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1054)北宋仁宗皇祐年间
温州所产蠲纸因质地洁美,洁白坚滑,质量居东南第一,列为朝廷贡品。在唐代,凡是造此纸的纸户,政府蠲免其本身力役,故称蠲纸。
永嘉学派先行者王开祖(儒志)讲学于华盖山(又称东山)麓,从学者达数百人。后人于此设东山书院,为永嘉县最早一座书院,旧址在今双忠祠左。
王开祖(约1035-1068),字景山,永嘉城区人,皇祐五年(1053)中三甲进士,翌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丽水县主簿,后辞官回里。至和年间(1054-1056)于永嘉县城东山(今华盖山)讲学授徒,从学者数百,世称东山书院,人称儒志先生。与王安石、陈襄均有交游,两人文集中分别有《答王景山书》、《答王景山启》。在永嘉讲学期间,正是“宋学”方兴之时。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说:“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是时(指王开祖讲学之时),伊洛(程颢、程颐的洛学)未出,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古灵(陈襄)诸公甫起,而先生(王开祖)之言,实遥与相应”。其学说早于洛学,其学在于修己治人,无所谓理、气、心、性的微妙之说。王开祖平生重视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儒志编》110多条问答中,谈史事的有20多条,几占全书的五分之一。而且见解高超,迥异流俗。认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强调人之行为善恶,为后天修养结果。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践。“举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的思想,给北宋以后永嘉学者以很大影响。陈谦在《儒志先生学业传》中尊为永嘉学术的开山祖。王开祖和林石、丁昌期等三人,史称“温州皇祐三先生”。后朝廷以贤良方正内召,未赴而卒,终年32岁。著作有《儒志编》,传。
林石(1004-1101),字介夫,居瑞安塘岙(今塘下镇大南山塘岙底)。初习进士声律之学,不久便专心研究经书,从事道德修养。少从仙居管师常游,管是侯官陈襄学生,以研究《春秋》著名。当时学界大行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作出新的解说,因作变法理论根据。科举考试以经义论策必须用《新义》的说法),讥《春秋》为“断烂朝报”。师常反对新学,林石继其余绪,以《春秋》教授生徒,绝意仕进。括苍龚原以深研《易经》而闻名当世,及见林石,才悔研究《春秋》之晚。永嘉学者受林石影响,也都注意性命道德而不专趋“新”学。石天性至孝,父林定死后,筑庐塘岙墓旁,隐居养母,课徒讲学。他评论古今人物,必“先行实而后文艺”,强调“本之不立,末于何有?”北宋元符(1098-1100)间,母亡故,年119岁,石年逾90岁,居丧守孝,一遵礼节。他与永嘉王开祖、丁昌期共同在温州从事学术活动,对后来的永嘉学派有较大影响,有“皇祐三先生”之誉。创塘岙书塾,从事学术研究,以《春秋》教授乡里,为“世宗师”,世称塘岙先生,对永嘉学者周行己、许景衡等人颇有影响,周行己推崇他与程颐、吕大临等同为能传古道的学者。陈傅良称他“以明经笃行著称于世”。今莘塍镇北筼筜山巅有一巨石屹立,数石环拱,后人因林曾在此讲学,称之为“君子石”。周行己说:河南程颐,关中吕大临、括苍龚原,“与吾乡介夫,皆传古道,名世宗师”。许景衡也赞成其评价,称林石是“非诗书勿谈,非孔孟勿为者”。著有《塘岙文集》和《三游集》,久佚,今存诗2首。
丁昌期,字逢辰,永嘉人,学者称经行先生。永嘉学术始于王开祖,继之者为林石,而丁氏参与其间,为皇祐三先生之一。北宋元祐三年(1088),举明经行修科而不获用,遂归隐州城东郊,在枫林创设醉经堂书院聚徒讲学。刘安节曾向他学习。生有三子,季子志夫,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官宁海县尉、权都水监丞、国子监丞,有贤名。丁昌期卒后,林石为作墓志铭。
(1050)北宋仁宗皇祐二年
十月,建岩头芙蓉后山岩上、岩下两寺。
(1051)北宋仁宗皇祐三年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以都外郎知州事。莅政忧勤,视民如子。有五事劝民:“其一曰孝于父母,和于兄弟,亲戚乡党称善,则家道兴矣。其二曰教诲子弟,勤修儒业,司礼仪,则可以得禄而荣亲族矣。其三曰谨慎不做斗讼之事,则免刑戮。其四曰乡民勤农业,市民勤生业,不嗜博饮游情,则衣食足。其五曰宜节俭,务收藏,虽遭水旱则无饥寒。右五事,乃立身之要道,保家之急务,百姓宜各传写,置诸目前。读而思,思而行,则日有益。”民咸化之。建思远楼于会昌湖上,民称为刘公楼。
(1056)北宋仁宗嘉祐元年
沈绅任温州太守。沈绅,会稽(今绍兴)人,官至屯田员外郎,写有《白石山记》,记叙中雁景物及开发初史。
(1058)北宋仁宗嘉祐三年
五月,温州大火,烧毁房屋14000间,死50人。
(1065)北宋英宗治平二年
焦千之(字伯强,颖州焦陂人,一作丹徒人)为乐清县令。任内严毅方正,莅事精明,吏不敢犯。同时注重水利,兴修石马与白沙东山二座陡门。
是年,乐清蓝田(今属玉环)林良旻以明经殿试中榜眼。
(1066)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在平阳县城坡南汇头建东岳观,熙宁元年(1068)赐额“圣寿”,绍兴年间(1131-1162)改名广福宫,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并易今名。为木石结构,三进五间,一进为东岳殿,二进为大罗宝殿,三进为斗姥阁,主殿东岳殿,面阔五间,内供东岳大帝木雕坐像,额悬“爵与天齐”四字巨匾。大罗宝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飞檐斗拱,蔚为壮观,内奉玉皇大帝。斗姥阁重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平面布局错落有致,均衡对称,外观宏伟,风格质朴,为本县规模最大古道观。1987年重建大罗宝殿。匾额由中国著名道教学者王明题写。
乐清县令焦千之设县学于望来桥东孔庙中,并撰写《初建学记》,为乐清县学之始。建成后,经常到校与学生谈道义,诵经籍。崇宁三年(1104),迁望来桥西。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布将其再迁至卧龙坊(又作隆儒坊,今县府宿舍址),并建讲堂斋馆。嗣后,续有兴修拓建。
(1067)北宋英宗治平四年
是年,崇安寺火,久而复完。
(1068-1071)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至四年
神宗又诏赐圣寿禅寺“昭德积庆禅院”匾额。
在瑞安隆山乡周湖村万松山麓建观音寺石塔,原名千佛塔,仿木构楼阁式,实心,为叶腊石岩砌造,平面呈六边形。原高7层,后顶层坍落,现存6层,高7.83尺。塔身各层宽度相等,一反宋塔常态。各层各面均分成3间;其倚柱、槏柱、额坊、斗拱雕刻精致逼真。还刻有壶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6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共存大小佛像472尊,全是趺跏坐式。坐佛的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现存68条,计2500余字。
