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星期三

基督教溫州蒼南縣灵溪永灵堂简史

基督教灵溪永灵堂(原凤山巷内地会堂)简史

明年即为基督新教传入温州150周年,而近一二年来,温州“教难”频仍,值此非常之际,特将今永灵堂相关历史整理出来,如本堂王登鹏传道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笔者深表赞同,并且以为现今年轻一代信徒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教会历史,尤其是要对自己所在教会的历史有起码的认知。

 基督教灵溪永灵堂(原凤山巷内地会堂)简史

一、历史渊源追溯

灵溪永灵堂位于苍南县城城西双灵街钢筋市场旁,原为中国内地会背景。今名永灵堂,曾先后称“凤山巷教堂”、“灵溪一堂”(以其堂内桌凳背后见有毛笔字书写标记而知),后才改称“永灵堂”,一直沿用至今。“永灵堂”这个名字,本堂作为堂名来使用,只有十余年时间。其实灵溪原本已有一座“永灵堂”,在上街礼堂巷,时称礼堂巷礼拜堂,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①。该“永灵堂(上街礼拜堂)”信徒曾一度并到凤山巷堂(今永灵堂),共同参加敬拜(后提),后来因故分开,另建新堂,新易堂名(永生堂)。今永生堂的前身是上街自立会堂,即原先名为“永灵堂”的礼堂巷教堂,实为旧永灵堂,此处只述今永灵堂的历史。因在灵溪镇内,“永灵堂”之名先后被两个不同宗派的教堂使用过,遂先就堂名加以区分解释,免使混淆。

1865年6月27日,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在英国伦敦创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简称“内地会”)。同年,苏格兰人曹雅直(George Stott,1828-1889)蒙召决志赴华做宣教士,加入中国内地会。1865年10月3日,曹雅直与范约翰夫妇(Jonh&Ann Stevenson,生卒不详)三人作为内地会在欧洲的第一批传教士乘船前往中国。1866年2月10日,曹雅直一行抵达宁波,开始学习当地语言。1867年11月,曹雅直由宁波到温州来传教,成为温州近代史上基督新教拓荒布道的第一人②。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温州的开教之年。

曹雅直牧师来温以后,立即开展福音工作,租房设立了传教站,然而收效甚微,一年多后只有一人受洗入教。曹雅直改变策略,以办学的方法来辅助宣教工作的开展,才逐步打开局面。

1870年,曹雅直在平阳昆阳西门外忠靖庙旁设立布道点②,这是内地会传入平阳的起始。1872年,曹雅直另派一人接手内地会在平阳的教务③,蒙神看顾,平阳宣教工作进展迅速。1874年,平阳内地会从温州分立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区③,先后由朱德盛(Robert Grierson,1862-1920)、衡平均(Edward Hunt,1861-1922)等外籍牧师负责④。1885年,平阳内地会向全县各处大力发展教务,萧江、北港水头等地开始设点聚会。同年,杨道生(钱库仙居人,1864-1953)金立新父子(钱库金家洋人,生卒不详)等内地会信徒在钱库东街菜市场旁设点聚会,是为今苍南境内最早开辟的聚会点。其中,杨道生被称为今苍南信主的第一人,“是把福音种子带进苍南的开端” ⑤。故而,笔者以为,1885年也是基督新教最早传入今苍南境内的一年。
1887年,钱库东街建成今苍南境内的第一座内地会堂,也是今苍南县史上的首座教堂。嗣后,平阳内地会继续拓展布道范围,各乡各地(平阳彼时计有七乡)纷纷建立堂点,属今苍南下辖的地方有朱家斗(1895年建堂)、巴艚(1896年建堂)、项桥(1901年设点)、金乡北门(1901年建堂),灵溪凤山巷(1901年设点)、龙船峥(1904年建堂)、宜山一堂(1907年建堂)。桥墩云仙堂(1915年建堂)等⑥。其中,1901年在灵溪凤山巷设点开始聚会的场所,就是今永灵堂的前身。

