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劉廷芳與“五四”基督教新文化運動

劉廷芳與“五四”基督教新文化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思想革新運動。它實際上影響了和改變著中國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它對現代中國的佛教和基督教的影響,就是這種影響廣泛性的一個具體表現。在佛教中,20年代有宣傳“佛化新青年”的刊物和主張,在基督教則有“基督教新思潮”或曰“基督教新文化運動”。
主張和推動基督教新文化運動的是北京基督教學校事業聯合會中的部分成員所組織的“證道團”(後來改稱“生命社”)。他們在五四新思潮的刺激和影響下,希望借助五四新思潮的力量,推行基督教的“中國化”(或曰“本色化”),實現他們革新中國教會,並從而實現改造中國的宏圖壯志。
推動基督教新文化運動的主體成員來自燕京大學,其骨幹成員主要是燕京大學神學院的兩任院長劉廷芳和趙紫宸,以及1928年後出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吳雷川等人。趙紫宸和吳雷川的主要貢獻,是從理論上重新詮釋基督教神學理論,把基督教歷史化、精神化、人格化,祛除基督教的“神性”而闡釋其“聖性”,從而與中國儒學的古聖賢哲相勾連,以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而劉廷芳則是這場基督教新文化運動傑出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並且採取了完全自由開放的態度,他在理論上,除了基督教神學之外,相當一部分則是借貸於五四新文化運動
劉廷芳對胡適宣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理論主張,完全持欣賞和贊成的態度。他從一個基督徒的視角來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命題,並將其納入基督教革新的理論框架,提出了基督教新文化運動的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的要點是:(1)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二十世紀文化的重生”(文藝復興),是在創造一個新紀元,前途不可限量。它與歐洲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後先相映”。(2)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評判”的態度,“研究”的方法,正是基督教革新所需要的精神、態度和方法。(3)新文化運動主張給基督教一個“自證”、“自評”的機會,對於基督教提出了一個“宜否存在”的問題。這為中國基督教會的革新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4)新文化運動是一個社會改良的運動,其核心是求得“人生價值”的完滿解決。這在本質上與基督教的“社會福音”、“將世界改作天國”是一致的。因為耶穌不但是一個宗教家,更是一個實行的社會改造家,所以基督教應當成為“活的基督教”,“人的基督教”,“社會的導師”,“社會改良的機關”。(5)新文化運動是“主賜教會的一個大機會”,它是“主的使者”,“預備主的道路”。所以基督徒應當去“研究”、“愛惜”、“幫助”、“指導”新文化運動。而要做到這一步,基督徒則必須先行自我反省、改良,“求主給一個新生命”。
劉廷芳為推動基督教新文化運動做了大量工作:(1)革新中國基督教會,推動中國教會由分裂走向統一,並于1922年成立中國基督教會的統一組織。(2)推動教會大學的改革和大學教育的改革。(3)1920年秋-1924年秋擔任《生命》月刊主編期間,對《生命》月刊作出一系列的改革:組織了月刊的“特派委員會”,增添了新的欄目,出版了十幾個專號。(4)就基督教問題與“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展開對話。(5)力推“基督教文字事業”改革,奠定了白話文在基督教宣傳中的地位。(6)宣導和推動基督教新文學創作,從而使現代中國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基督教文學作家和作品,其中,基督教新詩和聖經故事的重寫,尤為突出。(方錫德)
轉載:中國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