(1068-1077)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温州开始增设水军,号“清务”。此前,永嘉县城驻有禁军宣毅指挥一和厢军崇节指挥一,隶属两浙路。至南宋,先后驻有威果、雄节、武卫、威捷等禁军和崇节、壮战、牢城、省铺、船场、山场所军、本城剩员等厢军。同时,浙江东路专为海防增设寨兵,由备倭守备统领。温州地当瓯越之冲,负山海之隘,历来为兵家所重。
(1068-1094)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祐年间
在瑞安岑岐创建宝坛讲寺,民国初重修,旁有名胜古迹翠阴洞,现发现历史名人摩崖题刻24条,篆、隶、行、草与正书兼备。
(1069)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七月,宋在两浙首行均输法。
(1071)北宋神宗熙宁四年
在瑞安仙降镇垟坑村悟空寺东侧小阜上建垟坑石塔。建筑风格与市区观音寺石塔同,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用叶腊石岩砌造,平面呈6边形,原高7层,现存6层,损坏严重,塔身有浮雕佛像数百尊,题记8条。
(1072)北宋神宗熙宁五年
瑞安置天富南监盐场,煮盐处称盐亭,盐民为亭户,贩盐者领证经商。茶、酒、食米、衣服等商业渐兴,坐商行贾兼存。
(1072-1074)北宋神宗熙宁五年至七年
乐清九牛山石塔被雷击毁,邑令葛逢在乐成镇东皋山山顶重建东塔院砖塔,塔高16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
(1074)北宋神宗熙宁七年
四月,大科学家沈括考察乐清雁荡山,发现其流水侵蚀的地貌构造原理(《梦溪笔谈》卷二四),并在龙鼻洞、碧霄洞留下“沈括”题名石刻。龙鼻洞位于插龙峰下,洞口高百余米,洞深40余米。洞内岩石呈黄紫色,日光映射,斑斓熠耀;洞顶两壁相合处有龙鳞般石纹一缕,青绀润泽,曲折数十米,自顶灌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仅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徐霞客称为“幛石第一奇”。洞内有自唐宋以来纪年摩崖石刻85处,中以唐贞元十年(794)武康县尉包举题名为最早。明刻中以杨宗业诗刻最为闻名。另有碑刻11方,其中“天开图画”四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众多石刻,正、草、隶、篆、行等书体具备,体势风格迥别,是研究雁荡山历史重要实物资料。
沈括还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海滩涂地之堤堰,以利围垦耕种。同月,从沈括奏,分两浙为东、西两路。温州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驻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奉命视察两浙农田水利和新法执行情况,特地到雁荡山考察地质地貌,著有《梦溪笔谈》,其中《雁荡山》一文,称赞雁荡山是“天下奇秀”,记载雁山开发历史,并科学分析山体形成系水凿作用,认为雁荡诸峰是古代火山喷发后经风化而形成,提出“山顶夷平面”科学论断,是现存较早的综述雁荡山的重要文献。《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学巨著,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创制十二气历,比现行公历在某些方面还要合理,他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余年。
(1075)北宋神宗熙宁八年
周邠任乐清县令,有惠政,百姓以周长官称之。周邠,字开祖,钱塘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与苏东坡有诗词酬唱往来。周邠以《雁山图》寄赠苏轼,苏答诗有“已觉温台落掌中”之句。周邠性好游,在乐清留有《净名寺》、《水帘谷》、《灵岩寺》等诗。
是年,周邠来游白石山,有“赏遍它山至此山,始知仙境异人寰”和“温润却疑山有玉,清虚须信地无尘”等诗句,并为“屑玉泉”取名。其间有静慧寺僧宝才开道东漈,于梅雨潭右作飞蹬渡潭,宋末有尼僧开发水帘洞居之。从此,山之奇胜,—一显露。
(1077)北宋神宗熙宁十年
温州商税高达25391贯6文,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之七倍。
七月,温州台风暴雨,毁民宅无数,城楼官舍亦被漂走。
(107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于横阳蒲门戍设寨。
(1078-1086)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废都、保,复乡、里。永嘉县为13乡,瑞安县为12乡,乐清县为5乡,平阳县为10乡。商业较发达的县增置镇的建制。瑞安县置瑞安(城关)、永安2镇,乐清置柳市、新市(今虹桥)2镇,平阳置前仓(今钱仓)、杷槽(今舥艚)、泥山(今宜山)3镇。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现考诸文献,永嘉县仅知建牙、集善、德政、吹台、孝义、贤宰、仙桂、清通、仙居9乡,里名仅悉集云、鹏飞2个。
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煇等九人先后入京师(汴京)太学读书,前六人又赴洛阳师事程颢、程颐,将洛学、关学传入温州,在温州传播中原文化,后人称为永嘉元丰九先生。又称周行己等4人为瑞安元丰四先生。另外,还有鲍若雨、潘旻、陈经邦、陈经正等七人也在京师游学。
瑞安县令朱素重修瑞安韩田石冈陡门,以石代木,为浙南陡门建筑工艺首创。陡门成,受益农田两千余顷。
(1079)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赵玑(字景仁)以大理评事通判温州,构筑戏彩堂,迎其父赵抃来温侍养。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人,景祐进士,曾官殿中侍御史,刚直敢言,不避权贵,时称铁面御史,后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为政宽简。神宗时擢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被罢职。卒谥“清献”。著有《赵清献集》。抃在温州遍游各处名胜,逾月乃归。
是年,永嘉薛强立(字成翁)登进士第,授吴县主簿,历官中都、宜黄二县县令,江宁府观察推官。为人外和内刚,守法不阿其上,人称“石莲长官”,屡平冤狱,远近敬若神明。有四子,薛嘉言、薛弼、薛徽言,皆登进士第,仲子薛昌言,婺州通判。
(1084)北宋神宗元丰七年
在永嘉清水埠镇罗浮东村南端龟蛇二山之颠重建罗浮双塔,隔瓯江和江心双塔相望。西晋元康五年(295)曾在此立浮屠,现塔为明代所建。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平面呈六角形,砖构楼阁式。
(1085)北宋神宗元丰八年
