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溫州樂清市白象鎮新桥头二月十五会市

新桥桥东为乐清,桥西为永嘉

作者:倪金诗章

新桥头二月十五会市

北白象镇西部有村名新桥,西乡人习惯叫“新桥头”。新桥头是以桥名村。此桥历史悠久。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新桥在茗屿乡十二都。”新桥村虽不大,仅上百户,但其处当永乐两县交通要冲。象浦是永乐两县分界线,新桥跨象浦建造。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曾于此与乐清县尉张子容相会,留下了《上浦馆逢张八子容》的诗,描写此处环境:“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解宇邻咬室,人烟接岛夹。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所称上浦,就是象浦,其上游多山,下游即是瓯江。江中有吟洲岛。解放前,永嘉山底人挑柴来白象街出卖,都要经过此桥。此桥是其唯一通道。

约在民国三年,村中有几位老人坐在桥上闲聊,他们看到永嘉上塘二月十四庙会市集西乡有不少人经此桥远赴上塘赶市。老人触动心机,认为如果在此地摆些山杂货买卖,也可以解决农村春耕物资之需。于是接上塘庙会之后商定二月十五日为新桥会市之日,历三天。桥边有座娘娘宫是永嘉、乐清两地共祀之神,是日皆演戏,十八社人集中於此,可购买生产家杂。初时摆些犁、耙、粪桶、扁担、竹匾、砧板、棕衣、车板等山货农具,从此二月十五市日形成。后经发展,赶市的人逐年增多。

改革开放以后,市集发展壮大,买卖东西也起了变化,上市交易除桌凳、木器家杂外,还有布、衣料、瓷器、花卉等。1993年大桥改建,桥面拓宽,估计三天时间上市人次达到二人。村中人还在这天备了酒菜,邀引宾客饮宴。把一个小村搞得热热闹闹,助推了当地经济繁荣。现在两岸高楼相连,路道清洁,呈现一片新农村气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7ed119b1023

来源:简书

白象古石塔修缮前的原貌
图片选自《北白象镇志》

书空遥作蟹行文——白象古塔记

6月10日,笔者在温州日报风土版刊登《白象大桥的前生今世》,讲述乐清北白象镇具有千年历史的白象大桥,本篇续谈该镇同样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白象古塔。

古镇文化地标

白象塔为樟湾村白象山东首的白塔。明永乐《乐清县志》载:“白塔山去县西四十里,在茗屿乡,有小寺名白塔院,山形似象,旧名象山。”县志又载:“白塔院,宋天圣九年(1031)邑民陈氏舍宅建,治平四年(1067)赐额,后废。国朝洪武六年(1373)僧道成重修佛塔。”明万历《温州府志》亦载:“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僧大稳重建。”史志提到的佛塔即为白塔,而且当时的白塔山与白塔寺,均随白塔命名。

由此可见,白塔始建于宋天圣九年(1031),重修于明初。清道光丙戌年(1826),白塔山改名白象山,白塔和白塔院也分别改名为白象塔和白象寺。1983年,白象石塔列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与白塔院属配套建筑,为同一时期建造。当时建塔石材从象山北面数里之外的南岙马山开凿过来,所以民间流传“马山凿了一匹马,白象压住一头象”。

白塔为楼阁式青石结构,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高14米,内部筒状,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整体成锥形。石塔台基设二重须弥塔座。下重束腰雕刻形似牡丹、月季、石榴、荷花、菊花等五种花卉图案,转角全做瓜棱倚柱,六个圭角呈如意云纹往外扩展。束腰壸门石壁浮雕神态各异、动感强烈的单狮或双狮子戏球图案,转角各有憨态可掬的高浮雕力士,力士或跪或坐,足踏下枋,头顶上枋,双手或上举或撑膝,从体态到裸露肌肉,到面部表情,无不显现负重神态。

塔身用长方形青石错缝平砌,底层朝东方向开一拱形塔门,直通塔心。塔心内壁有犬牙状石阶挑出,贴壁上攀,即可登顶。每层内置一根条石横梁,呈交错排列,攀者既可把手蹬踏,亦可歇息其上。塔身二至五层,各有一面开拱形壶门,通塔壁外侧平坐,其余五面皆置拱形佛龛。塔座乃石塔精华所在,表面雕物精致,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系宋代遗物;而塔身高瘦简约,线条平直,则属明初风格。

白象古石塔原貌。 
尚文光 画

由于年代久远, 原塔风化严重, 塔檐构件残缺,仅余部分石梁,塔身寄生一棵樟树,有所开裂,塔顶更是毁损几尽,只有一丛枯枝和一些或黄或绿的杂草生长其上;底部须弥座亦有松动,塔基部分中空,塔势往东北方向倾斜,岌岌可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且周边又被民房侵占,杂物垃圾遍布,空间甚是逼窄,看上去败落不堪,令人揪心。

2012年春白象石塔重建,拆掉周边几座房屋,拓宽周身场地,对于落架时存在裂痕的青石,使用环氧树脂进行修补,清除危害植被。2013年底修缮完毕,原塔顶部有石质塔心柱,现为宝珠形制。上部塔心被封闭,失去了原塔的通透与空灵气质,拱形塔门被改成方角水泥门框等,未能做到修旧如旧。

“樟湾十景”核心

石塔东面是白象老街,古称白塔头,或白塔里。我的老家住在白象老街上,与石塔仅一桥之隔,相距不过百米。小时候,我身体轻盈,手脚灵敏,经常跟随玩伴进入中空塔心,上下攀爬,随意玩耍,有时还坐在残缺的塔檐平坐上,背靠塔壁,静观远方,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远景敞开无限遐想。

1978年秋天,学校放了农忙假,初中二年级的我居民户口,没啥农事可做,便与世居塔山(白象山俗称)的玩伴一道,跟随其长兄练功习武。我们每天大清早到塔基东面的泥地上集合,举哑铃、甩石锁锻炼臂力,前俯腰、站马步练习筋骨,打拳、摔跤进行对练。我经常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才肯结束回家。

在石塔上,可直接观赏“樟湾十景”中的八景,即早上有“禅寺晨钟”“碧湖春涨”;白天有“桥头樵市”“西岭筠风”;傍晚有“层岩牧笛”“茗山夕照”;夜间有“东塘松月”“隔岸渔舟”。另有小景“井眼泉香”完全被民房遮挡,无法看到。还有一景,就是石塔本身的“白塔晴云”, 它不仅是 “樟湾十景”的核心景点,也是象征白象古镇千古留存的历史景观。民国时期翁垟诗人洪邦泰有《樟湾十景·白塔晴云》诗曰:“浮图矗立疑椽笔,拔地参天势不群。却借微云为淡墨,书空遥作蟹行文。”诗作将古朴的石塔比作一支力压群物的擎天巨笔,将淡淡的云朵看成一砚五色水墨,把整个苍穹当作一张铺天宣纸,以遥远的距离不断绘写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图卷奇文来,可谓构思大胆、气魄宏大,做到诗中有画、寄画于诗,意境十分深远。

