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十字架在溫州》後記 作者:素子

         這次採訪,很少筆記,也無錄音,返回住地立即寫稿,既擔心遺忘,也怕電腦故障。維修人員說硬盤可能有問題,特地買個U盤外存,希望盡快脫稿。忙了月餘,終將稿件發完,心裡平靜了許多。 一年多過去了,一些事和人如過眼雲煙,然溫州的人和事仍不時浮現於腦際,令我回味,難以忘懷。
. 溫州地圖
        走南闖北幾十年,凡到過的城市,一定買張地圖,一為導遊,二為紀念。如今收藏國內地圖五十餘份。在這些地圖中找不到教堂的位置,哪怕是 百年歷史的建築。 不時看到的紅十字架,那是醫院的標示。然而,在"溫州商務旅遊指南圖"2007年版),不戴眼鏡就很容易發現兩處醒目的橫豎相等,上短下長的紅十字架標 示:基督教永光堂和基督教蒲州堂。不同於醫院上下對等的紅十字架標示,含義一目了然,而圖例中並無相應標示,這是一大例外。耐人尋味的是更大例外。
        在所有市級地圖上,最大最醒目的標示是紅五星,代表市政府,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溫州商務旅遊指南圖"中,代表市府的紅五星比紅十字架竟然小了0. 5MM(十字架 3MM;紅五星2. 5MM)。而該圖是由溫州邁普地理資訊有限公司採編,浙江省第一設計院編制,並由相關部門審核的。
二、民風淳樸
1.自助早餐
        在到蒲州堂訪問前一晚,住在溫州客運中心賓館,醒後洗漱完畢即登上公交車直達蒲州鎮。在該鎮下埠村路旁大排擋早餐,自助式的,生意很 好。餅0.5/個;豆漿0.5/杯。自取一次性塑膠杯到漿桶處自灌,多少隨意,杯數自報,老闆看都不看,只管收錢。若無誠信基礎,難以維繼。
2.飯吃不完
        在下埠村用午餐,叫了一份蛋炒飯,竟吃不完,還免費喝湯,一大碗足夠。旅途用餐,價高量少,司空見慣。一份蛋炒飯吃不完,是第一次。昨晚在客運中心吃的也是蛋炒飯,無湯,沒飽,價格一樣。因太疲勞,上賓館洗澡就睡,倒也無事。
3.遵紀守法
         在下埠村打長途電話0.30/分鐘(國家規定),而在火車站附近則1.00/分鐘(非法提價)。因為下埠村有大約25%的家庭信主,相對下比較遵記守法。這是基督徒整體犯罪率較低的一個佐證。看來,天上的誡命比地上的法律更能約束人心。
.農村教會
        溫州農村教會相對城市而言是汪洋大海,七百多萬人口的溫州,近百萬基督徒大都分佈在農村。中國社會學家,不考察農村教會,就談不上全面瞭解農村熱點。中國 社科院,相關大學社會學系紛紛組織大學生搞農村社會調查實習,各種報告紛紛出籠,涉及農村教會的不少。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十字架在農村的行蹤、發展、 表現和影響。當然,這些報告無不帶有意識形態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五花八門。它們是高層主管部門構建和諧社會的決策依據,也是瞭解農村教會動態的有益讀物。 下面是兩份相關報告的部分摘編,以補本文對溫州農村教會很少涉獵的遺憾。
1.《溫州某農村調查報告》(作者:佚名 2008-2-19
私設聚會點的形成原因和有關情況的分析
        綜合某鎮x處聚會點的相關情況,其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有關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因宗教信仰不分貧富貴賤,宗教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農村部分先富群眾和少數弱勢群體的精神支柱,這是私設聚會點的存在並"長盛不 "的根本原因。某鎮x處聚會點中,有c處聚會點負責人的家庭生活條件均較好,其中d處負責人辦家庭工廠,經濟實力好,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人在改 革開放之後富起來,往往會把富裕的生活當作是上帝的恩賜,理解為是他們多年信教的美好結果。由於他們的"以身說法",使一部分家庭未富起來且生活有相當困 難的群眾加入了信教隊伍。而且各類聚會處每年都會組織開展相關的扶貧幫困活動,這也增強了宗教對信徒的吸引力。如2003年某鎮某村的k某(其母系基督教 信徒)患重病而無錢醫治,在社會各界紛紛組織捐款幫助他的同時,該村一處基督教私設家庭聚會點(只有幾十人)也自發組織信徒捐款1萬餘元贈予患病的k某, 此舉頗受該村和鄰村群眾的贊同和好評。此外宗教因無民族性別貧富身份歧視,使部分外來務工者在星期日也參與有關聚會點的聚會。而且據我們實地調查,幾個聚 會點都會有骨幹信徒或大家輪流出資在活動日安排中餐,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特別是在中餐問題上,使得星期日部分婦女信徒因圖方便帶自己的小孩聚會。