宋代人口增长较快,据《元丰九域志》载,是时温州四县有121916户,其中主户由宋初的16082增至80489,客户由宋初的24685增至41427。户口总数比宋初增长约三倍(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
(1086-1094)北宋哲宗元祐年间
瑞安谢佃(一名天申,字用休,家居潘岱谢岙,为谢灵运后裔)以贤良方正科被推荐知阁门事(掌礼仪之官),很受程门嫡传弟子所器重。谢佃曾与潘旻同向程颐问学,又入蓝田吕大临之门,其论学问答见《程氏全书》及朱熹撰的《伊洛渊源录》。
在瑞安莘塍汀田镇岑岐山麓建宝坛寺,现存建筑为僧谛闲于1915年拓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4进。观音阁后面建有谛闲大师纪念塔,由陈诚题词。旁有翠阴洞,洞内有历代名人篆、隶、行、草与正楷摩岩石刻20多条。
在平阳县城南凤凰山麓(现平阳一中校园内)建学宫。学宫又名孔子庙,明清两代都有重修。现存有泮池、泮桥、龙凤柱头、“腾蛟”、“起凤”牌门和《重浚七弦溪记》等数块碑石。
(1087)北宋哲宗元祐二年
万规(字仁甫,号东平)在家乡乐清虹桥赤水港(今天成乡万桥村)捐资建桥,人感其德,以其姓取名“万桥”,全长57.82米,横跨于赤水港之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明宣德八年(1433)曾重建,历时九年,修成5跨5窦石拱桥,比宋时更加坚固壮观,迄今仍保存完好。万规,熙宁初试礼部不中,便谢举子业,优游乡里,闭户著书,以布衣终其一生。在村设书塾,教授乡里,是一位“退而修于野”之士。邑令周邠三次登门相访,要求万规出任县学主讲,均婉言谢绝;知州石牧之召他出山,终不肯出。著有《东平先生文集》13卷。其居所近处海滨,有赤水港,江阔水深,奔流湍急,渡江者往往溺死。万规目睹险状,决心造桥以便行旅,于是变卖家产,动员人力,历时七年,数经挫折,费钱三百万,直至元祐八年(1093)完成。万规自撰《万桥记》,除记述建桥艰难经过外,还总结经验说:“造事之初以丰财为难,财可为也而患无其志。”
(1088)北宋哲宗元祐三年
永嘉县令吴群在县治华盖山西麓(今县学前)创建永嘉县学。后数遭飓风毁坏,历经元延祐,明宣德、成化、弘治、正德、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10余次重建、扩建、复修,成为浙南规模最大学宫。宋制,知县兼管学事而县学无专官。
是年,大若岩陶公洞建文昌阁,黄道陵居此修炼。
是年,在玉环楚门筠岗建济理寺,原名济嫠寺。寺前山巅有石艇岩,似远处飞来停泊,为港北胜境之一。寺旁有溪,常年不涸,时兴云雾,称吐雾潭。寺附近还有老僧岩、蟠云壁、仙人迹、留云洞、万松径、马螺鬣冈、独叶包桃等胜景。
(1090)北宋哲宗元祐五年
设官办造船场于温州郭公山麓,置官兵252人,雇有大量工匠,岁造船以600艘为额,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同时在蒲门寨设官营造船场。
(1091)北宋哲宗元祐六年
周行己登进士第。周行己(1067-1124),字恭叔,号浮沚,世称浮沚先生。祖籍瑞安湖岭周家湾,后迁瑞安城内正议巷。14-15岁时,随父周泳(北宋皇祐五年进士,官至正议大夫)宦游开封、洛阳等地。17岁补太学诸生,学习王安石新学,以文章德行著称。元祐二年(1087)改习古文,曾向太学博士吕大临问学。不久,离开太学赴洛阳跟程颐学,“块坐一室,未尝窥牖”。中进士后仍设法在洛阳附近粮库做小官,以便继续跟程颐读书,记录有《程伊川(颐)语录》1卷,即《程氏遗书》卷17《伊川先生语三》。中进士后,京师贵人争欲以女妻之,他以姨母家贫有盲女,母亲尝有意属娶为由,辞婚归娶盲女。绍圣四年(1097)任河南原武县知县。崇宁三年(1104)任太学博士,因母年老上书“愿分教乡里,以便奉养父母”,诏授温州府学教授,第一次在家乡讲学,传授程氏之学。大观三年(1109)调齐州教授,被御史劾为“师事程颐,卑污苟贱,无所不为”,视为“旧党”,遭罢官回归,回永嘉后在谢池坊定居,在松台山附近创建浮沚书院,招收生徒,讲习洛学和关学。政和七年(1ll7)曾一度代理乐清知县。宣和元年(1119)赴京师(开封)任秘书省正字、正议大夫,宣和二年(1120)又因结交温州道士林灵素被贬。原拟回乡,时方腊在浙起义,归途被阻,遂应太学同学、郓州知州王靓请,赴山东郓州任司录之职。宣和六年(1124)在开封贫病交迫,曾得同乡许景衡接济,不久病死。死在何时何地,有待考悉。丧归葬于今湖岭镇闲心寺旁。生平著述颇丰,有《浮沚文集》16卷、《后集》3卷及《易讲义》、《礼记讲义》等,尚存《浮沚集》10卷传世(见敬乡楼丛书)。
行己为温州太学元丰九先生之一,是将洛学(程颐、程颢学术思想)、关学(张戴学术思想)传播到永嘉第一人,对永嘉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到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温州文化学术大放异彩,人才辈出,“温之多士为东南最”,出现永嘉事功学派薛季宣、叶适等思想家和永嘉四灵诗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人才,《宋史》中有传者达30余人。正如《宋元学案》所说:“行己以躬行之学,得郑伯熊为之弟子,其后叶适继兴,经术文章,质有其文,徒甚盛。”
沈躬行,字彬老,先世于唐末因避乱从吴兴迁居瑞安。躬行少即勤奋学习,曾从同邑林石、括苍龚原学。弱冠入太学,同许景衡、谢佃等同郡诸儒不远数千里从洛阳程颐、蓝田吕大临学。当时同辈竞攻时文,躬行独研古学,故试礼部不中。父死,即弃科举业,以古礼葬父。为学以《大学》、《中庸》为本,笃信力行,以圣贤为依归。平时和颜悦色,似不能言,辩论大是大非,则严毅不稍屈服。北宋石经,历经二十年,于嘉祐六年(1061)才刻成。王安石当政时,其中《春秋》经被禁阅,躬行设法手摹,归藏于家,学者称他为石经先生。沈躬行创洛学兼传关学,对乡里文化颇有贡献,不幸早死,不及禄。
张煇(1077-1132),亦作张晖,字子充,永嘉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上舍擢第,授泰兴主簿,转洪州教授。部使荐于朝,官国子学录。天资颖悟,学问广博,自六经史传诸子百家,皆通习而辨析之。著有《草堂语录》,学者称草堂先生。
赵霄(1062-1129),字彦昭,先世于五代时自会稽迁瑞安,居秀岘里。为人博学,喜论天下大事,少时已崭露头角,10岁作《猛虎行》,受乡人赞赏。父早死,稍长后到京师入太学,为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与许景衡都师事程颐,受洛学熏陶。曾作《兄弟训》,博引古人以为劝戒,朱熹读后,认为“论学大佳”。崇宁三年(1104)中进士,历任长葛县主簿、济州教授,导学者以笃学力行,不专务科举,士有成才,名闻京师,时称赵颜子。召为太学正,兼摄司业,病卒于官。
蒋元中,永嘉人,生卒年不详,后梁校书郎蒋湛之后,好学多闻,见识超群。在太学时,曾作《经不可使易知论》,同舍盛传诵之,至刻之石。绍兴二十五年(1155),温州知州张九成下车伊始,即口诵此论,其学术思想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潘旻,字子文,自幼志向高远,博览群书,下笔滔滔不绝。曾同谢佃、鲍若雨同到洛阳受学程颐,归后学问由博返约。见北宋末年政事混浊,遂隐居不仕,卒于家。
(1092)北宋哲宗元祐七年
在江心开凿一井,后有明代书画家文征明书刻“海眼”二字。
十一月初九,乐清雁荡能仁寺铸成一口大铁镬,镬高1.38米,直径2.4米,周长7.5米,镬唇宽0.2米,可站人,重2.7万斤。相传当时能仁寺有僧三百,用大镬制食,可“日食千人”。现能仁寺山门已毁,惟留大殿及后殿楼房。寺左侧有燕尾瀑,触石分流,形如燕尾。
