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尋找蘇慧廉 溫州「慈善團體辦醫」如何影響中國

尋找蘇慧廉 溫州「慈善團體辦醫」如何影響中國

2014-04-06 由 健康界 發表于社會

編者按:為了形成一個競爭性醫療服務體系,很多人寄希望於引入社會資本辦醫會,與公立醫院競爭。

其實,除了私人資本,非營利性的慈善團體和慈善基金會也是政府可以信賴的重要社會力量。北京協和醫院就是百年前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立。湖南長沙的湘雅醫院則是由教會創立。一百年前,溫州也有一家特殊的醫院,由教會舉辦,為溫州患者提供醫療服務,興建醫院的資金則全部來自於慈善人士。


非營利性的慈善團體和慈善基金會如果有意願創辦醫院,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其實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19世紀後期的溫州,雖然號稱中國最美的城市,但醫療衛生條件並不太好。1902年的一次霍亂就奪走了3萬人的性命。

1883年,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受到英國偕我公會(屬於新教衛理宗)派遣,來溫州開始傳教。來華之前,他曾接受過簡單的醫學訓練,自備了奎寧、阿司匹林等常用藥品,原本用於自救。

來到溫州,蘇慧廉居然就靠常備藥品和微薄醫學知識,給人治療瘧疾、感冒等常見病。他甚至還開展一些小手術,拔牙、修正倒睫、瞼內翻手術都曾經做過。一傳十,十傳百,他在溫州的家居然就變成了一間小診所。

一百年過去了,這樣一間小小的診所,居然發展為矗立在溫州市區的「溫州市中心醫院」。但是,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一家小診所是如何修煉成一家現代化的三級甲等醫院。



神醫小診所里的神奇藥丸

靠着自備常用藥和大膽的臨床實踐,蘇慧廉慢慢被一些溫州當地人稱他為「神醫」。他甚至還幫一位溫州秀才成功戒掉鴉片癮,成為基督徒。因為神醫的名聲在外,診所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患者。跟秀才一樣,很多患者在病癒後,慢慢成為教徒。蘇慧廉在發現醫療對傳教有巨大輔助作用之後,有意將診所做大。

1891年,傳教士海和德來到溫州,開始接手小診所的工作。跟蘇慧廉一樣,海和德其實也是「速成醫生」。隨後,他們兩人將診所搬到城西教堂。教堂診所非常簡單,連門診室和藥房都是合二為一的。為了讓海和德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研究和學習,診所的門診時間是固定的。

1893年,海和德向總部報告時提到:「在過去的12個月,我接待了5624個病人。其中3736例為新病人,1888例為複診。單天最高的新病人門診量為106人。」

當時,一位麻風患者慕名從青田方山鄉下一步步爬到蘇慧廉家,向他們求救。經過海和德的治療,這位患者竟然可以靠着拐杖行走。這件事情激起了蘇慧廉的同情心。他的的妻子後來回憶:「如果不是他可憐的樣子激起我們的同情心,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辦醫院。」


1893年中秋前後,蘇慧廉返回英國述職。此時,城西教堂診所已經人滿為患,有必要擴大規模。他請求總部增派專業醫生來溫州建立教會醫院,這也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經過多年探索,外國教會發現醫療救治對傳教事業有幫助,於是,教會醫院就慢慢一間接一間地蓋了起來。

1893年底,阿爾弗雷德醫生(Alfred Hogg)啟程赴溫州,取漢名「霍厚福」。他畢業於英國阿伯丁大學,畢業後被指派到倫敦聖潘克勒斯醫療傳教團,在那裏接受眼科、咽喉科訓練,並在皇家眼科醫院做臨床助理。

1894年初,霍厚福抵達溫州,成為溫州偕我公會第一位專業醫生。抵達溫州,他就投入城西教堂診所的醫療工作。在診所的一年期間,他接待的患者達5006人次。這還不包括他們接收的住院患者,以及海和德在鄉村接手的患者。

