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卖毛巾的传道人” ——记吴发祥弟兄的蒙恩人生
在巍耸的茗山山脚下,座落着一个三十几户的小村庄,名曰印屿村。村里面有一位叫吴发祥的人,出生于 1896 年。他为人习性,作恶多端,欺善好恶,常常刁难别人。当他自家生活拮据、粮食缺乏的时候,就会拿着刀,去别人家敲诈勒索,别人也就无奈的拿着一斗米送给他。对于基督徒,他也是尤其逼迫。
当时,村里有一位热心的女基督徒姓傅,晚年时常出去看望,获得“忍耐婆”的著称。但村庄里的某些村民,喜欢逼迫她,故意刁难她。
有一次,吴发祥同村里的郑余郎相互勾搭好,在村里的一个路口,等“忍耐婆”从外面看望回来时,就对她发起攻击。他们事先商量道:
“今天我们把这个老太婆侮辱下。我庠作好人,你动手打她”。因此当她路过的时候,郑余郎就快速的打了她一巴掌,一旁的吴发祥故意做证人的样子,说:
“你被他打了”,得意的嘲弄她,让她难堪。但“忍耐婆”总是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忍耐着走了。
后来吴发祥身患重病,家庭更加贫困。结婚之后,病情严重,卧床不起,人渐消瘦,无法进食,一吃东西都呕吐出来。育有四子一女(吴荣杰排名第三),第一个生的男孩和第五个生的女孩,在出生后不久,都生病没活下来。他家的凄凉贫苦,也引起村民的同情惋叹。比如在路上碰到的行人,看到发祥的妻子时,都不敢说什么,只摇头叹息。大家或许觉得他家是咎由自取,或许觉得自己也爱莫能助。吴发祥对自己的遭遇,用一句话提醒了他的孩子们:
“一个人若故意逼迫基督徒,他的后果都会不好。”
在 1944 年的一天,他的妻子背着三岁的儿子(吴杰清),到了有点亲戚关系的郑荣金家(即郑爱光的父亲),因为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总想与人诉苦谈心。郑荣金的妈妈看到发祥的妻儿,也不敢说什么。但荣金看到她家的困苦处境,就劝勉说:
“耶稣是避难所,你要信耶稣,要逃到耶稣里面才行”。发祥妻子说:
“我家都这样子,信耶稣有办法吗?”郑荣金说:“耶稣是避难所,就是救人的。你可以回去跟发祥谈谈,最好一家人都信耶稣,不要一个人信”。
于是发祥妻子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我回去就问问他”。当她回到家里时,就立刻告诉发祥:
“孩子他爸,阿金告诉我,我们有这么大的苦难,我们要信耶稣,逃到耶稣的避难所里才对”。发祥当时躺在病床上,根本无力起身,就反问道:
“你去问问荣金,我是这么一个恶人,还可以信耶稣吗?”。荣金当他听说发祥的这个想法时,随晚就同着几位信徒,来到发祥家(当时来的有吴光余夫妇和儿子,还有荣福、荣桃、忠祥等十来人),回答发祥说:
“上帝的恩典很大,只要你愿意悔改就可以”。听后,发祥表示愿意悔改,接受耶稣作救主。
他们就开始为发祥做祷告。祷告之后,发祥十三岁的儿子荣杰也立刻体会到神的开恩,让他苦闷的心灵一下子充满着喜乐,并觉得神将带领他们走前面的道路。
吴发祥的归信,引起了当时乌牛牧区的关注(当时牧区只有一个堂点即埭头礼拜堂),其住堂牧师郑经杰先生听说印屿村有了一户相信耶稣的人,他就来到吴发祥家看望,为他们做祷告。看到发祥病情严重,就对发祥说:
“伯伯,我帮你介绍去温州看病,有一位英国人施德福先生,在温州创办了一个医院。你虽然没钱看病,但你尽管放心过去,教会会给你想办法”。第二天,吴发祥艰难的从病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经过村里的石子路,一步一步地走到石山(村外口)那里。在那里有一条可出入的小河,曲曲折折的延伸至遥远的瓯江口岸。他坐上一艘小船,在平稳的河面上缓缓前驶,两岸茫茫的田野在眼前一帧帧闪过。经过永乐桥,经过新桥头,经过码道村。进入眼帘的是辽阔的瓯江,放眼望去,朦胧的温州城市就浮现在眼前。
经过半天之后,就到达上岸了,郑经杰先生就把发祥带到一个花园巷教堂,准备在那里过夜。当时有一位王牧师住堂,看到发祥这个样子,惊奇的说道:
“你这样的身体,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真是不容易。但非常感恩,你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在仓河巷教堂里有一位著名的牧师在开奋兴会,他的祷告恩赐很好,你可以过去听听”。发祥听到此消息后,心中充满了鼓舞,身体也显得有力气了,拄着拐杖坚定地走向仓河巷。当时讲道的人是胡信发牧师,他一上台的时候,就向大家声明:
“我先讲道,如果身体有软弱的人,我会在讲道之后为你们祷告”。发祥虽然身体疲倦,但听到此话时,心中无比的安定喜乐,迈着步伐坐到了最前面的位置。一个小时的讲道很快就过去了,等牧师下来时,发祥就第一个上前向他求祷告:
