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温州历史年表(四)作者:沈克成

1311)元武宗至大四年
  六月十五日,刘基诞生于青田九都(今文成县南田)武阳村。

1314-1320)元仁宗延祐年间
  谢灵运28世孙谢棋父子购得永嘉蓬溪村李氏大宅,后发展成谢姓村落。村落中央有一孤立小山,称凤凰屿。凤凰屿北面峭壁上有朱熹“索觞”、“把钓”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村周围有杨府庙、下马殿、仙岩殿三座庙宇。蓬溪邑庠生谢文波(听香居士)的故居门台,亦有朱熹所书的“近云山舍”四字横匾和“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的楹联,还有“听香斋”、“花墙”等古迹。

1315)元仁宗延祐二年
  永嘉画家王振鹏授秘书监典簿,掌管历代图籍。王振鹏(1278-1348),字朋梅,工山水画,因善画而受元仁宗宠爱。初任廪给令,旋为秘书监典簿,掌管历代图籍,有机会接触皇家珍藏的历代名画,画艺益精,后官至漕运千户。擅长界画(指以宫室、楼台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毫分缕析,神气飞动,不为法拘。所作宫室、楼台笔法工致,布局严谨,时人誉为“元季界画可为第一”。曾奉诏作十妃册,藏之宫内,并画《大明宫图》以献,世称神品。传世之作有《金明池龙舟图》、《瀛海胜景图》、《阿房宫图》、《伯牙鼓琴图》等。《金明池龙舟图》绢本,描绘北宋汴京宫廷后苑金明池闹龙舟场面,画中有带有楼台大龙舟一艘和小龙舟十六只,还有小船、浮槎八条。船上共有二百多人在击鼓奏乐,摇旗呐喊,形象栩栩如生。永嘉画家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有作品流传至今的,首推元代王振鹏。
  府城东陬华盖山下永嘉县学被毁。翌年,县尹何玉作礼殿。五年(1318),县尹王贡作门庑讲堂。总管赵凤仪重建温郡庙学稽古阁。

1317)元仁宗延祐四年
  六月十七日,婆罗公(今文莱)商船遇风,漂至中界山(今洞头),船上14人受地方官礼待,护送至杭州,后政府敕浙江行省遣回国。

1318)元仁宗延祐五年
  九月,五百多名日本商人乘船往庆元(今宁波)贸易,以金珠白布易铜钱、药材。十月十五日,飘至平阳五十二都大岙海滨。十一月十四日,渔民助其移泊瑞安飞云渡,受官府接待。当地官员将其送往庆元,其中僧人曾访游过雁荡、天台诸名山。
  平阳知州张仁方、郡守赵凤仪发起自黄浦南岸统塘至楼石(今苍南流石)筑护安堤,俗称西塘。

1320)元仁宗延祐七年
  《六书故》由戴侗的孙子刊印传世。明有岭南张萱刊本,清乾隆有李鼎元刊本,同治有《小学汇函》刊本。

1321-1323)元英宗至治年间
  乐清钱岙(今属玉环)赵忠缙建挹霞楼于南屏山麓,并作赋以明志。

1324)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八月二十七日夜,永乐瑞平等地飓风大作,地震,海溢,四邑沿江乡村民居漂荡。永嘉海溢,入城至八字桥天雷巷。乐清盐场水满。
  在永嘉县城雪山北麓建紫霄观,占地200O余平米,二进二轩。大殿中奉三清,副祀黄石公,两侧各建一亭,亭下泉水清澈甘冽。
  是年,平阳鳌江郑僖(字宗鲁,号天趣)登进士第,官黄岩同知,著有《三湘集》,晚年所作古文,与真定苏大年齐名。卒后文稿全佚,仅《铁网珊瑚》载有切题跋数篇。

1326)元泰定帝泰定三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乐清盐场大水,民饥饿,发义粟赈济。

1329)元文宗天历二年
  平阳陈刚(字公潜)作《山楼记》,描写美丽如画的永嘉山水。陈刚,慕贤西乡腊田(今鳌江镇蓝田)人,曾从学永康胡长儒,累试不第,遂专攻经史,通历学,纂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辨》、《历代帝王正闰图说》、《官制说》、《浑天仪说》,并纂《性理会元》46卷,书俱不传。

1330)元文宗至顺元年
  莆田林泉生登进士第,官至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卒谥“文敏”。林泉生,字清源,曾任永嘉县尹,兴修水利,筑新河埭坝以避旱涝,著有《春秋论断》、《觉是集》。

1331)元文宗至顺二年
  秋,水暴溢,飓风激海水,相辅为害,倾堤塘,破庐舍,败城郭,为害甚烈。
  冬,思远楼毁。思远楼在永嘉郡治之西,冠山履湖,为东州胜地,以其思致幽远,故名。
  永嘉县尹赵塔纳修复县学。

1332)元文宗至顺三年
   永嘉县令脱阿在路城温州江岸砌筑事石堤。

1333)元惠宗元统元年
  文成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南田(前属青田)武阳村人)登进士第,时年23岁。26岁任高安县丞,为政廉洁。旋辟行省椽史,因直谠故与幕官不和,去职归里,在家闲居七年。38岁起用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兼行省考官,仅一年,被劾归,在杭闲居二年。42岁时,省檄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次年改任行省郎中,不久,因忤上官意,罢职羁管绍兴。46岁,委任行省都事,越年改授枢密院经历。48岁,擢行省郎中,仍以儒学副提举格任处州总管府判。同年,因屡受权贵压抑,愤然弃官,归隐南田山中。朱元璋定括苍,刘基陈时务十八策及灭元方略,受上宾之礼。后佐朱元璋成帝业,提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240石,时人称为刘青田。基熟谙韬略,通晓天文地理,“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明史·刘基传》),深受朱元璋器重,尊敬为“老先生”,“吾子房也”。对大明历法、律令制订、南京城和皇宫修筑设计亦颇有贡献。基性刚正,襟怀坦豁,远见卓识,不拘私情,极力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倡议减税,解除盐禁,加强边防,劝阻朱元璋在故乡凤阳建造宫殿城池;力谏要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吏纪、严格执法、整肃纪纲、澄清天下。基不徇私情,得罪朝中众多大臣。洪武四年(1371)方61岁,便告老还乡。虽以棋酒诗文自娱,口不言功,仍遭奸相胡惟庸构陷。洪武八年(1375)春,病重不起,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使护送归里。抵家月余,于四月十六日病逝,享年65岁。
  刘基是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且在哲学、历史、天文、气象、历算、地理、医药、工程、书画、农事诸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明初先由其子璟、孙廌分别辑成《郁离子》5卷、《覆瓿集》并拾遗20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4集,为温州历史上词作保存最多的作家。其诗文备受推崇,《明史·刘基传》称:“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廉并为一代之宗。”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评:“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清陈廷焯在《云韶集》里称:“伯温词秀炼入神,永乐诸家远不能及。”近人刘毓盘说其词“明人无出其右”。《四库全书总目》赞:“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另基还善行草书,精于绘事。今上海博物馆珍藏其《春兴》8首诗卷行楷墨迹,被香港书谱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称为“清越流丽,似尚沿有鸥波意度”;“手持斑竹”等20余字小诗草书手迹,被选入《古今墨迹大观》。

1334)元惠宗元统二年
  白沙章祖程注释《白石樵唱》。明天顺七年(1463),平阳吕洪将叶衡所藏《白石樵唱》、《白石文稿》合为一集,署为《霁山先生文集》刊行,并诗为3卷,搜集佚文37篇,厘作2卷。明嘉靖间,毛秀、冯彬和康熙间汪大鋐,均重刻《霁山集》行世。

1335-1340)元顺帝至元年间
  据《元史·地理志》和清雍正《浙江通志》,温州人口由元初的户187403,口497848,减少到户119270,口无考。与南宋淳熙间(1165-1189)相比,减去将近一半。这是由于北人逐渐回归,同时元朝统治者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致使温州人口又大幅减少。

1336)元顺帝至元二年
  瑞安名医郑作新被授予瑞安州医学正。

1339)元顺帝至元五年
  日本僧人元文、元选、元通来温观光。

1341)元顺帝至正元年
  元代温州瓷器以仿龙泉瓷为主,窑址分布在永嘉桥头的钟山、眠牛山、朱涂一带,釉色多近粉青,莹洁无瑕,不少器底还饰有文字,大多外销。

1341-1368)元顺帝至正年间
  日本著名禅师大拙祖能(广园明鉴禅师)与同伴数十人入元,从福州长乐到温州江心,虔诚向龙翔禅院的无言宣禅师求教佛学,后经温州北上。
  乐清(今属玉环)钱岙赵氏族人于清港、芳杜两地筑古塘(今能仁塘),于九眼山麓建九眼陡门。至正七年(1347)赵玉江作《古塘记》记其事。

1342)元顺帝至正二年
   十月甲子,温州、杭州、嘉兴、绍兴、台州等路各设检校批验盐引所,专掌批验盐商引目,均平袋法、秤盐等事。

1344)元顺帝至正四年
   七月初一,飓风大作,海水溢,地震。
  乐清李孝光应诏赴京,授著作郎、秘书监校书郎,向元帝进《孝经图说》,四年后又进《太极图说》。李孝光(1285-1350),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狂客,淀溪(今雁东乡田岙村)人,人称五峰先生。少年博学,应召前,一直在雁荡五峰山下云霞洞内读书著作,负名于当世,一时从学甚众。曾数次受召进京,以奉训大夫秘书监丞致仕。至正十年(1350)十月,南归途经同州时病逝。李孝光以文章负重名,乐府古体,刻意奋厉,不作庸音;近体五古,毓秀而有唐调;七古颇出江西派,而俊伟之气乃不可遏。散文创作,一反当时“搜猎破碎,剽盗灭裂”文风,以矫健挺拔风格,不趋世尚,风骨遒上,卓然自立。《元史》言他以“文章负名当世。”其实,其主要成就在诗歌,其次是散文。著有《五峰集》20卷、《春秋述始》、《孝经图说》等,明时已佚。李孝光曾多次游雁荡山,著有散文《雁山十记》,其纪事、文采实开后来雁荡游记之先河。其中《始入石梁记》、《暮入灵岩》、《大龙湫记》诸作,瑰伟雄浑,有感人至深艺术魁力;雁山得名、开发之史实及掌故、传说等等,在所作《游灵峰洞记》、《灵峰二奇记》、《雁名山记》中均有所记述,为后人提供元以前雁荡山的概貌与史料。今有《李孝光集校注》,存诗442首,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李孝光读书处在雁东乡田岙村五峰山天马峰下。元代建,旧名白云舍,又名云霞洞。因此洞亦为佛寺,故又称善庵洞,洞内有李孝光手迹匾额。

