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清圣祖康熙十三年
恢复温州、黄岩、平阳三镇,以陈忠凯为温州总兵,王廷梅为平阳总兵。
二月,三藩乱起,闽藩靖南王耿精忠从吴三桂在福建起兵反清。
三月,海寇黄明、李信率众从桐山登陆,攻占泰顺县城。知县林天桢赴郡请援,途遇曾养性(耿精忠部将)部被杀。后二、三都及四都洪口、筱村与莒江联为一体,称五保,推荐副贡夏大辉为保长,从事抵御。既而黄明与李信争权,李信投五保被拒又经过山垟、珊溪、大峃、南田等地转走景宁,黄明追至杀李信后率千余众回屯泗溪陈营寨。七月,五保联合三千余人,分东、南两路前后夹攻破寨,黄远逃,寨被焚。
四月,三藩之一靖南王耿忠精派部将曾养性、吴长春、朱飞熊率部由桐山(福鼎)进浙,攻平阳县城。十七日,平阳县游击司定猷缚总兵蔡朝佐献城,迎耿入浙。
五月初二,曾养性部十余万人自宝香渡飞云江围瑞安城,初不能克,转陷温州府城后,瑞安降。曾部入城后,在瑞安索饷银五万两,因输纳不继,士民皆被鞭笞。曾部还强令民夫在城四郊增筑沙城(俗称小城)以自固。现遗址无存。
五月二十八日,曾养性移师围温州府城,屯营西山。六月初二,清驻温总兵祖宏勋起兵响应,劫持满城文武在华盖山大观亭议事,诱杀温处道陈丹赤、永嘉知县马琾,温州知府蔡兆丰跪降,祖宏勋迎曾养性部八万入府城。据城后,即宣布剪发蓄须,恢复服制。
六月初四,靖南王耿精忠部传檄乐清县城归附,乐清副将苏木代率军抵抗。初五,苏木代被部下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遣先锋马四玉屯大荆,乐清全境为耿军占领。今永嘉乌牛有摩崖石刻“虎岩”是他手书。
八月,清廷派宁海将军贝子傅喇塔、定南将军布尔根率部自杭州经绍兴进兵台温进剿耿精忠,耿军撤回温州。
是年,曾养性遣邓子霖莅宰泰顺县政。翌年,曾养性改遣武弁王之珍接替邓子霖。王专事搜括民间铜器铸钱,古钟鼎之类悉被掠夺一空。
是年,在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建北涧桥,俗称下桥,为屋式木拱桥,嘉庆八年(1803)重建。
(1675)清圣祖康熙十四年
八月十九日,清军收复大荆、乐清、磐石诸城。
九月初三,清军大败耿军于楠溪绿嶂山,旋即进驻温州西山。
是年,重建妙果寺。
(1676)清圣祖康熙十五年
二月至五月,贝子傅喇塔与曾养性两军战于温州西山,曾部连战连败,死伤两万余人。曾养性在温大张旗鼓征收钱粮,开局铸钱名曰“裕民通宝”。又铸大炮镌曾养性姓名于其上。
九月,瑞安涨西乡屿头(今云周乡)一带,有洋匪(海盗)犯境,掳掠妇女百余,勒索其家属用米、布赎人。
九月二十日,福建耿精忠在清兵与台湾郑经军夹击下降清。
十月初,曾养性在温粮尽援绝,归顺朝廷。十二月,曾养性将残部撤回福建。温州城经历3年战火始得光复,史称“康熙甲寅温州事变”。曾部侵温期间,温瑞塘河桥梁大部被损。
是年,邑人在华盖山麓建祠以祀陈、马二公,地方官上奏其事,诏赐陈丹赤谥“忠毅”、马琾因官小未得谥。陈丹赤,字献之,号真定,福建闽侯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由温处道佥事赠通政司通政使。
是年,温州城守营建造火药大炮两座,炮重五千斤,置华盖山等处。现存大观亭畔康熙无敌神威古炮,系清宁海将军傅喇塔当年在温州作战时所铸造,炮身铁锈斑驳,“康熙十五年造”六个阴文大字依稀可辨,实为不可多得历史文物。
是年,平阳腾蛟秀溪铜匠邓武卿创制薯刨片。后几经改进,1922年,平阳县秀溪三一公司生产的薯创片,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从此,秀溪薯刨片出口捷克斯洛伐克及东南亚各国。
(1677)清圣祖康熙十六年
十月,海寇复为乱,瑞安、平阳沿江一带遭灾尤酷。
是年,飓风复拔永嘉县学东廊仪门,训导蔡启份重建仪门,并修路廊。巡道高培、知县郑廷俊皆捐助。
(1678)清圣祖康熙十七年
八月,洋匪又犯梅头,掳掠妇女甚众。
是年,霁仑高僧自京师来永嘉大若岩挂锡。
是年,在永嘉城区任宅前建地藏桥,为七孔梁式石桥,全长36米,宽2.45米,中孔高6米。全桥呈弓形,中间三孔可通船只。
(1680)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一月十五日夜,平阳城内大火,延及四门,民房烧毁过半。二十六年(1687)十月、三十一年(1692)九月、三十二年(1693),城内均发生大火灾。
是年,台湾定北将军刘天福、黄炎等率舟师来温降清。
(1681)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春,永嘉、乐清地震。
夏,温州旱,井泉涸。
八月,温州府城大火,烧毁民居五千余间。
是年,温州府共有人丁191822,比明嘉靖时期352643人几乎减去一半。这是由于清前、中期人口统计仅计丁(男16至60岁为丁)。瑞安户12480,丁34816。
(1682)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永嘉知县辽东郑廷俊在县城四隅立义学4所。并延聘永嘉郑应曾等纂成《永嘉县志》14卷,于是年刊行。
(1683)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
是年,泰顺知县辽东刘可聘纂成《泰顺县志》4卷,于是年刊行。
是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兵攻台湾,戴宪宗(1653-1728),字良高,号云峰,竹冈即今田马乡东西岙村人)献策军门,施琅以为奇才,用其计,多次获胜。临阵作战时,宪宗身先士卒,生擒敌将数人,身受重伤,皇帝召至京城景山验伤治疗,授左都督。三十一年(1692),至福建汀州(今福建三明市以西地区)任中军游击,两次代行总兵职。在汀州任职期间,下属永宁县(今福建西南部)发生灾荒,饥民至广东省贩盐谋生,地方官认为盗卖私盐,大肆捕捉,遂激发民变。戴闻讯,解粮赴境,疏导盛怒民众,百姓感激,纷纷围绕下拜,并建生祠以祀。雍正元年(1723),宪宗71岁,调任舟山镇总兵,未及上任,染风疾,遂辞官。皇帝念宪宗绩著疆场,且又是先朝旧臣,予以优待;令仍带总兵衔,特升授光禄大夫、上柱国,封赠四世,妻李氏封一品夫人,长子天攀以父荫任员外郎。
(1684)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
四月,允闽、粤、浙海援山东例,许百姓往海上贸易,捕鱼。船只限五百石以下,需办理登记手续,发给印票,才准开航。
十月,定浙江贸易收税率。温州开港对外贸易。
是年,永嘉知县申奇美等重建县学先师庙,创朱文公祠。
是年,温州知府婺源汪爌延聘秀水(今嘉兴)李璋等,取康熙十二年稿本补辍,辑成《温州府志》32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行。
(1685)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清廷决定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置浙海关于宁波,下辖温州、瑞安、平阳等15个海关分口。温州分口下设状元桥、宁村、黄华、蒲岐四个旁口。平阳分口设大渔(今属苍南)旁口,后移于赤溪。温州的海关分口设在府城镇海门外。温州海关的设立,标志着温州港口的复苏,此后,海上交通贸易日趋频繁。
是年,乐清知县江都徐化民延聘乐清林允楫、鲍易等,纂成《乐清县志》8卷,于是年刊行。
是年,在瑞安县城东门等处创义学,亦称义塾,供贫寒子弟入学。同治、光绪间,玉尺、聚星、萃英、峃山(今文成县)和学渊等书院曾一度改为义学。教育内容、教法同私塾。
是年,佛彦禅师撰《仙岩寺志》10卷。佛彦禅师,瑞安钟氏子,卓锡仙岩寺,精佛学、文学,曾独游吴越三千余里,饱历风霜,著有《客游》诗集。
(1686)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
瑞安知县范永盛将西岘山五通庙(原系南山律院,悟真寺子院)改建为四贤祠,祀邑先贤宋许景衡、陈傅良、元高明、明卓敬4人。
(1687)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裁天富南监盐场,并入瑞安双穗盐场。乾隆二十九年(1764)后恢复。
是年,在平阳腾蛟带溪乡塘溪薛岙口建忠训庙戏台,忠训庙俗称大夫殿,又名武英殿。该戏台为全县保存最为完整,并具有一定建筑艺术价值的古戏台。
是年,乐清大荆石门村阮氏祖先创设炉场,利用废铁和当地木炭资源,铸造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
(1688)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
一艘温州商船装载蚕丝、茶叶、瓷器、药材、纸张等货物运往日本长崎港销售。
(1690)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瑞安朱鸿瞻卒。朱鸿瞻(1618-1690),字表民,号默斋,居城南。弱冠为府学生员,究心于深、洛、关、闽诸学,有志于昌明道学,师事同邑陈昌言。于书室环种绿竹,名曰竹林书院。明亡后,端坐一榻近40年,手不释卷,以教学为业。门下学生多成名士。后选取明代贤人、布衣、太学生及贤而在下位者,成《景行录》一书,各予论断。康熙十年(1671)授处州宣平训导,至二十八年(1689)才得缺赴任。宣平是山区穷县,又经兵燹,学宫杂草丛生,即与教谕周起华筑学舍于明伦堂故址,朔望集诸生讲学,有《宣庠遗铎》一书,以理学闻名于当时。次年八月,以疾卒于官。著有《竹园类辑》10卷、《四书讲义》等,于明代政教得失、国家大事,多有辨正论断。
是年,永嘉郑应曾为诗人何白作传,言何白诗歌名于当世,大惊海内,深叹何白怀才不遇,以布衣而终。郑应曾,字孝先,号亦鲁,康熙十六年(1677)岁贡,工诗翰,著有《怀瑜集》等,均佚。
(1692)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
瑞安知县沈阳范永盛延聘瑞安章起鸿等纂成《瑞安县志》10卷,于是年刊行。距上次修志十六年。朱鸿瞻亦参与修纂,序次详略,厘然一正。
(1693)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在永强三都沧河东岸重建张璁祖祠。祠原建在永强三都普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为倭寇所毁,万历间(1573-1619)迁今址重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永强奉令迁界,祠再毁。
(1694)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
建立温州官营造船厂,造船种类有“水艍”、“赶艚”、“双篷”、“快哨”等,年造战船定额90艘。时温州、宁波造船基础较好,北方旅顺、天津等地战船亦由温州为之建造。
温州商业已有迅速发展,中药、南货、绸布、酱酒成为当时温州商业四大台柱。
平阳知县辽东金以埈延聘平阳吕弘诰等纂成《平阳县志》12卷,于是年刊行。有地舆、建置、贡赋、风俗、职官、治行、秩祀、防圉、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细目分32项,附图16页。是志详略得体,行文简洁,刻工精细、南京图书馆存全本。
在此前后,永嘉县(今瓯海)筑成长沙、山北两塘,围垦海涂,御咸蓄淡,为一方水利之要。
(1695)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
粮食大丰收。谷贱,银每两易谷500至700余斤不等。
