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在溫州教會中的體現》
談到神學,一般人都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不是消極性鄙視的嫌避;便是積極性過份的推崇[1]。到底神學是什麼?簡單說神學就是認識神的真理,而這真理乃是神所啟示的聖經,基督教相信神是創造者、救贖者、啟示者,唯有借助這位元神人才能認識上帝,若不是上帝創造人,就沒有今天的我們;若不是上帝的救贖,就沒有生命的意義與豐盛;若不是上帝的啟示,我們就無法認識上帝,甚至也不能知道自己就是人。而聖靈是人之所以能正確認識上帝的導師(約十四16),啟示聖經的聖靈又引導聖徒明白聖經,因為聖靈是真理的靈。
神學教育是什麼?首先從大使命看,神學教育是教會從主耶穌基督那裡領受的大使命內容之一,使徒馬太在他的福音書最後將此宣揚闡明(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二十八20)
其次,從神學教育的涵義看,神學教育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概念,就廣義而言指所有教導聖經或神學知識的活動:信徒家庭、查經班、團契、講臺、培訓班等等;就狹義而言是指教會設立專門的聖經或神學學校訓練信徒及傳道人:教會(座堂訓練中心)、聖經學校、神學院、牧職學院、神學研究中心、基督教大學等等。
縱然方法的多元,但目標卻一致,像使徒保羅所說的:“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弗四13西一28)”
因此神學教育的核心是聖經、動力是聖靈、聖徒是工具,這一切的努力為要叫人認識基督,得著基督的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在任何文化與處境裡,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保羅之提醒腓立比信徒應思考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等德行,又勸勉提摩太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筆者借本文以溫州教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培靈會、主日學事工和學道班三個角度來分析神學教育在溫州教會的思考與發展,瞭解它的昨天、省思今天與展望明天!
第一章 培靈會為主導
自文革後溫州教會有了一次屬靈上的覺醒與復蘇,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據筆者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長輩那裡以及自己在教會中生活的體會,那是我們主要的神學教育是以培靈會為主體,許多的信徒在這樣的聚會中得到許多的幫助,也有一些人第一次參加教會的聚會就被神的靈感動,悔改離開罪惡,一般聚會的情況的方式有人講道,講完之後由講道人或領會的人帶領會眾一起認罪、紀念耶穌的受難、相信耶穌的寶血潔淨,讚美上帝,大多數聚會的最後也就是高潮,許多人被聖靈充滿,用我們的本地話說“會場很好、會場氣氛好喜好”,其中很多人都肯定這事是神的自己工作,但也不得不說某某工人能力大,有培靈的恩賜,多數信徒與同工會說今天有得著,某某工人講道有力;反過來說今天培靈會若所謂沒有什麼“動靜”或沒有上次那樣的場面,工人會著急,禱告上帝將會場充滿,不要這樣冷冰冰,信徒就會出現失望,甚至會說工人不行。這二種情況會決定下次工作是否會繼續。這樣培靈造就了信徒心目中理想的工人,同時也造就了優秀工人的理想標準,因此人會說這是大工人,講道人就是要像這樣才行,無形中培靈會的工人在人的心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因此,培靈會在許多人甚至在講道人的心目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這是無可厚非的歷史情結。這時的培靈會無疑成為教會神學教育主要的方式。
就這種情形筆者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思考:
1、我們正面的肯定培靈會是上帝造就信徒的一種方式,其中以神的道和神的靈為主體,因此培靈會是神工作的一種方式,聖靈還用其它方式(如小組查經、信徒相交、神學講座等)引導與建立聖徒。
2、我們要思考在培靈會中,追求神的道為重要還是會場某一種經歷重要,既然都確定是神的道,我們不得不注意神的道在表現形式是多元的。不一定是人心目中那種轟轟烈烈的情形才是最好。
3、在培靈會之後,好景不長過一些日子有說自己軟弱,生活不得勝,這樣導致我們要繼續開培靈會,這次要請一個比上次更好的工人,其實問題不在這裡,我們是否過於注重工人,是否只注重結果,以致忽略過程,我們是否只要勝利的果子而不要培育的過程;只要豐收的喜悅不要過程的辛勞;只要一直的得勝而輕視過程中的跌倒。我們是否已無形之中落在不良的迴圈中(發現軟弱-呼籲培靈-熱衷會場效果-失望或指望-缺少現實中的堅持導致軟弱-再來!)其實人無完人,這是誰都贊同的事實,照樣人只是每一天過聖潔的生活,今天的跌倒不等於明天的繼續,今天的勝利不是明天的等號,我們只有每一天活在神的道中,靠著聖靈行事。
4、我們聚會的目標不是會場那一刻的興奮,也不是那一刻的復興跡象,更不是追求現場的那種感受或氣氛,乃是看在聚會結束後,在生活是否運用神的道,活出生命的實際,給人帶來福音與品格上的祝福,榮耀上帝!我們是要建立信徒自己每一天有禱告讀經的習慣,還是在信徒心中建立只有培靈會才能帶來復興?或者說是引導他們知道聖靈充滿與神的道一定是配合在一起,建立信徒在家有正常的讀經與禱告,與神親近!過正常基督徒的生活!