1345)元顺帝至正五年
  南曲之祖高明登进士第。高明(约1307-1371),字则诚,一字晦叔,号东嘉,又号菜根道人,瑞安人,居崇儒里阁巷村,自少以博学称。历任福建行省都事及庆元路推官。为人刚正耿直,为官清介廉明,数忤权贵,治有绩声。晚年隐居鄞县栎庄沈氏楼,著有《柔克斋集》20卷,明已散佚,存诗57首。传世之作《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冠,广为民间传演,标志着文人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从而进一步为南戏奠定了牢固基础。元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并称元代“四大传奇”。
1347)元顺帝至正七年
  平阳阴均埭被暴风大潮所毁,艾阳人陈文俊倾资修复。

1348)元顺帝至正八年
  台州方国珍偕其弟方国璋率众在黄岩起义,割据浙东南沿海,揭开元末农民起义序幕。至正八年至二十五年(1348-1365),方国珍曾一度以三盘诸岛为根据地,袭击元军漕运,发展势力。方国珍,黄岩人,先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元至正(1341-1367)间聚众入海,抢劫官府运粮漕船,后降元,官至海道运粮万户,以庆元为根据地,割据温、台。
  永嘉大风涛,海舟被吹上平陆十余里,水溢数十丈,死者千数,谓之海啸。
  是年,平阳孔克表(1314-1386,字正夫,孔子五十五世孙)登进士第,历任建德路、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永嘉县尹等职。十七年(1357),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派兵侵扰温州。克表上呈安边策几十条,未得理睬,便弃官回家。洪武四年(1371),下诏求人才,叫儿子孔希靖应征,任为武陵县丞。六年(1373)吏部察举贤才,又被郡县推荐,明太祖朱元璋召对于文华殿,所语经、史合皇帝心意,授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秦王府说书。不久朱挑选一批优秀人才在文华堂肄业,由宋濂、桂彦良、克表等教授。为统一经书注释,朱亲自写了两章《论语》通俗解释,赐给克表作典范,命令他与刘基、林温等将《四书》、《六经》等经书要言以“恒言”作出注释,书成,赐名《群书类要》,是为我国首部以口语注释经书之作。曾官潞州教授,且曾出使朝鲜,后因陪侍朱元璋就餐失仪,下刑部狱,绝食而卒,年72岁。克表博学笃行,尤精史学,曾著《通鉴纲目附释》,宋濂为作序,认为“其书世决不可无”。至正十一年(1351)所作《选真寺记》,与陈高的《竹西楼记》一样,成为研究平阳明教传播的珍贵史料。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至正(1341-1367)中召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受。明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散文简洁,有名于当时,著有《宋文宪公集》。明史有传。

1349)元顺帝至正九年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奉命前往镇压方部,在福州五虎门败绩,只班被执。
  谢公祠废,谢康乐石刻像迁于郡学之先贤祠。

1350)元顺帝至正十年
  元末,温、台、处广大农民树起造反大旗,旗上写着:“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开展了轰轰烈烈反元斗争。
  十二月二十八日,方国珍率部由温州东门外河突然攻入温州镇海门,元军弃城逃窜,后为海运千户吴世显所拒,登舟去。至正十年至二十七年(1350-1367),今玉环县境为方国珍所割据。
  是年,在永嘉城区横井巷重修横井。横井始凿于晋,井内东面一石横刻“天宿”二字,与晋太宁间建郡城同时“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之说吻合。井栏呈六角形,用六块青石板合榫作成;井壁用青砖砌成圆筒形,久旱不涸,清冽甘美。

1351)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正月初三,方国珍部撤出温州,退船出港。
  三月,元廷派浙南副元帅董抟霄率领舟师前来征剿,方国珍军夺舟数百,元兵大败。
  六月,方国珍与元军大战于大闾洋,生擒江浙左丞孛罗帖木儿,元军半数战死。
  重修外城。

1352)元顺帝至正十二年
  四月初一,日蚀。元王朝颁行的《司天历法》所推算的时间、度数不及陈时敏推算的准确。为此,元王朝召请陈入京为官,陈辞不赴命。陈时敏,又名日就,字复心,号希周,瑞安里阳(今属文成)人,通晓经史,酷爱天文,自制占星石盆,内刻周天度数,构造精巧。又在高山辟一平坛,立一竹竿以观测日影,夜则仰视星象,并作详细记载。曾自编历书,人称“温历”,流行于浙闽一带。元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初一,日蚀,朝廷颁行的《司天历法》所推测的日食时间、度数的准确性还不及“温历”。朝廷召其入京为官,不受,转荐友人张洙去司天台任职。现里阳乡川底村还留有占星盘及晒书坦遗迹。
  六月,方国珍军据浙东沿海反元。至正十二年至二十七年(1352-1367),方国珍及韩虎儿等浙南农民反元暴动先后受元、明官兵镇压,瑞、平一带战事不断,时有“瑞平当路走,东瓯作战场”谚语,农民向境外逃散甚众。
  七月初七日夜,来福门内火,燔净光寺并塔、崇德寺、大来桥数百家。是年,连年荒旱。
  秋,福建反元农民军首领康颜自桐山(今福鼎)北进平阳。
  十月,方国珍偕弟国祥集海船二百艘入飞云江,二十六日,进迫凤凰山下,上抵永安(今江溪仙篁竹),下连江口,二十九日退去。同年,台州方国珍部攻陷乐清,焚毁学宫、县署及县前惠政桥。

1353)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正月,温州张希伯、翁金瑞、周方六等分别聚农、渔民据山区及沿海反元,三月,扎寨平阳州治,自平阳攻瑞安、永嘉。山谷之民相聚响应,加入义军的十有六七。后元廷派浙东都元帅恩普宁领兵前来镇压。
  春,闽括山民李师金、范瑞起义军出没于浙闽交界山区,攻占平阳坊郭及村庄。
  十月,义军攻占松山分水岭(今分水关),直取平阳州城。万户晁恭廉与战,负伤而逃,官吏皆降。东平翼千户所达鲁花赤帖木、都事许必达、永嘉尉王楚山均被抗元队伍杀死。
  十一月,平阳州城守卒韩虎儿,推千户所吏陈安国为首,发动兵变,竖起“代天拯民,与国除害”大旗。十二月十六日,韩、陈义军从平阳渡飞云江至瑞安,又挥师北上攻占温州。翌年二月,处州万户参谋胡深派人谕降,陈安国杀韩虎儿降。后,元军浙省都元帅恩普宁来温,陈安国及二百余众亦被捕杀。
  是年,青田八都(今文成黄坦)吴德样、吴成七父子相约各方穷苦弟兄聚众起义,自号吴王,建吴王府于龚宅石鼓楼。至正十五年(1355),吴成七率义军十数万陷瑞安陶山,筑战寨百余,势力遍及处、婺、温及建宁等广大区域。朝廷震撼,发大军剿伐。十六年(1356)冬,吴成七的马坪、高阳两座咽喉大寨久战失守,官兵乘势沿三岱岭直下骤袭“王府”,终被攻陷,退守泰顺百丈林(今司前、里光地),据守固拒四五年,败后缢死林中。吴成七(?-1357),黄坦人,以农耕兼盐贩营生,精娴武艺,为人刚勇执义,好打不平,举义旗历时四年之久。当年义军战寨遗址今仍随处可见。嵇垟双尖豺狗洞尚留龙凤二年(1356)摩崖题记。吴成七殁后葬于文成稽垟东庄庵后山上,人称吴王墓。
  是年,拆除温州子城,辟为民居,仅存谯楼及护城河。《名胜记》云:“旧州治在谯楼大街正北是也,元至元十三年(1276)废为民居,止存谯楼门址。”
  是年,永嘉周希濂(字君儒)授黟县县令,纪律严明,听讼谨慎,颇有政声。周希濂以诸生出任府吏,历任茶漕、盐漕,所至兴法除弊,卓有声望。著书论浙江食盐堆积滞销,探究其害甚详;曾以初仕者无所师法,详述治民为政方法五十条。
  是年,大旱。

1354)元顺帝至正十四年
  正月,浙南山区及沿海农民暴动反元,处州朱君达、钟四、吴钢等举义旗反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君达率军攻瑞安县城,焚文庙。
  冬,周嗣德来摄州事。周嗣德(1306-1371),字宗道,一字从道,弟诚德(1322-1363),字守仁,崇政乡睦源(今青街畬族乡)人。周家为平阳豪族,嗣德以父荫补海口盐场司令,有政绩,任满归乡。红巾军大起义,南方到处响应。嗣德曾向江浙行省左丞铁里帖木儿揭发浙东道副元帅吴世显罪状,警告民变在即,不听。归来不久,兵变发生,吴世显等被杀。闽括义军陷分水关,直抵州治,官吏投降,全州参加义军的有百分之六七十。第二年,浙东道宣慰使思普宁来温州镇守,委任嗣德代理知州,左丞铁里帖木儿也倚仗他“讨贼安民”。至正十五年(1355),依靠江南乡郭疾、陈文俊等地方武装,招募丁壮,在军事方面委托其弟诚德,从八月开始,一直到至正十九年(1359),以各种手段镇压了李师全、翁瑞、金安三、吴邦大等义军领袖。诚德率兵又镇压瑞安、福建交界处义军,消灭了金龙十、程景安、葛兆、吴悌五、郑子敬。在血腥镇压中,嗣德升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副元帅,总制本州及瑞安州军事,诚德也授忠显校尉、同知州事兼行军镇抚。周嗣德累升为行院判官、江浙等处行省参知政事,诚德升为温州路总管府判官、行枢密院判官,累官浙东副都元帅。当时方国珍控制台州、庆元(宁波)和温州部分地,为元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其侄明善为行省参政。二十二年(1362),明善以三千余舟列营平阳、瑞安,被诚德所败,俘舟二百,且上书朝廷揭发国珍派兵侵犯事,国珍大怒。二十三年(1363),国珍调动台、庆、温之兵直攻瑞、平,双方相持六个月。九月,平阳沦陷,周兄弟二人均被俘虏。嗣德被送至方国珍处,国珍不敢相害。明善俘诚德后,下令剥诚德皮,诚德至死尚站立不倒。二十七年(1367),方国珍兵败降明,嗣德也到了南京,在刘基帮助下放归故乡。明洪武四年(1371),又被遣送到京,不久卒。至正十八年(1358),嗣德曾重修《南雁荡山志》6卷,今佚。周嗣德曾在万全乡三都交川(今湖岭瑶山村)建交川书院,后废,其制不详。
  是年,永嘉林温(字伯恭)登进士第,授休宁县尹,不久补江南行台掾,奉亲还乡,改授福建宁化县尹。累官员外郎,左右司郎中,阶奉训大夫。明洪武初年(1368),授秦王府长史,主持闽浙两省乡试。林温博通群经,尤长于《春秋》。
  是年,平阳陈高(1315-1367,字子上,自号不系舟渔者,金舟乡成通里即今苍南项桥乡人)登进士第,授庆元路录事,迁慈溪令,未三年即自免。他在《丁酉岁述怀一百韵》中对两年多仕宦作了陈述:“早出星当户,宵回月满墙”,工作勤恳,充满“忧国未渠央”精神。他看不惯“当道舞豺狼”,深感“一身奚足恤,万事总堪伤”,因而决定“归欤理蓑笠,从此钓沧浪”。十八年(1358)迁居城南村,过着耕读的贫困生涯。特别是他引种了棉花,在《种棉花》诗中,详细写出种植的经过,成为棉花引进的珍贵史料。陈高是林景熙以后平阳籍著名诗人,年轻时即“研思寝食忘,雨天灯火夜,冬晓鬓毛霜”,因此以文章有名于州郡。所作诗文为世所推重,著有《不系舟渔集》15卷,附录1卷,存诗465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云:“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亦为元季之铮铮者矣。”
  是年,永嘉陈麟(1312-1368,字文昭)以《易经》为春官贡士,廷试置乙科,授慈溪县尹,督民兴修水利,根治水灾;对县中腐败现象及时处理。台省器重,暂代浙东副元帅,仍领慈溪县事如故。后朝廷起用为户部主事,以疾辞不上任。

