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温州洞头鹿西島教會簡史

鹿西島教會簡史
每一個時代在神的計畫中都是獨特的,或者留下甜美的回憶,或者留下不堪回首的傷痛。在日新月異的時空中,我們對所處的時代無法逃避,然而我們卻可以選擇對時代的態度,或是感恩積極回應,或是埋怨消極逃避。歷史的資料總是無價的,有關教會歷史的資料更是顯得何等的珍貴和獨具意義。根據歷史資料的考證,及眾多長輩的回顧,形成了鹿西島教會簡史,與眾信徒共勉,共述主恩。
一、艱難孕育根紮海島(19001923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全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庚子之亂),震盪溫州社會,掀起反教高潮,教會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就是這一年,循道公會溫州教區開始在玉環(含現洞頭)境內設立玉環分會。不久以後,福音由英籍偕我會宣教士 從現在的玉環傳進口筐(口筐原屬玉環縣三盤區鹿筐鄉),那時偕我會傳道員曾數次來島上挨家佈道,分發《福音》活頁和《四福音》單行本,引人信教。由於島上 居民受宋朝將領李梁棟隱居鹿棲後帶來的佛教思想影響,全島居民幾乎全部信仰佛教,根深蒂固,加上迷信之風盛行,數年間無人信主。【偕我會意即有上帝同在的教會,于1857年建立;1907年偕我會與同宗的聖道會、美道會合並稱為聖道公會1932年,英國聖道公會又與循道會、循原會聯合,稱為英國循道公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左右,開始陸續有人離棄偶像轉信上帝。有史可查的第一批信徒是口筐溪桐立餘新祥(1861年出生,余文榮曾祖父)與溪桐立黃氏前輩(1860年出生,黃立義曾祖父)等僅幾戶人。此後二十年間,神籍傳教士的身體力行,屢行神跡奇事,使福音在海島漸漸傳開。據瞭解當時人信主都是因受到撒旦汙鬼迫害實在沒辦法了才轉信耶穌的, 曾有句話流傳:被人欺,信天主;被鬼欺,信耶穌。福音以溪桐立為園地向外擴展,信徒人數逐漸增多。溪桐立黃氏家族先後多人信主,有黃卓梅(1870 出生,黃福安祖父)、黃世弟和世樹(1890年前後出生,黃立義祖父和叔公)、黃興水(1890年出生,黃安明父)等;還有底溪桐立范阿有(1875年出 生,范堯安祖父)、西坑謝日友(1890年出生,謝慶龍祖父)、西坑孫氏前輩(1890年出生,孫通銀祖父);甚至島上其他村落也有人接受福音,東臼金洪 仙(1865出生)、煙墩崗何興玉(1863年出生,何阿唐太公)等人都在福音傳入的初期就開始信主。由於當時社會信主人數極少,信徒普遍受到周圍人的排擠,然而他們卻克服種種磨難,抵制迷信,堅守真道,忠於基督信仰。
    早期教會組織管理體制簡單,實行推舉有識、長進的信徒為教會負責人,管理教會日常事務,在主日擔負宣讀聖經等 工作。有史料確證,鹿西島教會第一任負責人(以後教會習慣稱負責人為執事)是溪桐立餘新祥,溪桐立黃氏前輩為第一代同工。其後約於20世紀20年代初,底 溪桐立范阿有接班任教會負責人,西坑謝日友、東臼金洪仙(他也是東臼教會最早的負責人)、煙墩崗何興玉為同工。當時本地很少有人會講道,講道工人一般由循道會溫州總會或玉環分會差派而來,不定期上島宣講教導、傳揚福音,一年通常也會有幾次培靈奮興會。也有外國人(一般都是英國人)來講道,帶領聚會,其中一位英國人稱葛牧師曾來口筐講道34夜,由玉環盧先生作翻譯,聖靈同在做工,信徒感受至深,信仰更加堅固。當時本地還沒有聖餐工人(主禮人通常需要按立),教會的執事是不主持施行聖餐的,每月聖餐主日信徒們要劃小舢板去玉環領受,常因惡劣天氣受阻。