千百年来,民间对白象山和白象塔还流传着一个“塔镇白象”的神奇传说:白象山原来是一头有灵性的活象,有长鼻子、四腿、双目,其长鼻子夜间会伸向河中吸水,四腿夜间会活动,损坏庄稼,双目即是樟湾村和白象三官堂前的两口水井,现在尚存的樟湾水井(即“樟湾十景”中的“井眼泉香”)水清似镜,天旱不涸,而三官堂前的水井因当年一尼姑掉井淹死,后填塞。其时,一阴阳先生经过此地,观察到此象山是一精怪,对人口不利,必须镇住,于是村民们发起,在山的脊梁上建造一石塔。据说塔的位置正好是象鼻梁上,正中象的要害,致使该象不能动弹,但当时象鼻流血七天七夜。现如今,每逢大旱,白象大桥底下露出的石头表面,还都有殷红血色。

乐邑西乡白象平原面向瓯江,背靠茗山,上天给这里带来雨露滋润的同时,也造成经常性的水旱灾害。受灾的人民流离失所,被饥荒所困,认为是河妖作怪,为了祈求平安,才在象山建造白塔与白塔院。白象石塔作为佛塔,同时也是一座风水宝塔和地标灯塔,起到镇水患、补地势、兴地脉、引瑞气的堪山理水作用,对进入附近水域的外来船只起到坐标导航作用。事实说明,白象平原历史上遭遇的自然灾害与象山之“象”根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塔镇白象”,应是镇守白象这方土地,造福一方人民,并非镇压象山之“象”。

在普通人的眼里,石塔能护佑百姓,带来幸福,但在文人心里却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对象。清代乐清廪生白石人翁效曾登临白象塔,有感而发,赋《登白塔最高层》诗一首:“白塔最高顶,人临七级巅。江河坼大地,瓯闽列风烟。象摄真空界,心依上乘禅。南村一片雨,脚底净尘缘。”诗作在西乡广为流传。

2017年北白象塔。 
林鸿麟 摄

据当地老人说,特殊时期,白象石塔成了封建迷信的“四旧”对象,竟有造反派爬上塔身,对佛龛进行彻底破坏,而后还纠集五六十个同伙,不顾劝阻,用麻绳将塔腰系住,企图拉倒整座石塔,结果折腾大半天,塔身岿然不动。

白象石塔作为一座地标式的历史古迹,是北白象的文化根脉。凡是对白象古镇产生情结的人,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提到白象石塔,必定会想起白象古镇;反之,若是说起白象古镇,肯定也会念及白象石塔。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

來源

西河,双庙村的另一村名也。双庙村因桥头有两座社庙而得名,而西河则因村西有大河旁村穿过,南通磐石,因此称西河村,雅其名也。

双庙村最早的村名叫五保,见于《永乐乐清县志》。为什么会叫五保,在宋代熙宁年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保甲制,民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大保,五百户为都保,据此推想,在宋代此地已有居民约五十户左右,开垦耕种。随着朝代的更替,各朝的制度不同。满清入关后,顺治十五年,郑成功攻占磐石城,退去后,清廷下令迁海,沿江一带百姓都要退向内地,沿江一带村落为墟康熙八年开始展复,才允返回,原地住民已寥寥无几,各地都由新来人居住,生息繁衍。《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双庙村属旧茗屿乡十一都二图。民国十八年设村里制。十九年夏,定五户为邻,五邻为闾,百户以上之村庄为乡,双庙属西河乡,归属磐石镇。民国二十三年,开始实行保甲制度,双庙改属白象镇称十六保,后改为十三保。

双庙村共有21个始氏,以高姓为主,徐姓次之。高姓原从高岙分迁而来;始祖清甫公,传至六代济字辈始有人读书。至美字辈有高鲁臣、高献廷两公始入庠补博士弟子员。高鲁臣讳美东系高谊先生之父,在取得功名后,即执教万家倪家,又执教重石吴家,先后从事教育二十年。至高谊先生出,双庙村文风大振。

高谊(1868—1959),字步云,号心博,一作性朴,晚号薏园,一字储顾,二十岁入庠,光绪二十五年补廪膳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师范班,后因父亡返国,光绪三十三年,随瑞安介石、陈介先生聘为两广方言学堂任教,宣统六年(1909年)离粵返家,携回薏苡种植,从此自号薏园,宣统三年四十四岁,孝取孝廉方正。民国二年,创设西河国民学校於家中,聘磐石朱复真教国文,戈公博教英文,各地学生响应来读书,甚至灵昆也有学生来此住宿读书,从此书声朗朗,响动西河,先生自己则在柳市女校任教,后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奔走。民国二十四年,应聘为温州乡哲遗著会委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占领乐清西乡,居家不出。解放后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卒年九十二。先生七十岁时,黄式苏有《过江访薏园赋呈兼祝七十寿》诗:“扁舟俞雨入江城,访旧来寻辕固生。万事排除惟著述,百年唱和几群英。莫嗟经术终无用,始信文章老更成。头白输君犹伏案,篝灯夜夜到三更”。这是对他穷经治学的写照。

又先生八十岁时,招同梅冷生、高姜斋、孙愚谷、倪悟真等乡先生集宴薏园,是双庙村历史上的一次文化人士活动。黄式苏又有诗:

清秋九日绮筵开,招我跻堂共举杯。

几辈文章能自定,百年岁月苦相催。

胜谈遥想车公座,多病愁登杜老台。

为问宛陵旧词客,可曾携句渡江来。

注:

①车公,指晋朝车胤

②杜老,指唐杜甫

③宛陵,指宋梅尧匠

先生一生教学著书,桃李满门墙,其得意弟子有张淮南郑亦同、孙孟晋等。又本村柯宗晦、潘国存二先生皆其一手培植成材。柯宗晦国民党寿昌县党部书记,柯国存为温州中学教师。

遗著有《薏园文钞》正续集八卷,又有《岭南吟草》,今已由乐清市社科联校注出版,是双庙村文化的瑰宝。

今漫步西河之滨,想起当年书声似乎还在耳边响亮。

作者简介

高益登,字宗真,笔名高文。乐清北白象镇双庙村人,乐成镇退休干部。《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成员之一。参与过中雁荡山开发规划,编写过《雁荡山简志》(稿),《乐清县志》编辑、《乐成镇志》、《磐石镇志》主要编辑。《白石镇志》顾问、《乐清佛教志》、《北白象镇志》主编、政协乐清县第五届委员,任乐清文史委员十四年,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浙南谱牒收藏研究顾,校注过《高友玑集》、《赵士桢集》、《高谊集》。199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荣誉证书”、2008年获“根土文化研究专家”荣誉称号。

