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桥教会简史
一年了,教堂的第四次建造落成整整一年了。
一年了,教堂的第四次建造落成整整一年了。
在周年感恩礼拜来临之际,特意再整理 [1] 一下教会的历史资料。回顾百余年的教会历史往事,真是神恩无限。从教会建立至今,看到信实的神一直与我们同在,使教会不断的成长、发展、壮大、兴旺。
现今,雄伟的教堂已耸立在藤桥江畔,神绰绰有余的供应使我们再次感恩的同时,也思想到责任的重大。因为若仅有荣美的教堂,而每次聚会时都是空空的靠凳,那么这建造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期盼在回顾历史,感受神爱的同时,也让我们多一重使命感与责任感。承继先辈的忠心与付出,在神的同在与赐福下,共同努力,迎来藤桥教会美好的明天。
一、建立期(1892-1920年)
1807年,英国传道人马礼逊将基督教新教带到中国。
1854年,英国传道人戴德生到中国,于1865年建立内地会,立志将福音传向中国内地。
1867年11月,一个跛脚的孤儿,英国内地会传道士曹雅值来温州传扬福音。
1892年的夏天,周永从 [2] 、吴显高 [3] 、易百友 [4] 三人为了生计,结伴到下河乡 [5] 帮富有人家收割早稻。夜间他们住宿在吴显高的姐姐(嫁到此处)家中,而吴显高的姐姐恰是住在教堂里。在一个礼拜日,他们由于没有工作,空闲在家,于是就听了一天的道。神道的奇妙吸引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相信接受福音。就这样,收割的季节过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而福音也就这样被带到了藤桥。
由于他们是藤桥的第一批信徒,当时藤桥还没有聚会的地方。所以每逢主日,他们出于对真道的渴慕,要到远在30公里外的温州花园巷基督教堂听道聚会(因该教堂是当时内地会的温州总会所在地)。当时藤桥到温州的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而且还要翻越数十里的宝昌岭,来回一趟,要走一百多华里。但他们没有气馁,天未亮时提着灯笼上路,到了宝昌岭的路亭时恰好天亮,就将灯笼置于那里,而听完道回来再经此地,又是天黑之时,就可以提着灯笼回家。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的暑天,风雨无阻,他们坚持了整整四个年头。
在这期间,他们忍受了邻舍的嘲讽、辱骂与打击。但也有些人听信了他们所传的福音,信徒渐渐的增多。
1896年,为了使藤桥区域内信徒的聚会方便,在藤桥垟岸村金恩友家开设了第一个聚会点。不过,圣餐聚会仍是到温州。
福音在藤桥越发广传,神迹奇事也层出不穷。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被人欺,信天主;被鬼欺,信耶稣”。特别是姜子文的病得医治,引发了潮埠村群体归信的现象。
随着藤桥周边的信徒越发增多,到了清末(约主后1910年),在北岸村买地建造了藤桥历史上第一座教堂。教堂是木结构,一共五间二层,其中三间为聚会场所,两间为住房,供教师使用。这样信徒有了固定的聚会场所,再也不用经跋涉之苦到温州去圣餐聚会了。
二、发展期(1921-1955年)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神将得救的数目天天加给藤桥教会。随着区域内的信徒越发加增,另设了三个教会,分别是潮埠教会、云上教会及周岙底 [6] 教会,这样信徒可以就近聚会。
之后不久,潮埠教会在田岭坳,也就是樟村与潮埠交界的山背,建了田岭坳教堂。云上教会在黄浦江畔,黄浦乃是一条从云上大泥潭至戍浦江的小河流,建了黄浦教堂。而周岙底教会,也在村中置了田地,盖了一所教堂。
虽是这样,但人数仍是众多,原先的教堂显得格外的拥挤,以致难以开展更大的事工。为此,约在1935年,周立成教师带领与推动众信徒,在原先教堂东面另建了一个教堂。共四间房屋,坐北朝南,供信徒聚会,而原先的教堂改作宅房。
温州内地会总会,为了牧养与关怀信徒,使信徒在真道上不断在成长,采用了教牧师坐堂策略。每三年一次转换,根据各堂点的意见留任还是换人。虽然藤桥地处温州西部山区,生活贫困,但总会并没有将之轻视。先后派了周石生、谢灵、林志明、周立言、潘希真教师及周景尧牧师,来藤桥住堂。他们甘于贫穷,殷勤工作,忠心教导,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见证。
同时在神的祝福之下,藤桥教会也兴起了一批教牧人员与传道人。前面提到的教师,其中周石生、周立言就是藤桥本地的信徒。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教会,也顺服总会的安排到各处牧养群羊。特别是周立成教师,年青时就加入了内地会浙南布道团,其布道风格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在各地都有他所结的果子,尤其是在瑞安马屿的服事,至今仍常被提起。还有一些在本地事奉的传道人员,他们是:吴春林、吴新其、黄周标、周恩助、吴恩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变革中,主的教会却日见兴旺!
