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溫州)关于公布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和调整合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公布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和调整合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温政办〔2005147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公布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和调整合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为了切实保护好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戚宅等11处文物建筑列为我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寺前桥等6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牌坊古井等2处文物建筑与相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合并。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一、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戚宅。位于鹿城区杨柳巷36号,系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后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通面阔17.6米,进深30.1米,由门厅、正厅及厢房构成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
  (二)胡宅。位于鹿城区七枫巷60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该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为三间两层楼房,通面阔15.5米,进深15.8米。设有前后廊,明、次间贯通,建筑立面为西方巴洛克式夹带哥特式装饰风格。原国民党第二军团司令、台北温州同乡会理事长胡炘曾居住。
(三)岳宅。位于鹿城区广场路军装局12号,建于晚清。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640平方米。由门厅、正厅等构成合院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五间两层,通面阔29.8米,进深30.7米,庭院四周为连续拱券门廊,外墙及隔断用青砖砌筑,砖雕精美。
(四)叶宅。位于鹿城区西门莲花埭3号,系晚清经营海上航运商人叶氏所建。该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系单进砖木混合结构宅院。七间两层,通面阔24.4米,进深18.2米,传统木构梁架、砖砌门台、观音兜山墙,窗和檐口运用西方柱式、尖状齿饰等西式民宅的装饰手法。系典型的中西风格交融的民宅。
  (五)“会典标名”石牌坊。位于鹿城区九山公园,建于清中期。牌坊坐北朝南,通面阔6.2米,高5.4米。四柱冲天式,用花岗岩分件雕刻拼装而成,前后用圆镜靠背石支撑。雕刻精美,运用阳刻、镂空,剔地起突等多种手法饰有缠枝卷纹、双龙抢珠等图案。明间平板枋北侧楷书阴刻“会典标名”四字,上部中央置有“荣恩”字匾。
  (六)益康钱庄旧址。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22号,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和厢房组成合院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五间三层,通面阔18米,进深29.6米。天井四周设围廊,建筑立面为西式巴洛克装饰风格。钱庄于20世纪20年代由葛明斋夫妇开设。解放初期,为温州市北区政府驻地。
  (七)宝大商行。位于鹿城区晏公殿巷37号,建于民国。商行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三间两层西式建筑。通面阔15.3米,进深17.3米,东侧墙角有“永余堂”界石。建筑立面装饰考究,三角形山花,巴洛克式门套,上有商行当年的商标图案。宅院由原工商联会主席王崇文购建,用于经营棉布生意。
  (八)五味和旧址。位于鹿城区鼓楼街78号,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为三间三层楼房。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10.2米,进深11.7米。入门为大店堂,后置内天井,建筑立面西式装饰风格。清光绪初,杨正裕等在此开设“五和”蜜饯店,店后附设生产糕点、炒货等工场,梅调鼎为其书写招牌,添一“味”字,寓五味调和之意。
  (九)中国银行旧址。位于鹿城区晏公殿巷16号,建于1935年。坐北朝南,为十三间三层(局部四层)楼房,通面阔37.4米,进深11.8米。底层为店门,二、三层为办公区。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商业装饰风格,设平拱窗和平窗,线条分明。壁柱上有建造纪年的字匾。
(十)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位于鹿城区康乐坊280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为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通面阔13.3米,进深12.3米。中有内天井,四周设围廊,建筑立面为西式巴洛克装饰风格。楼房原为廉昌钱庄,后售予亚细亚煤油公司。19378月,徐贤议等在此组建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开展抗日宣传等工作。
  (十一)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位于鹿城区九柏园头12号,建于清晚期。由魏、黄两宅院组成。魏宅坐北朝南,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正厅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黄宅位于魏宅的北侧,分东、西两部分,原系二层楼房。1937年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租用为办事处,19383月改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为当时浙江省委最主要的交通联络处。
