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州基督教音乐事工
温州基督教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教徒众多,发展蓬勃,信徒占当地人口的十分之一,有中国耶路撒冷之称,历史的悠久上溯至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曾先后四度传入我国①唐代的景教②元代的“也里可温”教③明末清初的天主教④十九世纪的基督教和天主教,除了第一次唐代景教外,其余三次都曾传至温州,并产生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等国数以千计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教,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教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入温州,光绪七年(1881)冬,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来温传教。光绪十年(1884)到三十年代已经有六大教派,包括内地会、循道公会、安息日会、 还有温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基督徒聚会处。
今日温州基督教的盛行,教堂遍布全市城乡,教徒居全省之首,并参与社会生活中来,渗透到传统文化中。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一、温州基督教新教音乐事工⑵形成的发展过程
根据基督教教义,教会音乐和圣经一样,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表现在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和回应。教会音乐也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特别是用在教会集体的崇拜,团契聚合和传教的功用上。因为赞美诗歌上的音乐能带给人快乐,抒发情感,让信徒的生活更有意义。而赞美诗是基督教音乐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赞美诗是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是基督教传播中的重要活动,也是教会信徒崇拜⑶所必需的,它以歌唱为主要形式。将相关的赞美诗歌曲集结出版发行而称为赞美诗集。
1867年农历七月,英国内地会曹雅植在温州建立温州基督教内地会,当时的赞美诗歌是外国传教士为适合中国信徒所需,根据中国音乐曲调的特点编写简短易唱的赞美诗的曲谱。据载,温州教会初创期间,信徒不能习唱西方曲调的《赞美诗》,在温州传教的循道公会的英籍传教士苏慧廉牧师特雇民间曲艺吹打班来家吹唱,采用了温州本地的民间旋律素材创造了些简单的诗歌,使得信徒都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
我们从教会的发展历史中来了解教会音乐的三个音乐形态:
(一)传统教会音乐
传统教会音乐是指西方传来的带有基督教西方色彩的传统音乐,在中世纪时,就有人将当时的歌曲汇集成册的「格里高里圣咏」(取自领导这一工作的教皇Gregorian Chant)。这些清唱圣歌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成为音乐历史的一部分,对后来音乐家有很深远的影响。
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巴赫(Bach)受到马丁路德的神学观念的影响。他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以音乐事奉多年,靠写康塔塔(Cantatas)、清唱剧(Oratorios)和众赞歌(Anthems)等为生。
与巴赫同期的人物韩德尔(Handel),独自在房间内与世隔绝了三个星期,写成「弥赛亚神曲」(The Messiah)。写作时,他因感受到神的庄严与荣耀而流泪,由于作品是如此的庄严,使当时席上的贵宾英皇乔治不期然地站起来肃立聆听,从而竟成了传统。直到今天,每当献唱弥赛亚神曲中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听众都会站起来
十八世纪的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与其兄弟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在英国与美国大苏醒时期⑷中,写了许多圣诗。
从西方教会的发展历史中,传统教会音乐也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堂中礼仪所用的的或经常演奏的还有一些非宗教音乐,--有的原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不是专门为宗教而写的,但是这些作曲家生活在基督教社会中,其中不少是虔诚的基督徒或本人就是教堂的乐师,所以在过去的几百年以来,传统教会音乐被广泛地用于教堂的崇拜中,其中,不少乐曲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出,在基督教传统教会音乐的仪式中,有序曲,殿乐,奉献音乐。这些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遗产,涵养人们的品德,提炼人们的精神。在提高人们的修养,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真、善、美”的享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温州的教会崇拜⑸中,不管在温州市区和城乡还是家庭小聚会,每逢星期天必有一次(有的有两次或者有三次)礼拜,在礼拜中教徒们至少要唱五到九首赞美诗歌,使得普通信众如此频繁的接触到集体唱歌,重要的是这些歌曲能使人精神振奋,心灵的到安慰,生活追求上进的歌曲。传统教会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它的修辞工整,少变化,因此比较形式化。诗歌中保存了许多的音乐历史上的文献和乐曲,其中有巴赫、贝多芬、格鲁克、海顿、亨德尔、莫扎特、舒曼、门德尔松、古诺、西贝柳斯等人的作品。