三、逼迫期(1956-1980年)
1951年,在教堂后面买了三亩田地,准备再次扩建。当时“丁”字形墙基都已建好了,但由于藤桥小学从后垟搬迁至新校舍时,学校仍未建好,就在教堂的宅房内暂时教学,而这三亩地就自然的成了学校的操场,导致无法扩建。
不久之后,一场带着歧视与消灭宗教的政治风波给中国各地教会带来沉重的逼迫与严峻的考验。1957年,全市的教牧人员被召集到一起,经历半年之久的“学习班”学习,这期间他们被灌输“我们是因无知而信仰宗教,并被洋人利用”的思想。要叫他们说宗教就是迷信,是帝国主义侵略国人的精神鸦片。在此压力之下,个别教牧人员信心软弱,他们控告自己的同工,令许多真诚爱主的弟兄姊妹暗暗落泪。
藤桥教会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这样,教会的公开聚会就处于半停止状态。主日礼拜有时一天有时半天,时聚时散。
1958年,政府实行灭教运动。全国各地的教堂被关闭,公开聚会被解散,基督徒成了世人唾弃的对象。凡是公开信教的,都必批斗、游街、入狱,圣经被烧,诗歌本被焚,教产一律被掏毁、没收,圣职人员更是遭各样的歧视与迫害。
藤桥教堂也没有幸免,被一些集体单位长期占用。靠近路边的房子与院子成了对面藤桥服装厂的染色车间。五间宅房被藤桥纺织厂占用,之后又被北岸村办的布厂占用。而教堂被隔成两块,后面的成了藤桥乡卫生院的食堂,前面的成了藤桥排灌站的办公地与维修处。
由于情势恶劣,聚会不得不转化为隐密的,家庭型的,并且还要游击战式的时常转换地点。那些虔诚、勇敢的信徒冒着极度的风险,仍旧持守着那份忠贞不渝的“信、望、爱”,他们在石埠的竹林中祷告,在病人床前彼此劝勉,互相扶持。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寺西村刚强爱主的潘德珠弟兄,提供自己的房子作为聚会的场所,每主日有30左右的信徒参加聚会,内中以姊妹占多。虽常有逼迫,甚至是更可怕的文革时期,但已经习惯勇敢的信徒以智慧与政府周旋,一直坚持聚会。当时的讲道工人,更是遭受极大的挑战,他们每当事奉,都要做好“一脚踏讲台、一脚踏监牢”的准备。然而,他们就在那种不寻常的岁月里,以生命为代价,宣扬着神的永恒真理,喂养着饥渴羊群,作了教会忠心的牧人与上帝无愧的仆人!
七十年代,藤桥周边的村落都有了各自的聚会点。埭头的叶周进家、油岙的周松光家、山根的吴进华家、天长的徐恩香家都成了弟兄姊妹的去处。而这些处所后来也就成了各自教会最初的落脚地。这时候,有很多年青人被神兴起,由于在家庭中聚会不能放声歌唱,他们就觉得在家庭聚会中唱诗太过压抑,赞美不够响亮,于是向藤桥周边的群山出发,特别是石垟山、宝昌岭、北山坪成了他们高歌之地。
七十年代中期,聚会从寺西潘德珠家搬到东汇头村的黄周标家中。当开培灵会时由于人数多,就在寺西潘陆昆或寺前周路金的家中举行。
七十年代末期,由于黄周标家建造新房,聚会点再次迁移。江北岸的信徒到藤北周恩助家中,江南岸的信徒到东汇头徐国华家中聚会。这样一直到了开放的日子。
四、建造期(1981-1990年)
1979年,神感动中国政府下达了[宗教自由、教产回归]的指示与政策。为了这个开放与自由的恩典,中国教会欢呼了!许多信徒更是欢喜得泣不成声!