因此,我們要紮根於生命,表現於生活,貢獻於工作!
5、就工人而言,在聚會前懇求恩主自己透過我們做工,我們也要靠著真理的聖靈將神的道清清楚楚、豐豐富富,帶著生命的熱情發表出來,以禱告等待神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聚會為求最後的那種人的“轟動”,工人的優秀與否不是在講臺上能看出來的,而是要看這個人是否忠實神的道,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個人的生活,處事為人,與人結交的誠實、聖潔、溫柔等等。
6、每一個神的僕人要時刻警醒不是追求我被大家喜歡與認可,乃是引導與建立信徒歡喜接受神的道,換句話說不是我受人的歡迎,更要緊的是神的道受人歡迎。如使徒行傳所說的這地方的人賢于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
因此,我們以為培靈會的核心乃是神的靈借著神的僕人傳揚神的道,造就神的子民,培育靈命帶來生活的更新!筆者深切期待著培靈會能以加強釋經——神的道講解,帶來教會更大更穩健的發展!進入長遠復興的路!
第二章 主日學的開始
溫州教會的主日學幾乎在一片不解聲中開始,有一些地方還說我們沒有必要將資源浪費在孩子身上,甚至還以為這是與教會分離,自搞一套,脫離教會的帽子時有出現,但後來神自己在教會中顯明,這是可行的,時間證明這是神的心意,時間印證教會要這樣走,我們顧念自己孩子的前途,教會的負責人更應為教會信仰的代代相傳不遺餘力。但也有一些教會的風景卻分外燦爛,教會主要同工大力支持、竭盡所能及的參與,分派合適的工人參與主日學的事工。
從過去沒有開辦主日學,到今天教會要考慮如何開辦主日學;從過去沒有老師,到今天要有綜合素質的教師;從過去只是看管的形式,到今天的要培育孩子的生命與品格為重任;從過去沒有課程只是零散講聖經的故事,到今天要有課程系統化、規範化和統一化的理念與運作。從過去只是單一的教會生活,到今天方方面面的生活,什麼詩歌朗誦比賽、教師節感恩聚會、暑假學生的短宣、社會公益的參與(看望老人、孤兒寡母、傷殘人員等)。我們可以說這時教會除了保持原來的培靈會以外,開始意識到將神學教育轉到下一代身上。
為此,我們一同獻上感恩,不過筆者也提出自己對主日學教育的看法:
1、我們在過去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兒童的事工上,在青少年事工我們缺乏直接的、深入的探討,在課程與教學沒有深入的思考。一些教會出現不知如何教導青少年,一些從兒童轉到青少年階段的人得不到及時教育,為此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期待著更多有識之士投身青少年事工中來,引導和幫助這個時代的青少年。
2、教師在專業這塊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與裝備,如:基督教教育、基督教聖經神學、釋經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更為要緊的是認識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能否得到他們,關鍵看能否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在課後之余為他們愛心的禱告和關係的建立,從小給予服侍的機會、從小樹立領袖的概念。
3、將基督教的教育帶進每一戶基督徒的家中,使得家長負起神所託付的家庭教育責任,教會則可以通過家長會、主日講道等方式引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可行性的操作。
4、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禱告、被聖靈充滿、深入備課之外,我們在硬體的設施上是否需加考慮,今日的學生不是單一的書本能滿足,我們需要通過視覺、聽覺等引發他們對真理的熱忱,使用現代的科技,如:授課講義製作成幻燈片、照片、視頻、場地等。
