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開始的地方
作者:李新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我來溫工作,開始與溫州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的溫圖還在市區公園路上,除去溫圖借還書外,我還常到外文閱覽室讀最新國外報刊,去二樓報告廳聽報告,去電子閱覽室上網。說到互聯網,要知道當時我所工作的溫州師範學院,整個學校也只有三台電腦能夠上網,而且還是通過電話線連接;而那時的溫圖,已經有數十台電腦可以上網流覽資料了!我曾自詡為中國第一代線民,早在1996年于長沙讀研期間,我就開始觸網。為了不願忍受校園內慢得如蝸牛一樣的網速,我曾跑到湖南省圖書館上網,可收費高達15塊錢一個小時;當時的溫圖,上網收費較低,而且工作人員服務熱情。2000年起,我曾在溫州師院進行專業課程的網路教學改革,許多教學資料的收集與上傳,都是在溫圖完成的!
我雖然早在讀本科時,就已經接觸到基督教文化,但下定決心從事基督教傳教士的個案研究,卻始於我在溫州市圖書館的讀書經歷。我與溫圖開始更深層次的接觸,則源於我對英國著名傳教士、教育家和漢學家蘇慧廉(1861-1935)的關注與研究。蘇慧廉曾於1882年至1907年間受英國循道會(時稱偕我會)派遣在溫州宣教。今日溫州被海外學界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教會被稱為“中國的安提阿”,基督教的發展自有其獨特之處。作為一名宗教文化研究者,我希望能夠找出溫州基督教發展的歷史脈絡。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在溫州市圖書館工作的張永蘇先生那裡得知,溫州市圖書館藏有蘇慧廉的一本傳記A Mission in China,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夏鼐先生買來轉贈給溫州圖書館的。借來閱讀之後,我深深地為蘇慧廉的經歷所吸引,當時就暗下決心:有機會要將這本書翻譯出來,讓更多的人分享。現在這個多年的願景很快就要實現了:由張永蘇先生與我合作翻譯的蘇氏這本《中國傳教紀事》(A Mission in China)將於今年上半年出版。另外,一百多年來,溫州歷經戰亂、文革,所遺留下來的地方教會文獻很少,尤其是在建國前近百年溫州教會的史料,在溫州幾乎是一片空白;國內外學人對溫州教會的早期發展歷史尤其是對循道公會溫州早期傳教史的研究很不全面,已發表的文章又出錯較多。我的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蘇慧廉原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廣泛收集的中西一手文獻資料和人物訪談,對蘇慧廉的漢學成就進行梳理,並對這位幾乎被人忘卻的漢學家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關係史上地位做出初步的評價。如針對偕我公會傳教士李慶華(Inkermann Exley)何時來溫開教、蘇慧廉是1881年抑或是1882年來溫州等問題,我則通過對西文文獻資料的考證,糾正了謝聖弢牧師、支華欣牧師以及本地學人莫法友教授文中的錯誤。該論文曾獲溫州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8年4月),使我們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學者看到自己的研究在地方文化建構方面的積極意義。我撰寫的另一篇題為"循道會溫州早期傳教史(1878-1907)"的論文,曾在"宗教與地方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6月19-20日),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該論文以循道公會溫州早期傳教史為研究物件,結合當年的中西文檔案資料以及傳教士當年的西文著述,通過與內地會傳教士在溫州宣教實踐的比較,來論述循道公會在溫州的發展與社會進程之間的關係,探討以蘇慧廉為主體的循道會經驗在當代中國教會建構以及地方文化建設中的積極意義。