也就在这一年,温州新建的第一座教堂——沙滩头教堂建成并举行公开的献堂礼拜。
次年,也就是1980年,藤桥牧区东村教堂落成,成了牧区首座复建的教堂。接着,下安山教会动工建造圣堂,并于1981年正月落成。
但藤桥教堂仍被集体单位所占据,弟兄姊妹心急了,祷告也更加迫切了。
1982年,北岸村办的布厂终于从教堂的宅房内搬出。弟兄姊妹就进驻其中,南北两个聚会点合在一起,大家眼含热泪欢喜敬拜感谢神。
1983年2月,周银德、郑芝仁夫妇 [7] 在周立成教师的强烈邀请之下,也在家庭儿女全力的支持之下,更在神圣爱的感召之下住进了教堂,负责整理这破旧的宅房及杂草丛生的院子。而那在教堂中不想搬家、赖着不走的排灌站也在周立成教师的软磨,众信徒的硬挤之下出去了。看着满地的油渍,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意念——重建圣堂。
1984年的上半年,旧的已毁坏的教堂拆除了。当高高的烟囱 [8] 在绳子的拉动下,缓缓地倒在泥沟中时,大家再一次的感受了神的奇妙与伟大。六月的最后一天,牧区议会同意并支持藤桥建堂。七月份,藤桥点的传道人就分散到各地教会讲道,激发信徒捐献财物来建堂。当时去募捐的传道人有周立成、吴新其、黄周标、徐凤翠、林良劝、林长忠、吴公义、朱仁义、周崇光等。
8月27日,围墙筑起,厕所修好,建堂事工正式动工。弟兄姊妹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特别是一些做“马大”的姊妹,她们心灵手巧、热情殷勤的服事,在人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她们是郑芝仁、周琴妹 [9] 、陈菊、林香 [10] 、徐凤翠等。仅仅过了两个月,一座长21.5米、宽12.5米、高约10米,能容纳四百多人,共七间的教堂建成并装潢好,虽然装潢简陋了一点 [11] 。这一个令人惊奇吐舌的速度,是因为神的恩才成!
10月30日,举行了隆重的新堂落成献堂礼拜。
这座屹立在戍浦江北,略带“哥特”式的教堂,是当时藤桥最高的建筑。特别在夜晚当十字架的灯亮起时,其光辉映照着南北两岸,让人不禁感慨神恩浩大。
1985年,建朝东邻街宅房三间三层。
1989年,因着事工的开展,特别是主日学事工的发展,拆了原先五间旧的宅房,建了五间三层主日学教学楼。
随着建造的热潮慢慢冷却,因再无空地可建了,教会也意识到了内在建设的重要,于是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到了教会的事工上了。而这也是神向我们所要的。
五、壮大期(1990-2006年)
神的教会总是不断兴旺,至从新堂建立后,归信的人数更加增多了。教会地域涵盖底垟、下庄、下埠头、北岸、后垟、南岸、石埠、寺前、寺西、东汇头等10个自然村,各个自然村不断有新归主的家庭加入教会。能容纳四百多人的教堂,五年之后就座无虚席。尤其到了节假日,显得拥挤不堪。到了1997年,教堂实在是容纳不下信徒的聚集。经过讨论,寺西、寺前、东汇头三个自然村的信徒在寺西潘益平家聚会,并筹备建造圣堂。现在雄伟的“福音堂”,已拔地而起,离地面高达42米的十字架见证了他们的决心——将基督的福音广传。
同时,各项圣工也轰轰烈烈地展开。
首先是主日学的事工,它的成功推动了教会其余各项圣工的开展。
先前聚会时,由于老小同堂,小孩子哭叫声、吵闹声常常影响了会场。为使敬拜更为肃静,也使成人更为清心地听道,教会决定把小孩子聚在一处,分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安静。然后叫一些较为热心的青年信徒,讲一些圣经故事,也教小孩子背一些圣经金句,唱一些赞美短歌。称之为“小子班”,这就是现今主日学事工的前身。
