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

关于启动“温州教会三十你那(1960-1990)”——史料挖掘整理的倡议

关于启动 “温州教会三十年(1960—1990)” ——史料挖掘整理的倡议

蒙神恩典,最近几年,我在温州做了些教会史采访与考查工作,已写出《菇溪教会史话》,译校完成曹雅植夫人《26年在中国》(《瓯风》第七集选登第二、三两章),目前正着手写作《瑞安教会史简编》一书。

这几年的温州教会史采访事工,让我越来越急迫地感到,1960—1990年这段历史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急需引起重视,已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现向温州地区各教会提出倡议:

在温州市区及县区范围内,开展“温州教会三十年”史料挖掘与整理工作。

温州教会史上这三十年(1960——1990),不同于历史上其它任何时期,是神特别看顾与带领的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历史,是神留给祂的选民特别宝贵的属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三十年的历史如实地记载下来,为神作美好的见证。
回顾温州教会这三十年的历史,更让我们感谢神莫大的恩典。

一 禁而未灭的福音

从广义来说,历史上基督教至少曾经三度传入温州:

一 元朝“也里可温”教(“上帝教”之义),大约于1275—1304年间传入;
二 明末清初天主教,大约于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
三 基督新教传入,始于1867年中华内地会传教士曹雅植抵温。

基督教三度传入温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每度进入中国一段时期,都无以例外地遭遇中国官方严酷的禁教运动:

一 “也里可温”教:随着元朝覆亡,清廷多次下达禁教令,基督教传播随之中断;
二 天主教:1720年始,康熙帝下令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播,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清帝屡屡重申禁教令;
三 新教:1958年开始,温州地区掀起闻名全国的“灭教”运动,后温州被宣布为“无基城市”。

在人看来,前两次中国官方的禁教运动已然达到了目的。
然而,让世人无法想象,更不可理解的是,第三次的“灭教”运动,不仅没把耶稣基督的福音在温州地区除灭,反而在那样的高压政策下,神的福音却在温州大地空前大复兴。

神的道路高于人的道路,
神的意念高于人的意念。

若不是耶和华亲自带领,又有何神,能做成这样的大事?

二 一个新起点(新时期)

1960—1980年间,在“灭教”背景下的大复兴,与1860年代后的开教期相比,可看作福音的一个新起点(新时期),有神特别的带领,也有其特别的属灵意义。

一 神迹奇事伴随

在那种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仅凭人的软弱是无法来到神的面前。
然而,神恩待温州这片地土,神眷顾这里的人民,正如开教时期,祂行神迹大能呼唤祂的子民归向祂。
这是一个神迹奇事伴随的年代,这个时代有神赐下的特别恩典,至今常常让我们流泪感恩。
神啊,我们若向后代隐瞒你大能的见证而不说,真不知道如何交待。

二 “草根”工人兴起

1949年建国前,温州教会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0年)以后,传教士们就在温州大力创办教会学校,为福音事工培养大批神职人员。

1958年“灭教”运动后,特别是“文革”开始后,温州进入“三无”时期:即“无教牧,无教堂,无圣经”。

然而,“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太3:9)这一时期,神从普通的穷苦百姓中兴起祂使用的工人,有人称为“草根”工人。 这些“草根”工人,顺服圣灵带领,在大逼迫年代带领神的子民走过那段难忘的岁月。

三 家庭教会初创与发展

1949年前,温州教会已有成形的建制,教会已具相对完备的内部机构。然而,进入“灭教”运动,“三无”时期,教会机构消失怠尽。

这一时期,神为自己留下的余种却在真正的“家庭教会”中点燃起来。

1949年前,温州地区也有为数不少的信徒在家庭聚会,但这三十年(1960—1990)的“家庭教会”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这一时期的“家庭教会”,是基督的子民用血和泪践行着使徒彼得“顺从神,不顺从人”的教导,这是一条分别为圣的路,也是一条铺满血和水的路,更是神赐恩典丰丰满满的路。

四 路线、教义之争

这一时期,特别是1980年代,也是温州教会路线、教义纷争的年代,诸如:家庭与三自,“基要”与“灵恩”,福音派与改革宗及其它宗派,基督信仰与偶像迷信及异端邪说等等。
走过了这段路,回过头来看所有这些纷争与斗争,值得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是否合乎神的全备真理?有没有撒旦的作为?

三 也需抢救

近年来,温州一些有负担的信徒致力于教会史研究,做出很多可喜的成果。但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认为,教会史的研究重点应放在1949年和1900年之前,而没有放在1960年之后。
理由有二:

一,1960年之后这段时期,历史较短,许多亲历者还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不那么急迫;
二,这段历史牵涉许多矛盾,对很多人物事件很难处理,实不容易做到客观真实,应当留给后人去做。

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则不然,这种态度必将对教会史研究带来巨大损失。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1960年代,1970年代的大多数核心同工(如林乃娒),现今都已离世,更有在那个年代或之前就已为主殉道者(如周景尧牧师)。如现在着手收集整理这段时期的史料,已很难做到系统深入。如再拖延下去,这项工作将更难进行。

教会史采访中,起初最让我感到迷茫的是,温州各地教会早期历史很难从采访中获取可靠的史料信息,如福音最初传入、教会初创、教堂建造、早期事工等等。不仅如此,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也难发现只言片语。

比如在搜集菇溪桥头教会史料时,仅在《桥头镇志》上发现有关建堂时间的一两句话,而且仍有存疑,此外再也找不到其它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

再如搜集瑞安教会史料时,虽然找到一些未经正式出版的文字材料,但都没有关于福音最早传入瑞安的具体记载。若不是去年接手曹雅植夫人《26年在中国》的译校工作,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仍然无从下手。感谢神,《26年在中国》让我们找到了福音最早传入瑞安的可靠线索。

1900年之前的历史,除了一点少得可怜的民间传说,我们只能从极少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中获得只言片语。

1949年之前的历史,我们也很难找到当时的牧者给我们留下的直接的史料素材。
然而,1960—1990年这三十年呢?采访中我们竟沉重地发现:这段历史,我们也已很难深入系统地整理出当年真实的史料。

这个发现似乎耸人听闻,然而事实却是:

那个年代,特别是1960年代,1970年代的教会核心领袖,大多也已离世。目前教会的领袖和核心同工,当年大多只是一个初信耶稣的火热青年,加上当时教会很多事工处于隐秘状态,这些当年的“小青年”已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段宝贵的历史,现在如不抓紧“抢救”,也终将变成1949年之前甚或1900年之前那样,让我们无法追寻,给我们留下永远的遗憾。

当然,研究这段历史,可能会牵涉到某些个人的恩怨和矛盾。但我们报着为神做见证的态度去做,就在神面前无愧了。

为此,呼吁温州各教会,携起手来,“抢救”这段教会历史,为神做美好的见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属灵财富。

主内弟兄  张孝民
2014年6月19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