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聖誕節的回憶 作者:清泉

聖誕節的回憶
清泉/ 20081225

        活了30多年,聖誕也過了30多載,但次數絕對不少於60回。自己的記憶裡搜索了一下,在不同年齡段,同樣是過聖誕,但形式及味兒卻很不相同。
一、少年時的回憶(80年代)
         少時,由於教會就在我家中,爺爺又是教會的長老,奶奶又是執事。在幼小的心靈中,似乎教會是屬於我家的。(後來才知道,這完全是兩碼事)
        聖誕節時,我是最開心的。節日未到,準備早就開始了。由於父親是傳道人兼學校老師,常會給準備一些耶誕節目,來一段快板——聖經目錄,將枯燥的66卷書名,編成押韻的,結果就讓我小小年紀就會背聖經目錄了。又或來唱一首歌或其它什麼節目的。現在想來,大概就是        
        那個聖經目錄最讓我記憶深刻了,每當翻聖經時,一些快板的片段又會在腦海中浮現。
記不起在我家裡慶賀聖誕時的主持人、程式什麼的,那時小,也不懂得這些複雜的東東。但每年聖誕時,大人們燒的聖誕粥及半夜的爆竹聲、聖誕糠果,讓我記憶猶新。
        聖誕粥,說白了是肉粥。80年代初,能吃到肉的機率是不高的,加上農村裡不是常有豬肉賣,所以肉粥讓我們小孩子非常懷念。說白了,那是一年到頭唯一一次能吃到的美食。我還因為一位關係不好的同學,在我家過聖誕時吃了肉粥,第二天在學校裡打了他。(也因這事,才在父輩的教導下明白了肉粥不是我家的私有財產。)通常,肉粥是在耶誕節目表演完畢才吃的,接著就是接迎耶穌降生的儀式,基本上是半夜時分了。迎接耶穌降生的方式最簡單,就是在平安夜的晚上零點時分燃放爆竹。其實,這個時間我們孩子大多已經在夢鄉中了,現在能夠回憶的,也就是一聲聲的爆竹聲將我從夢中驚醒,然後去分聖誕糠果,拿聖誕禮物
二、演節目——90年代的記憶
        到了讀高中的時候,我搬了家,也換了教會。我們教會開辦有主日學。耶誕節不是在晚上慶祝,而是在白天慶祝。當時,我們教會是全市唯一有教堂(解放前的教堂拆建,當然也沒有所謂的登記)的家庭教會,許多教會都紛紛借用,方便聖誕慶賀。所以常常不是2425日,而是在前後的一個月內,常有聖誕慶賀,或週末的白天,或周間的晚上。
        我們身為本教會的青年,就肩負著教堂裝扮、節目排練的重任。每年聖誕來臨之際,我們十幾位的身影常在教堂出沒,忙佈置、裝彩燈,搞背景,練節目……聖誕結束了,我們又要忙著收拾,將彩燈、聖誕樹等收拾好,以備來年使用。
         排演節目當然是我們的重點。如果說,兒時的節目更多是表達一份童真,此時,更多地去考慮節目本身的內容及意義了。於是,我們排演節目時,比較多的講究要反映教會的一些現況,尤其是信徒生活、聚會等的危機、問題,又或是一些有造就意義的節目。如:反映禾場需要的愛主的母女倆,又如反映信仰與生活的今天的法利賽人等。
三、聖誕與福音晚會
    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聖誕聚會,基本上都是以慶祝為主,以慶賀耶穌降生。聚在一起主要也是敬拜,通常一整天的聖誕慶賀,早上有約一小時的會眾唱詩敬拜,然後講道,再接著才是節目演出。而且,由於大多是村民,大多情況是用溫州話來演出。雖然沒有特別明確在傳福音,事實上,這種慶祝還是有福音的果效,其中的耶誕節目、聖誕糠果,在非基督徒群體中有很當高的聲譽及回頭率。一些非基督徒村民,會自發地說:到教堂看節目去。或說:到教堂分糠果去。
        當然,青年團契的聖誕慶祝有所不同。通常會選用一個晚上,片區裡各教會的青年走在一起,既是一場青年聯誼會,又是一場福音佈道會,同時也是一場慶賀聖誕的晚會,可謂一石三鳥了!
        為了做好青年聖誕晚會,總會的青年事工組總要花不少的精力去籌畫。青年對節目的品質要求較高,晚會的主持及節目基本上使用國語。90年代初期,晚會的聯誼性質還比較明顯,但後來,聯誼會的味越來越淡,福音佈道會的味越來越重。
    2002年,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當年,我們片青年事工部租下一處大禮堂做為聖誕福音晚會的會場,對晚會的所有環節都提出了高的要求,包括耶誕節目、主持 人服飾、講道人,甚至對參加的人進行限制——受場地所限而限制人數,我們採取分票的方式(此後發現分票其實也是一種廣告)。
        那是一次博弈,一方面,我們請主內的弟兄 企業的名義來租用場地。哪知,在時日臨近時,被有關部門發現,施以壓力。到晚會的當天下午,主要同工仍在與有關部門的人士干涉。晚上,晚會如常舉行,我們 都松了一口氣。晚會結束後,禮堂的負責人讚歎說,基督徒就是不一樣,1000餘人參加晚會,幾乎沒聽到手機聲,地上也沒什麼拉圾。不過事後,有關部門還是勒令育英大禮常日後不得出租給教會。
        這場晚會可以說開創了溫州聖誕晚會的幾個第一,第一次憑票進入聖誕晚會現場,第一次在社會性的禮堂舉行純宗教的聖誕晚會……從此,聖誕晚會的福音佈道會的味也越來越重了。