平阳陈彦才之父率族人献凤凰山下50亩地作为县学地基,平阳县令沈悚经过考察,决定在这里建设学宫,“迁学树匾”。绍兴年间(1131-1162),县学南迁到离县城10多里路的安洋,后因道远,仍迁回元祐故址(今平阳一中校址)。以后几经沧桑,几度废兴,学宫所在地始终未变。
(1093)北宋哲宗元祐八年
是年(一说1090年),在龙湾瑶溪皇岙国安寺旁建石塔一座,有大小浮雕佛像千余尊,俗称千佛塔。塔系青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呈六边形,9层实心。塔残高17余米,顶早毁,台基雕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枭刻仰覆莲,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塔身每层面为青石板,上均浮雕多尊佛像,分二排跏趺坐于壶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慢,斗拱粗壮,拱瓣清晰。
(1094)北宋哲宗元祐九年、绍圣元年
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许景衡登进士第。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瑞安人,因住横塘地方,人称横塘先生。宣和六年(1124)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为官清正,与好佞斗争始终不挠。方腊起义被镇压后,疏奏“江浙郡县残破,户版半耗”,而茶盐赋税仍如旧额,“东南赤子,何以堪命?”朝廷准予两浙东路暂行减免。当时王黼、蔡京、童贯把持朝政,误国害民,景衡多次上书,陈议遴选忠良,以补尚书省、枢密院副长官之缺;力言童贯不可任北伐统帅。燕云战役后,朝廷财用不继,诛求益急,他痛言“财匮乏在节用,民困弊在恤民”,要求罢去花石纲运、和买和籴、官吏猥多、军额冗滥诸弊政,因而被王黼排挤驱逐。钦宗时以左正言召还,升中书舍人,不久又被罢官回乡。建炎元年(1127)高宗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第八日,召为御史中丞,立即冒战乱赴任,参与军国大计。当时朝议多依附奸相黄潜善、汪伯彦,罗织东京留守宗泽罪名,欲罢其兵权。景衡毅然上书言:宗泽赤心为国,政事卓识过人。今欲罢宗泽,但不知大臣中有谁比宗泽更有威望和能力?高宗览奏大悟,遂罢此议。不久,升尚书右丞。次年五月,因斥责黄、汪奸邪误国,被黄、汪借迁都事加以中伤,罢黜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遂忧愤成疾,赴任路上伤暑,舟至京口(镇江)而卒,年57岁。后高宗思之说:“朕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唯许景衡耳!”谥“忠简”。诏赐其家温州官舍一区。墓在今丽岙镇杨宅村白门山。北宋元丰间,景衡为首个到洛阳向程颐学习的浙东学者,在元丰太学九先生中最后去世,名望德行又最显赫。后来的永嘉学者多为其后辈或曾受业其门,学术思想对永嘉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孙诒让说:“靖康、建炎之际,永嘉之学几坠而复振,于忠简诚有赖哉!”著有《横塘集》37卷,现存20卷,其中诗6卷,收诗453首。瑞安西岘山“四贤祠”列之于首位。《宋史》有传。
是年,永嘉宋之珍(?-1110,字国宝)登进士第,授台州司理参军,案情不分大小,必躬亲治理,平反者甚众。后调谷熟县尉、会稽县尉。越地风俗,常在春季竞渡,费用皆由民负担,之珍到会稽州署陈述竞渡之害三点理由,得到知州批准,竞渡遂废止。曾因上书言事获罪,大观三年(1109)得以平反,翌年卒于京师。其子敦朴,登南宋高宗建炎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
是年,永嘉皇祐三先生之一丁昌期季子丁志夫(1066-1120,字刚巽)登进士第,初授宁海县尉,造桥铺路,邑人感德。再调鄢陵主簿,作劝学文,提倡敬重年高德重者。对待百姓,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民皆敬服。后擢为司农寺丞、国子监丞,有贤名。当时瘟疫流行,国子监诸生多被传染,亲自督促医者用心治疗,而自己亦受传染而卒。
(1095)北宋哲宗绍圣二年
苏轼诗友杨蟠以承议郎知温州。杨蟠(约1017-1106),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章安(今椒江)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在温任两年,勤政爱民。生平善诗,作《永嘉百咏》,盛赞温州名胜和水乡风光。诗中有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遗著除《永嘉百咏》外,尚有《钱塘百咏》、《西湖百咏》和《章安集》20卷,惜大多散佚,现仅后人所辑录《章安集》1卷。
(1096)北宋哲宗绍圣三年
温州知州杨蟠整修城内街坊,重定36坊名。即容成坊、雁池坊、甘泉坊、百里坊、竹马坊、棠阴坊、问政坊、德政坊、康乐坊、五马坊、谢池坊、墨池坊、儒英坊、世美坊、梯云仿、双桂坊、儒志坊、棣华坊、扬名坊、袭庆坊、绣衣坊、昼锦坊、遗忠坊、遗爱坊、招贤坊、从善坊、简讼坊、平市坊、崇仁坊、荣仁坊、荣亲坊、噀洒坊、宝珠坊、井莲坊、孝廉坊、孝睦坊。
(1097)北宋哲宗绍圣四年
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刘安上(1069-1128,字元礼,刘安节堂弟,仙桂乡荆溪人)登进士第,授钱塘尉。大观元年(1107),提举两浙学事,除监察御史,次年迁侍御史,论事详审。时宰相蔡京作恶多端,系六贼之首。刘连上《论蔡京》、《再论蔡京》奏章,揭露蔡京十大罪恶,斥责“蔡京权重位危,罪大恶极”,“虽斩臣头以谢蔡京,斩京头以谢天下,臣死之日,犹生之年”,终于迫使蔡京下台。类此壮烈言辞,千百年后仍虎虎有生气。后升任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给事中等官,有政声。政和二年(1112),蔡京再任宰相,安上请求外调,以徽猷阁待制历任寿州、婺州、邢州等地知州。政和七年(1ll7)在婺州任内,蔡京、朱勔搜括东南各地奇珍异宝,号称花石纲,到婺州催办,刘安上故意拖延,免除了人民苦难。刘安上和从兄刘安节均以学问道德为世所重,时人称二刘先生,学者称刘安上为小刘先生,著有《刘给谏集》30卷,今止存5卷,与刘安节《刘左史集》4卷合称《二刘先生文集》。叶适有《题二刘文集后》一文,赞扬两人思想进步,“学以致用”。
是年,王公彦(字成德)与兄公辅同登进士第,授江夏县尉。哲宗元符(1098-1100)末,论宣仁无负于先帝,司马光无负于天下,且言章淳误国之罪,与李林甫、卢相无异,由是罢官,入元符党籍。南宋高宗绍兴初得以平反,转官奉祠。
(1098)北宋哲宗元符元年
在瑞安丽岙镇(今属瓯海)丽塘村凿建丽堂井,井口直径0.67米,井体石砌,外六角内圆,上刻题记,今完好,水质清冽甘醇,久旱不干,是瑞安现存最早古井。
(1100)北宋哲宗元符三年
