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星期五

溫州甌北同工:遥望十架,我看到……

遥望十架,我看到……

已过的半年余,世人对于基督教的十字架,不再只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传说,也不再只是挂在教堂上面的实物十字架;基督徒对于十字架,我相信不再仅仅是一个记载在圣经中的故事。十字架,离所有人都不远。它不只是视线内的风景,不只是与我无关的宗教标志物。

回想半年前,那在“三江”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十字架事件,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想到那一幕幕发生的,心中夹杂着无尽的苦与痛,始终未能消磨的。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忍痛重新反思自己心中的十字架观念,检视教会的十字架神学,相较于那在十字架底下来来往往的人以及发生的事,二千年前在巴勒斯坦的髑髅地发生十字架救赎,变得非常真实。

遥望十架,时间流逝,使我们渐渐淡忘那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史实。遥望十架,空间转换,使离开那地越来越远的人,似乎可以回避那地的苦与痛。星转斗移,留在心里的烙印,无时不会发出阵阵地刺痛。

发生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事件,耶稣基督的救赎,原本只是发生在罗马帝国统治的犹太省耶路撒冷城边小山上的事件。那象征着耻辱与极刑的十字架,曾钉死了无数罗马帝国辖下该死的罪犯。因此,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除了彼拉多出于羞辱的目的而写上“犹太人的王”牌子之外,另外两位被钉的就是罪大恶极的强盗。这一点是他们自己所承认的,其中一位说:“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路23:41)我想,这事件若没有后来门徒到处传讲耶稣复活的信息,可能耶稣的十字架与两位强盗没有相异之处。

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不管是在事件中的哪一种角色,我相信其伤害是极大的。对于那些日夜盼望弥赛亚的犹太民众,他们原本以耶稣为神的差来的拯救者,但祂却悲惨地死在十字架上,他们的盼望再一次失望;对于那些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犹太公会,他们似乎除掉了一个眼中钉,看似胜利了,但他们面临众人的指责,失去了民心;对于跟随耶稣三年多的门徒,他们无法接受耶稣被钉死这一事实,从而惶惶终日;对于那位过路者古利奈人西门,他虽然背的不是自己的十字架,但他的人生从此留下阴影,无端的讥诮与无情的指控很难挥去;对于卖主的犹大,那卖主卖友的罪名成为遗臭万年的指控。但是耶稣的十字架,因着祂的复活,使其伤害很快伤愈,使其咒诅变成祝福。救主耶稣的死为复活基督的必然经历,祂所成就的救赎,带来人类永恒的拯救。

时至今日,不久前的十字架事件,所带给教会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教堂有形十字架拆除的同时,分化了教会部分肢体合一的心,同工与同工之间出现嫌隙,信徒对部分牧者的表现大惑不解,教会弟兄姊妹相互指责,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甚觉遗憾的是,许多弟兄姊妹以看似合情、合理,甚至无可厚非的理由,将心中的介意、质疑、埋怨、仇恨等存在心里,没有去寻求从神而来的安慰,一味地期待教会领袖给予合理地解释。

在已经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承受了许多的苦楚,背负了许多的重担,这是每位受伤的基督徒所面对的现实。受伤的弟兄姊妹,我们是否已经放下自己心里的质疑、埋怨,甚或是仇恨,退到神的面前,来思想神为什么允许事件的发生,来体会主的心意?我们是否愿意放下个人的恩怨,与同样受伤的教会领袖,甚至是让你伤心和失望的牧者,同走艰难的路呢?我们是否可以用基督的爱与饶恕,融化冰冷的心,化诅咒为祝福,化伤害为伤愈?