   1910年(光緒三十六年)左右,早期信徒在口筐西坑現教堂處 (原屬黃氏家族地業)搭建了一座茅草房,分別為聖作為聚會敬拜場所,儘管條件簡陋,但意義非凡,影響深遠。1923年(民國12年)由西坑謝日友同工等人 發起,全島信徒積極樂捐(據查證早期信徒在當時社會上往往屬於大戶人家),且在英國差會的大力資助下,新建了一所石木結構、用四根大柱支撐的三間矮屋作為 聖殿,不久之後又在原聖殿旁建起二間帶有樓閣的棧房,作為生活用房,同時供外地教牧師居住。教會終於有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教堂,在當時也算是相當不錯的建築物。每當主日全島的信徒們不約而同會聚在這裡做禮拜,據說此時全島信主家庭僅為8戶,然而神卻籍他們讓福音在海島深深地紮根。
二、精心呵護幼苗漸長(19231950
   1923年, 新堂建成使用,教會聚會更加正常,然而因教會缺乏傳道員,信徒靈命得不到供應;教會還沒有主禮聖餐工人,信徒領受聖餐要划船去玉環,極其困難不便。於是教 會決定去玉環邀請坐堂教牧師,好不容易請到了玉環城底人陳文波教師(副牧師)。他攜帶妻兒,舉家遷入口筐,住了近10年,發展信徒10多人;他視口筐為第 二故鄉,與口筐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兒子陳直牧師7-8歲時隨父親來到口筐直至長大成人,並娶葉岳柳師母(葉林輝的姑母)為妻,作了口筐人的女婿,日後成為 溫州地區有名的牧師,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委員,曾多次攜師母來島上傳道。陳文波教師的到來,掀開了鹿西島教會歷史嶄新地一頁,他成為鹿西島教會第一任住堂教 牧師。鹿西島教會自他開始實行教牧師坐堂制即教牧師牧會制(由牧師全職事奉,教導牧養信徒,主持教務治理教會)一直到鹿西島解放為止長達三十年之久,而且深深影響以後世代。
   1933年,永嘉楓嶺(今岩頭鎮五尺鄉三嶺葛村)人鄭哲夫教師(溪桐立鄭賢微祖父)受循道公會溫州教區派遣接班陳文波教師來到口筐住堂,當時年約30歲,懂得醫術,籍行醫傳揚天國福 音,為教內外所敬佩。他富有講道恩賜,一次在煙墩崗開奮興會,使多人悔改相信,帶動日後煙墩崗、鹿西、賣相堂多人信主。在他住堂牧會時期,鹿西島教會開始 走向復興,不僅在口筐,其他村落信主人數也倍增。他在口筐住堂從1933年一直到1943年超過十年之久,他的事蹟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產生極為深遠的屬 靈影響。
    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很重視鹿西島的福音事業,這很大程度上跟口筐教會早期同工謝日友之子謝聖弢牧師有關,他於1941年起在 道公會溫州教區任要職,且於1950年當選為循道公會溫州教區主席,是溫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牧師之一。溫州教區非常關注海島教會的發展,將口筐教會直接歸 入溫州教區統一管理,不僅時常派教牧師多次來島培靈講道,如上一輩信徒熟悉的汪仁牧師,更是接二連三地派遣外地教牧師來口筐住堂,精心呵護信徒靈命的成 長。在鄭哲夫教師之後,先後受派遣來口筐住堂的教牧師有樂清虹橋吳同普、青田遼尾吳壽奇、溫州藤橋的藤橋嬤、平陽葉志遠等共約四位,分別在此住堂2 3年不等。最後一位平陽人葉志遠,在1950年海島解放前夕離開。他們中間除溫州藤橋嬤(名字已不記得,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她)是隻身一人來此住堂外,其他人是攜帶妻眷紮住教堂,而且通常是夫唱婦隨同心侍奉,甚至子女也參與,如吳同普的女兒教詩歌很 有恩賜、葉志遠的兒子葉挺超也參與講道等。儘管當時信徒人數不多,但他們卻是極其忙碌,特別重視看望探訪、關懷信徒的工作。他們是信徒家的常客,凡信徒家 每遇大小事,只要需要幫忙,總會見到教牧師的身影。他們生活費用主要來源於循道公會溫州教區總部統一發放的薪金,教區總部還會根據教牧師的家庭人口數給予 補貼,當時英國差會也常會發送衣物等給教牧師和信徒,信徒們也時常會拿些物資供給教牧師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這些資費供給畢竟是有限的,他們仍過著清貧的生 活,曾有教牧師因無力養育子女,將自己的兒子托他人撫養。