是年,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刘安节登进士第,初任诸暨县主簿、河东提学使幕僚,以宰相荐,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任起居郎,迁太常少卿。后为宦官所诬劾,外任饶州(今江西波阳)知州。到任后,该州正患饥荒,军粮催征又紧,刘安节以民食为重,暂停军粮征收,并从附近州县购粮救灾,州民感激。任满调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时,饶州数千人遮道挽留,誉为范仲淹任该州知州后之第一位清官。到宣州不久,又遇大水灾,刘一面派官兵抢救,一面在佛寺收容,使数千灾民获得生路。政和六年(1116),宣州疫病流行,又亲自延医买药,为民治病,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刘安节(1068-1116),字元承,永嘉仙桂乡荆溪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和从弟安上联荐于乡,同入太学。后又联袂赴洛阳,成为程颐学生,游太学后,即从程颐学,曾编《伊川语录四》。刘安节既是名臣,又是学者,著有《刘左史集》4卷,对洛学有所继承与发展。在哲学思想方面,认为“道”与“器”是个整体,有道必有物,有物必有道,批评那些整天谈道而不及物的空谈家。还对北宋弊政、贪官进行无情揭露,并提出要加强法制,改进吏治,注意教育,培养人才,有清廉正直官员才能使政治清明。这种“学以致用”思想,对宋永嘉事功学派有重大影响。
是年,永嘉戴述(1074-1110,字明达、明仲,菰田人,刘安上妹夫)登进士第。未冠,偕刘安节、刘安上入太学读书。时赵鼎主文柄,读其卷,以为老儒先生,擢异等,由是知名。后又偕二刘兄弟赴洛阳从程颐学。同周敦颐共创理学,为北宋著名理学家。北宋元符三年(1100)与刘安节同科进士及第,任婺州东阳县主簿。因不乐州长官调他监督冶银工作,辞归。后起为临江军军学教授,惜即奔母丧回家守制。因哀痛过度而卒,年仅37岁。周行己为作墓志铭。胞弟戴迅,字几仲,有文名,时人称
“大小戴”。有《二戴集》,已佚。戴迅另有《晋史属辞》2卷,今未见。
(1102)北宋徽宗崇宁元年
在江心屿西峰山麓创建“水陆阁”,号称“江上楼”,即“澄鲜阁”前身,重建于明正统间(1436-1449)。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大渊禅师建天宁禅寺,寺在府署之东。次年赐额“崇宁万寿”。宣和元年(1119)改额“天宁万寿”,绍兴十七年(1147)更赐“报恩光孝天宁”。
温州在盛产茶叶的横阳县设立茶场。
瑞安建县学。
(1102-1106)北宋徽宗崇宁年间
温州有户119640,口162710(《宋史·地理志》)。
宣奉郎、进宣德郎富直清,端明殿大学士、赠宣奉大夫富景贤从河南迁南田泉谷隐居。
乐清处士林干隐居木榴山,著《渊通》》48篇,以效法老子《道德经》;作《覃思》13卷,以仿扬雄《法言》。县令鲍辉盛赞其文气势浩大,有如韩愈文风。太守程迈识其才,嘱其撰策论。林干作《进策》50篇,文成即亡故。林干,字国材,生平无意仕途,不讲究世俗礼节。宋崇宁初,隐居乡间,闭门著书,自称“木榴子”。玉环设厅建学宫后,林干入祀乡贤饲。所著之书因子孙不传,今已散佚。
是年,永嘉李邦(?-1122,霞坞即今方巷人)登武科进士第,授成忠郎。宣和四年(1122)从童贯征辽,为步骑将领。至燕山,辽兵大至,李邦自料必死,乃割发授从者,遣归报家人曰:“吾死哉,留此以为纪念。”竟为国殉难。
(1103)北宋徽宗崇宁二年
是年,薛良显(字贵勤,先世自闽迁永嘉,再迁瑞安)登进士第,累迁大宗正丞,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驻于江宁。宣和间,曾与弟良贵率乡民抵挡方腊义军进攻。靖康末年(1127),军校周德“叛乱”,良显率众与战,败死,谥“忠愍”(见《宋史·忠义传》)。南宋建炎元年(1127),周德为李纲所诛。
(1104)北宋徽宗崇宁三年
陈经邦与从弟陈经正在家乡南雁浦源建会文阁,并撰《会文阁记》,记叙当年居阁读书之盛事,从而阐明以文会友、有友辅仁的儒学宗旨。后改为会文书院,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曾率弟子多人来此讲学,为平阳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清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说;“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文忠公宏父(谊)。”
孙衣言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初兴,陈氏兄弟能与诸先生(即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元丰九先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逊学斋续钞》三)。
陈经邦,字贵叙,又字贵新,大观三年(1109)进士,终迪功郎(当时三十七官阶中最低一级),未出仕。著作已佚,今仅存《会文阁记》和(游南雁山)一诗。
陈经德与弟经邦,从弟经郛、经正(字贵一),宰清乡鹤溪(今属鹤溪镇)人,约生活于北宋中后期(1068-1125),都是太学生,以布衣终老,元祐间(1086-1094)先后偕永嘉周行己、瑞安许景衡等从学程颐,在引进中原文化上却有很大贡献。《二程全书》载有经邦、经正和程颐的问答语录。
(1105)北宋徽宗崇宁四年
在瑞安仙降林垟乡大桥村建林垟大桥,东西跨架大桥河上,3孔梁式石结构,跨度11.6米,桥面阔1.6米,东西2孔桥板石上面又铺有石阶7级,形式较为独特。该桥梁式石结构,富有浙南地方特色,是研究温州水乡桥梁建筑史的重要依据。
(1106)北宋徽宗崇宁五年
在雁荡山合掌峰中始建庙宇,时称观音洞、灵峰洞,此为雁荡山第一大洞,高113米,深76米,阔14米。倚岩起屋,建殿阁九层,飞檐雕薨,层层叠叠。从洞口至第九层大殿,需扶拦攀登377级石阶。洞顶有一线天。洞内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水滴四撒如珠帘,小方池承之,清冽可饮。洞右侧,有白云庵、雪洞、紫竹林,曲径清泉,竹茂林密。
是年,平阳黄友(1080-1126,字龙友,凤林乡即今钱仓梅浦村人)登进士第,先后授永嘉、瑞安主簿,摄金华、兰溪县令。因参加镇压方腊起义有功,擢升为干办燕山路安抚司公事,加直秘阁檀州通判。为官清廉,政声甚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尚书右丞推荐他“久服武事,筹略过人”。朝廷召对后升直徽猷阁,担任制置副使种师中的参谋官,在太原之战中“矢尽道穷”,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被涂上脂蜡,倒竖起来,活活烧死。事闻,钦宗诏赠中大夫,并御书“忠节传家”四字旌表于其家乡。
是年,林杞(1076-1140,字茂南,少名玉伟,平阳归仁乡三十九都即今泰顺县泗溪人)登进士第,历官常熟县尉、雍丘丞、乌程知县、诸王府教授、湖南提举等职。性刚直不屈,为政仁爱宽厚。高宗即位,拜李纲为相,纲知杞贤能,荐为吏部郎,嗣因李纲被劾落职,出为湖南转运判官,再调福建转运判官,后削职安置连州。南宋绍兴改元,诏复原官,杞知池州,有政声。后辞官归里,卒于家,终年65岁。原葬于闽长溪县(今福鼎县)大林口林湖垟。1987年11月因墓域筑水库淹及,迁葬于泰顺县泗溪镇祠堂坪(枫树坪)。
