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教会植堂摘要 修编/鄭樂國

 摘要: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使徒行传十四21-23


前言
       教會植堂是廣義的指教會發展新的地方教會。多元化的全球城市化進程,與使徒行傳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有相似之處,城市植堂將成為中國教會宣教外展事工的核心熱點。
新約聖經多處提及教會植堂。使徒行傳有廣泛的植堂事工的教導,但在解讀使徒行傳來確定教會的事工卻經常忽視教會植堂。使徒行傳第八章記述了教會植堂與教會事工的交織,保羅除了傳福音、訓練門徒,還有建立教會,在第十四章節中記載了保羅的植堂事工。
保羅植堂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福音(徒十四21)。保羅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場合傳福音,以確保福音在所傳及的城市中紮根。第二階段是團契(徒十四22)。保羅以教導作為重點,召集信徒定期聚會並組成團契。第三階段是培訓領袖(徒十四23)。培養領袖以將牧師的職責交給長老,這些長老在信徒中被選立出來,保羅也繼續教導和牧養。經過這三個階段,教會的雛形就形成了。
教會植堂的路徑
       即個人拓荒式和教會直接植堂。保羅和他的同工所代表的是拓荒型教會植堂。當然他也是由教會差派(徒十三),但他在城市中的福傳事工仍屬拓荒型的,屬於開創性的。另一種模式就是教會建立子教會。教會通過增設新的聚會點,在長老帶領信徒的聚集得以實現。
       拓荒式植堂。新的教會領袖自髮式植堂,他們也應該獲得從其他地方教會獲得支援。教會領袖承擔所有植堂事工,包括召集新的會友。植堂資金來源於機構,教會,朋友,自雇,綜合。講師是異地的牧師或教會 領袖。教會形式通常具有創新性,形成新教會的形式或模仿其他教會。
拓荒式植堂在北京的城市家庭教會多見。例如:北京福音教會系統符合此植堂特徵;北京的守望教會應該屬於此類型。
       “子教會由母會的教會選擇。核心會友來自母教會,成員包括各種團契或從異地教會分出的會友。資金來自小組,母教會,異地教會,綜合。教師領袖來自母教會。教會的形式可能與母會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
五種特徵
       新教會的五個“M”。牧師或教會領袖(Minister),核心會友(Member),資金(Money),教師(Mentor),教會形式(Model)。如果新教會的五項都是來自於母教會,那麼這就是一間子教會。如果她是從多種不同的管道得到這些資源,然後建堂者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那就是一間拓荒型的教會。
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如,會友遷移到別的社區,她的資源不完全來自母會,乃是綜合的,那麼,她可能就不是子教會,也不完全是拓荒型的。可能是綜合運動型的。
       教會植堂的觀念確立。植堂應該是定期的,慣常的教會事工,而不是幾十年原封不動。所以,教會需要有國度意識,而不是束於地方意識。
不正常的教會植堂
       第一種是違抗式植堂。教會中一些人因為教義、異象、或侍奉方式的分歧受挫,於是從教會中分離出去,並成立一間新教會。
       九十年代中後期發生在溫州教會的案例。溫州家庭教會分化成兩派,即得救穩固派得救不穩固派。教義的爭辯有其正面性,但經過惡劣的翻臉,互相詆毀之後形成的派別不算是植堂的最佳形式。
另外,2009年,樂清家庭教會得救不穩固派一方,對靈恩問題和敬拜方式的不同認識,經過彼此傷害的爭執,一群由中青年為主的信仰團體組成樂清伯利恒豐收教會。在溫州市區,也可見年輕人和年長者因文化差異和年齡代溝問題,導致分歧而另立教會。
       第二種是不情願式的教會植堂。由於客觀環境所致迫使教會領袖不得不建立新的教會。比如人數的增長所致容納不下,部分會友認同遷移;或者有的會友遷移到別的地方,開始建立一間教會。
溫州教會建堂設點多是這種模式。其中由於基督徒商人遷移經商的緣故,在各自工作地設立溫州群體為主的聚會點,國內各地城市可見此類聚會點。
自然的教會植堂
       保羅事工的三個層面是有策略的傳福音、門徒訓練、教會植堂。只要兼顧這三個層面的要素時,才能形成自然教會植堂的觀念。