二、内地会属时期

1901年,凤山巷设点聚会,是为内地会传入灵溪之始。设点位置具体不详,计有30余人参加聚会。其实本堂信徒的信主时间当在更早以前,早在凤山巷聚会点设立之前,灵溪已有陈永源、郑尚洁、肖可铄(以上三人生卒不详)、肖友鹤(生卒不详,后人在今永灵堂礼拜)等前辈开始信主。他们每主日都到萧江内地会堂做礼拜,往返均靠步行,十分辛苦,并也趁机向家人和乡邻传播福音,直到人数略有加增,分出一部分信徒在灵溪当地另设聚会点,才免于徒步长行的劳顿。萧江内地会堂的建堂时间不详⑦,但不会早于1885年(该年,平阳内地会才向周边各处拓展教务)。由此可知,本堂最早的一批信徒陈永源等前辈的信主时间约在1885-1901年之间。究竟是哪一年,今天已难查考。

1909年,经过几年的栽种与浇灌,凤山巷聚会点的人数逐渐增加,原聚会场所已难容纳。于是众人奉献资金购置地基,终在凤山巷19号建成三间平房作为主堂礼拜,附属三间小房作为厨房等用处,仍归内地会平阳教区牧养。这是今永灵堂历史上首次建堂,时称“凤山巷内地会堂”(为尊重历史本原,以下提时称“凤山巷内地会堂”或“凤山巷堂”,而不用今名“永灵堂”),若要推算建堂纪念的时间,当以此为准(今永灵堂新落成时有碑记,上刻为1918年始建,不知是何依据,疑为凿刻者疏忽,未加详辨)

中国民国建立以后,一时之间民众革命热情高涨,排外情绪强烈滋生,由于当时管理教会者都是外籍牧师为主,教会内部要求自立的呼声极高。早在1906年,俞国桢(1853-1932,宁波鄞县人)就在上海创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下简称“自立会”),倡导教会脱离外国差会而自立,得到全国各地信徒的积极响应。1907年,平阳黄时忠(生卒不详)、林湄川(1878-1939,北港水头人)等人脱离内地会,在昆阳仙坛寺下和县城坡南建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聚会点,并向鳌江、北港、蒲门等地发展信徒。1910年,经浙江巡抚部院批准,平阳耶稣教自立会分会正式成立。自立会在平阳七乡发展迅速,“通县各处均分设礼拜堂”⑧。

1916年,俞国桢牧师来平阳视察自立会发展情况,历时一月余,并亲自到灵溪等地布道,阐述教会自立宗旨,获得当地群众与信徒的认同。听闻俞国桢的宣讲以后,灵溪上街共有20多人接受了救恩。各处内地会中也有信徒相继脱离出来宣告自立,自立运动同样影响到凤山巷内地会堂。同年,凤山巷堂分出30多位支持自立的信徒,与上述新加入自立会的20多位信徒,一同在上街另外设点聚会,归属耶稣教自立会平阳分会。是年冬,这些自立会信徒便在上街溪心打铁厝建成三间平房作为圣堂(该堂后命名为“永灵堂”⑨),与凤山巷内地会堂分立于灵溪老街,两座礼拜堂之间仅隔几条街道。

平阳(含今苍南)是当时全国自立会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有些地方的内地会甚至整个教会都转变为自立会,如金乡南门堂、马站蒲城堂。尽管平阳各地教会纷纷自立,但凤山巷堂继续保持原来的传统,依旧属于内地会,信徒也稍有增长。

1918年,鉴于各地教会分裂严重,温州内地会决定召开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五县代表大会,由新西兰籍牧师王廉(Francis Worley,1882-1932)主持,会议宣布温州内地会实行自治,并易名为“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按立华人牧师负责教务,且对原有的几个教区进行重组调整,下设平泰(平阳,泰顺)总会、瑞青(瑞安,青田)总会等。凤山巷堂归属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平泰总会,这一时期,从凤山巷堂分出去另建新堂的有桥墩云仙堂(1905年分出,后转为自立会)与风池堂(1920年分出,后转为聚会处)。此外,灵溪尤家弄内地会堂并入灵峰自立会堂后,部分信徒转来本堂参加礼拜。

