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人教育与大使命看温州主日学
最近拜读了台湾中原大学的林治平教授的高作《白昼提灯》,被林教授的“全人教育,全人辅导”的观点深深吸引。正如林教授所云,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平衡,没有做到全人教育。
林教授全人教育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活在四个关系之中。其一,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关系。其二,就是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人己关系。其三,就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人人关系。其四,就是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关系。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东方,都陷入一个教育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教育太重视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读了很多年的书,但是最终教育出来的却是一群“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我们只学会了物质环境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却不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懂得如何作自我调节,更不知道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需要。结果,在白日里提着灯笼满大街去找人,却找不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一个悲哀的教育背景底下,教育界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开始了集体反思,也作出了很多教育改革。但可悲的是,国内做的教育改革都没有挣脱出人物关系的桎梏。无论是“培养动手能力”、“工学结合”、还是“走出课堂”,人都在物质环境的迷宫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出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改革成果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些进步。自从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做了“霍桑实验”后,理论界就公开宣告,人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人,人还是社会人。每一个人,他至少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并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从此,行为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开始注意到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特别是“EQ”理论问世以来,大家都开始拿EQ说事。其实这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缺失,但利己的烙印却十分明显。最近,关于个体性格塑造和品质培养的书籍、培训,也开始流行起来。看来在社会上,对于“人与他人关系”和“人和自己关系”的教育开始有点进展了,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它们和“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教育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一般。更可悲是,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尽然看不到一丝天人关系的影子,上帝与人的关系在社会教育的环节中被完全地忽略了。
在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我们再来审视当前的社会教育。天人关系,几乎缺失;人己关系,有一些尝试,但非常浅薄;人人关系,正在努力,却明显带有利己的功利性,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物关系,依然独大,学校和家庭继续在培养着“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育成了一个“腿脚巨大,两手短小,并且没有脑袋”的怪物。
了解了社会教育这个现状后,我们来寻找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定位,即我们该做的是哪一块。我们不得不承认,主日学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从时间、空间上来说,我们都没有办法和社会教育的实力相比,因而不能和社会教育进行正面交锋。企图把社会教育这驾马车从错误的道路上完全拉回来,起码目前我们是没有这个实力的。所以,我们只好从社会教育缺失的层面去做补救的工作。如此看来,天人关系的确立,让人与上帝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正是主日学教育的关键;其次,人与自己关系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是需要教会主日学在这里进行补充的。人与物质环境的教育这一块大可放一放。除非有一天,国内可以恢复教会介入社会办学,教会可以兴办小学、中学、大学等国民教育后,我们再考虑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教育。
以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为重点,补充人己关系和人人关系教育的不足,暂时放弃人物关系教育,这是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基本定位。
我的观点已经列出,本想行文至此就搁笔。但总觉得“有观点,没方法”,操作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昨晚,我无意间闯入温州永嘉乌牛教会的金节制弟兄的新浪博客空间。看了他很多文章,其中一篇《从大使命谈主日学教育的策略》令我眼前一亮。主啊,这不是我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的东西吗?感谢主!他垂听人的祷告,顾念人的需要。
在金弟兄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对大使命的理解,那确实是按正意来分解真理的道。教会对大使命的理解陷入了一个误区,一提到大使命,立马就想到传福音。然而大使命的内涵和外延远不止于此。主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章19-20节)金弟兄认为,大使命的核心导向是“使作门徒”,宣教、施洗、教导都是为要把人培训成为一个基督耶稣的门徒。所以,大使命包含了宣教、施洗、教导三个部分。