  二、部分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寺前桥。位于鹿城区藤桥镇寺前村,建于南宋。因坐落龙泉寺前,故名寺前桥。该桥南北相向跨架藤桥江,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33.3米。各孔桥面均并排直铺五条石梁。桥梁两侧有阴刻纪年文字。1990年列为原瓯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叶学程墓。位于鹿城区黎明街道上蒲州村下陡门山南麓,系叶学程夫妇合葬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三坛坐椅式,花岗岩块石结构,墓圈半圆形,后坎正中镶有青石墓碑。叶学程为当地名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带领蒲州人民抗击英国海盗商人对温州沿海村庄的抢掠有功,被赐封为四品同知。原葬于杨府山西麓,1976年迁葬现址。1997年列为龙湾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南雅桥。位于鹿城区藤桥镇上埠头村,始建于清晚期,1948年重修。该桥东西横跨戌浦江,为11孔梁柱式石桥,用花岗岩建造;全长48.6米,宽1.2米。桥身平直,各孔平铺3根桥面板。桥墩以2根方形石柱直立,向内倾斜。2000年列为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双潮西坑烈士墓。位于鹿城区双潮乡西坑村东面,荫溪源头的西首,始建于1950年。文革时,与黄茅坪山地的西坑烈士墓(建于1951年)迁移合并。陵园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纪念广场、烈士墓地、壮怀亭等组成。墓呈圆锥型,通高2.75米,直径4.83米。共安葬12位烈士,各有墓志。墓周为平地,外侧有栏杆。西坑为浙南游击纵队革命活动地区之一。1990年列为原瓯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田塘头革命遗址。位于鹿城区岙底乡田塘头村。由纪念碑广场及纪念陈列室组成,广场中央有花岗岩纪念碑,四周布置亭、水池、绿化等。纪念室共五间,陈列当年革命斗争的实物及文字说明。1927年以来,该村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浙南特委、武装部队驻地。1928年田塘头一带组建红军游击中队,后在该村多次发生惨烈的战斗。2000年列为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六)程氏古民居(含圣旨碑、义官桥及程奕墓)
  圣旨碑位于鹿城区临江镇驿头岙底村龟山脚下,建于明成化年间。青石碑正面碑首刻“圣旨”两字,下刻“旌表程奕尚义之石”。亭前有一石桥,名义官桥,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系程奕二子程熙、程智所建,为三跨花岗岩梁式石桥。2000年列为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5 X+ e8 M- p2 }) H. U+ B+ H' k; V
  程氏古民居位于鹿城区临江镇和平村,建于晚清,由三幢民居组成。程·让平祖居坐西朝东,共两进,外有砖砌门台。其西侧一幢民居,为单进合院式木构建筑,通面阔32.3米,通进深16.2米。隔溪相望的一幢民居,坐北朝南,单间砖木结构门台,正厅两层十一间,面阔47.9米,进深13.9米。程·让平现为非洲加蓬国外长。
程奕墓位于圣旨碑南侧约100米处的龟山脚下,共三坛。墓前有任道逊书写的墓志铭石碑。圈椅式墓室,半圆状墓坎,其下两坛呈八字状,均为块石垒砌。程奕,字秉殷,别号梅庵,为北宋理学名家程颐后裔。
  三、部分文物建筑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名单
  (一)松台山上、下井及摩崖题刻(含三牌坊古井)。松台山上、下井及摩崖题刻,20004月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增加三牌坊古井。三牌坊古井位于松台山北麓,三牌坊巷西首,为六角形青石井栏,高0.4米,边长0.75米,井壁用花岗岩块石垒砌,井深达6米左右,水源常年充沛。
  (二)谯楼(含州治旧址)。谯楼位于鹿城区鼓楼街,俗称鼓楼,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增加州治旧址。州治旧址位于谯楼北侧(原市公安局门台),自东晋太宁元年建永嘉郡城以来,曾先后设为郡治、州治衙署、警察署等。门台建于20世纪30年代,五间两层,一楼中间为拱门,屋面檐口饰件具民国前期风格。警报塔楼高720余米,位于东南隅,为民国建筑。
                             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文化  文物  保护  通知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829日印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苍南蒲壮所城(19961120日公布) 蒲壮所城,中国古代海防城堡建筑。在浙江省苍南县蒲城乡,于浙闽交界处(东经120°26',北纬27°14')。唐宋以来素为戌守要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为防倭寇而建。蒲壮所城,原蒲门所城,后壮士所困孤立难守兆归并于浦门所,改浦门所为蒲壮所,现称蒲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 其城依山面海,南方正,北弧圆,平面呈“天圆地方”形。城墙周长2400米,高3-7米,底宽6-8米,顶宽4-7米,均用条石和块石分内外各三层包砌,中间填夯土。东、南、西三座瓮城都呈方形,城楼除西城楼已毁外,另二处尚存。城外留有敌台、护城河、寨堡和烟墩等;城内街巷至今全无变动,有城隍庙、马祖庙等三十多处寺庙,还有许多典型的浙南院落民居及建城奠基石等,不仅提供了明代抗倭斗争的实物史料,也是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2、瑞安玉海楼(19961120日公布)玉海楼是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位于瑞安城关道院前街,由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创建于1888年,因孙氏父予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著作宏富,故以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玉海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左右回廊。初建时藏书八、九万卷,现藏书3万多册,以多名家批校本、多瓯郡乡邦文献和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闻名于世。西侧百晋陶斋和孙诒让故居。故居前后三进,后有花园,建于1889年。其建筑集藏书楼功能,浙南优秀民居特点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现为瑞安市文物馆办公场所。辟有孙诒让纪念馆、民俗文物陈列室和临时展览室。199611月列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瓯海四连碓造纸作坊(2001625日公布)四连碓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石桥村南斗。明代先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先民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从事造纸,因此到处是水碓、纸坊。如水碓坑、水帘坑等地名亦都与造纸有关,泽雅遂又名“纸山”。90年代日本家耕民俗考察团、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团体多次到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泽雅纸山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中“四连碓”尤为重要。
