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福音出中國 作者:林安國

        神在聖經中多次清楚指示我們:教會不能單單滿足於接受福音與享用神豐盛的恩典;正如一棵果樹若只是肥壯茂盛,沒有果子,便失去存在的價值,不能滿足主人的要求。華人教會領受了福音,若只是滿足於靈命紮根、組織完善、興建教堂、訓練傳道人等,仍未能達到主最終的要求。
        安提阿人接受了福音後 (徒十一19-23),教會建立,漸漸成長 (徒十一24-26),不久便起來差傳 (徒十三1-3)
       腓立比人接受福音後 (徒十六13-15),在呂底亞的家成立教會 (徒十六40),漸漸有了組織,設立了監督及執事 (腓一1),但他們不停留在這個階段,差派了以巴弗提出外作宣教士 (腓二25;四18)
        感謝主,神在過去的年日中,已把華人教會推向海外福音工作,其實早在華人教會還沒有正式成立差會以前,神已差派很多信徒往海外去建立教會。以下我要與大家分享幾個故事。
. 分散各地的華人成了宣教先鋒
         印度洋某島上有這樣的故事:
        一個新娘從廣東梅縣嫁往毛里求斯,這女子是基督徒,嫁入未信主的夫家,多方受壓,可是仍勇敢地向人見証,努力傳福音,帶領兒女親友信主愛主。後來時機成熟,便與當地信徒成立教會,發展聖工,聘請傳道人,繼而把異象擴大,到別的城市開拓新的福音站……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
        一位姓李賣布疋的山東信徒,因經商關係,遷往印尼,起初他趁沿途逐戶兜售之便,打聽當地信徒蹤跡,找機會派發單張和傳福音。過了一段日子,他與數位信徒舉行聚會,建立了教會。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美國:
        一位學生到美國留學,離港前曾禱告求主保守,免在異地失去信心,並使用他作施福的器皿。到了美國,他先到白人教會聚會,後來又參加西國同學的校園團契,只是看到學校裡中國同學和唐人街的中國人甚多,心想為何不向他們傳福音呢?於是他接受短期個人佈道訓練,就在校園中向中國同學傳福音,繼而又組織查經班。畢業後他獲准在美居留,因為看見查經班接觸的對象有限制,便在家中開設家庭聚會,向不同年齡階層的華人傳講福音。後來有一點發展,又在華人聚集的地方租了一所學校成立教會,查經班的同學也來參加,組成了一個很有活力的教會。
        第四個故事是溫州人分散在各地:
        被稱為「中國猶太人」的溫州人是近廿年來在各地植堂的獨特模式,溫州是中國小企業的代名詞,他們原居住在窮鄉僻壤,又被窮途末路所逼,為了求生而離鄉別井,跑到各大城市做生意,闖出一條生路,就是以小商品打入大市場而致富。由於溫州信徒對信仰很執著,所以他們無論到那裡也就在那裡聚集同鄉一起敬拜主,因此這些分散的小商人,同時也成了福音的使者。這種「溫州模式」的經商法不單改變了整個中國市場,站在宣教的角度來看,也可說是另一類的宣教方式。
        在巴西的聖保羅市,早上五點鐘溫州人已開始擺攤作買賣;在土耳其正當該國申請加入歐盟之際,溫州人已在計劃建立「中國商城」;美伊戰爭剛開始打,溫州人已趕往周邊的沙地亞拉伯,科威特,約坦等國尋找落腳地,等待商機。
        目前居住在溫州的溫州人有七百多萬,而在外的溫州人卻有二百萬,分佈八十七個國家和地區(亞洲週刊Dec.12/2003):在法國有十萬,美國十萬,義大利八萬,荷蘭三萬五千,西班牙二萬,新加坡一萬五千,另有一百五十萬分佈在全國各省。他們不單分散在全國及全球經商,也在那裡建立了教會,把福音傳給當地的同鄉人。
        以上的信徒並非宣教士,他們因環境而分散在各地,把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工作與宣教士相似,可說是宣教工作的先鋒。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八4-5)「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徒十一19-20)。這兩節經文,說到門徒因分散而廣傳福音,是否也可用來形容我們華人的獨特差傳方式?