5、過去由於各種因素對主日學不夠重視,應該說今天在溫州教會範圍內對主日學非常重視,尤其是假期的投入,這是可喜的現象,不過筆者根據自己參與學生假期的工作,發現一些教會和家長對假期學生工作存在一些不完全的認識,一般人對假期工作的投入和期待值非常大,希望透過假期短短幾天聚會,使學生的生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程度,假如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就以為沒有得著,認為日常主日學的教學差不多只是一個宗教形式,假期如果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整個前途令人擔憂!對於這種心情我們表示非常理解,期盼學生生命改變的心情,不過理解歸理解,我們還是論事就事,其實許多事情不是隨著我們的意願而發生的,我們只有耐性加迫切的心靈等候上帝的工作,祈求上帝自己會工作。
還有假期事工的品質需要以日常的教學與屬靈生活作為基礎,不要忘記日常的教學與屬靈生活乃是一個不爭的基礎工程,沒有平時的教學何以得知罪、神、人、救恩、操練禱告、學習服侍、追求渴慕上帝等等,假如我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上課、學習聖經神的話,轉而只注重和單憑假期那微不足道的聚會時間,就想產生非凡的效果,是不是我們在急於求成、用最小的投資收取最大的收穫,這樣的心境是不是表示我們在本末倒置?
所以只有加強日常的教學與屬靈服侍的裝備,借著假期的工作給我們的教師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次檢驗,給自己以後的教學提供借鑒,這樣豈不是會更美!
我們不但不忽視平時的教學與生命影響,而是加強加大平時教學的力度,抓住學生假期的黃金時間,依靠真理的聖靈培育與引導他們,以不同的假期生活(如:培靈會、禱告會、查經會、短宣事工、培訓等)在神的道中建立信仰的根基、禱告的生活、福音的使命感,以生命影響生命,成為培育新一代接棒人最重要的一環,接棒人的根基是在主日學裡培育出來的,使主日學踏上正規的神學訓練,裝備新一代的接班人,幫助教會開展新的一頁。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另一道美麗的風景!
第三章 學道班的開辦
據筆者所知溫州教會學道班的神學教育,從西元1993年9月開始,發起人是由一位叫莉亞阿姨,她本著“這時代的工人沒有真理的裝備就不行,不能再是“107的工人[2]”的意念,面對教會內部不同的聲音,在神的引導中開始了靈修學道班,一直到1997年暑假。根據筆者的瞭解,不外乎幾個理由:
第一、不同的聲音是他們認為,七十年代在聖靈的帶領下也不是沒有經過培訓,不是今天還繼續站在講臺嗎?
第二、有一些人在外地禾場的現況所激發,發現外地教會的需要,誤解這些人光學不練,見到需要還坐著等,他們將學習使之為坐著等等同。
第三、有一些以為聖經中沒有這樣的榜樣或教導,相反以使徒保羅一邊幟搭帳篷一邊講道為理據,不贊同開靈修學道班。
第四、還有一些人以為這些年青人懶惰不肯做事,發表自己的不同聲音。
當時由於得不到教會內部的鼎立支持,又加上在授課師資的缺乏,在整個學習期間無論在財力、物力、人力都是在無定中運作,什麼都要憑信心,這成了學生中的“座右銘”,甚至有時為了學習的開支要禁食,祈求上帝感動與預備。
學習期間學生們每一天的作息,基本上是淩晨4:00起床,四點半的時候在山上開始禱告二小時,之後下山吃早點,接著是讀聖經一天要二十章,詩歌禱告、查經(多數查考聖經各卷和靈命造就的專題資訊),幾乎每一天是這樣過的。
雖然有不同的聲音,我們相信神的聲音必定勝過人的聲音,上帝以事實證實這項事工應該繼續展開,這些學生出來後,在各地講道引起不同反響的好評,真可謂事實是最好的說明書,之後在溫州各地開展靈修學道班的培訓,直到今天一些教會的靈修學道班依然可見當年的影子!