随着上“小子班”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年龄差距也在拉大,一个班级根本无法容纳得下,在1989年就分为大小两班。把附近教会上初中的孩子,组织在一起,称之为“大班”;而上小学的孩子集中在“小班”里。教会对小孩子的教育也越发重视,派遣了当时最为热心也有知识的传道人,来担任“小子班”的工作,他们是:周崇光、林慈恩、林秀媚,之后陆续有优秀的信徒加入这一行列。后来由于与龙湾的状元教会有了接触,“小子班”也更名为主日学,这也算是与国际接轨了吧。
到了1990年,由于主日学教学楼的建成,主日学事工大步向前。大班的人员根据其自身的追求及经过考试,分为进修班、慕道班,而小班的也分化成大班、中班、小班。到了1992年,进修班结业,众青年大都投入到了主日学的事工,由于师资力量的强大,班级也越分越细。到了21世纪,主日学已经有了八个班级,分别是幼稚级、初小级、中小级、高小级、初一级、初二级、高一级与高二级。这样,信仰得以代代传承!
伴随主日学事工而来的是青年的事工。由于教会很好的引导了“大班”的孩子,使他们明白真道,羡慕善工。自1988年起,每逢“五·一、十·一”,定期为他们举行青年培灵聚会。1993年,教会花了近两万元购买了爵士鼓、电吉它、电倍司、电子琴等乐器,组成了藤桥镇历史上第一支电声乐队,也是至今惟一的一支。同时,教会多次举办学道班,培养了一批青年成为传道人,使同工团得以继承。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教会中,妇女更是占大多数,特别是马太事工、探访事工及接待事工,处处都可以看见她们服事的身影。在1993年,教会的姊妹组织了女众诗班,由朱爱敏担任诗班负责人。她们每周三晚上在一起学唱诗歌,一直坚持到如今,风雨无阻。在每个主日,在离世信徒的追思礼拜中,都可以听到她们真诚的赞美声。
老年查经班的举办,成了教会的另一道靓丽风景线。1996年起,教会的老年信徒在周爱荣的带领下,每天下午在主日学教学楼的二楼教室集中,一同祷告,一同学道,一同读经。每天一章圣经,迄今为止,整本圣经已被他们完整的读了三遍,但他们还在继续。2005年,牧区老年组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聚会活动。
各项事工的开展离不开祷告事工的支持。为此教会中一些稍为年长的肢体,放下家庭的事务,轮流住在教堂后面的民房 [12] 中,清心地为教会的事守望。他们在每天天未亮时,就起来一同向神献上虔诚的祷告,呼求祝福与恩典的赐下。
内在的建设在不断加强的同时,教会也没有忘了外展的事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越发的深入,藤桥也撤乡改镇,越来越多私营企业的创办,吸引了众多来自内地的人们到此务工。在这些被藤桥人民称之为“外地人”的人中,大多没有听到过基督的福音,教会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一位热心于福音事业的弟兄所说:“我们花那么多的钱到外地传扬福音,而且还要冒坐牢的危险,今天神已把这众多的外地青年人聚集在这里,我们为何不向他们传讲呢?”是应该行动了。
在1998年的中秋节,在藤桥教堂举行了文艺布道晚会,吹响了向外来打工者的福音号角。那一夜,平时四百多人聚会的教堂,挤进了六百多人,而在教堂外面流离的人比里头要多上好几倍,整条北市路上只见人头晃动。从那之后,每年复活节、中秋节、圣诞节都举行大型的布道会。神的道在这些人群中也深深的扎根,并且结果。
为了栽培他们的灵命,教会在主日学教室紧张的情况下,仍是把三楼一间教室给让了出来,办了“福音班”,现在固定学习的人员有将近四十来位。他们同有一个心愿:在此我要好好学习圣经真道,将福音带回家乡。
也就在每次布道会举行之际,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在外面掂着脚尖、伸长脖子的却仍然看不见台上讲员的人们,弟兄姊妹再次的感叹:教堂太小了。与此同时,略显破旧的教堂被鉴定为危房,期待再一次的建造。
历史即将进入新的一页。教会的明天也必越发兴旺!