另外,由我主持、張永蘇先生參與的“西方傳教士與近代溫州社會――以循道會傳教士蘇慧廉為研究中心”這一課題於2008年6月得以順利立項,更堅定了我們將蘇慧廉系列研究做下去的信心。無庸諱言,我研究蘇慧廉最初的資料的收集,始於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的《溫州文史資料》《鹿城文史資料》等系列叢書中諸多經歷者整理的回憶文章或學者考證的資料,以及胡珠生先生的《溫州近代史》等學術著作。
從讀書到後來的工作,再到過去數年來的訪學深造,我有機會走訪了國內外多家圖書館和藏書機構。但我不會忘記:溫州市圖書館是我在溫州學術研究起步的地方,是我認識溫州歷史文化與當代發展的絕佳去處。作為地方公共圖書館,她多元的館藏資源,拓寬了我的學術視野、堅定了我跨學科的研究的信心;她濃厚的人文氛圍,更是加深了我對圖書館獨特情感。我在美國曾經訪學與工作的林菲爾德學院,其圖書館與美國的數十家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館際互借的服務協定,我有幸成為那裡的常客,通過館際互借找到自己心儀已久的資源。2006年8月去加州大學河灣分校看望當時在那裡讀博士的弟弟時,因弟弟、弟媳每天在實驗室工作很忙,我在那裡逗留的十天時間裡竟有九天泡在圖書館!2007年春假期間到加州旅行時,我們在三藩市有兩天半的自由活動時間,為尋訪三四百年前耶穌會士的漢學著作,我卻在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呆了整整兩天!後來到紐約訪友,我也不忘記到位於七號地鐵總站附近的法拉盛圖書館查閱當地華人的歷史資料。自2003年起每次訪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更是我必到之處。在上海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做博後研究期間,為了查閱傳教士的漢學著作以及傳教文獻檔案,我幾乎是天天乘公交、轉輕軌,再換乘地鐵到徐家匯藏書樓或上海圖書館,雖很辛苦,但樂此不疲。直至現在我還同時擁有四家圖書館的借書證,除溫大、復旦圖書館的借書證、上海圖書館參考外借證外,讓我倍感自豪的是我還擁有溫圖重點讀者證。
溫州市圖書館遷到現址後,其硬體設施絕對是國內一流,圖書館藏、服務等軟環境也更上一層樓。這兩年溫圖開展的星級讀者服務大大方便了學人的閱讀與學術研究;豐富多彩的講座、常規性的展覽更是讓人眼界大開。在溫州市圖書館,除根據個人研究興趣借閱溫州地方史料、宗教文化,以及西方漢學研究方面的圖書外,因專業的關係我還特別關注外文圖書館藏。近幾年溫州市圖書館可謂獨具慧眼,引進了不少原版圖書;雖然門類不多,但精品不少。
溫州市圖書館很快就要迎來她的九十華誕,而我跟溫圖結緣也近十個春秋。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深知這裡是我的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這裡尋夢,遠離塵囂,尋找精神的家園。
當時的溫圖還在市區公園路上,除去溫圖借還書外,我還常到外文閱覽室讀最新國外報刊,去二樓報告廳聽報告,去電子閱覽室上網。說到互聯網,要知道當時我所工作的溫州師範學院,整個學校也只有三台電腦能夠上網,而且還是通過電話線連接;而那時的溫圖,已經有數十台電腦可以上網流覽資料了!我曾自詡為中國第一代線民,早在1996年于長沙讀研期間,我就開始觸網。為了不願忍受校園內慢得如蝸牛一樣的網速,我曾跑到湖南省圖書館上網,可收費高達15塊錢一個小時;當時的溫圖,上網收費較低,而且工作人員服務熱情。2000年起,我曾在溫州師院進行專業課程的網路教學改革,許多教學資料的收集與上傳,都是在溫圖完成的!