(1696)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
巡抚線一信提请建祠崇祀陈丹赤。
是年,在大峃梅谷山(今属文成)建栖云寺。
(1698)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
平阳邑令王奕鹏在县城北门外河渚上创立义塾,名为金印渡义塾,后废。雍正二年(1724)邑令张鼎弘重修时改义塾为文昌阁。嘉庆十年(1805)重修。民国初将原为三间木构亭阁改建为木构平房。不久改为“忠烈祠”,陈列北伐战争时期为国牺牲烈士遗像及其事迹。忠烈祠前原竖有戚继光平倭纪念碑,抗战期间该碑改为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还在祠内增加了为抗战牺牲的将士遗像、遗物及其事迹。还塑造了汉奸汪精卫及其妻陈璧君夫妇跪像,以示褒贬。
(1700)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是年,奉令裁撤天富北监盐场(原在玉环,明初迁乐清白沙岛),将其并入长林盐场。
是年,永嘉谢天埴(字亦潜,号坦斋,西源乡鹤湾村人)登进士第,授杞县知县。任上严禁杂乱摊派,清查户口,宿弊一空。时杞县发生饥荒,在杞县上门设立粥厂,四个月救活饥民万余人。四十七年(1708)分校河南,一时才俊如贾甡等悉出其门。尤喜培养人才,修学宫,集多士延师教之。少英敏,为文如行云流水,著有《谢坦斋集》。
(1701)清圣祖康熙四十年
四月和十月,古文桐城派先驱戴名世(1653-1713,安徽桐城人)两次游雁荡,留有《游大龙湫记》等。
温州人丁为194933(雍正《浙江通志》)。
(1702-1710)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
乐清知县陈大年大兴水利,几年内共修陡闸20余座,浚河道筑塘埭40余处,并重修文庙、学宫。
(1703)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
值皇帝南巡苏杭时,原永嘉知县马琾之子上奏父死难事,康熙破格赠布政司参政,赐谥“忠勤”,于华盖山上重建双忠祠,又御书“旌劳葵忱”匾额悬挂祠首。
(1705)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
瑞安林上梓(字次定,号慕桥)乡试第一,雍正十年(1732)任鄞县教谕,任满升嘉定知县。在任时浚河道,释冤诬,严保甲,禁贪蠹,崇节义,正人心,政声远播。上梓审案,必以至诚感动百姓,对争讼多方晓谕,有讼者往往中途而返。邑人比作康熙十四年(1675)任嘉定知县的理学名臣陆陇其。致仕归,绝迹公庭。乾隆十年(1745),重刻陈傅良文集。晚年耽于诗,著有《乙丙集》、《双清轩集》等,今均佚。
(1710)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
是年,平阳镇标有兵2995名。8月,总兵移守处州,带走兵丁1515人。处州副将移守平阳,统辖各汛驻军,改为平阳协,隶温州总兵统辖。
(1712)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是年,泰顺大水成灾,雅阳一带受灾更重,田赋正税部分蠲免。
(1713)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南田、黄坦设汛。黄坦汛兵32名,南田汛兵26名。
(1714)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
乐清薛英(1665-1746,字雪涵,号雪堂,县西薛宅即今茗东乡人)乡荐中举,任萧山教谕七年,教育有方,当地学子深深怀之。薛英聪明勤学,精诗词古文,书画一宗董其昌,著有《清晓图雪堂诗文集》(已佚),有水墨画四帧今存温州博物馆。
(1715)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
是年,永嘉陈王绶(字符章)登进士第,任郏县知县。该县地瘠民贫,到任后创社仓,仿朱子遗法,设法赡养流民三千口,黄河决口,督民设法堵导。旋调南阳知县,在县缉盗贼,析疑狱,如神明。当时直隶州缺知州,王绶刚被膺荐,但以丁忧归乡,人民哭送数百里不绝。少好学,有文名,著有《留燕杂咏》、《留燕续咏》。
(1717)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
清廷再禁天主教,禁天主教士及外国人留居中国,温州奉令执行。
(1718)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
十二月十八日,大风,平阳平安渡渡船覆没,溺死50余人。
(1720)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
陈帮圣等四人始建大若岩胡公殿。
(1721)清圣祖康熙六十年
六月,有外国小舶为飓风飘至平阳金乡洋面,船系白屯编成,似内地脚船。内有番人三,形长大,须发皆卷,穿大袖长衣,胸挂番字小木牌。县送府城道府汇报,奉文译审,护送回国。
是年,台湾告警,授永嘉张天骏(1680-1752,字呜佩)海坛守备,破黄辉昭盗窝,升水师提标游击。雍正皇帝大加奖赏,数月间三迁,官至闽安副将。雍正十三年(1735)任南澳镇总兵。后历任襄阳、苏松、台湾诸镇总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张天骏幼有大志,喜读书。所至恤民爱兵,兴利除害。十六年(1751)以衰病乞休,准予原品致仕。
是年,温州人丁为199878(乾隆《温州府志》)。
(1723)清世宗雍正元年
是年,大旱,南北塘河停航至翌年二月。
是年,永嘉林敷紫(字上左,号合峰,别号暮山)拔贡。乾隆初任龙泉教谕十年,修建学舍,辟讲堂,环植花柳,诸生弦诵其中。又改建魁星阁于县学东,以挹溪山之秀。训迪周到,文风一振。离任时,士子绘像于塾以志不忘。
是年,泰顺东溪积库吴一琏创建桂林书院,址在员岭岭脚(今积库桥头村),有正屋5间,墙垣道路兼备,旧址尚存。
(1724)清世宗雍正二年
洞头列岛被列为温州海汛四段之一。
是年,总督觉罗满保饬令平阳知县按田劝捐,地人踊跃响应。修扈山(今沪山)、灵溪等处陡门,经七年始成,费银4600余两。
(1725)清世宗雍正三年
平阳知县沈瑞鹤发起重筑渡龙陡门,以灌溉横阳支江之西农田。后任孟载有继筑,至九年(1731)竣工。
是年,平阳籍闽人华文旦、姚云等60余人,赴太平县请求开垦玉环山,被台州制台、太平县主等否决。四年(1726)十一月,浙江巡抚李卫派太平知县张仕骧查勘玉环山后,奏请展复。
(1726)清世宗雍正四年
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人口统计始真正与赋税征收脱钩,其统计数才比较准确,温州人口也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是年,乐清知县唐传鉎捐俸银1200余两,重修县城,并疏浚东乡河道,以利灌溉。
是年,因查嗣庭文字讽清,诏停浙江乡试、会试。
(1726-1727)清世宗雍正四至五年
泰顺县署宣称奉采钦工木料,各乡村及古墓乔木封伐殆遍,有贿之者乃免。
(1727)清世宗雍正五年
二月十日,浙江巡抚李卫发布查勘垦复玉环山布告,并于三月调桐庐知县张坦熊署理太平县事兼理玉环垦务,招徕太平、乐清、永嘉、平阳、瑞安五县百姓到山报垦,编立保甲户口。
七月二十日,起工重筑楚门南塘内塘,十二月初十告竣。同年,港南筑成天开塘(原无名,后因天开河而名),长约4里。
十月初八,李卫再次向雍正帝题奏垦复玉环山,十一月初五奉旨交户部议奏。
是年,泰顺有义学田产48亩8分。义学为贫寒子弟而设,经费主要来自地方公款。明代,乡间大族普设义塾,以训本族子侄。
是年,自福建引入莲种、番薯,自宁波引入黄花草子。
(1728)清世宗雍正六年
六月,析乐清、太平等部分地,增置玉环厅,附温州府,此为玉环设治之始。时辖地周围七百余里,包括今玉环、洞头二县辖地和温岭县石塘、乐清县大荆、芙蓉、蒲岐、磐石及瓯海灵昆等地。至此,温州府隶五县一厅,属浙江布政使司。
十月初一,调入玉环营定额马、步战守兵丁899名,起支俸饷。
是年,张坦熊升迁玉环厅同知兼温台玉环清军饷捕同知。玉环展复。建义学于玉环厅治西南。
是年,乐清知县唐传鉎将梅溪书院移建于城西长春道院,膏火充足。正栋祭王十朋,侧建五老堂,为叙语之所,旁两大房为藏经阁,另有厨房3间、静修斋9舍、讲堂1厅,供师徒用膳、居息、会文讲业。讲堂壁间书朱熹《梅溪集亭》赞扬王十朋德业文章。自嘉庆至光绪末年,浙南著名学者陈舜咨、张振夔、王旬宣、陈黻宸、蔡保东、黄鼎瑞、郭凤诰等先后在此掌教。
是年,泰顺实行摊丁入地,在册田地87613亩,丁口5015人。包括正税、附加、带征和减免,总计岁征银5825两,遇润加征银306两。
是年,青田废图设源,南田、西坑、黄坦共置2个都、20个源。宣统元年(1909)废都、源。
(1729)清世宗雍正七年
奉令禁吸鸦片。禁烟自此始。
是年,巡道王敛福建康乐祠3间。
是年,蓝廷珍卒。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福建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升温州游击,在温州沿海一带屡败海贼,威名甚盛。后迁南岙镇总兵,从提督施琅入台湾,镇压朱一贵起义,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是年,永嘉张元彪(字肇炳,号虎文)拔贡,廷试第一,授海康(今广东湛江)知县。在任九年,开办义学,垦拓荒地,修建桥闸,减除苛捐杂税,创立养老堂,为民造福,后以亲老乞归。出境之日,当地百姓相送数十里,并在陆公泉旁树德政碑,以示纪念。元彪工古文辞,又善草书,著有《家鉴》、《松涛阁诗集》。
是年,泰顺知县上海朱国源延聘上海朱廷琦纂成《泰顺县志》10卷(首1卷)。县档案馆有藏本。
(1730)清世宗雍正八年
秋,始筑玉环厅城,十年(1732)三月竣工。城依山建筑,高大坚固,近似方形。城垣由大块条石叠砌,周长961.55丈,高2.4丈,阔2.4丈,城垛675个,每垛宽4.6米。城开四门,东曰靖海门,西曰永清门,南曰镇远门,北曰宁涛门,均有高大门楼。城周有炮台4座、水门1座和盘诘厅3所。北部城垣及门楼均建于中青山(即北门山)冈峦上,遗址隐约可见。
(1731)清世宗雍正九年
瑞安城西天王寺僧宗义创飞云江义渡,置渡船40艘,分泊南北两岸,便民渡江。宗义(1676-1741),黄姓,潘岱人,剃度天王寺,有苦行。常率弟子荷锄埋葬荒山枯骨,不计其数。一日语弟子:寺前有一粗陋小棺材,吾儿时便见,至今无人为营葬,今共葬之。刚一抬起,棺破,里面累累白银。清雍正九年(1731),宗义以此银造飞云江渡船20艘,分别编以飞字号和云字号;并倡捐水田400亩、沙田30亩、涂田20亩以资义渡。又捐各处施舍田共94亩,为寺置田100亩,补助西北隅学款。
是年,金如亮在瑞安林垟建环川书院。
是年,温州人丁为221085(雍正《浙江通志》)。
(1732)清世宗雍正十年
巡道芮复传在道署内立《道宪芮禁约碑》,垂约不准盘剥百姓。芮复传(字宗一),号衣亭,顺天宝坻即今天津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登进士第,授钱塘知县。在任期间,废除无名杂役,开仓行赈,执法甚严,政绩卓著,擢温州知府,后升巡道。任内重视文化建设,创立中山书院。
同年,复传捐官俸千两,购买民地,在积谷山麓谢灵运古迹康乐祠旁重建东山书院。傍山筑舍,依石为门,书院由谢祠入径,颜曰“名教乐地”,中为闲存堂三间,后为静虚斋,斋西为进修轩,轩前有池,池上屋三楹,题曰“尘襟可涤”,入门峭石壁立,上有天泉,楼榭、廊庑、斋舍、庖湢具备。次年落成,前绘灵运像,内祀儒老(即王开祖),左建文昌阁,颇具规模,来学者日众。
