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教會教育的危機與契機——以樂清市白象教會為例子 作者:鄭樂國

教會教育的危機與契機——以乐清市白象教会为例
鄭樂國(leguo zheng)
引言
“宗教信仰之傳授、宗教生活之培養、宗教人才之訓練,無不需要教育、這種傳授宗教信仰,培養宗教生活及訓練宗教人才之教育,就是宗教教育。”[1]本文簡單介紹作者母會教案衝突所致的教會教育危機,其中影响到兒童和成人主日學的教育,小组團契課程教学。以下試從危機中尋求轉機,以全人教育理念帶來教學的更新,幷承擔教會教育的使命。[2]

第一節  教會的危機現狀分析與教育的關係

教會以信仰傳遞关于聖經的真理,教的衝突影响了教会的教育发展,教学不能平衡全人教育,不能全面設計并开展教會教育事工。[3]教會的危機也反应出教會對全人靈性、智性、德性、體性等方面的培育不足。

第一小節 智性危機與教育
本會教育通常采取填鴨式教育。教師將儲藏好的知識輸灌給學員,這種教學法的特點是單向性傳授知識,它的弊端在于致使學員的思維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對學員智性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第二小節 靈性危機與教育
信徒出現聖經盲(Biblical illiteracy)現象,對聖經的教理認識停留在膚淺層面。在世俗文化衝擊下,靈性質素難能提高,信徒生活世俗化,個人的信心依賴外在“借來”或“聽來”的, [4]或是“過期”的信仰知識,[5]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轉化與生活應用。造成教會群體的靈性停滯,信心根基建造的缺乏,對信仰沒有整全的把握,易受异端邪說的誘惑。[6]

第三小節 德性危機與教育
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信徒的價值觀轉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爲了發財致富,信徒丟失職業道德的操守,不擇手段的賺錢。傳統禮、義、廉、耻、忠、孝、仁的美德蕩然無存,信徒與世俗無別,丟失了傳統美德。信徒需要加强道德操守,對“借來”“聽來”的信仰觀念加以消化融合。教會忽略對信徒的道德培育導致德性滑落,停留在柯柏(Lawrence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階段中的准常規層次。[7]
教會若陷入衝突危機,難以建立成熟的教育機制,直接影響信徒的全人成長。

第二節  全人教育危機的因素及其現狀

教會的衝突與教育的危機有關,教育危機牽涉到多個層面,廣義上看有內在與外在兩大原因。

第一小節 內在因素
第一點  教會體制不健全
近年,機制和人事存在衝突現象,陷入混亂的行政冲突狀況。[8]教育事工缺乏專人主管,缺乏明確的教學計畫目標,現有的教學活動只是延續過去的教育工作,沒有新的实质性事工進展。謝禧明說:“教會不能增長;推行事工缺乏有效性,除了靈性因素之外,缺乏行政管理的能力是最大的癥結。”[9]

第二點  教師綜合質素不够
從事教育者三十名餘名,受神學或專業訓練者為數不多,對傳統信仰、[10]教育原理缺乏認識。教師基本以傳授法進行教學活動,[11]基本精神在于將價值觀、知識和信念輸灌給學生。雖然,聖經中也存在傳授法的例子,但其教學遠超過單一的輸灌或行爲强制塑造,聖經也注重意義感、生命力的培育。[12]
教師是多是業餘者,在教學方面投注時間少,缺乏責任感,這不是良師的質素。盧生士(Barak Rosenshine)和弗斯(Norma Furst,1971)總結出教師的一部分質素,優先次序是清晰、熱情、彈性、以教育爲己任。[13]

第二小節 外在因素
世俗文化接踵而來,令教會防不勝防。娛樂、新潮生活方式吸引年輕人的心靈,信仰興趣逐漸淡化,價值觀取向發生變化,導致人員流失,這是令人擔憂的事。
會友老齡化嚴重,白象堂尤爲顯著。[14]教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多數傳道年齡在六十以上,存在個別高齡傳道排斥年輕傳道現象。平日聚會信徒也以高齡者居多。這局面若不加扭轉,危機將進步加劇。
本會面臨內憂外患現象。教會缺乏長期委身于教育事工的人,現存的教學機制只能勉强維持现状。

第三節  教會教育的契機與教學更新策略

本會須尋求教育突破和更新的契機。爲各年齡段信徒提供多層面幫助,在全人培育方面提供全人化,多元化教學模式,裝備教育工作者等策略。[15]