我雖然早在讀本科時,就已經接觸到基督教文化,但下定決心從事基督教傳教士的個案研究,卻始於我在溫州市圖書館的讀書經歷。我與溫圖開始更深層次的接觸,則源於我對英國著名傳教士、教育家和漢學家蘇慧廉(1861-1935)的關注與研究。蘇慧廉曾於1882年至1907年間受英國循道會(時稱偕我會)派遣在溫州宣教。今日溫州被海外學界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教會被稱為“中國的安提阿”,基督教的發展自有其獨特之處。作為一名宗教文化研究者,我希望能夠找出溫州基督教發展的歷史脈絡。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在溫州市圖書館工作的張永蘇先生那裡得知,溫州市圖書館藏有蘇慧廉的一本傳記A Mission in China,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夏鼐先生買來轉贈給溫州圖書館的。借來閱讀之後,我深深地為蘇慧廉的經歷所吸引,當時就暗下決心:有機會要將這本書翻譯出來,讓更多的人分享。現在這個多年的願景很快就要實現了:由張永蘇先生與我合作翻譯的蘇氏這本《中國傳教紀事》(A Mission in China)將於今年上半年出版。另外,一百多年來,溫州歷經戰亂、文革,所遺留下來的地方教會文獻很少,尤其是在建國前近百年溫州教會的史料,在溫州幾乎是一片空白;國內外學人對溫州教會的早期發展歷史尤其是對循道公會溫州早期傳教史的研究很不全面,已發表的文章又出錯較多。我的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蘇慧廉原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廣泛收集的中西一手文獻資料和人物訪談,對蘇慧廉的漢學成就進行梳理,並對這位幾乎被人忘卻的漢學家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關係史上地位做出初步的評價。如針對偕我公會傳教士李慶華(Inkermann Exley)何時來溫開教、蘇慧廉是1881年抑或是1882年來溫州等問題,我則通過對西文文獻資料的考證,糾正了謝聖弢牧師、支華欣牧師以及本地學人莫法友教授文中的錯誤。該論文曾獲溫州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8年4月),使我們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學者看到自己的研究在地方文化建構方面的積極意義。我撰寫的另一篇題為"循道會溫州早期傳教史(1878-1907)"的論文,曾在"宗教與地方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6月19-20日),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該論文以循道公會溫州早期傳教史為研究物件,結合當年的中西文檔案資料以及傳教士當年的西文著述,通過與內地會傳教士在溫州宣教實踐的比較,來論述循道公會在溫州的發展與社會進程之間的關係,探討以蘇慧廉為主體的循道會經驗在當代中國教會建構以及地方文化建設中的積極意義。另外,由我主持、張永蘇先生參與的“西方傳教士與近代溫州社會――以循道會傳教士蘇慧廉為研究中心”這一課題於2008年6月得以順利立項,更堅定了我們將蘇慧廉系列研究做下去的信心。無庸諱言,我研究蘇慧廉最初的資料的收集,始於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的《溫州文史資料》《鹿城文史資料》等系列叢書中諸多經歷者整理的回憶文章或學者考證的資料,以及胡珠生先生的《溫州近代史》等學術著作。
從讀書到後來的工作,再到過去數年來的訪學深造,我有機會走訪了國內外多家圖書館和藏書機構。但我不會忘記:溫州市圖書館是我在溫州學術研究起步的地方,是我認識溫州歷史文化與當代發展的絕佳去處。作為地方公共圖書館,她多元的館藏資源,拓寬了我的學術視野、堅定了我跨學科的研究的信心;她濃厚的人文氛圍,更是加深了我對圖書館獨特情感。我在美國曾經訪學與工作的林菲爾德學院,其圖書館與美國的數十家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館際互借的服務協定,我有幸成為那裡的常客,通過館際互借找到自己心儀已久的資源。2006年8月去加州大學河灣分校看望當時在那裡讀博士的弟弟時,因弟弟、弟媳每天在實驗室工作很忙,我在那裡逗留的十天時間裡竟有九天泡在圖書館!2007年春假期間到加州旅行時,我們在三藩市有兩天半的自由活動時間,為尋訪三四百年前耶穌會士的漢學著作,我卻在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呆了整整兩天!後來到紐約訪友,我也不忘記到位於七號地鐵總站附近的法拉盛圖書館查閱當地華人的歷史資料。自2003年起每次訪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更是我必到之處。在上海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做博後研究期間,為了查閱傳教士的漢學著作以及傳教文獻檔案,我幾乎是天天乘公交、轉輕軌,再換乘地鐵到徐家匯藏書樓或上海圖書館,雖很辛苦,但樂此不疲。直至現在我還同時擁有四家圖書館的借書證,除溫大、復旦圖書館的借書證、上海圖書館參考外借證外,讓我倍感自豪的是我還擁有溫圖重點讀者證。
溫州市圖書館遷到現址後,其硬體設施絕對是國內一流,圖書館藏、服務等軟環境也更上一層樓。這兩年溫圖開展的星級讀者服務大大方便了學人的閱讀與學術研究;豐富多彩的講座、常規性的展覽更是讓人眼界大開。在溫州市圖書館,除根據個人研究興趣借閱溫州地方史料、宗教文化,以及西方漢學研究方面的圖書外,因專業的關係我還特別關注外文圖書館藏。近幾年溫州市圖書館可謂獨具慧眼,引進了不少原版圖書;雖然門類不多,但精品不少。
溫州市圖書館很快就要迎來她的九十華誕,而我跟溫圖結緣也近十個春秋。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深知這裡是我的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這裡尋夢,遠離塵囂,尋找精神的家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