“牧师,请为我祷告”。当时牧师的旁边已经围着许多软弱的病者,牧师伸出手,却按手在发祥身上,为他祷告,求神医治。聚会结束之后,发祥再次的拄着拐杖,来到花园巷教堂过夜。当时神已经开始工作,他睡到早晨的时候,感觉饥肠辘辘,目前已经好几天不能进食了。
突然感觉有食欲了,就问隔壁睡房中的一老信徒,说:
在巍耸的茗山山脚下,座落着一个三十几户的小村庄,名曰印屿村。村里面有一位叫吴发祥的人,出生于 1896 年。他为人习性,作恶多端,欺善好恶,常常刁难别人。当他自家生活拮据、粮食缺乏的时候,就会拿着刀,去别人家敲诈勒索,别人也就无奈的拿着一斗米送给他。对于基督徒,他也是尤其逼迫。
当时,村里有一位热心的女基督徒姓傅,晚年时常出去看望,获得“忍耐婆”的著称。但村庄里的某些村民,喜欢逼迫她,故意刁难她。
有一次,吴发祥同村里的郑余郎相互勾搭好,在村里的一个路口,等“忍耐婆”从外面看望回来时,就对她发起攻击。他们事先商量道:
“今天我们把这个老太婆侮辱下。我庠作好人,你动手打她”。因此当她路过的时候,郑余郎就快速的打了她一巴掌,一旁的吴发祥故意做证人的样子,说:
“你被他打了”,得意的嘲弄她,让她难堪。但“忍耐婆”总是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忍耐着走了。
后来吴发祥身患重病,家庭更加贫困。结婚之后,病情严重,卧床不起,人渐消瘦,无法进食,一吃东西都呕吐出来。育有四子一女(吴荣杰排名第三),第一个生的男孩和第五个生的女孩,在出生后不久,都生病没活下来。他家的凄凉贫苦,也引起村民的同情惋叹。比如在路上碰到的行人,看到发祥的妻子时,都不敢说什么,只摇头叹息。大家或许觉得他家是咎由自取,或许觉得自己也爱莫能助。吴发祥对自己的遭遇,用一句话提醒了他的孩子们:
“一个人若故意逼迫基督徒,他的后果都会不好。”
在 1944 年的一天,他的妻子背着三岁的儿子(吴杰清),到了有点亲戚关系的郑荣金家(即郑爱光的父亲),因为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总想与人诉苦谈心。郑荣金的妈妈看到发祥的妻儿,也不敢说什么。但荣金看到她家的困苦处境,就劝勉说:
“耶稣是避难所,你要信耶稣,要逃到耶稣里面才行”。发祥妻子说:
“我家都这样子,信耶稣有办法吗?”郑荣金说:“耶稣是避难所,就是救人的。你可以回去跟发祥谈谈,最好一家人都信耶稣,不要一个人信”。
于是发祥妻子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我回去就问问他”。当她回到家里时,就立刻告诉发祥:
“孩子他爸,阿金告诉我,我们有这么大的苦难,我们要信耶稣,逃到耶稣的避难所里才对”。发祥当时躺在病床上,根本无力起身,就反问道:
“你去问问荣金,我是这么一个恶人,还可以信耶稣吗?”。荣金当他听说发祥的这个想法时,随晚就同着几位信徒,来到发祥家(当时来的有吴光余夫妇和儿子,还有荣福、荣桃、忠祥等十来人),回答发祥说:
“上帝的恩典很大,只要你愿意悔改就可以”。听后,发祥表示愿意悔改,接受耶稣作救主。
他们就开始为发祥做祷告。祷告之后,发祥十三岁的儿子荣杰也立刻体会到神的开恩,让他苦闷的心灵一下子充满着喜乐,并觉得神将带领他们走前面的道路。
吴发祥的归信,引起了当时乌牛牧区的关注(当时牧区只有一个堂点即埭头礼拜堂),其住堂牧师郑经杰先生听说印屿村有了一户相信耶稣的人,他就来到吴发祥家看望,为他们做祷告。看到发祥病情严重,就对发祥说:
“伯伯,我帮你介绍去温州看病,有一位英国人施德福先生,在温州创办了一个医院。你虽然没钱看病,但你尽管放心过去,教会会给你想办法”。第二天,吴发祥艰难的从病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经过村里的石子路,一步一步地走到石山(村外口)那里。在那里有一条可出入的小河,曲曲折折的延伸至遥远的瓯江口岸。他坐上一艘小船,在平稳的河面上缓缓前驶,两岸茫茫的田野在眼前一帧帧闪过。经过永乐桥,经过新桥头,经过码道村。进入眼帘的是辽阔的瓯江,放眼望去,朦胧的温州城市就浮现在眼前。
经过半天之后,就到达上岸了,郑经杰先生就把发祥带到一个花园巷教堂,准备在那里过夜。当时有一位王牧师住堂,看到发祥这个样子,惊奇的说道:
“你这样的身体,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真是不容易。但非常感恩,你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在仓河巷教堂里有一位著名的牧师在开奋兴会,他的祷告恩赐很好,你可以过去听听”。发祥听到此消息后,心中充满了鼓舞,身体也显得有力气了,拄着拐杖坚定地走向仓河巷。当时讲道的人是胡信发牧师,他一上台的时候,就向大家声明:
“我先讲道,如果身体有软弱的人,我会在讲道之后为你们祷告”。发祥虽然身体疲倦,但听到此话时,心中无比的安定喜乐,迈着步伐坐到了最前面的位置。一个小时的讲道很快就过去了,等牧师下来时,发祥就第一个上前向他求祷告:
“牧师,请为我祷告”。当时牧师的旁边已经围着许多软弱的病者,牧师伸出手,却按手在发祥身上,为他祷告,求神医治。聚会结束之后,发祥再次的拄着拐杖,来到花园巷教堂过夜。当时神已经开始工作,他睡到早晨的时候,感觉饥肠辘辘,目前已经好几天不能进食了。
突然感觉有食欲了,就问隔壁睡房中的一老信徒,说:
“昨晚还有没有剩饭?”
这老信徒忙回答:
“有、有,昨晚还有一碗稀饭,我把它加热下给你吃”。当他吃过这一碗稀饭后,身体顿感精神了。本来计划到温州白累德医院就医的,但接下来一餐吃了又一餐,一天过了又一天,就在这个花园巷教堂里住上了一段时间,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当时,他的年纪为 49 岁,他深刻回忆起村里有一位算命的人,曾对他说:
“如果你这个病能活过 49 岁,我把算命书就烧了,再也不算命了。”
在花园巷教堂呆上的这段时间里,教会的信徒们对他格外关心,当时的王牧师和显宽老师都拿出 10 元钱,给予捐助,说是让他买点水果吃。当他的身体都能恢复自如走动的时候,有一位同在教堂的瑞安人名叫余道,给他安排了一份生计对他说:
“身体需要运动,不能老是呆坐在这里。所以建议你像我一样来做个毛巾生意吧!我把毛巾进货过来,分一部分给你,让你挑着出去卖”。发祥也觉得不错,答应了。于是余道给他买了一对篮子和若干毛巾,首先让他跟着自己在城里学习卖毛巾的经验。
过了几天,余道对发祥说:
这老信徒忙回答:
“有、有,昨晚还有一碗稀饭,我把它加热下给你吃”。当他吃过这一碗稀饭后,身体顿感精神了。本来计划到温州白累德医院就医的,但接下来一餐吃了又一餐,一天过了又一天,就在这个花园巷教堂里住上了一段时间,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当时,他的年纪为 49 岁,他深刻回忆起村里有一位算命的人,曾对他说:
“如果你这个病能活过 49 岁,我把算命书就烧了,再也不算命了。”
在花园巷教堂呆上的这段时间里,教会的信徒们对他格外关心,当时的王牧师和显宽老师都拿出 10 元钱,给予捐助,说是让他买点水果吃。当他的身体都能恢复自如走动的时候,有一位同在教堂的瑞安人名叫余道,给他安排了一份生计对他说:
“身体需要运动,不能老是呆坐在这里。所以建议你像我一样来做个毛巾生意吧!我把毛巾进货过来,分一部分给你,让你挑着出去卖”。发祥也觉得不错,答应了。于是余道给他买了一对篮子和若干毛巾,首先让他跟着自己在城里学习卖毛巾的经验。
过了几天,余道对发祥说:
“这个工作也简单,现在我们可以分开各自去卖毛巾了,我往东,你玩西,你往北,我往南。”于是发祥就开始了卖毛巾的工作,用竹担挑着两个轻省的篮子,一路走在各个小巷里。在卖毛巾的时候,一般都是挨家挨户的叫卖。有时碰到某些人的时候也会问寒问暖,尤其是基督徒家庭的时候,他有时坐下来聊天。并看到有些患病家庭的时候,就开始为他们祷告,这些有困境的买客也非常欢迎。长年累月,他走过了温州许多许多的地方,有瑞安、青田、永嘉、乐清等,并一边卖毛巾一边服事,为人祷告,向人传福音。神奇妙的作为,就一直伴随着他,不单是他自己得到医治,奇迹般的活下去;他也获得了医治的恩赐,使许许多多的患者,在他的祷告下得医治、得平安。几年下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温州各地,他的名声也在当时都被知晓。
随后一段时间,发祥因着工作,居住在一个地区。他的信仰见证和祷告恩赐也很快被人所知。有一次,村里有个人结婚,新郎家设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席间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被鬼附着的人,疯疯癫癫地走到厨房里,突然拿起两把菜刀,向人挥舞。大家见状,拔腿就跑,无人能制服他。眼看着婚宴要被破坏时,有人赶忙把发祥叫了过来,说他是信耶稣,有能力。发祥一来,
那个被鬼附着的人,两手就拿着两把菜刀,要向发祥砍来。只见发祥说了一句:
“奉耶稣的名,站在那里别动”。那人一听,立刻扔掉了菜刀,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乘此机会,几个人赶忙上来,把他给打发走了。