中醫延續數千年,讓中國人接受西醫並不容易。當時的國人覺得西醫不倫不類,甚至還有誤解。因此,向洋醫生求救的多半是在中醫那兒找不到希望的患者。除了救治患者,這些醫療傳教士還起到另外一層作用:讓中國人逐步接受西醫,及其診療模式,對患者進行現代醫學科技的啟蒙。


蘇慧廉的女兒曾經記載了一個故事。西醫用聽診器為患者進行肺部聽診時,會讓患者「呼氣」,中國患者並不理解:有的坐着做打呼嚕狀,有的則發出鼻音,還有的差點一口氣沒有上來。據說,一位婦女聽到「呼氣」指令,便衝着醫生的脖子和衣領吹氣。當遭到醫生的抱怨後,她乾脆彎下腰,乾脆一口氣吹到了醫生的臉上。

英國慈善人士捐款,診所向醫院轉型

專業的人員、固定的場所、固定的門診時間,還有奉獻精神,很快就催生出溫州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醫院。

根據英國偕我公會1895年年報,霍厚福醫生的醫療工作當時很成功。診所有大量的患者,建設一間規模相當的醫院已經迫在眉睫。因此,蘇慧廉向總部求助,希望募集到一百至一百五十英鎊在溫州修建醫院,承諾捐獻者的名字將成為醫院的名字。

在了解溫州的這一需求後,英國大雅茅斯市(Great Yarmouth)的愛心人士約翰·定理(John Dingley)捐款兩百英鎊。蘇慧廉用這筆錢在溫州墨池坊買了塊地,開始興建醫院。霍厚福醫生的岳父也捐了一筆錢,希望用於建造女病房。


1898年2月17日,定理醫院正式開張。蘇慧廉的回憶錄記載:「(醫院)能夠收治12名男病人、10名女病人的病房,廁所、廚房、門房都建立起。當然,我們主要的工作是門診治療,一個相當大的門診所及一個兼做候診室的小禮拜堂也建成了。」

當時,這家醫院一個上午能接收門診患者160人次。醫院向每位患者收取門診費30個銅板,診所還通過藥品銷售增加部分利潤。蘇慧廉的回憶錄記載:「這樣我們就有了一筆可觀的生意,盈利部分可幫我們解決資金問題。」

1900年,義和團運動達到頂峰,在全國範圍內給教會醫院和外國醫生帶來了巨大威脅。蘇慧廉和家人不得不返回英國避難。不過,就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蘇慧廉靠着自己的誠心感動了英國醫生包蒞茂來溫州從醫。

蘇慧廉對包蒞茂讚譽有加,認為他「將傳教與治病救人結合在一起,治癒肉體也醫治心靈」。1901年,包蒞茂到達溫州,接替霍厚福出任定理醫院院長。包醫生在溫州為中國患者服務14年,直到1914年才因病離開。


隨着教會的聲名鵲起,定理醫院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溫州偕我公會決定建造一座新醫院。1903年,蘇慧廉返回英國照看生病的妻子,向總部提出新建醫院的想法。

由於總部當時也缺乏資金,他只好轉而求助英國媒體,在報刊上發文請求慈善人士的捐贈。或者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帝,文章見報後第二天,70多歲白累德(Herry Blyth)便回函表示願意捐獻2500塊墨西哥銀元。於是,蘇慧廉親自登門拜訪。他的誠心再次換來回報,白累德最後竟然承諾捐助1650英鎊,摺合墨西哥銀元16900多塊。

有了這筆巨款,1905年2月18日,蘇慧廉代表偕我會簽訂購地契約。新醫院選址在溫州城區的大簡巷。新址佔地七畝八分八厘三毫,4.96萬平方英尺。

而且,新醫院由英國基督徒設計師G.W.Bolshaw免費設計。白累德醫院的佈局及風格整體上沿襲了倫敦的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醫院大樓地基長184英尺,寬60英尺,由一幢主樓及東西兩翼組成。主樓三層、底層是教堂兼候診室。東西兩翼各是一棟兩層的建築。西翼為男性住院部,東翼為女性病房。由於當時女患者較少,醫生辦公室、藥房、儲藏間安置在東翼一層。此外,醫院還有若干配套用房。