是年,复传又在华盖山颠建大观亭,在积谷山顶建留云亭,并将东山书院移建于积谷山西麓。离任后,民间歌颂他清正,曾在江心屿浩然楼侧立祠绘像纪念。
是年,第一任玉环同知张坦熊主持编成《特开玉环厅志》4卷,是为玉环第一部地方志。其《展复玉环论》一文,分析了玉环的地理形势及沿海关防重要地位,提出发展农、渔、盐业生产措施,切中时宜。张坦熊,字男祥,号郎湖,湖北汉阳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曾任浙江富阳、仁和(今杭州市)、桐庐等县知县。兴利除弊,卓有政声。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展复玉环山后,张坦熊署太平(今温岭)县事,兼理玉环垦务。次年,玉环置厅,升任温(州)、台(州)玉环清军饷捕同知。张上任伊始,即下令驱逐闽、广无籍游惰,招募永嘉、太平、平阳、乐清、瑞安五县民众来玉垦荒。先后开垦新田七万多亩。并制定煎盐、网鱼规定,使渔盐生产得以发展。又招募大批垦民开塘筑堤,兴修水利。筑楚门南塘5里长堤,使楚门万顷滩涂变为沃野。还建造城恒、厅署,建立关防营制。经数年努力,致四方穷民响应,人皆效尤,相率携家挈眷,结茅比户,不数月,俨然村庄。张坦熊在玉环任职六年,政绩显著,迁升后,百姓于厅城建生祠以示纪念。
(1733)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命各省设立书院。
平阳全县田禾遍生黑蝇,禾稻无收。次年大饥,蒲门三都又遭虫灾。
是年,平阳张南英(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西部人)登进士第,乾隆三年(1738)以知县分发贵州平越、清平等县,皆有政声。致仕归乡后曾编修乾隆《平阳县志》20卷。晚年主讲文溪书院、崇正书院、龙湖书院,著有《中亭集》。
(1735)清世宗雍正十三年
永嘉县丞署从县城移至枫林。
是年,福鼎陈殿金(1719-1799,字汝白,号西庚)偕弟肖云来乐清清江之南塘沿海围垦涂地,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共筑成西塘、南塘、东山塘、镇浦塘、南浦小塘等,围地8000余亩,现南塘镇18个村,其中14个村和清江镇的部分农田都是陈氏筑成。乡人皆以为神,后南塘人在塘头建庙三间,塑像祀之。
(1736)清高宗乾隆元年
驿传事务改隶按察司,温州至北京驿程4690里,程限27天。
平阳知县许荩臣在县城北门建育婴堂。
(1736-1795)清高宗乾隆年间
温州府共有市镇39个,其中永嘉9个、乐清9个、瑞安5个、平阳13个、泰顺2个、玉环1个。
平阳江南等地兴起小儿班,戏曲自此在今苍南境内盛行。清末至民国,先后办过和调、昆剧等学馆(剧社)不下30所。
平阳社学主要有昆阳社学(或称义学)和江南白沙的观海社学、柘园的观澜社学。昆阳社学为官办,其他为民办。
温州设有全盛、永义昶、永利三家民信局,嘉庆年间(1796-1820)又增设协兴、福润、正大、天顺4家民信局,承办信件、包裹传递及银钱汇兑等业务。至1934年,民信局撤销。
(1736-1820)清高宗乾隆至清仁宗嘉庆年间
温州出现乱弹班,兼有高腔、昆腔、皮黄等多种声腔,后衍变为温州乱弹,乃清代温州地区四大主要剧种之一,具有鲜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和调班由平阳一带民间春节流行的马灯班演变而来。高腔班起始于瑞安民间。昆腔班自明代就已流行,后几经衍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永昆。
温州出现七位市井诗人:菜贩季碧山、营卒黄巢松、茶馆跑堂祝圣源、鱼贩梅方通、铁匠周士华、银匠张丙光、理发匠计化龙。他们结成诗社后,经常联吟酬唱,诗风清新刚健,语多本色,故有“市井七才子社”之称。其中以季碧山成就最高。季碧山(1738-1806),初名镇海,后更名观乐,号碧山,永嘉城区人。幼年家贫,入书塾一年被迫辍学,赖种菜卖菜为生,暇时向塾师请教,钻研诗学,成为清朝乾嘉年间温州下层平民中颇有名气的诗人。其诗风刚健清新,多本色语,富有生活气息。著有《圃余小草》。后因饮酒过量而卒,终年69岁。
大峃巡检司孟裕倡筑大峃苔湖,汇龙溪水入泗溪,改滩、潭为良田。为纪念孟裕开发有功,里人称该为“孟潭”,并在上方建庙以祀之。
(1737)清高宗乾隆二年
七月初至八月十五日44天内,接连飓风暴雨历7次。海溢,田地尽没。平阳江口南岸海塘毁坏殆尽,稻田尽淹没,酿成大荒。遂以工代赈,重修东堤(自江口至老城)920丈,经4个月完工,名为新塘。次年,又增建白沙内塘,长约1000丈。
是年,泰顺三都虎患为害,连年死伤三百余人,八年(1743)始安。
是年,玉环厅派员来洞头列岛整顿移民,丈量土地,编造清册,收缴税款。
(1737-174O)清高宗乾隆二年至五年
玉环厅在洞头列岛置三盘廒,春冬发配渔盐。
(1738)清高宗乾隆三年
浙江总督和福建总督合并为闽浙总督,直至清末成为定制。每省在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又称藩司),主管一省民政、财政、人事大权;按察使司设按察使(又称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刑狱;又设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考试。在布政使之下为府、厅、州、县。温州入清仍称府。
是岁大饥,银每两购米60斤。温属各县发生农民夺粮风潮。官府发仓米647石,库银3910两,赈济饥民7789户,并设粥厂11所。
(1739)清高宗乾隆四年
是年,永嘉县丞何森率里人徐元常等在枫林首立楠溪义学,收容16-20岁贫寒子弟入学。
是年,玉环同知张在浚在厅治西改建环山义学为环山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林(今沙门镇)例贡生林植三捐白银三千两,于厅治东创建考院(考棚),之后,环山书院遂迁入考院,一院两用:县试为考院,平时为书院。
(1740)清高宗乾隆五年
在瑞安丰湖街修茸东安硐桥.桥始建于宋,明初重建,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庄济庙,均为晚清木构建筑。
(1741)清高宗乾隆六年
程浩入永嘉籍。程浩,字森澜,原籍古筑(今安徽黟县西),历任府州厅员。在云南二十年,以清廉闻名,曾手绘《苗疆风土》百册,并各记之以诗,后补福建员外郎。著有《养斋小稿》、《四留堂稿》、《府韵补》等。
(1743)清高宗乾隆八年
在永嘉县学建庙庑堂署并改建崇圣祠,置博文、约礼两斋于明伦堂侧。
是年,章昱(1671-1750?,字程伯,号客苹,于潜人)以明经任瑞安训导。任内以敦品行、乐育人才为己任。遵朱熹白鹿洞学规,与诸生交,不因贫富而有差异,一洗从前陋习;设立夺锦坛,以发现拔尖人才;捐薪俸,以助诸生膏伙;凡优等课卷,给以实物奖励。七年来,诸生咸知立品,文教益兴。昱矢公矢慎,致疾卒于官,民为建祠署旁,以志纪念,陈永清为作《章公祠记》。
是年,古文桐城派创始人方苞(1668-1749,安徽桐城人,官至礼部侍郎)秋游雁荡,留有《游雁荡记》、《记寻大龙湫瀑布》二文。
(1744)清高宗乾隆九年
夏秋干旱,持续五月,稻禾枯槁断收。
苏州商人至平阳赤洋山建第一座炼矾厂(窑),日产454担。
(1745)清高宗乾隆十年
在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头建泗溪东桥,长40米,宽6米,离水面9.5米,有桥屋15间,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
(1746)清高宗乾隆十一年
知县邹克昌倡修《瑞安县志》,于潜章昱主纂,当年成。付梓前,邹克昌以病告休。十三年(1748)秋,继任知县忠州陈永清延聘章昱、瑞安吴庆云继修,十四年(1749)付梓刻本成,10卷,距上次修志58年。
(1747)清高宗乾隆十二年
知府金洪铨捐俸创办府育婴堂,为抚养遗弃婴孩之所,堂址在县治西僻惠民桥右。历任知府均有添置设备。
(1748年)清高宗乾隆十三年
乐清县雨泽衍期,米价昂贵,贫户播种无资。地主贡生郑奇斌积有余粟,众告借不允,酿成农民夺粮风潮。十六年,永、瑞、平各县及毗邻的台州、处州也发生类似事件。
(1750)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夏初虫灾,九月九日大水,平阳县城内外水骤满三四尺,粮食歉收。官府发银2877两,发米3045.3石,赈济灾民4030户。且寓赈于工,修筑仙口、宋埠、江口土塘,增筑白沙内塘,重筑沙塘陡门。
是年,平阳县城王永顺纸伞作坊开业,所产纸伞远销日本及南洋各地。1926年所生产的欧阳牌纸伞,荣获浙江省政府奖状与金质奖牌,远销日本及东南亚。
(1751)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玉环大旱,民息炊断烟,食豆麦苗、草木根,背井离乡,卖儿鬻女,沿途乞讨,饿殍遍野。
(1752)清高宗乾隆十七年
泰顺知县杨人杰重建罗阳书院,址在赤沙之右(今实验小学校舍)。
(1753)清高宗乾隆十八年
六月十二日,52名真腊(今柬埔寨)商人乘船遇大风迷航,漂至南麂洋面,后由清水师遣送厦门转道回国。
是年,瑞安余学礼(字文航,号敬斋)拔贡,选为八旗官学教习,后授湖北巴东知县,清廉公勤,以功升湖南辰州府同知,调湖北施南府同知,曾署安陆知府。学礼所至有政声,用法务宽大,为官二十年,囊橐萧然。以老致仕归,遨翔山水间,以诗自娱。其《自勉》诗云;“无地亦无锥,无米亦无灶,君子贫至此,不易平生操……为官宜清慎,在野戒弃暴,居贫无卑污,虽富无骄傲。我且语吾儿,人须思远到。”可概见其为人。著有《姓氏笺林》4卷、《文航漫录》2卷。
(1755)清高宗乾隆二十年
巡道朱椿兴修复东山书院。知府俞文漪率众重建鹿城书院讲堂,命府学教授王执玉兼长教事,规制一新。
是年,重新刊印《水心先生文集》29卷,宋叶适撰。
是年,温州人丁为195056(乾隆《温州府志》)。
(1756)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
温州各县共有铺舍108处,司兵365人。以府治前总铺为中心,每距10里设1铺。
是年,温州知府李琬延聘天台齐召南、仁和(今杭州)汪沆对《康熙府志》作大修改。二十五年(1760)纂成《温州府志》30卷(首1卷),二十七年(1762)刊行。
是年,永嘉知县崔锡(字晋三,汉军正黄旗,拔贡)重修周公庙,岁二月朔致祭。周公庙,在广惠坊今温四中内,俗称平水王庙,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三十七年(1558)重建,宋濂曾作《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歌颂周公武为民除害功绩。
是年,督学闽县雷鋐率永嘉知县崔锡重建江心卓忠贞祠。据《永嘉县志》载:“卓忠毅公祠,旧在城南隅,祀明户部侍郎瑞安卓敬,明中叶奉敕建。万历年间(1573-1619)知府卫承芳移建江心孤屿。康熙中举人陈振麟重建。”
是年,雷鋐又倡捐重建鹿城书院。书院内原有四贤祠,明弘治间知府邓淮建,祀程明道、伊川、朱晦庵、张南轩四先生,旁祀先儒。雷鋐,字贯一,一字翠庭,山西宁化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乾隆二十年(1755)任浙江学政,著有《经笥堂集》。