建立天人关系,恢复上帝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其实就是大使命的目的——使作门徒,这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既然教会主日学应当以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为重点,那么教会主日学最关键的事工就应该是为了完成耶稣基督的大使命。怎么完成呢?方法就在于开展宣教、施洗和教导的工作,目的是使学生能作基督耶稣的门徒,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
在主日学中开展宣教的工作。教会主日学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之外,另外开展一些专门的福音聚会和福音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传福音的对象。虽然有很多的主日学学生是生长在基督徒家庭里,也常常来教会参加主日学,但未必清楚明白救恩,甚至没有专门地听过一次两次福音。主日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处境,在福音真理上装备自己,并掌握面对小孩子的宣教技能。
在主日学中开展“施洗”的工作。对于婴儿洗礼和小孩子洗礼的事情上,教会历来在神学和实行上常有争议。我个人认为,起码那些自己清楚得救并有明显见证的主日学小孩子,教会完全可以为他们施洗。但在这里,我们先搁置这个问题不谈。这里提到的“施洗”工作,并不仅仅指有没有这样的具体行动,还要指在主日学中开展团契生活。一个主日学班级就是一个小团契,要让小孩子在这里过团契的生活。教会主日学要在教学程序的内外,开展一些活动,营造团契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并委身在这个属灵的家庭里。
在主日学中开展教导的工作。这是主日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教会主日学若失去了圣经的教导,就不能称之为教会主日学了。所以,每一位主日学教师都需要在圣经真理上受到装备,并忠实地履行教导的职责,按着正义分解真理的道。可能在圣经诠释上,主日学教师没有办法做的很专业,但起码不能错解、乱解。不仅仅是解释,更要注重圣经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属灵的事要凭借属灵的力量,所以我们主日学教师要依靠圣灵加力量给我们。每一个主日学教师要保持正常的灵修生活,确保自己在上帝面前有正常的关系。同时,还要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创意的教学会使学生对圣经产生探索的兴趣,沉闷古板的教学反倒令学生对圣经望而生畏。
当我们的主日学能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宣教、“施洗”、教导的工作,圣灵也乐意与我们同工,因为我们所做的是要完成主耶稣的大使命。这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主日学学生成为主耶稣的门徒,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不仅仅是这样,在团契生活和圣经教导的环节中,还附带着能弥补社会教育在人己关系和人人关系教育上的不足,使主日学的学生在这个社会中能受到平衡的全人教育。
以上仅是在了解林教授和金弟兄的观点之基础上的个人思考,并不代表林教授和金弟兄的原意。此外,由于文笔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将林教授和金弟兄的高见完整地陈明出来。若想进一步了解,请仔细品读林治平教授的《白昼提灯》,以及金节制弟兄的《从大使命谈主日学教育的策略》。
原标题:主日学:全人教育与大使命
章圣任,2010年3月20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248790100hdeb.html
最近拜读了台湾中原大学的林治平教授的高作《白昼提灯》,被林教授的“全人教育,全人辅导”的观点深深吸引。正如林教授所云,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平衡,没有做到全人教育。
林教授全人教育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活在四个关系之中。其一,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关系。其二,就是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人己关系。其三,就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人人关系。其四,就是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关系。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东方,都陷入一个教育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教育太重视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读了很多年的书,但是最终教育出来的却是一群“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我们只学会了物质环境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却不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懂得如何作自我调节,更不知道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需要。结果,在白日里提着灯笼满大街去找人,却找不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一个悲哀的教育背景底下,教育界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开始了集体反思,也作出了很多教育改革。但可悲的是,国内做的教育改革都没有挣脱出人物关系的桎梏。无论是“培养动手能力”、“工学结合”、还是“走出课堂”,人都在物质环境的迷宫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出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改革成果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些进步。自从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做了“霍桑实验”后,理论界就公开宣告,人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人,人还是社会人。每一个人,他至少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并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从此,行为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开始注意到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特别是“EQ”理论问世以来,大家都开始拿EQ说事。其实这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缺失,但利己的烙印却十分明显。最近,关于个体性格塑造和品质培养的书籍、培训,也开始流行起来。看来在社会上,对于“人与他人关系”和“人和自己关系”的教育开始有点进展了,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它们和“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教育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一般。更可悲是,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尽然看不到一丝天人关系的影子,上帝与人的关系在社会教育的环节中被完全地忽略了。
