、安阳、横阳、松阳、乐成5县。
  永嘉等浙东诸郡连续两年大旱,米一升价数百钱,饿死者十有六七。
   据《宋书·州郡志》载,是年永嘉(境今温、丽两市)五县共有户6250,口36680

465)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
   省东扬州,并扬州。

479-502)南朝萧齐时期
  著名学者檀道鸾出任永嘉太守。檀道鸾,字万安,山东高平金乡人,生卒年不详,他是继谢灵运、裴松之、颜延之、王味之之后出任永嘉太守的一位名士,任前曾为国子博士,撰有《续晋阳秋》20卷,今已佚。

494)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
  范述曾任永嘉太守。范述曾(431-509),字子玄,一字颖彦,吴郡钱唐(今杭州)人。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称便,商旅流通,百姓安业,受到明帝褒扬,升调游击将军。离郡时,郡人送故钱二十余万,他分文不受,民无老小都出来送行,号哭之声闻于数十里(见万历《温州府志·治行》)。

494-498)南朝齐明帝建武、永泰年间
  横阳吏治酷虐,租税瑶役繁重,贫民被迫啸聚山林,官兵无法讨捕。永嘉太守范述曾来横阳县“开恩示信”,流民相继出山,编户属籍有二百余家,从而“商旅流通,居人安集”,县境内始获安定。

499)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
  东阳州併入扬州,仍统永嘉等郡。

502-519)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
   在瑞安场桥龙山南麓建龙翔寺,明宣德九年(1434)、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有楼3 20余间。
  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于乐清木榴山(今属玉环)筑室炼丹,携弟子周子良游览大雷山。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士,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四五岁时常用芦获代笔,在灰中学字。至10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钻研,始有“养生”之志,对人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读书破万卷,工草隶,善琴棋,好道术,明阴阳、五行、地理、医药。父为妾所害,弘景终身不娶。齐高帝时,拜为宜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年稍长,感仕途险恶,南齐永明十年(492)辞官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辄遣使咨询,时人称“陶公”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均有很深造诣,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和药物学家。对我国最古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精心整理补正,写成《本草经集注》7卷,成为隋唐后本草学专家研究药学之蓝本。还著有《陶隐居本草》10卷、《药总诀》2卷、《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施用药方》5卷、《养生延命录》等。

502-549)南朝梁武帝年间
  陶弘景自海道来永嘉郡,在今永嘉县永宁山、绿嶂山、大若岩,瑞安陶山(后以其姓名所居山)、福金山施医布道。十四年(515)还茅山。永嘉县去郡城西北40里有青嶂山(一名乌石山),陶弘景亦曾栖止于此。上有陶真君祠、炼丹井、石棋枰等古迹。后隐居永嘉大若岩石室,三国吴时辟为石室,是为浙南最大石室,为温州有记载的最早道观。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可容纳数千人,“千仞绝壁,一洞中开”,四周奇峰叠嶂,飞瀑流泉,前蜀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以此得名。据府、县志载,陶弘景在此编纂《真诰》一书,因而大若岩又名“真诰岩”。《真诰》是一部道教经书,全书内容庞杂,保存许多道教史料和科技资料,颇有学术价值。陶弘景还经常出外游览山川景色。有《题白云岭》诗:“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年八十而有壮容,南梁大同二年(536)卒,弥留时遗言薄葬,私谥“贞白”。平生著作惜多散佚。

504)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
  文学家丘迟任永嘉郡太守。在任仅一年,即被监官纠劾。期间作《永嘉郡教》,赞美永嘉“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他在《寄柳文畅诗》中,赞颂温州吹台山的梧桐树最适宜制琴。在万历《温州府志》中,凡南朝梁55年中入志的郡守,仅有丘迟和虞权两人,足见他在温州人民心目中的存在价值。丘迟(464-508),字希逸、希范,浙江吴兴乌程人,八岁能属文,齐时任太学博士、殿中郎,官至司空从事中郎。其词采丽飘逸,今存有明人所编《丘司空集》。

505)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
   松阳县松阴溪水暴多患。司马詹、南二氏于松阴溪和瓯江(时称永宁江)汇合处(今丽水市碧湖平原)横截松阴溪筑拱形大坝(即通济堰)引水入渠,灌溉农田二十万亩。据说此乃浙南历史上最早水利工程。

524)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
   三月,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永嘉郡属东扬州。
526)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
  置东阳州,统会稽、新安、临海、东阳、永嘉、建安、晋安等七郡。

527)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雁荡山西外谷芙蓉峰下有僧人建昭明禅寺。据传唐初四川高僧诺讵罗尊者率弟子来山兴建寺院,传播佛教,并在大龙湫坐化,被尊为开山祖师,与永嘉太守谢灵运交往甚笃。
532)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王筠任永嘉太守。王筠(481-549),字元礼,一字德柔,山东琅琊(今临沂)人,齐著名书法家王僧虔孙,是梁武帝亲自指定的十学士之一。昭明太子萧统及沈约、谢朓都非常器重他,官至太子詹事。曾参与《文选》编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有“晚来名家,无先筠者”之誉。原有著述100卷,后多散佚,今存明人所辑《王詹事集》。

549)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
  三月,侯景之乱,攻陷梁都建康(今南京市)。十一月,侯景派宋子仙取会稽。其时,晋安(今福州)陈宝应乘侯景之乱,自海道攻取永嘉。

551)南朝梁简文帝大宝二年
  十月,南郡王中兵参军张彪自会稽起兵反侯景,次年十月攻永嘉郡,郡守秦远开城门降彪。郡复为梁有。

556)南朝梁敬帝太平元年
  三月,罢东扬州,永嘉郡并入会稽郡,属扬州。

562)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
  六月,置东扬州,复统会稽、东阳、新安、新宁、临海、永嘉、晋安、建安等八郡。

563)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
  十二月,帝命章昭达为都督,进军建安讨陈宝应。又命益州刺吏余孝顷率领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取道东线会攻。遂定闽中,俘陈宝应。

581)隋文帝开皇元年
  周相国隋王杨坚废周静帝,自为皇帝,筑大兴城(今西安一带)为国都,国号隋,建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583)隋文帝开皇三年
  毛喜出任永嘉内史,是继谢灵运、颜延之之后又一位谪守永嘉的名臣。毛喜(515-587),字伯武,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好学,工书法,善草隶。在任期间,政治廉明。《宋书·本传》称:“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静,民吏便之。”后调南安内史,郡民夹道欢送,并建生祠奉祀。