        王永信牧師認為,華人信徒向內陸遷徙或向海外分散,都是神的旨意。他說:「沿海大都市的生活程度較內地為高,所以沿海的基督徒很少願意到內地生活或傳道。但是內地廣大的人口需要福音,教會需要建立得更深更廣;於是神允許戰爭來臨……,這些基督徒因著分散,將教會建立在內地很多地方,華人教會於是因分散而得廣傳。」
        關於華人教會散居海外,王永信牧師說:「今日神把一個雙重的責任交託給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教會。第一方面的責任是帶領普世華人歸主,但我們也相信神同時給我們第二個責任,叫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就向當地人傳福音。」
        現在海外已建立了八千多間華人教會,這些教會的成立豈不是神的手在計劃推動嗎?
使徒行傳提到神藉著兩種分散完成福音的工作:其一是第八章的「被動分散」,因政治逼迫而分散,但神為教會有另一個更高的期望,就是第十三章安提阿教會的「主動分散」,「主動差派」,這種分散是教會整體看見神的大使命,聽見聖靈的吩咐,願意從他們當中差派人出去傳福音,他們順服主的話,舉行差遣禮,按手在巴拿巴和保羅頭上,差遣他們出去。
. 正式成立差會差派工人
        上文提及神分散華人信徒出去傳福音,是非正式的差傳。華人教會最早期的正式差派,要算中國聖公會。早在一八八四年,中國聖公會首次派遣一位宣教士赴韓國,翌年在韓國成立教會。由此可見,華人差傳較許多西差會之成立為早,可惜這些工作沒有繼續,也沒有成為氣候。到了數十年前,華人差傳事工才略有成績,差會一個接一個成立,參與差傳的教會也超過一千間;宣教士從只有寥寥無幾躍升到目前約一千人。
        目前也有不少華人宣教士加入西差會,往異文化的地方工作,有些加入非洲內地會 (African Inland Mission) 在非洲工作;有些加入威克裡夫聖經翻譯會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在未有文字的部落傳福音等。這是華人教會在差傳上向前踏進一步的明証。
. 華人差會的類別
1. 向中國內地傳福音的差會:
        這些差會多以中國沿岸大城市為據點,向中國內地傳福音。例如一九一八年蔡蘇娟女士發起的中華國內佈道會,往雲南、黑龍江一帶傳福音。
        約1921年,山東「耶穌家庭」的張穀泉及趙西門受主感動,派人往中國西邊傳福音,邁向耶路撒冷,遂組成了「西北靈工團」,沿絲綢之路出發,隨走隨傳,直到新疆。
2. 向華僑傳福音的差會:
a. 一九五一年王又得牧師在倫敦創立歐洲華僑佈道會,專向歐洲華僑及學生傳福音。
b. 一九六二年金新宇博士等成立香港海外傳道會,此會現已停止活動。
c. 一九七八年鄭果牧師等在美國中信設差傳部,聯合北美教會向海外華人宣教。該會嘗試與其他各地中信聯手差傳,至今仍在協調中。
d. 一九九零年畢玉書牧師與一位德國宣教士創立Chinese International Mission (CIM)先後到過巴西及非洲的華人中工作。
3. 教會自組的差會:
a. 一九六一年鄭果牧師在菲律賓靈惠堂成立靈惠差會,主要工場是菲律賓,此外也略作別的亞洲國家和跨越文化的本土人工作。
b. 一九七二年香港希伯崙堂成立希伯崙差會,派遣宣教士到東南亞及北美等地傳福音;該差會現已併入香港宣道差會。
4. 向華僑及當地人傳福音的差會:
a. 一九二八年西教士翟輔民牧師發起中華海外佈道團,由王載博士為團長,派人到安南、高棉、寮國、印尼等地開荒,建立華僑教會。宣教士林證耶、練光臨等更深入山區,向達雅人傳道。一九四七年他們離開時,已有三千人信主。這是華僑差會的一頁光榮史。可惜該差會因人事解散,好些宣教士被逼落地生根,或客死他鄉。
b. 六十年代香港宣道會聯合起來,成立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不單派宣教士到東南亞向各地的華僑工作,還進一步派宣教士向非洲華僑及本地人傳福音。還有其他的宗派如播道會、浸信會、生命堂等也仿傚自組成差派宣教士的組織。