在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我们再来审视当前的社会教育。天人关系,几乎缺失;人己关系,有一些尝试,但非常浅薄;人人关系,正在努力,却明显带有利己的功利性,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物关系,依然独大,学校和家庭继续在培养着“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育成了一个“腿脚巨大,两手短小,并且没有脑袋”的怪物。
了解了社会教育这个现状后,我们来寻找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定位,即我们该做的是哪一块。我们不得不承认,主日学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从时间、空间上来说,我们都没有办法和社会教育的实力相比,因而不能和社会教育进行正面交锋。企图把社会教育这驾马车从错误的道路上完全拉回来,起码目前我们是没有这个实力的。所以,我们只好从社会教育缺失的层面去做补救的工作。如此看来,天人关系的确立,让人与上帝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正是主日学教育的关键;其次,人与自己关系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是需要教会主日学在这里进行补充的。人与物质环境的教育这一块大可放一放。除非有一天,国内可以恢复教会介入社会办学,教会可以兴办小学、中学、大学等国民教育后,我们再考虑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教育。
以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为重点,补充人己关系和人人关系教育的不足,暂时放弃人物关系教育,这是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基本定位。
我的观点已经列出,本想行文至此就搁笔。但总觉得“有观点,没方法”,操作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昨晚,我无意间闯入温州永嘉乌牛教会的金节制弟兄的新浪博客空间。看了他很多文章,其中一篇《从大使命谈主日学教育的策略》令我眼前一亮。主啊,这不是我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的东西吗?感谢主!他垂听人的祷告,顾念人的需要。
在金弟兄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对大使命的理解,那确实是按正意来分解真理的道。教会对大使命的理解陷入了一个误区,一提到大使命,立马就想到传福音。然而大使命的内涵和外延远不止于此。主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章19-20节)金弟兄认为,大使命的核心导向是“使作门徒”,宣教、施洗、教导都是为要把人培训成为一个基督耶稣的门徒。所以,大使命包含了宣教、施洗、教导三个部分。
建立天人关系,恢复上帝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其实就是大使命的目的——使作门徒,这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既然教会主日学应当以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为重点,那么教会主日学最关键的事工就应该是为了完成耶稣基督的大使命。怎么完成呢?方法就在于开展宣教、施洗和教导的工作,目的是使学生能作基督耶稣的门徒,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
在主日学中开展宣教的工作。教会主日学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之外,另外开展一些专门的福音聚会和福音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传福音的对象。虽然有很多的主日学学生是生长在基督徒家庭里,也常常来教会参加主日学,但未必清楚明白救恩,甚至没有专门地听过一次两次福音。主日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处境,在福音真理上装备自己,并掌握面对小孩子的宣教技能。
在主日学中开展“施洗”的工作。对于婴儿洗礼和小孩子洗礼的事情上,教会历来在神学和实行上常有争议。我个人认为,起码那些自己清楚得救并有明显见证的主日学小孩子,教会完全可以为他们施洗。但在这里,我们先搁置这个问题不谈。这里提到的“施洗”工作,并不仅仅指有没有这样的具体行动,还要指在主日学中开展团契生活。一个主日学班级就是一个小团契,要让小孩子在这里过团契的生活。教会主日学要在教学程序的内外,开展一些活动,营造团契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并委身在这个属灵的家庭里。
在主日学中开展教导的工作。这是主日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教会主日学若失去了圣经的教导,就不能称之为教会主日学了。所以,每一位主日学教师都需要在圣经真理上受到装备,并忠实地履行教导的职责,按着正义分解真理的道。可能在圣经诠释上,主日学教师没有办法做的很专业,但起码不能错解、乱解。不仅仅是解释,更要注重圣经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属灵的事要凭借属灵的力量,所以我们主日学教师要依靠圣灵加力量给我们。每一个主日学教师要保持正常的灵修生活,确保自己在上帝面前有正常的关系。同时,还要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创意的教学会使学生对圣经产生探索的兴趣,沉闷古板的教学反倒令学生对圣经望而生畏。
当我们的主日学能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宣教、“施洗”、教导的工作,圣灵也乐意与我们同工,因为我们所做的是要完成主耶稣的大使命。这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主日学学生成为主耶稣的门徒,建立正常的天人关系。不仅仅是这样,在团契生活和圣经教导的环节中,还附带着能弥补社会教育在人己关系和人人关系教育上的不足,使主日学的学生在这个社会中能受到平衡的全人教育。
以上仅是在了解林教授和金弟兄的观点之基础上的个人思考,并不代表林教授和金弟兄的原意。此外,由于文笔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将林教授和金弟兄的高见完整地陈明出来。若想进一步了解,请仔细品读林治平教授的《白昼提灯》,以及金节制弟兄的《从大使命谈主日学教育的策略》。
原标题:主日学:全人教育与大使命
章圣任,2010年3月20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248790100hd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