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星期五

温州教会学校历史

教会学校


创办教会学校是西方教会扩大基督教传播事业的重要途径。来华的传教士从传教经历中认识到,以教育传教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固定地留住若干学生为受众,并且有系统地向他们讲授基督教信仰,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考虑接受与否,这自然比那种每日作漫无目的的布道优越的多。


其次,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旦有子女成了教会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宣教士的态度顿告改观。这样,传教士更可以藉家访等理由进入学生的家庭,从而使传教的机会大为增加。


再者,兴办学校还是培养训练本地传道人员的有效办法,学生通过教会学校正规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如能再经神学院深造,其文化素质和神学修养均优于传统半学徒制模式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员,他们在传教活动中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因此,来温的传教士们都十分重视办学,先后开办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他们总结出一条“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的传教经验。


1.小学


温州各教会创办教会学校首先是从小学开始的,规模相当狭小,一般都是由传教士一人主理,只租赁一个小房子,或利用自己的居所,添置几张桌凳,便辟作教室。师资方面,除半天的中文启蒙课聘请本地教师外,另半天圣经课则由传教士本人或本地传教人员负责。


首先,由内地会1869年在曹氏寓所内办起私塾,聘请南石挢底一刘姓老学者为教员,招收学生三、四人,教授圣经和四书五经。后为扩大生源,曹氏除免收学费,免费提供食宿、文具、日用品外,还给学生家庭补贴十元银元,故学生浙增。1877年花园巷堂落成后,私塾于教堂一侧。


1878年曹氏夫妇又在教堂的另一侧办起一所女书院,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1902年,男塾改为崇真小学,女书院改为育德小学。此后,学校规模扩大,一年后(1903),崇真小学己有学生百多人,学校教育也日趋正规,管理严格,课程设置也基本齐全。当年吴百亨先生在此校上学。


其次,偕我会传教士李华庆1877年来温后,翌年在市区康乐坊赁房设立学校,招收十余名儿童入学,学校设备极为简朴。因人数的逐渐增多,斗室的校舍再也无法容纳。


1896年,学校迂至杨柳巷原定理医院(教会医院)旧址,定名为“艺文小学”。此后,各教会又陆续办了一批教会小学,在市区的有:培德小学(坐落南门,内地会创办)、增德小学(油车巷,内地会)、三育小学(现市党校校址,安息日会)、永光小学(松台山脚,温州自立教会1942年创办)等等,市属各县教会也相继办了一批。



2、中学


教会所办的中学,温州共有三所。办得最早影响最大的,要推偕我会创办的艺文学堂(原称“艺文学院”)。1897年,苏威廉牧师在市区瓦市殿巷租房开办此校,当年招收学生二十名。苏威廉自任校长,谢道培牧师执教英语,特聘请山东籍教师教数学,本地教师陈子力和包吉林分别任教国文和化学。翌年,学生大增,无法容纳,教师即筹集资金另置新校舍。1902年在东门海坦山脚购地二十亩,不久,即兴建大楼。


1903年新校舍落成,其中可容九十人的学生寝室,教员房间,教室,小礼堂,招待室,饭厅及一般小屋,校长室与教室区毗连,便于校长日夜监督。当年秋天学校正式开学,由英人蔡博敏(1902年来温)任校长,聘请本地最博学的学者为教员。艺文中学至1925年因爆发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收回教育权而停办了,先后二十余年,对温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是美国安息日会温州支会1922年创办的“浙南三育教会学校”。起先在市区甜井巷,打铁巷等地临时租屋,规模狭小,1924年教会在市郊蒲鞋市北首(现温州市委党校校址)购地四十亩,兴建校舍三幢,学校正式定名为“浙南三育初级中学”。校长由美国传教士耿光廉兼任,教员由本地充任。


1930年冬学潮后,美国差会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让中国牧师陈友石担任校长,耿氏退居幕后。1931年省教育厅令其立案,因校方强调将圣经列入必修课,故未获准,后遂改名为“浙南三育研究社”。该校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前后持续近三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百分是八十以上为基督徒。


温州教会学校中办学时间最短的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增爵中学。1923年教会在市区窦妇桥购地建房,1925年初建成教学大楼一幢,两旁有宿舍,活动室等。是年春季开学,招收学生二百余名,法籍神父林芳谷任校长。[五卅]运动爆发,温州学联开展[非基督教运动],主张收回教育权,于是开学不到一个学期即告停办。1934年改为小学重新招生,至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


3、神学院


1911年循道公会温州教会在瑞安城内衙街创办了第一所种学院,时称[偕我道学院]。学

制定为二年(后改为四年),招收学员八名,其中有原循道公会牧师汪元星、陈格迷等,院长由英藉教士海和德兼任。学院规模虽然很小,但培养规格并没降低。1915至1929年因故停办。


1930年恢复招生,学院迁至市区杨柳巷艺文小学内,名称改为[圣道学院],招收学员四名(原循道公会牧师叶正新、杨仁声等)。


1934年招收第三期学员,共八名(原循道公会牧师吴廷杨,汪仁,盛旭初,曹圣芳等)。此时教员增至数名,课程设置也渐臻完善,其中有神学、教会史、新旧约研究、宣道法、国文、数学、地理等。1937年,该学院与宁波教区神学院合并,定名为[浙东神学院],迁址于艺文学校旧址(海坦山庄),1938年招收学员十五名(其中有支华欣牧师等)。后因温州市区沦陷而暂停办。


1943年复校后,父相继招收两届学员,1952年学院停办。该学院断断续续历经四十一个春秋,先后培养六届学员,共计毕业生六十九名,他们中除少数转入武昌协和神学院和南京金陵神学院继续深造外,其余全部被派到各教会作传道工作。


4、教会学校评估


如上所述,西方教会在温创办学校,主旨在拓展福音事业,增强教会力量。


为此,他们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英语和圣经外,还规定学生都必须参加宗教活动。所有学生每天都要祷告,唱赞美诗,读圣经,所有住校的教师、学生每星期日都要在校举行礼拜聚会。经他们数十年的兴学活动,果然极大地推动了传教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虔诚的基督徒,其中有些人则染上了浓厚的崇洋媚外思想。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教会学校的兴办,终究输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破除了旧中国陈腐的封建教育,开创了温州新学之先河,使他们学到了不少科学文化知识,学到了一些于我们有用的东西。



編註:作者不詳

轉載:http://www.godcce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extr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