4、龙湾永昌堡(2001625日公布)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永中镇新城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邑人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筑以防倭患。堡南北长757米,东西阔449米,总面积339893平米,基宽3.8米,城头宽2.10米,通高5.6米。设东“环海”、北“通市”、西“镇山”,南“迎川”四座城楼,南北水门四座,其中环海楼为瓮城。城体内外壁由块石斜叠砌,内填乱石灌以沙土而成。现存上渠、下渠;明代石桥14座;状元第、都堂第、王绍志故居、上仓坦、下仓坦、王氏祖祠、世大夫祠、布政使祠、楼下派祠、青石门台和明、清民居30多座,还有为长期抗倭用作生产自救的稻田150多亩。永昌堡在明代为浙南地区文化中心,永昌堡内文化内涵丰富,名人辈出,明清以降,出现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进士18名、举人60多名,著述100多部。
5、乐清南阁牌楼群(2001625日公布) 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建造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原有七座,现存五座:“世进士”(1544年)、“恩光”(1506-1521年)、“方伯”(1465年)、“尚书”(1488-1493年)、“会魁”(1439年)。分别为礼部右侍郎章纶及其后裔广东布政使章玄应、广西参议章朝凤、江西湖口县令章玄梅所立。牌楼沿南阁村入口主街道自北而南成直线排列,木石混合结构,单开间三楼悬山式,进深分心用六柱。用材比较粗壮,收分、侧脚、升起均很明显。同时又出现异形斗拱、异形梁、插拱造和屋面平缓等,即保持了宋代《营造法式》做法,又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6、文成刘基庙及墓(2001625日公布) 刘基庙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刘基墓位于文成县南田镇西陵村。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于现南田镇武阳村。二十三岁中进士,官江西高安县丞,后弃官归里。公元1360年。出山扶佐朱元璋成就明朝大业。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洪武四年,告老还乡。洪武八年(1375年)忧愤而卒。正德九年(1514年)追赠太师,赐谥文成。刘基庙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东南麓。敕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年),告成于天顺五年十二月初;明正德九年后在庙头门外加建御题“帝师”、“王佐”木牌坊两座;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加建追远祠。五百多年来历经数次维修,仍保持当时的形制与风格。全庙系由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及照壁、牌坊、厢房组成的七开间回廊合院式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24平方米,四周为块石砌筑的围墙。刘基庙是浙南现存颇具研究价值的明、清时代木构建筑。庙内还珍藏着众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明、清碑刻、楹联、匾额等文物。刘基墓位于文成县南田镇西陵村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元月,为砖室封土。该墓系刘基与其俩位夫人合葬墓,由上下坟坦和墓室组成,坐西南朝东北,清道光年间加建扶椅式鹅卵石墓圈,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民国十九年(1930年)树墓碑,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
7、浙南石棚墓群(2001625日公布) 分布于瑞安篁社棋盘山、平阳钱仓龙山头和苍南桐桥等三处,已确定13座。13座石棚形制与结构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四角或四面各立高1米左右的支石,上盖长宽数米、厚0.5米左右的巨形整石,有较大的地面空间。另一类是在大盖石下反垫支若干小石,显得十分低矮,有的几乎无地面空间。1993年以来,对这些石棚墓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调查采集的遗物,结合1993年对瑞安岱山石棚墓群的发掘,可知石棚墓内的陪葬品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簋、碟、盂、碗、豆、鼎,青铜矛、戈、锛、凿、镢、镞、短剑、小编钟等均为商周时期遗物。由于已出现礼器,可见墓主属奴隶主阶层。浙南石棚墓群是探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遗产之一,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省级文保单位
温州江心寺文天祥祠(1963311日公布)
    文天祥祠,即文信国公祠,座落在温州市江心屿上。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末著名的文学家和大臣。德祜元年(1275)元兵南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京城临安(今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受命去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押解至京口(今镇江),和少卿杜浒、正将徐臻等十二人乘机脱逃,为寻找渡海南奔的宋室益王赵呈和广王赵昂,历尽艰辛,转辗来到温州。据他自己撰写的《自淮归浙东》诗的“小序”中说:“是行,寄一生于万死,不复望见天日,至永嘉(今温州)惟存六人”。《孤屿志》也有记载:“宋德佑二年夏四月八日,公浮海至温州,求益、卫二王所在。至则二王已去,乃会哭于龙翔寺高宗御座下。留一月,候命召赴侍在,有诗馋于石"。当时他来到今天建祠的地方,百感交集,写诗多篇,抒发自己的胸怀,在《北归宿中川寺》诗中说:“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祗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
    在《江心寺》诗中写道:“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何年飞落两巨石,孤撑肮脏分江流……丽天红日起初浴,五云扶上烟氛收,孤臣涕泗如此水,恨不从帝崆峒游”。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心情和复兴社稷的决心。后人将这二首诗刻于江心屿的石上,作为永久性的纪念。
