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与时空对话(三十三) ——文革时期隐密聚会点 作者:陈丰盛


与时空对话(三十三)
——文革时期隐密聚会点

温州教会,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国的耶路撒冷,这与神在温州教会中的作为分不开。从1867年,内地会英籍传教士曹雅直来温传教后,由于基督徒众多而被设立为一个重要的教区。1882年之后,偕我会英籍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达25年之久,致使温州偕我会成为一个市级的大教区,其人数超越其它省级甚或是地区性的教区。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在温州分设两大分会,分别为温州分会与平阳分会。至1951年,在温州市基督教各教派1951年信徒人数统计》中记载,温州基督徒人数达到95310人。

如今,温州教会依然成为各地教会所称道。不管是在教会事工的发展上,基督徒人数上,教堂的规模上,教会经济实力上,都似乎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可以说,传教士所支配的温州教会在经济上不能自养,在治理上不能自治,在福音事工上不能自传。在今日温州教会中,虽然因经济发达而有充分自养,因信仰自由政策而充分自治、自传,但在事工拓展、教堂规模、经济实力方面都仅为教会外在的表现。

然而,温州教会真正在属灵上的大复兴,不是在传教士治理的时代,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后,乃是在58年反右运动之后及文化大革命,教堂被关闭、属灵书籍被焚烧、教牧人员被下放的大逼迫时期。在将近二十年的大逼迫中,温州教会虽表面进入三无(无圣经、无教堂、无教牧)时期,但在属灵上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复兴。

2011年初,为筹备永嘉县基督教江北牧区建立暨联合派单四十周年纪念册,我与千石教会王弟兄约好每周主日早上礼拜后,下午到江北牧区所辖39个教堂去拍照,并寻找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在227日和424日,我们分别到两个在文革时期基督徒隐密的聚会点,其中一个是上塘镇阮家山、鱿蠓田村,另一个是桥下镇的古潭村。

227日,我先联系好现在上塘城南教堂住堂的施先生,他原是阮家山教会的执事,退休后受邀到城南堂服侍。我们一行三人,一起来到阮家山,拍了相片。根据施先生的介绍,我们来到在阮家山教堂边的一个房子,为文革时期基督徒隐密聚会点。施先生回忆,其父施瑞送为阮家山最早的基督徒及执事,约于1940年左右信主。大概在解放前,约1947-1948年左右,教会挺复兴,聚会的人数达一百多人,周边的村庄都会来阮家山这边聚会。后来,我们来到鱿蠓田村,没有见到该家的主人,就只拍了一张相片。

424日,我们又联系了古潭教会的现任执事陈恩荣弟兄。我们除了给修建的教堂拍照之外,还到文革时期基督徒隐密聚会点参观。据陈执事介绍,古潭村原是一个福音村,全村100%人口都是信主的。因此,在文革时期,教会虽受逼迫,但到该村去聚会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就连该村的村委会成员都是信主的。我们来到一间极其破旧的房子里,陈执事介绍这是文革时期聚会最多的一个聚会点。我们从木板上可以看到文革时期聚会时留下的印记。特别是上面有一首用粉笔抄写的诗歌——《浪子回头》。在木板上写着:浪子落魄胡不归,遍地是荒年,叫苦声连天,食断餐衣露肩,落魄有谁怜,牧猪谋一饱,豆荚亦垂涎,受尽苦中苦,方知悔从前,忽闻头上归林鸟声,入耳动辛酸。……”

文革时期,温州基督徒从停止聚会,基督徒分散在各村落,在信徒家里举行礼拜。他们曾经被赶、被勒令停止、被抓、被打等等,但基督徒对信仰的热忱一直不变,用忠贞的信仰传承着基督的福音真道。

2011810日星期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