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中國大學生福音事工的呼聲 作者:陳漁

  大學生在今日中國社會中雖然仍被期許為「有文化」(有見識、有前途、脫貧致富、國家棟梁等)。但大學生多半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氣度,奉獻家國的意願也很冷淡。他們看重生活的享受,渴望富裕的生活,排斥壓力大的工作,與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差異懸殊。有人說今日的中國大學生是失去「家教」的第三代,他們的父母多半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眼見上一代經歷文革整風,造成他們缺乏安全感與信任的基礎。在那不斷進行政治運動的年代,談不上傳統倫理道德的家庭教育,當他們成為父母,不願歷史重演以致對下一代呵護過度,幾乎到了「唯兒女之命是從」的地步,加上多半只有獨生子女,使這一代的年輕人有上兩代長輩的關愛,特別驕氣與自我中心,缺少承擔力、抗壓力與責任心。
  當這一群小皇帝、小公主們離鄉背井就讀大學時,被愛的需求轉移到同儕和異性朋友中,就是這種被愛的需求導致許多大學生一進校門,剛交異性朋友就同居了。若引導他們加入大學生團契,像家一樣被照顧、被教導,往往他們就在團契生活中得到新生,重建正確的價值觀。這一代的青年人,不易服從權威,帶領他們認識真理,必需和他們做朋友,生活在愛的團契中,逐步地引導。值得欣慰的是:這些人一旦蒙召奉獻,回應大使命的心志也特別強烈。
  「被愛的需求與呼聲」催促著大學生事工在中國各地興起,可以說已經成為廿一世紀中國禾場的主流。若不以基督的愛召聚他們,大學生就被各種物慾洪流擄掠,成群結隊地走向墮落與滅亡。另者,信徒的子弟們進入大學,也發出羊入狼圈的哀號,呼籲母會派牧者來為他們安置學生之家,以穩定的聚會召聚他們。
  今日校園事工的特色就是:教會成為學生們的愛之窩,傳道人像父母一樣天天張開雙手擁抱回家的浪子,用聖經的真理為他們出點子應付各樣難題,不時煮些好菜為他們打牙祭,教會成為他們傾心吐意、一展長才的好地方,也是聖靈管教他們、提醒他們自律的地方。學生為主體的教會成為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地方。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從來沒有人這樣教我、愛我甚至責備我,連我父母都沒有耶!這裡比我家還溫暖。」信徒的子弟若在大學校園期間穩定聚會,亦將成為日後建立基督化家庭及辦公室團契的基石。若選擇返鄉工作,也會是教會中的柱石。
大學生團契與教會
  中國的大學生百分之八九十住校,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外省,也是生平第一次離家千里之遙。若只有校園內的團契或查經班,不能滿足學生事工的需要。若只有學長或校內基督徒老師一周帶領一次聚會,影響亦很有限。很多在大學中信主的學生,因為沒有教會生活,離開學校就離開了信仰。
  今天中國的大學生團契若與台灣或北美的校園事工比較,最大的不同是團契與教會的差別,台灣或北美已有健全的教會,學生在校期間即可與教會生活銜接。團契功能主要是在就學期間、超宗派的同校學生一起聚會。中國大陸卻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團契往往被迫向具備教會的功能發展,如主日崇拜、聖禮、聖餐的施行,婚姻輔導。學生信主後要求受洗,因為他們的家鄉沒有教會。有的本地學生向家人傳福音,家人信主後帶來參加學生聚會,有的老師信主後將自己或是街坊鄰居的孩子帶來學生團契,使原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單純團契逐漸向教會的方向發展,如成立兒童主日學、成人慕道班(以教師或他們帶來的朋友為主體)、家庭探訪。這種發展竟也得到原本信主的學生所屬的家庭教會認同,他們來探望子女是也提供不少靈糧的協助。有趣的是,一位父母在三自堂會中聚會的家長對孩子說:好好在學校團契待著呀,一個月回教堂一次可以交待就好了。那裡的事別在教堂中亂說!
大學生的門徒訓練與神學教育