是年,平阳知县徐恕率乡民谢益聪集资重建舥艚东魁大桥。二十三年(1758),徐恕与巡检韩凤来又督劝沿浦乡民集资疏浚沿浦河,并筑沿浦陡门。同年重修楼石陡门,筑钱库永庆桥。徐恕,字方圃,上海青浦县人,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平阳知县,以廉洁自誓。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移风易俗,重视教育事业,浚修城乡河道,兴筑废旧陡门,并亲自捐社仓谷一百石,以倡导备荒;捐俸二百串修理昆阳行署。自言:“令之于民,谊同一体,惟以至诚感孚,固无待于堂之求高,陛之求远也。”后以治绩升任而去。
(1757)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
清廷怕生弊端,又颁禁令,封闭海关,仅限广州粤海关一口对外贸易,封闭江、浙、闽海关,温州、瑞安、平阳三个分口及所属旁口亦随之关闭。同时又设置种种禁令,使民间海外贸易陷入困境,从而激化了清政府和商人之间矛盾。三年后,又禁外国商船来浙。为此,招致西方商人极度不满,力图破坏清政府闭关禁令。乾隆末年(1795),东南沿海出现武装走私船队,清政府诬为“海盗”、“艇匪”。
(1758)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
平阳知县徐恕延聘平阳张南英(总纂)、孙谦纂成《平阳县志》20卷(首1卷),于二十五年(1760)刊行。有杭世骏、徐绵(巡道)、李琬(知府)、徐恕(知县)四序,地图12页,全书20卷。共列舆地、建置、风土、贡献、防圉、水利、秩祀、职官、选举、人物、杂志、文艺,每志条分细目,体例较前严谨,叙事也更翔实。此志一年而成,计有105600字,足见其于资料残缺中筚路蓝缕之功。民国《平阳县志》于此多所取资。
(1759)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
巡道徐绵、知府李琬、知县崔锡次第整修府学,重建东山书院,建掬月亭于山麓,增置涂田,筹措膏火之资,重延名师主持讲席,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众。
徐绵,镶蓝旗籍,自称铁岭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温处道,二十四年(1759)作《兴复东山书院序》,二十九年(1764)孟夏作《中山书院题壁记》。
李琬,字晖东,号莲塘,山东寿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温州知府,后升任温处道。任内修葺府学、文庙、书院,延师课士,振兴文教,增置涂田,重修府志,并整理育婴堂,置义冢,建盐仓,通河道,造永惠桥,又于府署筑中山亭、西射堂,凡有益于士民者,政无不举,备受郡民赞誉。
(1760)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是年,将街坊改称为街巷。
是年,郡守李琬重修江心东塔。
是年,编修《温州府志》。从南朝刘宋时郑缉之所编温州最早一部志书《永嘉郡记》,到此部府志,温州历代编撰过12部温州府志。其间清同治四年(1865)虽有过动作,但只是补刊。披阅几部尚存《温州府志》,其共同点是偏重舆地人文、品藻人伦,很少涉及经济建设。明嘉靖《温州府志》8卷几乎不述经济;万历《温州府志》18卷只有食货卷属于经济类;乾隆《温州府志》30卷设有田赋、盐法、物产卷,但篇幅仅占十分之一。这固然是历史局限,但与修志者观念囿于儒家道统,偏爱于人文荟萃,昭示衡鉴,不无关系。
(1761)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是年,瑞安知县周鼎在万松山上建万松书院。
是年,在乐清南岳镇平盘山南面山坳中重建法华禅寺。该寺创建于唐代,系崧山方氏祖银青光禄大夫绮山施舍创建,昭宗光化间(898-901)赐额,鸿莒曾主其事,1932年再次重建,占地5400平米,系四合院式建筑,保存清代风格。
(1762)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
平阳李家溪(今苍南项桥乡)武生员李商铭(字日新,号介斋)闻知乾隆皇帝南下,拟进呈《水利策》,未被采纳,从此万念俱灰,隐居荪湖山。江南西塘旧有黄浦埭,截横阳江之水注于江南,沿海之东塘则有小闸共18处,以备旱涝时蓄泄之用。此时,黄浦埭废圮已近两百年,小闸又都淤塞,每逢夏秋间,少雨便苦于干旱,大雨则田间积水经旬,稻禾淹烂无收。老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无动于衷。李商铭便出面与乡人拟议:欲恢复黄浦埭,重引南港之水入江南救旱,并于东塘疏浚小闸,分泄积水以防涝。直至乾隆三十年(1765),新县令何子祥着意于农田水利建设,开南乡河,引梅溪入江之水以溉农田,还修了许多陡门。
(1763)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
中山书院原设府治东北隅,因地形卑隘,知府李琬乃以其旧舍为童子学,在郡城中山之麓(今实验中学校址)别建中山书院,筑舍60间,占地10亩6分,前建讲堂7间,中曰精勤,右曰大雅,左曰修道,上为文昌阁。傍山凿池,作3亭,为游憩之所,延师立教。
五至八月,飓风暴雨,海溢,平地水满五六尺,淹没屋舍、人畜无数。潮退,僵尸遍野,稻谷无收。
是年,青田邑令吴捧日在文成武阳村口立碑一方,上书“明开国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后由刘伯温第二十世孙居台同胞刘兆祥捐资在武阳村内七星坛石坪上建刘文成公故里纪念亭,将该碑移置于亭内。
(1765)清高宗乾隆三十年
春,旱。四、五月连雨。五月七日,微雪。岁大饥,人多饿死,继又大疫。
由知县崔锡主修,天台齐召南、仁和汪沆同编纂,晋江施廷灿校订,纂成乾隆《永嘉县志》26卷(首1卷),于是年刊行。
是年,何子祥任平阳县令。何子祥,(?-1770)字象宣,号蓉林,福建平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由浦江调任平阳。治县特点是“以实心行实政”。其座师韩彦曾称赞他“居官实政,到一处留心一处”。三年任满,因政绩卓著,清廷加以通判衔留任,最后卒于任所。当他劳勋卒官,素施南归,经过钱仓时,当地绅民留榇于庭,经宿乃去。为纪念他,钱仓、江口都曾建有祠堂,岁时致祭。著有《蓉林笔钞》4卷及《龙湖书院志》。
是年,李长春、张致礼在平阳南水头建南和书院。三十二年(1767),知县何子祥拨西隐寺田83亩,充入南和书院,并取“吾道南欤”义,易额为吾南书院。乾隆五十七年(1792)毁于飓风,院产拨入龙湖书院。光绪八年(1882)许元达倡捐百金,与林席珍等移建于灵溪街后。
是年,白沙里(今白沙、海城一带)盐商程恒升、恒泰勾结官吏,发高价盐单,按丁口强行配买,民间怨声载道。三十九年(1774),乡民联名上诉,不理。嘉庆元年(1796),再上书,府县不仅不追究盐商,反派人缉拿首事,其中鲍天兆逃闽。经三年不断申诉,才由盐运司审议,准诉,并勒石示禁,被拘者获释。后乡民为鲍天兆建祠奉祀。
是年,平阳知县何子祥发布《米准流行示》。
(1766)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
平阳知县何子祥倡造龙湖书院。请张南英任教,翌年,拨田园200余亩作为龙湖书院学产。又捐俸重葺昆阳书院。在四乡设逢源、崇正、南和、第一山房各书院,观澜、观海各社学。从筹建到师生膳宿、章程制订、教师延聘,大都亲自顾问,从此,平阳文风大振。
(1767)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
福建漳州尤溪韩氏迁居云兜村(今苍南新安乡),铸造饭镬、汤罐。
(1768)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
乐清邑庠生施元孚寓居玉虹洞,编写《白石山志》,次年辑成。全山分划四景区,即玉甑、西漈、东漈、甑阳,共收景目60个。从此中雁荡山水益加扬名。施元孚(1706-?),字德交,号六洲,蟾河堡即今湖头镇人。家贫苦学,工于古文,由于科场失意,闭户读书著述,平素浸沉在山水间,游踪所及,详为观察体验,并从景观之特点而纠谬正名,成为定论,撰成《孤屿说》、《荡阳洞记略》、《剪刀峰记》、《玉霄峰记》等篇,常被引用在以后史乘中。
(1769)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
平阳知县何子祥创开新渠自埭头至钱仓,将钱仑河与西塘河连接,以利交通灌溉。当时城内外河已百年未疏浚,河底“悉淤与岸平”,每逢山水暴发,则倒灌入家,无从宣泄。部分居民又私占河道造屋。由于何秉公执法,工程结束后,城河既通,盖往来负载之劳,四减其三。小南始少干旱之患,群众无不称颂。
(1770)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
何子祥在钱仓创建东洋陡门,修筑奇石陡门;在鳌江重建江口陡门(五福陡门);在南湖重筑崇德陡门(南湖陡门)。
(1771)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
永嘉知县傅永綍倡捐重修县学,建文昌阁于学西。
(1772)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
瑞安林露登进士第。林露(?-1785),字润哲,号杞岩,为生员时即蜚声县学。乾隆二十七年(1762)与妹夫孙希旦同时中举。三十七年(1772)成进士,授杭州教授,一时受业者多为名士。次年,四库全书馆开馆,浙江进献书为全国第一,林露均参与校阅,故所得益博。四十九年(1784)选任山东郓城知县,能以经术运用于吏治,受到士民赞颂。未及一年,卒于官。
(1773)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
重建浩然楼。浩然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重建时迁移今址。
(1774)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邑人曾唯重修卓忠毅公祠,岁春秋致祭。
是年,瑞安人余永森(字庭树,号蓉谷)中举,著有《济麓斋汇草》2卷。
(1775)清高宗乾隆四十年
永嘉知县傅永綍重修江心西塔,并作碑记。
在泰顺罗阳镇东外村建潘鼎宅居,占地2211平米。初建系三进,称三堂盾,后因第三进毁于火,改称双堂盾。布局、结构、工艺等均有独特风格。
(1776)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江心寺主持、高僧正庵(1712-1776)圆寂。正庵穷通教理,尤重《法华经》研习,培育僧才,弘扬天台教规,乾隆慕其德行,拜为师。
是年,永嘉旸岙佃农胡挺三聚众抗租。典吏往谕,被殴拘留。温处道会同缉拿,犹复抗拒,殴打官役。
(1777)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
是年,平阳张綦毋(张南英之子)举贡。好古博览,诗作以气魄胜,落落自豪,今唯存《船屯渔唱》,周喟为之注。全书收绝句《竹枝词》103首,内容包罗平阳史实、人物、山水、物候、风习以至土特产,每首咏一事,可称诗体地志。尤其对江南(今苍南县地)风土特色多所描述。
是年,泰顺曾镛(1748-1821,字在东,一字鲸堂,号复斋,罗阳镇三垟村人)拔贡入太学,每试皆名列前茅,名振一时。历署汤溪、金华、孝丰、云和等县教谕,讲学深入浅出,人多景仰。嘉庆九年(1804)浙西发大水,巡抚阮元发三十万金采运川楚米赈灾,委镛主其事,民以大活,遂以廉干荐授湖南省东安县知县。曾镛廉政爱民,杜绝贿赂,裁撤闲散衙役,严禁差役扰害民众,厉斥奸刁诬告之徒,听讼断狱,赏罚严明,终致讼狱渐息,民称青天。一生粗衣淡饭,清廉自守,因公外出,常撩起长衫,摘下帽子,垂询农民疾苦,地人视如父母。道光元年(1821)卒于东安县署,士民痛惜,并为编写《德政集》。死后家无余财,由门生及当地士绅集资收敛,运柩返梓安葬。同治八年(1869)入祀乡贤祠,其学行在乡里颇有影响。著有《五经解》、《复斋文集》16卷、《复斋诗集》4卷。