他們的殷勤工作,忠心教導,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見證,給鹿西島教會帶來了一次次復興,使海島福音之火熊熊燃燒。至最後一位教牧師離島前夕,全島各個村落均已有人信主,信主家庭由1923年教牧師來島時的八戶增為八十戶左右,教會以口筐教堂為總堂,在東臼吳逸平執事家和鹿西四座廠葉幫林(鹿西最早信徒,曾任總堂司庫員,1885年出生,葉選臣祖父)等處設分會點,主的教會日見興旺。
    在教牧師住堂時期,教會仍會從本地信徒中選立執事,協助教牧師治理教會與教導牧養信徒,期 間先後作執事的為底溪桐立范阿有、西坑王學康(1895出生,王通奶父親)、南山角鄭周梅(1902出生,鄭聖光父親)。此時期的信徒也非常虔誠,謹守禮 拜,不管颳風下雨,或既是在農忙季節,總會放下手中的活,忙裡偷閒,或赤腳,或穿草鞋,自帶米、番薯等物資,從鹿西、賣相堂、煙墩崗、南山角、甚至東臼等 地翻山越嶺集聚口筐一齊敬拜。一首順口溜:七日禮拜,柴米自帶,春夏秋冬,神住心中正是當時的寫照。信徒雖生活艱苦,但信徒們依然樂意向神捐輸。每年 收成節(實為感恩節)時,執事公會端出奉獻盤,唱起《收成在天家》的詩歌,當奉獻盤依次遞到信徒跟前時,信徒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銅板或角子投入奉獻 盤,期間也有奉獻物資的,因而教會也從不缺乏物質的供應。
三、歷經磨難嫩枝發芽(1950-1982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全國的解放,社會政治格局發生變化。19509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基督教三自宣言溫州循道公會 區表示擁護。19511月,溫州成立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員會,宣佈實行自治、自養、自傳方針,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城西總堂走上三自路線。迫於教 會內外形勢的變化,最後一位教牧師葉志遠於1950年離開了鹿西島,教會實行了近三十年的教牧師坐堂制落下帷幕。在教牧師離島後,教會基本上與溫州循道公會 區失去聯絡(直至文革結束),教會進入了執事治會時期,開始由執事全面負責治理教會工作,牧養教導信徒,並主持施行聖禮。此後任執事的為南山角鄭周梅、溪 桐立黃松標(1920出生,黃福安父親),西坑王學康執事仍擔負講道,煙墩崗何龍進(1900年出生,何連德父親)也為講道同工。
    1953 (土地改革結束),口筐教堂被解放軍佔用,改作浴池使用至1957年。據說在一次風雨交加的夜晚,雷轟電劈打碎浴池,而後解放軍就拆除了浴池。1958 1025日,溫州地區各人民公社開始大辦食堂,教堂被口筐勝海大隊辦作食堂、化肥廠達2年。1960-1967年,教堂被勝海大隊、老百姓用於堆放網具 繩索、木柴等雜物。1968-1971年,教堂被鹿西供銷社當做煤炭場達3年。1972 -1979年被勝海大隊改作口筐魚粉廠,教堂閣樓被第三中隊當做網廠,直至197912月長達8年之久。
    1953年開始,教堂被佔據,信徒被迫離開教堂聚會,不得已轉入信徒家中舉行家庭聚會(海外人士有稱為家庭教會 起初,政府基本不干擾信徒在家中的聚會活動,但形勢每況愈下,教會活動逐漸受到限制,信仰逼迫逐年加劇。1958年,全國消滅宗教基督教在溫州平陽 試點。溫州地區所有教會聚會活動被政府下令一律取消,當年溫州市唯一尚開著門的城西教堂出租給甌江電影院。19595月,溫州被稱為無基督教城 。表面上雖然是被迫停止聚會,但是熱心的傳道同工與信徒們仍堅守主日從不貽誤,只不過是轉入地下暗地裡活動,聚會地點也不得不經常更換,期間曾在梅雨 坑余阿叼(擔任教會司庫員時間最長,余新順祖父)、溪桐立黃龍、西坑潘旺迪、黃泥囤葉文千等信徒家中聚會。