1355)元顺帝至正十五年
  正月,抗元队伍进攻平阳松山(今苍南桥墩)。这时,闽括抗元队伍已蔓延四境,唯江南组织民团,以江为堑,而未能进入。
  八月,李师、翁金瑞起义军攻凤浦江(即横阳支江凰浦段)。周嗣德带兵渡江与战,郭漠率江南民团协从进击。起义军战败,被杀百余人,被俘数十人。
  冬,金安三、吴邦大率起义军攻径川(水头),周嗣德遂移兵到径川(水头),大战三次,因后路被切断,义军败,金安三、吴邦大被擒,起义军被杀被俘甚多。
  是年,朱均达义军攻入瑞安县城,摧毁元军据点文庙。

1356)元顺帝至正十六年
  正月,知州周嗣德击败葛兆、金龙十起义军,俘金龙十。
  冬,闽人黄檀率众反元,从海上进逼瑞安县城,州判张文贞与战,败死。
  是年,海啸,大风,海溢高数丈,海舟吹上高坡二三十里,死者千数。

1357)元顺帝至正十七年
  葛兆又率部攻周嗣德,败,吴天雷被俘。周嗣德遂令弟诚德分兵击瑞安的起义军山寨,又联合括分院兵,回头夹攻驻扎在平阳的起义军根据地。起义军在吴悌五、郑子敬率领下退入山区。
  是年,方国珍降元后,被封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以牵制朱元璋。方部割据温州,其下属分据温州各县、乡为官吏。但屡降屡叛,军队不听元廷调遣,实际上成为一支武装割据势力。方国珍遣部将李德孙攻占温州及乐清城。瑞安境内也时常发生元兵与方部战事。
  是年,周嗣德以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授同知平阳州兼行军镇抚。

1358)元顺帝至正十八年
  九月,改拓瑞安县城城墙,并开凿城外濠河。
  是年,方国珍命其侄方明善为省都镇抚,分据温州。
  是年,元季四大画家之一黄公望卒。黄公望(1269-1358)本姓陆,名坚。少丧父母,贫无聊赖,10岁时过继于寓居常熟的永嘉人黄乐为嗣,因改姓黄。又因黄乐九十无子,望子已久,故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别署大痴道人、井西道人。少有大志,博览群书,经史百家、音律图经,无不究心。青年时因忤权豪失去微职,中年补浙江省掾,为张闾案受累入囹圄。出狱后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山水,黄冠野服,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初隐西湖筲箕泉,寻迁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每次出门必携纸笔,细心摹记所见景物。后居常熟,探览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故其画千山万壑,愈出愈奇。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然其博学为画名所掩。其山水画创作始于50岁左右,受赵孟頫影响,上师董源、巨然,间及荆治、吴全、李成诸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与倪瓒、吴镇、王蒙被称为元季画苑四大家。作品体现虞山、三泖九峰和富春等地秀丽景色。后人评其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传世名画甚富,有《溪山雨意图》、《富春山居图》、《长江万里图》、《九峰雪霁图》、《剡溪访戴国》、《丹崖玉树图》、《天地石壁图》、《快雪时晴图》、《九珠峰翠图》、《富春大岭国》、《陡壑密林图》、《观瀑图》等。其画论《山水诀》则总结艺术创作经验。其他遗著有《大痴道人集》。《元诗记事》卷8录有所作《西湖竹枝词》。《全元散曲》收有所作散曲小令《李嵩髑髅纨扇》。
  是年,普颜不花经略江南,荐授永嘉陈华祖翰林国史院检阅。陈华祖,字理常,少聪敏,通《尚书》,对四书尤多卓识,各地士子从学者多,著有《大学审明》、《中庸提纲》。
  是年,刘基弃官归隐武阳,著《郁离子》。
  是年,建畬乡青街主街,长210米,宽约3米,街道为一色青石板铺成,街呈弧线,部分街道面溪见山,呈半边街形。民居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楼房出檐远伸,两旁屋檐相距仅1米余,别具一格。大廊桥旁保存珍稀古树樟抱梅,直径1.5米,葱郁茂盛。

1359)元顺帝至正十九年
  周嗣德派遣诚德率兵攻吴悌五,捕得吴悌五、郑子敬,送到闽省杀害。至此,活动于平阳的元末农民起义军均被镇压下去。
  三月,周嗣德升行枢密院判官。此时,方明善亦以枢密判制温。嗣德不愿归属明善,明善屡以舟师攻平阳,均被嗣德击退。
   十一月,朱元璋部下金华,取处州。
  是年(一说1352年),高则诚寓居鄞县栎社,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撰成《琵琶记》,被誉为南戏鼻祖。

1360)元顺帝至正二十年
  朱元璋闻刘基名望,盛情相邀。基年50岁,应聘出山,前赴金陵(南京),与旧交宋濂、章溢、叶琛同居礼贤馆,参与军机,时称四先生。进“时务十八策”,备得赏识。
  六月,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船五千艘,下太平驻采石矶,直逼金陵。时朱守军仅十万余,力量悬殊,乃谋降、谋奔、谋战,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唯基提出“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者在此时也。”被嘉纳,击毁陈友谅战船数百艘,歼灭主力军十余万,乘胜收复太平、江州、信州、袁州诸地,遂使朱在整个战局上赢得主动权。

1361)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
  改江淮行省温州路为江浙行省温州路,县属之。
  是年,京师大饥。嗣德派人运粮济京,升为朝列大夫同签行枢密院事,给分院印。方国珍驻天津大沽口的船队抢夺分院印,未成。
  是岁,温州大饥,百姓采竹实为食。

1362)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
  方国珍派船队三千余只进驻鳌江及飞云江攻打周嗣德。嗣德屡挫其锋,当船队退却时,趁机追击,缴获船只二百余只。并向元朝廷报告了方国珍攻打平阳之事,方国珍受到朝廷指责,大怒。

1363)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春,方明善复调台州、庆元、温州军队攻打平阳。战斗相持6个月,未有进展。
  九月,方明善用厚利收买嗣德部下为内应,平阳城被攻破,周嗣德等被执,其弟诚德、绍德被杀。周嗣德部下童环等招集溃军五百余人,再与明善军队力战,明善败去。不久,明善派其弟文举来攻,童环向驻处州的朱元璋部将胡琛请降。
  十二月,朱元璋参将胡琛遣将带兵东下,克平阳,平阳州归顺朱元璋,遂入明版图。

1364)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以刘基为太史令。

1365)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
  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琛攻破乐清,擒方国珍部镇抚周清、张汉连、朱善等,械送建康(今南京)。
   是年,永嘉饥。

1367)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十月二十二日,朱元璋部将朱亮祖自黄岩进军温州,方明善败退海上。二十六日,朱亮祖取温州,攻瑞安,瑞城守将俞伯通开城降,瑞安归明。
  十一月,朱元璋命廖永忠率舟师入海,与汤和合力追击方国珍。同月,朱亮祖率舟师与方国珍部方明善战于磐石,方明善战败,逃到楚门(今玉环县境)海口。
  十二月,方国珍率余部2.4万人及海舟400艘归顺朱元璋。方国珍弟方国瑛、侄方明善等亦败降朱元璋。
  是年,在永嘉碧莲镇上村建刘氏宗祠,明洪武元年(1368)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米。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后为正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屋顶。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祠内悬有名人楹联多帧。明洪武三年(1370)御史宋濂题:“为帝者师,为王者令,亘古中山第一;如日之光,如月之明,于今碧水无双。”诚意伯刘基题:“青田与碧莲,分支通脉络,后汉承前汉,吾宗即彼宗;礼乐光兄德,诗书迈古风,参商居两地,谱牒万年同。”还藏有刘基注诸葛《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13卷,颇具文物价值。全祠布局典范,用材粗壮,是明代典型的木构祠宇建筑。

1368)明太祖洪武元年
  朱元璋称帝,国号明,改元洪武。改江浙行省为浙江行省,改温州路为温州府,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属浙江布政使司,府治仍设永嘉,府署移至宋推官厅旧址(今人民广场)。
  温州知府汤逊、永嘉知县韩均重修永嘉县学。
  建平阳仙口城,周140丈,高2.1丈。洪武二十年(1387),仙口城驻防迁墨城。
  是年,乐清县丞袁英重建县学门及西斋。

1368-1370)明太祖洪武初
  刘基奏设三魁巡检司,查缉私盐兼顾地方治安。

1368-1398)明太祖洪武年间
  温州有田、地、山、塘、荡等267.87万亩,户均15亩。
  为传递官府公文所需,始设铺舍。每10里设1铺。
  在大罗山西麓茶山镇(今属瓯海)罗丰村境内五美园中,逆川禅师重建实际禅寺。该寺相传建于宋,元时毁于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失火烧毁,次年由茶山信众与和尚募化重建。后重建大雄宝殿,宣统元年增修金刚殿。五美园与实际寺在历代府志、县志中均有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寺观》作实际院。
  乐清县相继开凿柳市、新市(今虹桥)等沿海地带河道,至二十八年(1395)止,新开河道37条,滨海塘田得以开发。
  乐清县署添设兵房司吏,专责募兵事宜。并置磐石营,配防倭守备以加强海防。
  乐清县城设惠民药局,设官领医。

