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他是不可取代的”——温州偕我会华人牧师夏振榜 作者:陈丰盛

“他是不可取代的” ——温州偕我会华人牧师夏振榜

原创 2016-01-13 活泉 Prayer



夏振榜,又名夏正邦,又称夏殿士[1],是温州偕我会历史上首批华人牧师,为苏慧廉继金先生之后,最为得力的华人同工。苏慧廉评价:“他是我们教会有过的最出色的布道者、最尽心的同工、最好的组织者、基督教最勇敢的卫士。我们还能找到他这样的人吗?他确确实实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福音的事业。”[2]

银匠与书童

夏振榜是苏慧廉与金先生第一次到碧莲传教的福音果子。时年1887年,四位来自碧莲的戒毒者,带着《赞美诗》和《新约》回家建立聚会点。持续一两个月后,他们邀请苏慧廉到碧莲去探访。苏慧廉在碧莲的祠堂里传讲福音。夏振榜就是其中的听道者之一。苏慧廉回忆:“首次在碧莲传福音时,有一位二十岁的青年在场,他当时就下决心要了解更多道理。他成了一个慕道友,后来做了教会同工,而且很快成为一个当地的传道员,自费出去传道。尽管因为年轻曾遭部分年老资深的人士反对,他还是及时获得正式任命,早早就成为当地牧师。”[3]

夏振榜的父亲夏昌鈖[4]是个银匠,手艺精湛,振榜也学习了父亲的手艺,远近闻名。但他在21岁的时候,蒙召成为一位传道人。[5]

在碧莲村里,夏振榜被称为是村子里读书最多的人。因此,苏慧廉收他为书童,在他的书房里做事。“那个时候,庆保在书房做事。苏慧廉的中国助手当中,他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唯一得力的人。他工作勤奋,好几次劳累过度将快死。有一次,我们感到不安,把他关到我们自己的房间里,让他好好休息,调理好身体。” [6]

最出色的布道者

在苏慧廉的描述中,夏振榜为温州本地牧师中最出色的布道者。苏路熙说:“他成了同工后,去乡村工作,吸引了许多人进城参加礼拜,并创立了不少分会。所有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当中,他的工作成果是最好的。”[7]

苏慧廉在“本土化布道”一章中特别提到夏振榜出色的布道。他说:“我们已故的本土牧师夏先生是一个智力过人、见解深刻的布道者。”他介绍振榜有两篇精彩的布道:“他曾经有过一场有精彩的布道,谈的是‘莫想我来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他的目的是要表明,中国的宗教,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一直在为主的降临铺路,因此我们不是要摧毁孔子、老子、佛陀,而是要完善他们的不足之处。他还有一个有力度的讲道是‘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这篇讲道后来被收入小册子,由他自费出版,作为‘答辩书’分发给朋友们。很可惜,该书成了他最后出版的文字!” [8]

夏振榜的出色还表现在他带出了两位后来温州循道公会的领袖,分别是温州教区总会会长卢源生牧师和汤复三牧师。吴廷扬牧师在《夏铎》分别介绍这两位领袖的生平。在〈卢源生牧师传略〉提到:“迨光绪二十年三月初六日,夏周二教师在溪南布道,以路加十五章浪子回头为题,卢牧听后,颇有心得。五月初八日赴岩头教会听讲,夏殿士先生讲演“亡羊比喻”,大受感动。卢牧师立志学道查经,无日或间。偶值暇晷,常伏案默祷,或在静处,时自咕哔,人虽不知,而无形之主,已纳之矣。十一月苏牧惠廉至岩头主领议会,夏教师述牧师之行状,苏牧欣请接谈,见卢牧品行雅洁,信主诚笃,授以圣经。此后卢牧益努力灵修,灵德日进,越数月受洗。尝以暇日,以基督之行,孝友之道,笃训侪辈,人咸钦仰之!” [9]

在汤复三牧师的〈略传〉提到:“迨前清光绪中叶,英国苏慧廉牧师到碧莲巡视教会。华教士殿士先生述牧师行状,苏牧师欣请接谈,见牧师雅量高深,清言洞达,即以圣书馈赠。牧师受归后,见是书身灵并救,遂寝馈其中,忧食俱忘,阅数月即领洗进教。”[10]

最勇敢的卫士

据莫法有的记载:1891年,年仅20出头的夏振榜与戚瀛茂一同被按立为牧师。[11]但在上文卢源生牧师生平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振榜为“教师”,尚未升任牧师职。因此,我们尚不能确定他是什么时间就任牧师职。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很快就成为温州偕我公会的中方负责人。苏路熙形容:“他获得不同阶层的基督徒的尊敬,非基督徒,尤其是上层阶级也很敬重他。官员不会轻视他的影响力,甚至愿意出一大笔钱让庆保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他们。但这诱惑不了庆保。庆保除了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对神也非常虔诚。”[12]特别在1900年庚子教案期间,夏振榜表现出他对信仰的忠诚和勇敢。当时苏慧廉和苏路熙远在英国度假,夏振榜和英国传教士谢道培一起驻守温州教会,一同经历教会的“死荫的幽谷”。