(1778)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瑞安孙希旦(1736-1784,字绍周,号敬轩,世居桐田里即今碧山镇)殿试中文科探花,授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分校官兼国史三通馆纂修官。少年曾在县城西门外陶尖读书,中探花后,民间称其读书楼为“探花楼”。为学宗程、朱,于书无所不窥,旁涉天文、地理、乐律、历算、卜筮,尤深于《三礼》,其后专治《小戴礼》,著有《求放心斋诗文集》、《礼记集解》等。四十三年(1778)成进士,主考于敏中见希旦对策,称赞说:“使他人检书为之,不能有此。”并对浙诸进士说:“诸君一事以师可也。”授翰林编修,任武英殿分校官,兼充国史三通馆纂修官。初,于敏中任四库全书总裁,以宋王应麟《玉海》征引繁博,委希旦专任校勘。及四库全书第一部成,议叙,加一级。朝廷要求重新厘定《契丹国志》,于又并将《大金国志》都委托给他。希旦体质本弱,白天有国史三通馆、缮书所之役,夜则有契丹、金二《志》之劳;间或为门弟子讲学,同馆阁者有疑问,又常找他质正,食少事烦,终于在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以病痢疾卒。临终前口占诗曰:“人禽相去只几希,人欲横流天理微。病里静言半生事,茫茫四十九年非。”希旦平生严于律己,宽厚助人,无车马衣服之好。卧病时,以告假辞不接受国史馆每月送来之公费钱;会试前,某翰林欲授以“关节”,笑而不受。大学士和冲慕其名,托人示意,希旦绝不前往。乡、会试前,辄杜门谢客,虽密友亦不相见。于敏中是其座师,声势赫奕,人争趋之,希旦独不依附。乾隆四十四年(1779)丁母忧回家时,曾主讲温州中山书院,其生徒有黄大观、石建章等。汇集研究《礼记》所得,成《礼记集解》50卷。并计划四库官书事毕后,再得从事二十年,当可完成《仪礼》、《周礼》注释,不幸未能如愿。其著作除孙锵鸣经一年余时间校订之《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列入《十三经清人注疏》,1989年版)外,尚有瓯风社印本《敬轩诗存》传世。
(1781)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
三月十六日,乐清地震。
四月十六日,瑞安地震。
是年,瑞安知县赵应均在县城小沙堤建玉尺书院,孙锵鸣曾掌教于此。
是年,在文成石圃山南向水垟村重修降龙庵,该古刹始建于唐五代,现存为清代建筑式样。前有溪涧与古银杏树,后有竹木掩翠,风光秀丽而幽雅。
(1782)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年初(一说1780年),著名诗人袁牧来温州,在雁荡山作《观大龙湫》等诗盛赞龙湫飞瀑,并在永嘉城区走街穿巷,察访民情风俗,留下不少美丽诗篇、趣闻逸事。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祖籍慈溪,后迁居钱塘,天资聪颖,23岁中举,25岁登进士第,入翰林院,历任知县,勤政不苟,颇有政声,但不得统治者赏识,48岁即辞官告归,隐居江宁小仓山之随园,著有《小仓山诗文集》、《随园诗话》70余卷传世,曾享诗文盛名50年。在温游历期间,写有《温州坐筵词》、《谢客岩》、《江心寺》诸诗。
(1783)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
大饥荒,米、盐价极贵,民多采食野草树叶充饥。
(1785)清高宗乾隆五十年
黄大谋续补“墨池”二字,刻石尚藏温州博物馆内。黄大谋,号文溪,衢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以原直隶泰宁总兵调任温州总兵。
在瑞安营前乡赵山村木坑堂自然村,金华楼龙喜设计并建造雾坑硐桥,又名木坑硐桥,东西相向跨架在东木坑溪口上。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6.2米,净距10.5米,桥面宽3.6米,长5.5米。结构匀称古朴,虽历经两百多年激流冲击,至今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和地方交通变迁,提供有价值实物。2000年造赵山渡引水工程时填毁。
(1786)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
闰七月,浙江提督学政窦光鼐(1721-1795)视学浙江,生员吴荣烈(夏口人)等24人联名状告平阳知县黄梅贪赃枉法,亏空库实,向民间勒借,时有民谣“黄梅时节家家苦,青草池塘处处冤。”遂对黄梅提出弹劾。案情几经反复,最后定案,黄梅处斩,道、府、县涉案官吏十余人受处分。
为造就乡梓人才,玉环王屏藩(1750-1822,字元德,号慎庵,今楚门龙王村人)于龙王渡创办龙津家塾,收徒讲学。育才爱才,有教无类,对贫家子不取脩脯,还给以资助,深受当地父老敬重。嘉庆十七年(1812),屏藩虽年逾花甲,但办学热情益炽,与蒲田贡生戴全斌等捐资置基于楚门西青山,营建文昌阁为社学。十九年(1814),又与例贡生戴全斌捐资创办天香书院,址在玉环楚门西青山文昌阁。王不辞辛劳,躬身督办。书院创办后,亲自执教,各地求师者日众,文风蔚起。进士林芳、贡生王邻和戴湘云等玉环名士皆受教和得助于王屏藩。光绪四年(1878),同知杜冠英改名玉海书院,并拨楚门、外塘涂田税暨芳杜仓附余钱充经费。
(1787)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
七月三十日,温州五县大水。
是年,在今文成县东龙乡新民村猪头山南麓建邓氏宗祠,建筑庄严宏伟。
(1788)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
在苍南金乡珠明岭重建妙峰寺,同治七年(1868)重建,后改名妙峰道观。
(1789)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
闽浙总督偕同寅割俸重建江心寺。明正德和清乾隆间,寺宇两度为台风所毁而重建。江心寺殿宇宏伟,总面积2870平米。分前、中、后三进,其间有东西长廊贯通。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有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正殿圆通殿,最为壮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及普贤、文殊诸菩萨像,殿内楹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为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别号玉篆楼主,以字行,永嘉城区人,毕生从事艺术创作,擅长金石,先后治印二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堪称篆刻大师。
是年,蔡兴、洪国走私船队在乐清蒲岐登陆。
(1790)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八月二十四日,乐清地震。
(1791)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
温州府五县一厅计383086户,2015407口,其中玉环厅13263户,81752口。
(1792)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邢日伟作《水云尖记》,水云尖即水云峰,为文成黄坦胜景。邢日伟,号介山,文成黄坦人,嘉庆间进士。
(1793)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
秦瀛任温处兵备道。秦瀛(1743-1821),原名沛,字小岘,又字凌沧,晚号遂庵,无锡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进士,赐内阁中书,后迁户部郎中、浙江督粮道,历官至顺天府尹、刑部右侍郎。秦瀛在温六年,居官廉惠,振兴文教,好奖掖后进,温州民众感戴不已,曾在孤屿西塔下立石像纪念。秦瀛工诗善文,著有《淮海公年谱》、《小岘山房诗文集》。
(1794)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
重修浩然楼。有人以“前贤名不宜名楼”而改称孟楼。匾额“江城如画”,楹联:“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落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为乾隆间学使李宗昉撰书。楼系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造型玲珑别致。
是年,平阳叶嘉棆为同乡女诗人钱蕙孃的诗文集《女书痴存稿》作序。
钱蕙孃,原籍江苏嘉定,出身大家闺秀,其诗委婉清丽,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善良而敏感的女性在神权、族权、夫权压力下痛苦的精神生活。
叶嘉棆(1744-1811),字秀林,号筼林,西塘(今务垟乡)人,清中叶平阳唯一学者。少时从学张南英,乾隆四十一年(1776),卢镐来平任教谕,卢是全祖望的学生,传黄宗羲、万斯同的浙东史学,叶从之游,得其所传。他很钦佩乡贤史伯璇,立志以承先启后为己任。壮岁多次参加科举失败,故绝意仕途,遂专力于诗古文辞及经史、百家之学。自谓平生有六不喜,去其所不喜旨在成其做学问之大喜。在文溪之滨筑室曰尚志堂,早饭后即静坐其中,读书养性,直到半夜尚灯火荧然。遗著宏富,属于经学的有《象义别闻》、《诗义解颐》、《周官翊训》、《礼记类编》等七种;研究史学的有《史论》、《读史后语》、《历代兵钞》、《舆图详考》等六种;研究地方文献的有《东瓯建置考》、《方国珍乱郡考》、《平阳历朝寇警录》、《县志补正》、《仰止集》、《叶文定年谱》等六种;杂著方面有《尚志堂集》、《筼林日记》、《还珠亭日课》等六种。孙锵鸣作《家传》时曾“发其遗书读之”,认为“学求有用,文能见道”,可谓“有志之士”。
(1795)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平阳吴荣烈(今苍南夏口)率乡人在林家院、东门杨、监后阳等处修复外塘1000余丈。
在泰顺仕阳乡溪东村建仕水桥,重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长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级。用材精致,跨度很大,为原始桥雏型。
(1796)清仁宗嘉庆元年
八月,乐清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是年,平阳华文漪(1777-1825,字菉园,蒲门即今蒲城乡人)拔贡,殿试被黜落,从此无意科举,致力于诗文,并在住所东向辟一室,藏书其中,取名逢原斋。为文反对拟古,反对流俗应酬之作。与福鼎林滋秀深交,诗文书札来往近二十年而未见面,时人称为神交。晚年删定《逢原斋集》,收辩论、序跋、书状、传志等散文39篇、骈文5篇、拟连珠22首,共4卷,又诗3卷。
福建船民李发枝引安南“艇贼”窥浙闽,浙闽“海盗”附之,分为两帮,在闽者曰“水澳帮”,在浙者曰“凤尾帮”。