第一小節 設立教育主管
教會務必平息衝突,推選成立教育小組,由專人主管教育,全面推進教育改革,這是扭轉教育危機的關鍵。羅伯特·戴爾說:“教會可以利用有效的行政組織與管理,幫助教會在人力及資源的運用得更好。”[16]

第二小節 儲備師資
教會當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培育專才,建立龐大的師資團隊。輸送人才接受深造,使之成爲具優質教育工作者的質素,符合對全人的教育的條件。
第三小節 教學更新契機
第一點  全人塑造
    兒童的德性、智性、靈性等發展有賴於智育的發展。感性的培育關係到人格發展,理性的教育有助于自我觀念的建立。[17]這些方面的培育不是透過傳授信仰的規條或道德,乃是全人的教学塑造,讓信仰或成为他們的良知成爲他們人生價值的重要部分[18]

第一小點 “浪漫派”教學法
兒童受外在世界的影響,感知道德外在世界會直接塑造他們的內心。施教者可誘導孩童的道德與信仰的發展階段,擴大其成長空間,誘導過程極為重要。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提出浪漫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19]以感性與感知經驗爲主的概念。福祿貝爾堅持神給予的人性是良善、神聖、上進的。無拘束的遊戲和自然活動是最好的教學法,老師採用非強迫性及非幹預性的教學法。[20]此法等同于任其“自由”“自主”“自我實現”的發展信念。[21]

第二小點 兒童遊戲與全人成長
研究顯示,遊戲和活動有助於孩童全人的發展,孩提的天性喜歡遊戲,若讓孩童在遊戲中學習,可培育他們全人的發展。
    遊戲與探索有關,遊戲可幫助兒童發展及強化探索精神。根據皮亞傑的發展理論,[22]教師可以不同的遊戲形態進行,[23]遊戲可促進兒童的智性、智商發展,[24]遊戲與活動也有益於德性、群性、體性的全人發展。

第二點  教學多元化
    採取非單一性教導,[25]在不同場合實施教學,譬如:禮拜講道、聖禮儀式、主日學、團契查經等。教學者需將反思與行動相結合,[26]將理論認知的學習及經驗實踐的學習元素結合在每一項活動中。[27]將敬拜、教導、團契、服侍、見證整全性結合在一起,使全人均衡的得以培育。[28]

第三點  裝備教育工作者
按照信徒皆祭司的原理,教育任務不是幾位教牧的專利。宗教改革避開“高制度化與教階制”,重尋人人皆祭司職分的自我觀。提倡裝備信徒履行祭司的教育責任。[29]
期待以上數點建議帶來新的契機,[30]化解全人在智性、靈性、德性的危機,促使全人教育得以提升、全善,使全人得以培育。

第四節  契機帶來教會教育使命的重整

教會崇高的使命是引導萬人成為主的門徒。[31]舊約的文士、先知、祭司擔負教導的工作,新約中,有教師、師傅等教育的例子。[32]基于聖經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明文吩咐教導門徒的重要性,教會也當不遺餘力的關注教育使命。
教會教育是一项長期的事工,须在恩典裏進行全人終身的生命培育。白朗寧(Browning,1989)指出:教會當依據各生涯階段的發展需求,提供全面的信仰教育;將洗禮、聖餐、要理問答、門徒侍奉等實踐,納入教育體系。[33]
教育涵蓋全年齡段的群體,不單指學校教育,也包括與教育相關的人、事、物,以不同環境,不同的方式學習。[34]教會不應在教導的職分上缺失,需要重拾失落的教育使命。[35]加強教會的功能結構和權責,改善教育的能力,信徒群體也須承擔起嚴謹的教育責任,否則,教會將無法滿足各年齡段的會眾需要。[36]教會應比普通教育的機構運用更多樣的教育型態和方式,以發揮培養正確信仰的教育使命。[37]
                       
結論

基于對本會教育危機的簡析,教會當意識到教育問題的所在。實質性結束因政教問題所致的衝突,利用本區域現有資源和條件,確立新的教育人事機制,设定新的教學計劃目標,采纳如何達成全人教育的教学過程,提升教會的教育職能。在危機的夾縫中尋求新的契機,幫助信徒的全人生命得以培育。
(本文初稿寫于2007年)


