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十字架在溫州》之四:追根求源 作者:素子

          神不僅祝福溫州教會,也賜福給溫州大地"奶和蜜"。溫州從貧窮落後到發達富裕,進而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踐行者和成功典範,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眼球。江澤民就兩次親臨溫州樂清考察。每年接待來訪者數以萬計。溫州人秘訣何在?引得國內外各路學者,政要,探寶者竟折腰。
1 源遠流長 
        基督教最早傳入溫州始於元朝。但詳細文獻未見報道。
        基督新教傳入溫州,始於1867年。當年七月,英國傳教士曹雅植來溫傳教,他採用辦學堂招生辦法傳教。1920 年,男校定名崇真學校,女校定名育德學校,課本為《聖經》及四書五經。後成為中華基督教內地會。 1875年,英人闞斐迪來溫州。1877年英人李華慶來 溫州,設教堂書院,稱循道公會。李病逝後,1881年英人蘇慧廉(WESootill 18611935)來溫州繼任,辦白累德醫院(現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1897年辦藝文中學。用溫州話翻譯《《聖經》》,廿五 年來,發展教徒萬餘人,建立9個聯區,270餘處分會。他直接主持建造的教堂有:樂清虹橋堂,永喜楓林堂、碧蓮、城西堂、里安衙後堂等。辦學培養學生千餘 人,包裹溫州首位博士劉庭芳;建醫院診病約300餘萬人次,並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擇編於《溫州城市網》)
        在溫州博物館可看到溫州人五千年歷史和蘇慧廉辛勤耕耘的腳印。蘇氏播""之旅的意義從後繼者-----另一位英國人柏格理工作的後人評價或可看出一二。
        胡錦濤任貴州省委書記時,教育當地幹部學習柏格理的敬業和奉獻精神,他說:"西元一九零四年,一個名叫柏格理的英國人來到了貴州畢節地 區,威寧縣的一個名叫石門坎的小村,那是一個非常貧窮、荒涼的地方。他帶來投資,就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學校,修起了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 用英文字母仿拼當地的老苗文,自編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樣的教材,免費招收貧困的學生。後為一場瘟疫,當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卻留下來呵護他可愛 的中國學生。最後,瘟疫奪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國一個荒涼的小村裡,留下了他的一個墳墓,留下了他培育出來的一代中華精英。有人統計,這裡出過 3個博士,培養出中共廳級幹部廿名。他傳播了知識和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獻和敬業精神。至今這 個小村,老人們盡管不識字,居然能說上幾句英語。柏格理用實踐告訴人們:進步的科學文化和艱苦創業,可以在貧困的落後地區,實現教育的超常規發展。"(貴州地方誌)
        前僕後繼的傳教士們播下的種子深埋在溫州大地百餘年。一旦具備了萌芽的條件,就不失時機地展示活力,並瘋了似爆長,成為種子堅貞不屈的証明。
2.超常逼迫
       文革期間的超常逼迫考驗了種子堅貞不屈的品質。他們在逼迫中茁壯成長了,以成長駁斥毀譽,以茁壯完成對摧殘的批判,下面是一段信仰血史:
        溫州曾被宣佈為'無宗教地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嚴重破壞,教牧人員遭到迫害。乃至被迫'轉業'。然而在那動亂的年代中,教會所經歷 的正如《聖經》所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 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810)