專門面對民工的福音晚會要到了90年代晚期才開始。據我個人的記憶,我們教會於1992年就開始了民工聚會,但真正開始有民工福音聖誕晚會大概是1998年。
        當時,我們的教堂已被非法拆除。我們策劃在教會範圍裡定下兩個場地,一為橫瀆弟兄的廠房,另一為教堂的附近姐妹家的院子,各約能容納500人。福音晚會一共兩個晚上,輪流進行。我們預排了一些與福音有關的耶誕節目在當天晚上演出,又預先向周邊發了邀請卡及福音單張,並為晚會準備了決志卡,給當天決志信主耶穌的民工朋友填寫,以備日後探訪。我與另兩位元弟兄擔任講員,資訊是耶穌是誰”“為什麼要信耶穌,兩處我都主講第一堂。來參加的人很多,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橫瀆傳福音後,一位福音朋友自己做見證說:昨天晚上,我一個人在大街上閑誑時,忽然感到內心非常的空虛。回去的路上,才得知這兒有晚會。今天晚上,我早早來到這兒,一到現場,就感到好像一個浪子回到父親溫暖的懷抱一樣。我們深信,這是神的靈在他心中的感動及呼召。
        之後,每一年都會花大力氣做民工福音工作。
四、多樣化的聖誕慶典
        前年聖誕前,我曾去採訪一位老人,她提及解放前過聖誕時的習俗——報佳音。我想,這大概是國外的宣教士帶來的一種習俗吧!不知道小時候記憶中的半夜燃爆竹是不是宣教士來來的習俗。
        近年來,身邊的人慶祝聖誕的方式越來越多,有些方式也讓人煲貶不一。稍做統計,大多基督徒有如下的方式過聖誕:聖誕酒、聖誕敬拜會、聖誕佈道會、平安夜送平安——關懷弱勢群體、街頭分發福音單張、互相祝賀、張燈結綵過聖誕。
        聖誕酒是最受人非議的。聖誕酒不僅是基督徒、教會去組織人員一起吃個聖誕大餐,許多非基督徒也在這一天,叫上一群夥伴,到酒店吃個聖誕大餐。費用基本上采 AA制。前幾天,溫州一媒體在平安夜採訪一些正在吃聖誕大餐的人,得出結論:耶誕節無非是吃喝玩樂。於是,教會裡的反對派聲音一下子又高昴了許多。
        支持與反對者都講得有理,請看雙方的充足理由:
        支持聖誕酒的一方認為:聖誕酒由來已久,已成為一傳統;許多朋友平時對教會敬而遠之,趁聖誕節,大家在一起吃頓飯,聯絡聯絡感情,也同時讓朋友增加對基督教的好感,還能讓朋友有機會聽到耶穌的福音,何樂而不為?更何況,當今社會,大家平時是有飯局都儘量避開,不比從前,吃酒大消費。
        反對者認為:聖誕酒不是聖經的教導,其敝端不少。它首先使得教會日趨世俗化,變得一個吃喝玩樂的地方,與世俗團體沒有區別;聖誕酒時的講道形式化,沒有實 質性意義;況且,今天教會裡不是每個人都生活水準很高,一次聖誕大餐對於生活條件差的人來說是一個壓力,一張票算50元,一家人可能就是一、二百元,這對 某些家庭來說,可能是一個月的伙食費,做得不好,令他們感到難堪。
        共同的一點是:聖誕酒也應吃得有價值,要做就要做得好!
至於其它的方式,我想不必贄言,大家也都看得明白。我想以關懷弱勢群體事件的一實例做為全文的結束。
        那是去年,由個人佈道事工組的同工們發起,在平安夜的晚上,帶上漢堡、暑條等食品、衣物,去找尋城市郊區的貧民區。那些地方居住著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他們大多以拾荒者、流浪者、乞丐等組成。我們的同工們集中禱告後,分隊向不同的貧民區出發。其中一個隊伍,帶著肯德基套餐來到一貧民區的家庭,到處是不堪入目的髒物、破物,更恐怖的要數房上躺著的病人,蓬頭垢面,精神萎靡。當弟兄將手中的肯德基送上,並說耶穌愛你時,他愣住了,呢喃地問:真的愛我嗎?
是的。
……
        經過一番地對話,他說出了心裡話。
        原來,他是某地的一個小富翁,80年代,家中就有一輛車。因年少、富裕而狂,不幸出車禍,將人撞死,被判刑十幾年刑,結果妻子 婚帶孩子走人,家中財產被刮分。從此,一蹶不振。出獄後,無人關心,做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就裝瘋賣傻,乞討為生。這次聽到有人居然說愛他,大為震 驚。耶穌的愛蘇醒了他的心,聖靈也光照了他。當晚,他決志信主。看到他滿溢喜樂的臉孔及發光的眼睛,我們的同工心中受感萬分。
        誠然,聖誕節的意義就在於: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作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賽611-2

轉載:http://bbs.wheatseed.com.cn/viewthread.php?tid=165&extra=page%3D1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