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星期四

劉廷芳(Timothy Ting-fang Liu,1892年-1947年8月2日)

陳曉維︱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創者主持的風滿樓叢書

《前驅者》

這兩年,北京聲勢最大的新銳舊書商是王可。有天晚上,睡前刷手機,見他在朋友圈發了本民國書——紀伯倫的散文詩集《前驅者》。我馬上坐起來,打電話過去。我說這本書你必須賣給我。王可人民教師出身,情商高。他用充滿磁性、極有耐心的聲音安撫道:放心,沒問題,沒問題。有幾個別的朋友也想要。不過等我想好了怎麼賣,一定給你。

這就是近水樓台的好處。一個月後,他想好了。我拿到了書。這是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的開創者劉廷芳的譯作。自印本,1933年4月29日第一版印一百部。唐弢在《晦庵書話》裡提到這書也是沾沾自喜,因為流傳稀少。他的藏本編號四十四。我這冊稍遜,是同年6月加印的第二版,也印一百部,定價大洋一圓。但沒有手工編號。

《前驅者》是劉廷芳主持的“風滿樓叢書”的第六種。叢書收錄的都是與基督教相關的文學創作或翻譯。很巧,二十年前我剛開始收集民國書,得到的第一個簽名本就是該叢書的第三種——劉廷芳的詩集《山雨》。那是劉廷芳送給陳夢家岳父趙紫宸的。劉、趙二人一前一後,主持燕京大學的宗教學院。他們之間也保持了終生的友誼。上世紀二十年代趙紫宸能夠離開東吳大學,進入燕大,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正是劉廷芳竭力運作的結果。我買書那年,從陳夢家、趙蘿蕤夫婦家裡散出了一大批東西。重頭的輪不到我,只在杜國立家裡撿得這本小冊子,聊作安慰。因為是第一個簽名本,很珍愛它,大概也就發生了某種“劉廷芳情結”。這就是特別想得到《前驅者》的原因。

這些年陸續讀到過幾篇介紹劉廷芳生平的好文章。知道絕不能簡單地把他看作一個熱愛詩歌的神學家。在燕京大學的搖籃期,他實際上是司徒雷登的左膀右臂。學校最早的中方師資團隊,基本上是由他延攬的。教育和醫療,是支撐現代社會的兩大支柱。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院這些外資創辦的教育、醫療機構,它們對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也不過分。但幾十年來,由於其外方原罪,那些草創時期的奠基人,如司徒雷登、奧圖爾、英斂之,也包括劉廷芳、洪業,在主流媒體上一直是被刻意冷處理的。有時候看電視裡的民國劇,倒總是幾個開醬菜園子、中藥舖子的,被翻來覆去,吹得神乎其神。心中不免常有不平。我們不該在享受現代設施帶來的便利之時,淡忘了先賢的名字。

後來有一次在哥倫比亞大學網站上讀到劉廷芳最後幾年時光的一點介紹,說他1942年,為了治病(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爆發,上海的租界待著也不舒服了),從上海移居美國。住在母校哥大附近,仍然堅持翻譯、寫作、演講。1947年夏天,因肺結核,於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一家療養院裡去世。

當時正好在追美劇《絕命毒師》。《絕命毒師》裡,阿爾伯克基正是主角老白的據點。前後幾季,反复看到那裡的街道、房屋和人,好像對這地方的面貌非常熟悉了。據說,拍戲用的老白家房子現在已經成了粉絲們的觀光勝地。戲裡面也有一個療養院,那位坐輪椅按呼叫鈴的黑社會老大Tio Salamanca身上有講不完的故事。我便想到劉廷芳為什麼會選擇到此療養。僅僅在他去世兩年前——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剛剛在離這兒一百多公里遠的沙漠裡引爆。以現在的眼光看,此地應該是談核輻射色變才對,哪裡適合養病?讀雷蒙德·卡佛的小說,他也提到過這座城市。他的名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上來就說,“那時我們住在阿爾伯克基。但我們都是從外地來的……”云云。後來,也是在這裡,比爾·蓋茨創辦了微軟公司。這些神仙老虎,簡直是相聲裡說的,都哪跟哪兒啊。他們共同營造出一個城市遙遠的氛圍。劉廷芳,從溫州走出來的中國舊時代的神學家,竟歸宿於此,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一起。很奇幻、很穿越。