1369)明太祖洪武二年
  降瑞安、平阳两州为县,温州府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4州县。
  在府城设温州卫,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原郡署处(今鹿城区公安局),下辖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建温州卫平阳守御千户所,有千户等官18员,旗军1232名,隶温州卫,设江口和镇下二关。
  为防止倭寇侵扰,在县城增设备倭守备。海防承宋制,设陆汛13处,其中右营游击所辖陆汛均在瓯江以南。城守营都司所辖陆汛,有七汛在现永嘉县境内。分别为罗浮汛、枫林汛、西洲汛、韩埠汛、河田岸汛、乌牛汛、碧莲汛。
  五月,倭寇掠温州、乐清及中界山等地。方国珍及张士诚余党亡命入海,勾结倭寇掳掠永嘉、乐清、玉环山及中界山(今洞头)等沿海村庄。倭患扰温始于此。自明太祖洪武二年到明毅宗崇祯五年(1369-1632),在这263年里,倭寇多次侵扰温州。
  瑞安州学恢复为县学。县学正殿、东西庑廊、讲堂、斋舍相继得以修建。

1370)明太祖洪武三年
  十一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是年,王大渊(字如渊)授永嘉县儒学训导。县志儒林有传。撰有《诗书题断》,今未见。
  是年,明代诗文家、平阳张著(字则明,号永嘉子)中直隶乡试,授肤施县知县,后升江西临江府同知,持行清谨,所至有政绩,以疾终于官。博学工诗,元至正(1341-1367)间游学姑苏(常熟),因兵乱道梗不得归,定居常熟,学者争师之。举荐为州学训导,便居家于此。享年六十岁。平生诗文甚富,著有《永嘉集》,今存。另与金文徵、黄廷玉唱和,有《长安唱和诗集》。撰《易经精义》,今未见。
  是年,瑞安设江南总铺(飞云铺)及江南驿道,与今瑞平塘河并行,南通平阳县治。

1371)明太祖洪武四年
  为防止沿海居民支助方国珍,下诏“禁海”,“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敢有私与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十二月,靖海侯吴祯改编方国珍旧部(温州、台州、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共十一余万人,归各卫为军。
  在此前后,诏定驺摇为“汉东瓯王”。
  是年,温州知府汤逊重修元至正末战火毁坏的温州府学。

1372)明太祖洪武五年
  朝廷将温州等地660艘海船改造成多橹快船,用于抗倭。
  温州卫设沿海巡检司10处,管辖93处烽堠。建梅头巡检司城。二十年(1387),巡检司迁东山,并筑城。
  六月,倭寇犯平阳县境,平阳所百户王星义率兵星夜往击,寇败退。县人孔旸为作《王将军破倭寇序》以纪其事。
  平阳徐兴祖(字宗起)举于乡,为温州府学训导、教授。受学于史伯璇,黄淮是他再传弟子。以性理之学开导诸生,登显仕者众。撰有《易经讲义》,已佚。

1373)明太祖洪武六年
  为抗倭,兴建乐清新城。南筑石城连接东西两塔山,东、西、北三面均为土城。
  是年,僧智顺逝。智顺,字逆川,瑞安人。铁关枢公入室弟子。曾于瑞安大龙山报恩寺、温州江心寺为师,在温州颇有名望。撰有《善财南询华藏海因缘》等,宋濂有序。今存《逆川智顺禅师语录》一卷。生平见宋濂《銮坡后集》卷九《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碑铭(序)》、雍正《浙江通志》。
  是年,僧慧照逝。慧照,字大千,永嘉人,元天历元年(1328)出世于乐清明庆寺,有语录若干卷,生平见宋濂《翰苑续集》卷六《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大千禅师照公石坟碑文》、雍正《浙江通志》。

1374)明太祖洪武七年
  增筑平阳县城,周长632丈,面宽9尺,堞58O口。
  是年(一说1372年),青田盐贩周大豹等六百多人,出入瑞安筱村、百丈(今属泰顺)等地,杀死泰顺三魁巡检。平阳所千户卫命潭济往捕送狱。

1375)明太祖洪武八年
  四月十六日,刘基因胡惟庸诬陷,忧愤成疾,殁于南田故里,年65岁,敕葬南田夏山(今文成西湖乡坟前)。
  七月,飓风暴雨,海溢潮高3丈,沿海四县居民多淹没,平阳溺死2000余人。事闻,诏遣吏部主事罗寔等至郡设祭,赈恤被灾人户。
  八月,暹罗(今泰国)遣正使冒罡坤倍、副使诏氈哆罗携布疋、绵被、象牙、胡椒、黄腊、降真香及大象等贡物,乘船来华朝贡,遇风漂泊至温州,温州卫差官送其至京师。
  是年,下诏天下立社学。延师德以牧民间子弟,导民善俗。于是乡社皆置学,令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永嘉有官办社学97所,在城10所,在郊4所,余在各都。规定读四书五经,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随后,温州各县先后创建,以平阳最盛。弘治间平阳县令王约将所有僧尼寺院都改为社学,达60余所。万历间平阳县令万民华又添30多所,至清代温州各县社学继续有所发展。是年,乐清有社学10所。
  是年,重建灵岩禅寺。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重建,规模缩小,现基本保持雍正年间的建筑风貌,寺中保留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石刻。
  是年,刘基长子刘琏(1348-1379,字孟藻、梦藻)遵父遗嘱,悉取先父遗文上京进献谢恩。太祖朱元璋见其举止安雅,对答敏谨,十分赏识,夸为“忠孝具著”,且念其父佐帝开国之功,意留朝廷事用。洪武十年(1377)秋,授承务郎、考功监丞,一月后兼试监察御史。次年,除江西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政绩优异,受朝廷褒奖。时江西布政使沈立本馅附权相胡惟庸,结党营私。琏性刚毅,嫉恶如仇,以忠信介直自处,临事决议秉公而断,为胡党所不容,终于忧愤成疾,为全节操堕井而死,年仅32岁。著有《自怡集》1卷,诗作94首。刘琏诗以词旨高雅、运思深挚者居多。部分诗流露出其忧国爱君之情。《四库书目提要》评赞:“今读其诗,顾乃温柔冲淡,怛然爱君忧国至情……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殆于驾两宋而上之,以继犁眉诸集,可谓不愧其父。”参见《明史》卷128
  是年,置磐石卫,造战舰,练水兵,并在黄华山外设水寨,拥有战船30艘。
   是年,平阳人杨柏存在矾山造伪钞。

1376)明太祖洪武九年
  浙江行中书省改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下设杭严、嘉湖、宁绍、金衢、温处5道,分巡各府。
1377)明太祖洪武十年
  正月初一,倭寇自海上攻楚门,官兵还击,获倭船一艘,杀倭寇13人。
  重修江心西塔,七级浮屠屹起于江表,四众观瞻,莫不以为多宝真身复现。

1378)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温州府学教授徐宗超(兴祖)、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之青年宿学,相与采摭讨论,考究延祐《东瓯志》而续补其所未备者,辑成《温州图志》一部。
  是年,平阳王宗远(?-1382,名珪,以字行,象冈即今白沙乡人)被荐,任光禄寺丞,便以“居其位思死其事,食其禄不避其难”一语自勉。性刚直,敢于说话,不避权贵。后任吏部用稽勋员外郎,曾荐举了四个处士任为郎中,又荐江南崔正为杭州知府,襄阳王敏为御史,延安陈宗代为太常。时论以为王宗远能“知人”。迁大理寺丞时,平反了江西疑狱20余起,释放了无辜“罪犯”二百余名,前后上过十三道奏疏,未尝妄杀过一人。他说;“民可近不可下。民近者王,民下者亡。”明太祖以为忠诚可靠,提升为左佥都御史,在任上条列了20条禁约,都被嘉纳。后被明太祖怀疑为朋党,革职流放到云南驯象卫。礼部尚书高信(至怀)上疏,说王宗远一向忠直纯厚,不宜如此重处,应从宽发落,以开言路。太祖下令召还,王宗远却在归途中得病,于洪武十五年(1382)逝于九江,死后追赠都御史。遗作有《肃庵集》。

1379)明太祖洪武十二年
  在瑞安城关东门外隆山之巅重建隆山塔,明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年间相继重建、整修。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砌筑在须弥座式的台基上,六面七层,木构腰檐,翼角飞翅,风铎叮咚,声闻十里。外施回栏,内设扶梯,可登临远眺。清同治二年(1863)闹灯会时失火,塔内木构建筑尽被焚毁,旋修复。

1380)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永嘉余尧臣卒。余尧臣(1320-1380),字唐卿,元末寓居吴中(今苏州),与高启、王行、张羽等称十才子,当时高启家居吴县北郭,尧臣等均住邻近,又号北郭十友。尧臣初为张士诚幕客,明初谪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明洪武二年(1369)放还,授新郑(今河南开封)县丞。著有《菜薖集》,已佚。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曾游雁荡,留有《与内弟周思敬晚过雁荡僧舍》等诗。
  是年,刘基次子璟与长孙廌将刘基词集《写情集》付梓,凡4卷,收词242首。
  是年,少数倭寇乘船在乐清霞堡崖头登陆,村民郑则之等阻击之,被杀害。

1381)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命各府州编制黄册,以管理户籍、赋役。
  明代城区实行隅厢制。郭内置隅,郭外置厢,在隅、厢以下设总,总以下设总甲,并立巡警铺,夜间按次巡逻。是年编定册籍,每隅、都以110户为图,编成10甲,内选10户丁田多者充里长,其余人户每10户为1甲,轮流充当甲首,十年重选,有故则补顶其缺。温州府城置4隅,东南隅辖18总,西南隅辖18总,东北隅辖9总,西北隅辖15总,城外置4厢,城南厢辖7总,广化厢辖6总,集云厢辖5总,望京厢辖2总。在农村中则置乡、里、庄、都、图。是年,乐清全县分2隅、6乡、34都、255图。
  为防御打击倭寇侵犯,从平阳至山东,共建立59座卫所城。温州地区共建有三个卫所:温州卫辖海安所、瑞安所、平阳所,金乡卫辖蒲门所、壮士所、沙园所,磐石卫辖宁村所、蒲岐所、后千户所。
  十月,青田人叶丁香、文成黄坛人吴达三,在平阳、瑞安起义,占吴窟山(南雁镇吴山)为根据地,杀巡检,掠官府,各地响应者云集,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建立20个寨,并进兵攻下青田,焚烧县署。起义军别部还攻到丽水、松阳、遂昌等地。次年二月,朝廷派延安侯唐胜宗领兵到平阳镇压。起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退到处州。次年,矿工起义遂告失败。
  是年,平阳方子深(?-1381,原名渊,号果庵,以字行,白沙人)由王宗远推荐,任礼部郎中。太祖召见时,他呈上《时政八疏》及《救时急务十四事》,很受赏识,并赐以金银绸帛,进兼鸿胪寺卿。由于权奸势力盘根错节,方子深被借故弹劾,下狱处死。宁海方孝孺写《果庵传》为之昭雪,其中说:“国初俊彦群兴,惟先生不避刀锯,屹然敢言,抑奸排伪,不少姑息。”遗著有《葺巢集》,在变故中散失。
  是年,僧时蔚逝。时蔚,俗姓金,号万峰,乐清人,生于元大德七年(1303)。有《参禅警语》传世。《温州府志》有传。又见《吴中人物传》卷12