谢道培的日记记载,“端亲王关于屠杀外国人和基督徒的法令早在6月20日已到达温州,这正是镇台很想付诸行动的法令”。[13]温州神拳会扬言要袭击教堂与教徒,并要屠杀外国人。7月6日,教会代表(包括内地会、偕我公会)和道台代表会面,道台无力帮助教会,因为镇台范银贵非常排外,且知府也不会有所作为。[14]7月7日,除少数传教士(如谢道培)之外,几乎所有传教士都到江心屿避难。苏路熙说:“这项法令颁布两周后,温州的外国人一无所知。官员们都乐意执行,除了一位最高长官。他不会轻易服从这个自杀性的法令。他不顾同僚的反对,冒着生命危险抵制这个法令。鸦片也不能消磨他的是非观和判断,让他盲从。”[15]7月10日(六月十四),温州官兵在江心屿英国领事馆附近驻扎,保护外国人。道台带着几位官员拜访领事,要求海关人士留下,但坚持让传教士撤离温州。[16]

就在这个“四面楚歌”的境地,传教士们被隔离在江心屿,得到道台的保护,夏振榜成为温州偕我会中最勇敢的卫士。在夏振榜写给远在英国的苏氏夫妇的信中可见当时的处境。他说:“我们的城市正如灭亡时的耶路撒冷。虽然知道义和团只能杀掉我们的身体,不能杀死我们的灵魂,人们还是处在深深的恐惧之中。我们正经历着火的考验。难民们不断地哭泣,我竭尽全力安抚他们。如果不是道台同情我们,我们早就死了。……我日夜得不到休息。如果没有神的帮助,我不相信靠我自己的力量,我会留在城里。这意味着死亡,我们基督徒要死在一起。如果神肯保护我们,那很好。如果神要我走上不归路,我会成全神的旨意。如果是后者,我只求你看顾我的孩子。” [17]

苏路熙说:“当外国人被隔离在海岛上,庆保英勇地担负起对不安村民的责任。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比江心的外国人更忧愁,因为他们走不掉。他们没有电报可与外界联系。……对于庆保而言,外国人离开,就像灵和肉的分离。悲伤的基督徒对外国人寄托着一线希望——希望他们保护他们摆脱无知野蛮的暴徒。……他们请求外国朋友别走,尤其是谢先生一走,就‘群羊迷途找不到牧羊人’,但庆保说:‘别拉着外国人。没有他们,我们还安全点。’他充满勇气和亲和力,想安慰他们。于是重担都压在这个三十岁的男子肩膀上。他要照顾和安慰这些仓皇无助无家可归的人,接济他们。他的重担,我只能猜测。我不奇怪庆保说自己日夜没有休息,而且他的身体也不算强壮。”[18]

7月11日晚上,领事下令所有外国人都到船上过夜,并且把船泊在离码头有一定距离的地方。[19]7月12日(六月十六),“普济”轮载着外国侨民,包括海关人员、传教士及其家属,离开温州港,到宁波和上海避难。7月23日,留守在温州的夏振榜写信给英国驻温使馆,将温州基督徒所遭遇的事情简述了一番:“一名传道人(内地会,本地人)被义和团抓住,他的头被粗暴地砍了下来,成为祭品。另一名基督徒企图逃脱追捕,结果淹死在一条水渠里。还有一人被重重包围,在逃生无望的情况下,为避免受折磨而上吊自杀。接着义和团来到瑞安,毁掉了教堂和基督徒的屋子,抢夺他们的财产。在瓯江以北乐清,一名黄姓的举人写信叫来当地土匪,烧掉了白溪的教堂(偕我公会)。这名举人曾攻击一名传道人,几乎要挖出他的眼睛。这位传道人快要被他打死,幸亏举人的父亲出来反对(霍厚福医生七天后见到了这位传道人)。在那里大约有五十户教徒(偕我公会)遭到抢劫,并被敲诈了总共三千元。在楠溪,暴行与掠夺同样在上演。有一伙人威胁一名因为疟疾发烧而卧病在床的传道人(偕我公会),这使得牧师因受惊而死。这些土匪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在西溪及其他四个地区,暴力和掠夺也在上演。这些土匪完全漠视道台的公告,除了如今已归于平静的平阳外,没有一兵一卒被派去平息骚乱。” [20]

平阳神拳会金宗财于8月6日被捕,后在温州城斩首示众。8月16日,许阿擂在马屿战斗中被俘,判刑15年。最后,华侨张新栋于1901年1月14日投案自首。1900年8月30日,谢道培就在动乱未平息之时,冒着生命危机“潜回”到温州,与夏振榜一道做教徒与官府的桥梁作用。从刘绍宽的日记中所载的赔偿金额来看,基督教对于赔偿有许多让步。谢道培在1901年2月1日给差会的信中提到说:“上周四,在本地牧师夏正邦的陪同下,我们去见了温州知府,并与他交谈了很长时间。知府同意赔偿七千元,原我们要求的总额是一万一千元。我们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因为在金钱上追求过多,将在中国官员中坏了我们的名声。知府今年的财政收入不好,商业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因此要得到全额并不容易。”[21]