叢書讓人起相思。一套書,即便不能全都佔有,曾有過驚鴻一瞥也是好的。如胡蘭成所說,該發生的關係都要讓它發生。風滿樓叢書前三種——劉廷芳譯《瘋人》,他弟弟劉廷蔚的詩集《山花》,加上《山雨》,都曾過眼,還不算太少見。後三種稀見。其中第五種,劉廷蔚的另一部詩集《我的杯》,網上有電子版,可惜是黑白的。此書1932年1月15日由女青年會全國協會出版,書前有獻辭“獻給大哥廷芳”。查了幾個大圖書館網站,似乎都沒有收藏。心中祈禱以後能有機緣一睹真容。第四種是劉廷芳根據侯斯門(Laurence Housman,現在一般譯作勞倫斯·豪斯曼)的《拿撒勒》重新改寫的獨幕劇《木匠家》,主人公當然是耶穌。這可能是六本書裡最罕見的。最近托友人,終於在北大圖書館特藏部拍到了書影。版權頁上寫:“一九三〇年十二月 北新書局出版 每冊三角。”這藏本上也有作者墨跡。扉頁劉廷芳毛筆題:“質怡兄暨嫂夫人 敬祝 新年多福 聖誕蒙恩! 芳 一九三〇,誕宵。”


《木匠家》

受贈者“質怡兄”應該是誠質怡。誠質怡是精通希伯來文的神學家,與劉廷芳同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木匠家》出版時,兩人在燕京大學做同事。贈書不久,受大蕭條影響,燕京大學經費緊張,他就轉到金陵神學院去了。在孔夫子舊書網一家店舖裡,還有誠質怡的結婚請柬在出售。

讀過劉廷芳回憶徐志摩的文章,說到他們倆在津浦路火車上的長談。兩個人把隨身帶的詩集交換著讀。徐志摩帶的是陳夢家的《夢家詩集》,劉廷芳帶的是劉廷蔚的《山花》。

卻從來沒讀到過朋友同事給劉廷芳寫的回憶文章。因此我心裡他的那張畫像總是面目模糊的。他去世的時候,趙紫宸寫了首《吊故友廷芳》。詩序很長,等於是給老友作了篇小傳。但都是場面上的文字,看不出人物性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趙紫宸給司徒雷登一封信裡寫的一句——“劉廷芳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他太想出風頭,決定太草率而不顧外界困難,主意太多而不切實際。”

來源:陳曉維︱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創者主持的風滿樓叢書

纪念刘廷芳博士逝世70周年(附刘廷芳生平简介)
2017-08-04 

陳豐盛

劉廷芳,這位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會著名領袖,於1947年8月2日在美國逝世,至今已70週年。這位集神學家、教育家、作家、詩人、翻譯家、心理學家於一身的牧者,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不了解他的生平歷史,但你一定會唱他所著、所譯的詩歌。

劉氏一生做了許多事情,如擔任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助教、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校長助理,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曾在孫中山逝世後擔任基督教家禱式主禮,曾擔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曾主編《生命》、《真理周刊》、《真理與生命》,但最大的影響力則是主編中國基督教聖詩巨著——《普天頌讚》 。其中,他自己所著譯的詩歌流傳至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有:《聖載三一歌》(與楊蔭瀏合譯)、《以馬內利來臨歌》、《平安夜歌》、《新生王歌》、《普世歡騰歌》、《小伯利恆歌》、《聖誕夜歌》。我們經常在聖餐聚會時所唱的《擘開生命餅歌》,正是他作詞。

正值劉廷芳博士逝世70週年之際,筆者附上《劉廷芳生平簡介》一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這位昔日教會領袖。

劉廷芳生平簡介[1]

劉廷芳(TimothyTingfang Lew,1891-1947),字亶生,祖籍浙江永嘉,生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2]。 9歲時即能背誦《禮記》[3],10歲已能閱讀大部分中國經典名著。早年肄業於溫州偕我公會所辦的藝文中學,16歲時任英文教員[4]。後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深造,1911年赴美留學,1914年、1915年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大學士(B.A.)和碩士學位(M.A.)。 1916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範學院獲得教育文憑。 1918年,獲得耶魯神學院獲神道學學士學位(B.D.),並在期間被按立為牧師。 192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哲學博士學位(主修教育與心理學,Ph.D.)。在美期間,曾任北美中國學生基督教協會主席,中國學生聯合會東支部代表會主席,又是基督教協會季刊《留美青年》的編輯以及《中國學生月刊》的助理編輯。 1918年,他任紐約協和神學院助教,成為在美國神學院教非中文課程的第一個中國人,同時又是宗教教育協會會員。