1906年1月30日,白累德醫院正式開業典禮,定理醫院也合併進來。1897年開張的定理醫院在墨池坊經營了9年,共接診患者超過7萬餘人次,接待住院患者4千餘人次。墨池坊的定理醫院舊址後來成為教會學校的新址。

據統計,白累德醫院的床位規模在150張左右,每年的門診量1萬到1.5萬人次左右。不論是規模還是設施,白累德醫院都是當時整個浙南地區最好的醫院。傳教士蘇慧廉用他的募捐天賦,平地起高樓,給溫州患者帶來了福音。

培訓本地年輕人,留下溫州醫脈

1907年,蘇慧廉離開溫州,赴山西接任山西大學的職務。儘管他離開了,但白累德醫院自身已經具備了強大的造血能力,逐漸走上正軌。

1914年,施德福接任醫院院長。他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獲得熱帶病學博士學位,在溫州從醫32年,各科手術均做。瘟疫期間,他可以不分晝夜巡診病人,甚至還自配生理鹽水。同時,他還受聘於溫州海關擔任海港檢疫工作,連海關的酬勞都充公給醫院。

隨着醫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賴醫療傳教士,人力明顯不夠用。因此,外國醫生從一開始就注重帶教溫州本地年輕人,培養他們成為醫生。一些畢業於教會學校的年輕人,跟隨英國醫生學習,逐步成長溫州第一代西醫醫生。

李筱波和鄭叔鳴是外國醫療傳教士培養的第一代本地醫生。李筱波在醫技學成之後,1918年自立門戶,創辦了溫州私立伯蘭氏醫院。

鄭叔鳴則一直留在這家醫院服務。1909年他曾給包醫生寫過一封信。信中的內容可以窺見白累德醫院的很多細節:「前個月門診病人有1416人,這個月已經有1096人。今年已經有1409個住院病人。我們做了很多例手術,過去兩三天,開了兩個乳腺癌。這比去年的報告增加了150人,所以斯莫德醫生工作得極好……現在每周有三個下午做手術,另外三天斯莫德醫生教我們醫學。」

而且,鄭叔鳴醫生的兒子鄭求是也進入了這家醫院。1925年,鄭求是在教會所辦的藝文學校畢業後,跟隨施德福醫生學醫,成為溫州的一代名醫。1949年,鄭求是開始擔任醫院的副院長,直至1985年退休。

因為醫院發展的迫切需要,教會醞釀開辦醫學職業學校。美籍護士薛美德女士,1923年開始在白累德醫院工作,後來成為醫院的護士長。1928年,她主持創辦了白累德護士職業學校。

隨着內戰結束,新政權對於基督教的政策影響到教會醫院在中國的發展。1949年,施德福不得不離開中國。他在溫州服務了44年,被患者稱為「菩薩」。他住宅附近的一條弄堂,被人改稱為「施公里」。

1953年,白累德醫院被政府接管,第二年就改名為「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而且,教會開辦的護士學校也被接管,融入溫州醫學院的發展歷史。白累德醫院的歷史慢慢開始沉寂。

如今,隨着時代的變遷,溫州人又慢慢揭開曾被塵封的歷史。2009年2月10日,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舉行「溫州醫學院定理臨床學院」揭牌儀式。2012年,這家醫院又更名為「溫州市中心醫院」。溫州籍作家沈迦新著《尋找蘇慧廉》,在2013年掀起了一股蘇慧廉熱,也讓溫州教會醫院的歷史再次被人記起。

本文資料主要來自《尋找蘇慧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ociety/z8bbyq.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