以色列民在埃及受苦的时候,耶和华在荆棘的火中向摩西显现,宣告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显示祂是那位不变的神、永恒的神,更是慈爱的神。在该段经文的上下文,同样用三个词来形容神对以色列民的眷顾,即“听见”、“看顾”、“知道”。在3:7中,耶和华亲自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出3:7)

“听见”、“看顾”、“知道”的神,今日允许十字架的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祂以此显明自己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祂的慈爱与眷顾是不改变的。因此,请不要再定睛在伤害上,乃是转睛在神的慈爱上;请不要抓住他人的软弱不放,反而学习用爱与饶恕彼此相待;请不要被撒旦留下破口,寻求在基督里的合一,重建教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I2MDUzOA==&mid=200895193&idx=1&sn=36776c4db755d3832eabbb39a27a75bd&scene=1&key=6e349d5d56885f8ea0099a0c0ce5876dd1c1cb55993805788d7f8772f1aa749e8b2eb1e23178b32f23c26c1b9646c5f6&ascene=1&uin=MTk1NjU3MjUw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jqPRc%2B0gSBy%2BXkbsC4TNZ5ROFbEI%2BX3%2FTCJB%2BrrybVR0%2FoCqMDgdNgSDScNPo3cp

遥望十架,我看到……(二) ——古利奈人西门

近期接待几位来自家乡的同工。见到他们沉重的神情,看到他们消瘦的面容,心里涌现一种无尽的哀伤。

他们是谁?在半年前艰难的日子,他们日夜奔波,每天睡眠不过三、四个小时;他们随时被叫去谈话,承受本不应该是他们的重担。在那一天,他们为着弟兄姊妹的人身安全,去做了一件让他们的理性无法理解的事情。就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的名字几乎被人忘记,但却冠以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骂名。

记得那一天早上,因着弟兄姊妹的不理解,因着外部的压力,他们聚集在一个小楼上。我在他们当中,看到各人都像是背负重担的农夫,其神情与他们的年龄不符。在简单而令人潸然泪下的祷告之后,一位同工起来汇报目前的状况,各人更加沉重,身上的重担好像加码了。在那次的会议中,我似乎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心里盼望能够分担一些什么。但是就在那一天中午,我的情绪无法抵制,我向这些已经受重压的同工们咆哮,希望他们收回刚刚的决定。

在讨论的最后,一位同工起来说:“在这个失控的现状中,让我去承担罪名,就算弟兄姊妹不理解,或者从此放弃服侍的工作,我也愿意。”同工们中间,另有两位也说同样的话,他们实在知道接下来的事态会带来怎样的问题。我实在看不下去,请求他们不要去背负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从当时现场的情况看,从青年弟兄姊妹的反应看,他们也实在不会理解、不能体会同工们的压力,更不会冷静地去体谅大家的处境。虽然后来自己很后悔,但那时心里的痛苦实在难以抑制。

下午,更加严重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使已经在重压之下的同工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在短暂的通报之后,为数四十多位教会领袖,居然每人拿着一个“某某教会”的胸牌奔赴现场。在回程中,我看到微信里的“现场直播”,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苦劝弟兄姊妹离开现场。看着微信的播报,我抑制不住自己情绪,心里无奈不能将实情告诉那些发布无情的辱骂的弟兄姊妹。第二天,一位弟兄在朋友圈中发布一张图片,图中一位挂着“某某教会”胸牌的同工低着头。弟兄附上一句话,我已经记不起原话,大意是:“看,这个犹大,他不敢直视我们。”当我看到这张图片时,我泪如雨下,并给弟兄留言,请删除图片。

那是一个黑暗的夜晚,现场的弟兄姊妹不愿离开,劝说的同工们心如刀绞。我打电话给一位同工,他很坚定地告诉我说:“明天是礼拜天,我不知道还能讲什么道”。从这个夜晚开始,这批同工们开始被冠上骂名。特别是教堂被拆后,他们似乎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似乎所有人都已肯定自己的判断。整个教会面临空前的危机,许多弟兄姊妹从教会被抽离出来,同工们终日活在被指骂当中,心中的苦痛无处诉说。当我此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实在不能想像,这艰难的六个月时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那天与同工们离别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批将要背负骂名的同工,在十字架的事件中,到底是什么角色?不仅是出于情感,更是出于理性的分析。我心里实在不能接受,也不愿接受,甘愿承担教会重任的同工要被骂为“犹大”。