585)隋文帝开皇五年
  丰州(今福州)刺史章太宝反叛,攻建安(今福建建瓯),占浙南门户分水岭。永嘉太守毛喜整修城池,加强防务,并遣所部松阳县令周璠领兵千余人,支援建安,平定叛乱。

589)隋文帝开皇九年
  隋灭陈,分裂270余年后,中国复归统一。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平陈后,实行废郡置州政策(按:南北朝时的地方政权分州、郡、县三级)。遂废永嘉、临海两郡,置处州,州治设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辖,辖地相当于今温、丽、台。同时将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合并,称永嘉县,设永嘉令、丞、主簿、尉。永嘉作为县名始于此。永宁和永嘉均属吉祥语,用以表达永久太平和永远美好之意。永嘉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县城即郡城,历一千余年之久。

590)隋文帝开皇十年
  十一月,永嘉沈孝澈与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乐安蔡道人、杭州杨宝应等群起反隋。汪文进、高智慧自称天子。沈孝澈、蔡道人、杨宝应等则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平定各地叛军。沈孝澈被破。

592)隋文帝开皇十二年
  改处州为括州,省安固入永嘉县,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州治仍设于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此后,温州和毗邻的处州、台州时分时合,辖地时有变动。

607)隋炀帝大业三年
  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设于括苍,属扬州,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

607-618)隋炀帝大业三至十四年
  叶公圭中进士,为瑞安进士及第第一人。

609)隋炀帝大业五年
  据《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有户10542,口约五万余。郡统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相当于今温、台、丽三市),平均每县2336户。因豪族地主为逃赋税,隐漏人口,实际人口远不止于此。

617)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苗海潮率江淮起义军攻据永嘉郡域,达七年之久。

618)唐高祖武德元年
  隋恭帝禅位于唐,太原留守唐王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621)唐高祖武德四年
  郡域入唐,改永嘉郡复称括州,表示恢复开皇旧制。置总管府,辖括苍、永嘉、松阳、临海四县。

622)唐高祖武德五年
  是年,析括州之永嘉县地置东嘉州。析永嘉,复置安固、横阳、乐成。东嘉州辖永宁、安固、乐成、横阳4县。并置括州总管府,管辖松州、东嘉州和台州。从此开始,温州与括州(处州)分开自为一州。
  是年,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复置永宁县,县治移至江北旧址,故有新城之名。今清水埠尚有“新城坳头”地名,似为旧城遗址。从此,永嘉一县分为两县,瓯海以北为永宁县,瓯江以南为永嘉县。

623)唐高祖武德六年
  三月,苗海潮降唐。

624)唐高祖武德七年
  唐灭群雄,统一全国。
  将乐成并入永宁县,属东嘉州。改括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627)唐太宗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废括州都督府,撤东嘉州,省横阳并入安固、省永宁并入永嘉,以永嘉、安固两县归括州,隶属江南道越州都督府。
  是年,安固开始采铜。

645)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安固叶一源随李世民亲征高丽阵亡。叶一源(约600-645),字九江。原籍括州松阳,祖父叶格心,南朝陈宣帝(569-582)时左相,宣帝配以季女,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县城东部。父公圭,隋大业(605-617)中以明经及第,官于长安,后谪居广南,一源随父居住。一源幼有志操,通诗书,善骑射,见隋朝政局混乱,四海糜沸,便聚兵千余人,后听说李渊军占领长安,便率众从小路直奔太原,李渊与晤谈,甚投机,任命掌管军中机密。李渊即帝位后,于唐武德四年(621)授予建州(福建西北部)总管。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亲征高丽,檄令其随副总管薛万彻同往,所向先登。曾遇高丽坚守之处,万彻与薛仁贵齐出奋击,整日不能攻克,李世民忧形于色。一源慨然说:“主忧臣辱,幸生可乎?”奋不顾身,单骑冲杀,斩敌20余人,身中流矢,驰归而卒。李世民闻报,为停食哀悼,下诏在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武后时(684-704)加封忠烈,祠称忠烈武侯祠。周湖有忠烈庙,并有叶适所撰《忠烈武义侯庙记》碑。

647)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为东征高丽,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征集杭、越、湖、婺、台、括等州工匠建造大船数百艘。

656)唐高宗显庆元年
   九月,海水泛滥。永嘉、安固二县受灾四千多家。

659)唐高宗显庆四年
  日本齐民天皇派遣唐使来华朝贡,途中遇风,船上多人罹难,仅东汉阿利麻、坂合部稻积等五人漂流至永嘉县境获救,得到当地官员救助和接待。温州开始与日本船舶来往。

669)唐高宗总章二年
  六月,飓风暴雨海溢,永嘉、安固两县被冲毁民宅6843间,溺死9074人、牛500多头,受损田禾4150顷。朝廷遣使赈灾。

674)唐高宗上元元年
  是年(一说上元二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安固县属之,是温州得名之始。据《浙江通志》卷8引《图经》称:永嘉人李行抚到京师请求设州,由于地在温峤岭以南,民多火耕,虽隆冬而恒燠,故取名温州。正如孙扩图《忆江南·温州好》一词所赞美云:“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
  是年,瓯柑被列为贡品,并贡布、桔、蔗、蛟革等(据《新唐书·地理志》)。

684)唐睿宗文明元年
  七月(一说十月),温州大水,漂流四千余家。

688)唐武后垂拱四年
   在瑞安城郊河埭桥北、集云山南麓创建本寂寺,武宗“灭佛”时,住僧无斁避居山庙,入定十余年,周身绕藤萝,世称藤萝尊者。乾符六年(879)赐额本寂寺,宋迄民国多次重建,有大雄宝殿、金刚殿、斋堂及两庑等。

689)唐武后永昌元年,唐武则天载初元年
  析永嘉境东部复置乐成县。从此,永嘉县境才正式确定下来,历五代、宋、元、明、清都无变动,县治均设今鹿城区。
  杜甫祖父杜审言(646-708,襄阳人,曾为修文馆直学士)降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时来游雁荡山,在大龙湫潭口巨石上留有“杜审言来此”五字刻石。在大龙湫景区,今存摩崖28处,碑碣7方,其中属唐代1处,宋代2处,明代4处,清代7处,民国15处,不明年代6处。