舍禾:循道公会在温简史及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舍禾:循道公会在温简史及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July 12, 2021

舍禾,又名辛亦耕,浙江温州人,毕业于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教牧学博士。曾出版《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基督教歷史》一书。

今天这一讲内容也会比较多,我自己在写温州基督教历史的时候所用的篇幅将近有1/4或者1/5,写整个循道公会在温州的这段历史;这是一段非常丰富的历史,也是在很多工作的开展当中,超越内地会的历史。虽然循道公会到温州是1877年,比内地会整整晚了10年,内地会是1867年,一个是1867年、一个是1877年,但是后来循道公会所做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内地会。所以今天晚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内容又很复杂,时间上比较仓促,如有错误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请谅解。这里把循道公会和内地会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温州基督教主要的两个派系就是循道公会与内地会,虽然还有安息日会,这里只对比这两个主要的派系/宗派。这两个宗派在整个温州大地上留下了各自生生的足迹跟印记。

第一:温州循道公会走的是李提莫太路线,一个比较“上层”的路线。温州内地会是走了一个戴德生的路线一个比较“草根”的路线。本身内地会就是戴德生的,戴德生也到过温州、也为温州按立过牧师,戴德生对温州还是蛮有负担的。戴德生是走平民百姓的路线,李提摩太这条路线更多的可能是福音预工,像温州循道公会做了很多福音预工性的工作。内地会则是戴德生的路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比较简单粗暴的传福音,直接抵达人心福音的路线,不给你讲其他的,就跟你讲福音。这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也就给温州留下了不同的很深刻的历史痕迹。

第二:温州循道会将大量的影响力留在了社会和文化当中,但是温州内地会将大量的影响力留在了温州的教会。以至于温州对外开展的这些教会的工作当中,一个是把影响力留在了外,一个把影响力留在了内,这也是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循道公会后来对整个温州社会的影响是蛮大的,但是中间有一些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循道公会的艺文学堂,后来走出了不少的中共党员。比如有个叫胡石英(音)的,循道公会内部也走出了温州教会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比如尤树寻(音),他是第一位中共党员。循道公会在整个教会建立、拓展的过程当中,它有很多力量最后流失到了外面,这是很有意思的。内地会就留在教会里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温州教会是一个比较注重祷告的教会,这一点如果对温州了解,就会很清晰:其实温州教会对祷告的看重是有历史背景的,整个内地会的整个事工祷告是非常多的。我在《温州基督教历史》的这本书里边也特别提到了曹明道(音),就是曹雅志(音)的太太,她在整个事功当中常常会提到祈祷,这种对祷告的看重给温州教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影响,影响特别好;还有温州教会是比较注重信心这两个字的教会,温州教会是凭信心。我不知道现场有多少是温州人,比如遇到了一件事情,或者我们要开展一项工作的时候,你去问一个人,或者问一个传道人,他会跟你说祷告,先祷告,这是温州的语境。还有是凭信心,当我们要去面对一项事情的时候,可能温州的传道人会说凭信心……这些都跟内地会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开篇的时候提到了一点点东西,下面给大家看一本书,《李提摩太在中国》Timothy Richard of China,这本书是苏慧廉写的,苏慧廉是整个温州循道公会的灵魂人物,没有苏慧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后期发展的整个温州循道公会。

如果我们知道沈迦写的《寻找苏慧廉》我们就更加清晰李提摩太跟苏慧廉关系的这种密切,李提摩太跟苏慧廉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特别在1907年福音入华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在同一个会场当中,他们有很多的沟通,也就在福音入华100周年的传教士大会上,苏慧廉就被请到了山西去山西省里大学堂做这个项目。真的在很多理念上是相同的,李提摩太他是一个学家,研究佛学研究中国文化,又到英国到美国的大学做这种汉学家专门带博士,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提摩太和苏慧廉他的相识。

今天我想跟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分享这三块,第一块是整个循道公会的简史,在温州发展的简史;第二个就是循道公会对温州教会的贡献,只简单的提一提不会讲很多;第三个就是循道公会对温州社会及文化的贡献。我们就从这简简单单的三个方面,我想一定是不能讲完的,也尽量讲。

一、循道公会简史

来温州的循道公会,它的原名最早的1877年李华庆来到温州的时候,那时候叫“偕我会”。这个偕我会是源自“循道宗”,后来在写温州基督教历史的时候,就没办法选择了循道公会做了总的一个代名词。因为在温州教会的整个语境当中,没有偕我会的概念,只有循道公会,所以我们就用了这么一个名字。这里我特别提到一点,偕我会传教士大多是优秀的人才,比如李华庆是很优秀的,用4年的时间开拓了温州偕我会的教区。李华庆是很遗憾,因为他生病后来就去宁波,在宁波治疗的过程中不治身亡,李华庆的太太叫Lucy(苏慧廉的太太也叫Lucy),但是李华庆的未婚妻到达中国比较非常遗憾,因为他在病床上没有办法参加自己的婚礼,所以最后遗憾的离开了人间,所以是1881年就结束了整个温州教区的工作。1882年有个叫苏慧廉的就看到了偕我会的好像招生广告一样,其实是招宣教士的广告,他看到那个广告就去应聘了,最后他成为了来温接续李华庆的宣教士。所以他1882年开始启程,1882年就达到宁波,所以我始终在讲宁波跟温州是血脉相连的。

后来在1883年到达温州,苏慧廉就接续了李华庆在城西教堂的工作,前后偕我会在温州停顿了两年的发展。当苏慧廉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事实上也是一个初创也是一个从0开始。后面我提到的霍厚福、施德福这两个人全部是医生,是后来在定理医院还有白累德医院,这些重要的医生跟院长,特别是施德福在温州曾经留下非常美好的见证,所以温州有一条路叫施公里,施公里就是为了纪念施德福,不过后来又把它改成别的路名了,但是无论怎么样,施德福给温州人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他们不仅为温州带来基督的福音,也给温州的社会带来变革,这是特别有意思的。

我这里简单讲一下“偕我会”与“循道宗”,“循道宗”(Methodist Free Church Mission)就是卫斯理约翰,那么卫斯理约翰产生的另外一个宗叫“循道会”(Wesleyan Methodist),后来还有一个叫“圣道会”(Methodist New Connexion),“循远会”(Primitive Methodist Church)、“美道会”(Bible Christians)及“喜信会”(Joyful News)。“偕我会”又称“偕吾会”,是“有神同在的教会”之意。1864年10月,“偕我会”传教士威廉·罗伯特·富勒(William Robert Fuller)全家到达宁波,开启了英国“偕我会”在中国的事工。总之这个是循道公会的一宗,我们继续往下看。

从“温州偕我会”到“温州循道公会”