还有一些的诗歌的音调采自民间,流行于欧美与十九世纪,是美国传教士把诗歌带到了中国,使得这些诗歌变成了“标准”圣诗,被教会中广泛使用。称之为“福音诗歌”,温州教会所谓的“传统诗歌”在技术上,可称之为“福音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属于默想,团契交通,鼓励和传教性质,而不是崇拜的圣诗,适合传教时唱,但是有很多的诗歌比如:《你真伟大》,《奇异恩典》,《因他活着》,这些诗歌也适合教会崇拜中用。
除了传统音乐外,在温州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教会音乐
(二)本土化教会音乐
本土化教会音乐指的是曲调和旋律基本是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的,民族风格浓郁,旋律和歌词特别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和审美习惯.在中国的赞美诗歌中,有传统民间音乐和取自民间的曲调,如王维的《阳关三叠、岳飞的《满江红》、古曲《平沙落雁》、白乐天的古琴曲《极乐吟》、孔庙的《大成乐章》,民间曲调有《长江纤夫之歌》等。
《席胜魔诗歌集》⑹是中国最早的赞美诗曲调创作,比如清代的吴渔山,梁发等人将外来的诗歌,中国戏曲曲牌填词等工作进了一大步。1936年随着杨荫浏以及美国人范天祥先生编辑的《普天颂赞》的出版,里面有中国人创作的歌词,有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的以及中国人创作的有一定民族风格的赞美诗,有着七十二首的民族风格诗歌,标志着教会音乐朝着本土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温州教会中使用的本土化音乐很多, 随着信徒的需要,1952年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出版的《颂主诗歌》,是从《颂主圣诗》中挑选而来的。温州中华基督教自治会于1953年7月出版发行了《圣教诗歌》,是简谱。当时的排版与现在不同,其排版的谱子下面只对着一段歌词,剩余几段歌词集中在一起放在下面。中华基督教循道回温州教区于1954年出版发行的《圣诗》(简谱),其中的诗歌是从《普天颂赞》挑选而来,其排版已经是将所有的歌词放在相应的谱子下面,并不集中放在下面。这几个版本为温州比较常用的。也有为了适应各地教徒生活和语言习惯,出现了多种具有方言化、民族和阶层化的赞美诗。
(三)现代教会音乐
对许多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基督徒而言,现代音乐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喜爱并天天欣赏,甚至溶入生活中。由于西方神学界思想活跃,现代教会音乐的训练班已经从西方传到了世界各地,受这些新思潮的影响,教会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温州教会有受到一些影响,最早是受到来自港台基督教会的现代音乐,这些赞美诗的曲调和流行歌曲很相近,旋律优美抒情,用小调谱写的较多(以前赞美诗大多用大调谱写,很少用小调,因为在神学上认为只有大调才能表达出上帝的庄严肃穆,引起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节奏较复杂,更多地运用复杂的切分附点节奏。歌词的内容也变得通俗轻松易懂而亲切,更多的是抒发情感。比较有影响力的如新加坡的“新心音乐”北美华人的“赞美之泉”“王子音乐”“我心旋律”台湾的“天韵”“有情天”香港的“基力音乐”大陆原创的“迦南诗选”这些赞美诗传入温州教会之后,立刻广为流传和应用,得到流传和爱好。⑺
温州本土也出现了“野地百合音乐事工”“圣之美音乐事工”等基督教原创音乐团队,并做广场露天演出和剧院演出和电子出版。在乐器方面,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敲击乐器,鼓,等。而且,除了领唱者外,尚有两到三位伴唱者。他们演唱时着装生活化、动作活泼,歌手演唱采用通俗唱法。这种新的形式因具其轻松活泼、具有时代感而特别受年轻人的推崇。但在一些教会里老一辈的神职人员却持保留态度,认为现代教会音乐易唱,易记,内容是浅薄欠深度的,比如诗歌短歌,《耶稣我爱你》歌词简短,歌词副歌部分只是“爱你,爱你单单来爱你”,只有几句重复语。内容欠深度,其感染力是暂时和有限的。很多人认为这种赞美诗不够严肃,缺乏神圣感;过于追求旋律的优美动听而忽略了歌词的作用,表演形式又与流行音乐过于相近而容易使人混淆。因此,这些赞美诗歌和电声乐团更多地用在教会的节日或布道会上,而在平时的教会崇拜中还是以传统的赞美诗和敬拜方式为主。
二 温州地区现行不同的崇拜模式的介绍以及各音乐各模式中存在的优势和弱点
基督教的崇拜模式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教派有先显著的不同。教会崇拜模式在今天的温州教会史上比过去一百多年出现更多的多元化,温州教会现时所采用的崇拜模式中,概括下有5种独特的崇拜模式第一个介绍的最传统,第5个最远离传统。
(一)礼仪式崇拜——礼仪敬拜
礼仪敬拜是所有崇拜模式中最为严肃的敬拜,表现出一种默契与庄严并重的气氛,以理性或合理方式的来听及看神的话,並以圣经及圣礼为中心。这种崇拜强调神的超然,象征的行动让人们有敬畏的感觉。弱点是往往太过根据制定好的文字,只唱传统的圣诗,所讲的与现在所处的社会没有关系。
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现象:强调对上帝伟大与荣耀的崇拜,常颂唱的诗歌有《求大君王来临》》《赞美真神》《诸天赞美》《来敬拜荣耀王》《快乐崇拜》大部分所用的圣诗是由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 莫扎特所创作,也出现一些中国的现代作曲家如马革顺黄安伦等人的诗歌,崇拜模式中有着音乐、读经、奉献、证道、圣礼、礼仪以及信经等一整套崇拜程序。
(二)传统式崇拜——崇拜敬拜
传统崇拜是从礼仪崇拜中发展出来的。它不及礼仪式崇拜那样庄严,但依然井然有序的规律。传统崇拜中,大部分是传统圣诗,一般上有两次的读经:启应经文与讲道的经文。强点在于一个对神的超然与同在的平衡。庄重足以维护尊严,不拘礼节又足以温暖人心,风格比礼仪崇拜显得轻松。弱点是恐怕传统崇拜会陷入那不冷不热的温水的情況中。
在这种模式中所推崇的诗歌有《圣哉三一》、《荣耀归于真神》 、《赞美救主》、还有美国的福音诗歌如 《奇异恩典》、《有福的确据》、《坚固盘石》、传统式崇拜中有音乐、读经、奉献、证道、圣礼、及礼仪等一整套崇拜程序。
(三)奋兴式崇拜——灵恩敬拜
