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温州基督徒合一的见证 ——《圣教普颂》 作者:陳豐盛






















都說“溫州人是中國的猶太人,溫州教會又是中國的耶路撒冷”。但作為溫州的基督徒,我認為現時溫州教會內部存在著許多危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明顯的就是溫州教會中“吵”與“分”的現象,我個人認為應該成為全中國教會的警戒。當然,這種“吵”、“分”的現象只是少數基督徒和教會的現象,然而就因為這些少數人和少數教會,就直接影響了本地教會的合一和建設。
從歷史的見證中,我們可以看見,溫州教會其實是一個合一的教會。特別在文革期間,溫州教會的合一是空前,也是今日教會所望塵莫及的。在歷史資料的搜索中,筆者看到一本溫州基督徒於20世紀70年代所編的詩歌集,名叫《聖教普頌》。該詩歌集由紅布包裝,手工謄寫油印而成。筆者訪問該詩集的編者時,編者將該詩歌的來龍去脈都告訴筆者。他說:“這本詩歌集是我與幾位同工一起編的,那時我們大概二十多歲(現年60歲左右),因為教會聚會的人越來越多,文革前的詩歌本都被紅衛兵搜去燒掉了,僅有的詩歌本又不能供給所有信徒的需要。再加上,我們現在的教會是由不同宗派背景的信徒組合而成的,所以就不能只有某一宗派的詩歌。所以為了教會信徒唱詩的需要,我們編了這本《聖教普頌》。”筆者問:“那麼你們在編的時候如何顧及宗派的合一呢?怎麼才能不會傷害到信徒的宗派情感呢?”編者說:“這就是我們給這本詩歌集取名叫《聖教普頌》的由來了!其實,‘聖教普頌’取自四本不同的讚美詩歌集。‘聖’即循道公會的《聖詩》,‘教’即自立會的《聖教詩歌》,‘普’就是30年代全國基督教由劉廷芳博士主編的《普天頌贊》,‘頌’則是內地會詩歌《頌主詩歌》。我們從這四本典型的詩歌集裡選出134首,又能顧及其他宗派的情感,又能使全教會弟兄姊妹喜愛這本詩歌集。”
詩歌集的編輯者不單以教會的合一為導向,收錄了不同教派的詩歌,而且為了適應溫州教會信徒學唱的方便起見,在詩歌目錄之後附上一篇《樂理知識》,供教會信徒學習。獨特的是,該《樂理知識》是特別適合溫州基督徒的,因為它的編寫是根據溫州話的發音而編的,使不懂普通話的基督徒容易學唱。最為明顯的就是在第一點“數位記號”欄寫道“簡譜以1.2.3.4.5.6.7.來表示,唱的時候,音同溫州話:蕩、來、咪、番、沙、喇、梯。”在升降音方面,編輯者也用不同的溫州音來替代,如“#1”用“地(De)”、“#2”用“黎(Re)”。雖然發音並不完全準確,但對那些沒有機會學文化的溫州基督徒來說,是很大的貢獻,因為他們可以不花很多的精力學習樂理,就能掌握發音。筆者還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長者們用這些不太標準的音唱譜。
温州基督徒合一的见证
為了方便信徒,編輯者又在每首歌的題目下方寫上不同的出處,如第一首《聖哉三一》下方寫著“聖1、頌1、教1、普1”字樣,以便帶原教派詩歌的信徒查閱。
照著編輯者的解釋,《聖教普頌》就是合一的聖教不分宗派用普遍的詩歌來頌贊三一的主。確實如此,《聖教普頌》在溫州基督教內得到許多基督徒的歡迎,在筆者歷史的採集中,經常可以聽說信徒家中珍藏著這本詩歌,而且許多年老的基督還很懷舊,經常拿著哼唱。甚至,有些長輩說:“現在的許多詩歌我都不會唱,新的詩歌都將許多很好的老歌刪掉了,我還是喜歡原來的詩歌。”
當教會在外界環境不許可的情況下,基督徒都用最為單純的信念,在逼迫和患難中煉就了合一的心。在今日自由的大環境中,基督徒似乎忘卻了昔日單純的信念,在教會中傳唱的不是合一的詩歌,而是紛爭、分裂的音調。《聖教普頌》的合一之詩,不得不成為我們今日教會的提醒,使基督徒轉回到昔日的合一和單純,在領受同一聖體和聖杯的同時,紀念教會同屬一體——基督。
2008108日星期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