文天祥在温州一个月,积极招募义兵,建立武装,力图抗元复国。五月被益王召至福安府(今福州),都督诸路军马,并加封少保,信国公。端宗景炎三年(1278),在广东潮州五坡岭兵败被俘,严词拒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在大都(今北京)柴市慷慨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温州文天祥祠创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以后经过多次改建或重修。一九七九年国家又拨款锥修。现存文天祥祠为晚清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二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正厅正中,有彩塑文天祥坐像,头戴巾绩,身穿青衣,手执书卷,神态自若。其上悬挂“天地正气”匾额,身后有“云鹤图案”屏作衬托。左右两壁各有彩色壁画一幅,东壁画“督师护国”、“追踪扈跸”和“南疆击虏”,西壁画“阴房正气”、“抗节成仁”和“永怀忠烈”,概括了文天祥壮烈的一生。现在,文天祥祠已成为江心屿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
温州铁栏井(1997829日公布)
时代:宋
地点:温州市鹿城区铁井栏7
    该井栏生铁铸成,外砌膏石,鼓腹、弧肩、翻唇、平沿。井口外径1.96米,内径1.58米,高65厘米。有铭文四行,“庆元戊午年(1198)九口当寺主山比丘重铸”。膏石外壁,高40厘米,有铭文三行,“咸丰六年(1866)岁次辛女孟夏吉“铁栏井”、“兴文坊闽里信士重建”,另有“民国柒年戊午夏”题记,井身内壁以青石砌筑。本省宋代铁栏井仅发现此地一处。
温州叶适墓(1963311日公布)
叶适墓座落在温州市区海坛山支阜慈山之南麓。
    叶适(11501223),字正则。祖籍龙泉,后迁瑞安。晚年居郡城松台山下生姜门外水心村,学者称“水心先生”。淳熙五年(1178)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累除太学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历官至吏部侍郎。开禧二年(1206)金兵南侵,受命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他曾二次上书孝宗,三次上书宁宗,批驳投降派的种种谬论,坚决主张抗战,收回失地。宁宗开禧二年(1206),韩侥胄北伐失败,金兵逼近长江,建康震动,形势十分危急。叶适亲自“募民间精壮”,捍卫了长江防线,安定了人心。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投降派却乘机对他进行诬陷和攻击,开禧三年(1207)被迫罢官归里,家居十余年,抱病进行写作。著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等。
    叶适在哲学、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在哲学上,反对当时道学人土空谈性理,提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唯物主义观点,并讲究“功利之学”,将薛季宣和陈傅良为主的永嘉学派的学说,发展为较系统的理论,为永嘉事功的集大成者。他的散文,尤其是政论文,议论风发,爱憎,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分析周密,切中时弊,颇有特他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嘉定十六年(1223)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文定。他的坟墓,早年被盗,出土墓志一方,系青瓷烧制,上刻:“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佑十年吉立”十八字。一九五二年重修。一九六六年底被毁。一九八一年再次修复。座北朝南,依山势建造,占地104平方米。墓前有上下两层平台。墓室呈圆,形,直径28米,四周用方形块石垒砌而成,顶部用泥土覆盖。其前立有青石墓碑一块,高14米,上刻:“宋叶文定公之墓”。
    叶适墓所在的位置,是温州市区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芳草鲜美,绿树成荫。登高望远,瓯江浩浩东去,景色如画,人、们很喜欢到这里来游览。

省级文保单位
温州国安寺塔(19891212日公布)
国安寺石塔,宋代。在温州市龙湾区瑶溪乡皇岙地方。
    石塔在皇岙山麓,国安寺前。《永嘉县志》载:“国安寺在膺符乡(今瑶溪乡一带地方古属膺符乡),唐乾符间(874879)建”。
塔系楼阁式用青石仿木构建筑形式建造的,平面呈六边形,实心,塔顶早毁,现残存十层,约高17米。台基雕有“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枭刻有仰,覆莲,束腰各面有狮兽浮雕。塔身每层各面均用一块青石板,浮雕出18尊小佛像,分两排全跏跌坐于小壶门内的莲花座上。第一层则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每面两排六个小壶门,内坐六尊小佛像,下部分其他各方面相同,唯西面正中两搛柱间浮雕佛像两尊,全跏趺坐于刻有壶门的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垂幔。塔檐翼角用老角梁,子角梁做法,并雕出方形椽和筒板瓦。第一层倚柱系瓜棱柱,其余各层都是六角形柱,柱头置一斗三升、补间铺作—跺,斗拱粗壮,拱瓣清晰。
该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1997829日公布)
时代:1894
地点:温州市江心屿
    领事馆三层砖木结构,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石勒脚台级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门上作成三角门楣,瓦楞白铁皮歇山式屋顶,装饰筒沽,材料色调朴实,与环境融为一体,有浓厚的欧洲建筑风格。东面一座辅助用房,建筑风格一致。
《中英烟台条约》以后,英首任驻温领事阿尔巴斯于1894年兴建,是西方列强插手温州港务,进行对华经济侵略的基地。
温州城西基督教堂(1997829日公布)
时代:1898
地点:温州市西街
现存建筑有礼拜堂、福音堂等,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礼拜堂为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高13.46米,宏伟庄严,脊顶设十字架,前殿天棚高9.7米,两侧厅略低,为7.7米,用修长的殿柱六根,饰无花果。讲台后塑十字架,气氛肃穆。殿内存1898年“重建圣殿碑”。后殿齐驾前殿,西厢建楼楼下大厅用玻璃隔扇分作两个课堂。"
该教堂由美国传教士索毕庆建于1878年,后焚毁,1898年又重建。是十九世纪我省基督教堂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
温州正和堂窑址(19891212日公布)位于鹿城区双桥村蓬垅山北麓,范围约2000平方米,龙窑废品堆积层长50余米,厚约1.5米,走向东南。产品有碗、盘、罐、杯、钵、盏、壶、瓶等,造型精巧新颖,以瓜形、荷花形的各式罐、碗最负盛名。胎色灰白,致密坚硬。施釉以淡青为主,除圈足外均施满釉,釉层匀净滋润,有玉般光泽。常见刻划花纹有荷花、蕉叶、牡丹等,线条粗犷遒劲,风格独特。后期出现少数酱褐色产品,多系灯盏类粗制品。窑具有桶形匣钵、喇叭形垫座、垫饼和垫圈四种,皆由瓷土制成。
该窑属西山窑址群,烧制时间为晚唐至宋。窑址保存完整,产品质量上乘,是研究瓯窑分布和烧造技术的重要依据。
瑞安利济医学堂(19891212日公布)
    利济医学堂旧址,清代。在城关公园路4号。