灵恩敬拜的主要特征是以传教为主要目的,一种心灵引导的敬拜。灵恩敬拜反映了信徒皆为祭司,全人的敬拜。弱点是对于医治的能力可能带来的危机,会众所看重的是能力,一旦领袖失去了能力,会众的信心也失去。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求赐复兴与灵》《恩雨大降》、还有一些强调回归的《古旧十架》、《回家吧》、《耶稣恩友》、《在花园里》等,他们不大重视礼仪,但强调讲道。
(四)现代式崇拜——敬拜与赞美
现代式崇拜的出现是认为传统的崇拜已经失去,迫切的需要神亲密的渴望。强点是敬拜中,会众充满喜乐、喧闹不拘礼节,经历与神有亲密的关系及参与性很大。弱点是太过强调个人的经历与情感的表达,以及带领的方式成为一种的娱乐表演。诗歌缺少神学意义,教义肤浅及不持久。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敬拜主》、《赞美之泉》、《主我爱你》还有一些的《如鹿渴慕溪水》、《野地的花》、《高举你的名》、《每一天》等,伴奏乐器采用钢琴和笛子合成器,还有鼓低音吉他,吉他等,诗歌内容短小,重复,音效接近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一般在温州的教堂并不很大,几百人的座位 ,特别是现代电器高度发达,传声设备先进的条件下,诗班失去优越性,而小组合唱却得到大量的发展。
(五)福音式崇拜——寻道者聚会
寻道者聚会是以歌曲、讲道,舞台舞蹈与戏剧的方式将当代生活中的事件表演出来。敬拜团包括了讲员、乐队、领队、灯光管理者、戏剧组、歌唱家、舞蹈指导及舞者,穿着随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齐划一,但求内心的交流默契,表演化。运用投影器材,除了传统所用的钢琴和风琴外,还加入吉他,电子琴鼓等电声乐队器材,音色响亮吵闹,以视觉为主,节奏轻快,唱诗时段长,气氛热烈,有时尚感,音乐感受性强,整体气氛是较动态的,也是流行文化的展示。
因为敬拜团有着统一的时尚的生活便装,运用比较快和轻松的音乐,因为这样的崇拜模式是为了吸引未信的人而准备的聚会。舞台的综合应用,银幕和电视运用最佳的视觉效果来配合教会现代音乐,来突出它的亮点和优势。加上采用流行音乐的唱法,受北美、香港、台湾地区的音乐影响,赞美诗的演唱和伴奏都流行歌曲化。又例如,新的教会音乐因着重节奏和时代感,因此会容易使人觉得比较吵,欠安宁。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音又有生古旧和欠生气的感觉。所以,基督教音乐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在发展在与时俱进,伴随信徒素质的提高而一起朝前走。
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 《真正好》、《最美的祝福》、《何等甘甜》、《千古的爱》等。
教会崇拜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历史的产物,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当然它也具有时代性,作为新时代的教会,我们在寻求更加合适的崇拜形式时,就需要继承保留传统中的精华。
三 教会音乐新动向的原因分析
(一)教会现状
⒈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冲击
现代化指的是教会运用很多的现代多媒体,实行自动化,机械化,效率化速成化的现代音乐来实现现代教会的崇拜。
世俗化里有物质主义,物欲侵占人的心灵,教会里出现阶级分化,还有实利和享乐主义在教会里开始蔓延,很多的信徒在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开始注意到基督教音乐的娱乐成分,讲求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注中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商业化很浓的温州也出现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而制作的视听光盘CD,VCD,DVD,对教会的音乐带来很多的冲击。
⒉教会现代音乐的特点
⑴小型化,一般教会的人数在200到300百人中,现代化高科技的音响的投入,传声设备的先进,使得一般教会诗班人数不用多,3到5人就可以拿话筒带领大家崇拜。
⑵生活化,穿着随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齐划一,但求内心的交流默契,折射出音乐可以是很即兴和感性的,可以宣泄个人情绪,又显得很具时代感。
(3)教会人数和资产的增长,使用乐器的多元选择
温州教会从1950年代开始脱离外国差会的资助,教会开始自治自养,从90年代市场经济的开放,经商热诚高涨,带来人数的增长必然会带来教会资金的雄厚,温州的市场经济体系引起基督教资产的增加,新的教堂随处可见,随着温州教会的人数的增长,信徒已占温州总人数的10%,庞大的信仰群体有着多元的音乐喜好的区别,加上教会是靠信徒的自愿奉献而立的,有好的经济条件了,对音乐方面也开始注意,之前,教会所选用的乐器只局限于风琴和较贵的钢琴。开始买一些高价格,高科技的电子乐器和电声乐队的配置,比如鼓吉他、还有一些顶级的音箱和话筒,满足了信徒在视听上的满足和需要。
(⒋)受港台教会的崇拜模式的影响
港台教会因为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教会音乐的发展相对温州教会来说是发展较健全的。
现时温州教会崇拜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回归,我们不能一味地持守原有的崇拜风格,以为那就是最好的,以为那就是不可改变的。需要开放思想和大胆创新。温州的教会音乐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它的发展变化显得尤为明显。我们探悉新动向的原因,还要从文化的现状来分析。
(二)文化的现状
⒈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时代
现今是个以“我”为本的时代,个人主义表现尤为明显,物欲很容易侵蚀人的心灵,通俗文明已经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
⒉消费和享乐主义的时代
物质主义成为文化的重心,无论是室内装潢,或是教会音乐,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通常选择的标准,是为了满足即刻的欲望(不肯等侯),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⒊电子网络信息的时代