其实,在整个过程当中,“犹大”、“犹二”等骂名不断地在基督徒的口中发出。不管是振振有词的,或是被情感所牵动的,我心里实在不能苟同,更不能轻易地定罪。特别面对这批至今仍然未得到接纳的同工,我认为弟兄姊妹需要理性地反省,他们在十字架的事件中的角色。

很多人在面对十字架的风波,心里因着伤害而被情感驱动,不假思索地给曾经牧养、教导他们的牧者冠以“犹大”的骂名。在我们心里的冤情得到申诉,痛苦得到发泄之后,不能忘记这批牧者本身也同样是受伤的人,而且他们受了比我们许多人更大的伤害。值得留意的是,他们所受的痛苦不但没有找到出口,还要继续担负教会的重担,承受弟兄姊妹无情的批评。我相信,这对于他们本身是不公平的。说实话,作为我们“不在其位”的人,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之后就回到自己平常的生活之中,但那烂摊子还要自己去收拾。

我要问的是:“他们是犹大吗?”试问,有哪位犹大是为顾大局而牺牲自己的?有哪位犹大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而毅然去背负骂名的?有哪位犹大是在承受骂名的同时还要继续担负责任的?你可能回应说:“他们是咎由自取,是自作自受。”或者你会质疑说:“他们自己干了坏事,还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吗?”我要说的是,他们并没有要求我们什么,也不是他们要澄清什么,而是我个人将所看到的与你勉励。

默想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救赎,我们看到犹大的角色是很容易分辨的。他那自私的个性很明显,使徒约翰说:“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12:6)他卖主的目的很明显,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利益,马太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太26:15)后来,在耶稣被定罪之后,他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去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但祭司长和长老不接受,他就“出去吊死了”。(太27:3-6)对照犹大的行为,我相信在今日十字架事件中,这批被指为“犹大”的牧者与同工,并不是以自我的利益出发的,反而他们承受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压力,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劝说弟兄姊妹离开现场。

在耶稣的十字架中,什么角色与这批同工们相似?我更愿意说是那位古利奈人西门。在十字架的救赎中,古利奈人西门本不应该背负十字架,因为他并没有触犯法律;他背负的不是自己的十字架,而是耶稣的十字架。在罗马兵丁的强迫之下,他背负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在这条并不自愿且艰难的路途中,人们将他视为罪人,那异样的眼光、无情的辱骂,都无端地落在他的身上。面对众人的辱骂,他无法解释,那“哑巴吃黄连”的境遇,成为他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十字架的风波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己视为受害者,也很自然地表达出心里的不满。我们可能对于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人多抱一份福音的期待,对于在上掌权者持一种无奈的顺服,但将无情与冷漠留给了那些因无力反抗采取妥协的同工,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地要求他们给予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我们坚持自己的冷漠、持守自己的批评,将一切的责任归咎于他们。因着他们的软弱,他们可能需要承担一些无可避免的责任与后果,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忘记他们也是受害者,对于教会的现状,我们负有相同的责任。

在教会空前的危机中,请不要再用埋怨在雪上加霜,不要再用追责的态度在伤口上撒盐,不要继续用冷漠使教会被撕裂。请收拾受伤的心情,去接纳肢体的软弱;请检视主耶稣的允许,去感悟神的美意;请留意教会被分化的现状,寻求危机中的转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I2MDUzOA==&mid=200908683&idx=1&sn=1b76bb4a5e3e83bb2773e9d864311ac7&scene=1&key=81e6308ae618cd41bce67fdf76582957d8bda7736710eb6bfe56d0ee93416750d346179d26aabeca0da9ad401039d644&ascene=1&uin=MTk1NjU3MjUw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jqPRc%2B0gSBy%2BXkbsC4TNZ5ROFbEI%2BX3%2FTCJB%2BrrybVR0%2FoCqMDgdNgSDScNPo3cp

遥望十架,我看到......(三)——呐喊的群众

主耶稣传道三年,用一句话来形容祂的传道生涯,就是“拼命传道”。从祂传道的果效来看,似乎是以失败与死亡告终的。而最显悲惨的,就是那些曾经听祂讲道、跟随祂、拥戴祂的群众,最终高喊着“钉祂十字架”。