永嘉枫林村原为柯、朱、郭、蒋、木等二十多姓所居,是年,徐氏七世祖公仪以咏牡丹诗从屿北入赘柯门。从此家道日兴,族以滋大。清末,一镇之内已有“炊烟千余户,丁壮数千人”,为一时之极盛。现全村仍为清一色徐姓族人所居。枫林村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成化二十年(1484)建造的“徐尹沛尚义之门”,供奉明宪宗旌表徐氏兄弟友爱的诏书,所以俗称圣旨门。清末以来至建国初期,圣旨门街是楠溪江中游最繁华商业街。枫林村寨墙建于北宋中期,四周共开12道门。东题“紫来门”,南题“莱薰门”,西题“冷泉门”,北题“太平门”。还有光耀亭、芙蓉亭、枫岭亭、孝子亭、坐爱亭等各具特色古亭。
(1107)北宋徽宗大观元年
在瑞安隆山之巅肇建隆山塔,又称白岩塔。
(1107-1110)北宋徽宗大观年间
在瑞安塘下梓岙乡沈岙村建祠堂桥,南北相向跨架在龙溪上,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11.25米,中孔4.85米,左右两孔为3.2米,桥面宽1.35米,各孔上铺桥板石3条,中孔东西桥板石外侧刻有始建年月、造桥者题记。桥墩每缝各立方柱3根,有侧脚,面上刻有“石匠孙安”铭文。桥身建筑基本保持完整,宋代风格明显,是古代水利工程遗留下来的建筑实物,与林垟大桥、凤仙桥、竹溪桥(均仙岩镇)同为北宋间建的石桥。
(1109)北宋徽宗大观三年
周行己为御史毛注所劾罢归后,在县城松台山下小雁池故宅创建浮沚书院,收徒讲学。此后,书院学塾逐增,文风渐盛。随着科举制度加强,永嘉书院不断发展,并以私办居多。南宋朝书院盛极一时,多数为当地知州、县令、名儒、士绅倡导或捐资创办。明清时县城书院多向官办转化,有的书院后经敕额、赐田等,成为半官半民性质的教育机构,多数成为读书人准备应举科试的场所。至清末,全县有书院20余所,以中山书院为最著名。主持书院义学者称山长,多由名儒担任。课程主要根据应举需要而设。生徒学经、史、古文、时文、试贴,每月按期授以时文诗赋。书院经费主要来自学田。学田由私人捐赠,或由政府拨给。
永嘉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荆溪上湖即今西溪吴宅村人)与兄鼎臣同登进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参军,有声于时。北宋灭亡前夕,吴表臣回老家避乱。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南逃温州,经御史中丞赵鼎(后为丞相)推荐,表臣再度出仕,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间从高宗到越州(今绍兴市),调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请求外任,以直秘阁学士知信州。绍兴元年(1131)被召为司勋郎中,迁左司谏。秦桧复相后,表臣仕途顺利,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年(1140),秦桧令吴担任使者,去和金议定地界,并指着政事堂(丞相议事之处)曰:“归来可坐此。”遭吴拒绝。吴表臣不依附权贵的刚直行为,为世人所赞扬。绍兴十一年(1141)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官。不久,又起用为婺州知州,当地大水灾,先发常平仓救济,后再报告朝廷,颇得人心。因政绩考核优良,任敷文阁待制,任满即请求奉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闲居数年,自奉清约,无异布衣。绍兴二十年(1150)病卒于家。《宋史》381卷对吴表臣的评价为“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最后还用谚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作为结语。后移居温州校场巷(今蛟翔巷),晚号湛然居士。
(1111)北宋徽宗政和元年
设乐清盐场公署于东塔山下,辖白沙场。后场被海水冲毁,南宋宁宗间(1195-1224)迁长林,改名长林场。
是年,周行己筑室于郡城谢池坊,临池作东山堂。
(1111-1115)北宋徽宗政和年间
将永嘉城区天宁巷底报恩孝光禅寺改名为天宁寺。俗谚说“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的温州城内城郊四大寺院,此为其一,明初逆川大师受戒于此。明景泰(1450-1456)后曾多次修建。今仅存一殿,面阔三间,属于清代建筑。
(1112)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是年,平阳陈桷(1091-1154,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城即今苍南蒲城乡人)殿试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佥部员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绍兴十年到十四年(1140-1144)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秦桧为相,被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滥,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50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陈氏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一门五代显宦,三世见于《宋元学案》,为温郡世家。
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进士第,曾知虔州、黄州、福州、广州,擢敷文阁待制。
是年,永嘉娄寅亮(约1092-约1166,字陟明)登进士第,初授州仪曹掾。靖康元年(1126)调越州税院,后任上虞县丞。曾两次上疏论社稷大计,深为宋高宗赏识,擢为监察御史。后被时相秦桧所忌,以莫须有罪罢官。(或传寅亮被遣还乡,激江水暴涨,父子同殁于大水。)陈傅良在《奏乞褒录傅察、宗泽、娄寅亮子孙劄子》中,赞扬寅亮“敢建大议”,今应列“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宋史》有传。
是年,薛良贵(字贵全,初名天球,良显弟)登进士第,历任光州、复州知州,终朝奉大夫,赠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南下,瑞安知县王公济招募乡兵,把守环县关隘,良贵尝与兄良显率乡兵控要害,抵挡义军进攻。良贵早岁入太学,元符间(1098-1100)因上书议论朝政,被取消学籍,改今名。
(1114)北宋徽宗政和四年,辽天祚帝天庆四年
两浙路转运司奏,温州岁造船六百艘。
瓯江上游木材在永嘉县白沙集散,增置白沙镇。
(1116)北宋徽宗政和六年
神霄派创立者,道士林灵素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入朝。林灵素(1075-1119),字通叟,又字岁昌,本名灵噩,永嘉城区人,初学佛,后学道,曾在华盖山筑通真庵,修真于应道观。时宋徽宗崇道,下诏求天下有道之士,林以方术得幸,被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在宫中聚道士讲道,欺世惑众;在京城开封为建“上清宝箓宫”。各地皆建“神霄万寿宫”。林用假天书、云篆欺世惑众。每设大斋化钱数万缗(一千文为一缗),各地徒众近二万人,皆锦衣玉食,穷极奢华。在京四年,恣横不悛,与蔡京争权。宣和元年(1119)京城大水,徽宗命林上城头作法退水,结果骗术被揭穿,贬为太虚大夫,斥还永嘉,不久病死,年45岁。著有《归正仪》、《济度金书目录》,已佚。《宋史》有传。