这些神迹奇事,在今天看来确实很少发生。但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之多的,这跟神的怜悯恩典有很大的关系;也跟服事者对属灵的追求,和敬虔的操练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发祥来说,他之后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见证,就是热心服事,
敬虔祷告。当时,他住在印屿村,经常会在晚上的时候,走到山上祷告。可能学效耶稣在世的样子,经常退到旷野或山上祷告;也可能因着信仰的局限,在当代受到逼迫,寻得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不管天气如何,是炎热还是寒冷,
他都会持续上山,专心祷告。在一次冬季,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他仍然在上山祷告,时间还很长久,整个人几乎都被雪花遮盖。当他下山的时候,还对他的儿子郑荣杰说:
“今天这么冷的天气,我在祷告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冷”。
在这个山上祷告灵修的生活,让自己跟神越来越亲近,也给各处疾病中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有一次,灵昆地方有一户患病的人家,托人口传,让发祥为其祷告。发祥就跪在岩石上,恳切的为他祈求。当天,那户人家的患者就得医治了。
发祥的生平中,早年确实带给人不少的损害,但下半生却带给人许许多多的祝福。虽然年高岁迈的时候,眼目昏花,但与神的灵交,非常密切,祷告不休。犹如圣经中的雅各,晚年仍然能“在床头上敬拜神”(创 47:31)。
吴发祥公,在 1984 年春,蒙召归天,安息主怀,享年 88 岁。
随后一段时间,发祥因着工作,居住在一个地区。他的信仰见证和祷告恩赐也很快被人所知。有一次,村里有个人结婚,新郎家设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席间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被鬼附着的人,疯疯癫癫地走到厨房里,突然拿起两把菜刀,向人挥舞。大家见状,拔腿就跑,无人能制服他。眼看着婚宴要被破坏时,有人赶忙把发祥叫了过来,说他是信耶稣,有能力。发祥一来,
那个被鬼附着的人,两手就拿着两把菜刀,要向发祥砍来。只见发祥说了一句:
“奉耶稣的名,站在那里别动”。那人一听,立刻扔掉了菜刀,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乘此机会,几个人赶忙上来,把他给打发走了。
这些神迹奇事,在今天看来确实很少发生。但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之多的,这跟神的怜悯恩典有很大的关系;也跟服事者对属灵的追求,和敬虔的操练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发祥来说,他之后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见证,就是热心服事,
敬虔祷告。当时,他住在印屿村,经常会在晚上的时候,走到山上祷告。可能学效耶稣在世的样子,经常退到旷野或山上祷告;也可能因着信仰的局限,在当代受到逼迫,寻得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不管天气如何,是炎热还是寒冷,
他都会持续上山,专心祷告。在一次冬季,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他仍然在上山祷告,时间还很长久,整个人几乎都被雪花遮盖。当他下山的时候,还对他的儿子郑荣杰说:
“今天这么冷的天气,我在祷告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冷”。
在这个山上祷告灵修的生活,让自己跟神越来越亲近,也给各处疾病中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有一次,灵昆地方有一户患病的人家,托人口传,让发祥为其祷告。发祥就跪在岩石上,恳切的为他祈求。当天,那户人家的患者就得医治了。
发祥的生平中,早年确实带给人不少的损害,但下半生却带给人许许多多的祝福。虽然年高岁迈的时候,眼目昏花,但与神的灵交,非常密切,祷告不休。犹如圣经中的雅各,晚年仍然能“在床头上敬拜神”(创 47:31)。
吴发祥公,在 1984 年春,蒙召归天,安息主怀,享年 88 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