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他們的精神,一直在那裡 ——祭掃埋骨溫州的傳教士們

吳旭東:他們的精神,一直在那裡 ——祭掃埋骨溫州的傳教士們

蔡文才師母墓碑
戴德生的女兒戴存愛就葬在這裡,她1歲3個月的小女兒因霍亂離世,28天后,她也病逝,年僅30歲。教會醫院護士長竇維新的墳墓是溫州目前唯一儲存完好的外國人墳墓。法國修女們義診、接生、收養棄嬰,把家產和生命擺在這裡。遙望連綿青山,他們的精神一直都在。

一百多年前,曾有二百多個外國傳教士來到溫州,有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的,他們給小城溫州帶來了福音,也帶來了現代文明。其中一部分人永遠留在了這塊土地上,至今溫州尚有六座墳墓,是他們曾經來過這裡的記號。戴德生的女兒就葬在這裡

飛霞南路81號,現在是軍分割槽的宿舍,過去是內地會的墓園,這裡曾埋葬了十三位傳教士和他們的孩子。我第一次得知此事,是聽高建國牧師說起的。他1950年剛到溫州時,花園巷教堂的同工們帶他到了這裡,說內地會的宣教士死了都葬在這裡。

據包思恩回憶,解放初他住在那一帶,在院子外的南側有一個番人墳,約2米高,饅頭型,上面長滿草。內地會會刊《億萬華民》和曹雅直夫人的回憶錄《二十六年在中國》中記載,葬在這裡的死者是:蔡文才師母(法兰西斯•额莉莎白)、波狄小姐、朱德盛牧師的夫人及兒子、梅牧師及兒子、吳牧師夫婦、戴存愛(戴德生之女)及女兒愛施、榮姑娘、麥教士、王廉牧師。王廉牧師1932年7月24日去世,當時有400名溫州信徒送喪。

從2012年開始,我幾次走進河邊的院子,走在荒蕪的菜園邊,眼光掠過那些瓶罐花盆、磚瓦雜草,希望能找到哪怕一塊墓碑的碎片。直到2014年3月份,一個弟兄聽說院子裡可能還有墳,就一個人跑去,無意中發現了蔡文才師母的墓碑。他用手機把碑文拍了下來發給我看,我看見一個單詞“born”,馬上說這就是墓碑。

我們再次來到它面前。它被壓在幾個花盤、一塊磨刀石下面,被一大片的白葉(一種草藥)覆蓋著。院子裡一個老太太說她是在院子的草叢裡找到它的,兩個人抬過來放在磚堆上當洗衣板。碑上刻的是花體英文字母,第一個大寫的字很難辨認,我只能拍照回去好好研究。我又在院裡仔細找了一會,再無所獲。我們對老太太再三表示感謝,因為她為我們這些尋找的人保管了這麼久。

後來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碑文全部辨認出來,譯成中文意思是:

法蘭西斯•額莉莎白紀念碑,中國內地會蔡文才之愛妻,1840年8月24日出生於約克郡,1872年11月抵達中國,1878年8月22日在溫州死於霍亂。一位忠實而體貼的妻子,中國人的朋友。“她不是死了,乃是睡了”“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

最後兩句分別是《路加福音》8章52節、《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4節的經文,140年前的英文語法和現在有些不同。蔡文才師母死時,溫州開埠才一年,外國人極少,溫州人又很排外,她能被稱為中國人的朋友,實在難得。

曹雅直夫人的《二十六年在中國》書中記載著:1878年9月,蔡文才夫人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她剛剛出生九天的女兒。我在《億萬華民》裡找到一段記錄,蔡夫人的女兒叫範妮。我想,兩個地方的死期分別是9月和8月,應該是陽曆、農曆的不同,所以碑文和回憶錄都沒錯。

蔡夫人體弱多病,但她仍辛勤地教書。在霍亂來臨時,身體欠佳的人往往會首先倒下,年僅38歲的她,剛剛生下女兒就撒手離世。現在這個墓碑,就立在花園巷教堂裡,蔡夫人生前服事主的地方。她不是死了,乃是睡了,睡在她工作的地方,有一天她要醒過來,與我們相會。

埋在這裡的人中,最讓我們尊敬的是戴德生的女兒戴存愛。她是戴德生與瑪利亞所生的三個女兒裡惟一長大成人的,1867年生於杭州,1884年從英國回到上海,是戴家第二代來華宣教士之一,被派到江西宣教。1888年與郭豁達教士在九江成婚,婚後轉到河南宣教。1894年4月返英述職,全家6人於1896年10月返華,改派到浙江主持溫州宣教站。內地會的傳教士們,在溫州辦醫辦學,在霍亂中捐藥,救治當地病人。