690)周武则天天授元年
  复置乐成县,隶温州,今玉环县境复为乐成县地。

701)周武则天大足元年
  复从安固县内析置横阳县,属温州。

705)唐中宗神龙元年
  诗人沈佺期游乐成,留有《乐城白鹤寺》诗。

711)唐睿宗景云二年
  分括苍,置青田县。
   玄机禅师在横阳钱仓埭头建佛日禅院(今称大日寺)。

712)唐玄宗先天元年
  温州属越州都督府管辖。时分天下为24都督,以统属州。
  是年,在永嘉岩头镇西北部十八垅南麓建普安禅寺。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明、清间相继修建,民国初大修。该寺三进,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占地1300平米,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建筑气派雄伟,环境清幽。

713)唐玄宗开元元年
  温州高僧玄觉圆寂于龙翔寺别院。玄觉禅师(665-713),字明道,俗姓戴,永嘉人,唐时高僧。4岁时父母送其出家,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经典,归信天台止观之学,成为国清寺智凯四传弟子。后得到天台宗左溪玄朗禅师激励,离开龙兴寺,与东阳策禅师结伴游方询道,历经高山恶水,至南国韶阳(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院,谒见禅宗六祖慧能。玄觉在慧能启发下,顿悟“无生”(即不生不灭……乃至无老无死)之道。因在宝林寺院留宿一夜,被中国禅宗史称为“一宿觉”,成为慧能禅师弟子。玄觉在所撰《证道歌》里,处处赞唱慧能传法修行学佛之路。其中有“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得自然”。玄觉从曹溪归永嘉后,三吴(指吴郡、吴兴、会稽)学者,齐集禅阶问道,四面八方高人也闻风而来。从此永嘉佛教名闻于天下。玄觉倡天台、禅宗融合之说,与当时显名于海内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同列禅宗慧能门下,为禅宗五大宗派之一。唐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七日,圆寂于龙兴别院,时年49岁,谥号“无相大师”、“真觉大师”。当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永嘉(现鹿城区)西山之阳,送殡之士塞满路途。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名满天下的李邕(北海)为玄觉禅师写“神道碑”,称其“无证无修,不离此心而得佛,或默或语,未尝有法以示人”。玄觉所著《证道歌》和《禅宗悟修图旨》,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传至天竺(印度),被称为“东土大乘”,备受推崇。八世纪初,玄觉曾于永嘉龙兴寺收外邦弟子新罗国宣师。玄觉禅宗学说为北宋文学家杨亿所酷爱,杨氏为之撰写了《无相大师行状》。南宋时又为理学大师朱熹所吸收。叶适亦以此学说作“自警”。元明以来,注释传灯不绝。生平入《永嘉高僧传》,传中称:“譬之水,玄觉海也,灌顶(隋唐时和尚)河也”。
  五月八日,著名女尼玄机于永嘉净居寺倒立圆寂。玄机(?-7I3),永嘉人,玄觉禅师的女弟子(一说玄觉大师之妹)。曾在横阳大日山(今苍南钱库附近)石室中修禅。后去福建参见雪峰大师。两人有一段颇多哲理与风趣的对话。峰问:“甚处来?”他说:“大日山。”峰问:“日出也未?”她说:“若出则熔却雪峰。”峰问:“汝名甚么?”她说:“玄机!”峰问:“日织多少?”她答:“寸丝不挂。”礼拜后退出。峰召回问曰:“袈裟拖地也。”玄机回首,峰说:“大好寸丝不挂。”后住永嘉净居寺。在《五灯会元》、《佛祖纲目》、《温州府志》、《两浙名贤录》、《高僧传》等书中均有记载。著有《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
  在永嘉岩头长蛇坑建普安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有禅房百余间,为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场。大殿中石磉雕有双龙戏珠等图案。同年,在枫林建惠日寺,在苍坡建大广化瑜珈寺。

713-741)唐玄宗开元年间
  隋唐时,乡居者仍称乡,邑居者则改称为坊,唐初定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由于唐前期奖励婚嫁,兴修水利,推行均田制,生齿日繁。永嘉郡所属四县辖78乡,有户37554。州辖永嘉、乐成、安固、横阳四县,平均每县有9389户。这除了唐前期社会安定、闽人迁入外,均田制(按人口授田和征调赋役)的实施,使大量隐匿人口入编,是户口剧增的主要原因。

713-756)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温州崛起一位著名书画家兼诗人张諲,因排行第五,人称张五,是温州首个见之于史载的书画家兼诗人,但未见有著录传世,诚为婉惜。张諲青年时期离家出游,和王维(699-759)居于河南登封的嵩山少室山,闭门修肆,志甚勤苦,不及声利,历时十余年。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提及“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并在《故人张諲工诗、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中赞諲绘画之传神和草书之精湛。李颀所居颖阳,和嵩山相对,时有交往,其《咏张五山水》盛称:“诗堪记室(指左思)妒风流,画与将军(指顾恺之)作勍敌。”稍后曾应举出仕,官至刑部员外郎。明《易》象,善草隶,工丹青,兼画山水,诗格高古。此后曾有蜀中之行,复隐居襄阳附近,和孟浩然(689-740)相知。接着移居安徽,直至唐天宝(742-755)中方才回归永嘉,卒于故里。张諲以诗人而兼书画家,《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和《历代名画记》均有记述,南宋贾似道曾藏其《春山游赏图》,明杨慎在京肆见其《神鹰图》。

731)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是年(一说732年),著名诗人孟浩然自越州(今绍兴)取道海上,来温州访友游览,到过永嘉、乐清等地,受到乐清县尉张子容热情款待,留下“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等佳句。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由于仕途颇不顺利,一生主要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733)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将全国十道分为十五道。道设采访使(犹汉之刺史)。温州属江南东道采访使。

738)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朝廷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号,额曰开元寺。崇安寺遂改名开元寺。

742)唐玄宗天宝元年
  复改温州为永嘉郡,改刺史为太守,辖永嘉、安固、横阳、乐成四县。
  是年,于永嘉置监盐,李谞为监盐官,并被列为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温州榷盐始于此。

742-756)唐玄宗天宝年间
  温州当时有户42814、口241694(据《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口作141690)。
  在三源小坑边(今属文成)建紫阳观。