1920年,劉廷芳回國,任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燕京大學神學院神學教授。 1921-1926年,任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燕京大學校長助理。 1925年3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他協助主持孫中山先生的基督教喪禮。劉廷芳參與組織於1922年建立的中國全國基督教會的活動,任該會理事達十年之久。他又是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幹事,青年會全國委員文獻部委員。 1922年中華基督教全國大會在上海召開,劉廷芳是大會的第三股委員。劉廷芳是中國心理學會的創辦者和負責人之一,於1923年任中華基督教教育協會標準測驗委員會主席,所製定的測驗標準由全國教育促進會廣泛運用於中國國立學校和基督教教會學校,1924- 1927年任中華基督教教育協會主席,成為擔任此職的第一個中國人。

1926年,劉廷芳赴美,分別在耶魯神學院、哈德福神學院講學,並於1927年在歐柏林大學(OberlinCollege,D.D.)及密德爾堡大學(Middlebury College,S.T.D.)獲榮譽博士學位。是年夏,出席瑞士洛桑國際宗教會議,並代表中華全國基督教協會參加在德國召開的教會促進國際團契世界聯合會會議。繼而做美國波士頓大學客籍教授,於1928年在緬因州班哥爾神學院和芝加哥神學院講學。 1928年夏劉廷芳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任職。 1930年被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基督教大學委員會主席,其後五年中又歷任此職。他又是基督教教育獎學金組織的主席,是調查中國小學教育的委員會成員,又是一些嘗試在中國推行標準漢字的委員會的委員。他一面在燕京任教,一面在海淀區創辦了培元學校,還辦過挑花女工傳習所。

劉廷芳分別任《生命》、《真理周刊》、《真理與生命》等刊物的主編,又獨自創辦基督教文藝刊物《紫晶》。劉廷芳於1932年擔任聯合聖歌編輯委員會主席兼文字支委會主席,主編《普天頌讚》。 1936年,劉廷芳出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 1937年,劉氏參加在牛津及愛丁堡舉行之世界基督教教務大會及基督教信條與教政大會,並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 1938年去印度但白倫參加國際傳道會議。

1941年因故疾赴美就醫,1947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艾爾布克市(Albuquerque)之長老會醫院。

[1]本簡介為筆者於2009年編寫而成。參考數據:燕京研究院編,《燕京大學人物誌(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54-155頁。
查時傑著,《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3月初版,第237-245頁。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420-1421頁。
鄭頡豐、支華欣著,〈神學博士劉廷芳〉,載於《溫州文史資料(第九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6-210頁。
崔憲詳著,〈悼劉廷芳先生〉,《天風》第83期,1947年8月16日,第8頁。
朱維之著,〈中國基督教文化界一大損失——悼劉廷芳博士〉,《天風》第83期,1947年8月16日,第10頁。
趙紫宸著,〈吊故友劉先生廷芳〉,《天風周刊》第86期,1947年9月6日,第14頁。
吳昶興著,《基督教教育在中國——劉廷芳宗教教育理念在中國之實踐》,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05年5月。
[2]關於劉廷芳的出生年吳昶興已作詳細辯證。參氏著,《基督教教育在中國——劉廷芳宗教教育理念在中國之實踐》,第80頁。
[3]鄭頡豐、支華欣著,〈神學博士劉廷芳〉,載於《溫州文史資料(第九輯)》,第206頁。
[4]《天風周刊》第93期,1947年10月25日,第15頁。


受難節默想:《擘開生命餅歌》
作者:陳豐盛牧師

擘開生命的餅,頒賜吾人,
如主當初擘餅,加利利濱;
我願洗心滌慮,與主相親,
求主賜我聖糧,飽我心靈。
謝主生命的餅,頒賜吾人,
謝主所流寶血,救贖眾生;
為主神聖犧牲,我得自由,
與主同結團契,萬古千秋。