电视制造出了一个情绪化、凭直觉、缺乏理性的现代文明;依赖影像,忽略文字。许多人认为电子科学是现代文明、商业、教会,以及全人类的“救世主”。
⒋摇滚乐盛行了30多年的时代,流行音乐泛滥的时代
摇滚乐可说是反对权威与背逆的象徵,社会的文化,乃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反映而定的。结果产生一个现象,就是社会大众的音乐素质普遍低落,大家对职业性的表演采取观赏的态度,而且学校与教会均对教会音乐表示缺乏兴趣。
四 温州教堂音乐未来的出路
(一)区别流行音乐与世俗的音乐
在教会音乐历史中的一些伟大的作品,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且今天我们称之为经典圣乐,如马丁路德的一首千古保障歌,亨德尔的弥塞亚,特别是格鲁伯的平安夜,在当时是市井都能耳闻得到的通俗曲调写成的,在当时也是流行音乐,而我们今天称为经典音乐。世俗音乐指世俗化展开的同时,将很多上述所讲的文化现状所表现的元素都渗入流行音乐中,以享受人性成为潮流音乐的中心,因此两者出现很大的差异。分辨他们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引导好教会音乐今后在温州的发展和更新
(二)提升信徒的文化素质培养信徒的音乐鉴赏力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徒素质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四声部圣诗合唱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在骤增,教会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可媲美专业合唱队。并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老板基督徒,这些老板在80年代初很多都是在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推销员,他们的见识面和接触面都很广,对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当物质条件相当成熟的时候,这一批老板基督徒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升的同时也影响到很多的信徒对音乐的追求,通过教会提供平台让他们参与到音乐培训中来,温州教会音乐的提升,主要是靠“引进来,走出去”。所谓引进来,指把一些高素质,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教授请到温州教会里,如2004年度暑假期间,城西教堂组织温州地区的教会音乐培训,邀请的是上海灵粮堂的林声老师来上课,还有几位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师和钢琴教师来任教,还有乐清白象教会每年都有一次韩国带来的现代教会音乐的培训学习,还有新加坡神学院的音乐系的老师来温州西郊的合唱培训等,对整个温州的教堂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多新的理念的和知识给温州教会的圣乐事工注入新的血液。
(三)在多元表达的崇拜模式中保持音乐上的平衡
按规矩与次序进行,不拘泥于礼仪或者传统的,不盲目排斥现代的教会音乐,因为有的音乐具有地域性,有的具有国际性,所要在运用多元的崇拜模式的同时,要注意追求和保持音乐上的平衡。
(四)新发展中的教会音乐应与世俗潮流,市场利润保持距离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温州,商业文化是相当的发达,反过来,也主宰着很多的基督教背景的地方,随着信徒素质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又有着强大的消费力,对潮流文化的抵抗力不高,商人透过潮流文化来赚取利润。现在温州教会中已经出现原创音乐制作团体,如《野地百合》音乐事工机构的成立,但是笔者提醒,不可以把诗歌创作作为为生意,为商机不可失而出作品。所以教会音乐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利润保持距离。
(五)从俯就到提升的发展路径中发展
面对世俗化的挑战,教会的福音晚会往往很通俗和流行的教会音乐来吸引他们,为迁就未信者而用上具有流行曲调的诗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会音乐应不断提升起其品位,应建立“入世而超世”的音乐价值观念来。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路径当中必须经历的步骤。
五、基督教音乐的展望
温州教堂音乐在怎样的发展出路中发展,下面的五点建议可提供参考;
(一)礼仪传统化
温州大多数教会都是属于比较自由,注重讲“道”不注重礼仪的崇拜模式,因为受天主教的过于注重礼仪的影响,很多教会领袖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和认识,在文革期间,温州教会的传统和仪式全都失传,所以要在这方面引起注意。
(二)参与化
崇拜很多时候的情况是带领者在台上的表演,信徒在被动的看演出,所以应该让信徒深刻知道要参与近来,使崇拜变的有互动。有回应。
(三)兼容化
让传统的音乐和民间的本土的音乐还有现代音乐等更好的协调和平衡,让更多的音乐能够适合更年龄层次的人的选择。所以教会音乐应朝这个方向发展。
(四)创意化
跳出西方音乐的优越观念,建设自己中国风格的教会音乐,创作出更多的富有新颖时代感,又新颖的圣乐作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模式—经典与时尚尝试,要保留好的经典的音乐传统。
(五)卓越化
惠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贝尔特(Harold M. Best)为「卓越的教会音乐」下了如此定义:「倾尽全力并渴求那意想不到的果效」(Stretching and yearning for the unexpected)。我们往往把「卓越」误认为是完美无缺,以致在力有不逮时觉得沮丧和失望。因为卓越是我们从一端走到另一端,经历奋斗、争战、渴慕和推动所需的力量。因人有个别差异,当然有些音乐家会比别人出色,不过每个人都应该力争上游,不断进步,这就是卓越了!
