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區基督教堂點簡史
根據《溫州基督教》記載,基督教於西元1—2世紀在羅馬帝國形成。西元313年,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之後逐步形成天主教。16世紀,馬丁路德 在西歐進行宗教改革,將基督教從天主教中分離出來,俗稱“新教”,現在所稱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本文所指的基督教專指新教)。基督教曾在唐 朝、元朝傳入中國(唐朝稱之為景教,元朝稱之為也裡可溫教),由於當時基督教傳入中國與王朝階級統治脫不了干係,只能隨著王朝的被推翻而失傳。1807 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將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福音的種子在中國的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
龍灣區基督教在我國基督教史上源遠流長,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朔到100多年前。1867年(清同治六年)7月,英國傳教士曹雅植來溫州傳教。第二年,他在溫州市區建立教會,之後,福音從溫州花園巷堂(溫州第一座教堂)、溫州城西堂、永光堂傳出,逐步向平陽、永嘉、樂清、瑞安等各縣以及郊區擴展,當信徒增長到一定數量、教會復興到一定程度時,建造基督教堂和設立分(支)會。
縱觀我區基督教百年歷史,將會發現基督教的發展曾兩度受挫,分別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基督教活動場所全部被迫被關閉,但可貴的是,我區基督徒卻從沒有妥協過,依然擺出一副堅貞不屈的氣質,繼續秘密聚會,從未停止過,教會人數越發增長。信徒的堅定信心詮釋了基督教信仰的純正。
活動場所
經過百年發展,到目前為止,龍灣區基督教登記在冊的宗教活動場所有49處,其中臨時點2處;登記在冊的宗教教職人員167人,其中牧師2人,教師1人。據統計,龍灣區基督教現有信徒42000余人。
狀 元 堂
1926年,城西堂循道公會在狀元下市設立聚會點,當時的負責人是蔡慶更弟兄。
1929年,永光堂耶穌教自立會在狀元老街設立分會。經過11年的發展,陳醒初長老接手管理起教務重任。老街分會的設立標誌著狀元循道公會、自立會兩個不同教派聚會點同時並存。
1951年,狀元老街聚會點遷至風雷橋。
1958年,下市聚會點和老街聚會點因“大躍進”停止聚會。
1960年,風雷橋聚會點房產賣給農藥廠,下市聚會點房產賣給漁業大隊,從此兩個不同教派的聚會點走上合一道路,更名為狀元教會。
1966年-1976年,正值十年“文化大革命”,狀元教會被迫停止聚會,信徒只得在上宅一帶信徒家裡秘密聚會。
1985年,狀元教會恢復聚會,信徒與日俱增,於是決定在狀元前潘路40號選址建造狀元教堂,共投資13萬元。
1986年,平時到狀元教會聚會的石坦村的信徒增長到一百多人,為方便石坦村信徒聚會,龍灣區基督教兩會與狀元教會決定,在石坦村設立聚會點,並派程碎同工主持聖工工作。1989年,石坦聚會點的信徒在山腳邊選址建造教堂。
1994年,平時到狀元教會聚會的禦嶴村的信徒增長到二百多人,為方便禦嶴村信徒聚會,龍灣區基督教兩會與狀元教會決定,在禦嶴村設立教堂,並派王金潤同工主持建堂工作。二年後,禦嶴教堂竣工並投入使用。
