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星期三

挖掘教会历史 推动宣教工作 作者:吴迦勒

挖掘教會歷史,推動宣教工作

文/吳迦勒

溫州教會自1867年建立以來,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見證。這些見證,部分已付諸文字記錄,但基本上為英文,很少是中文的。

近年來,本地、海外的基督徒,自發、自費地做了大量工作,記錄、整理溫州教會歷史。成果顯著,亦激勵了溫州基督徒起來宣教。

到目前為止,溫州教會的史料挖掘、使用,可以說是走在全國教會前列的。但願這些經驗能得以推廣,讓各地塵封、沉睡的資源,都重現天日,發揮作用。

下文即簡單介紹目前溫州教會史料的發掘、使用成果(因本文篇幅有限,重點在激勵宣教方面,而非全面的史料)。
一、三個歷史時期

為了便於表達,請允許我把溫州教會歷史分成3個階段:初期(1867年-1949年)、近代(1949年-1979年)、當代(1979年-2013年)。

(一)初期

1. 2006年,優西比烏歷史工作室開始翻譯、在《麥種》雜誌上連載《26年在中國》(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編註)。作者為Grace Giggie Stott(1845-1922。丈夫是溫州第一位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1835-1889。編註)。

這篇回憶錄,現已全部譯好。其內容,可使我們瞭解內地會1867-1895年在溫州的宣教情況。

2. 吳慧姐妹翻譯了蘇慧廉夫婦的2本回憶錄,《拓荒佈道》與《樂往中國》。這兩本書,讓我們知道了循道會1877年-1907年在溫州的工作。溫州圖書館的張永蘇和溫州大學的李新德,也將蘇慧廉的回憶錄翻譯、註釋後出版,改名為《晚清溫州紀事》。
3. 沈迦歷經6年,撰寫了《尋找蘇慧廉》。我個人認為,此書堪稱半部溫州初期教會史。

4. 北美的黃錫培,是《回首百年殉道血》、《捨命的愛》等書的作者。這幾年,他一連寫了5個在溫宣教士的小傳:王廉牧師夫婦,衡秉均牧師,梅師母,謝姑娘。並收集了幾十張溫州老照片。

5. 有人將內地會會刊,掃描製成PDF格式,放在網路上供人下載。現有從1875年到1922年這些年中,共36年的會刊。這些會刊只要有人翻譯,就可以還原內地會在中國各地教會的宣教史。
(二)近代

這段歷史,溫州教會表面上看來是處於冰封期,但實際上,福音工作卻如冰層下的暗流湧動。甚至可以說,是地底下果實累累。

然而因為各種顧慮,有些人不願寫回憶錄,留下的工作記錄實在太少。只有一些個人見證類的小冊子,如周錦堯。這些見證讓我們瞭解,當時溫州的基督徒,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勇敢為主做見證、傳福音。

(三)當代

從80年代開始,溫州本地福音工作進一步增強。特別是90年代開始,對民工傳福音。到全國各地傳福音,也如火如荼。不過,由於各系統教會對這段仍在進行中的歷史,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沒有教會整體性的文字記錄,就連各系統的也沒有(或者,寫出來也得不到普遍的認同)。

溫州教會一班弟兄姐妹,在文成傳福音時殉道(1993年5月31日),這一事件,在20年後,拍成紀錄片,並有人撰文紀念。挖掘出這一當代教會史中最能激發宣教心的史料,為當代宣教史的撰寫開了一個好頭。

二、近期資料利用

1、溫州教會圖片展,在2012年11月溫州教會宣教大會上首次舉辦。弟兄姐妹看了,都很受感動。圖片現已發行了40套。2012年用這些照片,製作了一本宣教行事曆分發給同工,2013年還出了一本年曆。

2、“溫州教會歷史一日遊”。從圖片展到“一日遊”,水到渠成!最早“嚐鮮”的是海外華人——2012年11月,新西蘭的華人弟兄姐妹路經溫州時,特地去新西蘭籍宣教士王廉牧師(Francis Worley,編註)的墓地遺址,以及循道會護士長竇維新(Dorothy Annie Dowson,1906-1942。編註)的墳前禱告,並參觀了花園巷堂和瓦市巷的牧師館。過了半年,溫州人終於也“一日遊”了。隨後,“一日遊”在各教會推廣。起到了很好的傳承歷史、鼓勵宣教的作用。

3、宣教中心幾期特刊上,都刊登了黃錫培的宣教士小傳,以及內地會會刊的譯文。這些教會初期記錄,給今天的基督徒樹立起屬靈的榜樣。

4、利用內地會會刊資料,金華宣教大會的會刊,編撰了一篇金華教會初期史的文章。這是一個為各地教會服務的嘗試。

三、呼籲充分挖掘
從上文可以看出,挖掘、善用歷史是大有可為的。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歷史的金礦。我們擁有這麼豐富的資源,卻不去挖掘,不去開採,是多麼可惜、多麼浪費啊!

希望有更多英文好的人能投身到翻譯工作上,有更多文字功底好的人去採訪、編寫,有更多同工願意接受採訪……只有多方面一起行動,充分挖掘,全面利用,宣教歷史寶庫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現住溫州,基督教文字工作者。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

2015.1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