利济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335),是我国最早一所新式的中医学堂。创办人陈虬,是一位名医,又是清末浙江著名的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利济医学堂是他力图采用西方的办学制度与方法,来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与方法的一个尝试,故立有一套新式的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须习业五年经过考试及格者方可毕业行医,实行全部寄宿制等等。学堂从开办的十几年中,为浙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同时,为我国中医教育开创新路作出了很大的影响和贡献。
    医学堂旧址,是四合院型的中西混合建筑群。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其它皆中式木构筑。
瑞安石马山岩刻(1997829日公布)
时代:南朝
地点:瑞安市林溪乡溪坦村
    岩刻基本完整,共三组。第一组风化严重,第二组宽3米高2米,阴线刻划佛塔、人像、佛像。有明确纪年“永定元年七月廿一日”,即南朝永定元年(557)。第三组宽2米,高1米,刻画佛像、房屋等。从内容看属佛传故事类。有明确纪年的早期岩刻,在我省非常罕,见对研究南传佛教有重要的价值。
瑞安观音寺石塔(1963311日公布)
    出瑞安东门,沿海瑞公路东行,不一会就到了万松山。观音寺石塔就位于山脚坡上。
据《瑞安县志》记载,观音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石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平面呈六边形,原有七层,高约十四米,后来顶层坍毁,只剩六层,各层宽度相等,并不逐层收缩,一反宋塔的常态。全部用石块雕凿砌叠而成,仿楼阁式木塔,把倚柱、搛柱、额枋、斗拱都刻得逼真。补间铺作一朵,四铺作单杪,圆形栌斗,讹角起线。腰檐的筒板瓦、椽子、飞子、老角梁和子角梁,都雕得清清楚楚。出檐42公分,从整个比例来看算是很深了,而坡度平缓,反映了早期的风格。平座上有柱子的痕迹,估计当年是有栏干的。子角梁起翘的部分有圆孔,大概原来挂有风铎。塔身每层隐出搛柱,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次间雕刻佛像,已坍落的第七层不算,现存佛像总计四百七十二尊。基层做成须弥座式样,束腰雕有壶门,底部圭脚做法,这是宋代标准的形式,也是浙江宋代石塔中通常见到的一种形式。"
    观音寺石塔忠实地模仿了楼阁式木塔的形式,而且刻有造像题记七十八条,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建塔年代的确切依据,对于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瑞安八卦桥(1997829日公布)
时代:宋
地点:瑞安市陶峰镇
    八卦桥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为二墩三孔柱梁式石桥,长24米,总跨度为162米,最大孔跨度为6.42米,主墩用石柱五根,石梁锁顶,上铺石板以便通行。主墩左右各设付墩,用略低于主墩的石柱五根,并以石梁锁固。这种做法,缓冲了水流的冲击,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也增加了桥墩的稳固性,在宋代桥梁中,是具代表性的一种。
瑞安圣井山石殿(19891212日公布)
石殿原名许真君殿,位于大南乡圣井山之巅,海拔820米。据记载,创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后历经重修重建,目前的建筑群,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石殿规模宏伟,由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和两厢偏殿五部份组成,南北朝向,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的所有建筑部件,都是用石材打制和雕刻而成。前后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悬山造。建筑群中浮雕佛像甚多,雕刻精美。在十年浩劫期间毁坏不少。寺内尚有宋、明碑石多方。记载了浙南历史上多次旱灾情况,弥足珍贵。
瑞安圣寿禅寺(1997829日公布)
时代:明、清
地点:瑞安市仙岩慎仙北村
    圣寿寺原名仙岩寺,肇始于唐朝晚期,开山祖师慧通归一。北宋初,高僧楞严遇安拓建梵宇,逐渐鼎盛,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赐额“圣寿禅寺”,逐改名,一时成为东瓯主要道场,后屡毁屡建,现有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重建。圣寿寺前临东溪,总面积约26400平方米,后依秋翠峰狮子山,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放生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官厅和千佛殿,两侧还有一些僧房、客堂、伽蓝殿等。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设六个藻井,型制独特。其余建筑多为硬山顶结构,寺内还藏有一些宋、元、明、清及民国的碑刻。
瑞安陈傅良墓、祠(1997829日公布)
时代:宋—清
地点:墓在瑞安市罗风镇风川村
    祠在瑞安市仙岩镇仙南村
陈傅良(11371208)是宋代浙南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反对“理性空谈”,注重“经世致用”,他的务实作风和致用思想,成为永嘉学派的治学宗旨,对古代学术的开拓发展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陈傅良墓重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占地690平方米,为浙南传统的“矮椅坟”式,中间为坟冢,墓碑上刻“宋集英殿修撰进宝漠阁待制止斋陈公之墓”,墓前设拜台,青石栏杆,墓道入口有三间亭式墓门。陈傅良祠现存为清晚期建筑,1993年重修,由前殿、后殿、两厢组成。正殿五间,抬粱式结构,硬山屋顶,前殿五间,穿斗式结构,两厢各三间规模较小。
瑞安外三甲窑址群(19891212日公布)位于瑞安市梅屿乡外三甲村后小山上,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产品烧制时期为两宋。可分二阶段:前期有碗、盘、罐、杯、钵、盏、壶、瓶、粉盒、香炉、烛台等,胎质灰白、细密坚硬,大多通体施釉,釉层匀净,呈淡青或绿色。制作规整,底足有外撇微卷、卧足、平直圈足等。刻划纹饰线条纤细,生动流畅,有团形花草、缠枝花草、双蝶、花鸟、云气等,外壁刻划有折扇纹、篦梳纹。采用凹底匣钵、瓷质垫圈装垫烧。后期有碗、盘、瓶、壶、罐、钵等。制作较粗糙,胎质粗疏,釉层稀薄,呈青绿或青中泛灰色,多施半釉,内底露胎或一圈刮釉,以素面为多,部分器表绘褐色纹样,多为花草,一笔挥就。窑具仅见柱状(高而直)垫座,采用明或叠烧。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省市古窑址调查组核实并采集标本。
乐清王十朋墓(19891212日公布)