(1117)北宋徽宗政和七年
四月,从林灵素奏,仙岩山有仙迹,升温州军额为应道军节度,温州军事州升为应道军节度州,县属之。《续资治通鉴》载:“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为林灵素也。”
是年,周行己代理乐清县令,不久罢官。
(1118-lll9)北宋徽宗重和年间
在苍南项桥乡桐桥村建灵鹫寺,寺前建单檐塔,并排3座,现存2座,均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单檐小塔,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
(1118)北宋徽宗政和八年
是年,平阳萧振(1086-1157,字德起,凤林乡古院里即今萧江镇人)登进士第,任信州仪曹,后调任婺州兵曹兼功曹。高宗即位,岳父许景衡调朝廷为给事中,萧振送行时说,入朝后请勿荐我。景衡问其缘由,回答说:“今执政多私其亲,愿为时革弊。”景衡深表赞同。在婺州任时,金兵南侵,地方秩序混乱,他妥善处理兵士叛乱及城守等事。任满,有人向朝廷推荐,丞相赵鼎很赏识他,召对奏事,所言切中时弊,拜监察御史,历任提点浙西刑狱、宗正少卿等职。秦桧用事,荐他为侍御史。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甚嚣。丞相赵鼎、参知政事刘大中等积极主战。振既为桧党,遂劾刘大中“大臣不孝”以动摇赵鼎,使秦桧得以一意主和,这是其一生大节有亏处。这年,他升任权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次年调任兵部侍郎。萧振参予驱遂刘大中、赵鼎一事,引起同乡人顾冈愤慨,要求他“持公正之心,忘物我之累,可用则用,可去则去”。若是真贤实才,虽“宿昔仇怨”而不可废;若是细奸巨猾,虽“亲昵姻娅,勿问可也”。此信对他震动很大,使他以后对秦桧采取抵制态度。不久,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知湖州,以亲老乞祠,提举太平观。后任台州知府,提倡“俭啬”以备丰歉不常时“度饥厄”,且平定海上劫掠。绍兴二十二年(1152),以包庇一贯反对秦桧、李光议和、治邑有声望的杨炜罪,被秦桧堂侄秦昌时等攻讦诬陷,谪居池州,后又落职谪居池阳。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死,萧振冤案得以昭雪。冬,回成都任职,父老夹道欢迎。任职期中,以宽舒民力为治。宋高宗很赞赏他的治绩:“四川善政,前有胡世将,今有萧振。”予以进秩四等,加敷文阁学士。绍兴二十七年(1157),萧振死于成都任上,年72岁。“死之日,民无老稚,相与聚哭于道”,表示对他的热爱与悼念。萧振故居靠近鳌江中游江边,儿时见过客争渡,常有人落水溺死。便出资造大渡船,雇人摆渡,便利行人来往。乡人称“萧家渡”以资纪念,后成为地名。著有《萧德起文集》,已亡佚,仅存文与诗各一篇。
是年,宋之才(1090-1166,字廷佐,号云海居士,平阳万全宋桥人)登进士第,授安徽池阳主簿,后改任京兆府学教授。认为学人如有真才实学,都可以进入圣贤之域,患在过于急躁,企图速成。他深自韬晦修养,耻于干谒,十余年未得升迁。后受尚书右丞许景衡推荐,召试,任秘书省正字,后为校书郎,迁考功郎。绍兴九年(1139)宋金和议成立,疏论南北虽通和,“愿勿忘警备”,“直宽民力,总兵柄”,增强国力,准备恢复中原。后调任国子司业。绍兴十四年(1144),以权礼部侍郎使金,贺金主生辰,金主问:“宋大国乎?小国乎?”他回答:“非大非小,中国耳!”金主叹服。及归复命,高宗抚其背说“真乃宋之才也!”当时,秦桧擅权,曾有“大儒不可多用”之论,之才洞悉秦桧借此排除异己之用心,便反驳说:“大儒患不多,有用,多何患?”因而得罪秦桧,乞归,以敷文阁待制奉调太平兴国宫十年。秦桧卒后,起用知泉州,转扬州,三十一年(1161)以朝奉大夫致仕。之才恬静寡欲,操行纯洁,难进易退,历官50年,屏处之日居多。晚年寓居瑞安县城西岘山下,常说:“吾老不能为国家陈力,每一念之,则申旦不寐。”人来问学,均满意而去。曾从学于杨时(1053-1135),得二程洛学之传。著有《云海敝帚集》50卷及《云海后集》、《三余录》、《词林》等若干卷。墓在周岙,平阳宋桥亦有墓。后人筑河东庙祀之。现宋岙尚有宋尚书庙二处。
(1119-1125)北宋徽宗宣和年间
温州戏文形成,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称为南戏,是温州土生土长的地方杂剧。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代表作有《赵贞女与蔡二郎》、《王魁》等。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对明清两代戏曲影响颇大。
永嘉苍坡村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胞弟李锦溪为国牺牲,特在东池北端建水月堂,五楹,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
(1120)北宋徽宗宣和二年
十月七日,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浙江睦州青溪(今淳安)爆发,占领杭州。为抵抗方腊义军攻城,由州学教授刘士英策划,取甓加筑西南低薄城墙3947步。
是年,将崇安寺改为天宁万寿宫。后又复为寺,仍曰开元。
(1121)北宋徽宗宣和三年
正月,方腊义军洪载部沿江南下,二月,攻克婺州、处州,向温州进军,东南震动。
三月初,方腊义军入温境,瑞安县令王公济、县尉梁公范以土绅赵震为参议,选大族率家丁入城防守,并招募乡兵四万人分守要津。鹿西巡简领土军及平阳乡勇前往助战。
三月十日,仙居县摩尼教首领吕师囊在白塔寨村扯旗响应,当日破仙居县城,宣布以方腊年号“永乐”纪年。
四月七日至二十三日,义军先后在吹台岭(今属丽岙镇)、桐岭入瑞境,受阻。
四月十九日,方腊义军洪载部进抵温州城下,永嘉俞道安(?-1121)率楠溪数百农民在楠溪山底揭竿举义,起兵响应,自称“大翁”,在菇田打败三百官兵,并杀死管界巡检陈莘。
四月下旬,吕师囊率众攻入乐清,旋配合方腊军会攻温州。
五月间,俞道安率部进占乐清县城,屯驻白鹤寺,形成对温州郡城两路夹攻形势。其时宋廷派童贯率领十五万官兵向方腊起义军发动四面围剿,青溪陷落,方腊等人被俘。八月,方腊在京师开封就义,起义失败。
七月,童贯遣统制姚平仲、郭仲荀统率官军进逼温州。俞道安焚烧白鹤寺,撤出乐清,渡过瓯江,进屯龙湾,此时起义军已发展到二万余人。十七日,俞道安在击退乡兵多次拦截后,向永嘉县城南门发起进攻。刚刚进驻县城的郭仲荀命先锋张理和李振出城迎战。刚越过坝接桥(今杨府山附近)与俞军先锋相遇,一触即溃,张理溺死水中,李振逃入城中。二十一日夜,俞道安部又攻永嘉县城,荷长梯,负车炮,秉火万炬,直叩城下,州学教授刘士英督众抵御,围城36日不下。
八月十六日,吕师囊、俞道安部自温州南下,先攻桐岭,受阻。后转攻帆游,受到乡绅夏祥所率乡兵抵抗。吕、俞部分兵围瑞安城,在绣娘山下(今丽岙镇)杀官军将领辅褒。二十三日,宋将姚平仲、张思正率援军至,俞道安率部撤出,由荆溪入处州境内,再转移至永宁山(今永嘉县瓯北镇北面)中。
十月,吕师囊在黄岩被俘。俞道安部被宋军重重围困在永宁山中,最后粮草断绝,全部战死。
是年,陶公洞建三清殿,赐名广福灵真宫,并建钟鼓楼。