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作為四舊之一被橫掃,聖工開展最為艱難,教牧人員受批鬥,被打成牛鬼蛇神。聖經、詩歌和宗教書刊均被作為迷信品燒毀,出現三無 (無聖經、無聖職、無教堂)教會。鹿西島教會也未能倖免,當時的同工信徒面臨批鬥被揪打、戴高帽遊行示眾,被隔離審查、關山坪彈藥庫,變相管教勞動,甚至 坐牢的挑戰。但那些愛主的同工信徒仍不懈地追求長進與服事,私底下偷偷聚會,且仍接待不少身體軟弱的人,為他們禱告,求神醫治賜平安,因著神的憐憫與同在,好些軟弱的人都得著平安,因此暗地裡信主的人也不少。然而,他們卻因此背起十字架,為主受辱。陳松良、定銀母等工人遭受掛牌批鬥,連德母、青雲婆等工人甚至被人抬著遊行示眾,黃方標等同工被迫關在山坪彈藥庫接受學習改造。黃松標執事更是為主留下忠心良善的見證:一天晚上,黃松標在梅雨坑余阿叨家中偷偷聚會時被查到,因一身體柔弱的弟兄被 揪打,他毫無退縮逃避,反而站出阻止護衛弟兄,當時帶隊負責鹿西島治安的鮑某說:黃松標正愁找不著你,你倒是好自己站出來啦。逮個正著,此後遭毒打, 被押到口筐台下崗批鬥,期間鮑某多次訓斥道:黃松標,只要你寫下保證書,保證以後不傳道、不通道,就放你回家。黃老弟兄斬釘截鐵地說你叫我不信耶穌 我實在做不到。於是他拘禁在山坪彈藥庫受盡折磨,又被流放到昌魚礁強制勞動三個月。還有煙墩崗何龍進長老因信仰問題遭人控告被打成四類分子,被判六 年,兩次入獄。監獄的磨練不僅沒有壓倒他,反而更加忠心愛主。被釋放後,雖處在文革期間,他依然到處繼續傳揚福音,並籍買草藥之名偷偷開展個人佈道工作。 當教會信仰稍得自由後,他每到一處總會把四周的信徒召聚在一起,教他們唱詩、讀經,有些信徒原本是不識字的,經過學詩讀經後,盡然基本上能自己通讀聖經。 他堅守真道,忠心為主受苦,全心牧養主的群羊,正如一首歌《誰是牧羊人》所唱的,給後世信徒留下了美好的榜樣。
    教會經歷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禮,20世紀70年代後期(1977-79年)可謂是鹿西 島教會的五旬節,聖靈大大地作工,復興基督的教會,點燃了福音之火,興起了許多青年聖徒。1977年,鹿西島幾位小青年(此時全島信主青年僅5-6人)參 加在北嶴後竂舉行洞頭縣第一次青年交通會,會上一位年僅13歲的女子講道深深觸動這批小青年的心弦,他們決定回家後各自先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帶到主前,成立小組學經班。很快他們成立了鹿西島第一個青年小組學經班,開始時人數約有10位。他們一起學唱讚美詩歌,追求聖經真理。同時他們採用親帶親、戚帶戚、帶好朋友與 鄰舍的宣教策略,憑著一股宣教的熱誠,很快青年信徒人數成倍增加。由於那時教堂未收回,他們曾先後在鹿西高宣安家、梅雨坑余阿叼司庫員家、南山角鄭周梅 執事家等地聚會,自1978年開始全島青年齊聚口筐教堂邊的道德家直至教堂收回完成擴建。他們年紀輕,多數人才十幾歲,正在就讀初中、高中,然而卻已開始過教會侍奉生活,讀經禱告、學唱詩歌、傳福音、探訪甚至陪伴病人。那段日子裡,他們常常不分農忙或空閒,不管颳風或下雨,幾乎每天晚上點著蠟燭,都堅持聚 會。他們特別重視追求聖經真理,由於當時聖經稀缺,他們就抄錄油印馬太福音和約翰福 音,相互傳閱,視聖經為至寶。在缺乏聖經牧者的情況下,當時年僅17-18歲的黃方聖同工在自學的基礎上,擔負查經輔導工作,帶領全鄉青年深入學習聖經。 1979年,黃松標執事病倒,溫州醫院曾宣告無藥可治勸其回家準備後事,但這批青少年信徒(小的才13-14歲)憑著對基督單純的信仰,盡然在他家地上用 麥秸杆、竹軟簟打地鋪,設立禱告工廠,分批輪流晝夜向神懇切禱告,晚上就睡在地上感人至極,神也應允了他們的祈求。80年代青年的興起給鹿西島教會史增添 了不少動人的見證,留下了不可限量的影響與價值,至今這種愛慕神話語的心志仍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19791210-14日,市委統戰部宣佈開放文革期間關閉的教堂,恢復公開活動。