1897年7月,戴存愛曾寫信給在英國的弟弟戴存智,提到自己在溫州的情況:“你問我喜歡溫州嗎?非常喜歡!這地方風景佳美,使我感到很舒服,這裡現在氣溫高達華氏92度,雖比中國其他地方涼快,我仍感到疲倦。我很愛你及親愛的爸爸,渴望今年年底見到你們。”8月31日子夜,她的小女兒愛施因霍亂離世,年僅1歲又3個月。過了28天,她因赤痢安息主懷,年僅30歲,留下在山東煙臺芝罘學校讀書的大女兒依蒂和兩個在家的兒子華德和瑞。

竇維新之墓
(Dorothy Annie Dowson,1906-1942)
除了愛施,還有兩個小天使和父母同葬一處,分別是朱德盛牧師的兒子、梅牧師的兒子。三個孩子死時都只有一歲左右,想必他們的父母看著躺在小棺材裡的寶貝心如刀割,然而很快,疾病肆虐之下,父母也隨夭折的子女而去,在上帝那裡,一家人不再分離。

竇維新
(Dorothy Annie Dowson,1906-1942)
能抬她的棺是一種光榮

永嘉縣甌北馬嶴村的牙郞橋山,比起旁邊的白水漈來,毫無名氣。在其山腰,有一座毫不起眼的墳墓,七十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地淹沒在一片雜草裡。這座墳的主人,就是原教會醫院白累德醫院(溫州二醫前身)護士長竇維新。她的墳墓是溫州目前唯一儲存完好的外國人墳墓。

在墓碑上有一個十字架,還有一個石條做的十字架嵌在她的墓碑上方。十字架既是基督信仰的標誌,又是醫護的標誌,所以竇護士長的墓地有兩個十字架。墓碑上刻著:“竇維新護士長墓誌女士英國溜汆人,畢業倫敦醫院,一九三七年蒞甌,任白累德醫院護士,服務醫院,貞誠和藹,敬主愛人,口碑載道,夙夜匪懈,勞積痼革,竟於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廿二日怛化,年三十六歲。彌留遺言,墓於大田山之陽,蓋猶依依於生平退修之所,而關懷醫院也。主曰:俞僕之忠而善者也,馬太二五21。主歷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立。”這段墓誌銘可以說是對竇維新護士長在中國工作最好的評價。

2011年的一天,我通過弟兄介紹找到了馬嶴村的葉伯伯。葉伯伯一聽我要去看竇維新的墳,馬上放下農活帶我上山。葉伯伯說,竇維新護士長人很好,大家非常愛戴她,出殯的時候,是八個人抬上山的(一般棺材是4人抬的),他的爺爺是抬棺人之一,能抬她的棺材對信主的村民來說是一種光榮。
我看到周圍雜草叢生,墳墓外沿部分坍塌,墓碑上面有一條可伸入一指的縫隙,應是被人盜過。葉伯伯告訴我,墳墓確實被盜過,而且是兩次被盜,墓碑被盜墓賊扔在路旁,他看見後拾回重新安上。

葉伯伯巴不得有人出面牽頭,把護士長的墳修一下,免得完全坍塌了。於是我多次呼籲,城西教堂終於答應出資,一位執事甚至說,如果堂裡不出錢,我們幾個人湊起來,她是我們的上輩人,我們理當給她修墳。

2012年10月份,墳墓終於修繕一新,但正值甌北鎮治理青山白化,剛一修好,就面臨挖掘機的威脅。我非常擔心,怕工錢都還沒算,就被毀了。

那段時間,正好有幾個外地的弟兄姐妹經過溫州,我陪她們上山看墳。葉伯伯說自己在山上守了一個星期,最後一天攔住了幾個來搗墳的民工,才只被象徵性地搗了一個角。一個女孩說,今天最感動她的就是葉伯伯說的這句話。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這座墳也落到和周邊墳墓的同樣下場,外沿全被搗毀,墳上覆土種草,才被放過一馬。當我第一眼看到墳飾被搗成這樣,心裡很傷心。我們兩次申請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未批下。
死在溫州的修女:接生無數、收養800

在隔江對望的景山上,溫州動物園附近那段新修的擋土牆上面,有五座修復不久的修女墳。七年前這五座修女墳還是一片殘敗,令人唏噓,現在這裡已成一處景觀。埋在這裡的,有溫州三醫的創辦人“仁愛會”類思修女和她的繼任者瑪麗修女,還有接管重建育嬰堂的方浪沙修女。這三個人和很多溫州人有關,因為三醫的產科是很有名的,這家醫院幫助許多母親將孩子帶到世間,我女兒就是在那裡出生。墳前,擺放著一個個小花盆,寄託著非親非故者的哀思。修女是沒有後代的,她們的親人遠在法國,也不可能來看她們。 