1、保羅授權給其他新教會的權利。領袖需要授予控制教會的權利,包括:金錢、會友,授予或移交給其他領袖管理新的教會的權利。
        放棄對新教會的事工權利。新教會有自己的形式和事工特點,只要確保在真道上的合一(徒十四22)。無需堅持新的教會複製母會的模樣,必須考慮地緣或文化的差異。
2、放棄對新教會領袖或會友的直接控制。但有時候不能回避新教會裡出現的問題的責任。如果在新教會形成的五至十年的任何時間裡出現問題,母會有義務給予援助。保羅在各教會中設立長老並賦予他們獨立性,乃是出於信靠神,把他們交托給所信的主(徒十四23)。領袖需要這種屬靈的成熟度和對福音的深度理解。
3、關切上帝的國度勝於關心群體能力。保羅在提及亞波羅時,他用了最親切的言語(林前三6;十六12),保羅也放手對新教會的控制,聖經中提及他們就走了(徒十六40)。
新教會常會吸引了母會友加入,母會領袖必須正視這個問題。自己的教會人數遷移了,但他們都在上帝的國度裡,無需看重自己教會的範疇。
教會植堂的理由
1、個人福音化的最佳途徑不是福音性活動,而是福音化的教會。福音性的活動鼓勵人決志成為基督徒,但未必使人真正得到福音,真正屬靈生命的改變需要一段尋求的過程。這意味著慕道友在福音性活動後仍需要在敬拜和牧養的情境中重複聆聽福音,直到最終有生命力的引致救恩的信心。完全福音化的教會才是有效傳福音的方式。
2、增加基督徒的人數的最佳方式不是通過教會更新,而是通過教會植堂。教會的更新活動固然能吸引部分好奇的會友,也能帶來人數的增長,但是研究表明新教會是更為有效的增長方式。新教會有60-80%的會友是新會友,他們以前沒有任何的教會生活的人群,新教會的增長是數倍於他們同樣規模的老教會的速度吸引新人進入基督的身體。
      老教會在教會內部的結構上的壓力中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和資源在會友身上,而無法將同樣的關注給予教會外的人群。這也就是為何一間老教會數十年人數難以增長,對新生的群體的年輕一代失去吸引力。新教會則沒有墨守成規的傳統,他們的處境使得他們專注于非信徒的需要,這樣使得他們的發展順利。
即使有一些老教會透過教會更新仍可見人數的增長,但信仰的復興史告訴我們,教會的更新總是促進教會的植堂事工。
3、更新教會的最佳方式是建立新教會。建立新教會帶來新的思維滲透。老教會不善於變遷固有思維,只有在看到其他的教會取得果效時,才願意仿效,有勇氣進行嘗試。
       新教會能挖掘出新的教會領袖。老教會的領袖結構穩定了,偏愛了信得過的,擁護老傳統和常規的領袖,從而忽視了潛在的新領袖。新領袖往往看重創新性,勇於冒險和創新,看著教會的未來領袖,使得很多以往被忽略的領袖得以有機會運用他們的恩賜。
       新教會促使老教會進行自我省察。新教會的成長促使老教會對照自己不進展的情形而謙卑悔改,重新確定教會的異象。
       新教會是社區的福音供應者。新教會的圍氛是外向型的,既能吸引新的會友,也能促使一些新人認識基督。即使後來轉而回到其他的教會,亦是好事,新教會不僅為自己,也為其他教會增加新的信徒。
4、福音觸及多元化的群體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建立新教會。老教會總是反應老一代人的偏愛和傳統,這包括:敬拜的形式,崇拜的長短,情緒投注,證道主題,領袖風格,以及其他的慣例。這些偏好不見得適合年輕一代的需要。
       新教會能觸及到新一代人的需要。新教會的信徒以更快的角度投入侍奉,而無需像在老教會裡等候十幾年也無法進入服事的角色,他們的服侍意願和程度在老教會中都難以施展。
新教會能很快的觸及到新社會的多元文化群體。對於時代的關注點和需求都能給予及時的關注,老教會卻只能繼續專注服事與原有的群體的需要。從一開始就刻意建立多元文化的領袖群體的新教會也總是能更好的接觸到新的文化群體。
      今天的社會變遷迅速,新老一代之間的文化差異顯著增大,在城市教會中顯得尤強。教會必須開展活力的植堂事工。
5、新教會很快能自給。新教會能夠快速讓那些委身下來的信徒捐贈款項。以最有效的速度幫忙教會在城市中發展和壯大事工。
教會植堂的行動步驟
       教會領袖謙虛的尋求學習、愛、聯結、啟動這四個階段,互相交疊支撐。
學習
       需要瞭解服事的人群和文化。運用社會學和面談交流,研究社區人群。例如,社區中居住哪些人群?人數的流動情況。內在生命的概括。他們內心最大的盼望是什麼?渴望和滿足的是什麼?最大的恐懼和問題是什麼?最大的長處是什麼?他們性格的弱點和偏見是什麼?