743)唐玄宗天宝二年
  十二月,浙东吴令光率农民起义军从海道攻占永嘉郡。

744)唐玄宗天宝三年
  以乐成县署(今县人武部)为中心筑县城,周1里,高12尺,阔24尺。设四门:东登瀛、南清远、西承流、北翔云。
   二月,河南尹裴敦复、晋陵郡太守刘同昇、南海郡太守刘巨麟合兵围攻吴令光。四月,吴令光为刘巨麟所破。

756)唐肃宗至德元年
  菇溪溪心石山始建东泉禅寺,与明教寺、天王寺,合称永嘉三大名刹。

758)唐肃宗乾元元年
  废十五道,复改永嘉郡为温州,县属之。初属江南道,后改属浙江东道节度使。
  是年,建静海军牧(使),兼统台州、明州。
   时盐铁使第五琦修改盐法,就山海开灶,近利之地置盐院,百姓以制盐为业者为“亭户”,免其杂瑶,盗卖者绳之以法。

760)唐肃宗上元元年
  温州大旱,饥荒。长史李皋冒擅贷之罪,开仓赈济数十万斛。皋字子兰,上元初贬任温州长史,不久摄行州事。是年饥荒,州有存粮数十万斛,李皋决定开仓赈济,掾吏乞候上旨。李皋说:“夫人曰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人,活数千人,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赈之。同时以擅贷之罪飞报朝廷自劾。唐肃宗披阅后,赞赏李皋所为,下诏嘉勉,加少府监。

762)唐代宗宝应元年
   “安史之乱”发生后,浙江为朝廷主要财源地之一。地方官加紧搜括,民不聊生。台州小吏袁晁目睹民间疾苦,于八月在翁山县(今定海县)领导农民起义。攻占浙东诸州,改元宝胜。十月攻克温州。十二月,李光弼将张伯仪与袁晁战于衢州,起义军战败。翌年四月,袁晁被李光弼所擒,浙东农民起义失败

766-779)唐代宗大历年间
  安固县设双穗盐场。
  在横阳昆阳凤山始建东林寺,清代多次兴修,1915年增建。

771)唐代宗大历六年
  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监官。顾况(727-814),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海盐人,唐至德二年(756)进士,德宗时曾征为著作郎,后结庐茅山,隐居而终,是一位高寿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239首。有《顾况集》、《仙游记》。

785)唐德宗贞元元年
  姚撰的《仙岩铭》最早见于仙岩山翠微岭上。仙岩山摩崖题刻已发现30处,分布在5个景区(梅雨潭四周20处)。其中唐代1处,宋代8处,明代4处,清代7处,近代4处,无纪年6处;梅雨潭前宋嘉熙年间(1237-1240)高彦芳书唐方干《题仙岩瀑布诗》及高彦芳跋文,诗书两美,堪为佳品。30多处题刻,篆、隶、草、行、楷兼备,大部气韵犹存,保存完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785-805)唐德宗贞元年间
  堤防久废,水患频仍。温州刺史路应在乐成、横阳两县疏浚河道,修筑堤堰,兴修水利,围垦农田,二邑由是得腴田,除水害,劣田成为上田。路应(748-811),字从众,京兆(今西安)人,以父荫擢侍御史著作郎,刺处州。在处州任间,疏通瓯江,清除水患,减轻赋役,政绩斐然,于大历(766-779)间调为温州刺史。
   在龙湾永昌石屋山重建天柱寺,寺创于晋,由大雄宝殿等四进组成,左右有冷水泉、五折瀑,故也称瀑泉寺。

806-820)唐宪宗元和年间
  唐朝后期人口锐减,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温州所辖由78乡调整为76乡,户数猛降至8484户,其主要原因是官府缺乏可授之田,均田制遭到破坏,大量户口又被庄园主隐匿。持续动乱及饥荒,也是造成户口下降的原因。

808)唐宪宗元和三年
  在西坑夏田(今属文成)建安福寺。

812)唐宪宗元和七年
  在黄坦柿树根(今文成雅梅乡严钵村)始建僧院栖真寺。宋治平二年(1065)由严时忠等拨租三百石,施宅重建,择僧住持。后又经明清多次重修,系闻名浙南古刹。

820)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炮照和尚在双垟玉泉山(今属文成大峃岚岩)建净慧禅寺,俗称七甲寺。宋端拱、大中祥符间复建,规模宏大,遗碑刻、石柱、石磉等物,旁有双龙戏珠等奇景。

825-827)唐敬宗宝历年间
  张又新任温州刺史,任内著《永嘉百咏》。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官至左司郎中。唐代著名诗人,著有《煎茶水记》等。在任期间,对罗浮山、青澳山、帆游山、绿嶂山、白鹤山、华盖山及江心孤屿、谢池、春草池等名胜古迹均有吟咏。期间,张又新巡视乐清,游雁荡山、白石山和乐成等地,留有《常云峰》、《丹霞山》、《白石》、《照胆》等诗。《全唐诗》收17首,其中写温州的就有12首。

842)唐武宗会昌二年
  是年(一说838年),中国商人李处人在日本肥前值嘉岛造海船一艘,于八月二十四日启程,二十九日抵达乐成县玉榴镇(今玉环),首开由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新航线。日本僧人慧运乘此船抵达温州,然后去五台山朝圣,是为首次记载日本与温州的直接通航。(参日本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145页)

844)唐武宗会昌四年
  韦庸任温州刺史。时永嘉县城西南三溪(瞿溪、郭溪、雄溪)之水入境,经常发生水患。他“每以利民为念”,发动民工,治理郡西南水患,开凿通江排洪河道(今勤奋河等)十里,将瞿、郭、雄三溪之水汇通于湖,既防水患,又利农田灌溉,并在永嘉来福门(三角门)外筑堤堰。郡人感其恩德,称其湖为会昌湖,堤为韦公堤。工程由郡将龚欧涛规划主持。今勤奋河上有将军桥,桥西有将军祠,都是当时里人为纪念龚将军而命名修建的。从此,瑞安至温州的塘河与永嘉的会昌湖相通。
   在此前后,温州开始以粪肥代替“火耕水耨”,并实行“区田法”。“区田法”是西汉汜胜之在赵过“代田法”的基础上总结农民生产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把作物种在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种在低畦或浅穴是保墒蓄水,以防干旱。