類斯之墓

類斯修女是溫州三醫的出資人。一百多年前,一位叫馮烈鴻的法國神父來到溫州。1906年他借回國探親之機,向巴黎遣使會總會長提議在溫州創辦一所醫院。取得會長支援後,馮神父找仁愛會的類思修女商量。類思修女出生於高階知識分子家庭,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當即表示願意出資在溫州創辦醫院。她把從父親繼承來的鉅額遺產如數奉獻,在岑山寺巷置地15畝,開始建造醫院。

1913年9月11日,取名為“濟病院”的醫院正式開張,類思修女是第一任院長,眾多修女們則是護士,第二年醫院改名為“董若望醫院”。醫院以獻愛心為宗旨,收費極低,遇到窮人,往往免費診治。每天上午開設免費門診施藥。每逢星期天,修女們分別到東門高殿下、西門橫街、南門河嶼橋三所分堂義務出診施藥,經常去監獄為犯人施藥,出錢給犯人鋪築低板床。類思修女1930年死後,瑪麗修女接任,她也是把自己繼承的家產全部捐獻,用來支援天主教在溫州的事工,1936年瑪利逝世。

方浪沙修女是溫州育嬰堂被“天神會”接管後的第一任院長。董增德神父於1880年到永嘉茶坑巡視教務時,發現個別教友棄嬰,尤其是女嬰,於心不忍,就把棄嬰帶到溫州城裡請保姆撫養,這就是“天神會”的來歷。“天神會”1918年接管了甌海道辦的育嬰堂,瑪利修女曾當過一年育嬰堂臨時院長,1919年由方浪沙修女接任。方浪沙立即著手整頓,自己出資改建育嬰堂,另建了三幢樓房,擴大規模,改善管理,收養了大批棄嬰。她在育嬰堂服事了26年,抗戰勝利那年,積勞成疾,逝於育嬰堂。當時有幾千人送葬,比一縣之長更有哀榮。從創辦到解散,“天神會”共收養了約800個女嬰。

據瞿光輝先生說,四十多年前他在山上看到一座十字架周圍有幾具水泥砌成的石棺,墓門上刻著中外文名字、生卒年月、國籍等,但後來找不到了。文革期間,修女墓被毀,屍骨拋落地面,有人把屍骨收集起來,裝在缽裡,埋在地下,在這次重修時,屍缽被發現了。當年這種事如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那個揀骨的人,真是勇敢!
前些年,在一個拾荒老人的指引下瞿光輝終於找到了墳墓。於是他寫了一篇《墓地尋蹤》,發表在《溫州都市報》上,引起了溫州天主堂陳卓人等人的關注,並積極努力,終於促成了五座墳墓的重修。

温州信徒在景山祭掃修女墓
在墳前禱告讚美

從2013年3月開始,一隊隊溫州乃至全國各地的基督徒來到牙郎橋山和景山上緬懷竇護士長和修女們,人們唱詩禱告。當《宣教的中國》唱起時,許多人淚從心出,覺得在這裡唱起這首歌,比起以往在教會裡唱時更感動;在這裡禱告,也比在禱告會裡更迫切。

這幾年的清明節,我曾幾次去這兩處墳前禱告。2012年清明前,我們一家在竇維新的墳前禱告,我媽當時哭了,說:“我們都是你的下代,理當給你上墳。”這句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媽那個年齡的人,比起我們來,對於上墳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2015年清明後一天,風和日麗,我隨許多基督徒上到景山,來看望長眠山上的修女們,與那些高貴的靈魂默默對話。同行的有五六十人,既有六十來歲的大媽,也有十來歲的青少年,我們恭恭敬敬地獻上一束束鮮花。

2017年4月4日清明節上午,我又和溫州天主堂的人來到修女墓地前,神父們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來到墳前的人中間,有幾位老人是在“天神會”里長大的,她們都是外國修女養大的棄嬰,現在她們前來瞻仰修女,等於是給自己的上輩人上墳。

又是一年清明到,我常在江濱路遙望對岸那片起伏連綿的青山,護士長啊,雖然我看不到你的墳,但我知道,你就在那裡。而當我騎車經過景山,看到夕陽徐徐下沉,我禁不住就會想到那些修女們為中國人獻出性命的一生。

他們的精神,一直在那裡。

來源:境界
相關閱讀
温州法兰西斯·额莉莎白纪念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