1877年李华庆就来到温州创立了“偕我会”的温州教区,那么它可能一开始也隶属于宁波,所以宁波的名字就出现了,所以1997年的“偕我会”和同宗的“圣道会”(Methodist New Connexion)及“美道会”(Bible Christians)合并为“圣道公会”(United Methodist Church Mission,U.K.)。1933年有“华北循道会”、“圣道公会”、“循道协会”合并为“中华循道公会”(Chinese Methodist Church)。由于温州本地教会以及外界均习惯于使用“循道公会”(Methodist Church)这一名称,故本书把苏慧廉来温之后所建立的教会统一归纳在“循道公会”的大标题之下,但在具体内容及“温州基督教大事记”中则按照不同的时间段,使用不同的名称。所以温州后来使用的“循道公会”是1933年之后使用的,那么在1933年之前它有不同的地方所使用的是“偕我会”。为了让温州基督徒能够明了,所以我们在这本书当中,或者在我的这个讲座当中会统一使用“循道公会”。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文字记录,可能会又用到“偕我会”这些名字。

这里也特别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876年,9月13号中英签订《烟台条约》(Chefoo Convention),1877年4月1日,按照《烟台条约》的协议,由英国人管理的温州海关成立,并正式对外办公。10月24日,税务司署给温海关发出第24号通令,把温海关更名为“欧海关”(Wenchow Customs),对外正式名称为“瓯海关税务司公署”。所以温州有个欧海区,正式开始了温州对外的开放。4月10号温州就设立了英国领事馆,是在江心屿,我们现在是江心市的岛屿叫江心屿,在孟浩然曾经到过那个地方,所以叫“浩然楼”,在“浩然楼”开始了领事馆的工作……这里我就不再多讲了,这是我自己在循道公会的这一段历史当中,所写的一些目录,我们简单的看一下:

简史:温州循道公会重要事工

第三节 李华庆与温州偕我会的初创

第四节 对温州影响深远的苏慧廉及其家庭

第五节 创办戒毒所

第六节 开设医院:定理医院、白累德医院

第七节 创办学校(一)艺文学堂、艺文女学堂

第八节 创办学校(二)白累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白累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第九节 创编温州方言的注音及出版方言圣经

第十节 建立教会及传教士列传

第十一节 创立神学院:偕我道学院

第十二节 创立儿童主日学

第十三节 拓展青年、成人教育事业

我会挑其中得几个内容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李华庆1878年,李华庆把租住的地方改建成教堂和书院。1881年6月8日李华庆因疾病前往宁波,并在宁波去世,他死的时候年仅26岁。所以特别可惜,他在温州服侍了4年,大概是21岁来到中国这样,特别遗憾,我们看到当年的宣教士所留下的足迹也留下他们的血,成为了福音的种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苏慧廉,1851年1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West Yorkshire,England),父亲名叫威廉(WillamSoothill,1836-1893),母亲名叫玛格丽特(Margaret Ashworth,1840-1919),苏慧廉父母共生育六个儿子和六个女儿,苏慧廉是家里的长子。1882年9月13日,苏慧廉在英国格雷夫森德(Gravesend)搭乘“尼扎姆”(Nizam)号轮船前往中国,途中转成“伦巴第”(Lombardy)号蒸汽船。11月2日苏慧廉抵达上海,并当天转往宁波,当时的宁波是偕我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又与温州相邻。1883年1月10日,苏慧廉在阙斐迪的陪伴下启程前往温州,此时一行共4人,12日,他们顺利达到城西教堂,接替已经空置两年的传教士职位。

苏慧廉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苏慧廉认为医药传教的方法可以替代神迹传教。另外,苏慧廉自认信心不够,而使徒时代也已经过去,所以他本人从不参与到赶鬼的现场,他更愿意将医疗知识传递给中国人。苏慧廉的医疗工作就是这样开始的。苏慧廉说,“这些酊剂,还有奎宁、硫磺、胆矾、硫酸锌以及别的药物,成了我每日的伴侣,在城镇和乡下都用得着。”苏慧廉也因此在民间获得“神医”的美称。所以苏慧廉能够把当年的医学医院的西方医学在温州发挥到了极致,苏慧廉后来邀请来的很多宣教士,都是医生。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医药传教士。而内地会严格意义上宣教的医药传教士,大概就是一个人,叫道韦德(音),虽然后来也有一些姊妹,女孩子到了温州,父亲送一些医疗的仪器或者一些药物带到温州,但她并不是医生。所以这让我们看到苏慧廉对整个福音宣教的团队比例当中,医生的比例其实是蛮高的,有的医生他不仅做了医院的院长,同时也接任整个温州教区的教区长,所以我们看到苏慧廉对医药的这种痴迷。但是他对信心、对赶鬼、对于神迹奇事他是比较缺乏信心的,甚至有的时候不大愿意相信的,所以这就是苏慧廉一个特点。

今天的温州教会,苏慧廉的观念,这种对信心不够对传教医疗的看重,远远超过对于信心、祷告的看重,可能温州教会并不是走这样的路,温州教会恰恰走了内地会超价值的路,就是戴德生的路。

1、医疗工作简述

①创办戒毒所

这个戒毒所并不是苏慧廉最先开始的,因为这项工作最早在温州推动的应该是内地会。但是非常遗憾,内地会的戒毒所开始到后来道韦德的到来,因为他整个身体非常不好,所以道韦德就离开了,随着道韦德的离开,温州整个医疗事工马上就停止了。可能这个跟内地会整个架构系统有关系,他们并不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道韦德在温州内地会工作的时候,戒毒工作做的真是非常轰列,远远超过当时苏慧廉自己所做的戒毒工作,而且道韦德做的工作全部是在海关那里留有记录的,所以影响力非常大。可能内地会并不看中这项工作,所以最终就失去了医院或者说戒毒工作的成果。后来苏慧廉也是这样,后来苏慧廉在开始工作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几个吸鸦片的人的求救,最早有一个来自于永嘉桥下的,也有来自与永嘉碧莲的,永嘉碧莲那里煤坑等等的,所以有这些吸毒的人士,在别人的介绍下到了苏慧廉所住的地方,所以苏慧廉就开始来陪伴他们做戒毒的工作,简单的第一步,那是一个非常初期,用我们今天来讲就像一个初创的公司一样。

②游医与神医

苏慧廉就开始拿这些药物到处到外面传福音,传福音的同时给病人医病,所以我们就称之为游医和神医,他这个游医已经是厉害的不得了了,所以苏慧廉在当初那个年代被称之为神医。苏慧廉自己说,只是到中国之前经过了几个月的短期医疗训练,其实他对医疗并不了解。