        儘管教堂被關閉,信徒的公開信仰活動被禁止,但這些都不能使信徒與基督的愛隔絕;弟兄姊妹從未因此中斷主日崇拜、培靈會等信仰活動,只是 "地上"轉入"地下"。聚會均分散信徒家中,較大型的聚會找高山偏僻的地方。一次,永嘉江北某山頂聚會,山腳有信徒放哨,見搜尋的人來了,即高喊:" 道家裡的羊兒逃到山上去了。如有人看見,請逮住牠,以免丟失!"待那些人上山了,那些聚會的信徒早已不見蹤影了。當時四周環境對教會生活極為不利,但教會 仍然有定期的交通會、學道會、培靈會、同工會、議會和年會。這段時間,同工以及弟兄姊妹之間非常同心,信徒靈裡的光景特別好。
        由於信徒生活的美好見証和教會與人為善的一派祥和歡樂的和平氣息,與當時社會上的批判、武鬥、殘酷、恐怖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故教外善良的群眾亦樂於參加教會生活,因而這段時間福音特別興旺。這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十年浩劫,《聖經》、詩歌、屬靈書刊均被抄毀。但值得我們感謝神的是,油印贊美詩、短歌集、講道參考資料卻源源不斷,甚至"出版"手刻油 印《新約全書》、《舊約全書》,以及《聖經》各卷單行本。(筆者歐陽原增初讀《聖經》時用的就是手刻油印本)。許多信徒手抄《新舊約全書》,這些《聖經》 凝結著抄謄油印者多少心血汗水和千萬信徒的渴望之情。弟兄姊妹非常珍惜這段經歷,
        在文革十年,基督教沒有被摧毀,被拆毀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教派。處於高壓之下的基督徒均轉入地下聚會,在深山、在野地、在家庭;基督徒再 也不認教派,只認耶穌了。只要有唸《聖經》的地方、唱聖詩的地方、禱告的地方,就有基督徒的聚會。信眾不斷擴大。文革"隱密處"的事奉大大發展了家庭教會 和義工隊伍,通過探望、陪工、禱告、查經等靈活多樣的信仰形式,福音得到廣傳。"
        眼中沒有逼迫的淚水,靈魂也不會有奮興的彩虹;逼迫可以限制人身自由,卻無法阻止心靈的禱告。
3.禱告不止
   "他們有三十多個老頭老太太,現在都七八十歲了。他們就是天天在那裡禱告,他們是溫州教會的根基。他們為溫州教會的復興一直不停地禱告幾十年。 "
   "最感動海外來訪者和我的是一座被稱為「禱告山」的信徒們每天堅持的晨禱。10多年來數百名信徒每天在山頂清晨4點開始禱告,1998 員警發現了他們禱告的一所房子,解放軍就來炸平了這所禱告屋。但是信徒仍在廢墟上繼續晨禱。有一天清晨430 我們也都登山到了禱告的地方,天色朦朧尚未破曉 ,但30多位信徒已跪成一圈在那裡大聲同心合意開口禱告。見到、聽到他們禱告的內容,我們開始明白溫州教會復興和擴展的原因。因為神是聽禱告的神。" (孫亦因 孫常愛清基督徒互援會中國部主任)
   "溫州之行最震撼的場面是大學生同工培訓營。每天清晨,天還未亮,在淒霧彌漫的山間營地上,二百五十名年輕人在一同禱告,營會最後一個早晨,筆者特地從大堂回宿舍看了一下,除一位有特殊原因的男生,所有的學生都在大堂禱告。
        溫州的禱告山也是這樣,他們廿四小時不斷有人在禱告山上。"
    "在世界各地的營地行走,還沒見過與會者如此齊整地在早晨五點鐘起床一同禱告。這不是營地在搞什麼特別的奮興,也不是年輕人熱血奔湧時的 衝動表現,這是一種靈裡的傳統自然地流過新一代的生命。在溫州,筆者見過傳道人睡覺前俯伏在床上禱告,注意到前來作客的傳道和同工先禱告再談話,聽說了溫 州禱告山上自198965日以來從沒有一天間斷過的禱告之流。溫州教會的興旺絕不是偶然,那已經印在生命深處的禱告傳統是教會興旺的真正淵源。禱告是 通向生命之源的管道,而神就是通過禱告的生命在世間作工。"(劉同蘇)
4.廣傳福音