c. 一九六八年吳勇長老在台灣創立中華海外宣道協會,致力於華人超文化宣教事工,其宣教工場多在泰北及東南亞一帶。
d. 一九七三年郭誠弟兄等成立中華福音使命團,專注在泰北華僑間工作,後延伸向泰人傳福音,自總部移到北美後,其差會的工作擴展到歐非等地。
e. 一九九五年,鄭果牧師、黃存望牧師、林安國牧師夫婦、何俊明牧師夫婦及周偉幗教士在美國成立「華人福音普傳會」,是一個華人信心的差會。經九年的推介差傳事工,現發展成一國際信心差會,目前有八個辦事處及十二個宣教工場,前線宣教士和後防同工約六十人,另有本地傳道人數十位。除了向各宣教工場的華人傳福音之外,也逐漸向當地人開荒植堂的事工,更邁向回教地區及向未得之群體傳福音的事工。
. 西差會徵召華人宣教士
        西差會如OMFSIMAIMWycliffOMTEAMWEC 等都有不少華人宣教士加入,也著意在亞洲設立辦事處及設立華人徵召部門;特別是華人最多加入的海外基督使團 (OMF),因過去戴德生宣教士對中國人的愛及內地會的關係,感動了不少華人回饋西方宣教士的愛,加入該使團。
. 宣教的中國
        廿一世紀是華人差傳的世紀,中國已漸漸強大,一路來中國教會擁有最多的是人力,能動員的宣教人力數以萬計。近期,中國教會的財力也日漸豐厚,沿岸地區及大城市的經濟已大大提升。上海、北京、廣州及溫州的市民平均收入為全國之前茅,已超過一萬人民幣,外來的投資及基督教團體也不斷擁入,使中國教會不再關閉自守,也懂得什麼是教會間的合作及網絡,中國的國際化有助宣教事業的向外延伸跨越國界及民界。
        中國若要變成宣教的中國,福音若要出中國,以下是筆者的建議:
1. 普遍傳講差傳資訊:過去中國的講壇注重深度培靈,聖經系統認識的培訓,牧者甚少傳講差傳資訊,中國需要出版差傳講章的資料,甚至差傳講道訓練,華傳已出版《差傳講壇選集》,也願提供這方面的訓練。
2. 宣教教育普及化:過去中國教會看重四個層面的教導,也出版了這方面的教材:a. 《新生命》教導慕道者;b. 《新生活》教導初信者;c. 《門徒之道》- 教導追求者;d. 《牧者之道》- 教導領導者。現今因要走上宣教之道,急需編印第五層面的教材作基本資料,稱為《差傳之道》,訓練教會作差傳,也使宣教教育普及化,這資料已在編製中。
3. 宣教訓練:過去,不少牧者及神學院提供神學及聖經訓練給中國教會,缺少提供宣教訓練,相信前面的日子應把差傳課程提供給國內的培訓中心,甚至設立宣教訓練學院。
4. 職業訓練:不少中國的宣教人力,只懂得聖經而無一技之長,這對出外宣教缺少橋樑及管道。目前在各城已有一些職業訓練中心,有心宣教的肢體需學習一門技能,正正式式成為一個專業帶職的宣教士,特別是將被派往一些創啟的國家,更需要這些橋樑。
5. 差會架構建立:中國教會在宣教上若要上路,而且能走得長遠,必須建立完善的規則及架構,這架構可循兩路:其一是原汁原味的本色中國差傳機構,由國內教會自己設立管理;其二是與國際架構聯手合作,其好處是宣教本身是國際化的事工,單單一個國家的運作缺乏跨國經驗及國際的知識及管導。
6. 金錢的運用:中國教會對奉獻的籌募,對宣教士之支持及支助事工的建立,財政的報導及長線的儲備等系統均需要詳細計劃及建立,不然,宣教士只是被推出去當砲灰,後援不濟,流失率及傷亡率必然很高。
7. 海外合作:國內的事工正像商業的發展,不斷向外招商合作,使海外的專業知識,人力及財力能流入,有助發展加速及完備。宣教事工乃國外發展,這種網絡合作的心態更應具備,各取其長,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為了福音能早日傳遍普世萬民,為了主的國度早日來臨,宣
教的事工必然及必須走上國際合作之路!
(作者為華傳國際總主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