  大學生信主後,從信徒到門徒是他們最深的渴望,但他們周間白天要上課,只有晚間及週六日有空。初信者從來沒有讀過聖經,又必須在三年內完成初信到門徒的聖經課程。否則畢業後一旦工作了就沒有機會接受聖經裝備。所以課程的設計與過去家庭教會全時間傳道人的培訓班不同。這些學生除了聖經知識外,生活與品格方面也很需要引導,只有長時間與他們相處才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其中有些已經清楚蒙召的學生,如何接受進入神學院的學前訓練,又成為很特殊的一群需要。他們的課程設計要像延伸制的模式,利用晚上時間每週上課一次,又要利用周間,他們空堂的時間個別約談輔導,只有住在當地受過神學裝備、性格成熟的事奉者才可能勝任。目前學生們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聖經培訓材料、屬靈書籍,他們更需要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好協助他們在愛中建立自己,成為一位成熟能吃乾糧、願意順從主的基督門徒。
公開的營會活動與福音預工
夏令營與冬令營是校園工作的主要活動,在中國家庭教會中舉辦這樣以信主孩子為主的營會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今天校園中也開始以語言學習為主的營會活動,他們邀請海外短宣隊成員(基督徒)成為師資。不僅對信徒,也是校內公開的活動,成為很好的福音預工。有些大學固定和某外教(其實是外教背後的宣教團體)合作,由他們引進海外基督徒專業人士和青年人組團合辦營會,成效亦佳。
畢業生團契與職場宣教士
  以我所在的二級城市來看,每年大專畢業生二萬多人,許多大學生畢業形同失業,既然就業不易不如繼續讀書,因而產生「考研專業戶」,這種現象在學生團契中也反映出來,自然形成了畢業生團契。他們成為新生的輔導者,成為舊生的聯絡者,有些在本地找到工作或兼職,開始為教會奉獻,成為教會的同工。這種規模很像海外的小組教會。
大學福音事工者的聯禱會(聯合退修會)
  有三種模式:1.同鄉會形式 2.各省同工的聯結 3.由海外機構或教會贊助邀約組成。這三種模式都是不公開的秘密培訓,利用家庭教會的場所,或信徒企業工廠,也有的利用低價位的酒店或飯館,在五一或十一的長假中進行。第一種模式以溫州規模最大,無論在那一省,他們都有網絡將家鄉在該省讀書的子女召聚起來培訓,堅固他們的信仰。聚會時可以講家鄉話,講員是家鄉派來的長輩或家鄉邀請的牧長。還有些熱心的家長趕來為他們預備家鄉菜,培訓如同慶典真是幸福。第二種是某家庭教會系統因宣教或移民家庭在各省做學生工作的同工,各自帶著他們在禾場上訓練的學生領袖一起參加,領袖的知識水準不如學生領袖,屬靈生命卻使這些學生領袖深深折服,這種性質的培訓,往往呼召了一群上山下鄉的宣教勇士,為家庭教會注入新血。有時因年長領導不能適應年輕人,或年輕氣盛的同工與長輩溝通不良,最後造成年輕人自教會出走另組新的家庭教會的結局。第三種模式成為中國與海外教會聯合事奉、彼此觀摩的好機會,以各地家庭教會信徒子弟為主,有很多海外教會以此作為短宣模式長期配搭,使海外華人的第二代有機會認同中國,往往交流益處更大於培訓。
大學團契與本地教會的關係
  本地的家庭教會與大學生為主體的教會多有隔閡,一起聚會不易,因此產生合作聯誼或競爭的關係。也有農村傳來一些基督教極端的教派形成校園工作的混亂局面。使慕道學生受到傷害。
  大學團契(教會)盼望有海外靈糧或教師的支援,許多海歸派基督徒返國建立教會,成為和海外教會聯結的橋梁。這類海歸教會也最容易發展大學生團契。大學生或城市知識分子特別喜歡去這種新興教會,又特別不喜歡威權或控制式的領導關係。但海歸教會容易以資源作為威權來源,因此教會易起紛爭,使得初信主的大學生失望。有趣的是若是其中有來自海外如美、港、台背景的職場宣教士一起參與,多元化的發展往往化解所謂「轄制」的弊端。
  比較健康的發展還是以學生團契為主體,本地的家庭教會或外來的宣教團體只做從旁的協助者,提供他們所需的教導和支援,訓練他們的領袖來帶領校內團契。
作為他們背後的關懷者,當他們發現得著愛與能力,就很容易帶著全團契的同工「加盟」教會。一起為傳福音建立屬靈的家而努力。
大學福音工作的呼聲
  1999年中國大專開始擴招,今日中國大學生人口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官方數字全國範圍約有3000多萬大專生,保守估計也有2300萬左右。我所居住的這省常住人口為9239萬人,有八十幾所大專院校。我所居住的城市常住人口663萬,流動人口34萬,大學生10幾萬,只要站在路旁,每天都有幾百學生從眼前經過,他們不曾聽過福音,可能淪喪。
  這些學生們半數為他鄉遊子,沒課的時候就去網吧或談戀愛,他們沒有其他健康可去的場所。我們的聚會點只要開門,就不時有學生進來聊天,學生們可以從早上六點來晨更後待著不想回去,沒事也會來串門子吃頓飯,他們需要福音,也需要文化生活,一個健康合宜的活動場所。誰來中國大學區開平價的書店,健身房,咖啡館,影視廳?全方位的學生工作不僅在校園內也在校園外;基督徒的老師、各行各業的職場宣教士在那裡?
  得著青年人就得著中國的未來!

文章轉載自中國福音會

後記:文中提及校園團契的溫州模式,故將此文收集過來。溫文編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