那时,苏慧廉正从英国赶回到温州。“同时无论谁来谁走,庆保留下来了。城内没有发生流血暴力都要归功于他。他和谢先生一起,为基督徒索赔和重建家园。”[22]动乱平息后,夏振榜因处理有功获官府表彰。谢道培说他被授予“一枚镀金的勋章(可佩于帽上)及一串朝珠”。但夏氏辞让,表示自己的奖赏已在天上。后来知县把奖励塞进他的轿子,并于几日后派人到家乡碧莲宣布荣誉。2011年1月8日,笔者在夏氏的墓碑上看到“皇清例赠”、“中书”等字,证实了官府对夏氏的表彰。

“他是不可取代的”[23]

1902年夏,温州零乱肆虐,仅几个月内,温州就死了两万多人。夏振榜牧师于11月应玉环教会的邀请去岛上传教。由于霍乱肆虐,苏慧廉曾劝阻夏振榜延迟出行计划,但他却执意要去,说:“约好的时间,如果我不过去,那里的人会很失望。我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去玉环。你知道我的时间排得很满。”并说:“而且,我生在这里,比外国人更容易适应这样的气候。” [24]而这番话成为夏振榜最后的遗言。

虽然带着利眠宁出发,但这种曾救过他人的药,这次没能救回夏振榜的命。不久后,噩耗从玉环传来,夏振榜因霍乱而死,在他最后写给苏慧廉的信中说,我已被霍乱扣押,虽然第一时间就服用了利眠宁,但看起来无效。[25]

苏路熙描述自己与苏慧廉人生中最悲痛的时刻,她形容:“在我们变幻无常的人生中,这是最悲痛的时刻。我们苦心栽培的栋梁之材却骤然被死神无情的斧头砍倒在地。一种辛酸的悲痛绞住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筹划中,他是不可取代的。”[26]确实,在他们眼里,振榜实在是一位能够作为外国传教士离开温州之后的最佳接班人,因此他的离世成为无比的伤痛:“我们知道自己最终是要回国的,而他会留在温州。这是我们可怜的构想。但事实正好相反,他走了,我们留下来,留在悲伤绝望中。”[27]

苏路熙描述那个令人伤心欲绝的场景:“棺材从玉环运到了温州,按我们外国人的习俗,棺材要运进教堂举行丧礼。但中国人的想法正相反,棺材可以在白天被运出城,但装有死人的棺材不能带入城,不然妖魔鬼怪也会随之潜入城里,危害市民。所以队伍停下来,在朔门口的江岸边举行丧礼。一大群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聚集在这里,静静地听着苏慧廉讲述他们同胞的自物奉献的一生:他享年三十二岁,为信徒服务了十年。这是江边感人的一幕。然后船载着他的尸体去楠溪,在环绕着碧莲的群山中有一座坟墓,他就被安葬在那里。” [28]

丧礼在12月14日举行。此前两天,正是温州偕我会一年一度的联区会议,苏慧廉感叹说:“没有了夏正邦,年会大不一样,但我们的工作总还得继续下去。” [29]

[1]吴慧译为“庆保”,按“Tsang-poa”,沈迦认为是“正邦”,在其著作中均用此名,但从夏氏在《中西教会报》与《万国公报》的署名看,“振榜”、“正邦”都曾出现,而温州话“振榜”与罗马字“Tsang-poa”的读音更为接近,因此笔名在下文中一概用“振榜”,若引用原典,则尊重原著。

[2]苏慧廉著,《晚清温州纪事》,张永苏、李新德译,宁波出版社,2011年5月,第38-39页。

[3]苏慧廉著,《晚清温州纪事》,第38页。

[4]笔者于2011年1月8日到碧莲实地采访,在夏振榜墓碑上得见其父亲的名字为夏昌鈖。

[5]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9页。

[6]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9页。

[7]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9页。

[8]苏慧廉著,《晚清温州纪事》,张永苏、李新德译,宁波出版社,2011年5月,第98页。

[9]吴廷扬编,《夏铎——中华循道公会温州宁波两教区月刊》,第1卷第5期,温州循道公会宗教教育部夏铎月刊社,1937年5月,第21-23页。

[10]吴廷扬编,《夏铎——中华循道公会温州宁波两教区月刊》,第1卷第1期(创刊号),温州循道公会宗教教育部夏铎月刊社,1937年1月1日,第27页。

[11]莫法有著,《温州基督教史》,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7月,第60页。

[12]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9页。

[13]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49页。

[14]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47-149页。

[15]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未出版,2007年,第212页。

[16]《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17]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14-215页。

[18]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15-216页。

[19]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54页。

[20]转引自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65页。

[21]转引自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68页。

[22]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16页。

[23]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7页。

[24]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16页。

[25]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76页。

[26]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7页。

[27]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07页。

[28]苏路熙著,《乐往中国》,吴慧译,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18页。

[29]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第177页。

注:上述文章由陈丰盛撰稿。郑乐国张贴说明。

夏振榜( Xia Zhenbang )1870 ~ 1902
来源: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x/xia-zhenbang.ph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