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温州最早的西医机构与西医著作 作者:刘时觉

溫州最早的西醫機構與西醫著作

劉時覺

Dr Arthur William Douthwaite 
(1848-1899) 
Photo added by Rebecca Ewing Peterson
溫州西洋醫學的傳入、施行和擴展是隨著洋教的傳布和發展而來的。同治中期到光緒初年起,西洋教會紛紛登陸溫州,設點布道,建築教堂,傳教收徒,傳教士帶來宗教教義、上帝福音之外,也帶來了西洋的科學知識,尤其是醫學。自《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開埠以來,大批外國傳教士來到溫州,為了吸引民眾,爭取人心,擴大影響,傳教士也熱心辦學施教,治病施藥,由此給溫州帶來最初的西醫,進而開設醫療點,開辦醫院,漸漸發展,終於成為溫州醫學的重要力量。

一、西洋醫學傳入溫州之始

同治五年(1866),耶穌教開始傳入溫州,中華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牧師、蘇格蘭人曹雅直(George Scott)從寧波來溫,在市區設點布道,後又擴充到平陽。光緒元年在平陽西門蓮池巷建成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教堂,後又開辦書院,進而擴展到錢庫、舥艚等地。

曹雅直是最早來溫傳教布道的外國人,然而開拓不易,由於緊張的中外關係和文化、地域的原因,溫州仇洋排外的心態十分明顯,民眾信奉儒道佛教和地方神祗,與基督天主的洋教格格不入。為接近民眾,曹雅直針對溫州教育不普及,民眾缺醫少藥的情況,決定採取辦學辦醫雙管齊下的方法,由此吸引人群,吸引男女信教,以期打開局面。他在花園巷寓所開設塾館(仁愛私塾),招收生徒,免費入學,並逐漸擴大招生,免費提供膳食住宿,贈予書籍文具,還每月發給津貼10元大洋。從此,學生增多,傳教局面就此打開。後來發展成為崇真小學、育德女子學校,成為溫州最早的教會男女學校。光緒六年(1880),曹雅直在溫州市區五馬街租賃樓房7間,左右軒房6間,開設診所,由英人稻惟德任醫師,聘陳日銘(陳益新,平陽人,仁愛私塾最早學生)為助理。這個診所有一條規定,開診之前必須靜聽傳教人員講道,就醫者則診金藥費全免。市民樂於接受,就診者多為農民、小販、乞丐等社會下層人群,抽食鴉片者亦為數不小。每天門診數十人,甚至達一百多。診所開設有病房,收納不少住院病人,戒鴉片煙者尤多。診所歷時兩年,1882年7月,因稻惟德醫師調往山東煙臺而停閉。稻惟德醫師前往煙臺時,攜溫州少年、十六歲的劉星垣同往,劉學醫五年,卒業始歸。劉星垣,名世魁,是劉廷芳的父親,應該是溫州最早的本土西醫師。

這是溫州第一所西醫診所,儘管規模不大,時間不長,卻是溫州人所接觸的最早的西醫醫療機構,西洋醫學從此登陸溫州。若干年後,稻惟德、劉星垣師徒二人合作翻譯出版了《眼科指蒙》,這是現存的有溫州人署名的第一部西醫學著作。

二、溫州第一部西醫學著作

《眼科指蒙》卷端目錄之下署名:「英國稻惟德口譯,浙溫劉星垣筆述」,大約是溫州人的大名第一次署於西醫學著作之上,可惜的是,全書前後無序跋,無前言凡例,亦未見出版者及出版時間,因此無法進一步了解師徒二人的醫學事跡,甚至無法判斷成書的具體時間,但此書於清光緒丁酉(光緒23年,即1897年)以《中西眼科指南》(扉頁俞樾題簽《泰西眼科指南圖解》)之名收入《中西醫學叢書》出版,據此,大略可以推斷成書於18世紀的90年代。

《眼科指蒙》的版式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形式,文字部份全同傳統的中國線裝書分行豎排,只是書末附錄的《中英文對照醫學術語》用橫排;而插圖則用西洋技法,部份還用彩色珂珞版印刷於道林紙,精細明確,便於臨症對比照看,與傳統的醫書插圖迥然不同。試介紹全書基本內容如次:

首列眼球縱切面圖,一一標明其局部解剖組織名稱,除少數如前房、眼直肌之外,大部分解剖名詞與今已有較大差異,如角膜為明角罩,虹膜為眼帘,睫狀體為睛肌,晶狀體為睛珠等,眼球壁分眼白殼、黑衣、腦筋衣三層,與現代稱鞏膜、脈絡膜、視網膜亦不同。