2001年,狀元堂被鑒定為危房,需立即停止使用,於是成立建堂小組著手重建。
2002年5月18日,狀元教會舉行新堂落成典禮。新堂建築風格打破千編一律,外型採用粗擴、簡潔、大方的風格,內堂採用歐洲“歌特式” 建築風格,給人一種韻律感、莊嚴感、現代感。新堂占地面積1789.5平方米,占地建築面積725.58平方米,建築面積2005.46平方米。新堂共分 主堂與副堂,一層主堂900個座位,夾層340個座位,副堂200個座位,能容納1440人同時聚會,共投資400萬元。主堂硬體設施齊全、先進,鋼琴、 音響、投影等設備一流,給人一種靜、純的感覺。
狀元教會歷屆堂委主任分別是:陳醒初、陳寶聰、黃海平、陳國光、江國明。
蒲 州 堂
蒲州教會歷史相當悠久,當時,益定、明昌父親、陳旺弟父親、陳秀祥父親、陳秀存父親、柳崇法、招弟七戶人家開始在家裡聚會,這標誌著蒲州教會正式建立。
1930年,信徒在下埠村買來3間破舊房子(原私人學堂)作為聚會場所。
1947年,蒲州教會的信徒達到40多戶,原先的聚會場所已容納不下,當時馮福桃先生與幾位同工商量,決定建造教堂,後來共建四間作為教堂,這是蒲州教會第一次建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會遇到逼迫,但是信徒從未停止過聚會,在人家裡東一天,西一天,教會的工作正常進行。
1979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蒲州堂批准開放,人數天天增多。1985年,當信徒發展到200戶左右,馮福桃先生與幾位同工商量,決定將老堂拆 了重建新堂,當時正逢蒲江路改建,於是西移,買來蒲二磚瓦廠地基1300平方米建造8間禮拜堂,長24米,寬12.5米,最高點達20米,又建4間附屬 房。
隨著信徒的與日俱增,為適應教會發展需要,蒲州教會於2000年10月9日拆堂,重新建造大教堂,共建10間四層。2002年10月2日落成。
馮福桃、張道生、陳銀龍歷任蒲州堂委會主任。
滄 河 堂
1870年秋季,英國傳教士到永強滄河一帶傳福音,當時,王大松、孫岳壽(寧村人)、鄭集順(蘭田人)、薑毓真、陳茂青(滄河人)等人接受了福音,建立基督教會,屬中華基督教自治內地會教派(花園巷教堂為溫屬總堂)。福音的種子撒下後,福音迅速向沙村、山灣、下六宅、前街、下垟街等地擴展。
1908年,信徒在陳宅、林宅、馮宅三巷中心林宅地帶選擇一塊2.7畝的土地建造滄河教堂,當時建造的教堂規模相當大,有聖堂、住宿房、灶房、柴房,還有專供供外國傳教士住宿中外式樓房,故人們稱之“外國樓”。教堂建好後,外國傳教士到滄河堂開辦唱詩班和查經班。
1930年,薑毓珍、陳茂青、李聯川、王梅三等人任教會司庫。
1930年,滄河堂開辦永生小學(教會學校)。第一期先生有章光、王誠信、王崇卿等人,學生有陳步堯、邵康福、王寶恩、章世賢、章玉翠、朱榮蘭、朱榮廷、高則道等人。
1947年,永生學校開辦第二期,陳慶明任校長,何鳴、王順德、戴強任教。學生有王璋、王靖堯、王靖弟、陳保羅、國光、國林、愛蘭、周相道、李日川、周兆其、薑振恩、張雲鎮、薑化日、姜篤平、陳光林、董學善、鄭冬娥、何光林、範良義等人。
解放前,蒼河堂信徒驟增,於是研究決定以滄河堂為總會,下設幾個分(支)會,下山灣教會(因歷史變遷該堂已不存在)、小塘教會、沙村教會、五溪沙教會、下 垟街教會、水心教會、寧村教會、東鄭教會、上京教會、上岩頭教會先後分出,逐步形成上片、中片、下片。上世紀八十年代,部分教會從總堂分出建立家庭聚會 點,其餘的教會形仍以總堂為中心,稱之為“永強牧區”。
1958年,正值我國“大躍進”,教堂被迫關閉。之後,滄河堂附屬房被出賣給社員建私房,聖堂劃分給四個生產隊。