这五点建议也是教会音乐的展望,既合乎中道的展望,又中肯又平衡。还需要新与旧,传统与现在,礼仪与非礼仪的平衡和取向。
参考文献
[1] (英)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著《基督教音乐之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
[2]周怀玉著《基督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3](英)罗伯逊,A.著《基督教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8重印版
[4]张晓琼《碰撞与冲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特征探析》《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地区基督教和新闻调查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版
[6]卓新平 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7]章开沅《传播与根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王神荫(《中国赞美诗发展概述》载于《基督教丛刊》
[9]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
[10]支华欣《温州基督教史》浙江基督教协会出版 2000年版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20c384010114g8.html
温州基督教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教徒众多,发展蓬勃,信徒占当地人口的十分之一,有中国耶路撒冷之称,历史的悠久上溯至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曾先后四度传入我国①唐代的景教②元代的“也里可温”教③明末清初的天主教④十九世纪的基督教和天主教,除了第一次唐代景教外,其余三次都曾传至温州,并产生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等国数以千计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教,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教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入温州,光绪七年(1881)冬,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来温传教。光绪十年(1884)到三十年代已经有六大教派,包括内地会、循道公会、安息日会、 还有温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基督徒聚会处。
今日温州基督教的盛行,教堂遍布全市城乡,教徒居全省之首,并参与社会生活中来,渗透到传统文化中。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一、温州基督教新教音乐事工⑵形成的发展过程
根据基督教教义,教会音乐和圣经一样,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表现在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和回应。教会音乐也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特别是用在教会集体的崇拜,团契聚合和传教的功用上。因为赞美诗歌上的音乐能带给人快乐,抒发情感,让信徒的生活更有意义。而赞美诗是基督教音乐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赞美诗是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是基督教传播中的重要活动,也是教会信徒崇拜⑶所必需的,它以歌唱为主要形式。将相关的赞美诗歌曲集结出版发行而称为赞美诗集。
1867年农历七月,英国内地会曹雅植在温州建立温州基督教内地会,当时的赞美诗歌是外国传教士为适合中国信徒所需,根据中国音乐曲调的特点编写简短易唱的赞美诗的曲谱。据载,温州教会初创期间,信徒不能习唱西方曲调的《赞美诗》,在温州传教的循道公会的英籍传教士苏慧廉牧师特雇民间曲艺吹打班来家吹唱,采用了温州本地的民间旋律素材创造了些简单的诗歌,使得信徒都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
我们从教会的发展历史中来了解教会音乐的三个音乐形态:
(一)传统教会音乐
传统教会音乐是指西方传来的带有基督教西方色彩的传统音乐,在中世纪时,就有人将当时的歌曲汇集成册的「格里高里圣咏」(取自领导这一工作的教皇Gregorian Chant)。这些清唱圣歌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成为音乐历史的一部分,对后来音乐家有很深远的影响。
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巴赫(Bach)受到马丁路德的神学观念的影响。他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以音乐事奉多年,靠写康塔塔(Cantatas)、清唱剧(Oratorios)和众赞歌(Anthems)等为生。
与巴赫同期的人物韩德尔(Handel),独自在房间内与世隔绝了三个星期,写成「弥赛亚神曲」(The Messiah)。写作时,他因感受到神的庄严与荣耀而流泪,由于作品是如此的庄严,使当时席上的贵宾英皇乔治不期然地站起来肃立聆听,从而竟成了传统。直到今天,每当献唱弥赛亚神曲中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听众都会站起来
十八世纪的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与其兄弟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在英国与美国大苏醒时期⑷中,写了许多圣诗。
从西方教会的发展历史中,传统教会音乐也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堂中礼仪所用的的或经常演奏的还有一些非宗教音乐,--有的原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不是专门为宗教而写的,但是这些作曲家生活在基督教社会中,其中不少是虔诚的基督徒或本人就是教堂的乐师,所以在过去的几百年以来,传统教会音乐被广泛地用于教堂的崇拜中,其中,不少乐曲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出,在基督教传统教会音乐的仪式中,有序曲,殿乐,奉献音乐。这些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遗产,涵养人们的品德,提炼人们的精神。在提高人们的修养,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真、善、美”的享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温州的教会崇拜⑸中,不管在温州市区和城乡还是家庭小聚会,每逢星期天必有一次(有的有两次或者有三次)礼拜,在礼拜中教徒们至少要唱五到九首赞美诗歌,使得普通信众如此频繁的接触到集体唱歌,重要的是这些歌曲能使人精神振奋,心灵的到安慰,生活追求上进的歌曲。传统教会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它的修辞工整,少变化,因此比较形式化。诗歌中保存了许多的音乐历史上的文献和乐曲,其中有巴赫、贝多芬、格鲁克、海顿、亨德尔、莫扎特、舒曼、门德尔松、古诺、西贝柳斯等人的作品。