據王神蔭主教的介紹,本詩是劉廷芳在編輯《普天頌讚》的過程中,在翻譯了美國拉思伯里所寫的《永生之言歌》後,按該詩的格律另寫的一首聖詩。這首詩被收錄在《普天頌讚》第196首。而劉氏很重視聖餐禮儀,在《普天頌讚》中又收錄他的另一首詩歌,題為《覲聖歌》(第197首)。 《讚美詩(新編)》只收錄其《擘開生命餅歌》在第165首。

劉廷芳(TimothyTingfangLew,1891-1947)字亶生,祖籍浙江永嘉,生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為20世紀中國教會著名領袖,集神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作家、詩人、聖詩翻譯家於一身。從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於1911年赴美留學,先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大學士(BA)和碩士學位(MA)、耶魯神學院神道學學士學位(BD)、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哲學博士學位(主修教育與心理學,Ph.D.)。 1920年,劉廷芳回國,分別任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燕京大學神學院神學教授。 1921-1926年,任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燕京大學校長助理。 1925年3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他協助主持孫中山先生的基督教喪禮。

劉廷芳分別任《生命》、《真理周刊》、《真理與生命》等刊物的主編,又獨自創辦基督教文藝刊物《紫晶》。劉廷芳於1932年擔任聯合聖歌編輯委員會主席兼文字支委會主席,主編《普天頌讚》。 1936年,劉廷芳出任國民z /-府立法委員。 1937年,劉氏參加在牛津及愛丁堡舉行之世界基督教教務大會及基督教信條與教政大會,並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 1938年去印度但白倫參加國際傳道會議。 1941年因故疾赴美就醫,1947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新墨西哥州(NewMexico)艾爾布克市(Albuquerque)之長老會醫院。

作為編輯委員會主席的劉廷芳,對《普天頌讚》的問世,有著不可否認的功勞。在整本《普天頌讚》中,共收錄劉廷芳譯著的詩歌170首,其中翻譯的有164首、創作6首,佔全部詩歌的三分之一。劉廷芳在1947年8月2日去世之後,《天風周刊》登載了追悼文章,不同作者在其中都不謀而合地追溯到他在《普天頌讚》編輯過程中的貢獻。趙紫宸在其〈吊故友劉先生廷芳〉一詩中總結:“頌讚普天宏教旨,發揮真理坐書林”[1]。崔憲詳在〈悼劉廷芳先生〉一文中說:“劉先生另一項對於中國教會的偉大貢獻,便是六公會——中華基督教會、中華聖公會、美以美會、華北公理會、中華浸禮協會、監理會——組織聯合聖歌委員會出版的'普天頌讚'。這部巨制的選歌、制譜、修詞、編輯等、確乎非常不易,當時六公會所派委員雖皆一時知名之士,而劉先生於一九三二年後在其中擔任編輯委員會主席兼文字支委會主席,運用他的優美文學與音韻天才,貢獻獨多,參加的成績特別卓異,為眾共仰,有口皆碑。”[2]

同鄉及好友朱維之先生在其〈中國基督教文化界一大損失——悼劉廷芳博士〉中視《普天頌讚》為基督教在五四運動之後的最大文學貢獻之一。他說:“基督教在五四運動以前的最大文學貢獻是'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譯本底完成;而基督教在五四以後最大的文學貢獻便是'普天頌讚'底完成。前者是白話新文學底先驅,後者是新的合樂詩歌底普遍化。若有人問起基督教對中國文學有什麼貢獻時,我首先便要拿出'官話和合'譯本聖經和'普天頌讚'。”[ 3]他肯定《普天頌讚》正是“劉先生對於中國聖歌的大貢獻,對於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大貢獻,也就是他對於中國基督教文化建樹上的豐功偉業。”[4]

《擘開生命餅歌》是劉廷芳不多的聖詩創作之一。作為當時中國基督教界自由派神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廷芳在聖詩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信仰的虔誠。這種虔誠的信仰是受中國內地會的影響,從祖母所傳承下來,在母親的教誨中成長。

詩歌是用祈禱的方式來追溯主耶穌設立聖餐,詩人將我們帶回到主耶穌受難前的那個晚上。在馬可樓房之上,主耶穌洗完十二門徒的腳之後,門徒們圍坐在主耶穌旁邊。馬太描述說:“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6-28)

詩人在第一節祈禱說:“擘開生命的餅,頒賜吾人,如主當初擘餅,加利利濱;我願洗心滌慮,與主相親,求主賜我聖糧,飽我心靈。”祈禱不僅僅是一種追溯,更是對主“生命的餅”的渴慕。詩人願意“洗心滌慮,與主相親”,這正是所有領受主的聖餐之人需要在自潔的。詩人願意預備自己的心靈,預備領受主的聖糧,以飽心靈的飢渴。