於是教會立即出面交涉,強烈要求魚粉廠搬出,歸還教堂。197912月,關閉近25年的教堂恢復禮拜(實際是被據為他用),堂內重新響起了讚美的歌聲,迎來耶誕節。教會莫不驚喜交集、熱淚盈眶地向主感謝讚美不已。口筐教堂成為文革浩劫後,溫州地區最早恢復主日崇拜的教堂之一。1980年,集全島信徒之力,特別是當時的一批青年信徒,在極度乾旱的情況下,僅花四十天時間就基本修護了在文革期間深受損壞的教堂,且擴建了1間聖殿。
  1980年,洞頭縣青年交通會在口筐成功召開,這次青交會不僅給鹿西島,也給當時全縣青年弟兄姊妹的 靈性帶來了極大的復興。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初,鹿西島教會青年工作達到鼎盛。教會青年信徒人數在1984年時最多,已增至200人左右,幾乎包括當時全島 的青年,教會中青年人數甚至比中老年人數還要多。同時神在他們中間興起了一批年輕的牧者,負責教會工作,先後有東臼的黃方聖、黃方標,鹿西的高宣安、陳碎朋、葉選臣、葉選來,口筐的王文勝、黃勝方、黃福超、陳金海等。此時教會實行同工負責派單制,選立第一任同工負責人黃方標,兼負派單工作;選立第一任青年負責人黃方聖,負責全島青年工作;因信徒人數的增多,各地分堂的確立,教會為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又先後產生了東臼祝方權、鹿西葉安秀兩位執事,鄭周梅、 何龍進、山坪公(堯菊父)等三位長老。當時雖僅口筐一所教堂,但已在鹿西、東臼、紮不斷、山坪等地設立多處分會點,僅鹿西當時已有4處家庭聚會點。祭壇之 火熊熊燃燒,神將得救的數目天天加給鹿西島教會。
四、風起潮湧枝繁葉茂(1982-至今)
   1980 12月,溫州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恢復活動,鹿西島教會與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城西總堂也恢復了聯絡。1981422日,洞頭縣正式成立基督教三自 愛國運動委員會,凡有參與縣教會總會交通的教會全部被歸入三自會組織名下,後因受周邊樂清、里安等地教會的影響,部分工人信徒對三自會存有異議,並在教 會內部形成紛爭,於是鹿西島先是鹿西後是口筐的同工在1985年後分批逐步退出縣三自會組織活動,而且隨後與溫州城西堂也逐漸疏遠直至完全失去了聯絡。
   1982 鹿西教堂建成使用,結束鹿西沒有教堂的歷史,而且很快鹿西島教會的焦點開始由口筐教會轉向鹿西教會。1982年下半年鹿西教會有人提出既然鹿西新堂已建 成,每月一周聖餐鹿西信徒就不必統一集中在口筐教堂施行,可以直接在鹿西教堂舉行聖餐(因原先全鄉信徒雖每個主日在各分會點就近聚會,但每月一周聖餐時信 徒都要統一集中到口筐教堂施行)。但鹿西教會多數同工(當時鹿西教會同工以青年為主,個別老年同工對青年人工作存有異議)認為此事應交由鹿 西島教會同工會會議來決定(當時鹿西島教會同工會機制比較健全,運作規範,是鹿西島教會最高議事機構),並建議由於已接近年底今年就維持現狀,明年開始分 堂施行聖餐。然而有人卻不贊同,並未等及鹿西島教會同工會商議決定就帶動部分信徒不去口筐領受聖餐,以致教會出現混亂。1983年,鹿西島教會同工會對此 事件做了處理,盡最大可能平息紛爭、了結此事,但分歧形成的裂痕卻難以修合,為日後的三自之爭留下後患。