1382)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颁布“禁例”8条于天下学校。有明一代,共举行进士考试92次,平阳从洪武十八年至万历十七年(1385-1589)的205年中有进士24名。举人则自洪武三年至崇祯十五年(1370-1642)有56名,贡生(岁贡、选贡、思贡、副贡)有193名,人才显见凋落。
  苏伯衡约于是年撰成《苏平仲集》,集中有大量有关温州平阳的诗文。

1383)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四月,倭寇扰平阳金乡(今属苍南)及县城,被官兵击退。
  是年,火灾烧毁平阳县公署。次年,县令糜性善重建。

1384)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浙东沿海诸郡,整饬海防,于沿海建卫城。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同乡,明代初年开国功臣。因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授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明太祖朱元璋谋解诸将领兵权时,汤和首先上书自请解除兵权,归返故乡。
  重造温府开元教寺。开元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由于代有其人,故其毁也随复,而其夺也迄归。
  于横阳古道上岭山东南设站,供过往军马憩息。其处即名马站。
  是年,倭寇侵犯乐清岐头。

1385)明太祖洪武十八年
  明政府因倭寇扰边,徙海中居民,以虚其地。洞头居民内迁,玉环列岛被废弃。后倭患稍平,又有人返回居住。
  是年,张孟仪任永嘉县学教谕。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作《永嘉县儒学新修庙学记》。
  是年,永嘉叶宗(字允承)登进士第。永乐间(1403-1424)任新化县丞,廉明奉公,洁己爱民,在任三年,升吏部考功主事。新化父老到帝阙请留再任,朝廷允其请,留任县丞。在任政通人和,决事明察果断,远近感化,后升黄州知府。

1386)明太祖洪武十九年
  汤和命温州卫指挥使王铭修缮整治府城,增筑外垣,疏浚城壕。城周18里,高32尺。设7门。
  是年,日本僧人太初(俗姓张,名启元)偕徒大方入沓石山梅公洞(今泰顺莒江乡境内),见四山环翠,洞上有细泉下注如珠帘,两石相沓,下可留二十余人,遂于洞中建“沓石庵”,驻居梵修。次年(1385),又于罗阳城东山交复建龙护寺(俗称山交寺),有徒众四十(一云四百)。时浙南闽北参访者络绎于途。永乐四年(1406)又建石塔于寺南,五年(1407)三月一日,入塔端坐,偈毕圆寂,享年75岁。太初圆寂之后,其徒心照承志,开荒造田,自力耕食。今寺后山弯中尚存有明天顺三年(1459)县教谕熊相所撰《山交寺开田记碑》,详其开荒造田事迹。太初儒释道皆通,9岁削发学禅,明洪武间(1368-1398)曾来中国,历游名山禅林,讲求佛法。著有《禅宗语录》3卷,已无存。
  是年,乐清朱希晦(1309-1386,号云松,瑶岙人)卒,临终交代,将仅有数亩薄田悉数供入祠中作祭祀之用。虽有五子,只给所作《云松巢诗集》一部、端砚一方、古本《文选》一帙,遗嘱:“汝可守此,无忘我素志!”希晦胸襟开朗,不受拘束,节俭勤学,博通经籍,更以诗名重一时。明洪武初年,以贤良被召进京,授官朝列大夫,不领朝命而归。归来时已须发皓白,因与四明吴主一、箫台赵新等游咏雁荡山中,人称雁山三老。
  赵新,字彦铭,乐清蒲岐人,明洪武初年举儒士,授本县训导,擢开封知府,因坐事被削降为书吏。不久,又起为国子助教,升山西右布政使。未几,内召为翰林修撰,备顾问。因年老引疾致仕。明初,太祖惩元代弊政,对贪污之吏以斧锧痛加惩治,而赵新独以清廉谨慎保其始终。太祖特制保身敕谕遣送回家,并额其门曰“保身致仕”。著作有《四书说约》、《行秦稿》等。

1387)明太祖洪武二十年
  倭寇侵扰江浙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筑城设防。汤和监造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设指挥使司,以抗御倭患。同时在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增设宁村、蒲岐、海安、沙园、蒲门、壮士等千户所,并设烽火台22座。在状元岙岛沙角设砦,置烽堠。根据明初军队编制,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府)设所,连郡设卫。大约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温州府作为抗倭重镇,有三个卫、八个千户所,有兵约二万多人,超出一般郡县20倍之多。
  是年,置金乡卫,设卫指挥司,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等官共97员,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旗军4928名。下辖蒲门所、壮士所、沙园所。金乡置卫筑城,城内以八卦乾坤布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鲜明的军事特色。城墙以条石砌建,内夯黄土和砾石,卫城周围930步,高19尺,趾厚2丈,有堞1650口、窝铺43室。城门4,各设城楼;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四座城门均为拱形砖砌,各门均有瓮城,现仅存西门。水门2,濠深3丈,阔6尺。城墙外有完整护城河环绕,城内河道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城内建营房3167间,设5所,每所官兵近千人。东门内建上下二校场和一演武厅。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充设在金乡狮山上,配备了瞭望台。金乡卫共设有11寨,15堠,14烟墩。金乡卫中心处是大、小仓桥,为部队囤积军粮之所。整个金乡卫城体现了设计者严密布防的匠心。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至今保存完好。从洪武五年(1372)六月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间,共击退来犯倭寇近10次。期间,金乡涌现出陈仓等众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
  是年,为防御倭寇,金乡卫城所辖蒲门、壮士两个千户所城相继建成,后废壮士所,并入蒲门所,合称蒲壮所,隶属金乡卫。城周围530步,高15尺,阔12尺,城门3座,垛611口,敌台6座,窝铺22座,是一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乾隆元年(1736)、嘉庆初年(1796)先后重修,保存尚完整。城垣由块石垒边,中间用夯土。除东面威远门、西面挹仙门、南面正阳门外,还有护城门。各设城楼,并统有瓮城;北面城墙依山而筑。门楼为木构建筑,城门为拱券形结构,由规整块石砌筑,城外有护城河。民户有四丁以上的,抽调一丁为戍卒。
  是年,在永嘉县城东50里瓯江口南岸去海一里处(现为龙湾区海滨镇西南部)建宁村寨城,隶属磐石卫,有千户等官16员,旗军1175名,辖沙沟、沙村、长沙三寨。城周3里有余,共600余丈,周围有护城河,为海防守御要地。又在县城防守要地龙湾建龙湾寨,拨旗军防守,在中界山设巡检司,有弓兵100名。
   是年,汤和主持在海安建造千户所城以防倭寇骚乱。城门共4座,今仅存东城(其余城墙、门均于1949年前后毁坏)墙一段及宾阳门城楼。
  是年,信国公汤和在视察乐清沿海后,奉令筑磐石卫城和蒲岐寨城。蒲岐寨城始建于宋淳熙间(1174-1189),信国公加以修整,时城周长600丈,高2.2丈,厚2丈;城门4座:东为海国门,西为半壁门,南为东来门,北为广升门,各有瓮城。后几经迁复。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建后更名四门:东为保泰门,西为定安门,南为蔚文门,北为镇武门。
  是年,瑞安巡检司由梅头迁至东山,并筑城,城周155丈、高2丈,门1。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朱沾督民重修,城增高4尺,今圮。
  是年,因倭寇扰边,徙海岛居民于内地,今玉环县境楚门港(今漩门港)以南玉环本岛等海中诸山全被迁弃。楚门老岸横山(今楚门镇西青山)乃置楚门御倭水军千户所,始属磐石卫,后隶松门卫。并徙玉环岛居民于内地。约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合舟山、南田、岱秀诸岛,计被迁11.5万余户
  是年,倭寇侵扰浙南,温州府曾在温州卫、金乡卫、磐石卫及其下辖的千户所共置烽堠台寨83处。其中金乡卫有庙背、屿门、舥艚等40多处;蒲门所有程溪、小竹、南堡等14处;壮士所有高阳台、光山墩等4处;宁村所有黄石浦、沙沟等6处,平阳有江苹寨、蔡家山台等8处,其他尚有陡山寨、仙寨等9处。
  是年,信国公同时开浚永嘉城内各河。
  是年,分区编造以土地为主的图册,据以征税。
  是年,延绳钓捕捞作业开始发展。
  是年,暹逻(今泰国)船只来温州互市,温人购其沉香诸物。
  是年,永嘉陈敏(1361-1431,字克政,号雪溪,楠溪烘川即今溪垟乡上烘头村人)中举,任建阳知县,慎刑罚,均徭役,兴学校,勉士子。后擢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继调湖广按察司佥事,再升太仆寺少卿。躬亲治理,从不懈怠,暇则引诸生之英秀者,聚私室讲论经史。著有《雪溪集》。
  在此前后,在浙江省内开辟六条驿道,其中一条从杭州经绍兴、宁波、台州至温州。

1388)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
  瑞安卓敬(1348-1402,字惟恭,号海幢,瑞安市飞云镇卓岙人)殿试廷对第二(榜眼),授给事中,后升任户部侍郎。少时聪颖绝伦,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俱佳。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参加殿试,获亨泰榜榜眼,授户科给事中。卓敬秉性耿直,无所避忌,当了谏官后秉公直言,敢于揭露六部百司,批评朝政,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死,嫡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号建文。建文初,朱元璋四子、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来朝,以长辈自居,对已就帝位的侄朱允炆傲慢无礼,卓敬连夜密疏建文帝:燕王雄才大略,极似太祖,且兵精马强,北平又是战略要地,宜及早剪除,杜绝后患。并建议朱允炆徙燕王朱棣于南昌。但仁弱的建文帝没有采纳卓敬谋策。后果然不出所料,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明成祖上位后即执拿卓敬押上大殿,严厉斥责他当初“徙燕”之疏、“离间骨肉”之罪。但又怜惜他的才能,没有立即处死他。后因卓敬仍不改初衷才杀了他,并连诛三族。抄没之日,“一室肃然”,金银财物竟一无所有,唯有书画数轴,在场的人无不面面相觑,想不到卓敬身居朝廷财政要职,竟如此清廉奉公。朱棣虽杀卓敬,也不禁赞叹道:“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卓敬精通天文、地理、律历、算数、兵书、刑法、书法,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著有诗文50卷,今瑞安玉海楼尚藏《卓忠毅公遗稿》一部,内有不少诗作,其中以咏梅为最多。文如其人,卓敬对梅花铁枝钢骨、斗雪傲霜品格情有独钟。后人尊奉他为“瑞安四贤”之一。

