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外國人在溫州
胡念望 2004-11-21 外國人涉足溫州,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唐朝。 西元8世紀初,新羅國(朝鮮)宣師人到溫州龍興寺求教佛學,留居頗久。唐朝開成四年(839),溫州與日本始有民間商船貿易往來。 北宋咸平二年(999),溫州被朝廷列為對外貿易口岸。 宋建炎四年(1130),康王趙構在金兵的追趕下,乘海路避難溫州,曾駐蹕江心嶼普寂禪寺(後改名 龍翔寺)。後北返,在臨安(杭州)稱帝,為宋高宗,下詔命四川高僧青了禪師從普陀山法雨寺來溫州江心嶼,主持龍翔、興慶二寺。 紹興七年(1137),青了禪師為解決江心東、西兩嶼交通不便,親率眾僧投石填塞兩嶼之間急流,自此兩嶼合二為一。接著青了禪師在奠成的新基上,興建中川寺(即現在的江心寺),一時聲名大振,不僅國內僧侶慕名而來,日本、新羅(朝鮮)的義介、義伊、紹明等國外僧侶也相繼前來溫州研修禪理,極一時之盛。宋代“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照在 《游江心寺》中寫道:“兩寺合為一,僧多外國人。”而中川寺(江心寺)也派遣大休、宗覺、子曇等高僧到日本、新羅學習交流,對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起到了 促進作用。 在外國人屢屢往返於溫州的同時,溫州人也頻頻漂洋過海。南宋紹興元年(1131)或稍前,溫州設立“市舶務”,管理對海外貿易。溫州與日本、高麗、真臘都 有商船往來。南宋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有:“溫州钜賈張願,世為海賈,往來數十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溫州複設“市舶司”,繼續加強對 外貿易。元成宗元貞元二年(1296),永嘉人周達觀為元朝廷派遣出使真臘(今柬埔寨)。是年2月,由溫州乘坐海船南下,途經古城(今越南),於7月到達真臘。 時值吳哥王朝興盛時期,周達觀對那裡雄偉壯麗的建築、風情獨特的文化藝術十分讚賞,並通過實地考察,瞭解當地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寫成《真臘風土 記》,該書涉及真臘城郭、宮室、官屬、宗教、語言、文學、山川、物產、貿易、風俗諸多方面,為幾百年來國內外學者所推崇。 史上外國人來溫州,既帶來文化交流,也進行資源掠奪,這一切離不開當時的大背景。 明末清初,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來溫州傳教,居留數年。 近代以來,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遊歷溫州的外國人多為法國、英國、美國的傳教士。1876年,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煙臺條約》,溫州與寧波、 泉州等沿海城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洋商大舉入侵。 清同治六年(1867)8月,英國傳教士曹雅直來溫傳教。光緒三年(1877)10月,英國傳教士李慶華來溫,翌年在嘉會裡巷租房設立教堂。英國哈利法克斯城人蘇慧廉於1882年來溫任溫州循道公會傳教士,在城西基督教堂傳教達25年,著有《一個傳道團在中國》,其中不少章節詳細記載了在溫州傳教事宜,並附有溫州照片多幀,拍攝於1906年的溫州東門海壇山長約750米的舊城牆成為見證溫州古城的重要史料。 清光緒二十年(1894),英國在江心嶼東塔下麵 建立了海關稅務司公寓,即英國駐溫領事館與巡捕房,強令地方政府拆除東塔塔簷和回廊,並盜走塔內佛經等文物。此後,溫州成為外國傳教士較為集中的地方。 如今市區仍留存著不少當時的痕跡。 ———江心嶼原英國駐溫領事館。建築面積409平方米,為外廊連續拱券帶柱垛的三層磚木結構,歇山頂,塗紅瓦楞白鐵四坡帶,門廳部位外廊凸出,二層採用平券罩兩小拱,拱用愛奧尼式柱支承。券柱式外廊,三段腰線磚飾,厚實清水牆,水準向厚簷,石勒腳臺階。具有文藝復興時期民間建築藝術的濃厚韻味,典型的歐洲式建築。 ———溫州天主教總堂。1888年建,神父傅貌祿設計監造,建築面積4731平方米,坐南朝北,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築。 ———城西基督教堂。始建於1878年,後遭焚毀。1898年重建,建築面積145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大堂即禮拜堂,後為小堂即福音堂,外有中式棧房12間。此外,外國人還在溫州創辦了數家學校和醫院。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基督教傳道者約翰·定理在瓦市殿巷創辦定理醫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基督教會在海壇山南麓設立藝文學堂,首任堂長為蘇慧廉;三十一年(1905),蘇慧廉妻蘇洛熙在天燈巷開辦藝文女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基督教會在大簡巷創辦白累德醫院,將定理醫院併入;兩年後,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董若望來溫州,在市區岑山寺巷購地建醫院,於民國 二年(1913)9月落成開診,稱“董若望醫院”,有外籍醫務人員10多人……這些學校和醫院的創辦客觀上促進了當時溫州醫療教育事業的發展。 1950年1月,外國人出入溫州市境27名。 1963年8月,國務院批准溫州港對日本開放。此後歷年有日籍船員和商人來溫。 上世紀60年代,有少量越南留學生來溫實習。 1982—1983年,入境外國人464人次。 上圖:前英國駐溫州領事館 |
溫州發展論壇:http://www.52wz.cc/thread-48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