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灭教”运动之下所催生。
[1] 包括我自己在内,有许多温州基督徒或牧者不愿意接受这个称呼,因为我们自认为温州并非人们所看到的复兴。同样,也有许多非温州的基督徒或牧者是不愿意接受的,可能因为温州人的某种特性,反而招致许多的“不待见”,甚至拒绝温州人。
[2] 曹南来:《建设中国的耶路撒冷:基督教与城市现代性变迁》(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4年)。
[3] 舍禾:《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台北:宇宙光全人关怀,2015年6月)。
[4] 欧阳后增:〈温州教会一瞥〉,《天风》1996年第1期(复总157号)(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1996年1月1日),页11-12。
[5] 2020年9月3日与吴圣理的微信交谈记录。
[6] 2020年9月4日与张大鹏的微信交谈记录。
[7] 曹南来:《建设中国的耶路撒冷:基督教与城市现代性变迁》(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4年),页155。
[8] 张敏:〈基督徒身份认同——浙江温州案例〉,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87。
[9] 郑大同:〈温州教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一)〉,最先发表于“约书亚之家的博客”,后被“温基文”转载至“温州基督教文库汇编”,网址为:http://wzbxcc.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4.html。
[10] 魏皓奔主编:《困惑中的思索——社会“热点”问题纪实》(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年11月),页208。
[11] 魏皓奔主编:《困惑中的思索——社会“热点”问题纪实》,页346。
[12] 蒋志敏、徐祖根:〈面对十字架的思考——中国“基督教热”透视〉,《复印报刊资料:无神论、宗教》,1989年第2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页41。
[13] 盛足风:《诉说主恩》,自印本,2002年,页193、194。
[14] 曹圣洁:〈为研究中国宗教现状齐心努力〉,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办公室编:《往事掇英:上海社会科学院五十周年回忆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页236。
[15] 曹圣洁口述,罗伟虹撰稿:《曹圣洁口述历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11月),页134。
[16] 曹圣洁:〈向基层教会学习——访问数地教会有感〉,《天风》1988年第3期(复总63号)(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1988年3月1日),页2-3。
[17]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于1989年春创办《当代宗教研究》,由萧志恬任主编。
[18] 分别是徐鸽的〈改革、开放形势下的温州基督教——二访温州观感〉和张乐天的〈改革大潮中的温州宗教〉。
[19] 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代所长。
[20] 萧志恬主编:《当代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总第1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9年),页3、12。
[21] 张乐天:〈改革大潮中的温州宗教〉,萧志恬主编:《当代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总第1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9年),页16。
[22] Tony Lambert, China’s Christian Millions ( London: Monarch Books,1999), p18.
[23] Frank Wilson Price, The Rural Church in China(New York: Agricrltural Mission, 1948), p.18.
[24] Divid Aikman, Jesus in Beijing(Michigan: Monarch Books, 2003), pp.195-208.
[25] 郑大同:《蒙福之路——基督里诗意的人生》(香港:循道卫理中心,2010年9月),页29。
[26] Divid Aikman, Jesus in Beijing(Michigan: Monarch Books, 2003), p.206.
[27] 2020年11月26日与沈克成的微信交谈记录。
[28] 郑大同:《神的教会在温州》,2017年,未刊稿,页342。
[29] 郑大同:《神的教会在温州》,页14。
[30] 林治平:〈林治平序:温州,中国的耶路撒冷〉,舍禾:《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上册)》,(台北:宇宙光全人关怀,2015年6月),页23-24。
[31] 郑大同:《蒙福之路——基督里诗意的人生》,页82-83。
[32] 曹圣洁口述,罗伟虹撰稿:《曹圣洁口述历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11月),页134。
[33] 张贤勇、李亚丁:〈随丁光训主教访温絮语〉,《天风》1991年第3期(复总99号)(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1991年3月1日),页8-9。
[34] 丁光训:〈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中国与教会》,第94期(1993年3-4月),页11。转引自赵天恩、庄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台北:中国福音会,1997年),页604。
[35] 1996年,欧阳后增在一篇题为〈温州教会一瞥〉的文章中罗列温州教会的特点是“四多”,即信徒人数多、聚会次数多、聚会样式多、义务同工多。欧阳后增:〈温州教会一瞥〉,《天风》1996年第1期(复总157号)(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1996年1月1日),页11-12。
[36] 朱建忠说:“溫州被稱為中國教會的耶路撒冷、安提阿,主要是文革結束後基督教發展的影響。一方面改革開放後,溫州這個經濟城市自然也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者。溫州教會往往更加熱心開展以這些民工為對象的福音事工及普通話聚會。在民工基督徒中,教會往往又會挑出一些比較熱心的肢體,委以帶領詩歌或禱告之任。也有一些教會在此基礎上給予訓練,並幫助他們回鄉傳揚福音,建立教會。另一方面,溫州教會在文革結束後就開始派傳道人往省外做工培訓。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又成立了福音組,有系統的差遣學道班的老師帶隊去外省培訓、宣教。”朱建忠:《宗派处境变迁与教会类型重塑——以温州教会发展为例》(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博士论文,2017年8月),页34。
[37] 这似乎就是曹南来在其著作中的想法。
[38]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页6。
[39] 费孝通:〈温州行〉,《瞭望》1986年第20-22期,转引自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页7、440-441。
[40]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页20。
[41]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页29-31。
[42] 张乐天:〈改革大潮中的温州宗教〉,萧志恬主编:《当代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总第1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9年),页16。
[43] 海外有学者称:“浙江省温州市的教会成为基督教见证的典范,因为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基督教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信心和热情。”Michael D Suman, The Church in China : one Lord two systems,India: Saiacs Press,2006, p41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