        大多數信徒家庭成員在對待信教問題上思想高度統一,這為基督教聚會點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思想及物質條件。在農村,家庭、家族中的長者信仰往往牽涉到一個家 庭、一個家族成員的信仰歸屬問題。通常是一家之長信什麼教、下一代人也跟著信什麼教。更有甚者,農村基督教信徒家庭成員之間通婚現象也較普遍,主要是信徒 在參與聚會活動熟悉後促成下一代子女間的婚姻為數較多。因此,以相鄰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聚集學聖經、唱詩歌形式起源而逐步形成相當規模的家庭聚會點。最初是 在家庭血緣關系、家族關系基礎上吸收和發展信徒的。從某鎮x處聚會點的信徒分佈情況來看,普遍是骨幹信徒的家庭成員乃至家族成員均會是基督教信徒,因而他 們對拿出自家寬敞的住房私設聚會點或集資購買舊房、廠房作為聚會點在思想上較為統一,行動上主要表現在對待物質方面的大額度付出在所不惜。
2."基督教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穩定"(於建嶸與洛陽市和溫州市"基督教家庭教會"培訓師伊天原和鄭慕行的對話2009-03-19 )
        作者於建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的非黨社會學家,07-08年受中央委託調查了包括溫州在內的十幾個省、市的農村教會,所寫的報告以中立、公正、睿智稱著,不僅為所調各方認可也為國際社會學界注目,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者之一。
        伊天原:從1980年代後期到現在,在短短不到20年時間內,信教人數劇增到1個億。當然稱得上快速增長了。這其中的原因十分複雜。
        從信仰的需求角度來說,新中國成立後,執政者採取各種方式限制民眾對傳統宗教的信仰,而強迫人們把以無神論為基礎的共產主義作為信仰。雖 然宗教信仰的有形部分被沖擊得七零八落,而民眾的宗教觀念並沒有被肅清。文革後,出現了"信仰真空"。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基督教的發展,"實際上是傳 統宗教觀念極普遍的中國老百姓在信仰對象上的一種轉移或移情。
        從社會方面來說,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狀態和平而穩定,民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而且,由於當前中國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等社會問題的存在,使民眾的精神壓力日益增大,人們需要宗教的慰藉。
        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內在的驅動力。基督教的教義規定:傳福音是耶穌基督復活升天時頒下的大使命,要求信徒廣傳福音;將" 見證""異象"講給其他人聽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基督教的發展。農民看病難、農村醫療設備差、病者難以支付高額醫療費用等,使病者及 其家人往往把病癒寄託在神靈保佑上,特別是信教者宣講:"信仰基督教,心誠禱告病就會好",再加上其他有重大疾病的信徒禱告後病癒的"見證",使許多有病 的村民及其家人感受到基督教的神奇和力量,紛紛皈依。
於建嶸:的確如此。曾有一宗教神職人員對我說,基督徒有80%以上因家人有病才信教。這也是農村基督徒病者多的一大特點。
        就我對農村基督教的調查情況來看,農村教會社會功能也是十分有吸引力的。農村教會與城市教會有很大區別,農村教會的社會功能很強。教會的 信徒多是鄰裡、親屬,或鄉裡其他熟悉人員,這些人在農閑時很願意聚到教會,信徒在此進行交心、攀談、查經等,而且此時教會也時常舉辦音樂班、學習班、誦經 班等活動,這對於文化娛樂活動較為貧乏的農村而言,教會對孤寂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農村信徒的團隊觀念也很強,信徒間彼此關愛也非常明顯。