“三四十年代间,温州内地会的传播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的趋势是继续发展壮大,……仍是温州地区影响较大的一个教派⑩。”而平阳地区受自立会影响更大,平阳分会“不仅是温州基督(新)教的一个重要教派,也是全国自立会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教区⑪。”在这种形势之下,凤山巷堂能够持守住“阵地”,留在内地会,实属不易。抗战时期,温州先后三次沦陷,波及温州地区的教会,有的堂点被侵占或遭受损毁,凤山巷堂有无受扰,情况不详。国难当头,温州基督教界不分教派,团结一致。1942年,由尤树勋牧师(1892-1970,温州永嘉人)倡导发起,循道公会、内地会、自立会等四个教派组织成立“基督教温属联合会”,尤任会长。后又有安息日会与基督徒聚会处两个教派加入,于是改名“温州市基督教联合会”,直到“解放”后被取缔撤销。这一时期,凤山巷堂属内地会,名义上也属“温州市基督教联合会”。

1949年5月,平阳全县“解放”,新政府宣扬宗教信仰自由,并发起了为“抗美援朝”而开展的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1950年夏,为了响应全国革新运动,在灵溪贡头垟召开平阳县南港区基督教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共计325名,会况引人瞩目。这是温州地区教会最早发起的革新运动⑫,会议由自立会的陈惠民牧师(1902-1974,灵溪沪山人)主持,会上决定成立“南港区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并推选各教派代表,选举陈惠民牧师为主席。凤山巷堂驻堂教师温泽民,作为内地会代表,当选为副主席,该会机构办公室设在凤山巷堂。凤山巷堂由此成为南港区革新运动的重要堂点。1954年9月,平阳县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成立,全县各教派的堂点积极支持响应,凤山巷堂也加入其中。1954年11月26日,浙江省基督教内地会成立“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高建国牧师(1920-2015,河南开封人)任副主席,联合浙江省内原内地会的教会筹备革新,凤山巷堂名义上也可算属“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7年2月,“浙江省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温属总会”成立,高建国为总会主任,凤山巷堂名义上归属其下。尽管受到革新运动影响,教派逐渐弥消淡化,但内地会名称仍旧存在,也被允许使用,直到1958年温州市政府强制消灭宗教,推行“无基督教区”⑬。

三、家庭聚会时期

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破除迷信和宗教界“大跃进”的思想开始出现,“消灭宗教”成为流行口号。1958年,温州平阳县成为“无宗教区”的试验田⑬,开展“三献一退”(献教堂、献圣经、献宗教用品和退出教会)的试点工作,全县所有堂点均遭关闭,或被挤占办工厂、食堂,或被征收改作仓库。凤山巷堂同样被迫停止聚会,教会房产被灵溪双联村收用。   
    
1959年,温州被称为全国唯一的“无宗教区”(无基督教城市)。这一时期,虽然公开的教堂全部征用关停,但在服从生产、遵守政府法令的前提之下,地方政府原则上不干涉信徒正常的走访探望祈祷等活动,因而大部分信徒便以家庭聚会形式过教会生活。凤山巷堂的部分信徒,开始转到官路尾村的颜庆绸弟兄家中聚会,历时近十年。

1966年6月,“文革”全面爆发以后,教会遭到了空前浩劫,教牧人员与热心信徒被游斗、批判、拘禁,强行禁止和胁迫信徒放弃宗教信仰。1966年9月16日,温州全市仅留唯一获准进行礼拜的城西堂被红卫兵霸占,温州公开的教会活动至此完全停顿,信徒只能转入地下,到隐秘的地方和偏僻的山上去过教会生活,如使徒时代的初期教会一样。凤山巷堂的信徒开始转到更加偏僻的浦亭北岙,在那里秘密地进行聚会,人数仅有30多位,陈加吴(1928-2015)长老负责膳食⑭。聚会坚持了十余年,直到“四人帮”垮台,动乱结束。

四、“合一”教会时期

十年动乱时期,温州地区从表面上看似三无(无圣经、无圣职人员、无教堂),然而教会所经历的却是“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4:8-9)信徒们格外珍惜这些经历,在艰难的环境中更加热心,更加想与神亲近,大家走到一起,不分教派,共同事奉,为将来教会的合一打下了基础。凤山巷堂设在浦亭北岙的“隐秘聚会点”,或许也有原属其他教派的信徒加入。