“文革”期間,信徒一直在家裡秘密聚會。在蒼河堂牧會過的有王世珍、王誠信、章伯成、周培民、陳俊聲、王春亭、張德如、李永景、邵靜卿、陳麗生、潘學霖、餘正興、周培其、黃錦堂等人。
1982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教會恢復活動,教產陸續收回,其中原先被社員佔用的教產多次交涉才要回。
水 心 堂
1927年,邵靜卿先生建立水心教會,並在朱宅村擇地獨資奉獻建造水心堂。當時,水心教會是滄河總堂下屬的一個分會,屬基督教自治內地會教派。
1967年,因信徒增多,河濱一帶的信徒從水心教會分出,設立河濱教會。
“文革”期間,水心堂被迫關閉,信徒全部分散到信徒家裡聚會。
1986年,經水心鄉人民政府批准,水心教會恢復聚會。同年,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水心堂重建。重建後,該堂占地面積608.33平方米,建築面積390.8平方米。
2001年6月,水心堂因年久失修,被鑒定為“D”級危房,需立即重建。
2004年,水心堂再次重建,新建的教堂占地2.9畝,建築面積達1669平方米,總投資275萬元。
水心教會歷屆堂委會主任分別是邵靜卿、李啟榮、鄭日祝、林永福。
上 莊 堂
該堂位於蒲州街道上莊村福垟路,始建於1968年。“文革”之後,上莊教會的信徒併入嶼田教堂聚會。到了1988年,信徒大增,嶼田堂聚會時出現 “爆滿”現象,於是教會決定將上莊村的信徒分離出來,以緩解嶼田堂“爆滿”現象。分出後,上莊村的信徒在李金良等弟兄的帶領和區兩會歐陽後增牧師的幫助 下,花12萬元購買位於福垟路的一化工廠倉庫,還投資了40萬用於建造上莊堂,現該堂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李金良、朱啟龍先後 擔任該堂主任。
靈 昆 堂
靈昆堂位於靈昆鎮葉先村(原屬甌海區管轄),是我區歷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1894年,陳賓金先生在靈昆上岩頭村建立靈昆教會,當時屬基督教自治內地會教派(受滄河堂管轄)。因交通不便,1941年滄河總堂決定將靈昆教會劃歸樂清裡隆內地會管理,直到2001年區域劃分,靈昆堂歸“龍灣兩會”派工。解放前,一直在信徒家裡聚會,後來買來兩間半民房作為聚會場所。1947年,民房倒塌,開始建堂。1974年,部分信徒在樂清基督徒聚會處的組織下,建立地方教會。1988年,部分信徒分出建立家庭聚會點。1989年,靈昆教會在棋盤村建堂。2007年靈昆堂再次重建,重建後的教堂占地面積592平方米,建築面積2320平方米,共投資210萬元。現林明生擔任該堂主任。
河 濱 堂
1967年以前,河濱一帶已經有基督信徒,但主日聚會,信徒都要陡步前往水心堂做禮拜。1967年,為了方便河濱一帶的信徒,邵恩第先生把河濱一帶的信徒 從水心教會分離出來,建立河濱教會。1983年7月,河濱教會在瑤溪鎮河濱村瑤河路擇地建堂,占地面積0.8畝。2006年,因南洋大道工程建設需要,該 堂騰空拆遷,異地擴建。根據規劃,擴建後的教堂占地面積達3.006畝,計畫投資400-500萬元,建成後將是一座現代化、大規模的教堂。該堂信徒主要 來自皇嶴、蘇川、璋川、上陳、河頭龍、河濱、瑤溪、南山下九個自然村。邵恩第、邵銀生、陳錦權、邵康良先後擔任河濱堂主任。
石 坦 堂
1956年,李松良先生建立石坦教會。“文革”後,石坦教會的信徒與狀元教會的信徒合併聚會,合併一直持續到到1986年,因信徒增多,從狀元教會分離出來,暫時在碎光與定和家裡聚會。1989年,信徒在狀元鎮石坦村南岸山邊選址建堂,由程碎同工主持聖工。現該堂建築面積1320平方米。李松良、朱清華、 李秀平先後擔任該堂主任。