845)唐武宗会昌五年
   唐武宗灭佛,温州虽地处海隅,亦遭波及,有寺庙被毁、僧尼还俗和逃入深山者,但不久又大兴佛寺。唐代所建38座寺院中,明确为会昌法难后建的有31座,其中大中年间(847-859)建6座,咸通年间(860-874)建16座。自五代至宋,温州道场林立,高僧辈出,为温州佛教鼎盛时期。到宋代寺庙已逾二百座。

847-860)唐宣宗大中年间
  在苍南望里乡护法寺村建护法寺单檐塔。清乾隆、道光、光绪间多次修建。寺前原有塔7座,现存l座,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的单檐小塔,高约4米,平面呈六角形,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

853)唐宣宗大中七年
  日本僧人圆珍(814-891)随唐商人钦良晖商船入唐,历访福州、温州、越州、台州诸名刹,圆珍回国后任比睿山延历寺座主,其门徒在日本称为天台宗寺门派。

859)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十二月,浙东裘甫起义,攻克象山,屡败官军,震动浙东。唐观察使郑祗德派讨击副使刘勍、副将范居植将兵三百,会合台州军前往镇压。

860)唐效宗成通元年
   正月,起义军与前来镇压的唐军会战于桐柏观和剡西,大败官军。唐朝廷乃改派名将,安南经略使王式代之。是时起义军之一部攻温州,杀郡将龚瓯涛及翁苏二将。五月,起义军在南陈馆(今宁海西南60里)作战失利,退入剡县。六月,裘甫不幸被俘,解送京师长安被杀。

862)唐懿宗咸通三年
  在海坛山麓建海神庙,宋崇宁间赐额“善济”。

866)唐懿宗咸通七年
  于江心孤屿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所植。

868)唐懿宗咸通九年
  泰顺建律院(即南峰寺前身),址在今黄坑乡双岭村。

869)唐懿宗咸通十年
  是年(一说北宋太祖开宝二年即969年),在永嘉城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建江心西塔。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
  是年,司空图登进士第。司空图,字表圣,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诗论家,有《诗品》传世。曾撰《送草书僧归吴越》,评说辩光的诗作。辩光,字登封,俗姓吴,永嘉人,唐昭宗(889-904)时高僧,善作古调诗,长于隶草,故名“草书僧”。闻陆希声谪官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特往谒见,陆授以五指拨灯诀。曾受昭宗李晔召见,于御榻前挥毫作书,书体遒劲,受到赞赏。昭宗奖赠紫方袍一件。与诗人罗隐有交,罗有《送辩光大师》诗。著有《辩光上人诗》1卷,早佚。

874-879)唐僖宗乾符年间
  在龙湾瑶溪皇岙肇建国安寺。
 
878)唐僖宗乾符五年
  黄巢军在攻取湖州、杭州后,由衢州绕道仙霞岭开山路七百里入闽攻福州,闽北居民纷纷流迁永嘉、瑞安、乐成境内定居。今乐清虹桥缑山之侯姓为其中一支。

881)唐僖宗中和元年
  九月,温州人朱褒拥兵占据温州。次年,被委为温州刺史。

881-885)唐僖宗中和年间
   在城区海坛山下建嘉福寺(今118医院原址)。北宋咸平(998-1003)赐额,元至元间(1271-1294)毁于火,后建上下二院。清同治间(1862-1892),因住僧腐败,僧尼杂居,香火冷落,改作尼庵;遂此,成为缙绅子弟出入场所。尼众趋炎附势,诱众聚赌,寺宇多年失修,倾斜倒塌,无人过问。

882)唐僖宗中和二年
   在瑞安海安镇大罗山南麓下林村建云顶寺,明宣德年间(1426-1435)、明崇祯十六年(164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光绪十三年(1887)分别重建。现寺宇五间二进,旁有听瀑楼、观音洞、石佛岩等名胜。

888)唐僖宗文德元年
  僧肇法师在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庵山山麓建真如寺,元大德二年(1298)重建,后并入七宝寺。寺前石塔建于宋代,现存四座,三座缺顶盖,仅一座完好,均仿印度窣堵坡式,制作精致,是全省少见的宋代建筑。
890)唐昭宗大顺元年
  朱褒以其兄朱诞为温州刺史。

894)唐昭宗乾宁元年
  朱褒又以其兄朱著为温州刺史。朱著,一名绪,字膺明,永嘉人,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后仕梁。

896)唐昭宗乾宁三年
  四月,吴畦隐居安固(今瑞安)卓家庄,越三年,复徙老翁峰下(今漈头吴宅村)。吴畦(840-923),字祯祥,山阴(今绍兴)人,自幼颖悟,博学多才。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后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光化三年(900),昭宗念畦前功,遣使赐颁《铁券金书》以示歉疚,月给俸米3石,岁赐绢帛两端。卒于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84岁,葬于今漈头吴宅村。

901)唐昭宗天复元年
  朱褒再任温州刺史。
902)唐昭宗天复二年
  四月,朱褒卒,其兄朱敖自为刺史,主理州事。
   十二月,被稗将丁章驱逐。自中和元年至天复二年(881-902),朱氏兄弟交替为刺史,占据温州达22年之久。
   是年(一作天复三年),吴越钱镠以“有白乌栖于县之集云阁,以为瑞”,奏请唐朝廷,将安固县改为瑞安县。瑞安名县始于此。(参吴任臣《十国春秋》)

903)唐昭宗天复三年
  四月,丁章因残暴自大,为木工李彦所杀,裨将张惠取而代之,据温州。

905)唐哀帝天祐二年
  八月,处州刺史卢约命其弟卢佶攻陷温州,张惠败逃福州。

906)唐哀帝天祐三年
  永嘉薛正明登进士第,任文房院长。

907)唐哀帝天祐四年,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正月,封钱镠为吴越王,浙东属焉。
  三月,吴越王钱镠命其子传瓘(887-941,字明宝)率兵由海道讨伐卢佶,从飞云江口登陆北上,抵永嘉讨之。
  四月,攻克温州城,卢佶就戮。钱镠命吴璋为温州制置使。至此,温州并入吴越国版图,为十三州之一。设温州制置使,上隶吴越国东府,瑞安县属之。
  十一月,传瓘为防外敌攻城,修筑外城。外城以原有郡城为基础进行修筑,称罗门。除拱宸门外,悉依旧制。
  是年,闽州郭太守因避乱从福建徙居公阳(今属文成)。