    王十朋墓,宋代。在四都乡梅岙村羊塘山南麓。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虹桥四都后蝉人。初在家乡梅溪讲学。秦桧死后,中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他力斥秦桧投降路线,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中原。“名节为当世第一”(叶适《水心文集》)。丞相史浩主和,被他弹劾罢官。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抬头,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孝宗命他代理吏部侍郎,不受。隆兴二年(1164)至乾道六年(1170),出知饶州、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境)、湖州、泉州等府。勤事爱民,廉洁奉公,人民安居乐业,无不爱戴、尊敬他。他去职时人民涕泣遮拥,以至拆桥阻止,不忍分别。《宋史》称“民思之如父母”。汪应辰所撰墓志铭中也说“近世为政得人心未有如公比者”。乾道七年(1171)升任太子詹事。同年因病还乡,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在家病亡,终年六十岁。皇上赐谥忠文,誉封“乐清县开国男”著有《梅溪集》,计五十四卷,已编入《四部丛刊》。他是南宋爱国爱民的政洽家和文学家。朱熹盛赞他是一个“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的人。墓葬面积约2000平方米,规模很大。原有墓志铭系“莫侯子虚状其行,汪公圣赐志其铭,朱公晦庵题其盖,张公敬夫书其石”,人称四贤碑,已经重立。墓前翁仲、石兽残件尚存。现正在修复中。
乐清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19891212日公布)
    灵岩普同塔和龙鼻洞摩崖石刻,唐以来。在雁荡乡灵岩风景区。 
北雁荡山灵岩风景区龙鼻洞的摩崖题记和碑刻有唐宋以来的95处,其中刻有年代或有年代可考的48处,包括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题名、宋以来石碑七块。这许多摩崖题记和碑刻对研究北雁荡山的开发及其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东庵谷乾道九年普同塔是一座单层僧塔,结构虽然简朴,但有确切年号,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乐清东塔(19891212日公布)
    东塔院砖塔,宋代。在乐城东皋山山顶。
宋熙宁间,因九牛山石塔被雷击毁,邑令葛逢重建于此。原有寺院在文革期间被火烧毁。塔高约十六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斗拱。平座为平砖叠涩,挑出甚浅,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搛柱,明间壶门,次间雕佛像。砖上舍钱题记颇多。造型壮美。“东塔云烟"为萧台八景之一。元代大诗人李孝光《萧台八景.东塔云烟》诗:“海月四更移塔去,天风万里劈松开。烟消日出无人到,独自看云山上来。”
乐清真如寺石塔(1997829日公布)
时代:宋 
地点: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
石塔位于真如寺前,原有七塔,现存四座,为单层单檐石塔。塔高5米余,基座为六边形须弥座,束腰携刻高浮雕走兽及束莲角柱。塔身呈上大下小的瓜楞形,中空,设一壹门,内置石佛,塔身上覆仿木构六角攒尖顶,转角以斗拱承之,翼角起翘,屋面铺筒板瓦陇。根据塔的建筑型制和风格特色分析,该塔为宋代遗物。近年对石塔进行了一次修缮。
    真如寺石塔系寺前七佛塔类型,它保存情况较好,具有较高的建筑和历史价值。乐清高友玑墓(19891212日公布)
高友玑墓,明代。在茗屿乡高东村高岙山山麓,距县城177公里。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乐清茗屿高岙人。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由刑部郎中出任九江知府,后屡被擢用,调任广西参政、陕西布政使,又升为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因反对当时权贵被罢官。三年后又复任副都御史,总督漕运。他持身清谨,公正廉明,“坚持风宪,不畏强御,谳狱平允,民无冤抑”,至嘉靖七年(1528)晋升南京刑部尚书。翌年因病请求还乡,自奉俭朴。死后赠太子少保,谥“襄简”。所著有《南屏遗稿》。墓葬分三组,中间一组自右至左分别为高友玑及其祖父、父亲墓;左边一组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墓,右边一组为高友玑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礼俗排列。三组墓各建神位牌楼,中间一组为四柱三牌楼,两侧均为六柱五牌楼。又有明代碑亭两座,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里跳用上歪,正脊和吻兽也尚完好。还有华表一对,牌坊二座。这些都是石构建筑,仿木构形式,制作精致,浮雕生动。高友玑墓保存完整,为我县罕见的现存古墓。对于研究明代建筑有重要参考价值。
永嘉郡祠(1997829日公布)
时代:明、清
地点:永嘉县碧莲镇上村
    永嘉郡祠由前堂、戏台、后堂、厢房组成。前堂五间,悬山顶小青瓦,内部为抬梁式结构,斗拱用五踩双下昂,戏台为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厢房各三间,楼屋,用材不大,但造作还精细。后堂五间,高台基,悬山顶,脊饰龙头风尾吻兽,梁架用抬梁式结构。堂内悬明武宗皇帝、刘基、宋濂等历代名人题赠的匾额楹联,气氛肃穆。
    永嘉郡祠是刘基的世祖祠堂,初建于元代,从现存建筑的形制和做法看,应是明清的遗物,是研究祠堂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保存了刘氏家族世代沉积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民俗学也有重要价值。
永嘉花坦古建筑群(1997829日公布)
时代:明、清
地点:永嘉县花坦乡花坦村
    花坦地处捕溪江支流珍溪西岸,周围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越。村外筑有寨墙,东、西、北三面设门,村内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建造的宗祠、民居、牌坊和路亭等古建筑以及传统街道。敦睦堂是一座前后两进的祠堂,门厅前作牌楼门,正厅五开间,由于进深较大,采用勾连搭结构;民居平面布局丰富,有一字形、口字形、日字形、H形等,风格古拙,牌坊有明代建的宪台坊、溪山第一坊等3亭子保存数座,均为单檐歇山顶建筑。1 H) t0 S$ e% B/ y( Z" @
    花坦不仅古建筑数量多、风格独特、结构古朴,而且民风纯朴,历史环境氛围良好。 
永嘉花亭(含丽水桥)(1997829日公布)
时代:明
地点:永嘉县岩头镇岩头下村
    花亭又名接官亭,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是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顶木结构亭子。台基须弥座式,做法考究。亭子用檐柱、金柱各四根,檐柱间设大额枋,平身科斗拱二朵用双下昂出二跳。上檐结构同下檐,出檐用飞椽,坡度平缓舒展,翼角举起。脊饰云头祥兽,葫芦宝顶,内部作藻井。"
雨水桥建于嘉靖三十年(1551),是一座二墩三孔梁式石桥。跨度123米,桥面宽38米,两墩各立石柱4根,顶部以石梁锁固,桥东侧题刻桥名。年款楷书“明亮靖戊午仲秋吉建”。  
花亭是我省明代木构亭子建筑中较好的一座。