1391)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
  明朝实行以丁输赋,十年编审一次;并实行抑制豪强、奖励开荒、解放奴婢和提倡早婚等政策,温州人口逐渐增加,四县计有178599户,599068口。其中永嘉县计有51949户,169460口。乐清县计有35130户,132468口。有田、地、山、塘、荡等共267.87万亩,户均耕地15亩余。
   于乐清县城宣化门(今新仓路)置常平仓,储谷六百余石。
  九月,倭寇侵犯蒲岐所,被当地军民击退。

1393)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温州沿海中界山、梅头、琯头、蒲岐、龟峰、舥艚、江口、仙口、三山、小鹿、沙角等11处设巡检司,管烽燧93所。洞头成为温州沿海11个巡检司之一。
  三月,倭寇船数十艘包围炎亭寨。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帖木儿调善射弓兵埋伏于卫城上,自率数十兵赴炎亭,佯退,倭寇大举追击,察罕帖木儿且战且退,至迎旭门下,城上伏兵齐出猛射,察罕帖木儿率兵反击,倭寇大溃而逃,擒斩甚多。

1394)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倭寇复犯平阳壮士所城,副千户王山率兵抗击阵亡。寇退。
  调宁波卫前所千户沈忠率军千余人屯戌瑞安千户所,调宁波卫左所千户崔旺率军千余人屯戌海安所,调定海昌国卫钱仓所副千户廉高领军千余人屯戌沙园所,后部分外籍官兵留瑞。
  在瑞安县城小东门外临江置大较场,在县城大东门外城下及第三巷城下分别置左、右营较场(俗称小较场)。
  在平阳西阳坡(今苍南繁枝乡)兴筑和尚埭,并在藻溪滩下建拦水坝,可自流灌溉农田三千余亩。
  在平阳修筑了吴南堰。
  下令民间禁止使用“番货”,借以断绝外货的销路。
  蕃薯种植从福建引进。
  日本智惠和尚将温州柑桔引种其国。
  是年,永嘉夏遂禄(字克受)登进士第,累官云南参政,所至有政声。后退居林下,风致高雅,恬然自安,不改寒素家风。

1395)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
  汤和病死。朝廷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知县李廷珪在永嘉县学建先贤祠,西南辟戍营地,通兴文街。

1396)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
  瑞安黄潮光以明经举,授本学训导。潮光系卓敬门人,曾为卓敬作年谱、行状。

1398)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
  二月,倭寇二千余众侵扰乐清海澳寨、楚门千户所等处,千户王斌、镇抚袁润等战死。
  是年(一说1388年),丽水、平阳等7县设银场局。平阳陆续在焦溪、天井洋、赤岩诸山开采银矿,岁课银二千八百余两。永乐时增至八万余两,宣德时又增至九万余两。

1399)明惠帝建文元年
  平阳汤宗(1365-1427,字正传,昆阳镇南郊儒林里人)升任山东按察使,迁刑部郎中,出任苏州知府。时苏州连年水灾,民多流离,逃亡严重,欠租百万余石,汤宗不忍催逼,说服富民出米代输,出米代纳,富户知其爱民,不到三个月即全部完纳。后任户部主事,迁南京大理卿。居官三年,吏畏而民悦之,阖境数千里之地,莫不称其美而想慕其为人。因一生忠直廉能始终如一,诏遣官赐祭治葬。

1400)明惠帝建文二年
  永嘉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登进士第,任左春坊司直郎,升府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修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1401)明惠帝建文三年
  九月,倭寇攻乐清蒲岐,不成。
  十月,倭寇又在炎亭登岸,金乡卫指挥佥事戴顺闻讯立即单骑驰援。时倭寇已攻入寨城,杀守寨官兵,并乔装官兵列队海口。戴顺趋前,方知受骗,挥刀连斩数寇,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1402)明惠帝建文四年
  刘基次子刘璟(字仲璟)自经死。刘璟(1350-1402),宇仲璟,一字孟光,自小好学,通诸经,喜谈兵,究韬略,论说英侃。洪武十四年(1381),温处叶丁香、吴达三起事,朝廷命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璟参予帷幄,初露锋芒。胜宗凯师还朝,奏及璟之才略,明祖朱元璋喜赞:“璟真伯温子也。”遂每年诏召入朝拜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授阁门使,赐“除奸摘佞”铁简临朝,命“百官不法,持此纠正”。后擢谷王府左长史,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明建文二年(1400),进《闻见录》数万言陈述兵事,未听,命归里。明成祖朱棣登基(1402),惜璟才望,欲用召入朝,璟称疾抗命,乃大忤旨入狱,当晚,以辫发自经狱中。明崇祯间追封大理寺少卿,谥“刚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著作有《易斋集》、《闲闲子集》、《越吟稿》、《遇恩录》、《闻见录》等。《易斋集》诗文2卷中,有诗148首,骚、赋、琴操等14首,文48篇。明末杨文骢为《易斋集》作序评:“其诗歌小赋,情旨缠绵,音辞亢爽,恻恒而和平。序记之文,议论光伟,笔势雄健,斐然成章矣。”清《四库全书》有收录。
  是年,户部侍郎卓敬以燕王朱棣存夺位之心,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徙朱棣于南昌,未被采纳。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帝位,责方孝儒、卓敬等以离间骨肉罪,劝卓敬移忠自己,不从,卓敬被诛三族。

1403)明成祖永乐元年
  设浙江布政使司温处道,温州府属之,县仍属温州府。
   八月,迁浙江等九省殷实富户充实北京。

1403-1424)明成祖永乐年间
  七任学正朱思宁告归,创设白岩书院,址设永嘉花坦朱垟村,以训族中子侄。
  陈顺辰在永嘉茗岙设茗屿塾,延请戴时雨执教。
  平阳天井垟、赤岩山及后属泰顺之焦溪、龟伏、净水等地开采银矿。

1404)明成祖永乐二年
  永嘉郭纯(1370-1444,初名文通,号朴庵)被荐入朝,待诏武楼下。郭纯少聪敏,善丹青,擅长山水画,作品优雅,极称成祖之意,赐名郭纯。宣德年间(1426-1435)升阁门使,宣宗朱瞻基绝爱其画,曾书“江南秀才家”五字以赠。
   在玉壶外楼垟村(今属文成)建崇福寺,清道光六年(1826),寺僧隐庵增建钟鼓楼,同治五年(1866)前进朽坏,祝华为之重建,改称玉泉寺。现存为头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西方殿四进。寺后建有无量佛塔,壮观宏伟。

1405)明成祖永乐三年
  在泰顺三魁镇刘宅村创建刘宅桥,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次重建。

1406)明成祖永乐四年
  永嘉郑柱(字仲砥)登进士第,授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永乐九年(1411)转河南提学副使,升布政使司参政。致仕后,在家端居静养。年75岁卒。

1407)明成祖永乐五年
  《永乐大典》修成,历时五年,22937卷,11095册,是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亦为世界之最。《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大量温州著作。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1408)明成祖永乐六年
  僧永嘉妙智逝。《温州府志》有传。

1409)明成祖永乐七年
  知府黄信中、通判欧阳继等重修温州府庙学。黄信中,江西余干人,廉介自守,在郡多有异政。
  是年(一说1412年),永嘉周文褒登进士第,历官河南左布政使,励志勤政,察官民利弊,即上奏而兴革之。凡属吏犯错,严惩不贷,声望赫然。学行卓绝,尤善楷书。见《明史列传》。

1410)明成祖永乐八年
  十月初五,倭寇犯乐清蒲岐,千户杨文战死。同日,千户崔兴、百户洪春等在霞堡海面与20多只倭船相遇,崔、洪等自寅时鏖战至申时,矢炮俱尽,先后阵亡,倭寇亦退去。
  是年,乐清高僧慧心(号鉴空)、瑞安虞元璩、永嘉张文选,因通儒释二典,善晋书,应召入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慧心(?-1418),号鉴空,乐清方姓人之子,少年在白鹤寺剃度为僧,学行俱优,尤精于内典,善于晋代书体,得其精妙。编修完成后返寺。永乐十六年(1418)坐化,赐谥“阐教大师”。
  张文选(1374-?),字士铨,永乐四年(140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继进文渊阁,受《易经》于平阳徐兴祖,信实守礼法,常说读书不躬行,虽读何益。参加修纂《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卒年36岁。著有《易经讲义》、《四书训解》等,今佚。见黄淮《介庵集》卷12

1411)明成祖永乐九年
  倭寇掠磐石。犯金乡及平阳县城。

1412)明成祖永乐十年
  诏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十六年(1418)又颁发《纂修志书凡例》,于是修志之风渐盛。平阳在正统、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皆修有县志,但刊行本已佚,仅有隆庆志手抄本和万历志手抄残本传世。清代先后编过7部县志或志补、志考。1925年有刘绍宽《平阳县志》。自元至民国,共编有16部县志或手稿。
  由于官府残酷剥削,导致浙南矿工长达一百多年前仆后继的起义,加之倭寇对温州长期骚扰,以及人为隐漏,温州人口又逐渐减少至户166440、口486580。其中瑞安户36190,口116195
  平阳修筑捍潮堤堰130里,瑞安亦修筑海塘。

1413)明成祖永乐十一年
  正月,磐石卫百户罗铭领军青澳门水寨(今洞头县黄岙镇),巡哨至分水山(今玉环县楚门之南)洋面,突遭倭船27只环攻,力战阵亡。
  是年,倭寇犯金乡卫、沙园、眉石岙,温州卫左所副千户沈忠力战身死。

1414)明成祖永乐十二年
  九月,明成祖诏瑞安虞原璩赴史馆,令同大学士黄淮一起修纂皇考玉牒。虞原璩,字叔囿,幼颖敏,博览群书,词翰兼美,尤善楷书,其学远宗伊洛之传,近师陈(傅良)许(景衡)之学。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事竣,将授官,以母老辞归,居瑞安,益修学行,为郡守何文渊所重。万历《温州府志》有传。著有《环庵遗稿》10卷,传世。

1415)明成祖永乐十三年
  修《瑞安县志》,距上次修志一百余年,今佚。
  是年,永嘉方以正(字以礼、秉中)登进士第,授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调赣州同知,多善政。著有《藏山名世集》、《五经诸解》,今佚。