③城西教堂后院的医院

后来慢慢做大,他就在自己家里建立了医院,所以苏慧廉的医院就在家里面。在家里面他做的还算不错,苏慧廉估计也是一个蛮会钻研的一个人,会在医学上面慢慢做一些追求。后来就把整个医疗工作搬到的城西教堂后院的地方,就跟教堂在一起了。这个时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1891年有一个医生叫海和德(James W.Heywood),温州当时的基督徒亲切的称他为海牧师,后来英文就是Mr.Sea,海和德就把整个医疗系统正规化,从家中脱离出来直接搬到了校长的后院。后来到1893年,海和德离开温州回到宁波去了,他又回到宁波去工作了。这些宣教士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常常在宁波跟温州之间调动。后来来了一个医生,这个非常了不得,这个医生叫霍厚福(D.Alferd Hogg),这个医生也是非常的了不得。

④定理医院(JohnDingley Hospital,1897)

霍厚福来了以后就做了一些时间,做了多少年呢?大概前后也做了很多年,很多年之后1897年就成立了温州地区第一间西医医院。这个定理医院(JohnDingley Hospital),这个定理是当时捐款人的名字,主要捐款人的名字称为定理,今天在墨池小学内。这个时候霍厚福成为了第一任的院长,后来到了1904年或者说1903年,霍厚福就离开了,后面包蒞茂(W.E.Plummer)就来到了温州,所以这个包医生也是非常的了不得!定理医院落成后成为浙南地区第一家有规模的西医医院,当时还是蛮奇特的,又像教堂、又是个医院。当时的病房可以收治12个男病人、10个女病人,并附有厕所、厨房、门房和一间小教堂,1897年2月17日,定理医院正式对外接诊。那些去医病的人,还要在那里祷告读经的。

⑤白累德医院(Blyth Hospital Wenchow,1906-1953)

1954年,改名为温州第二人民医院。

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中心医院。

我们看一下还留在今天温州中心医院,也就是过去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我的太太就是在那里出生的,这个牌子还留在那里,叫定理医院。再继续往下看,定理医院之后,因为这个医院还是太小了,没有办法能够提供给整个温州大众所用,所以后来苏慧廉这个人非常有远见,你也可以说他非常有野心。他在自己的回国述职期间,再次发起筹款,就筹到了一大笔钱,就在温州重新设立了一个白累德医院(Blyth Hospital Wenchow),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白累德的主要出资人,听说是有三分之二的钱,是由白累德出的。所以白累德医院的建立是温州地区巨大的医院,1904年包蒞茂就成为了院长。

包医生之后1914年有一个叫施德福(K.Thomas Arnol Stedeford)来了,施德福其实很多温州人可能会听自己的爷爷奶奶,听到过这个人的名字,所以施德福给温州带来了很多的福利,他的医学精湛。我们看一下1906年白累德这个医院,当时温州最高大的地方是白累德医院,当时算是温州地标性的建筑。白累德1954年政权更替之后,就更名为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所以今天叫温州市中心医院是在2012年改名的。

我在这里简单的讲一下,为什么基督教的医院,在每个城市都被称为第二人民医院,我现在在杭州的第二人民医院,其实就是广济医院。为什么不给第一呢?你们就可去问一问,你们可以去问一问我党,他把第一都给自己,把基督教最早创造的医院全部改为第二,天主教可能是改为第三,所以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是天主教医院。

⑥白雷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Blyth Hospital School of Nursing in the City of Wenchow,1906)

在这里我补一句特别感恩的事,苏慧廉当年所创立的医疗事工,到今天仍然存在,特别奇妙。他不仅建立,整个训道公会不仅建立医院,还开始了白累德的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我们就特别感恩,1906年创立,他们不仅有培养医生,还栽培护士,所以它是属于一个school of nursing。所以白累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也培养了很多特别出名的护士,当年的护士长,这个职业学校的校长也是从英国来的一个护士。后来在中华护士名单当中,都有白累德护士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⑦白雷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34)

1949,更名温州市私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简称温州高医。

1950,更名浙江省温州医院附设高级医事技术学校。

1951,更名浙江省温州医院卫生技术学校。

1952,更名浙江省温州卫生学校。

1967,更名温州市卫生学校。

1970,更名温州地区卫生学校

1981,更名浙江省温州卫生学校。

2001,学校并入温州医学院。

2013,温州医学院更名温州医科大学。

苏慧廉不仅创办了一个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也创办了白累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34年,助产师就开始产生了。然后这两间医院,前面讲到了白累德医院,后来就成为了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到了2012年改为温州市中心医院。两个职业学校就是护士跟助产师的职业学校,后来慢慢的一直在变更……我们看到苏慧廉以及整个循道公会留下对社会的影响,一直从1877年到2013年,影响依然还在,我们看到了苏慧廉把影响留到了社会。

而内地会他们当年在五马街,所以温州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是唯一的一条步行街,当然公园路也是个步行街。在五马街创立了医院,但是很遗憾最终对温州留下的足迹没了,所以内地会的医疗事工没有在温州留下最终的足迹但是循道公会的医疗事工仍有保留到今天。

2、学校教育

我们再看一下学校教育,那学校教育是不是循道公会最早来开这个学校的教育呢?不是的。内地会也早就开了,十年前就开了,内地会有男子学校、女子学校全部有的,但是非常的遗憾,内地会的学校最终也没有真正的走的长远。可能跟他们培养人才,或者引进人才不同策略是有关系的,我们看到后来不管是苏慧廉也好,还是后来的循道公会其他的教务长也好,为了推动他们的学校教育,或者说推动儿童主日学教育,他们会从英国聘请教育学硕士到温州。我想说句良心话,能够有个高中生到温州就不错了。但是循道公会的格调,这个基调跟格局全然是不一样的。

①艺文学堂(1887)

“艺文学校”的初创

1885年,苏路熙到达温州,她一边学习温州话,一边给附近的女孩子讲课,这算是艺文女校的雏形。

1887年,苏慧廉在康乐坊创设一所教会小学,约有10名学生,都为邻居的孩子。

1895年,学校对外公开招生,苏慧廉兼任校长。

1897年,学校停止了免费的午餐,并开始让学生缴学费,当时有20位青年人缴了学费,苏慧廉称这是温州历史上闻所未闻的事情,这也是艺文书院的重大变革之一。在此之后,书院发展迅速。

1902年,偕我会的艺文书院改名为“艺文学堂”(Wenchow United Methodist College)。

这里我特地把这个打的特别大,你看这里称为艺文学堂它的原始最早的初衷,其实它是要造一个大学,Wenchow United Methodist College 其实是一个联合循道公会的大学。但是很遗憾的是什么?终没有成为大学,就成了一个艺文中学,艺文学堂就是这个中学。后来在1949年之后,中学就降格为小学,我不知道苏慧廉他一生当中是不是有一个创办大学的梦。以至于后来这个梦没有实现,再后来当李提摩太来邀请他去山西任山西国立大学学堂的大学堂教席的时候,他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也是温州的遗憾。