907-911)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年间
  钱元瓘征用民工增建内城,又名子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周围315步(1515米),呈梯形,城上有四楼,即东楼(华盖楼)、西楼、南楼、北楼(临圃楼)。外通四门,四面有濠。占地约0.64平方华里,为府治所在地,史称“钱氏子城”。后城墟,仅存南门谯楼(又称鼓楼)。清顺治间因兵燹毁,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雍正、乾隆、道光间均经修缮。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上置更鼓。楼下城门以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
  传瓘在温好儒学,喜纳文士,注意安抚民心,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展海上交通,使温州有了一个安宁稳定的局面。

907-923)五代后梁时期
  由于梁武帝尚佛,经其大力提倡,建康已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温州在梁朝建的寺院以建于大同年间(535-546)的兴业寺最为有名,唐朝改名为白鹤寺。

908)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
  八月,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讳,吴越王钱镠奏改乐成县为乐清县。今玉环县境隶乐清县地。避吴越王钱镠讳,木榴山改称玉环山。

908-978)十国吴越时期
  在吴越统治的七十年里,地方平靖,佛教盛行,大兴佛寺。温州也兴建了普觉瑜珈寺、太平寺、密印寺等64座大小佛寺,极一时之盛。
  由于唐末战乱频繁,各地世家大族纷纷避难或因故移居温州,视同福地。
   吴越王钱俶笃信佛教,创办螺溪道场,邀请永嘉人、温州开元寺僧羲寂(917-987)主持法席。当时,天台宗文献残缺不全,羲寂在钱俶帮助下,从朝鲜、日本等地寻回不少天台宗典籍,天台宗因而复兴。羲寂被尊为天台宗第15祖。羲寂收国内弟子数百人,收国外嗣法弟子10余人,而以高丽义通、谛观、愿齐等最为有名。义通(927-988)后在中国敷扬天台教观近二十年,成为天台宗的第16代祖师。
914)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
  是年(一说913年)九月,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横阳县为平阳县。钱镠开凿平阳县江南内河(今苍南境内),一条从荪湖北上至直浃河,一条从荪湖南下至将军岭脚。

923)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
   二月,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建立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

924)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孔子四十代孙桧自山东阙里来平阳定居。

925)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在泰顺三魁卢梨村建崇教禅寺,山门牌楼镌“庐峰古刹”,珍藏宋版碛砂藏经一部。

932)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传瓘袭王位,封越王,更名元瓘,后封吴王,继而进封吴越王。

936-947)五代后晋高祖天福间
  闽王王审知少子王曦据闽作乱,长溪(今福建霞浦)一带居民纷纷移居蒲门、南港等地。
  泰顺建三峰寺,址在今罗阳镇儒学底。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迁太平桥左。

937)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吴越国基本国策是“保境安民,减轻赋役,与民休息”,因而“政尚宽惠”。是年,赦境内该上租税之半,免征新垦荒地赋税。
  将开元寺恢复为崇安故名。

938)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三年
  摩尼教(亦称明教)从福建传入温州。在永嘉桥头溪心村建瑜珈寺,从此在温州非常流行。北宋时虽被严禁,但在温州没有被禁绝,而是转入秘密结社,南宋时又复流行。温州现存的摩尼教遗址,还有苍南的选真寺、瑞安曹村的明教寺等。在文成大樟山村旁的山崖上,刻凿有三尊摩尼佛像。

939)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五月,应吴越王钱元瓘之请,改温州为静海军节度州,县属之。

942)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七年
  在县城西山建太平寺,上有翠微亭。太平寺与护国寺、嘉福寺、天宁寺齐名,并称东瓯四大丛林。
  在瑞安宋岙等地建明教寺。

948)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钱塘僧人愿齐至南雁荡山,为山水景物所吸引,在明王峰顶结庐独居。据现有资料,登上明王峰顶的,仅有数十人而已。十年后,吴越王钱俶为其建普照道场,周围建18座寺院道场安置僧徒,尽以平阳一乡所征收之盐、茶、绢、棉等赋税以赡养南雁荡山师徒百余人,掀开了南雁开山史第一页。愿齐卒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赐号“崇法”。据史料记载,南雁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8堂、22楼、11坛。儒、释、道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948-950)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年间
  在头陀山建密印寺,又名妙智禅寺,俗称头陀寺,为永嘉大师祖庭。清初法幢重建,为五进合院式木构建筑,规模宏大,素有“浙南丛林之母”称号。

951-953)五代后周太祖广顺年间
   在平阳鳌江塘川乡罗垟山建栖真寺石塔。该塔原有5座,现存4座。塔为青石构筑,高2.5米,底径1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形古朴,雕刻精致,是县内年代最早而又较完整的石塔群。

954-960)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
  在瑞安隆山周湖村万松山南麓建观音寺。

955)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李岑(号苍墩)从福建长溪迁来永嘉岩头村北2.5公里处,入赘成一世祖,遂以其号为村名,后为避宋光宗赵惇(墩、惇同音)讳而易名苍坡。

961)北宋太祖建隆二年
   在泰顺雅阳东安建崇化寺,巍峨群峰,有龙皤虎踞之胜,寺枕崖而建,如置尘外。

965)北宋太祖乾德三年
  在永嘉大若岩白泉潘山建古刹。篁潭(今黄潭)林一龙、麻坡麻九畴均在此读书,后两人均登进士第。

970)北宋太祖开宝三年
  是年(一说唐咸通十年即869年),在永嘉城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建江心东塔。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4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

975)北宋太祖开宝八年
  在瑞安城关隆山之巅,依山面江建隆山禅寺,大观年间(1107-1110)建隆山塔,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毁于倭患,清乾隆间(173-1795)重建,1925年修葺五间二进及旁舍20余间,20世纪50年代拆毁,后择地重建园通殿、大雄宝殿、金刚殿3幢及左右轩房等,依山造势,占地面积6000平米,由大雄宝殿,观音阁、说法堂及左右禅房组成,飞檐斗角,雄伟壮观。

976-984)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沿用旧制,邑居者亦称坊,乡居者仍称乡。永嘉县为11乡,瑞安县为16乡,乐清县为6乡,平阳县为11乡。
  陈拱从瑞安长桥来到永嘉岩头村南0.6公里处,见西南面三岩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极言其美,即迁此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村借岩名,以“芙蓉”冠之。
  雁荡山声誉渐著,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等建筑。宋代科学家沈括赞为“天下奇秀”。