1417)明成祖永乐十五年
   五月,倭寇又犯金乡、平阳。
  五月初五,倭寇攻乐清磐石不克,乃在船上布疑兵张灯佯攻,于其夜潜师攻陷县城,大肆屠杀居民。及寇退,朝廷以失机之罪,杀指挥千户、百户等30余人。

1418)明成祖永乐十六年
  六月,中官张谦出使西洋回国,在金乡海面遇倭,即予迎击,俘寇数十名,押送至京都,朝廷大臣请求皇帝杀之,皇帝却以宽宏为怀,放还日本。
  乐清奉诏修县志,遵朝廷统一规范,至次年修成,共8卷,即今存永乐《乐清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乐清县志。

142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
  乐清蔡光亲(乐成云门即今北门人)登进士第。洪熙元年(1425)任福清知府,时有内臣奉旨来福建勒索宫廷用物,各县多遭骚扰,供奉不计其数,独福清拒之,不受其害。任内廉洁能干,政绩显著。

1423)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
  温州自秋至明春不雨,晚禾无收,早秧亦不能下,民大饥,草根树皮食之殆尽,死者枕藉于道。

1425)明仁宗洪熙元年
  设温处整饬兵备道。
   是年,平阳林仕真(水南派下第十八代嗣教师,修炼于平阳城南广福宫)赴京参与修荐扬大斋,获朝廷厚赐褒奖。

1426)明宣宗宣德元年
  五月,飓风起海上,拔木震石,声撼陵谷,屋瓦飞舞若败叶,暴雨如注,淹及半扉,计所损禾稼十之七八,坏庐舍数千区。
  是年,谢庭循在家乡鹤阳筑临流亭,并绘《临流亭》画呈宣宗朱瞻基。宣宗颇表欣赏,据画赋诗七律一首:“清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泉声处处闻。半湿未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树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今鹤阳村临流亭旁摩崖上镌“兰玉台”三字,左镌“闾人谢书”。
  谢庭循(1377-1452),名环,一名德怀,号乐静,以字行,鹤盛乡鹤垟村人。父时中,字必达,号清趣,工画,诰赠武德将军、锦衣卫千户。庭循幼承家学,多才多艺,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在温有盛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被召至京供事内廷。宣德年间(1426-1435)进入宫廷画院,授锦衣卫百户,未几升千户。与宣宗朱瞻基接近,常有诗画往来,大受赏识宠信,御赐“笔精入神”图章一方,以后又屡赐诗、画、衣服、宝带等物,时人称他“清谨有文”,正统年间(1436-1449),与太子少师建安杨荣、太子少傅庐陵杨士奇、礼部尚书南郡杨溥、詹事府少詹事泰和王直、临安王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江钱习礼、安成李时勉、泰和陈循、左春坊庶子吉水周述等上层人物结为莫逆之交,称为“杏园十友”。景泰元年(1450)升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庭循先后在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任职,恩宠不衰。晚年隐居乐静轩(在北京城北郊),吟诗作画,生活恬静。谢庭循诗画均工,惜留传不多。诗存3首,其一为《临清楼寄鹤阳诸侄》。诗画作品有《梦吟堂集》、《杏园雅集图卷》等。现存传世精品3件,以《杏园雅集图》最为著名。另有《云山小景图》册页,19824月出土于淮安明代王镇墓中,为谢氏难得之佳作。

1427)明宣宗宣德二年
黄淮因病回温休养。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成祖朱棣即位,召对称旨,遂与解缙等常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不久入直文渊阁,专掌制诰。永乐元年(1403)秋,升翰林编修,进侍读②。二年(1404)主会试,朝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皇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1407)升右春坊大学士,掌东宫笺奏事。次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受命辅导皇长孙。七年(1409)成祖北巡,命黄淮、蹇义、金忠、杨士奇四人留守以辅太子监国。八年(1410),成祖征战在外,长沙李法良谋反,淮识破汉王朱高煦阴谋,力劝太子遣老将李彬平叛,得以成功。十一年(1413),成祖再巡,淮仍留守以辅太子。十二年(1414),成祖亲征瓦剌还朝,太子遣侍讲黄淮等迎接稍迟,被汉王朱高煦诬陷,囚禁十年。二十二年(1424)八月,仁宗即位,淮因“从容调护”有功,出狱,升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仍入阁办事。洪熙元年(1425),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仁宗死时,淮和杨士奇危难中佐郑、襄二王监国,候太子来京,因忧危而吐血。宣宗〔德〕元年(1426)宣宗亲征朱高煦,命淮留守以佐二王监国。宣德二年(1427)因病辞官,奉养老父,父以九十高龄寿终正寝,御赐祭葬。赴北京谢恩,宣宗朱瞻基设宴款待,并赐长诗送归永嘉。英宗立再入朝。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卒,谥文简,葬于永嘉大罗山(今瓯海区)。居里后称黄府巷,在信河街。黄府旧有奎文亭、诗碑,并有少保黄文简祠和御书楼,黄淮历事太祖至宣德五朝,两朝辅相,但功成不恋位。家居温州二十余年,放情田园山水间,怡然自得。成祖赞其:“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明史》有传。《明书》118卷评其“神识洞朗,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著作有《介庵集》11卷、《省愆集》、与杨士奇合编《历代名臣奏议》350卷,是一部“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的合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年,乐清范霖(?-1446,字时雨,号月松,县城人)登进士第,为使臣,出使外国。外国赠以土物,一无所受,归国时,行李空空如也。后擢升为御史,弹奏廷臣错误,不避权要。时都御史周铨苛刻贪暴,他联合十三道御史劾奏铨不法之事。铨惧怕,自刭而死。于是帝责备,范霖因此而下狱,被论死罪,但绝无悔恨。后因有诏体恤刑犯,才得以减罪免死,出狱后十余日病卒,人皆称真御史。

1428)明宣宗宣德三年
  重修谢公亭于江心旧址,其亭10楹,高12尺,深16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杂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

1429)明宣宗宣德四年
  中书舍人胡宗韫辞官回乡,在永嘉豫章对岸凤凰山麓设石马书院。胡宗韫(1372-1461),原名景洪,字好古,号爱梅道人,永嘉豫章村人。自幼好学,书画无不精妙,尤善文史,以荐辟起为中书舍人、征仕郎。自洪武三十一年至洪熙元年(1398-1425),入文渊阁与诸同僚修《宋太宗实录》、《宋仁宗实录》。因办事干练,曾先后得到宣宗四道敕命嘉奖,以及宫绢、裹绢、罗衣、宝镪等赏赐。著有《归田牧唱集》、《孝亲经略》,画册有《春谷藏云册叶》、《梅花册叶》。现该村留有给事厅、紫微楼、石马书院、荷花亭等旧址。

1430)明宣宗宣德五年
  何文渊出守温州,持身廉洁,勤政爱民,益尽心职,业绩突出。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江西广昌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授监察御史,历山东、四川按察使。何文渊任温知府六年,重视教育,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弊政,政化大治,时称浙东第一。何文渊曾作《书义庭训》、《四书讲义》,传于郡。
  是年,永嘉朱良暹(1390-1472,字士英,号永思,花坦乡花坦村人)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居官激浊扬清,声闻朝廷,擢为监察御史,奉敕巡按两广。治理军政,小心缜密,夙夜匪懈。监广东乡试,所取皆一时名士。后历任江西提刑、按察副使。天顺元年(1457)辞归。在职三十余年,清慎勤政,始终如一。越十年,诏进亚中大夫、资治少尹。著有《出巡录》,《谏疏二十章》、《永思堂文集》。
  是年,永嘉林补(字廷翊)登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直内阁,入侍经筵。笃志好学,为学深明二程(程颢、程颐)、朱(熹)张(载)之旨,著有《逊志集》,后从祀四贤祠。
  是年,叶水心九世孙、永嘉叶锡(字元圭、玄圭,号葵庵)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正统元年(1436)出任吴江知县,再调吴县知县。十三年(1448)升宁国府知府。专重德化,部属无贪吏,民因之富饶。国子祭酒陈敬宗赠诗:“名齐乔岳峰尤峻,心比澄江水更清”,人称叶青天,卒于任上。万历《温州府志》有传。又见《吴中人物志》卷3
1432)明宣宗宣德七年
  温州知府何文渊以“外方贡使往此,尽寓城中,因其扰民”为由,奏建馆驿于瑞安县城大东门外东安寺后,名东安馆驿(至清嘉庆时废)。明末又在城内东北隅济民桥慕德坊建驿馆,今圮。

1433)明宣宗宣德八年
  年仅12岁的瑞安任道逊被作为神童推荐上京应试,宣德皇帝闻而奇之,召至金殿试其书法,甚为嘉赏,后以书画供奉内廷,累官至太常寺卿。任道逊(1422-1503),字克诚,号坦然居士,晚号八一道士。弘治元年(1488)请老归里,居家16年,结清乐会,晨夕吟咏唱和,以文史声韵度晚年。任道逊书法,楷书结体匀称,笔意洒逸,作画擅长山水,笔法苍古清秀,是明初一位颇享盛誉的书画家。有《集云山樵语录集》。生平见吴宽《家藏集》卷64《明故通议大夫资治尹太常寺卿任公墓志铭》、《图绘宝鉴续编》。其岳丈孙从吉,瑞安人,永乐中以善画名,尤工梅花,称孙梅花,官至太守。
  是年,平阳鲍辉(?-1449,字叔大,昆阳岭门人)登进士第,初任工科给事中,后转刑科给事中。鲍辉在京供职期间,正值王振擅权,鲍辉不屈从于淫威,处处据理力争,甘冒各种风险,向英宗进献许多利国利民忠言。明朝对地方州县实行九年考满制,但在职官员往往都因在位所内买田置宅,娶妻立籍,不愿再调离别处,于是就千方百计弄虚作假。或是收买当地士绅,冒充民意,出面挽留;或是奔走钻营,打通上头关节,以求得继续留任。鲍辉认为这是地方吏治的一大弊病,因此奏请朝廷,着令吏部认真加以审核,如有徇私舞弊者,必须绳之以法。由于鲍辉所提奏议均系军国大事,而且有理有据,无瑕可击,因此大都被朝廷采纳。鲍辉在宦官专权、朝纲倾圮之情势下,敢于仗义执言,秉公执法,显示了素心不染、刚直不阿、一代清官的风范。鲍辉死后,许多人感于其忠义,作文赋诗予以凭吊。平阳万金长山留有鲍辉墓。城南孔庙傍(现平阳一中校园内)有忠谏鲍公祠,系乾隆间平阳知县徐恕所建。著有《金台啸稿》,已佚。