今天的教會情景證實上帝在當時的同工身上的帶領是正確的、也是教會勢必要走的路,固然我們的靈修學道在品質上離神學教育存在距離,但感謝上帝的帶領總算上路!而且在各地開展了以我們自己編寫的教材,作為學道班的資料,説明各地教會一起成長!
十幾年的時間已在我們的身邊走過,我們處在資訊飛速變化的今天,對於資訊的要求越來越講究,對於神的工人要求也同時增加,基督的工人不但要心靈火熱還要冷靜的頭腦,神的工人如何以不變回應萬便,實在是學道班神學教育的課題。過去我們只是用我們的天地看世界,現在我們認識到精彩的地方並不完美,意識到神在普世教會中給我們很多學習與警戒的地方。在過去的經驗中,我們從在極少參考資料下編寫教材(《聖經大綱》《真道綱要》《講道人》《造就專題》《章題》直到2006年新舊約章題全部完稿。直到今天我們借助不同管道和方法又增加《釋經學》《講道學》《基要真理》《中國教會歷史》《世界教會歷史》《護教學》《佈道學》《基督教倫理學》《護教學初探》以及按卷查考的釋義等),以及個別教師個人的作品,如《實用釋經學》《講道學》《系統神學的專論》等:應該說在教材上基本與一些神學院雷同,不過在師資上我們還需有待提升,因為我們這些教師都是自修成才,在不同的書籍、光碟、互聯網學習一些充實自己。
不過我們慶倖的時在這幾年中,看到我們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意見,對現時的學道班招生、學習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學道班的事工進行反思與總結,這是好事,一個教會會進行反思的確是好事,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看到曙光。比如:一味的注入教學,給學生思考少,只要讀聖經沒有引導、幫助他們去讀書等。
開發的今天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內外優秀的工人,送出去和引進來是必然的事,在送出去和引進來,我們需要更大的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建立我們所不具備的,繼續和持守我們在聖經中已有的。
筆者就當前學道班神學教育提出個人看法與展望:
第一,學道班是教會培育工人,重要的基地,應引起整個教會、學院同工們與教師高度的重視,在招生上務必嚴格,再過程常存學習的態度,杜絕過去以為上學道班人會變好的思想,或學生走入社會的過渡期,在家無業可幹,心情鬱悶來學道班散心等,並不是專心受教成為教牧工人。我們要培育一個進入學道班的學員到畢業這期間,對神話語之信心、愛慕及傳道之熱誠方面有增無減。
第二,注重熟讀聖經與禱告,是我們值得肯定和需要堅持的,許多弟兄姊妹對聖經非常熟悉,甚至整卷會背,可見他們在熟讀聖經上下了相當的功夫。
第三,不過只有聖經的熟悉還是不行,當時在傳講上可以說都比較強調愛主與事奉,包括筆者在內一題到愛主奉獻就以為在教會服侍,有些人聚會少了就說愛世界、軟弱拉。筆者以為這樣的資訊在那個年代是可以理解的,最少建立人們一顆愛主的心靈,不過今天我們需要更深一層的說,不但要建立愛主的理念,更要告訴人們怎樣愛主、如何在自己所在的家庭、教會、生活、工作、中為主而作。
第四、除了堅持在學習期間有禱告和讀經的習慣,更要將目光放遠,希望能建立日後在平常的生活中過正常的基督徒靈修生活,而不是在學道班禱告很好,回到一天一天的縮水直到枯乾,以致帶著對過去的回味,痛心今天的虧欠;我們還要建立知識是可以積累和學習的,但能力不是學過來的。
第五、在筆者所到之處的學道班,過去基本沒有圖書室,大多有幾種原因,第一,缺乏書籍的來源;第二,缺乏資金的購買;第三,神學教育班級同工組缺乏意識和唯恐不讀經只重書籍,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個人以為缺乏意識是關鍵問題所在,我們不可能只拿一本聖經,走遍天下,在這個多元與知識爆炸的年代中,何以將福音帶給受不同文化薰陶的人,體現福音是所有人的需要,並且是超越一切的文化,至於唯恐有不良的影響,筆者非常同意和理解這樣的愛心,不過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問題,我想正面處理問題是關鍵,我們要積極引導和培育學生有分辨的能力去閱讀書籍,而不是只採取不予以閱讀書籍。