六、喜建堂后(2006年至今)
2005年8月,堂点议事会一致通过要建新堂,由朱启芳负责办理建堂手续审批。在周康进的共同努力下,仅仅过了十个月,建堂手续审批成功。
2006年5月4周,举行了主日崇拜后,旧教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于6月被拆。就在当月,施工队入驻原先的宅房,一番热烈的建筑场景就此展开。
与此同时,信徒暂迁往周爱德、叶寿光的厂房中聚会,主日学则搬到叶芹飞、周秀权、林长忠等弟兄家中,而老年团契及信徒查经移至周爱荣的家中。一切事工都在有秩的进行,虽有点不便,特别是给接待的弟兄家庭带来些许的麻烦,但大家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凭着欢喜等候的心,很快的渡过了两年时间。
2008年5月,一座长41米、宽17米、高为四层,造价为600多万的雄伟教堂已屹立在戌浦江北。在牧区同工的帮助策划下,分发请柬,于5月24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献堂感恩礼拜。当日,近万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将藤桥北街挤得水泄不通;众多的兄弟教会诗班前来,同将荣耀归神,好一派热闹情形。
有了新的教堂,事工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为了突出主日崇拜的神圣,也考虑初信者及慕道友的感受,聚会程序有了一些改动。而圣餐聚会为了照顾更多人讲卫生的心态,恢复了原先分杯的仪式。
其次,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并知道信徒的情形,教会的牧养事工多了小组关怀,推选了近40位的小组长,都甘心乐意地照看主的羊群。
还有,夫妻诗班的成立,使许多姊妹的丈夫走进了教堂,且登台献唱;而青年班的恢复,使许多迷失的青年重新归回到教会这一大家庭。在此,我们只有感谢!
在2008年的年末,教会进行了圣职选立的工作,林长忠、林慈恩成了教会的长老。同时,也进行了议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的议事会,教会的各项事工都顺利的进行了交接。接下来的日子,如何使聚会的人数坐满教堂,得救的数目能天天加增,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期盼都能同心合意、各尽其职,以圣经的原则,以祷告为动力,在圣灵的引导中建立基督的身体——主在藤桥的教会。
祈愿这殿后来的荣耀大过先前!!
以上简史内容由周恩助、吴恩福、周爱荣、姜加恩、林长忠、潘云恩、林慈恩、郑芝仁、姜美莲、杨林香等弟兄姊妹提供;黄晓远弟兄整理于2006年5月。同时参照了《温州基督教》(支华欣编著);《藤桥基督教由来》(周立成口述,李岳松整理,发表于《石鼓竹韵》P216-218);《姜家蒙恩史》(姜子文口述,姜加恩整理);《基督教云上教会简史》(周建整理)。2009年4月补充了后续事情。
若与你所了解的事实有出入或不详,敬请原谅。更愿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与记忆,使珍贵的史料更加完善,彼此共享,荣神益人。
[1] 2006年,在第四次筹建教堂时,与小青一起整理过教会历史。
[2] 周永从,藤桥北岸村,周立言、周立成教师的祖父,周爱荣弟兄的曾祖父(太公)。
[3] 吴显高,藤桥山根村,山根吴恩福弟兄的祖父。
[4] 易百友,藤桥大厂村,藤桥牧区第一个传道人,大厂易会道弟兄的曾祖父。
[5] 现今的梧田大堡底。
[6] 周岙底,仰义乡的一个村庄。过去的仰义乡在藤桥的辖区之内。
[7] 周崇光同工的父母。
[8] 被藤桥乡卫生院占为食堂时所建。
[9] 周琴妹(1911-2003),北岸周道香姊妹的母亲。
[10] 林香,南岸周思先生的妻子,林岩廷弟兄的姐姐。
[11] 建堂时,“省”字当头。耗资仅为2.8万元,奉献总额为3.6万元。当然奉献的物质与工夫不计。
[12] 2000年2月22日,在教堂后面购买了六间民房及一间民房地基,为准备再次建堂。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82a0b0102v0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