977)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净名寺。明天启四年(1624)重建。净名寺楹联为北宋大臣吕夷简(978-l043,寿州即今安徽寿县人)所撰。寺后有高广数百丈巨嶂,嶂壁丹黄间白,呈花卉之态,称蓼花嶂。寺内一小池,俯视倒影,白色岩体上,有一墨色“魁星拜斗”,称魁星池。寺门外东望有“老猴披衣”,西有卧蚕峰。净名坑内为水帘谷,谷左为游丝嶂,谷右是铁城嶂,高160米,阔220米,深入数里,削壁直立,势若长城,通体黝黑似铁,为雁荡六大胜景之一。铁城嶂下有水帘洞,洞右有梅花桩诸景。现嶂旁辟有森林公园。
  永嘉僧全了进入乐清西外谷创建芙蓉庵。

978)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五月,温州由节度州降为军事州——静海军,属两浙路,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4县。
  吴越归宋后,原吴越节度使林倪(字仁药)辞官归里,结茅荪湖山(在今望里乡及繁枝乡部分)修道,后在荪湖山建玉虚道观,又名燕窠洞,有五洞十石之奇。林以武术传授乡人,此后江南民间习武风气不衰。林倪“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其后裔林升真,将道术传同乡虚一,再传水南,因而荪湖有“道乡”之称。
  在今玉环县环城乡设密鹦盐场。

978-1265)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至南宋咸淳元年
  温州时属两浙路,时属两浙东路(两浙路频析两浙东路,频并两浙路)。

979)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在雁荡山,僧行亮、神昭寻得灵岩,背依屏霞嶂,面对南天门,创建灵岩寺,寺前有天柱、展旗两峰,寺后有龙鼻洞、小龙湫瀑布。时有禅房百余间,左右群峰环列,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号称东南首刹,名闻京师,太宗赐《大正藏》藏经一部。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赐名灵岩禅寺。天圣十年(1032)仁宗赐金字藏经千卷。元至正年间(1341-1367)遭兵燹,经书被毁。明洪武八年(1375)重建寺宇。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重建,规模缩小。现基本保持雍正年间的建筑风貌,有歇山顶木构大殿楼房五间,东西厢楼各三间。寺中今保留明万历年间(1573-1619)“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石刻。寺院四周岩峰气势恢宏,寺前十一棵银杏古树,拔地参天。徐霞客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是年,节度使钱旬辞官从临安徙南田后塘(今坑边垟)隐居。

984-987)北宋太宗雍熙年间
  在镇海门外海坛山上建大禹王庙。

988-989)北宋太宗端拱年间
  横阳乡民于三峰寺(在今苍南云岩乡)前筑埭以御海潮。至嘉定时,因涂涨,埭址移至黄浦(今凰浦)。

989)北宋太宗端拱二年
  泰顺始有私塾,又称书塾,是启蒙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历代凡边远地区及数姓聚居之处,都设有私塾。每所私塾设塾师1人,其束脩(工资)由学生负担。清末,朝廷力废私塾办学堂,但私塾更适合山区村落分散的需要,是以且废且举,直至民国时期,尚未彻底废除。
  是年,陶氏四世孙在泰顺葛垟乡桂峰山麓创建惜阴书塾。明隆庆四年(1570)塾舍蠹朽倾颓,族人陶灌捐资重修,并捐30亩学田。清初又毁于蚁害。乾隆三十六年(1771),族人陶焕文再次投资修复。该书塾颇负盛名,众多外乡子弟皆慕名前来就读。

990)北宋太宗淳化元年
   除两浙渔禁。

993)北宋太宗淳化四年
   罢贴射法(茶法),行交引。温、台、婺、杭、睦、衢、明、常、歙等州,岁贡片散424.590斤。(《瓯乘补》卷一)

995)北宋太宗至道元年
  瑞安手工业渐趋发展,大部采用前店后坊、亦工亦商经营方式。
  在乐清白石玉虹洞创建玉甑观。大中祥符六年(1013)赐额白石院,宣和元年(1119)改赐集真。后改名玉甑观,有藏真坞、升仙坛等遗迹。

997)北宋太宗至道三年
  将全国分为15路,温州复升为州,属两浙路,领永嘉、乐清、平阳、瑞安4县。州治衙仍在谯楼街正北。
  北宋初,温州年造船125艘,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

998)北宋真宗咸平元年
  温州侨居海外的先驱者周伫随商船至高丽(今朝鲜)经商,结识高丽翰林学士蔡忠顺。蔡知其才,密奏高丽王穆宗诵,聘留在王廷工作,初授礼宾省主簿,不数月,除拾遗,掌制诰。当时高丽致宋、辽的外交文件,都出其手。官至礼部尚书,天禧五年(1021)七月,奉命为灵鹫山新创大慈恩元化寺撰写碑文,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周伫侨居高丽26年,宋天圣二年(1024)卒于高丽。《高丽史》有传。

998-1022)北宋真宗咸平元年至乾兴元年
  在乐清蓝田(今玉环田马乡田岙村)中岙沙地,林氏筑堡(即地塘)以御水灾,为今玉环县境港北筑塘之始。

999)北宋真宗咸平二年
  在乐清锦溪岸畔丹芳岭下建能仁寺,俗称大镬寺。雁荡十八古刹之中,能仁寺规模最大,今存残舍一幢。

999-1001)北宋真宗咸平二至四年
  温州久旱,饥民以竹实为食,诏令免除两年欠税。

1000)北宋真宗咸平三年
  在今玉环县环城乡一带建置的密鹦盐场,升改天富北监盐场,隶两浙路蒲门司。

1008)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在松台山南麓建妙果寺。该寺创于唐,盛于宋,继忠圆寂后曾建千佛塔珍藏其舍利。寺内有济陀古钟,俗名猪头钟,铸于北宋元丰间(1078-1085),传说神异。温州妙果寺第一代天台宗传人为文昌,后有继忠,弘扬山家宗旨,开设开元寺等道场。