       世界觀概況。他們的生命哲學是什麼?聖經的真理在哪些方面他們已經有所接受的?哪些方面是他們所抵觸的?哪些故事可以喚起他們內心的深處的作用?他們如何定義自己?
護教的原始材料。是哪些信念覺得基督教不可信?哪些教義是他們已經接受的觀點,而哪些觀點是他們所拒絕接受的
      必須操練愛。用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提升自己對上帝的愛,以及對身邊人的愛。悔改的禱告有助於提升對上帝和人的。阻礙我們領受上帝的愛,以及使我們藐視身邊之人的愛,都與我們內心的偶像有關。可能是過分的看著別人對我們的贊許,以及依賴關係中的控制欲。在植堂的過程中,必須過濾這些層面的懸念,以使植堂進行全新的經歷中。堅持與人分享信仰,並之他們禱告,保持我們對他們的愛。為社區和居民群體禱告是重要的(耶二十九7)。
       植堂者不僅對非信徒展示出愛,也對起始階段的基督徒團契顯示出基督的愛。悔改的禱告和愛在植堂過程中是一項挑戰,但也可能給社區的人們帶來永久的祝福。
聯結
       有了學習和愛所領受的認識運用到兩個範疇的處境化策略中:將福音與聆聽者連接,使教會與社區生活連接起來。
1、使福音與人心連接起來。人們的渴求與耶穌的故事可以融合在一起。他們心中的盼望和渴慕只能在耶穌基督裡得到解決。記錄他們簡短的疑問以及我們的福音陳述,確保陳述能預見到處境和文化中的信仰問題,以及陳述的答案幫助了他們的疑問。
2、使教會與社區連接。確信社區的人對教會的瞭解,教會對社區的公益。採取何種形式以使外界的人們進入教會。發展成一套服務於他們需要的策略是重要的,使福音具體的表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啟動
       至少考慮一到三年的資金。設立領袖和教會目標,以及如何達致這個目標。可以里程碑式的崇拜作為新教會的啟動,包括會眾的唱詩、教導等,然後,建立模樣關懷和門徒培訓。
也可以漸進式的啟動聚會。定期的建立各種團契聚會,建立多個團契之後,再進行較大的公共化聚會。植堂者需要不斷的培育新的領袖,以拓展新的教會。
小結
       建立新教會是建立基督的身體數量增長的重要策略。沒有其他的事工能比得上像植堂那樣更有持續性的影響力,聖經、社會學和歷史已經有力的證明了建立新的教會在基督教事工中所處的核心地位。
       我們不只是從保羅的植堂經驗中學習到植堂的重要性,更應該從耶穌基督那裡支取屬靈的資源。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祂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了教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祂(太十六18-19)。教會當順從基督的吩咐,讓教會成為植堂的教會,讓更多的牧者成為植堂者。
說明:
本文摘要內容節錄自:原著: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福音DNA》。教會植堂RCPC。對其中篇幅進行了簡化,其中段落涉及的個案則由本文穿插,特此聲明。
轉載:平安城peace的博客。又轉載自:http://www.yesuwang.com/hti/view/id-587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