第二節,詩人發出感恩的讚美:“謝主生命的餅,頒賜吾人,謝主所流寶血,救贖眾生”。簡單的幾句祈禱,將主耶穌的救贖表達得淋漓盡致,救贖的意義,在主所設立的聖餐中完全體現出來。所有領受主恩之人,都需要發出感恩的祈禱。最後,詩人又將主救贖在個人身上的功效表達出來:“為主神聖犧牲,我得自由,與主同結團契,萬古千秋。”得主救贖之人在生命中得到自由,在靈性上與主聯合,結成“萬古千秋”的團契。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團契”一詞英文為“Fellowship”,將它翻譯成為今日通用的“團契”,正是劉廷芳牧師的首創。

在此紀念主耶穌受難的日子裡,我們用已故多年的聖徒劉廷芳牧師的詩來分享,一方面靠主“洗心滌慮,與主相親”,另一方面則在主的救贖中結成“聖徒相通”的團契。我們相信,這就是聖餐的記念之意,也是聖餐中聖徒團契的美好。

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來源:受難節默想:《擘開生命餅歌》

劉廷芳(英語:Timothy Ting-fang Liu,1892年-1947年8月2日),字亶生,浙江省溫州永嘉縣人,中華民國基督教新教的傳教士。1947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艾爾布克市。

生平簡介

1892年1月(光緒十七年)出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市區)。祖父經商,家道富足,但因吸食鴉片而早逝,祖母葉氏,中年喪夫守寡,飽受宗族親戚欺淩,1878年因信奉基督教,被逐出劉氏家門,母子二人被溫州內地會教會收留,葉氏後任教會女校校長。父劉世魁,年少時到山東芝罘內地會所辦醫院見習,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畢業後成為眼科醫生,回國在台州臨海行醫,娶同鄉李汝玉為妻,婚後生育四子二女,廷芳為長子。1900年,義和團事件,世魁護送母親返鄉,途中被兵痞打傷而逝,年僅36歲。[1]

早年,劉廷芳入讀教會學校藝文中學,1907年因江浙鐵路風潮退學,赴上海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1913年轉學美國喬治亞大學,次年獲學士學位,接著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15年獲碩士學位,1918年,他在耶魯大學神學院取得神學學士學位,並在紐約協和神學院講授宗教教育學,成為中國人在美國神學院講授非中國學問課程的第一人。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和心理學博士學位。

劉廷芳於1920年回國,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院院長,同年兼任國立北京大學心理學講師與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神學教授,1921-1926年任燕大宗教學院院長,兼任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助理,協助主持校務工作。

在1920年代初至1940年代中,在中國教會是動靜觀瞻的人物,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可以說他是集多種恩賜於身的一個人。就科學方面,他是中國有數的心理學家;就文學方面說,他是個熱情的詩人,出過幾本詩集,還譯過幾種世界名著;就教育方面來說,他是心理教育學家,亦是宗教教育家;就心理學而言,他是漢語學習心理學家,他是中國最早對漢語教學心理學進行觀察與實驗的人,此後中國學者才開始了從教育、實驗、學習、知覺、認知等各個心理角度對中國語文行為的分析與研討;他也是神學家、教會音樂家、牧師,是中國基督徒團契運動的領導人,最早提倡基督教同道互相砥礪,生活的團契。可以說他這幾種不同的恩賜都集合在一身。

他曾經作北京大學心理系的教授,燕京大學的宗教學院的院長,而且出版了「生命雜誌」,「真理周刊」,後來和關叫作「真理生命月刊」。這在當年的教會裡面是很重要一份刊物,他自己也辦過一基督教文藝季刊叫「紫晶」這個文藝季刊。

他因為學問非常地好所以在中國基督教大會的時候,通常一定會請做專題的演講。


在1922年那一次中國教會全國大會裡面,他講了一句話說「我們同意見解相歧,但決心彼此相愛」,就是說我們在見解上,在看法上可以有不同,但是我們一定要決心彼此相愛。這代表二零年代,三零年代,那事後教會領袖強調自立運動,強調合一運動,所以他這一句話也代表那一種時代的精神。

