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婚礼
刘廷芳1911年赴美后不久,就与正在乔治亚州留学的江苏籍同学吴卓生订交。她是上海一珠宝商之女,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吴卓生虽大刘廷芳三岁,但他们却是一见钟情。刘廷芳在1927年重游故地时,写下一首诗〈重游美南卓支亚省寄内子卓生〉,诗前介绍:“此十六年前留学地,与内子相识订交订约处也 一九二七,冬”[1]。全诗内文为:
虽然落日西山,
黄昏不远了,
篇幅不多,
小小的卷册将完。
但无边浪漫里,
几许欢娱,
这当年故事,
能嫌太熟么?[2]
在该短诗中,刘廷芳用“虽然……”与“但……”将诗分为两部分。“虽然……”似乎是对其现状的描述,可能是表达自己年届中年的成熟。又因为他当时是因病告假赴美,所以觉得自己的人生已“落日西山,黄昏不远”,甚至觉得自己的“篇幅不多,小小的卷册将完”。“但……”则是回忆当年初遇爱情的那份悸动。故地重游,当年与爱人相识、订交、订约的一幕幕,使他沉浸在“无边的浪漫里”,足以使他重温当年的“欢娱”。“这当年故事,能嫌太熟么?”则是表达诗人完全沉醉在这种回忆之中。
他们于1915年结成连理。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提到“照美国人的做法——象他自己所讲的——与一位同学在美国成了家。”[3]
吴卓生是当时少有的女留学生。她曾赴日留学,毕业于广岛师范学校,回国后任教于苏州的戴文森(Davidson Memorial School)纪念学校。后来又负笈美国,在乔治亚州的La Grange学院就读,得到音乐文凭以及亚特兰大(Atlanta)幼教师范学校教育文凭;之后又于纽约大学攻读音乐教育,随后于1915年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Columbia Teachers’ College)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回国任教苏州师范学院幼教教育院长三年,然后再次赴美研究教育。他们夫妇于1920年回国,共同入燕京大学任教。吴卓生在燕大教育系任教,主授幼儿教育(1920-1922),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女部院长并教授教育课程(1921-1928),1929年担任江苏第一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吴卓生是当时非常活跃的中国妇女之一,1923-1925年是《新教育》的编辑;和刘廷芳同是《明日之教育》的发起人之一,又是副主编;1934-1935年担任全国儿童教育会的副总干事;1934年是北京姊妹会的主席。[4]
吴卓生与宋氏三姊妹是美国留学时的同学,有着较深的友谊。刘廷芳在孙中山去世(1925年3月12日)凭借妻子的这层关系而受宋庆龄之邀,为孙中山举行追思礼拜。刘廷芳夫妇在《生命月刊》同时发表短诗。
〈輓孙中山先生〉
(一) 刘廷芳
少年何烈受灵,领此邦决心出埃及。
今日尼颇遗嘱,愿吾民努力进迦南。
(二) 刘吴卓生
族,权,生,先知先觉,旷野奔波四十载。
信,爱,望,立己立人,环球歌颂亿万家。[5]
吴卓生于1966年1月18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临终遗言是耶稣被钉十字架上的话:“成了”。[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