还有一些的诗歌的音调采自民间,流行于欧美与十九世纪,是美国传教士把诗歌带到了中国,使得这些诗歌变成了“标准”圣诗,被教会中广泛使用。称之为“福音诗歌”,温州教会所谓的“传统诗歌”在技术上,可称之为“福音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属于默想,团契交通,鼓励和传教性质,而不是崇拜的圣诗,适合传教时唱,但是有很多的诗歌比如:《你真伟大》,《奇异恩典》,《因他活着》,这些诗歌也适合教会崇拜中用。
除了传统音乐外,在温州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教会音乐
(二)本土化教会音乐
本土化教会音乐指的是曲调和旋律基本是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的,民族风格浓郁,旋律和歌词特别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和审美习惯.在中国的赞美诗歌中,有传统民间音乐和取自民间的曲调,如王维的《阳关三叠、岳飞的《满江红》、古曲《平沙落雁》、白乐天的古琴曲《极乐吟》、孔庙的《大成乐章》,民间曲调有《长江纤夫之歌》等。
《席胜魔诗歌集》⑹是中国最早的赞美诗曲调创作,比如清代的吴渔山,梁发等人将外来的诗歌,中国戏曲曲牌填词等工作进了一大步。1936年随着杨荫浏以及美国人范天祥先生编辑的《普天颂赞》的出版,里面有中国人创作的歌词,有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的以及中国人创作的有一定民族风格的赞美诗,有着七十二首的民族风格诗歌,标志着教会音乐朝着本土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温州教会中使用的本土化音乐很多, 随着信徒的需要,1952年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出版的《颂主诗歌》,是从《颂主圣诗》中挑选而来的。温州中华基督教自治会于1953年7月出版发行了《圣教诗歌》,是简谱。当时的排版与现在不同,其排版的谱子下面只对着一段歌词,剩余几段歌词集中在一起放在下面。中华基督教循道回温州教区于1954年出版发行的《圣诗》(简谱),其中的诗歌是从《普天颂赞》挑选而来,其排版已经是将所有的歌词放在相应的谱子下面,并不集中放在下面。这几个版本为温州比较常用的。也有为了适应各地教徒生活和语言习惯,出现了多种具有方言化、民族和阶层化的赞美诗。
(三)现代教会音乐
对许多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基督徒而言,现代音乐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喜爱并天天欣赏,甚至溶入生活中。由于西方神学界思想活跃,现代教会音乐的训练班已经从西方传到了世界各地,受这些新思潮的影响,教会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温州教会有受到一些影响,最早是受到来自港台基督教会的现代音乐,这些赞美诗的曲调和流行歌曲很相近,旋律优美抒情,用小调谱写的较多(以前赞美诗大多用大调谱写,很少用小调,因为在神学上认为只有大调才能表达出上帝的庄严肃穆,引起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节奏较复杂,更多地运用复杂的切分附点节奏。歌词的内容也变得通俗轻松易懂而亲切,更多的是抒发情感。比较有影响力的如新加坡的“新心音乐”北美华人的“赞美之泉”“王子音乐”“我心旋律”台湾的“天韵”“有情天”香港的“基力音乐”大陆原创的“迦南诗选”这些赞美诗传入温州教会之后,立刻广为流传和应用,得到流传和爱好。⑺
温州本土也出现了“野地百合音乐事工”“圣之美音乐事工”等基督教原创音乐团队,并做广场露天演出和剧院演出和电子出版。在乐器方面,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敲击乐器,鼓,等。而且,除了领唱者外,尚有两到三位伴唱者。他们演唱时着装生活化、动作活泼,歌手演唱采用通俗唱法。这种新的形式因具其轻松活泼、具有时代感而特别受年轻人的推崇。但在一些教会里老一辈的神职人员却持保留态度,认为现代教会音乐易唱,易记,内容是浅薄欠深度的,比如诗歌短歌,《耶稣我爱你》歌词简短,歌词副歌部分只是“爱你,爱你单单来爱你”,只有几句重复语。内容欠深度,其感染力是暂时和有限的。很多人认为这种赞美诗不够严肃,缺乏神圣感;过于追求旋律的优美动听而忽略了歌词的作用,表演形式又与流行音乐过于相近而容易使人混淆。因此,这些赞美诗歌和电声乐团更多地用在教会的节日或布道会上,而在平时的教会崇拜中还是以传统的赞美诗和敬拜方式为主。
二 温州地区现行不同的崇拜模式的介绍以及各音乐各模式中存在的优势和弱点
基督教的崇拜模式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教派有先显著的不同。教会崇拜模式在今天的温州教会史上比过去一百多年出现更多的多元化,温州教会现时所采用的崇拜模式中,概括下有5种独特的崇拜模式第一个介绍的最传统,第5个最远离传统。
(一)礼仪式崇拜——礼仪敬拜
礼仪敬拜是所有崇拜模式中最为严肃的敬拜,表现出一种默契与庄严并重的气氛,以理性或合理方式的来听及看神的话,並以圣经及圣礼为中心。这种崇拜强调神的超然,象征的行动让人们有敬畏的感觉。弱点是往往太过根据制定好的文字,只唱传统的圣诗,所讲的与现在所处的社会没有关系。
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现象:强调对上帝伟大与荣耀的崇拜,常颂唱的诗歌有《求大君王来临》》《赞美真神》《诸天赞美》《来敬拜荣耀王》《快乐崇拜》大部分所用的圣诗是由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 莫扎特所创作,也出现一些中国的现代作曲家如马革顺黄安伦等人的诗歌,崇拜模式中有着音乐、读经、奉献、证道、圣礼、礼仪以及信经等一整套崇拜程序。
(二)传统式崇拜——崇拜敬拜
传统崇拜是从礼仪崇拜中发展出来的。它不及礼仪式崇拜那样庄严,但依然井然有序的规律。传统崇拜中,大部分是传统圣诗,一般上有两次的读经:启应经文与讲道的经文。强点在于一个对神的超然与同在的平衡。庄重足以维护尊严,不拘礼节又足以温暖人心,风格比礼仪崇拜显得轻松。弱点是恐怕传统崇拜会陷入那不冷不热的温水的情況中。
在这种模式中所推崇的诗歌有《圣哉三一》、《荣耀归于真神》 、《赞美救主》、还有美国的福音诗歌如 《奇异恩典》、《有福的确据》、《坚固盘石》、传统式崇拜中有音乐、读经、奉献、证道、圣礼、及礼仪等一整套崇拜程序。
(三)奋兴式崇拜——灵恩敬拜