(1796-1820)清仁宗嘉庆年间
浙江巡抚阮元(1764-1849,江苏仪征人)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挑选俊才入学,平阳竟无一人中选。平阳在南宋时人材辈出,在117年间举进士者达406人,以后逐渐衰落,有清一代,中进士仅3人。
(1797)清仁宗嘉庆二年
福建漳州同安人蔡牵聚众海上,反对清政府闭关政策,为首从事武装走私,贩运南洋各地土产至温州销售,多次与清水师战于温州洋面,并攻玉环鸡冠山。先后聚众走私的除“水澳、凤尾”两帮外,尚有“侯齐添帮、小猫帮、补网帮、卖油帮”等。
三月,雨雹大如碗,东南乡秧苗尽损,并有人畜被击死。
(1798)清仁宗嘉庆三年
春夏,大疫。冬,大寒,民冻死者甚多。
蔡牵攻三盘,势甚盛。义民叶吉治团练,驾船协助温标水师镇压。
是年,李銮宣擢任温处兵备道。李銮宣(1758-1817),字伯宣,又字介舟,号石农,山西静乐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累官云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在温六年,政绩卓著,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李銮宣擅诗才,著有《坚白石斋诗集》。在温留下不少题咏,如对文信国公祠题联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梁章钜认为是为文祠各联之冠。《永嘉县志》载有李氏《温州道署且园五古十诗》,梁氏认为词意俱超,为且园增色不少。其他温州一些古迹、文庙,如飞霞观卧树楼、雪山紫霄观的修复,都在他任内主持完成,并留有题记。调离温州后,仍对温州山川名胜、民情风俗眷恋不舍,曾寄来《永嘉怀古》八首。瑞安名士林从炯追随多年,图画銮宣肖像而归,偕温处名流赵贻瑄、陈舜咨、端木国瑚、陈遇春、潘鼎、董斿、周浩、吴桢等摹石立于江心屿孟楼,石质汉白玉,现存。
林从炯,原名佩金,号鱼亭,后字子朗,别号石笥。李銮宣试中山书院,甄拔高才生,从炯深受赏识。嘉庆六年(1801)拔贡,十九年(1814)会试报罢,归过天津,受銮宣礼遇,与端木国瑚互相唱和。二十一年(1816)又中副贡,李銮宣时任广东按察使,招从炯同至任,与阳湖恽敬等深相结识。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曾任国史馆謄录,议叙知县。十年(1830),受聘入直隶提督徐秋潭幕府,驻地古北口适逢山洪暴发,坏屋数千,淹兵民数百,各大吏以万寿节不敢上报。从炯力促秋潭具奏,得赈恤全活兵民甚多。《承德府志》自六年(1801)开始纂修,至八年(1803)副本告成,但因热河地处塞上,采访无人,分纂志稿,多有缺漏。热河兵备道海忠聘从炯纂修,于是旁搜远籍,近取见闻,一手纂订,于十一年(1806)纂成,共28卷。从炯曾客林培厚幕府,以诗相唱和。著有《玉甑山馆文钞、诗钞、补遗》10卷,又搜集卓敬遗著及名家悼念诗文,刻为《卓忠毅遗稿》3卷,恽敬为作序。
是年,英国教会遣李华庆牧师莅温播道,阅四载,信者廖若星辰。
是年,浙江巡抚阮元来游雁荡山,留有《石门潭》、《出山宿大荆营》等诗多首,并于灵岩寺前留有题名碑。
(1798-1805)清仁宗嘉庆三年至十年
福建蔡牵率海上武装走私商队,多次和清军激战于洞头洋,并在大三盘岛等地驻扎。
(1799)清仁宗嘉庆四年
福建凤尾帮引安南海盗商船侵入温州三盘洋面,定海总兵李长庚迎击。
(1800)清仁宗嘉庆五年
六月二十六日,蔡牵率船队70余艘从温州北关外洋再次转入三盘,并与水澳帮船队汇合。知县杨鑅、副将徐馄率团练、乡勇堵击,缴获蔡牵军船3只,余驶往福建海面。
九月十四日,安南舰艇30余艘,水澳帮、凤尾帮船艇各60-70只,聚集浙东白洋面,遭清定海总兵李长庚、温州总兵胡振声、黄岩总兵岳玺等三镇水师攻击。在北麂洋被击沉1只,蔡粦等32人被俘,内有安南侯爵伦贵利等4人。
是年冬,在福建的安南舰船为蔡牵所并,水澳、凤尾帮余部也大都附蔡牵,蔡牵势复大振。水澳帮首领林亚荪率余部南下浙江,在东白洋面为李长庚所败。众推张阿治为首,并更号新兴帮。
是年,平阳县令杨嵘组织渔户团练乡勇2700人抵御蔡牵。
(1801)清仁宗嘉庆六年
正月,蔡牵船队39艘又在北关黄沙宫洋面游弋,多次与清军在海上遭遇,双方均有损失。
二月初六日,蔡牵船40余只在闽浙交界之冬瓜屿洋面与清水师战斗,后退回福建。
八月十六日,蔡牵于三盘洋面受清定海、黄岩二镇水军合攻。
十月初一日,蔡牵与其妻诱杀侯齐添于台州之石塘洋,并其船只,合为一帮,侯齐添帮自此灭。
十月初七日,蔡牵于炎亭洋面用炮击沉清千总胡定太、县丞王正悦的坐船。
是年,温州镇总兵胡振声追剿“补网帮”,在东臼(今鹿西岛)海面捉获盗船3只。
在此前后,蔡牵舰队与西班牙舰发生激战,重创其主力舰。
是年,太常寺奏准:文昌帝君三代拟增置神牌,书文昌帝君先代神位字样。案文昌庙,一在府学,一在谯楼,一在巽吉山,一在天香阁,一在王木亭,一在广化廂,一在飞霞观西,一在东山书院,一在中山书院,一在华盖山,一在翠微山,各乡皆有,书不胜书。
(1802)清仁宗嘉庆七年
乐清知县叶万楷在东臼(今鹿西岛)海面抓获“卖油帮”船1只,捕海盗30余人。
(1803)清仁宗嘉庆八年
二月,建玉环厅学宫,翌年五月落成。在玉环厅学宫建泮池状元桥,为梁式石桥,略成弧形,全长7.24米,宽l.98米,底部有4支正方形石柱承托桥面,横跨泮池中间。桥两侧与池四周均置石栏,整个结构坚实,造型别致。
闰二月二十八日,蔡牵船30余只由炎亭追击清军舰只进赤溪港。
十一月初七日,蔡牵船队在南麂洋面与温州总兵胡振声发生遭遇战。
是年,乐清知县倪本毅创建文昌阁。
是年,开辟乐清南塘东山埠,以利乐清和玉环、太平通航。
(1804)清仁宗嘉庆九年
六月,蔡牵攻台湾鹿耳门,继于福建之竿塘洋大败清军舰队,击毙温州镇总兵胡振声。继与来援的浙江清水师提督李长庚、游击李景曾展开激战。
是年,梁章钜第一次来温,游览永嘉诸名胜。梁章钜(1775-1849),字茝林,又字闳中,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官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江苏、山东按察使,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道光二十四年(1842)因病辞官,闲居家中,专事著作。梁章钜工诗,学识渊博,著述不辍,50余年不下70余种。
是年,永嘉陈遇春创文成会,集资捐钱2800吊(千钱),存典生息,为文士参加乡试、会试捐助路费,号称士林善举。
是年,永嘉张泰青(1783-?,字孟平,号虹桥,又号秋帆)中举,官至河丞,工骈体文,著有《小东山草堂文抄》,林则徐同年为之序,谓其所作文章“骈四俪六,穷妍极妙”,“如诗之有古今体,皆出于心声”云。
(1805)清仁宗嘉庆十年
蔡牵攻台湾淡水、凤山。当地起义军首领洪老四、吴淮四响应,有众2万余人,十二月被推为镇海王。
在瑞安卓岙(今仙降镇)清泉庵建萃英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初等小学堂。
(1806)清仁宗嘉庆十一年
十月二十九日,温州五县大水。
温州知府陕西杨兆鹤修永嘉县学崇圣祠、乡贤名宦祠及斋室、仪门,并葺青云馆,奉朱子碑像。
(1807)清仁宗嘉庆十二年
二月,温州镇兵在洞头洋遭遇5只海盗船,将其船击沉1只,缴获1只,歼盗18人,俘获23人。
二月,蔡牵撤离台湾。
十二月,蔡牵与清军激战于广东黑水洋,炮毙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
冬,渭南张德标复任瑞安知县,即聘王殿金、黄徵义(余姚人)为总纂,着手对照旧志采取“简者增,繁者节,陋者删,讹者订”,撰修《瑞安县志》,嘉庆十四年(1809)书成付梓,10卷(首1卷),距上次修志60年。
是年,平阳知县徐映台擅增赋额,岱下(在今沪山乡)生员庄以莅上书申诉,在灵溪被捕,激起民愤,酿成“大门(村名)打官”事件,庄以莅当时虽被抢回,后又被捕处以绞刑,为首抢救庄以莅者许鸿志也被处斩。平阳麻步林钟英被诬与庄案有牵连,被抄家,诉冤司道与府,俱不理,便赴京控告。十四年(1809),钦使刑部侍郎景禄等来温复审定案:徐映台流放吉林,有关官吏14人受处分。
(1808)清仁宗嘉庆十三年
十月,乐清大荆千总率小缉船在鹿西海面捕获海盗9人。温州镇总兵李景在鹿西岛海面捉获海盗船1只,捕获海盗31人。
是年,瑞安林培厚(1764-1830,字辉山,号敏斋,居屿头即今云周乡)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年已45岁。在京八年,曾分校乡、会试,与许松年共创温州会馆,以便同乡栖息。嘉庆二十一年(1816)补重庆府知府,四川总督蒋攸铦称赞培厚“明干实心”。后调任天津知府,适逢畿辅大水,120州县遭受涝灾,天津因地势低下,受害尤剧。培厚遍巡属县,赈活饥民七万多人。当时京畿其他各县灾民纷纷流入北京就食,独天津府无一人离乡进京。道光四年(1824),蒋攸铦已调任直隶总督,向朝廷特别保荐培厚及其他4人,即升为大(名)顺(德)广(平三府)兵备道。京图涝后大兴水利,培厚先在天津治理淀河(大清河),继至大名治新卫河、铦河等,浚筑悉合要求。后改任湖北粮储道。培厚从政,一以爱民为先务,于督运任内,务汰弊以恤丁,精详周密,无微不至,而总以实意流贯其间,按例应进官,朝廷亦有意重用,而培厚竟因积劳致疾,于道光十年(1830)猝卒于通州船内。培厚博览工文,著有《宝香山馆集》。《清史稿》卷384有传。
是年,瑞安方成珪(1785-1850,字国宪,号雪斋)中举,二十三年(1818)考取内务府所属景山官学汉文教习。道光(1821-1850)中,历任海宁州学正、宁波府学教授。官俸所得,全用以购书,储书数万卷,几乎全部予以圈点。清贫乐道,陋巷老屋,图史外别无长物。中年以后,喜欢校书,认为古韵书最佳是宋丁度等纂的《集韵》,据宋刊本及近时名家段玉裁、严杰、汪远孙等校本,及书中所引,一一订其讹谬,补其夺漏,成《集韵考正》10卷。学者黄式三称他“渊博有识”、“用功勤而校雠精,《集韵》自此成完书矣”。方采用元李文仲《字鉴》,手抄一过,复加改订,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完成《字鉴校注》5卷。经他精心辑佚、校注之书,尚有《干宝易注疏证》、《王右丞诗集》、《韩集笺证》、王定保《唐摭言》、吕祖谦《读诗记》、王应麟《困学纪闻》及清查慎行《敬业堂诗》。他强调校雠应该参互钩稽,实事求是,因而成绩斐然,成为瑞安治考据学之奠基者。此外,尚著有《守孔约斋杂记》,述乡邑轶闻杂事;《宝研需吟草》则指事类情,言之有物。道光三十年(1850)卒,葬于北门外圣寿寺侧。
(1809)清仁宗嘉庆十四年
七月,飓风暴雨,屋瓦皆飞,平地水深数尺,损坏庄稼。灾后,平阳知县周镐令砌石护堤,历十余月竣工。同时,乡民吴履墀等于燕窝埭筑燕窝陡门(即东魁陡门)。
八月,蔡牵船队被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禄合兵围攻于台州渔山洋,退至温州外洋,坐船中炮下沉,蔡与二妻一子跳海自杀。翌年,蔡牵余部投降。此后,小规模武装走私仍接连不断。
十月淫雨。十二月粮荒。次年,民多食草苗树叶,病死甚众。
是年,温州知府杨荣修中山书院,陈遇春等襄助。
(1810)清仁宗嘉庆十五年
是年,黄岩镇黄飞鹏、游击黄象新、都司谢恩诏,在三盘海面夹击海盗“邱獭帮”,捉获海盗26人。
是年,瑞安林用光(字辑甫,一字若衣,号若水,培厚孙)登进士第,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任句容县丞,逢水灾,亲乘采菱盆勘察灾情,赈活甚多,孙衣言为作《勘灾句容留》诗赞之。咸丰九年(1859),任安徽祁门知县,政声卓著,为官清廉,宦橐萧然,为人推重,后入祈门名宦祠。著有《秋蓉阁诗稿》、《律例纲目》、《作吏要言》、《蚕说》等,且编成林培厚《宝香山馆集》19卷,辑《附录》4卷。