是年,永嘉林季仲(1088-1150,字懿成,号竹轩,晚自号芦山老人)登进士第,授婺州兵曹,调仁和知县。南宋高宗来永嘉时,因御史中丞赵鼎推荐,授台官,后赵鼎力荐,升吏部郎,擢大常寺少卿。绍兴八年(1138)秦桧复相,力主和议,季仲引勾践事上疏力争,大忤桧意,被罢官。久之,起任婺州知州,后以直秘阁奉祠。喜为诗,语佳而意新,著有《竹轩集》15卷,日久散佚,现存《竹轩杂著》6卷。
(1124)北宋徽宗宣和六年
是年,张阐(1092-1165,字大猷,永嘉城区人)登进士第,任严州兵曹掾,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等职。绍兴十三年(1143)升任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由于他正直敢言,一直遭到秦桧不满与顾忌。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孝宗即位,高宗皇帝及皇后尊为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工部官员照例可升一级,而时为权工部侍郎兼侍讲的张阐推辞,有人劝说升一级可泽及子孙,张答:“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隆兴元年(1163)拜工部侍郎。时台谏数易,阐力请增广谏员,旋升工部尚书兼侍读,时张浚北伐大败。次年,孝宗召集大臣讨论和战问题,许多大臣主张议和,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四州未决,朝议意见纷杂。张阐谓“金势已衰,何必先示以弱”,主张“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朱熹赞说:隆兴和议,知其弊害者甚少,认为金国为我世仇而不能议和者,惟胡铨、张阐两人而己。乾道元年(1165),张阐引疾告老,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孝宗问有何意见,张回奏:“许和则忘祖宗之仇,弃四州(唐、邓、海、泗)则失中原之心,遣归正人(指北方汉人南归者)则伤忠义之气,惟陛下毋忘老臣平昔之言。”回家后一月即病故。特赠端明殿学士。张阐一生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受到当时和后世很高评价。遗著有《奏议》及《藩邸圣德事迹》等。
是年,沈晦登进士第。上溯至天圣二年(1024),一百年间温州进士及第者共81名。
(1125)北宋徽宗宣和七年
周行己卒于郓州(今山东郓城),归葬于瑞安芳山乡杉坑里。
荪湖太学生林薿与陈东等联名伏阙上书,请诛六贼(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以谢天下。
是年,潘翼(?-约1149,字雄飞)从青田迁居乐清。南宋建炎二年(1128),王十朋曾从潘翼学习。工于古文,贯穿诸子百家,凡礼乐制度,经传笺疏,无不淹通。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综括隐僻文字,来补韵书的遗漏,辩《尔雅》、《本草》中名物训释的舛误。一生怀才不遇,在乐清主要从事教学和著作。寄居僧舍,生活艰苦。王十朋在《祭潘先生文》中,发出“何才之丰而命之啬,何气之壮而志之湮”慨叹,并且自叹不能学完其全部学问,书目著录在万历《温州府志》、隆庆《乐清县志》的有《尔雅释》、《韵补》、《星图验证》、《九域赋》等。
(1126)北宋钦宗靖康元年
在平阳钱仓镇近郊北山麓建宝胜寺。寺前原有四塔,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现寺已毁,仅存二塔,相距仅11.8米,每座残高约15米,六面五层。
(1127)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
四月,金军攻入宋首都开封,虏去徽、钦父子及大量宫女、财宝而归,北宋灭亡。徽宗赵佶的另一个儿子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宋高宗,南宋始此。
宋室南渡,出现历史上第二次北人大规模南迁现象。“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温州南戏流行。戏文接受了宋杂剧、金院本,也接受了话本。唱腔受诸宫调影响,再结合本地民谣、小曲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剧目有《赵贞女》、《王魁》等,其中《张协状元》还辑入《永乐大典》,今存。
(1127-1130)南宋高宗建炎年间
高宗驻跸县城时,宋室勋戚、后宫随宗室南渡,大批宗室勋戚大臣南奔温州,迁入永嘉、瑞安、乐清县境内定居。今乐清高岙之高姓,南宅之南姓,即当年高宗扈从之后裔。
开凿平阳江南内河:一条从钱库向北至江口,一条自钱库向南至金乡河头。
在洞头大门岛、鹿西岛建立烽火台,设置寨台和战船。同时,张网作业开始发展。
大荆、琯头始建寨设兵,以固海防。
为防御海寇骚扰,于洞头列岛之大门、鹿西建烽火台(亦称烽堠、烟墩),并设置寨兵、战船,与温州沿海各地保持联络。
温州置海防13寨,其中在今玉环县境有梅岙、青岙、小鹿、北监4寨。
(1128)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永嘉苍坡七世祖李秋山迁居一里外方岙村(方巷),弟李嘉木遂在3米高寨墙上建一座歇山顶方形亭子,称望兄亭。在这座亭子上,不但能欣赏东池的水光和仁济庙的侧影,还可以眺望村外农田以及远处方巷村的送弟阁。望兄亭与西侧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公共中心。
是年,沈大廉(字元简,沈躬行侄)登进士第,任枢密院计议官。绍兴元年(1131)任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顾忌。给事中周美认为诏敕有不妥当,封还并加以驳正,违反旨意而被免职,大廉直言其不可。不久,中书舍人凌景真亦被免职,他又上疏力争,均无效果。自认没有尽到言官职责,坚决要求外调,乃以直秘阁衔任福建提点刑狱公事,一时受到舆论推重。第二年病死,王十朋挽之曰:“能将一城事,了却百年身。”
大廉继承躬行之学,多有独到见解,著有《论语说》。元李孝光《五峰集》附《论语指南》中引其说颇多,因而得存吉光片羽。
(1129)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温州罢应道军军额,降为军事州。恢复州制,仍称温州,属两浙东路。
宋高宗在金兵追赶下,从明州泛海南逃。
温州外城增楼橹马面。
(1130)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正月二十三日,高宗赵构乘船至琯头停泊,着人登岸视察附近地形。
正月二十五日,高宗赵构乘船抵温州龙湾,驻金岙福圣寺。其扈从有留居在乐清者。
二月初六,高宗溯江至江心,驻跸普寂寺(今烈士纪念馆)越十余日,曾书有“清辉浴光”四字,赞誉孤屿美景。
二月十七日,由江心移跸城内。自拱辰门入城,以州治为行宫,谯楼为朝门,州宅为宫禁。
三月十九日,乘御舟离温北返。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亦从御舟海道之温,后又随高宗离温到越州。李清照(1O84-1151),号易安居士,为婉约派词人代表,创“易安体”。
是年,禁海舶商贩,募民据险立栅,防遏外患,平阳设蒲门、南监两寨。
转载: http://www.wzlib.cn/wzts/wxzl/201112/t20111216_134565.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