1008-1016)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瑞安县在集善乡塔山西麓筑陡门。

1009)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真宗敕赐仙岩寺“圣寿禅寺”额,遂以额名寺。寺坐落在瓯海塘下仙岩东西积翠峰之间,始建于唐贞观间(627-649),会昌间(841-846)因“灭佛”受损,昭宗时(889-904)僧慧通归一重兴。北宋僧遇安(伏虎禅师)拓建,景祐、庆历、熙宁间(1034-1077)为东瓯主要佛教道场之一,有僧数百。宣和(1119-1125)迄元朝末年,多次毁于兵燹。南宋绍兴间(1131-1162)、元延祐五年(1318)、明洪武(1368-1398)初相继重修。永乐八年(1410),僧鉴空进京参加编修《永乐大典》,到十三年(1415)钦赐紫袍还山,奉诏扩建。嘉靖间(1522-1566),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增建殿堂,振兴禅风,蔚成“浙南佛国”。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六年(1667)知县谭希闵等偕僧天目知超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有较大整修。现存寺有殿、堂、楼、阁、轩、厅与僧房共20余幢119间。寺内尚存明代石雕十八罗汉及宋、元、明碑刻多方。中轴线上原有五进,今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与千佛阁四进,皆依山起势,一殿高过一殿,气象崔巍。两侧有伽蓝殿、起敬堂、禅房、斋堂等,全寺总占地面积26400平米。山门上悬朱熹书“开天气象”匾额,大雄宝殿门楣上悬圆澈法师书“大雄宝殿”匾额,大雄宝殿内有唐颜真卿、清孙衣言、近人曾耕西所书楹联匾额及当代雕刻家叶润周作品十八罗汉像,为浙南最大古刹之一。

1010)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温州城置57坊。

1011)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真宗派使至福建取占城稻(俗称金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温州始种占城稻(间作稻)。这种水稻耐旱,不择地而生,八月间即熟,一年可以两熟。“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
  是年,李宗谔纂修《祥符温州图经》,后佚。李宗谔,字昌武,为《太平御览》主编李昉之子。

1012)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徐奭(968-1030,字武卿,瑞安人,一说瓯宁人,智质聪颖,博学多闻)殿试作《铸鼎象物赋》,登进士第一(状元),宋徽宗赐号冲晦先生,授兴化知府(原辖境相当于今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地),八年(1015)升任直隶侍郎。天圣初年(1023),改任两浙转运使。时苏州多水患,奭筑石堤,架桥梁,民乐其便,诏书褒美,后入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知苏州等。

1015)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二月,饥荒。次年三月,遣使巡抚温、处两州,开仓赈济。

1019)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温州知州叶温将温州州学迁于瑞安门(大南门)大街东九星宫故址(今工人文化宫),其时,州学设教授、学正、学录。

1021)北宋真宗天禧五年
  令温、明两州各造运船605艘,居全国各船场之首。
  时温州成为两浙主要海盐产地之一,和杭、秀、明、台州同列为煮海盐的五个州。
  八月十八日,乐清白石山道士、中雁开拓者李少和焚香危坐仙逝,终年92岁。李少和(930-1021),名士扬,字性柔,别号少和,永嘉鲤溪大骆山人,唐宗室李集之后。开宝年间(968-976)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后辞官回乡,精研岐黄,云游四方,治病活人,声誉卓著,人称“少和仙”。后弃儒入道,为大罗山华真观道士。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到乐清白石山(即中雁荡山),见玉甑峰拔地擎天,玉虹洞镶嵌其间,彩云缭绕,山幽洞邃,有彩云仙气,乃在此定居修炼,志于方外,煮石餐霞,静修苦练,此为白石山开发之始。少和事迹上闻于朝廷,淳化(990-994)初,宋太宗征召入京(汴梁,今开封),询问道术,留住多日,乞归,太宗御书“第一山”相赐(刻在洞口岩上),并遣使护送还山。至道二年(996),太宗又召对便殿,赐官服不受,欲为其建造坛宇,少和辞谢道:“岩石之下,粗庇风雨,土木经营,无劳国费。”太宗大喜,赐太祖(赵匡胤)容像并御书四十卷及周天星斗剑、石鼎、石铫、香茶、药囊、黄金等物。真宗即位(998),又召见少和于汴梁,问以治国之要,对道:“陛下道合羲黄,理跻尧舜,草野之臣,仰荷天覆,治国之要,非臣敢知。至若修身之要,臣粗知之:少思寡欲,保气储精,绵绵若存,用之不竭而已。”真宗颇赞赏,赐予甚多,不受而返。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宗赐“白石院”额一方。从此山路开辟,宫观构筑,白石山名气大扬,士大夫慕名来访日多。东漈西漈诸景亦逐渐开辟。后人尊为“李真人仙师”,公认为中雁荡开山之祖。李少和在白石山修炼距今已近千年,但逸闻遗迹至今犹存,藏真坞相传为李少和澄神辟谷之所,羽化后茔葬于此,集真观相传为李少和修炼之处。

1023)北宋仁宗天圣元年
   十一月,下诏禁止巫婆、巫师借邪术祈祷害人之事。
  雁荡山灵峰寺初建,寺宇轩敞,几经兴废,今存木构正殿楼房七间,檐下回廊廊柱间作成拱券式,前有花圃,四时飘香,属十八古刹之一。


1023-1032)北宋仁宗天圣年间
  于横阳石渠里(今苍南芦浦乡石路)设天富南监盐场。

1028)北宋仁宗天圣六年
  朝廷规定,贡柑不得饷遗近臣,以减民困。

1031)北宋仁宗天圣九年
  在乐清北白象镇象山上建白象塔,为楼阁式青石结构,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高14米,治平四年(1067)赐额,后废,明洪武六年(1373)僧道成重修。现存石塔,台基为宋代遗物,整体风格为明代早期建筑。

1032)北宋仁宗天圣十年
   二月,免除温、台、明三州海蛤、沙地民税。

1041-1048)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横阳县始建县学。

1042)北宋仁宗庆历二年
  温州漆器以精美著称,名闻海内,至南宋时,称“天下第一”。传世有当年瑞安仙岩慧光塔出土两件描金嵌珍原漆盘,工艺精致。

1044)北宋仁宗庆历四年
  《明一统志》确定平阳县学建于此时。

l049)北宋仁宗皇祐元年
  乐清县尉甄昂开发荡阴(今南北阁)山水。

转载:http://www.wzlib.cn/wzts/wxzl/201112/t20111216_134565.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