(1811)清仁宗嘉庆十六年
二月二十三日,永嘉、乐清地震。
三至四月,大霖雨。
五月至七月,大旱。禾苗枯槁,民大饥,升米钱六十。平阳蒲门赤阳山(矾山)产白泥粉(观音土),百姓取食后得胀满症,百无一愈。
(1812)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泰顺潘鼎(1775-1835,原名鹏,字程九,又字彝长、调生,罗阳东郊人)举副贡,授直隶州判,曾充重庆知府林敏斋幕友,掌教川东书院,成绩卓著,归里后掌泰顺罗阳书院。51岁入京都,得到尚书穆崔舫器重,一时名驰京师。鼎为人倜傥好客,亲族中有急难,多请其排解。一生博览群书,乐于造就后进,受业生徒,多沐其益。笔札书法,初习颜体,后自成一家,名噪一时。鼎工书法,善画墨兰。水墨写意,皆有天趣,而所作兰、竹,更为人所钟。里邻交游,唯董斿、曾璜为最,尝镌“松亭”、“竹坡”、“梅溪”三石,自取“竹坡”,以“松亭”、“梅溪”分赠董、曾,象征“岁寒三友”。晚年体虚多病,与罗阳南外村里人董斿及青田名士端木国瑚3人建石林精舍,用以授徒讲学及著书立说。一生诗画作品甚丰,惜多散佚。著有《小丽农山馆诗抄》、《晤兰室尺牍》。
(1813)清仁宗嘉庆十八年
是年,瑞安洪守彝(1778-1841,字叙堂,居县城南)拔贡,考取八旗官学教习。二十四年(1819)中举。道光六年(1826)教习期满,以知县任用。因父年已82,不赴选,回家侍奉。十三年(1833)父丧孝满,选任河南宁陵知县。在任建学校,省徭役,捐俸助筑黄河河堤,亲临工地督工,三次安全度过汛期。宁陵地瘠赋重,守彝后以征解粮赋逾期受革职,宁陵百姓络绎于道,赴省挽留,未获准。离任时,老幼拦马首于路中不得行。省抚闻之,不得已为补永宁知县。先是,永宁境内洛水决堤,淹没民田七千多亩,百年以来,粮额仍在,百姓无法纳粮,大部逃亡,则向比邻摊派,屡次向县府申免,始终未准。守彝到任后,即具文书申请,10次上书,均受谴责,最后捧县印亲自争之于布政使和巡抚面前,藩抚理屈,只得派员覆勘,辗转两年余,终得免赋。守彝治狱不守常格,案件随到随判,不经吏胥之手,积案一清。终因勤于民事,心力耗竭,卒于任所。永宁百姓无贵贱老幼,都白衣恸哭,灵车返里时,奉香花哭奠相送数十里,并立祠祭祀。
是年,楚门人林芳(1782一1840,字光锡,号芷生)中举人,为玉环厅学生员中举之始。次年,林芳登进士第,始任湖北武昌知县。道光八年(1828)充乡试同考官,因其善于识别选拔有学之士,被人称道,侍读蒋元溥、中丞毕至等皆出于林之门下。任期届满,保升知州,未到任,因母逝回乡治丧。三年丧满后,历任山西省洪洞、石楼等地知县,皆有政声。为官清正,抚贫怜苦,能公正处理民间讼诉。每离任,当地民众赠红缎万民伞。二十年(1815)病逝于石楼县官署。林芳诗文并美,著《芷生诗选》等。二十五年(1820),玉环厅同知龙光甸于厅城南门创建“科甲联登”牌坊一座(现已圮),并亲题“海角奇才无双品,环山共仰第一人”对联。
(1814)清仁宗嘉庆十九年
是年,陈遇春襄助重建双忠祠,祀康熙十三年(1674)温处道陈丹赤、永嘉知县马琾。
是年,平阳鲍台(1761-1854,字石芝)举岁贡,后隐居灵峰、流水之间十余年,以教授生徒为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十余时,尝主讲平阳龙湖书院。平生致力于诗歌、古文,著有《一粟轩诗文集》。曾撰《古鳌陈十四圣姥宫记》,记载平阳陈十四圣姥宫兴建始末。温州风俗尚鬼,陈十四娘娘为温州民间盛传女神。与华文漪最为相得,并与福州黄汉章、福鼎林滋秀、罗源黄铨、闽县谢凇唱和。文章规模宽博,却只率意抒写。诗则从不作忧老伤贫之语,被人称为逸品。卒年94岁。
(1815)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九月十一日,乐清夜半大地震。越十日,复震。再十日,又震。
是年,书画家曾衍东(1751-1830,字青瞻,号七如,又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以湖北巴东知县获罪流放永嘉,居落霞潭边,以卖画自给。二十五年(1820)八月获赦,年已古稀,无力返回原籍,后客死永嘉。著有《小豆棚》、《哑然诗句》等多种。
(1816)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
李銮宣升任四川布政使,聘董斿同往审定诗文。抵蜀未几,李不幸病逝,亲朋雀散,董为其治理后事,恤眷属,立嗣子,刊诗文,义名震西蜀。四川总督蒋攸铦重其品学,议留斿掌教锦江书院,以资格不合而未成,后特为修书浙江巡抚,盛称其学行为浙中人物第一流,于是得任处州莲城书院山长,历时十年。回故乡后,又任罗阳书院山长,并收集泰顺乡贤54人诗作623首,辑成《罗阳诗始》4卷,盛称于时。董斿(1775-1842)字仲常,号霞樵、太霞,泰顺罗阳人。幼慧,书史过目成诵。人皆惊其才华,敬为上宾,为人诚实厚道,品行端正。著有《太霞山馆文集》4卷、《太霞山馆诗稿》2卷。
是年,李品镐(号协庄,江西南城人,举人出身)任泰顺知县。性情清儉刚简,擅于决狱,每结一案,不出十日。莅任时仅随身携带行李一挑,随从三人。在任一旬,积案全销,颂声大起。凡审案必鸡呜坐堂,断事明快,至晨即止,明镜高悬,无枉无纵。
(1817)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
乐清监生徐佳圭、吴英纯捐资开凿白沙新河,长2750丈,北接白沙河,东会沙角河,合流后从“曾氏二陡”入海。
(1818)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
温州府重修试院,温处道朱文翰撰记。
(1819)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是年,永嘉周衣德(原名灏,字子莲,号藕农,鲤溪乡上泛村人)中顺天南元(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学子应试北闱,考中第二名举人者称南元,因第一名解元必须是直隶籍人),先后住京师十九年,因贫穷,常断炊。贯通经史,文如涌泉,时人称为“行书橱”。著有《四书讲义》、《研经堂文集》。
是年,瑞安曹应枢中举。曹应枢(1791-1852),字尊生,号秋槎,居曹村。数次会试不第,后掌教本县玉尺书院,以时文教授生徒,瑞安及邻邑弟子得他指授,经常有中举人并登进士第者,孙衣言即为其制艺弟子。应枢曾从学端木国瑚,与董斿、项霁、项傅霖及长兴朱紫贵、福鼎林滋秀为文字交,更致力于诗。晚年丧子病目,继患脚疽,遂致不起,弥留时出存银嘱媳妇为刻诗,项傅霖为之编次,有家刻本《茹古堂文集》3卷,《梅雪堂诗集》10卷。
是年,洞头埭口塘和仁前涂塘海涂围垦工程兴建。
(1820)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据嘉庆《大清一统志》,是年温州男女总人数为1933655人,面积99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95.32人,140年来人口增长6倍。人数大幅增长主要为乾隆后期,因改变单纯统计成年男丁作法,实行统计男女总人数。
四月,地震,又大雨雹。七月,大风雨,拔木淹禾。八月大疫。岁大饥。连年瘟疫盛行,死者日以千计。
(1821)清宣宗道光元年
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厄者十室八九,得生者十之一二。
是年,在泰顺仕阳镇溪东村重修仕水碇步,俗称仕阳碇步,长133米,共233步,为温州现存最长、造型最佳碇步。初时施步址于下游约三百米处,有360齿,弯形,实为石砌堤梁桥,《桥梁史话》视其为原始桥的雏形,创建年代不详。
(1821-1850)清宣宗道光年间
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乱,人口又出现下降。据《中国人口·浙江分册》载,道光年间(1821-1850),温州总人数降为115万人。
宁波人高麟如、戎献深、李韩英合伙在花柳塘开设裕大南北货行,后成为温州最大南北货行。
温州原有“霭云”、“秀柏”两个昆剧班社,后来一班溺于海,一班死于瘟疫,以致昆剧中断20余年。蒲门生原系温州乱弹“老锦绣”班当家生角,所演唱都为乱弹传统剧目。为挽救昆剧,与同班净、丑角阿桃计议,从“老锦绣”中分出人手另组永嘉首个昆曲班社昆班,取名“同福”,邀请金华等地老演员传艺,计有正生朱盛、花脸邹阿青、正旦蔡阿钟、正吹周正等20多人。当年便排练了《孽随身》、《醉菩提》、《一文钱》、《连环记》、《奈何天》、《摘桂记》等十余剧。次年正月初一,在市区杨府殿开锣演出,后长期流动温、台乡间,俗称“沿山班”或“水路班”。光绪年间(1875-1908)遂驰誉于浙南,当地昆剧得以复苏。
蒲门生(1854-1886),蒲门人,以饰演生角出名,遂以此为艺名。原姓叶,名良金,后雅化为莲襟,字丽生。良金只读过几年私塾,然天资聪颖,模仿他人表情逼肖,随口编唱小曲,音调浏亮。偶被一乱弹班掌班听到,便收留他随班学戏。蒲门生一生在剧中塑造过多种角色,如《十五贯》中况钟、《千金记》中韩信、《八义记》中程婴、《金印记》中苏秦、《玉簪记》中潘必正、《绣襦记》中郑元和、《紫钗记》中李益,都能演得惟妙惟肖,丝丝入扣,非他人所能及。而民间最欣赏的还是他在《珍珠塔》中所饰的方卿,称他为“活方卿”。还能自编剧本,这在当时艺人中实属凤毛麟角。温州昆剧中至今保留的《花鞋记》、《杀金记》以及本地流传的《恶蛇报》,都出自他手笔。蒲门生一生流落江湖,名气颇大,但终于在贫困中逝于异乡,年仅32岁。
杨盛桃(1839-1918),俗称阿桃儿。平阳半浃连(今苍南老城乡)人,出身贫寒,13岁时从人学戏,先学京戏,又转学昆剧,除花旦外,其他角色都在行,独以演丑角而名噪一时。蒲门生死后,生角后继无人,阿桃遂改演生角,并兼任掌班。对演员要求严格,演的都是正派戏剧,民间有“好戏阿桃儿做”的俗语。不但深受民众欢迎,也被知名人士推重。杨盛桃也和蒲门生一样多才多艺,除了饰演各种角色外,还能熟练地演奏各种乐器,也能兼编剧和导演工作。直到73岁才离开戏班,告老回家。
江苏六合陆玉书先后两次任玉环厅同知,吏治尚宽,不轻鞭挞,待下独严,后升处州知府。陆平素能诗善画,公余之暇,常与文士作诗唱和,或出城游览,随处留题,每多佳作。《玉环厅志》载其诗30余首,其中“四叹”(《贫民叹》、《舆夫叹》、《渔船叹》、《灶丁叹》)至今被人称道。陆尤擅画竹,所画竹颇有新意,得之者视为珍品。
(1822)清仁宗道光二年
平阳南坪渔民94人上控庠生方腾蛟父子独占王孙门渔场,首事林可局反被捆绑殴打。渔民群集府台呼冤,始行复勘。五年(1825)下令:“饬将草屿等处作为官海,听民钓捕,户税银豁免。”
是年,瑞安项傅霖(1798-1858,字叔雨,号几山)中举,后10试礼部不第。二十四年(1844)以大挑得教职,咸丰元年(1851)任富阳教谕。性好学,自经史外,天文历算诸书无不读;喜图籍,家藏书数万卷,每次外归,必多购古书,与兄雁湖辨证校勘,相与为乐。民国《县志稿》称:“瑞安藏书自项氏始也。”在京师,与桐城派古文大师梅曾亮、吴敏树、邵懿辰等名流相交好。出游时常住宿山间,夜露坐观测星象。任教谕二年,以学术风化为己任,每次会见诸生,必先整饬衣冠,授以文章,行事法度。项傅霖自始学至疾革,未尝一日离书,但性谦退,不轻易著书,所遗《几山笔记》2卷,是其治学见闻札记,关于永嘉学派记载颇详,孙衣言《瓯海轶闻》多予采录。弟项傅梅,终身布衣,《遣怀》诗有“读书不服官,作诗不求名”之句,著有《耕读亭诗钞》7卷。
(1823)清仁宗道光三年
正月二十四日戌刻,有星自东北陨于西南,红光烛天,声若隐雷。