這一句名言也很多人常常引用,就是我們對一些不是基要真理的問題,對一些問題看法上可能會不一樣。但是一定不要失去彼此相愛的心。


有關劉廷芳的生平,可參考吳昶興:《基督教教育在中國》(香港:浸會出版社,2005),44-92頁。

1942年因肺結核病,赴美國就醫。1947年8月2日,病逝於新墨西哥州艾爾布克市長老會醫院,時年僅56歲。


來源:維基百科


劉廷芳,浙江永嘉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科主任、北平燕京大學教務主任兼神學科主任、國立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


廷芳為虔誠之基督徒,鑒於當時社會掀起反基督教教育思潮,對教會學校之存廢發生嚴重影響,於是發起基督教大學聯合會(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民國十三年(1924)二月五日至七日,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舉行會議;與會者有中國各地基督教高等教育機關代表二百二十五人。


此次大會共分宗教教育組、學校組織管理組、師範組、社會學與經濟學組、心理學組、哲學組、英國語文組、中國語文組、大學推廣組等二十組。大會發表之論文有基督教大學對於中國生活上之貢獻、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關係、基督教大學聯合會之將來等主題,為在中國舉行關於教會教育之最重要且最引人注意之會議。

來源:教育百科

李亞丁:劉廷芳
有關劉廷芳的生平,可參考吳昶興:《基督教教育在中國》(香港:浸會出版社,2005),44-92頁。



這位溫州人曾主持孫中山先生逝世祭吊儀式

這位溫州人曾主持孫中山先生逝世祭吊儀式

2020-06-28

在市區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正對著報業大廈有一條花園巷。兩堵長滿青苔的斑駁土牆和石頭路盡頭有一所院子(位於花園巷教堂附近),劉廷芳在這里居住過——1925年,他主持了孫中山先生逝世祭吊儀式。

劉廷芳(1891~1947),字亶生,溫州城區人,牧師、神學家、心理學家、翻譯家、詩人。他從溫州藝文學校畢業後到上海求學,1911年赴美深造;192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任教燕京大學,開創燕大心理學係並兼任北京大學教育繫心理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科主任。他不僅是中華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創始人之一,還是國內系統翻譯紀伯倫詩集第一人。他是溫州最早的現代詩人之一,與徐志摩等人交往密切;著有“風滿樓叢書”數種、《中國教育問題》、《教育測定法》、《中國文明之方向》等。

  他主持了孫中山的祭禮

  請看吧,這裡來了個白天做夢人

  入選《英文古今名人演講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一周後,其靈柩被移往中央公園社稷大殿舉行公祭。這之前,在北京協和醫院作遺體防腐工作後,其家族親友舉行了喪禮,參加人數200餘。因劉廷芳的聲望,及其妻吳卓生女士與孫夫人為留美同學,關係深厚,故被邀請主持祭禮。於是他與燕大教授朱友漁一起,在北京協和醫院為孫中山舉行莊嚴肅穆的安息禮拜。

劉廷芳與新婚妻子吳卓生(攝於1917年)

據當時的報導:“昨日上午十時,即在協和醫院舉行祈禱禮。因禮堂不能多容人眾,故得入內觀禮者僅為二百人。主禮者為劉廷芳,贊禮者為朱友漁。先奏樂行開會禮,次由劉主禮宣訓,次唱歌、次祈禱、次念聖經、次又唱歌,歌畢,劉主禮致詞,略謂:孫先生屢困難,百折不回,是一種最富之信仰性。共和尚未成功,民眾仍須努力,是一種優美之希望心……次孔庸之代表家屬致謝詞。詞畢。禮成。遂由汪兆銘、於右任等,行舉柩出院之禮”。

關於這次祭禮,流傳甚廣的是劉廷芳當時在主持時作了《請看吧,這裡來了個白天做夢人》的演講,傳言其文被《世界名人演講錄》收錄。而據溫州學者考證,劉廷芳確實做過相關內容的演講,不過不是在主持孫中山葬禮時的演講。

位於市區中山公園的孫中山紀念堂

劉廷芳的這篇演講文字,演講時間和地點分別是1922年和1923年,地點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門前、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講稿被譯成中文刊發,譯題為《看哉,作夢者來矣! 》,被收錄在《英文古今名人演說集》(商務印書館1925年5月出版)一書。演講中,劉廷芳如此評價孫中山之夢:

“在當日處境中,確似一無望現實之夢想也。但他繼續做夢,時機一熟,旦夕間全能之帝政府消沒,此國度竟公然成立一不朽的共和國。今日此豪偉之夢想家雖仍被稱為理想家,其攻擊雖常令人棄置而遭時賢讒毀玷辱,譏其為夢想家———不切實行之理想家,然其偉大精英處亦正基在事實上彼之為夢想家,一九一一年之革命大功告成,僅其所夢想之一部耳。他全部的夢想尚待實現。此名義上號稱共和國之名物,尚有待乎其得全部實現孫先生之夢想。莫論吾人將評擬之為何似,其難否認之事實則證明其夢想至少有一部分實現,倘明瞭一九一一年以前存在之帝制生活底情緒者,定將見此做夢者影響變化四萬萬眾同胞之普通生活及眼光為何等莊鴻偉美!”

  我國首批歸國心理學留學生
  當時為數不多的心理學專家
  是中華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奠基人之一

  1911年,劉廷芳到美國留學,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現代心理學史上第一批留學生,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心理學家。燕京大學的校長司徒雷登將他招至燕京大學任教。

燕京大學

1920年到燕京大學任教後,劉廷芳一改以往大學心理係將心理學和哲學共處狀態,將心理學從中析出,獨立成係並擔任系主任。在燕大,他不僅擔任神學教授,還擔任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教授。

劉廷芳首開漢字心理學研究,系統探索漢字的學習和認知規律。他組織150名受試者展開兩年時間的測試,首次提出漢字作為一種圖形文字的典型特點,迄今仍有重要意義。劉廷芳還發表有《嬰兒的心理》,表示4歲左右的孩子是心理髮展的最初年齡,極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久遠甚至不可挽回的。

1921年,在劉廷芳等骨幹的發起下,中華心理學會在南京成立,劉廷芳擔任指導員;1937年,也是劉廷芳為主要發起人,成立了中國心理學會,劉廷芳擔任理事。當時成立的兩大心理學學會,推動了中國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據中國心理學會官網顯示,至今學會個人會員約13000人。

劉廷芳創立的燕京大學心理系,在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被合併到北京大學(北大心理系成立於1926年,之前劉廷芳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兼任心理學教授)。
  與臧克家合編詩集
  與徐志摩交情甚好
  他是溫州最早的現代詩人
  
劉廷芳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大家庭,父親劉世魁是一名眼科醫生,曾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回國後開診所行醫,育有四子二女。劉廷芳為長子,劉廷蔚最幼,排行第五。

劉廷芳喜歡寫詩,是溫州最早的現代詩人之一。他積極熱情地寫了不少作品並發表在《語絲》、《文學》、《文學月刊》等知名期刊。弟弟劉廷蔚(1903-1994)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是位昆蟲學家,也喜歡寫詩。劉廷蔚從20歲開始新詩創作,經常在劉廷芳主編的《生命月刊》、《真理與生命》上發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給他寫親筆信,稱其為“詩山里的詩人”。
全家福(後排左起為劉廷蔚、劉廷芳)

劉廷蔚因受傷到廬山某醫院養傷三年,在這裡認識了著名詩人徐志摩。徐志摩在劉廷蔚居處看到劉廷芳《山中半封短信》半首詩,表示非常欣賞並有結識作者之意。

後劉廷芳和徐志摩成為朋友,他們曾在火車上長談,兩個人交換閱讀隨身所帶的詩集。徐志摩帶的是陳夢家《夢家詩集》,劉廷芳帶的是劉廷蔚《山花》詩集。後徐志摩因故去世,劉廷芳還寫了《追悼徐志摩》,情真意切地回憶了兩人的交往。

《山雨》簽名本

1930年11月,劉廷芳將陸續發表的詩作,與劉廷蔚詩作一起自費出版為詩集《山雨》,屬“風滿樓叢書”之一。 “風滿樓叢書”除《山雨》外,還有《山花》、《我的杯》,劉廷芳譯作《瘋人》、《前驅者》以及侯斯門獨幕劇《木匠家》等。

  《木匠家》簽名本

  《山雨》結集出版後,劉廷芳還陸續寫了一些詩,刊發在《文學》《文學季刊》等期刊,如《五週年》《秋林》《去後》《探險的遊行》等。

1934年12月,劉廷芳與王統照(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等職)、臧克家(著名詩人,山東濰坊諸城人)等人合編詩集並出版。詩集名為《她的生命》,取自列為第一篇的王統照詩作,該詩集收錄劉廷芳三首作品。