直到今天學道班中對於圖書的建立與推展還是緩慢的,這當然除了一些對於閱讀屬靈書籍有主觀、片面認識外,還有的是客觀條件也受到制約,比如缺乏場所、缺乏書籍等,筆者在學道班授課一直堅持除了閱讀聖經以外,還要閱讀其它書籍,這是財產,由衷期待著更多的人建立讀書意識、讀書氛圍、讀書習慣,開辦學道班的同工們更積極引導學員閱讀不同性質的書籍,從中更好的為基督培育時代工人。
我們現有的讀書是華人創作和翻譯的,其實意識的提升需要不斷的閱讀書籍,尤其是英文世界的圖書,許多重量級的書籍在英文世界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後,才被翻譯成中文,可想距離之大,徐忠昌牧師說:“一些在英文世界用了二十多年的書籍,覺得其分量的扎實與重要,才被翻譯成中文,要想讀神學就要讀英文書籍”,的確是實在之言,我們不但要閱讀中文書籍,也要閱讀英文書籍,在不同的語言中對上帝的聖道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這樣與世界接軌,與世界同步才是真實意義的步伐!
第六、在授課上要從單一注入的方式轉化成為具有思考性和分辨性的教導,以免只有授課,臺上的人津津樂道、滔滔不絕,台下的人如癡如醉,結果聽了很多、記了很多的同時也忘了也很多。期待著我們的師資自己能思會想,為基督培育慎思明辨的工人,幫助學生不斷面對自我、克服自卑、自憐,饒恕以往傷害自己的家人、朋友與同工,並培養一顆滿足、安寧、感恩之心,以盼望、安慰、憐憫的話語,隨時供應周圍有需要的人。
第七、對學道班神學教育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已經操作過的進行備份與記錄,在文字上給教會的後代一些借鑒!與那些在神學教育上有經驗的師資或神學院加強溝通,加強辦學和合作辦學,積極營造創辦神學院形成學院傳統與學術與靈命追求共進的氣氛,。
第八、鼓勵更多的人投入神學科目的寫作,尊重原創作者的版權,對於修改他人的勞動成果要加以尊重,不要擅自隨意改寫他人的成果,對於引用的資料務要標出處。
第九、培育寫作能力勢在必行!過去我們注重文字的工整,歸納成幾個字表達資訊,固然這有其優勢,但同時也是不夠的,我們要加強論述的能力。
第十、面對後現代的社會,我們要培育新一代的工人能以勝任承擔破碎的家庭、降格的生命,以基督的聖道和憐憫,重建信仰與生活的道路。
最後以青年作家余傑在《香草山》的封底所告白的勉勵自己和讀者,期待著神學與佈道、學習與實踐、讀經與讀書、禱告與默想、授課與自習能兼顧,全面發展,帶著護教的精神、牧養的性情引領神的子民,奔向燦爛的明天!
自己已完成了一個思想上的巨大蛻變(從幼稚走向成熟)。……我自己在教會中,親身體驗到從站在最前線推動教會事工,至退到自己的書房裡的全過程,發現一個重要的教訓:不要太苛刻的要求老一輩,批評上一代,因為遲早有一天,有人會將我們今天所作、所經歷的一切稱為歷史、當作傳統,當我們對歷史及上一輩持著懷疑精神和苛刻態度的時候,我們同樣應當對自己(甚至我們這一代)持有懷疑精神和苛刻態度,教會歷史是我們的血統和出身,如果我們蔑視歷史,認為它污穢不堪,那麼我們自身就談不上什麼高貴、先進,我們應當對我們所做的保持一份警惕。因為它太容易誘惑我們,我們一不留神就會成為被自己所唾棄的人。 因此,我們今天所作的,不是忙著去批判我們的上一代,也不是整天埋怨上一輩沒有留給我們什麼(良好的傳統),我們自己這一代應當起來: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活到老學到老;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
參考文獻:
轉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bd71b010009tx.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