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后,各项逐步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平阳县境内的自立会、内地会和循道公会三个教派,蒙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在求大同存小异、彼此学习、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定名为“平阳县中国基督教会”,又称“合一教会”⑮。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不大被人知晓,却比后来成立的“中国基督教协会”还早一年。合一教会由全县各区教会推选十人为执事会成员,办事处设在鳌江,下设万全、小南、南港、马站、矾山等九个区会⑮,负责全县各区原三大教派所有教会的恢复与重建。经过努力,蒙神祝福,不仅原有教会陆续恢复,并且一些“隐秘时期”所设的小聚会点也都合并成立新的教会,到处呈现一片复兴的景象,但凤山巷堂尚未收回。浦亭北岙聚会点的信徒对“合一教会”也很支持,按照所在区域,北岙聚会点由南港区会负责,负责人蒋佐羹⑮(生卒不详)。

五、重入“两会”时期

1981年11月5日,苍南从平阳析出建县,独立行政办公,但文化和社会团体组织这一块仍旧统一在原来平阳县的管理之下,未细划分出去,宗教也是。1982年7月19-21日,平阳县基督教代表在昆阳西门堂召开首届代表会议,“合一教会”及安息日会与基督徒聚会处共五个教派参加,会上成立“平阳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⑯(下简称“平阳基督教爱国会”或“爱国会”),倡导各教派之间取消隔阂,宗派名称不再使用,统一参加爱国会,接受管理。大会选举陈知三(1908-?,平阳人,原内地会平泰总会牧师)为主席⑯,原“合一教会”自行解散,所有教会和聚会点全部并入爱国会。浦亭北岙聚会点此时在名义上改为归属“平阳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1983年5月,苍南县委统战部在灵溪镇召开“基督教人士座谈会”,筹划从平阳基督教爱国会分出另立机构,组织成立了苍南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⑰。1983年11月8-9日,在钱库东街堂召开苍南县基督教第一届第一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12人,同时成立了“苍南县基督教协会”与“苍南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苍南县基督教两会”或“苍南两会”。选举章岳荣(1913-2006,钱库东街人)长老为“苍南两会”主席兼会长,各牧区成立区三自爱国小组,原凤山巷堂教师温泽民任灵溪牧区副组长。同年,凤山巷堂教产批准归还,成为全县开放礼拜的124座教堂之一⑰,改属苍南县基督教“两会”。浦亭聚会点的信徒开始迁到原凤山巷堂礼拜,但人数不多,只有几十人。因上街自立会堂被大队碾米厂占用,一时无法收回,便并入凤山巷堂,两堂信徒联合起来,不分彼此,共同侍奉上帝。

苍南建县后,县府设在灵溪镇办公,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县城,其中也有信徒。这些信徒只能到凤山巷参加礼拜(凤山巷堂是当时灵溪镇上唯一开放的礼拜堂)。由于外地信徒大量迁入,加上本地也发展了一些信徒。

1985年,凤山巷堂信徒人数剧增,达到了880余人。原堂无法容纳,并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已成危房。众人齐心代祷,踊跃奉献资金,共筹集得到8万多元,经有关部门批准,1986年开始在原址拆建。1988年建成五间二层楼房为圣堂,楼上作礼拜场所,楼下作厨房饭厅⑱。堂高13米,宽13.5米,窗户为哥特式,每间两个长方窗户,每间间隔处的墙外堆砌一根半突柱子,其上镶嵌绿色石英,墙外其他部位交换镶嵌黑白石英,相当美观与庄严。内堂讲台后墙附有一个大的金色“爱”字,墙底以一块桃红色的红布作为衬托,其用意是让每位参加礼拜的人都要心中有爱⑱。

凤山巷新堂重建以后,由原自立会的吴新民(1934-,健在,曾任“苍南基协”会长)和本堂杨玉美(生卒不详,灵溪状元内人,原凤山巷堂信徒)负责,并聘请郑联科(1926-1994,原上街自立会堂长老郑是言之子)、蔡立新(1900-?,已故,卒年不详,原内地会教师)任驻堂教师。