1434)明宣宗宣德九年
  知府何文渊重修永嘉县儒学,复建先贤祠于庑之西南。

1435)明宣宗宣德十年
  九月十一日,何文渊由礼部尚书胡滢荐,擢升刑部右侍郎。赴召离温时,温之官吏军民父老感泣遮留。及出城,男女送者万余人,填塞城门。居民在江之北者,率父老童稚望风拜伏,悲泣于岸侧。何乃留诗以别诸父老乡民:“作郡焦芳鬓短蓬,承恩又侍大明宫,行囊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何文渊在郡六年,无锱铢取之于民,布衣蔬食,处之怡然。瑞安名士虞原璩颂以“恭宽信敏惠廉明七字全”。文渊致仕后念念不忘温州吏民,告其子云“吾昔为温州郡守,温人载我实深,今去温数十年,心未尝不在温也!”温州吏民同样怀念何文渊,摹像于郡学先贤祠,原石碑立在府学大成门左,又绘像于东岳庙,岁时祭祀。处州冯公岭亦为立“却金馆”,公道自在人心。
  是年,诏天下卫所皆立学。温州设有温州卫、金乡卫、磐石卫,始建立卫学。

1436)明英宗正统元年
  是年,周旋状元及第。周旋(1397-1454),字中规,号畏庵,永嘉城区人。出身寒微,科场蹇滞,温州知府何文渊着意栽培,与乐清章纶等常在永嘉明伦堂谈经论史,学识大进。明宣德十年(1435)中举,正统元年(1436)登进士第,廷试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进秩左春坊左庶子,时年40岁,仍日夜勤学不厌,博览百家书籍,锐意史业,尤工诗文词赋。为文耻习陈言,务出己意,索笔千言立就,求者接踵于户。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贵族也先率部南侵,明英宗发兵亲征,在土木堡明军五十五万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南逃,另拥立英宗之弟成王朱祈钰监国(后为代宗景泰帝),亲自指挥作战,粉碎也先挟英宗进占北京的阴谋。周旋亦主张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广开才路,荐贤举能,改革弊政,上疏给景泰帝,洋洋六千字,对朝廷提出谏言十四章,又上《时事策》、《荐何文渊朱良鼐启》、《祭少保黄文简公文》等文疏。因疏中提出“迎驾处圣”被罢官。周旋为官廉洁清正,家教甚严,景泰三年(1452),从京寄《四戒》给其子周冕,贴于故居中堂以告诫子孙。第一戒中有:“礼尚往来,慎勿苟利,官府公门,毋或轻至”;第二戒中有“和睦邻里,勤俭持家,戌眠寅起,外肃内严”;第三戒中有:“待客留宾,随宜措置,毋亲小人,必近君子”;第四戒中有:“恃势贪多,劫夺无异,税粮早输,守法循礼”。著有《畏庵集》40卷和《书经庭训》。章纶为《畏庵集》作序,盛赞其诗“典雅闲淡,不加雕琢”。其《江心寺》诗:“江心胜景似蓬莱,占断壶天绝点埃。不与人间连世界,却从江上结楼台。巍巍古塔双峰峙,隐隐晨钟万户开。昨夜老龙来听法,满江风浪吼如雷。”至今犹为人传诵。葬于瓯海慈湖。
  是年,乐清陈钝(约139O-1469,字斯钝,号寿斋,竹冈即今玉环田马乡东西岙村人)登进士第,官行人,以清廉著称。出访朝鲜时,朝鲜世子亲赠重礼,陈钝不受,再进再却,并赋诗一首以明心迹,中有“天使非关贿赂来”之句,朝鲜人相顾动容。后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不久上疏乞辞。著《全归集》,又作《孝思图》等行世。玉环设厅建学宫后,陈钝入祀乡贤祠。《玉环厅志》有传。

1436-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朱良暹在永嘉花坦乡花二村建乌府(原名永思堂),嘉靖元年(1522)裔孙朱腆重修,改其额为敦睦,称敦睦祠。前为五朝门,五开间,四合院式。
  胡叔珪在永嘉茗岙村东置读书楼,聘师教诲子弟。至嘉靖年间(1522-1566),胡乔西率众在东山建精舍,改名东山书塾。

1437)明英宗正统二年
  永嘉知县周纪重修永嘉县庙学,改创文昌、先贤二祠于中门之右,兴文祠于学门之左。
  是年,僧昙旭逝。字旦初,别号日庵,曾住持温州江心寺,黄淮与之“交好甚笃”,撰有《日庵旭禅师塔铭》。传见《孤屿志》卷七。

1438)明英宗正统三年
  三月,太守刘谦重修温州府庙学。

1439)明英宗正统四年
  乐清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祖先原系雁荡山北阁吴氏,后出继南阁章氏,遂以章为姓)登进士第。正统六年(1441)授南京礼部主事。十四年(1449)奉召回京,任礼部仪制郎中。章纶以天下为己任,直言极谏。景泰三年(1452)上章列陈整肃朝纲、广开言路等太平致治十六策。五年(1454)又陈《修德弭灾十四事》,终触怒皇帝,下锦衣卫大狱。八年(1457)正月,英宗复位,章纶得释,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成化五年(1469)考察官吏,奏请黜免不法御史、郎吏数十人。由于才高德重,刚直不阿,被誉为忠节名臣,为帝所器重,然而就因秉性亢直,不能谐俗,褒贬时政,直言不讳,不为当事者所喜,一直居于礼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迁。直至十二年(1476)才得以致仕回乡。从此倘佯雁荡山下读书自娱,招客觞咏,自号广漠野人。十三年(1477),在家乡南阁建祖先祠、办学校、筑藏书楼。十九年(1483)卒于家,享年71岁。弘治十四年(1501),宪宗追赠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朝庭为表彰其德行,特树立“会魁”、“尚书”牌坊。生平著作有《困志集》、《进思录》等20余卷,并有《章恭毅公集》传世。章纶殁后,温州乡民在弘治十年(1497)、十四年(1501)先后在乐清、温州城中建祠纪念,王瓒为其作《章恭毅祠记》,赞颂其忠直不阿,忧国爱民。正统四年(1439)、成化元年(1465)、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乐清卓南乡南阁村入口主道相继建有7座牌楼,结构为歇山顶六柱单间形式,脊饰龙吻,雄伟古朴。系为纪念章纶、章玄应(字顺德,章纶长子、成化进士,广东布政使)、章玄梅(字德和、章纶从子)、章朝凤(字鸣凤,章纶曾孙,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广东参议)所立。现仅存会魁、恩光、尚书、方伯、世进士5座,从部分结构判断,清代已经大修过,但还保留明代建筑特征。章纶墓在龙西乡横屿村龟山北面,墓道长约70米,两旁有石狮、石马、石翁仲等。墓碑正面为明礼部待郎谢铎撰写的墓志,背面为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尹直撰写的神道碑铭,墓前镌一联:“铁骨时为泉下土,石肠化作豖中英。”
  是年,在南田为刘基、刘璟、刘貊貂三世建联簪坊。

1442)明英宗正统七年
  筑乐清新城于县城东三里,迁磐石卫后千户所驻此,以保卫县城,简称后所。前所城在磐石西南。
  是年,乐清南昱(1406-1449,字时方、时芳,号宜斋,西乡牌楼即今黄华镇殿后村人)登进士第,官至大理寺左寺丞。断狱精审,时人称其公正。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官,赠右寺丞。南昱少时刻苦读书,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为温州知府,选其为府吏,对曰:“我方与圣贤对,安能为吏?”并上书陈述儒吏区别。何爱其才,令主管库籍。著作有《老莱子孝行辨》、《宜斋集》等。南昱墓在黄华岐头下皋山。

1443)明英宗正统八年
   九月,周来保、钟普枢越倭寇扰乐清,被捕后枭首海上以惩。
  十月,倭寇登陆攻陷壮士所,由于壮士所地处滨海,不易防守,从此将其併入蒲门所,改称蒲壮所。

1445)明英宗正统十年
  正月初四,明英宗赐给花坦村监察御史朱良暹父母与妻子敕书各一幅(敕命现尚存其后裔朱景染家中)。在家乡花坦建造府第。
  是年,《正统道藏》刊成,收入宋元时期温州人道教著作,如夏元鼎《悟真篇讲义》、《阴符经讲义》,谢守灏《混世圣纪》,周无《金丹直指》,以及林灵真编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

1447)明英宗正统十二年
  叶宗留(处州庆元人)率福安矿工起义,温处各地矿坑均闻风皆起,瓯括骚然。明朝初年,在平阳置矿场局,政府垄断矿业,并无限制加重矿课,导致矿工起事,反抗连绵不断,迫使明政府于景泰年间(1450-1455)罢温州矿课。但至天顺二年(1458)又开额如旧。
  是年,叶氏广勤书堂刊刻宋瑞安王执中所撰医学著作《针灸资生经》,今存。据记载,该书明刊本尚有弘治十七年(1504)刘氏正堂刊本,今未见传。

1448)明英宗正统十三年
  二月,邓茂七(江西建昌人)在福建沙县起义反官府,有四千余人入玉壶。
  八月,攻平阳和瑞安东界,百姓多处响应。平阳乡民叶八响应福建邓茂七聚众起义,围攻县城。温州府推官温仪率部攻破其驻地夹屿山,叶八被杀。
  十月,叶宗留、陶得二等围处州。
  是年,处州黎谅重新搜集编定叶适《水心先生文集》29卷。

1449)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英宗受太监王振蛊惑,亲征蒙古族瓦刺部。因王振指挥乖张,明军被困土木堡,英宗被俘,吏部尚书、太常少卿黄养正护驾被杀。天顺初(1457),英宗复辟,追赠黄养正为太常正卿。
  叶宗留义军在草庵桥大败官军,杀平阳所副千户甄旺,后退聚罗阳,沿白溪至交阳口(今东外村)设寨立营,号称“十八社”,与据守官台山(今寿宁县城东北)之义军邓茂七属部相呼应,温郡进剿队伍行至交阳口遭伏击覆没,都指挥王英等战死。

1450)明代宗景泰元年
  十月,叶宗留余部陶得二攻平阳,围城三日,温州卫指挥同知王宇统兵亲往弹压,陶得二等被俘牺牲,余部撤回福建。总戎李信、侍御陈璚、布政使孙元贞等总大军分驻泰顺三港、苔湖(今文成),坚壁莒江,屯兵仙居,又遣瑞安县丞陈醇和乡绅潘尹序入罗阳招抚瓦解诸社,叶宗留余部退往闽赣交界地,邓茂七余部退据寿宁官台山。战争中,坊郭村落、居民住宅焚毁过半。
  是年,永嘉刘濬中举。撰有《孔颜孟三氏志》。

1451)明代宗景泰二年
  邓茂七在延平战死。
  是年,永嘉娄濬(字潜夫,居四都青山)登进士第,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归乡后,结社赋诗终老。

转载:http://www.wzlib.cn/wzts/wxzl/201112/t20111216_134565.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