在我们的生活中,“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我们一味地讲求民主,一味地宣染群众的声音。但从主耶稣的传道与救赎的历程看,饥饿的群众为着吃饼得饱而四处寻找耶稣,受压制的群众期待弥赛亚的到来而高举大能的耶稣,但是他们却对于耶稣所传的道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最终,也就是所谓民主的力量,群众们的呐喊,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

再读主耶稣的生平事迹,我们似乎能稍微理解祂为什么会“拼命传道”,为什么不多行一些神迹,为什么对那些因神迹而信祂的人不太待见。我相信,主耶稣从起初就知道拥戴祂的群众将来就是要钉祂十字架的人。因此,约翰记载:“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3-25)

若用今日教会普遍的眼光来看主耶稣对于众多来“信”祂之人的态度,我们实在不能理解耶稣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今日许多牧者一般,努力地寻求群众路线,绞尽脑汁要讨人的喜欢,传讲信息尽求迎合群众的味口,用人多来衡量教会的复兴,用信徒多少来衡量牧者的成功。我们也实在不能理解,“拼命传道”的耶稣,为什么不顺应时势,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受拥为犹太人的王,反而三年传道的最后,跟随的人没有见多,反而日益减少,最终被得意的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位出卖。

遥望十架,还看今日教会,历史显出惊人的相似。在微信时代,一个小动静,就搅动了群众的心,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小小的讯息天地,集中许多相关的信息。在看似便利的讯息时代,微信所发布的资讯,在使许多人得到信息的同时,也搅乱了人们的心思。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转发信息,许多人的意志被他人的信息所改变,群众的意愿不再单纯,反而容易被搅动,大多活在无自我、无主张的意识之中,导致谣言满天飞,所谓正能量的讯息却无法进入人心。

中国教会,从人数上说,真是空前的复兴,但从信仰的实质上说,世俗化的冲击导致人们将信仰商业化、功利化。在为数千万计的基督徒中间,极少人在圣经真道上下工夫,极少人真正被圣道所感化,也是极少人真正被真道所活化。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就是在基督徒中间,有许多人与耶稣时代的群众一样,信仰的目的仅仅为“吃饼得饱”(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信仰的追求停留在看神迹。他们的信仰本身不是为了被真道所改变,反而是要改变真道为己所用。

若再进一步来思考今日教会的风波,在温州的教会文化中,牧者的权威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摧

毁,经历三十多年义工主导的教会体制,教会以民主而自豪。近十多年来,教会虽然也重新探索牧者权威的建立,但在未见成熟的当口,教会经历火一般的试炼。在整个过程中,群众的声音代表了教会的声音,信徒的呐喊盖过了牧者的引导,以致牧者权威又重新落入空前的低谷。

近日,在我们的微信里充满了许多关于教会牧者与牧区的负面消息,我们不能不承认牧者与牧区整体有其当负的责任,也实在有其软弱的一面。但是,在教会遇到空前危机,遭遇撒但极大攻击的当口,缺乏理性的评论,不假思索地转发,不但不能起到堵住破口的作用,反而使教会的破口更大。在资讯便利的时代里,我们不能成为撒但分化教会、瓦解教会的帮凶,反而为主的缘故堵住破口。在此,呼吁所有弟兄姊妹,多多为教会和牧者们祷告,我们相信堵住教会破口最好方法,就是先让闭口不要传播负面信息,转而在神面前负上祷告的代价。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请不要让牧者们独自承受,请紧闭埋怨与传舌的口,伸出祷告的手,与牧者们携手共进,为主打那美好的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I2MDUzOA==&mid=201009095&idx=1&sn=f4a9b4aa27afc94ae985b1491f81f329&scene=1&key=15f45818c6b3b1eb58822a09e31e07dbf28a673a69523817fac8e5f9fec04720600d7a06c17cb6b38a92d6b89e57cd01&ascene=1&uin=MTk1NjU3MjUw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jqPRc%2B0gSBy%2BXkbsC4TNZ5ROFbEI%2BX3%2FTCJB%2BrrybVR0%2FoCqMDgdNgSDScNPo3cp