期间1987年9月8-10日,在凤山巷堂召开第二届苍南县基督教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12人,选出新一届“两会”机构的负责人。1988年6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定来苍南视察宗教情况,藉新落成的凤山巷堂举行宗教界人士座谈会,苍南宗教局局长颜维新等陪同,驻堂教师郑联科参加座谈⑲。

1992年5月20-22日,在凤山巷新堂召开苍南县第三届基督教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54名,选举产生新一届“两会”领导班子,吴新民长老任灵溪牧区三自爱国小组组长。这一时期,凤山巷堂新聘请李法长(1921-,健在,金陵神学院专科毕业,1950年被按立为教师)、谢炳国(1965年生,现为牧师,华东神学院院长)、王以诺(1966年生,现为牧师,浙江神学院副院长)为驻堂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信徒到县城谋生,他们都到新建的凤山巷堂做礼拜,使得人数一时之间大幅度增长。

1996年,堂里信徒猛增至2000多人,重建的凤山巷堂也难容纳如此庞大的数量。教会负责人吴新民等提请灵溪镇府,要求政府落实上街原自立会堂教产归还或移建新址。经县、镇两级人民政府裁决,灵溪镇府最后做出决定,上街堂折价四万元转让给上街大队,镇府另外批给灵堡村官堂三亩土地作为移建新堂的堂址。

1996年初夏,灵堡村新堂建设已初具规模,故教会决定将堂里大部分信徒分到新堂聚会,而住址靠近凤山巷的280户信徒继续留在原教会参加礼拜⑭。1996年10月,新堂竣工落成,取名永生堂,位于灵溪镇中心地段塘北路68-173号五街桥边,由吴新民负责堂务。凤山巷堂改由陈加吴长老负责(吴、陈二人在当年<1996年>同年被按立为长老⑲)。

1997年9月25-26日,在永生堂召开苍南县基督教第四届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73人,推选出新的两会负责人,凤山巷堂梅志长老(1944-,原属循道公会背景的平阳夏桥教会)任灵溪牧区三自爱国小组副组长。这时,由于谢炳国、王以诺二人先后调离,李法长转到永生堂,凤山巷堂又聘请金家惠(1951-,现为今永灵堂长老,原“平阳基协”副会长金守夫之弟)任驻堂先生。

六、移建新堂时期

1998年11月15日,为了响应镇府改造灵溪老城街(二期拆迁)的号召,凤山巷堂不得不觅址重建。在神的带领下,教会众肢体同心合意代祷,终于寻到双灵村求知东路钢筋市场旁的一块地方,准备迁址重建。经努力协调,镇府同意批复,不久便在那里举行奠基典礼,苍南县基督教两会领导和双灵村委相关人员到场参加。1999年8月8日,历时九月余,主体建筑基本竣工,信徒开始迁入新堂聚会。

2000年5月27日,新堂正式举行落成典礼。主殿圣堂共有四层(三四层作礼拜场所,一二层作厨房饭厅),钟楼有十层的高度,十字架顶端距离地面约有38米。新堂占地4.5亩,建筑面积3665平方米,因地处双灵村,且在灵溪镇内,均有“灵”字,于是定名“永灵堂”,不再称用“凤山巷堂”,仍由陈加吴长老负责。建堂期间,曾租赁公园山下河滨西路61号厂房作为聚会场所,礼拜九个多月。

2002年10月17-18日,在永生堂召开第五届苍南县基督教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74位,吴新民当选为基协会长,永灵堂梅志长老继续当选为灵溪牧区三自爱国小组副组长⑳。

新堂甫立,即聘请易永宣(1975年生,原在鲸头教会,2008年5月于上海被按立为牧师)为驻堂教师,以加强教会的牧养力量。为了更好地关怀牧养,永灵堂按地段将信徒分成了数个区片,今计有大观、古磉、渡龙、灵浦路、官路尾、新建西路、樟浦、浦亭、塘下等18个片区。除了供应信徒灵命的正常需求,永灵堂还注重培育教牧的新生力量,积极鼓励青年全职奉献,先后多人参加温州市、苍南县圣经专修班,并将一批苗子输送到浙江神学院、华东神学院等院校培养。王登鹏(浙江神学院)、肖云朝(福建进修神学)、林德(温州圣经学校)、王春锋(华东神学院)等神学生先后毕业归来,并受聘为本堂或分堂的专职传道。