灵恩敬拜的主要特征是以传教为主要目的,一种心灵引导的敬拜。灵恩敬拜反映了信徒皆为祭司,全人的敬拜。弱点是对于医治的能力可能带来的危机,会众所看重的是能力,一旦领袖失去了能力,会众的信心也失去。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求赐复兴与灵》《恩雨大降》、还有一些强调回归的《古旧十架》、《回家吧》、《耶稣恩友》、《在花园里》等,他们不大重视礼仪,但强调讲道。
(四)现代式崇拜——敬拜与赞美
现代式崇拜的出现是认为传统的崇拜已经失去,迫切的需要神亲密的渴望。强点是敬拜中,会众充满喜乐、喧闹不拘礼节,经历与神有亲密的关系及参与性很大。弱点是太过强调个人的经历与情感的表达,以及带领的方式成为一种的娱乐表演。诗歌缺少神学意义,教义肤浅及不持久。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敬拜主》、《赞美之泉》、《主我爱你》还有一些的《如鹿渴慕溪水》、《野地的花》、《高举你的名》、《每一天》等,伴奏乐器采用钢琴和笛子合成器,还有鼓低音吉他,吉他等,诗歌内容短小,重复,音效接近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一般在温州的教堂并不很大,几百人的座位 ,特别是现代电器高度发达,传声设备先进的条件下,诗班失去优越性,而小组合唱却得到大量的发展。
(五)福音式崇拜——寻道者聚会
寻道者聚会是以歌曲、讲道,舞台舞蹈与戏剧的方式将当代生活中的事件表演出来。敬拜团包括了讲员、乐队、领队、灯光管理者、戏剧组、歌唱家、舞蹈指导及舞者,穿着随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齐划一,但求内心的交流默契,表演化。运用投影器材,除了传统所用的钢琴和风琴外,还加入吉他,电子琴鼓等电声乐队器材,音色响亮吵闹,以视觉为主,节奏轻快,唱诗时段长,气氛热烈,有时尚感,音乐感受性强,整体气氛是较动态的,也是流行文化的展示。
因为敬拜团有着统一的时尚的生活便装,运用比较快和轻松的音乐,因为这样的崇拜模式是为了吸引未信的人而准备的聚会。舞台的综合应用,银幕和电视运用最佳的视觉效果来配合教会现代音乐,来突出它的亮点和优势。加上采用流行音乐的唱法,受北美、香港、台湾地区的音乐影响,赞美诗的演唱和伴奏都流行歌曲化。又例如,新的教会音乐因着重节奏和时代感,因此会容易使人觉得比较吵,欠安宁。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音又有生古旧和欠生气的感觉。所以,基督教音乐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在发展在与时俱进,伴随信徒素质的提高而一起朝前走。
使用这种模式的崇拜诗歌有 《真正好》、《最美的祝福》、《何等甘甜》、《千古的爱》等。
教会崇拜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历史的产物,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当然它也具有时代性,作为新时代的教会,我们在寻求更加合适的崇拜形式时,就需要继承保留传统中的精华。
三 教会音乐新动向的原因分析
(一)教会现状
⒈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冲击
现代化指的是教会运用很多的现代多媒体,实行自动化,机械化,效率化速成化的现代音乐来实现现代教会的崇拜。
世俗化里有物质主义,物欲侵占人的心灵,教会里出现阶级分化,还有实利和享乐主义在教会里开始蔓延,很多的信徒在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开始注意到基督教音乐的娱乐成分,讲求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注中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商业化很浓的温州也出现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而制作的视听光盘CD,VCD,DVD,对教会的音乐带来很多的冲击。
⒉教会现代音乐的特点
⑴小型化,一般教会的人数在200到300百人中,现代化高科技的音响的投入,传声设备的先进,使得一般教会诗班人数不用多,3到5人就可以拿话筒带领大家崇拜。
⑵生活化,穿着随意,不求在外表上的整齐划一,但求内心的交流默契,折射出音乐可以是很即兴和感性的,可以宣泄个人情绪,又显得很具时代感。
(3)教会人数和资产的增长,使用乐器的多元选择
温州教会从1950年代开始脱离外国差会的资助,教会开始自治自养,从90年代市场经济的开放,经商热诚高涨,带来人数的增长必然会带来教会资金的雄厚,温州的市场经济体系引起基督教资产的增加,新的教堂随处可见,随着温州教会的人数的增长,信徒已占温州总人数的10%,庞大的信仰群体有着多元的音乐喜好的区别,加上教会是靠信徒的自愿奉献而立的,有好的经济条件了,对音乐方面也开始注意,之前,教会所选用的乐器只局限于风琴和较贵的钢琴。开始买一些高价格,高科技的电子乐器和电声乐队的配置,比如鼓吉他、还有一些顶级的音箱和话筒,满足了信徒在视听上的满足和需要。
(⒋)受港台教会的崇拜模式的影响
港台教会因为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教会音乐的发展相对温州教会来说是发展较健全的。
现时温州教会崇拜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回归,我们不能一味地持守原有的崇拜风格,以为那就是最好的,以为那就是不可改变的。需要开放思想和大胆创新。温州的教会音乐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它的发展变化显得尤为明显。我们探悉新动向的原因,还要从文化的现状来分析。
(二)文化的现状
⒈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时代
现今是个以“我”为本的时代,个人主义表现尤为明显,物欲很容易侵蚀人的心灵,通俗文明已经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
⒉消费和享乐主义的时代
物质主义成为文化的重心,无论是室内装潢,或是教会音乐,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通常选择的标准,是为了满足即刻的欲望(不肯等侯),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⒊电子网络信息的时代
电视制造出了一个情绪化、凭直觉、缺乏理性的现代文明;依赖影像,忽略文字。许多人认为电子科学是现代文明、商业、教会,以及全人类的“救世主”。
⒋摇滚乐盛行了30多年的时代,流行音乐泛滥的时代
摇滚乐可说是反对权威与背逆的象徵,社会的文化,乃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反映而定的。结果产生一个现象,就是社会大众的音乐素质普遍低落,大家对职业性的表演采取观赏的态度,而且学校与教会均对教会音乐表示缺乏兴趣。
四 温州教堂音乐未来的出路
(一)区别流行音乐与世俗的音乐