湯 家 橋 堂
湯家橋教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1958年,永豐橋教會因“大躍進”被關閉,之後,由汪永岩先生帶領湯家橋一帶的信徒在家裡聚會。改革開放後, 該教會的信徒併入蒲州堂聚會。1996年,因信徒增多,從蒲州堂分出,於1997年在蒲州街道湯家橋村湯車路擇地建堂,占地面積294.7平方米,建築面 積490平方米。現陳建忠任堂委主任。
寺 後 堂
該堂位於永中街道寺西村,1914年由陳漢臻的父親建立,當時在九頭橋聚會。1924年遷至寺西村,解放前該堂屬永光堂管轄,原教派為中國耶穌教教自立 會。解放後,陳漢臻父親將自家的地基奉獻給教會,並出資建造寺後堂。1964年,寺後教會參加三自愛國運動。2005年,本堂信徒及周邊教會的信徒奉獻 110萬重建寺後堂。陳漢臻、曾永生先後擔任該堂主任。
埭 頭 堂
埭頭教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原屬里安海安堂。1958年“大躍進”,海安堂被封閉,信徒只得在信徒家裡聚會。1976年,陳仁光母親把埭頭一 帶的信徒從海安聚會點分出,建立埭頭教會,但一直在家裡聚會,直到1990年,教會花了10多萬在梧園山腳擇地建造埭頭堂。1998年,埭頭堂因塘梅公路 拓寬工程建設需要,遷至半華路,共投資230萬元重建埭頭堂。2004年,該堂建造附屬用房,共建六層,建築面積達3300平方米。從規模上講,該附屬房 是我區教會最大的附屬房。教堂與附屬房共占地面積6.9畝。陳學銘、塗學火、塗玉金分別擔任該堂主任。
上 江 堂
1960年,張岩坤弟兄建立上江教會,原屬基督教自治內地會教派(該教會從永豐橋教會分出)。1979年,該教會信徒在上江張家牌一帶買地建堂,占地面積 580平方米,建築面積790平方米。1989年,該堂原址重建。1999年,該堂進行改造,增加附屬房。張金弟、張岩春、嚴金林、張憲廣先後任本堂主 任。
龍 華 堂
龍華堂其前身是泰順莒江堂,是該縣北片牧區總會,原屬基督教內地會教派。該堂歷史悠久,可以追朔到100年前。1989年,莒江堂重建。2000年,應珊 溪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需要,移民至永中龍華村,是我區唯一的一所移民教堂。目前,該教會正在根據移民、宗教等政策,向有關部門申請建造龍華堂(龍灣區基督教 中心堂)。現夏碎星任主任。
嶼 田 堂
嶼田教會于1893年建立,當時在黃光輝家裡聚會,屬中國耶穌教自立會教派。1920年,王巧進父親在嶼田橋頭建堂。1949年在嶼田東岸再次建堂,1989年重建。該教堂占地面積335平方米,建築面積195平方米。陳寶林、黃永明、鄭愛惜先後任本堂主任。
大 嶴 堂
1927年,大嶴基督教信徒從永豐橋教會分出,建立大嶴教會。1983年7月,信徒在三郎橋村橋頭 路建堂。1997年,澤雅某村35戶150名信徒因水庫建設需要,移民至三郎橋村,併入大嶴堂聚會,信徒驟增,加上老堂年久失修,顯得又小又舊,於是決定 重建大嶴堂。1998年,大嶴新堂落成。2004年,該堂對附屬樓進行翻建。林玉良、夏賢忠先後任本堂主任。
禦 嶴 堂
上世紀六十年代,阿池母親建立禦嶴教會。1975年合併到狀元教會聚會點聚會,後因信徒增多,于
1994年在禦嶴雞山腳邊擇地建堂。王金潤、黃和平先後任本堂主任。
轉載:溫州龍灣區基督教。http://www.wzjdj.cn/news459.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