   1985 下半年,樂清、永嘉等地教會有人大力鼓動與三自割裂,而且很快三自之爭波及到了鹿西島教會,鹿西有人抓住教會同工參與縣三自會組織活動,指責教會 在走三自路線,於是鹿西教會進入了三自之爭的噩夢。1986年,鹿西部分信徒認為鹿西教堂屬於三自,沒有得救。他們就離開教堂,分到別處聚 會。後經多方多次努力地做合一工作,近半數信徒陸續重回教堂聚會,然而三自之爭卻未因此平息,反而越演越烈。1987年下半年三自之爭達到頂峰, 在鹿西教會中形成針鋒相對的兩派,相互攻擊,甚至在主日禮拜時起哄,正常敬拜聚會受阻。雖然焦點仍在鹿西,但口筐教會很快也被牽入,甚至成為部分信徒攻擊 的矛頭,因他們以為口筐教會中有神學生(陳金海,原先由鹿西島教會統一推薦就讀、畢業於浙江神學院,現供職于樂清教會) 且口筐同工們並不像他們那樣強烈反對三自。最後變成下教堂部分信徒指責上教堂是暗三自、口筐教堂是明三自,上教堂部分信徒也指責口筐教堂是三自1988年,不得已形成了三堂鼎立,即口筐教堂、鹿西上教堂與下教堂,三所教堂教會互不派單及交通聯絡,從而基本止息了教會內部的三自紛爭,此後鹿西、東臼教會改由柳東派單,口筐教會改由柳西派單。八十年代興起的青年同工也先後離開家鄉外出或經商或侍奉,值得欣慰的是他們在全國各地一面經 商、一面傳福音,為中國的福音事業盡忠。1993年,鹿西島教會掀起合一浪潮,口筐教會、鹿西上教會及東臼教會恢復統一聯合派單,但遺憾的是直到如今鹿西 教會仍然是一村兩堂的格局。
   19941月國務院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4月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1995年溫州地區實行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由於不同教會對教堂登記認識不 同,在當時的家庭教會中有一種觀念比較普遍,就是認為登記是走三自路線,加入三自教會就不得救。因此,各地教會無法做出統一決定是否登記,於是鹿西島 三個教會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做出了不同的決定,口筐、東臼教會決定登記,鹿西教會決定不登記。199510月,洞頭縣多個部門聯合行動,強制拆除鹿西教 堂。教堂登記上的分歧,導致鹿西島教會統一聯合派單恢復兩年後被迫停止,鹿西與口筐教會間的交通聯絡再度受阻,鹿西、東臼教會仍由樂清柳東片支持派單,口 筐教會則由樂清柳西片和樂東片共同支持派單(原僅由柳西片支持)。此後,隨著登記陰影逐漸淡化,不同認識分歧趨向緩和,海島教會合一的呼聲日高,經多方努 力撮合,1999年海島教會終於再度恢復聯合派單,並統一改由樂清教會三片輪流支持派單至今。
    鹿西島教會先後經歷八十年代的聖餐之爭三自紛爭和九十年代的登記運動等三次痛楚,然而在這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潮起潮湧中,慈愛的神仍不斷眷顧憐憫海島教會,且將得救的數目不斷地加添給教會。教會開拓各項事工,蓬勃發展起來。如今,鹿西島已有口筐、東臼、鹿西等三所教堂,且分別於2003年、2006年、2009年擴建成新堂,鹿西還有一所下教堂 (樓房教會所建),其餘各村山坪、昌魚礁、紮不斷等均已設有分會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島已有60%的家庭信主,其中鹿西比例最高達到80%,口筐60% 東臼最少15%。在家傳道同工10多人,在外傳道同工已有30多人,甚至已有好幾位全職傳道同工,足跡遍佈全國各地。
    編寫鹿西島教會簡史旨在幫助我們及我們的後代瞭解海島教會歷史,激發對教會的摯愛與對歷史的沉思,促進我們繼續不斷地回應神所賜予海島教會的恩典與使命,如同先聖大衛一樣忠心竭力地按著上帝的心意,服事他那一世代的人,既不盲從時代的潮流,也不自傲的想要領導這時代的趨勢,更不逃避與違背從天上而來的異像與呼召。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加榮耀我們的神,更加忠心地事奉祂,並永遠以祂為樂
20101021
轉載:http://bbs.wheatseed.com.cn/viewthread.php?tid=16929&extra=page%3D1
後記:鹿西島屬於溫州洞頭縣。文庫彙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