与此同时,主日学得到大力发展,至今共设有14个班级,学生300余人,其中多人毕业以后进入专修班和神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使教会事工稳步前进,后继有人。此外,自2004年起,永灵堂每年举办大学生夏令会与冬令会,外请讲员过来分享,形式丰富多样,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灵命与追求。诗班人数也大量增加,原在凤山巷堂时仅有一个诗班,不分年龄。经过10年努力,已有五个诗班,按年龄分为主日学(今名“少年诗班”)、青年(后因人数加增,分为天音与佳韵两个诗班)、中年(后更名为“雅歌诗班”)、老年诗班(后发展成“希幔诗班”),还有一个识字班诗班(今况未详)。

2004年夏,基于共同的异象,永灵堂几位弟兄姊妹建立了青年团契。2005年正式以“归回”来命名团契,由王登鹏负责牧养。此后,每年主日学的高三毕业班,都会成立一个小团契,先后有爱的家园(约2006年)、以勒(约2007年)、归一(2010年)、亚设(2011年)、沙仑(2012年)、伯大尼(2013年)、归零(2014年)、更新(2015年)、芥菜籽团契(2016年)成立。

2006年夏,雅歌赞美团在永灵堂筹备创建。2007年4月23日,雅歌赞美团正式成立,由郑仁雪(1968年生,原属平阳萧江雅回教会)任团长,易永宣任团牧。2007年秋,为方便老年信徒礼拜,在浦亭建立分堂(聚会点)。

2008年1月,归回团契创作《归回复兴》作为主题歌,并作录音。2009年,陈加吴长老因年长不再主持堂里圣事,陈开池(1941-,原属鲸头教会)长老开始负责堂务。同年,浦亭分堂新建堂点落成,由梅志长老负责。同年,堂里对学生和青年团契进行一些调整,将几个小团契合并成两大团契,以年龄划分,便于牧养。其中归回、爱的家园以及以勒团契的一部分,改组成80后团契;以勒团契的另外成员和其余小团契,组成90后团契。各团契的牧养工作统一由王登鹏负责。

2010年6月,永灵堂进行十周年纪念礼拜,《丰收的期待---基督教永灵堂十周年特刊》纪念册印行。2013年春节,归回团契组织团契十周年聚会。2014年6月27日,永灵堂十字架遭拆除。2014年12月25日,举办“因爱而生”圣诞音乐晚会。

2015年,永灵堂读书会兴趣小组成立。2015年12月25日,举办主题为“有你救有希望”的圣诞晚会。2016年复活节,举行主题为“看哪,神的羔羊!从死里复活!”的音乐崇拜晚会。2016年8月11日,颜新恩在永灵堂附属小礼堂主讲奥古斯丁与《忏悔录》。2016年10月1-2日,永灵堂进行为期两天的“十一培灵会”,邀请石立青与夏晨曜二人证道。2016年11月24日,永灵堂举行感恩节音乐晚会。