鄭慕行:家庭阻力的助推力也是存在的。 20世紀8090年代,農村信徒中出現婦女多的現象(現在這種情況也存在)。一般而言,中國農村婦女在家中的地位不高,有的還要受到丈夫和公婆的管束, 早期的一部分婦女信徒頂著家裡重重壓力,特別是為教會奉獻財物、無償幫助其他信徒時,有時還會受到不信教丈夫的辱罵甚至毒打。但是堅定信仰的婦女表現出博 大的胸懷,在家中默默地多幹活、孝敬公婆、照顧孩子、改掉以前吸煙、喝酒、賭博等惡習;特別是家中出現事故時,得到其他信徒的無私幫助;家中病者在信仰者 的禱告下病癒等。這些都逐漸感化了不信教的家人,有些家庭也就不反對信教和奉獻,有些婦女還將福音傳給家人。
鄭慕行:長期以來,我們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將傳統文化 神聖化,以為傳統文化就是神聖的,就是真理,它在中國文化的地位動搖不得。其實並非如此。 認為傳統文化神聖,其實是保守主義的面具,民族主義的內心世界。我認為,傳統文化曾經那麼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祖先,所以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為其做什麼 不做什麼,不去思考更為廣袤的心靈世界,本身就是民族主義的封閉狀態。可以說,當明知傳統文化不能為今天中國人的全面幸福提供精神保障,卻又必須堅持它 時,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唯一合法性就是民族主義了--嚴格說是文化民族主義。
        我們知道文化民族主義在特定情況下,是可以發展為政治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基督信仰進入中國並且影響民眾,事實上消解了民族主義的種種負面因素。那些為中國的現代化而思考的人們,對此應該歡欣鼓舞。
於建嶸:我們在當地看到,有的教會就在 一間小房子,很破爛,外部的人絕對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雖然找不到他們的教會,但教徒的家門口會貼上教會發的對聯,對外表明 我是信教的,但必須要熟人才能帶你進去,也不是非常秘密,就是要熟人。在河南的很多農村都存在這個現象,每一個教徒認為自己信教的,就在門口貼這種對聯。 大家看到,一些信徒的大門上貼著"恩惠平安常賜我,權能榮耀永歸神"的對聯和"天父賜福"的橫批,另一家大門上貼著"基督寶架立宇宙,福音光澤照乾坤" 在這些對聯上,都有醒目的""字架。
        我拍了很多這樣的照片。但我還沒想清楚怎麼去解釋這種現象。我去參加過他們的教會活動,主要是大家聚在一起念經唱歌。你們看,這是我拍的 一個電視短片。這些農村婦女,有這麼一個宗教活動,她們能在一起唱歌,她們感到特別快樂。我感覺到了她們心中的陽光,我們這些吃得好穿得好的人還不一定 有。我看了之後,講句心裡話,雖然我不並信教,但我特別感動。通過接觸最底層信教的人,參加他們的活動,我對基督教的認識產生一些變化。在我看來,其實他 們不太關心知識分子所說的民主自由,他們更關心的是他們的上帝、他們的教會和教內的姐妹弟兄。
        我們到基層教會去調研,發現做教會的不外乎兩種人,有騙錢的,這是一小部分,而大量的人認為宗教是他們的生活和信仰,是精神的皈依。所以我反對把基督教當工具。我們要把它回歸到本來的東 西。我的觀點是,基督教既不是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戰略武器,也不是使中國民主化的工具,它是人們的一種精神生活,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生活。它本來是什麼,我 們要搞清楚,搞民主的人不要去利用基督教。當你把它當成民主工具的時候,基督教的問題可能就產生了。它只是人們的一種生活。
        信教是人們內心的一種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他們尋找到某種皈依,並相信世間萬事都有主的安排。好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我在河南農村拍的一個小 電視。你們看,這個唱著歌頌上帝歌曲的孩子只有六七歲,她很純潔和陽光。正是這些孩子們的陽光讓我感動,讓我感到了責任。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永遠保持陽光, 我才如此堅持地為基督教家庭教會"脫敏"。無論將來的情況如何,我還是那三句話,我希望政府不要把宗教當敵人,對待宗教問題要有政治智慧;精英不要把教會 當工具,無論是斂財的工具還是政治工具都是要不得的;社會民眾不要把教徒當異類,他們也是兄弟姐妹,宗教只是他們的一種生活罷了;教徒也不要把自己當異 類,不要認為自己信了教就是上帝的子民,不信教就不能受到同等的關愛。為了這些孩子,就是為了這個民族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