遥望十架,我看到……(四) ——逃跑的门徒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勇敢就是面对挑战,不退缩、不逃避。受此影响,我们对于那些临阵退缩的人,或者是逃避的人,都冠以“逃兵”的蔑称。不过,我们同时又曾受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谚语影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危机面前,我们心里就会有面对挑战的冲动,又同时有着“留得青山在”的矛盾。在群体遇到危机与挑战之时,也同样会出现两大阵营。

主耶稣对门徒预言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太26:31,参可14:27)这个预言像一个重磅炸弹,在门徒中间产生强烈的反应。其中反应最为厉害的就是彼得,经文记载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26:33)在主耶稣特别预言彼得“三次不认我”之后,彼得似乎要在祂面前发誓,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太26:35)经文虽然只是给彼得一个特写,但短短的“众门徒都是这样说”,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意愿。

在主耶稣的预言面前,门徒们的信心受到挑战。恶劣的环境未来到之前,他们的宣告并不是出于虚假,而是真心的表达。可能,在他们的心里,认为耶稣是不可能被捕,不可能被钉死。正如主耶稣最初预言自己的受难时,彼得的反应一样:“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太16:22)

然而,这批在“语言上的巨人”,在面对主耶稣被捕的事实,他们却表现出了“行为上的侏儒”。经文记载:“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可14:50)前面那口口声声说:“永不跌倒”、“总不能不认你”的门徒,在祂被捕的当口就“离开祂逃走了”。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给自己一个理由说:“我没有说不逃跑,只是说永不跌倒,不能不认你。”事实上,他们不但跌倒,连最刚强的彼得也不认主了。

我们很容易给这批逃跑的门徒冠以“逃兵”的蔑称,将他们与那些自私自利,专顾自己的人等同,痛斥他们违背自己在早一天前的誓言,而将主耶稣抛下。但是,让我们觉得特别奇怪的是,圣经将他们的软弱、害怕、逃跑等,一五一十地记录了下来。更让我们大惑不解的是,在主耶稣复活之后,祂居然首先向他们显现,并说:“愿你们平安!”按照我们的理解,主耶稣完全可以对他们痛批一顿,或者决定不能再让他们担任重要的福音使命。但是主耶稣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问候他们,加给他们属灵的力量。

在查考中国教会历史,不管是外国传教士,或是本土教会的牧者,不乏有些逃跑的经历。浙江教会史上的著名教案“庚子教案”遍及浙江各地,但在衢州发生的戕官杀教士的事迹发生。在得知暴民的情绪高涨,扬言要杀教士之时,传教士汤明心牧师、王道明牧师及其家人与其他女传教士,共11人,四处逃窜,最终被暴民杀害。1927年国内军阀混战期间,在浙江传教的传教士到处寻找辟护,就在那一年,全浙江鲜有传教士留在浙江各地,逃往安全区域。

在教会遇到试炼之时,逃与不逃,至多给人留下软弱的印象,但在原则上没有违背,那依然不能太快下定论。我们实在不知道试炼将持续多久,太快的冲锋和过早的陷阵,不一定是一种明智的决定。因此,与其要单方面地指责逃走的人,还不如安静等候主的旨意。试想,神亲自为自己保留七千不向巴力屈膝的人,难道不也允许勇战数百巴力先知后的以利亚,也有逃跑得力的机会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I2MDUzOA==&mid=201023961&idx=1&sn=ae4ae5f7976da24d2a940e160e3a0d1d&scene=1&key=d28f2f609d5aeb276d0af9997f67a9b8f5c5d1c44e27162b9d438a47fc846e9054418132263b16c9de02c548aafcc46b&ascene=1&uin=MTk1NjU3MjUw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jqPRc%2B0gSBy%2BXkbsC4TNZ5ROFbEI%2BX3%2FTCJB%2BrrybVR0%2FoCqMDgdNgSDScNPo3cp

 (文章取自温州瓯北牧区同工,作者不详。内容不一定代表本网立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