[1] 蕭克諧,《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第五版(香港:道聲出版社,2002年),3
[2] 本教會位於中國浙南沿海地區,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屬原基督教中華內地會,全名:“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基督教會”。現有會友二千余人,開展各項教會教育事工,但面臨政教关系冲突,以及人事冲突的危機,由于事态复杂严重,在此不再详述。本文的重點討論放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的信徒,但不是說教育面僅僅如此範圍而已。
[3] 勞倫·李察,《教會教育事工》,魏玉琴譯(臺北:中國主日學出版社,1996年),62
[4] 韋斯荷夫(John Westerhoff III)的Faith Development and Christian EducationNS/CHP,1991)此書提及信仰的發展層次,這裏特指信徒的信仰只在初步階
段,依靠他人所提供的有限資源,不能將信仰落實至個人。轉引自,林何述群,《反思及對談式的學習》,(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4年),17
[5] 指信徒的靈性處於停滯狀態,對信仰的理解或靈性都還在以前的狀態,依賴從他處聽來的,而不會自我尋求提升信仰的內涵。
[6] 國內曾出現“東方閃電”的异端,教導“女基督”、“國度來臨”等教條信仰不堅固信徒易受困惑。本地區危害不大,但受附近地區的教會的神秘主義傾向者的影響頗深,具體表現在說預言”“預告事物、事件的發生等,據瞭解,信徒前往求問的爲數不少。
[7] 柯柏的理論分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兩個階段,准常規階段以避免懲罰和
順服權威爲中心,人爲了順服規範是爲了避免懲罰。可參考葉敬德,《山道期刊》卷一第一期《柯柏的道德發展理論-一個基督徒的回應》一文。
[8] 教會出現權利爭奪現象,少數擾亂教會者企圖以暴力驅趕教會聖職人員。教會一直處於不安狀態,教育的事工受到影響。
[9] 徐光川,《全盤基督徒教育策略》(臺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117
[10] 指的是對教會的傳統以及前人遺留下來的信仰、崇拜禮儀、教規、宗派特色、歷史傳統、信經、聖禮等缺乏瞭解。
[11] 傳授派的教學目標知識將知識、技能有效的傳遞下去,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參考韋賀特,《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第二版,(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3年),76
[12] 韋賀特,78
[13] 韋賀特,130136
[14] 白象基督教會設有三個堂會,在行政上有兩個堂會還未完全分開,故有一堂(習稱:‘老堂’即白象堂)和白象二堂(大港堂)的稱呼,而“塘下堂”(白象教會第三堂會)已經獨立。
[15] 林何述群,1819
[16] Robert D.Dale,Managing Christian InstitutionIn Church Adminstration Handbook,p.11.轉引自,徐光川,117
[17]徐光川,64
[18]徐光川,64
[19] 盧梭在他所寫的《愛彌爾》一書中,構想其浪漫的教育理念,提倡讓小
孩在寬容的環境中成長,認為教育主要是誘導他們內在的潛能和知識。可參韋賀特,67
[20] Kenneth O.Gangel,and Warren Benson,Christian Education:I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Chicago:Moody Press,1983),pp.210-215.轉引自,林何述群,66
[21] 浪漫派教學法其對人性有過於樂觀的看法,事實上,若完全給予孩童自由
的發展,而不加正面引導或規勸,可能有一天會有暴力、野蠻等不良行爲。有關這方面的調查可參韋賀特,70
[22] 皮亞傑額理論認為:02歲屬感知運思期;27歲前操作期或直覺思想
期;711歲屬具體操作期;12歲以上屬抽象邏輯運作期。吳梓明,<從西方教育及心理學理論看品格塑造與培育>。《山道期刊》第一期(1998),4566
[23] 關于游戲如何進行可參林何述群,注1671
[24] 一些研究顯示,社群游戲、假裝游戲、角色扮演游戲和建構游戲有提高兒童的智慧。可參林何述群,注1771
[25] 單一的教學,指的是單向性的講故事、說教、或只在一個場景授課等。
[26] 林明珠,<基督徒信仰形成之教育理念探討>,《臺灣神學論刊》第19期(1997),69
[27] 林何述群,2137
[28] 蕭克諧,179180
[29] 關于“人人皆祭司”的課題可參考林何述群,160168
[30] 全人教育的方法很多,這裏僅列舉幾個而已,教育的重點落在智性、靈性、德性等全人的培育。
[31] 引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書281820
[32] 新約聖經,林前1228;弗411;提後111等處提及與教育相關的經文。
[33] 林明珠,68
[34] 何瑞斯,《更新與塑造》,林明珠譯(台南:人光,1996),3739
[35] Charles R.FosterEdutating Congregations:the Future of Christian Education (Abingdon Press,1994),p.31.轉引自,林明珠,45
[36] 林明珠,45
[37] 林明珠,3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