艺文学堂开学典礼

1903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一,立冬)下午2点钟,艺文学堂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校园布置的俨如节庆,主楼外面和大厅的讲台两侧都悬挂中国和英国的过期,道、镇、府、县官员均到场。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应苏慧廉之邀,专程来温出席庆典,并作了长达五十分钟的讲话。考虑到现场许多温州人不懂官话(北京话),内地会传教士衡平均用温州话把李提摩太的演讲作了概括。在苏慧廉的演讲之后,开学典礼宣告结束。最后是艺文学堂开学典礼贵宾合影,在《寻找苏慧廉》的这本书里面有对每一个官员的介绍,所以这里我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②艺文女学堂(1904)

1913年,艺文学堂改名为“艺文两等学校”。

1922年,更名为瓯海艺文小学。

1925年,更名瓯海公学。

1929年,艺文复校,改名“瓯海艺文初级中学”

1935年,更名私立艺文小学。

1950年,更名墨池小学。

1953年,并入温州市第九小学(今瓦市小学)

1960年,墨池小学从瓦市小学独立出来。

为什么学堂会越来越小呢?因为国民党执政,那个时候国民党要收回教育权,所以学校就难度就非常大,后来到1925年就改为欧海公学,欧海公学就脱离了循道公会,后来校长就回国去了,1929年校长重新回到温州艺文附校,改名为欧海艺文初级中学仍然停留在中学。1935年又被国民政府改为私立艺文小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更名为墨池小学,所以今天的墨池房就是墨池小学,1953年并入温州市第九小学就是今天的瓦市小学,温州也是在解放改革一块。1960年墨池小学从瓦市小学当中又独立出来,今天温州仍然有墨池小学。所以苏慧廉不仅仅有白累德现在的温州市中心医院、两个职业学校(今天并入了),后来就成了温州市卫生学校,就是温州卫校,再后来就并入了温州医学院,今天能够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一部分,他的艺文学校今天就留存在温州,成为了墨池小学。所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苏慧廉以及循道公会留给温州的东西的确是蛮多的。反过来想一想,内地会留下了什么?在社会上很少……

二、对教会的贡献

①培育出优质的教牧人员

第一批为夏殿士和威品三,第二批为盛嵒如和吴保年,第三批为汤复三和卢源生。他们是温州最早期的本土牧师。另外三位不受薪水的可能是金国良、周佩武和戚臣倡,这三人为教师。

苏慧廉也好,整个循道公会也好,他们非常注重优质教牧人员的培养。所以在苏慧廉培养这些人才当中,比如这前三批里第一批夏殿士和威品三,夏殿士是温州永嘉碧莲人,也我的老乡。夏殿士是苏慧廉看中的第一个温州当地教牧人员,把他培养成教牧人员。苏慧廉把夏殿士就带到自己家里边,好像一个书童一样来培养留在自己身边,就像那种师徒关系的方式来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导师带学生。夏殿士在30多一点点的时候,在去玉环岛传福音的时候染上了疾病,非常遗憾死在了他乡。在夏殿士去世之后,苏慧廉忧伤、哀痛、悲凄、流泪,苏慧廉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优秀到像夏殿士。这是苏慧廉对他所培养、对当地牧者的一个肯定。戚品三是永嘉桥下人,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他也会写圣诗,有文才、又有能力。这是他最早培养出来的本地牧师,后面还有不断的,他离开之后,整个循道公会一批又一批的培养了温州极多优质的牧师,当然也培养出来第一位党员牧师,也是挺遗憾的。我们看到循道公会,可能在某一些方面,他特别注重的学术、知识,可能恰恰太过于注重这两样工作,忽略了某一些比如生命的本质。像尤淑学(音)也是城西教堂本地一个主要的牧师,结果他就起来闹革命了,还把很多的兄弟姊妹就从中间带出去自己成立了一个教会,这种内乱也是从循道公会当中出来的。反过来讲,在内地会当中就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内部的叛变没有。比如在平阳,平阳就有一批兄弟姊妹或者有一些教会,是循道公会的,后来就叛变了就成为其他自立教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培养出了许多优质的教牧人员,如果它能够像内地会一样注重生命、注重祷告,或许循道公会的人才会更美!

②建造气势又有美感的教堂

比如我们看一下苏慧廉去重建城西堂照片,今天城西街肯定不是这样子了,今天城西街已经是卖服装非常繁华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堂是一个很精致,我今天来不及把其他照片放在去,它里面整个构建也是非常精致的。我给大家再看一下内地会花园巷教堂,这个花园巷教堂一看就是民工,这个一看好像就是精英的,所以的确很有意思。花园巷教堂我也去参观过了一遍,就是木头、木柱,简简单单的,基本上你在花园巷教堂当中,你看不出基督教堂哥特式的那种美感,反而是苏慧廉的城西教堂,你能够看到它绝对的美感,今天温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总部在这里。

③建立强大的教区

温州成为中华循道公会的七大教区之一

1931年,湖北、湖南、河北、山东、云南、宁波和温州7大教区在汉口举行首次代表会议,会上提出要合并宁波教区和温州教区。3月,苏路熙在英国去世,她回忆录(遗作)A Passport to China:Being the tale of her long and friendly sojourning amongst a strangely interesting people(《乐往中国》)在伦敦出版,书中阐述了在温州传教的生活,对了解当时温州的社会、人文,及教会有很大的帮助。

1933年2月17-19日,华北循道会、圣道公会、循道协会三会合并,改名为“中华循道公会”(这里简称“循道公会”),同时在河北唐山丰泺中学举行会议,会议将中国分为七大教区(Chrief Stations of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分别为:华南(South China District)、湖北(Hupeh District)、湖南(Huan District)、华北(North China District)、宁波(Ningpo District)、温州(Wenchow District)及云南(Yunnan District)。当时7大教区共有教堂681座,受洗的成年信徒约有20979人,西教士111人,受圣职的中国籍牧师49人……这里七大教区,其实是有5个是省份,2个是城市,宁波本身就是老大哥,温州怎么能够跟宁波比,居然有两个城市,有一个城市还是温州,所以温州是了不得的!