永嘉金昭牌坊(19891212日公布)
    进士牌楼,明代。在岩头镇上村。
据岩头地方《金氏宗谱》载,该牌楼是明嘉靖乙丑(1565)金昭进士及第时建造的。
    金昭(15161581),字茂卿,号霞峰,擢明嘉靖乙丑进士第,历官大理寺左侍右寺副,升江西瑞州知府。据《温州府志》载,府城(今温州市区)旧有“进士”,“豸绣”二坊,俱为金昭立。
该牌楼保存完整,是一座平面呈横长方形,四柱三楼式的木构建筑,高763米,通面宽990米,通进深235米。明间两柱为方石柱,次间两柱为方木柱,用材粗壮,并在柱头抹成小斜面。柱脚前后置石抱鼓,柱础为覆盆式;牌坊两外侧立有四角柱。四角为木方柱,柱础是四角内削的方形石砌墩。明,次间均有阑额、由额、额枋等,各施雀替,丁头拱。正额前后悬匾。斗拱粗壮规整,制作精致。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间屋脊两端饰龙头吻,次间脊端饰凤头吻,两垂脊脊端饰飞凤。它是温州牌楼中较好的一座。
永嘉孝思祠(1997829日公布)
时代:清
地点:永嘉县花坦乡廓下村
    孝思祠由影壁、山门、戏台、正厅、两厢等建筑组成。影壁隐作四柱三间砖石仿木构做法,宽7米,高4.5米。基座用须弥座式,檐枋、拱、脊制作皆精细。山门为悬山顶,七间,明、次间较高,尽间加耳房。戏台按山门后檐,正方形,歇山顶,飞檐翘角,藻井满绘花卉、戏剧故事等彩画。正厅七间,亦作悬山顶。前廊宽敞,出檐深远,用材粗壮。厢房各四间,用材较小。据宗谱记载,孝思祠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清初被毁,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
孝思祠保存情况较好,其中的彩画亦有较高的水平,戏台作为当地社区文化的活动场所,带有庙市文化的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平阳宝胜寺双塔(1963311日公布)
    宝胜寺位于平阳县钱仓镇的近郊,步行二三百米便可到达。路北浅山嶙嶙,乱石矗矗,产参搀岩裸露,玲珑奇特,风光很美。这里是通往南雁荡的必经之路。
    宝胜寺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寺前原有四塔,其中两座早毁。现存双塔相距仅118米,每座残高约15米。六面五层。每层都有腰檐和平座,采用叠涩出檐的手法,并间以菱角牙子。腰檐下有斗拱,一方面是表现出仿木构建筑的效果,另方面也是出于装饰的目的。平座跳出很浅,也不用斗拱承托。塔身隐出搛柱和倚柱,两搛柱间砌出壁龛,作壶门状,龛内供奉佛像。这种佛龛,用意也在模仿木构建筑的门窗。顶层残破严重,塔刹不见,只留安装刹柱的方洞。值得注意的是,该塔每层都铺上牵木,这就大大增强了塔身的整体牢度。
    宋代砖塔很多,形式丰富,构造进步,是我国砖塔发展的高峰。浙江也有许多宋代砖塔。宝胜寺塔虽然造作比较简朴,但是双塔.(原来是四塔)的制度,现存的还仅此一例,目前正在整修。
平阳忠训庙(1997829日公布)
时代:清
地点:平阳县腾蛟镇薛岙村
忠训庙为纪念北宋执金将领薛昌荣而建。清初由明代旧址迁至现址,有山门、戏台、两厢、正殿组成,周围环境十分幽静。山门五间,梁架用抬粱式结构,悬山式屋顶,青瓦粉壁。戏台与山门明间后檐相接,正方形,高86米,宽118米,内作藻井,屋顶歇山式,檐子用斗拱挑出,翼角起翘,造型大方,脊饰戏剧、神仙人物,极尽华丽。厢房各六间,内有彩画墨书36幅。大殿七间,硬山式屋顶,明间辟神龛,供奉薛大夫等神像。忠训庙是民间纪念民族英雄的殿堂,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其建筑雕梁画栋,重彩墨书无尽处,民俗民风趣味浓重。
平阳县顺溪陈氏民居(1997829日公布); D# [* Q- A' _- W. n. H" {3 U
时代:清
地点:平阳县顺溪镇
顺溪陈氏民居系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陈嘉询及子孙的住宅。原共有七处独立的住宅群,现存四处,分别是大房、四房、五、六合房、七房。其中大房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为横向排列的合院式住宅,有三条轴线,共用一座大门,外有四对旗杆;七房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各房建筑布局基本相仿,每个院落既有廓相连、又各自相互独立。此外,村内还保留了陈氏宗祠。
    陈氏民居,是浙南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它布局合理、结构古朴、装饰精美,在浙江民居中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研究价值。
平阳金钱会起义遗址(1961415日公布)
    在平阳县钱仓北山庙的山麓上,有两块突兀的岩石,高宽都在10米上下,东西峙立,相距11米,人称“龙虎岩”,巍峨奇雄,峭拔嶙峋,形势险峻。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浙南的金钱会农民起义,就是在这里爆发的。' @" t; _+ m/ h2 d9 _5 P6 O
    清朝咸丰年间,苛捐杂税繁重,地主剥削十分残酷,平阳本是山多地瘠的地方,加之连年水旱,弄得民不聊生。一八五八年夏,石达开率领太平军挺进浙江。攻占丽水,临近平阳。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钱仓赵起等八人组织“金钱会”,并与在丽水的太平军取得联系。凡入会者每人发给铸有“金钱义记”字样的铜钱一枚,作为会员凭证。金钱会的势力很快发展到平阳、瑞安、温州、永嘉、青田,福鼎。一八六一年五月,李世贤率领太平军席卷浙江。六月,浙江地主豪绅成立“浙南团练总局”(俗称“白布会”),对金钱会发起猖狂进攻。八月二日,赵起在钱仓北山庙召集金钱会会众,正式宣布起义。他们攻下了瑞安白布会头目陈安澜的大院,全歼了雷渎的温家团练,攻破了浙南最坚固的地主堡垒“安义堡”,并且一度打进温州城里,攻占了道台知府衙门。十月六日袭击福鼎县城,“劫军局,取库银,开禁门,出死囚”,获得大批武器供养,壮大了队伍。十一月二十七日起围攻瑞安县城。由于清政府调集重兵镇压,根据地相继失守。一八六二年二月,起义失败。六月十七日,赵起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金钱会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浙江的四大农民起义之一。它有力地打击了浙南的地主武装,打乱了清政府在浙南的统治秩序,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在浙江的斗争。金钱会虽然失败了,但遗址尚存。北山庙原名灵顺庙,庙址选择十分巧妙。利用龙岩之间的隙地建造山门。由此拾级而上,迎面为五开间的正殿,殿的正中设神坛,上有五显神。一九三二年旧历五月十三日,庙内起火,建筑被毁,今仅存地基。龙虎岩依然耸峙,刻有明宣德九年(1434)建庙的摩崖题记。
平阳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冠尖及马头埙村(1961415日公布) 
