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閱讀•記錄•珍藏 作者:陳豐盛

阅读路记录路珍藏

在歷史搜集中,驚喜是屢見不鮮的。不管是與年長基督徒的超越時空對話,或是找到許多歷史文獻,還是到不同的圖書館搜集到豐富的原典,總能享受到收穫的喜樂。在近期的歷史採訪時,筆者去一位已故的牧師家裡,在其兒媳那獲得一本聖經。從閱讀中可知,該聖經足以成為溫州教會史的見證。
第一,  它留下不同歷史時期的痕跡。
這本聖經的紙質發黃,甚至部分已經發黑。原來的封面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黑色布封面。原來的扉頁也撕掉,看不到該聖經的出版日期。經文內容也有些撕掉,許多是由後人抄寫並貼上去的。發黃的紙因為氧化而很容易破損並掉落。但我們從中還是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見證。
在該聖經的列王紀上的最後一頁,寫著“Spring 1943”,可見該聖經至少是1943年以前的。在馬太福音第一章的耶穌家譜旁邊,寫著“家譜記教材1984年一冊34頁馬太”等字,可見這本聖經在80年代還在用。聖經中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楊房中、南岩祥、小天衡、胡天明、林采鳳、邵靜卿、黃興波、元娒、艮亦”等字,可見這些與讀經者同時代的人物。在聖經中記載了不同時代的筆跡,如解放前的水筆、鉛筆、鋼筆、藍色或紅色圓珠筆。
阅读路记录路珍藏
第二,  它記錄不同語言於一身。
這本聖經是由不同的語言所記的。除了經文本身是中文外,聖經的留白處還記了不同語言,如中文、英語、溫州話拉丁文拼音。筆跡中顯得最為古老的就是用水筆和鉛筆記下的溫州話拉丁文拼音、英文以及中文字。從書寫的特徵看,筆記者的英文水準很好,而中文字寫得很差。很可能筆記者就是這本聖經的最初擁有者,其中所記的中文很陌生,溫州話拉丁文拼音是對中文的發音的標注,英文是對經文字義的解釋。筆者推測,這位原擁有者可能是一位在溫傳道的外國宣教士。因為對溫州話的不熟悉,所以原擁有者用拉丁文來標注,並用英文做解釋。(當然,筆者也不否認這本聖經是由溫州基督徒的,因為拉丁文溫州話注音可能是溫州基督徒學習中文時記下的)
筆跡中還有一些是鋼筆、圓珠筆的筆記,這些記雖然寫得也不太流利,但顯而易見是出自中國人的手筆。所以,可能當原擁有者外國傳教士離開溫州之後,就將這本聖經送給中國傳道,而後來這位傳道人就寫上自己的閱讀聖經的心得。據筆者對已故牧師許多筆記的分析,這本聖經中筆跡許多就是他的手筆。
阅读路记录路珍藏
最為值得一提的,就是聖經中的溫州話拉丁文注音。它是由十九世紀來溫傳教士蘇慧廉牧師所創,供來溫基督徒學習溫州話、供溫州基督徒學習聖經用的語言工具。它見證了傳教士們在溫州曾經的努力,也是溫州基督徒特別值得紀念的歷史產物。
阅读路记录路珍藏
第三,  它是溫州基督徒珍愛聖經的見證。
這本聖經雖然現在不再使用,那位牧師已經離世,他的兒媳也不再閱讀它,但它是溫州基督徒珍愛聖經的見證。從最初的外國傳教士,到已故牧師,這本聖經中記錄了許多讀經的筆跡。外國傳教士每每在閱讀到一個不熟悉的字,就用拉丁文拼音標上溫州話注音。這樣的筆跡在該聖經中屢見不鮮。已故牧師在其中記錄了許多自己讀經的心得,也給聖經打了許多“補丁”。可見兩位(至少兩位)聖經的持有者都讀過無數次這本聖經,也記錄了許多讀經的筆記。雖然聖經本身的年代我們已經無從查考,但它都是基督徒珍愛聖經的見證。
阅读路记录路珍藏
這本聖經是歷史的見證。它經歷過風雨,與溫州教會歷史共曆風雨。今天溫州青年基督徒雖然從未經歷過解放前溫州教會復興的歷史,也未經歷過文革的風雨,但這本聖經卻足能將我們帶回到溫州教會所經過的不同時代,跨越時空,與歷代溫州基督徒進行時空的對話。
20081016日星期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