④创立神学院:偕我道学院(1911)

偕我道学院,这是一个正规的神学教育机构,神学教育其实内地会也早就开始了,只是沿用了内地会的神学教育的名称叫学道班。其实就是那种民间比较低层次的,内地会也有不停的培训,有短期的、长期的,内地会甚至还建立了自己在温州休养所,今天可能在永强海边那一带,其实做的也蛮不错。但是内地会整个神学教育,它没有办法上一个层次,随着偕我会道学院的建立,整个温州神学教育就提高了一个层次。

1911年,循道公会在瑞安衙后教堂创办“偕我道学院”,瑞安的衙后教堂,今天这个教堂是重建的,衙后教堂还在,现在在三自名下,院长为海和德,这是温州第一所神学院,学制两年,第一期招收8名学生,其中有汪元星和陈格迷两人。温州市第一所有学制的,严格意义上是一个正统的神学院。

1934年,该学院与宁波教区神学院合并,定名为“浙东神学院”。这所神学院宁波教区神学学院合并,定名为浙东神学院,这级别高了,“浙东”去了。

1952年,神学院停办,随着政权的变更,神学院没了比较遗憾。

当年有11个神学院合并成为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大概这个神学院没有并进去,这个神学院就被灭掉了。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后来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最高级别的一个神学教育基地。

我们在这里简单的回顾一下神学教育,温州教会后来从1960年,开始重新建立了温州教会,事实上所遵循的神学教育,它不是按照偕我道学院的路线,走上层严谨这种高端学术,他不是走这样的路,仍然是走了内地会的路,内地会循道班的路。所以60年代的那些,很多的特会都叫学道会。他们学道会那些学习的班子,叫学道班。我自己小时候90年代,教会各地有学道班,除学道班之外,还有一个班叫灵修班。所以有些弟兄姊妹们知道,灵修班是招收什么人的,招收那些很多没有资质的人,比如那些读书考不上初中,初中考不上高中,高中考不上大学,甚至有些生病,要去世了,最后好像无路可走,没有人要了,真的类似于社会的渣滓,这些人往往都会进入学道班跟进入灵修班。

温州教育一直到2007年,真正意义上的大范围或者大面积,开始走这种学院派的路,所以温州教会发展了这么多年,从60年代到一直到2000年代,这么几十年的时间,所走的全部是内地会的神学教育路线。以至于后来在2000年之后,慢慢逐渐转型为循道神学教育路线,这两者都有。

⑤创立儿童主日学

温州教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传统,就是儿童主日学。循道公会儿童主日学不是和你开玩笑的,循道公会给儿童主日学专门盖了一座儿童主日学大楼,温州教会今天并没有多少教会能做到这一点。

1929年,城西堂率先创办儿童主日学,称为“儿童主日学初级科”,第一年有学生20人,第二年便增至120人。

1931年,开办“儿童勉励会”,共有学生75人。

1932年,开办“儿童主日学启蒙科”,共有学生40人,教师10人。至此,城西堂的儿童主日学人数有194人之多。

1933年,所属友区创办儿童主日学3处,1934年增至7处,1935年增至16处,1936年增至23处,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1934年1月,循道公会成立“儿童宗教教育部”,统筹和管理整个教区的宗教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该项事工,特聘请伦敦大学文学士唐恩祺为总干事兼主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唐恩祺返回英国,并于1946年再度来温,曾任浙东神学院教师。1948年,唐恩祺夫妇离温回国。

循道公会是向北走,温州的北是永嘉乐清,这一块向北走。而内地会基本上是向南走,我们现在的平阳、苍南、龙岗等等是向南走。他们是有一个默契的: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互相不吵架,我老家就是循道公会的传统。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主日学事工的拓展,我想这一点是给温州教会带来了好的传统,所以温州教会大体上来讲是在全国,儿童事工做的比较轰轰烈烈的地方性的教会之一。

⑥开拓文字事工:夏铎(1937)

夏铎是开展文字事工出版的一个刊物,很有意思,夏铎是跟宁波教区一起开的,但是如果我们中间有人是宁波人,也不要骄傲,在那一刻总编辑、主编是温州人,所以温州将会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扬眉吐气。你说没文化吗?夏铎是我们温州人编的。

1937年1月1日,中华循道公会温州、宁波两教区出版了《夏铎》月刊,其宗旨为“以宣扬基督福音,培养灵性生活,供给讲道材料和主日学教义。”其内容公分社论、研究、经筵、祷文、主日学教材、读者园地、教区通讯、国内外要闻等栏目。孙光德兼任社长,温州教区宗教教育部干事吴延扬也兼任特约编辑。行政督察专员兼永嘉县长许蟠云为封面(刊名)题字。这本杂志其实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内容极其丰富,我自己在写温州基督教历史的时候,到温州图书馆还是温州档案局,应该是温州图书馆曾经把所有能够借得到的全部借出来看了,后来还有了电子版。特别感恩夏铎内容因为极其丰富,为温州在那一个时代的,1949年前,曾经那个年代特别感恩。这是图是夏铎的创刊号。

三、循道公会对温州社会及文化的贡献

①医疗的贡献,延续至今

②教育的贡献,延续至今

艺文学堂所培养的人才,不少成为中共党员,这个我不多讲,今年100周年这个话题略过。

③历史记忆

苏慧廉所拍摄的照片,也有其他后来的循道公会的教区长,传教士也拍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成为温州历史上最古老的照片,为温州人留下了历史的记忆,这些贡献无人可替代。如果你反对基督教,但是你不能反对这些照片。苏慧廉后来特别神奇,1925年受英国政府聘请,出任英中庚款咨询委员会委员,因为英国要把庚子缴纳赔款还给中国。

1926年春,任英国德惠林顿爵士代表团团员(Member of Lord Willingdon’s Delegation),随团前往中国,同年7月返回英国。那时候的温州已经不再是苏慧廉1909年状态的温州,苏慧廉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但是苏慧廉最后走的时候,其实他是灰溜溜的走的,很痛心的离开的。因为国民政府,那个时候中共已经开始在温州活动,苏慧廉回去的时候是已经看到了整个循道公会内部的大决裂,苏慧廉极其的痛心,所以这一趟,说句良心话,不去也罢,甚至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但是苏慧廉能够成为一个英中庚款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委员,来代表英国来到中国洽谈庚款,是一个很美的事情。

最后再次回到这句话中,温州循道公会将大量的影响力留在了社会和文化当中,温州内地会将大量影响力留在教会当中。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温州循道公会它所留下的宝贵的东西,也给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遗憾。因为我们在网络上有些东西不方便讲,很多的遗憾就不再多讲。

互动与讨论环节

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当然我知道我很有限,循道公会如果请沈迦老师讲是更好的,他对苏慧廉的研究是最深的,我只是一个次的,如果我不能回答也请谅解,但我可以请教沈迦老师。

Q1:舍禾老师您好,今天的主题是有两条路线,在当时民国的时候,同时也有自由派登陆中国,他们比较注重文化使命,然后办教育的事工,还有医药这方面的事情。另外一块,比较保守的基要派登陆他们,华北为中心,这两派都在中国留下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有比较保守的,像基要派他们反对文化使命,把精力或者社会变革,他们基本上抵制跟否定的。像内地会以教会的建造和天国为中心,另外像自由派神学,或者刚才所说的循道会,他们一个同样的风格对社会变革、文化使命,这方面他是比较关注,但是也有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你刚才提到的有些人后面他们坚定的信仰就失去了,今天在这两种思潮,他们在网络的空间跟这个群里面有这样的争论,对这两种路线的利弊,循道会他们这样的事工是根据性的问题,或者怎么样的弊端,或者你们要反省的地方。另外一个是对基要派他们的主张有那一些利弊,站在您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一下。