在教会音乐历史中的一些伟大的作品,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且今天我们称之为经典圣乐,如马丁路德的一首千古保障歌,亨德尔的弥塞亚,特别是格鲁伯的平安夜,在当时是市井都能耳闻得到的通俗曲调写成的,在当时也是流行音乐,而我们今天称为经典音乐。世俗音乐指世俗化展开的同时,将很多上述所讲的文化现状所表现的元素都渗入流行音乐中,以享受人性成为潮流音乐的中心,因此两者出现很大的差异。分辨他们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引导好教会音乐今后在温州的发展和更新
(二)提升信徒的文化素质培养信徒的音乐鉴赏力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徒素质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四声部圣诗合唱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在骤增,教会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可媲美专业合唱队。并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老板基督徒,这些老板在80年代初很多都是在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推销员,他们的见识面和接触面都很广,对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当物质条件相当成熟的时候,这一批老板基督徒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升的同时也影响到很多的信徒对音乐的追求,通过教会提供平台让他们参与到音乐培训中来,温州教会音乐的提升,主要是靠“引进来,走出去”。所谓引进来,指把一些高素质,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教授请到温州教会里,如2004年度暑假期间,城西教堂组织温州地区的教会音乐培训,邀请的是上海灵粮堂的林声老师来上课,还有几位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师和钢琴教师来任教,还有乐清白象教会每年都有一次韩国带来的现代教会音乐的培训学习,还有新加坡神学院的音乐系的老师来温州西郊的合唱培训等,对整个温州的教堂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多新的理念的和知识给温州教会的圣乐事工注入新的血液。
(三)在多元表达的崇拜模式中保持音乐上的平衡
按规矩与次序进行,不拘泥于礼仪或者传统的,不盲目排斥现代的教会音乐,因为有的音乐具有地域性,有的具有国际性,所要在运用多元的崇拜模式的同时,要注意追求和保持音乐上的平衡。
(四)新发展中的教会音乐应与世俗潮流,市场利润保持距离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温州,商业文化是相当的发达,反过来,也主宰着很多的基督教背景的地方,随着信徒素质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又有着强大的消费力,对潮流文化的抵抗力不高,商人透过潮流文化来赚取利润。现在温州教会中已经出现原创音乐制作团体,如《野地百合》音乐事工机构的成立,但是笔者提醒,不可以把诗歌创作作为为生意,为商机不可失而出作品。所以教会音乐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利润保持距离。
(五)从俯就到提升的发展路径中发展
面对世俗化的挑战,教会的福音晚会往往很通俗和流行的教会音乐来吸引他们,为迁就未信者而用上具有流行曲调的诗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会音乐应不断提升起其品位,应建立“入世而超世”的音乐价值观念来。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路径当中必须经历的步骤。
五、基督教音乐的展望
温州教堂音乐在怎样的发展出路中发展,下面的五点建议可提供参考;
(一)礼仪传统化
温州大多数教会都是属于比较自由,注重讲“道”不注重礼仪的崇拜模式,因为受天主教的过于注重礼仪的影响,很多教会领袖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和认识,在文革期间,温州教会的传统和仪式全都失传,所以要在这方面引起注意。
(二)参与化
崇拜很多时候的情况是带领者在台上的表演,信徒在被动的看演出,所以应该让信徒深刻知道要参与近来,使崇拜变的有互动。有回应。
(三)兼容化
让传统的音乐和民间的本土的音乐还有现代音乐等更好的协调和平衡,让更多的音乐能够适合更年龄层次的人的选择。所以教会音乐应朝这个方向发展。
(四)创意化
跳出西方音乐的优越观念,建设自己中国风格的教会音乐,创作出更多的富有新颖时代感,又新颖的圣乐作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模式—经典与时尚尝试,要保留好的经典的音乐传统。
(五)卓越化
惠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贝尔特(Harold M. Best)为「卓越的教会音乐」下了如此定义:「倾尽全力并渴求那意想不到的果效」(Stretching and yearning for the unexpected)。我们往往把「卓越」误认为是完美无缺,以致在力有不逮时觉得沮丧和失望。因为卓越是我们从一端走到另一端,经历奋斗、争战、渴慕和推动所需的力量。因人有个别差异,当然有些音乐家会比别人出色,不过每个人都应该力争上游,不断进步,这就是卓越了!
这五点建议也是教会音乐的展望,既合乎中道的展望,又中肯又平衡。还需要新与旧,传统与现在,礼仪与非礼仪的平衡和取向。
参考文献
[1] (英)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著《基督教音乐之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
[2]周怀玉著《基督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3](英)罗伯逊,A.著《基督教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8重印版
[4]张晓琼《碰撞与冲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特征探析》《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地区基督教和新闻调查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版
[6]卓新平 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7]章开沅《传播与根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王神荫(《中国赞美诗发展概述》载于《基督教丛刊》
[9]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
[10]支华欣《温州基督教史》浙江基督教协会出版 2000年版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20c384010114g8.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