  紀伯倫的詩

  茅盾零星譯過,冰心也譯過

  而中國首部紀伯倫全譯本是他翻譯的

  中國讀者熟悉紀伯倫(Kahil Gibran,1883~1931),大都始於作家冰心翻譯了他的代表作《先知》。
紀伯倫畫像

  紀伯倫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畫家、作家,阿拉伯“旅美派”文學領軍人物,其作品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廣為傳播。除《先知》外,還有《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等廣為讀者所知。

  20世紀初期,著名作家矛盾是第一位將他的散文詩集部分翻譯成中文發表的人。其後,張聞天以及茅盾胞弟、張聞天同窗沈澤民,趙景深等都零星翻譯過紀伯倫作品。

  而將紀伯倫作品系統全面翻譯成中文的則是劉廷芳。

  1925年,劉廷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任上,翻譯了紀伯倫詩集《瘋人》中部分內容在國內發表。往後四年時間裡,他醬紀伯倫《瘋人》翻譯完畢,並將所有譯文出版,列入“風滿樓叢書”。

  劉廷芳翻譯的《瘋人》是中國第一部紀伯倫作品全譯本,他是現代中國完整翻譯紀伯倫詩集第一人。

  此後,劉廷芳還完整翻譯紀伯倫的《先驅者》,在國內期刊連載,隨後列入“風滿樓叢書”出版。據劉廷芳在《紀伯倫作品在中國》一文,當時自費出版的《前驅者》印數僅百餘本,並不發售。此外,他還和女兒劉儷恩一起,翻譯紀伯倫的《人之子》散文集,也在國內刊物上發表。

譯作《前驅者》

應該說,劉廷芳雖然不是現代中國最早譯介紀伯倫作品的人,但卻是翻譯紀伯倫作品最多、最系統的人。

劉廷芳1942年離開上海到美國治病,1947年逝世,享年56歲。

鏈接:劉廷芳新詩作品
  《秋林》
  我在秋林中散步,
  看滿林黃葉如金。
  我細思:
  這是何等可羨慕,
  人生暮年的晚景。
  照透一歲的黃昏,
  烈火,已焚燒了秋林,
  燒的是:
  青春記憶之杯所斟,
  青春早忘的樂境。
  老年人靜坐如秋林,
  遊永遠不完之夢境。
  他們的:
  歲月如小溪流水一般,
  有無限奧秘的平安。
  金色輝煌的美麗,
  是老邁衰落的秋林,
  我心說:
  要孤單便如中天的明月!
  要老邁便如萬里的恆星!

  《山中半封短信》

  長江万疊的輕波,
  被好事的太陽,
  無端相迫。
  化作白雲,飛入亂峰幽壑。
  多勞的明月,
  負著新愁萬斛。
  悄然幾度穿林,
  靜照寒泉空谷。
  還有那競姸的萬綠,
  風前跳舞,
  恣情地行樂。
  我入山不過一周,
  他們天天——叮嚀——相促。
  千萬寄語她,
  不可不一來,
  來寫我們萬縷千絲!
  欲訴不能的哀曲。

  《去後》

  珠翠黃金的細霧所籠罩
  是三月的繁華世界,
  最關情的是碧茵場上
  百靈甜蜜激人的歌唱,
  試問那一家羈旅的長悲,
  抵抗得住三春遊子的心腸?
  何處是大澤與豐林,
  何處有綠野可徜徉,放膽去罷,
  遊子的心腸,無掛慮的心腸!
  莫錯過了春風,
  窈窕的春風,溫暖的嬌陽!
  趁著今朝,打破了羈旅的徬徨,
  趁著春光,享受那探險的遊行,
  青春向來不肯做長期的伴侶,
  人生最容易相逢那不速的斜陽。

  來源:溫州三十六坊

  參考資料:

  《孫中山悼詞真假考辨》方韶毅
  《記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家劉廷芳》週心心 陳巍
  《人生最容易相逢那不速的斜陽》作者陳子善
  《紀伯倫作品在現代中國的傳播》作者陳恕
  《司徒雷登與金陵神學院》嚴錫禹
  《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創者主持的風滿樓叢書》作者陳曉維
  《劉廷芳,不該被遺忘的人》作者沈建中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