①   支华欣编著:《温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出版,2000年印刷,第85页提及。支华欣牧师在该书中首次称上街自立会堂为“永灵堂”,不知依据是何。又,查《灵溪镇志》中“宗教——基督教”一节,也称上街礼堂巷教堂为“永灵堂”,并提到该堂为俞国桢来灵溪布道时所建立。笔者疑为俞国桢牧师所取之堂名,详明待查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圣报》旧刊核对。
②   参考舌禾著:《温州基督教历史》下册,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5年6月,第688-689页。(第七部-温州基督教大事记)
③   曹明道著:《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5年10月,第63页(第五章 远行平阳拓荒;办女子学校,废裹脚陋习)
④   黄锡培著:《昔我往矣-内地会赴温州宣教士行传》,海外基督使团,2014年9月,第108、110页。(内地会温州宣教士名单)
⑤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129、133页。(钱库牧区 钱库颂主堂简介;龙船峥基督教堂简介)
⑥   同上,第36页。(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苍南基督教 中华基督教内地会)
⑦   《苍南县基督教简史》一书中只收录今属苍南县的一些堂点创设时间,未见萧江(今属平阳)内地会堂建堂时间的记载,具体时间待查。
⑧   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阳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764页。转引自舌禾:《温州基督教历史》上册,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5年6月,第383页。(第三部 温州基督教近代史 第五章 自立教会)
⑨   耶稣教自立会的教堂,自1929年全国总会的总堂永志堂(意为“志在自立,永矢勿谖”)建成后,一般都效随以“永”字开头来取堂名,如温州永光堂,鳌江永平堂。有的直接以地名截取一字来定,方便区分,如蒲城自立会堂则名永城堂。永灵堂之名,或与此有关,因地处灵溪而名永灵(灵溪镇上只有一处自立会堂,不会混淆),“灵”字且兼有可表圣灵之意,如上海虹口“景灵堂”堂名对“灵”字的解释一样。笔者早有听闻,当时平阳县内各自立会堂堂名有份类似族谱字辈的排行,连起来可以读成通顺,套用圣经相关经文镶嵌进去,疑为林湄川或俞国桢所撰,永灵堂的“灵”字,不知是否也在其中,尚需求证。
⑩   缪志彤编著:《温州地区教会史》,温州区会内部资料,2007年3月,第47页。(第四章 新教传入及沿革; 第一节 内地会)
⑪   浙江省宗教志编辑部:《浙江省宗教志 资料汇编(二)》,内部资料,第261页。转引自莫法有:《温州基督教史》,香港建道神学院出版,1998年7月,第134页。(第六章 早期的自立运动; 第一节 温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
⑫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52页。(四、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苍南基督教 第一阶段 建县前);该会议只在《苍南县基督教简史》一书中见及,其余温州教会史料未见有记载,而温州市全市范围内的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直到1951年1月才发起(见支华欣编著:《温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出版,2000年印刷,第40页)
⑬   舍禾著:《温州基督教历史》下册,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5年6月,第483页。(第四部 温州基督教近代史;第四章 从“无宗教区”到教会崛起)
⑭   基督教永灵堂编:《丰收的期待---基督教永灵堂十周年特刊》,内部赠阅,2010年6月,教会概况;百度百科“基督教永灵堂”词条。以上两处均提到“午饭在陈加吴长老家,做好后送过去食用”,故称其为膳食负责人,但不详彼时浦亭北岙聚会场所的负责人是谁。
⑮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55、270页(四、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苍南基督教 第一阶段 建县前;九、苍南县基督教历届领导班子名录)
⑯   舌禾著:《温州基督教历史》下册,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5年6月,第553页。(第四部 温州基督教近代史;第七章 两次分裂及新格局的产生);支华欣编著:《温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出版,2000年印刷,第137页。(第十章 附篇<</span>八>  各县区两会成员)
⑰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57、271、275页(四、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苍南基督教 第二阶段 建县后;九、苍南县基督教历届领导班子名录)
⑱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71页。(五、苍南县基督教各堂点历史沿革及现状 灵溪牧区 永灵堂简介);支华欣编著:《温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出版,2000年印刷,第85页(第八章 著名教堂及服务事业 著名教堂---灵溪永灵堂)
⑲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29、252页。(三、大事记);(七、苍南县基督教圣职人员 按立长老 90年代按立的长老)据该书中圣职人员表中显示,吴新民、陈加吴二人均在1996年被按立为长老,但不详是否为同年当中的同一时间,故仅称二人在“同年”被按立。
⑳   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内部印刷,2007年10月,第274、277页。(九、苍南县基督教历届领导班子名录; 建县后苍南县基督教组织机构)

附记:

笔者素有志于平苍教会历史梳理,原拟从马站各堂写到苍南,再及平阳,逐步搜集材料扩展。此次着手整理永灵堂的历史,实属突然,应王登鹏传道所嘱,匆忙赶写出来,行文多有欠缺,资料查找不足,许多健在教会长辈未及访问,有些看法尚待推敲,也非完全可取,在此一并说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