A1:谢谢您补充和分享。无论是从基要派和自由派,还是从李提摩太路线跟戴德生路线两个角度来分析,我为什么没有提到这个自由派跟基要派,因为自由派后来可以反映当时吴耀宗出现的时候,是一个自由派。当时的王明道他是一个基要派,所以我会比较容易把它放在那个角度上。如果用自由派,我们就可能把苏慧廉以及他所创立的庞大的宣教机构,整个宣教的体系,就把它规划到了自由派那里去了。所以我始终没有用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我也知道苏慧廉在他的很多作品以及他的书信当中,其实他提到的对圣灵、对祷告、对神迹他是有一些排斥的。从原则上来讲,他在信仰上也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缺陷,但是这个缺陷并不是让他沦为彻头彻尾的自由派,这倒是没有。苏慧廉的信仰有其这么一点点的因素,后来他去研究一些佛教的佛经,做一些佛学的研究,事实上苏慧廉往期花了很多的时间用在了文化上面。我刚才讲的时候也会讲到了一个点,如果没有很好的像内地会这样的信心,以及对于祷告、对信仰生活的认定可能就会走到偏的地方。所以我自己在写《循道公会历程》的时候,我觉得蛮遗憾的一点,今天没办法讲,其实整个循道公会为温州的共产党支部提供了很多的人才,也就是说他所培养很多的人才,最后都是走向了无神论。这个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极大的一个反思,所以刚才弟兄说他的利弊,这是他的弊,他其实到了最后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请你谅解,我没办法讲太多。像内地会也有它的优点,但是内地会问题也很大,内地会比如说它没有一样东西,似乎能够做的远。比如说内地会也有创办过刊物,无论英文、中国材料,无论到哪里找反正我是没找到,我希望其他人能够帮我们找,就找不到。我们就知道它曾经有过一份双月刊,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夏铎。所以内地会很多的东西是有始没有终的,它是善始不善终,我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内地会其实给中国教会,特别是温州教会留下了后来的一些,比如说知识的无用论,其实这种东西多多少少都是受内地会的影响。因为凡是到温州的内地会的宣教士,优秀的人才其实不多,说实话不多。但是循道公会的这种教区级别的人,个个是人才,如果放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他可能个个都是经过PHD教育的,这是内地会忽略的循道公会的地方。所以你说如何去做一个分析呢,或者是做一个协调?就是把这两者加起来看就好了,这是我一个简单的回答。就说双方要彼此的结合,这样温州教会可能就有出路。

Q2请问舍禾老师,看到有一些资料当中循道公会的信徒和中国传道人的数量比内地会的多,为什么他的影响力没有留在教会里呢?

A2: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不知道你所看到的是指温州地区的还是全个中国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温州地区的,说内地会的教会要少于循道公会这个我不承认,因为内地会是温州开始往南走,要知道今天的平阳到处都是教堂、今天的瑞安到处是教堂的,也就是说事实上这个数字,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出来,最好你也能够给我提供您是指的温州的可以通过圣山把数据给到我,谢谢了,这是其一。其二,尽管温州很多教会是循道公会的背景,但是事实上今天的温州教会,无论哪里的教会,无论是永嘉的、乐清的、苍南的、平阳的还是瑞安的、文成、泰顺的,无论温州哪一个地方的教会,其实教会里面的神学思想,它其实是被内地会统一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温州教会没有多少的理念是文化层面的理念,他真的是很朴素的那种祷告、信心、寻求上帝,大概是这样。这是我对问题的回应。

Q3:很多温州老前辈都有反智倾向,普遍上都很少传承循道公会这种精英的精神,这背后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A3:这个没什么原因。第一个,的确就是像循道公会这样的精英人才很难培养,精英人才很难进入教会,在循道公会本地的牧师当中,比如像夏殿士这些,甚至中间都有秀才,循道公会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内地会培养的第一代牧师是姓蒋的,很抱歉突然忘记具体名字了,内地会培养的第一代的本土牧师,是没读过书的、是不认识字的、是后来曹明道(音),就是曹雅植的太太,一把手教他教他,后来曹雅植在圣经上教他,曹师母在知识上教他,这样才把他教出来。后来才成为了内地会的第一任的本土的牧师,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什么思路,可能内地会就说,你属灵、你渴慕就够了,循道公会说你必须先给我知道,你是大学硕士毕业了才能来,是这样。所以他的切入点进入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后来整个温州教会有反智倾向呢?因为60年代、1958年1959年是温州无宗教区,1959年是宣布无宗教了。那么60年代创立的第一代教会,就是新的第一代教会,我也跟大家上一节课讲过了,特别是讲纳美其实他是具有代表性的,我也跟大家讲,纳美其实他是整个温州当代温州基督教的一个创始人或者是一个鼻祖,可以这么讲他其实也是没有多少知识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能够进入到教会的这一批人,都是无知识、无文化的。所以你今天去看老一带的传道人当中,有多少老的传道人受到过高中教育的?几乎是没有,可能很少很少是这样。所以仿制倾向,跟自己反智这批人的本质是有关系的,而且另外一个是跟继承传道内地会的传统也是有关系的,各个原因。

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1.温州循道公会给温州教会及社会留下什么正面影响或贡献?

2.温州循道公会与内地会在事工策略及后续影响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今日温州教会当向当年的循道公会学习什么宝贵经验?

何显西姊妹:在舍禾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苏慧廉来到温州带来了很多贡献。创办了医院、学校。给我一个反思,如果教会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跨文化宣教,肯定要了解那个地方真实的需要,然后做一些社会的贡献。让人看到教会的文化教育和对社会的帮助。内地会感觉注重教牧人员、同工的培训,对社会的贡献不如循道公会。

江明峰弟兄:影响主要是医疗的事工、教育的事工。内地会侧重于信徒的重生、得救、生命属灵上的建造,在根基上内地会的坚持也是非常宝贵的。内地会在更宏观的事业、理性的层面、专业性方面对社会的冲击力不足。循道公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但并没有真正的扎根在耶稣基督的磐石上。理性学识与专业技能,属灵的知识。二者需要配合。

何显西姊妹:内地会注重内在生命的塑造和培养、祷告、属灵生命、与神建立关系。循道公会注重外在学术上的人才的培养、社会层面影响力。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内地会生命塑造与循道公会学术知识的互补、平衡。学者型的牧者、牧者型的学者。

江明峰弟兄:理性学识和专业技能是工具。最主要是扎根在耶稣基督的磐石上。

何显西姊妹:教会需要建立在以耶稣基督为根基的磐石上。追求属灵生命的成长,才有外在生命的影响力。根基是最主要的。

整理:李可可、王少波、徐星星

主讲:舍禾老师

聖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