    一九三九年七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召开。当时日寇在浙江已攻入定海,又在温岭,玉环登陆,大批的敌机,敌舰在我沿海一带骚扰,汉奸和亲日派的活动日益频繁。浙江人民面临抗日救亡的艰巨任务。这年的上半年,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收到了党中央准备召开“七大”的通知及东南局的指示。在全省党内经过酝酿的基础上,在平阳县召开了省第一次党代会。刘英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政治报告,总结了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讨论了统一战线问题;职工问题,农民问题,青年群众团体的领导问题,妇女问题等等,通过了《对目前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决议》及《告全浙民众书》;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浙江省委员会。刘英同志任书记;选举了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
    为了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会址先后设在群山环抱的冠尖村和马头埙村。
    冠尖村遗址是一座两层的简易木构楼房,共有五间,马头贡遗址是一列九开间暗阁楼式建筑,其中东稍间和尽间曾用作会场。
平阳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19891212日公布)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在平阳山门凤岭畴溪小学。
    1937年“八·一三”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浙江抗日救亡运动也搞得如火如荼,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先后在各地以合法形式公开发展起来。在闽浙边区坚持三年革命武装斗争的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为培养抗日救亡青年干部,于19381月在山门风岭畴溪小学创办了“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同志任校长,何畏(黄先河)同志任副校长。开设课程有: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学校招收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男女学员约200人。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于19381月开学,3月间结束。根据组织决定部分学员奔赴抗日第一线,另一部分学员留在后方坚持地下斗争。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原有二幢木构楼房现仅存一幢,七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0平方米。1985年经过维修,陈列展出,供游人参观。
苍南护法寺桥(包括护法寺砖塔)(19891212日公布)
    护法寺单檐塔,座落在望里乡护法寺村。
据县志载:该寺“唐大中(847860)间建,清乾隆庚午(1750)僧通证,道光甲申(1824)僧雪舟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塔在原寺前,有七座,现只存一座。
   该塔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的单檐小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高约4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用雕饰华丽的青砖,做成须弥座,上刻有水云纹、宝相花纹,卷叶纹,覆莲、束腰壶门浮雕饰兽等。塔身呈圆瓜楞形(6),内空心,正面有壹门。塔身顶上置圆盘,周饰垂幔。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下补间铺作一朵。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均为五铺作。塔顶残损,盖有板瓦。; H6 P& B/ s/ F9 {( _( T
   在塔前方的小溪上有宋元裙三年建的石桥,现仍保存完整。
该塔基本保存完整,造型优美,砖刻艺术较高,线条流畅,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很可能为唐五代的建筑物。对研究当时的古建技术和雕刻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苍南赤溪五洞桥(1997829日公布)
时代:宋
地点: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
五洞桥为石墩型梁式石桥,长25米,宽17米,四墩五孔。各墩用条石、块石垒砌,桥面用三块条石板拼铺,外侧有“宋咸淳三年(1267)丁卯良月重建”楷书题记。该桥保存完整,造型古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

苍南张家堡双牌坊(1997829日公布)
时代:清
地点:苍南县平等乡张东村张家堡
    双牌坊即“节孝坊”和“孝女坊”。两石坊一字排列,相距约10余米,大小形制皆同,用四柱三间,方柱下以条石作方形基础,柱前后用靠背石夹持,柱顶饰狮子,明间顶部置“钦旌”匾额,饰龙风纹,匾侧透雕云龙,次间浮雕舞风以及人物故事,两坊均建于清咸五年(1865)
    张家堡双牌坊保存完整,布局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苍南张琴墓(1997829日公布)时代:清
地点:苍南县马站镇
    张琴(17851835),为清道光年间台湾总兵。其墓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墓地由墓道、石坊、石人、石兽、内外墓埕组成。墓道长百余米,有两柱石坊一座,额枋间书“皇清诰授武显将军张琴墓道”。墓前存石羊、石马、石虎、石人。墓外埕为平台,用青砖铺地,设石栏。内埕前为拜台,中为祭台,皆以石板墁地。后为封冢,用条砖封顶。张琴墓保存完整,是清中期温州一带墓葬形制的典型。
泰顺仕水(石丁)步(19891212日公布)
    仕水(石丁)步桥,座落在仕阳乡溪东村,全长130米,221步石磴,每步石磴是由两块较平整的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级。
泰顺县属纯山区,溪流多,水量少,溪水浅,古代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这类简易桥。全县大小(石丁)步桥无以计数,以仕水(石丁)步桥最精致,跨度最大,此类桥始建何年无法考证。据仕水(石丁)步桥缘碑记载:仕水(石丁)步桥为大清乾隆六十年建造,嘉庆二十五年重建。《中国桥梁史话》有载,称它为原始桥的雏型。
洞头妈祖庙(1997829日公布)
时代:清
地点:洞头县北沙乡东沙村
    妈祖宫俗称天后宫,祭祀宋代勇于救护航海遇难者的渔家姑娘林默娘。洞头妈祖宫建于清乾隆中期,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相继修葺,1929年增建门厅、两厢,现存门厅三间,戏台一座,正殿三间,二厢看台及拜亭等建筑。虽然规模较小,但结构精巧、装饰肃穆,是我省妈祖宫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一带及东南亚地区很普遍的民间信仰,它在航海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课题。
來源:http://703804.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66&page=1#pid125713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