次則眼外組織圖,標明骨,上、外、內直肌,上彎肌(上斜肌),腦筋(視神經);下面四幅小圖則是「下胞翻外治法」,標明手術切割部位、用針方法、縫合方式等。

再次是六幅眼病圖,扳眼膜症(翼狀胬肉)、睫內生毛症(倒睫),二種角膜病即明角罩瘡痕、尖凸,睛珠不透光即白內障,還有圖示淚管針入淚管之法;再則眼科器械十件如撐眼器、拔睫毛鑷、眼帘彎鉗、直鉗、三角刀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挑睛珠針,應當是用於挑撥治療白內障的。

以上二葉四面是普通線裝書籍用紙,圖像形象,生動逼真,與傳統的五輪八廓圖之類不可同日而語。

文字部份首載《眼論》,用文言文寫成,介紹眼的解剖、生理。先是眼球的結構、部位、功用,分白衣、黑衣、眼腦衣、明角罩、前後房水、眼帘、睛珠、大房水,共八節;次則介紹眼球附屬組織,分眉毛、眼胞、淚具等;後則為《眼之功用總論》。《眼論》下為《格言》,論述「眼之為用必聽命於心腦」之理,進而闡述耶穌教理,「天心慈悲,大施仁愛,於漢平帝元始元年誕生救主於大秦,而天下聞得救之門,引世人趨永生之路」,「甚望舉世君子,觀書有感,求道無異於求醫,知救魂尤美於救身」,希望讀者能夠慕道得道,「生前遵道而行,死後得福有望,君如求之,新舊兩約之書,是可尋而觀矣」。不離其行醫為傳教鋪路之宗旨。

以上八葉文字自可視為全書卷首,有總論性質,下則為眼病彩圖,道林紙珂珞版印刷,非常精美,內容包括:眼睛衣發炎症、眼胞內生肉癗症、明角罩生水泡症、明角罩生血管網症、明角罩中外二層發炎症、眼帘發炎症、眼白殼眼帘眼摺發炎症、眼內發炎症、眼球下生黃癰症、眼被打傷睛衣下聚紫血症、眼球生黑癰症、前房生珠蟲症二、眼珠流至前房症等,共五頁十四圖。

以下才是正文,先是目錄,下署稻惟德、劉星垣二人名,《眼論》已有十一篇,諸症從第十二篇眼睛衣發炎症、遠年炎眼症起,至第三十七篇眼花症、光線射眼論、近視遠視二症止,共二十六篇,每篇二症三症不等,共四十六症。各症後則列「治點眼症良方」共十七方,要求配藥「所用之水以汽水為上」,「所制之藥水醫者應先預備,最要須裝貯凈瓶之中,堅塞瓶口,不致藥力泄散為要」,特意說明「以上諸方所制之西國藥料,用者可向上海各埠藥行購辦,因中國之藥不能使用」,而醫療器械「惟上海大英藥局可買」。書末則附列《中英文對照醫學術語》,包括解剖、病理、藥物三項。每症各論病因、症狀、治法,試引第二十篇之《明角罩並眼帘發炎症》以見其例:「患此皆因身體虛弱,或系父母身有疔毒遺害所致,病雖來勢不烈,然將來貽害亦非淺矣。論其病狀,畏光而眼匡骨痛甚,明角罩變糊,瞳人非舒開太大,而必收縮過小,有時眼白衣亦發炎,甚紅而癢。治法只用第四方藥水,日數次點,內服碘質所制之藥,而服金雞納更佳。最要者朝夕宜食精美善饌,還要住處清潔,宜勤沐浴,自有速愈之功矣。」 其「第四方藥水」用「鉛鹽三厘、汽水一兩」配成。這應是角膜炎並發虹膜睫狀體炎,簡要地討論相關病因、症狀、治法,可謂是要言不煩。

第三十七篇《光線射眼論》、《近視遠視二症》繪圖描敘「光線入凸鏡中所聚之式」「光線入凹鏡中散開之式」,以此說明「光線入遠視眼」「光線入近視眼」的道理,此書是溫州最早闡述眼視光學基本原理的醫學著作。

《眼科指蒙》內容非常簡略,但是作為溫州人署名的第一部西醫學著作,使我們看到一百年前溫州眼科學的發展水平,對於溫州醫學的歷史發展自有其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建國.基督教最初傳入溫州片斷[J].溫州文史資料,第七輯,1991:343-348.

来源:https://kknews.cc/culture/l2xj22.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