永嘉邑人张瑞溥自湘辞官归里,在积谷山西麓购地建如园,临池建楼以纪念谢灵运,地名谢池,楼名池上楼。池上楼因谢氏名诗《登池上楼》而名,原址在今鹿城东公廨,久毁。后人因谢公尝“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谢梦符《鹤阳谢氏宗支记》),在此凿池以为纪念。如园内除池上楼外,又添筑怀谢楼、春草轩。池上楼面阔三间,四面回廊,临池设靠槛,重檐,歇山顶,系民居式木构建筑,建造雅致,环境清幽。
(1825)清宣宗道光五年
乐清全县人口为58530户、228855人。
(1826)清宣宗道光六年
十月,蔡仲樵、黄燕山等捐资在瑞安莘塍建聚星书院,有书室58间,七年后竣工,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两等小学堂。
是年,永嘉城区郑汝楫登进士第,分发山东,提补平原知县。平原尚武功,田赋多积欠,素号难治。汝楫严治豪猾,查勘田亩,积弊一清,民心悦服。
是年,乐清知县阳春刘荣玠延聘瑞安鲍作雨、永嘉张振夔,在旧志基础上参以省、府志及先哲文集,旁搜群书,纂成《乐清县志》16卷(首1卷),在温郡方志中称善本,于是年刊行,孙诒让评为“渊雅”。
鲍作雨(1772-?),字瑞昌,号云楼,幼时聪明过人,弱冠补县学生员,得温州知府张慎初赏识,令入衙斋受业。益肆力古籍,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兵刑、律历、方技家言,均有研究,尤致力于《易》,张调任宁绍兵备道,升两浙盐运使,作雨均随行,得阅天一阁藏书,畅游六桥、天竺诸胜。他抱着“报国须教心贯日,传经已觉舌生莲”的心情历次赴省试,均不第而归。嘉庆十七年(1812)成贡生,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年已50岁。在京数年无所得,以“富贵不淫贫贱乐,寸心何事更踌躇”的心情归里。后被聘为聚星书院掌教。邑人许松年督师闽中,陈步云总兵定海,先后聘作雨入幕,为许、陈修戎政、革弊章、汰冗卒、举滞员,条陈《水利三议》、《舟山兵法五要》,虽受陈步云采用,但格于成例,无法施行,空为闽、浙人士所赞赏。为诗不尚空言,必关实际,在舟山所作《借箸诗》8章,皆关当地兴革要务。所著《周易择言》6卷,参汇诸家,宗法程朱又不囿于门户。书甫成而卒,项傅梅于同治三年(1864)为之刊行。又《六吉斋诗钞》5卷,道光间刻。
陈步云(1773-1850),字锡镰,号锦堂,居瑞安城东筼筜村,后迁居城西南。少好习拳勇,21岁入瑞安营左标为守兵,以功拔补右营外委,升镇标左营把总。当时,沿海渔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清廷为镇压渔民反抗,开始重视整顿水师。步云勇敢多智略,入伍即隶水师,谙习海上风水沙线及海防利害。此后历任右营千总、镇海营守备、定海左营游击、镇海参将、福建闽安协副将等职。道光十年(1830)入觐,召对于圆明园,诏定海总兵。后以琼州重镇宜得良将,调广东琼州镇,即改善火器配备,训练士卒,加强约束,与黎族相处,平安无事。步云身为将帅,家无余资,性伉直,又喜与读书人交结,任定海总兵时,聘请同里鲍作雨为幕僚,采纳鲍之策,写成建议上报。后因格于成例,无法施行。不久,步云调至琼州镇,定海防御之策,终成纸上谈兵,数年后,英军果然从定海登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步云从琼州调回温州镇,又调福宁镇时,年已67岁,左足伤发,奏请开缺回里,作《陈锦堂自订年谱》,总结一生战斗经历,乡人陈暄、黄体正均予作序。《清史稿》附传于邱良功之后。
(1827)清宣宗道光七年
是年,孙同元任温州府学教谕。孙同元,字雨人,仁和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居官廉惠,品学纯粹,好奖掖后进,著有《永嘉闻见录》2卷。
是年,邑绅曾佩云、矞云捐资重建永嘉县学。
是年,在永嘉巽宅镇小溪村建节孝牌坊。南面刻“节孝”两字,北面刻“流芳百世”四字。
是年,许松年卒,许松年(1767-1827),字蓉隽,号乐山,住瑞安县城水心街。20岁中武科举人,22岁入温州水师镇标,由黄岩镇标左营千总擢镇海守备、代理参将。因镇压蔡牵有功,赏戴花翎,给云骑尉世职。先后调任甘肃西宁、陕西延绥、福建漳州等处总兵。在漳州四年间海上无事,为民兴利除害,甚得军民之心。嘉庆二十二年(1817),英兵船闯入天津内海,松年调任天津水师总兵,驻塘沽,操练士卒,示敌有备,英军退却。道光元年(1821)调广东碣石镇,不久升广东陆路提督,调福建水师提督。六年(1826)四月,台湾彰化闽、粤籍居民互相械斗,蔓延至嘉义、淡水等地。松年率军巡台,劝说两方罢斗,听官治理,又严责属官将予参劾。闽浙总督孙尔准本与松年有隙,借机亲自至台,诛杀五百余人,劾松年无功,又密奏松年“不协机宜”,办理错谬。致被朝廷权职,交总督随营差遣,事竣放归。松年闻命愤甚,取冠投地,须目皆张。福建父老与军士不服,联名申奏,朝廷查明冤错,重予起用,但许因蒙冤悲愤,旧伤复发,未几病逝家中。著有《海疆利弊》、《乐山自订年谱》。鲍作雨评云:“乐山形貌魁伟,平居洵洵如文儒,临敌毛发皆竖,遇大事必算定而后发,是以动中窍要,常克日而奏肤功。”松年在家,喜骑马进出台门,许因身材高大,台门特高,邻居谓之“高门台”。《清史稿》及《清史列传》均有传。
(1828)清宣宗道光八年
曾佩云又捐资在积谷山建飞霞观、真人殿、龙母宫、卧树楼。
(1830)清宣宗道光十年
走私鸦片大量进入浙南,烟贩获利,诱使温、台山农种植罂粟,熬制土烟。时御史邵正笏说:“浙江如台州府属,种者最多,宁波、绍兴、严州、温州等府次之。有台奖、葵奖名目,均与外洋鸦片无异。大颗、小颗到处分销。”温州种植罂粟,初从台州来,以后各地引种,面积逐步扩大。
是年,巡道贾声槐(山东乐陵人)、知府吕子班倡捐,率绅士重修东山书院。
(1831)清宣宗道光十一年
是年,巡道贾声槐、知府吕子班、知县傅延焘率绅董叶应宿、邓承弼等捐修中山书院。
是年,瑞安陈瑄(字琢如,城关人)省试中经魁;二十四年(1844)会试后,以大挑一等派往直隶,初署望都、无极等县知县,任内建书院以兴文教,设义仓以裕民食。后调署南乐,省刑息讼,课士选材,卸任时得到百姓赞誉。咸丰元年(1850)以政绩为“最”,任隆平知县。三年(1852),太平军攻陷隆平城,据巷战死道旁,尚余一息,被县民负走救活,以失城罪被清廷谪戍关外,后人敛骨归葬北郊。
是年,平阳夏口吴乃伊(荣烈子)率众重修东塘毛家湾至泮河段,同时疏浚塘内河道,于塘外挖沟通海,经二年完工。
是年,在平阳顺溪区青街乡街东重建睦源桥,系单孔石拱廊桥,桥孔作拱券形,桥面建廊屋五间,桥廊用料考究,造型美观,精巧玲珑,别具匠心。
(1832)清宣宗道光十二年
黎应南任平阳知县。黎应南,字见山,号斗一,广东顺德人,侨居苏州,和龚自珍系同年举人。黎在任有惠政,平时不搜刮民脂民膏,两袖清风,《夏日横阳山行杂诗》8首,表达了他关怀民瘼的思想感情。虽擅长数学,却不善理财,薪俸也为家丁吞蚀,离任后囊中羞涩,行李萧然,只得淹留任所待命,数月后病逝于试院,殡于杭州西湖丛莽中。十九年(1839),龚自珍曾作诗凭吊:“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
(1833)清宣宗道光十三年
二月,刘煜(江西南丰人)任温州知府,曾作《永嘉育婴堂碑记》,指出“黜繁华,重赈恤,本帝王保赤之诚。”
秋,早寒,大风坏禾,高山尤甚。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大雪连旬,林木被折,牛羊以至野兽很多冻死。
(1834)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连年旱,后大饥,升米价值钱四五十文,斤盐价值一百二三十文。五至七月,城乡时疫,死亡甚众,死于饥疫者日以十百计,无棺则以草橐裹埋。
(1835)清宣宗道光十五年
平阳万全沙堤陡门内外为泥沙所涨塞,瑞安、平阳三乡农田万顷受涝,平阳六都吴桥农民钱显名(字钦佐)每日荷锄挖掘泥沙,历三年弗懈,终于将陡门内外疏通,平阳县令特予表彰。
是年,在玉环芳杜乡伏虎山(今垟根溪沿)石佛阙下建石佛堂一座,石佛阙岩壁上传有唐代初期雕刻,刻有趺坐大佛3座,左座缺左耳,中座缺鼻,右座缺右耳。
(1836)清宣宗道光十六年
徐荣(1792-1855,宇铁孙,号药垣,又号梅花老农)登进士第。二十五年(1845),由浙江临安知县调玉环同知。任内为政清简,断狱要言不烦,整顿吏治,剪除强暴,爱抚百姓。政事之余,常作诗词书画,皆颇具艺术特色,识者比之“郑虔三绝”。每下乡,即景赋诗。退任后卒于福建。著有《怀古田舍诗钞》等。
(1837)清宣宗道光十七年
重修平阳县城,高1.8丈,垛640口,城门4个,水门3个。
(1838)清宣宗道光十八年
八月,英人梅兰脱率战舰三艘侵扰乐清沿海,威胁清廷,要求通商。
是年,陈遇春以老迈之年,参与重建西山护国寺,并写有碑记。温郡之护国寺,居西山之麓,离城四五里,中隔一岭,与居民不相通,为西山净域,建自宋绍兴间(1131-1162),其后兴废不一,无碑碣可考。清顺治年间(1644-1661),居士周如照同僧全真募而新之,历130余年,至嘉庆(1796-1800)初,遭受飓风倾圮,几成墟矣。
是年,台州罂粟传入南港、赤溪、金乡等地,居民栽植熬成烟膏出售,县内吸鸦片成风。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禁烟,称“平阳之南港、赤溪、金乡等处向有栽种,熬烟售卖”,“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买卖烟具于市日中”
(1839)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英舰游弋玉环坎门洋面,窥视温州,居民防守甚严。
是年,在泰顺洲岭乡建毓文桥,石拱木屋,有三层一阁楼,层层飞翘。
(1840)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四月,浙江巡抚奉旨查禁温州鸦片,遣官分赴各县查禁鸦片。
六月,鸦片战争爆发。
七月五日,英军侵入定海,进犯宁波,沿海告警,温州震惊。温处道陶土霖、温州知府于鼎培、永嘉知县庄葆诚等倡议捐募经费修葺府城。庄葆诚,字实甫,江苏武进监生,庄廷臣七世孙。
是年,定海一度为英军所陷。收复后,玉环林正阳(1800-1858,谱名启泰,字振运,号昼堂,今城关西青街人)建议构筑土城,以增强防卫,为定海总兵葛云飞采纳。林正阳率先捐俸兴役。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军大举再犯定海,葛云飞及来援处州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率军五千余人奋勇还击,击退英军轮番进攻。英军伤亡惨重,遂增调驻厦门鼓浪屿军队水陆两路夹攻。终因敌我兵力悬殊,晓峰岭、竹山门两要地失守,王锡朋、郑国鸿战死。葛云飞、林正阳孤守土城,浴血奋战,葛云飞壮烈殉国,林正阳身受重伤,定海再度沦陷。咸丰七年(1857),林正阳升任黄岩镇标营总兵,封武显将军(正二品)。次年卒于任上,葬福山。
是年,庄葆诚重修县城隍庙侧庄公祠,祀明知县武进庄廷臣,温乾隆间曾孙柱任温州知府,士民德之,附祀于祠。
是年,瑞安塘下塾师赵钧(1786-1866)建议邑主梁元用连环保守法,预防战乱。赵钧著述颇丰,有日记《过来语》五十余万字,记载温属各县所见所闻,颇有史料价值。
是年,杨诗纂成《平阳县志考》3辑,系对乾隆《平阳县志》进行辨误、校正、补遗,全书收辨误139条,校正159条,补遗101条,共399条。杨诗,字葩园,芦蒲东门垟人,生于清嘉庆、道光间,著述甚富,所记温州先哲遗文佚事,都为历代府志、县志中所无,惜都亡失,仅此一册残存。
是年,乐清县令杨鹤鸣在县前建义塾,免费吸收贫寒人家子弟入学。义塾有官办,亦有宗族、寺庙主办或私人捐资创办。乐清最早的义塾是宋万桥义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