    "追憶溫州地區老一輩神的僕人們在攀山越嶺辛苦傳福音,常披星戴月不辭勞苦引人歸主,見証神恩惠的福音,主的聖靈與他們同在,工作的果子 常隨著他們。一個個的聚會堂似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信而受洗的人數天天加增,後又開始差派傳道同工到外地傳福音牧養教會(溫州本地的信徒在外地),又進行拓 荒工作(沒有聽聞耶穌基督救恩的村莊或城鎮)。而今天帶給溫州教會有一個很大的異像已經迫在眉睫,全國性流動的民工潮給溫州教會帶來的千載難逢的機遇,這 些民工到溫州來務工,他們中間許多沒有聽過福音,他們可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山溝中,或者是少數民族,或者是回族人,或者根本不知耶穌是誰,更多的是持無神 論信仰,他們可能少有思索靈魂永恆的終級歸宿,人定勝天的謬論觀念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上,他們努力的工作,憧憬渴望通過雙手勤勞的工作來換取美好的生活…… 殊不知這福音的重擔和榮耀事工,已經落在你我這些所有的溫州的第兄姐妹肩上,福音的"接力棒"已到你我手中,你面對眾多也是神所造的人, 你是否注重他們的寶貴靈魂,你從他們眼中迷惘的眼神,你會發現他們對信仰一無所知,大多對人生價值漠不關心,和我們未曾重生得救那時一樣,因為經上說," 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1014"可見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所以我們人人都 擔負著傳福音的責任,特別是這些連耶穌名字都沒聽過的人!……
        主耶穌在升天之前,頒佈了一個大使命,吩咐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
        感謝神!小弟兄我真的感覺到這時代,神在重用溫州教會。經歷文革洗禮後的溫州,不但沒有被這樣殘酷的大迫害所嚇倒、逼倒,反而以一種先置 於死地而後生,以一種超然的力量和毅力重新站立起來!並且福音以一種火一般的速度燒遍整個溫州地區,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福音大復興"。( 基督教神州網)
5.特別祝福
    "從此,溫州人站起來了,他們以超然的眼光,用屬靈的智慧,大大蒙神的祝福!不但在物質上,或在靈命上都有異想不到的突破!許多人做起了個體戶,以一種獨特的經營方式在市場上立足,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本地到祖國各地,一直到全世界……並且在國外定居、發展。 生意人都說"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現在打工仔們說"溫州是小香港",一位外國宣教士來到溫州贊嘆說"溫州就是東方的耶路撒冷"……
對於這樣的贊美,我們千萬不要被沖暈了頭腦,我們應該做得更加名副其實!這是神的恩典,也是我們的福份!現在是工人少莊稼多的時代,是傳 福音收割莊稼的好機會,這個機遇絕不能錯過,站在守望樓上的眾眾牧者啊!能有這樣的機會,是神恩待溫州教會,在末世的宣教上理當付出應盡的微薄之力,涓涓 細水,終成江河,萬丈高樓,自平而起。須知良機若失,如同時間一樣,一去就不復返,到主再來的時候我們就後悔莫及了。真如同《聖經》所說,伸出你的鐮刀來 收割!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那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這個時期就是收割的時期,也是麥子豐收的日子。"(基督教神州網)
       溫州的經濟奇跡已被紀錄片《溫州人》所紀錄。該片已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珍藏。這部紀錄片,用了二十集的篇幅,首次從人類學的視角,記錄 下了溫州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南存輝,從街頭小鞋匠到全球三大低壓電器企業正泰集團之"掌門人";王振滔,中國企業抗訴歐盟鞋類反傾銷"第一人" 陳定友,闖蕩"北大荒"承包萬畝糧田建起"天下糧倉"的樂清農民……紀錄片告訴我們,雖然他們從事不同崗位、有著不同的身份,但卻以自己的拼搏,書寫了不 平凡的華美樂章。"
       奏響這華美樂章的溫州人秘訣何在?勤勞務實說,敢於創新說,吃苦耐勞說,榕樹精神說,融資信用說,風水特別說,教堂經濟說-----各有其道。
       其中"教堂經濟說"受到廣泛關注。網上有七位數以上的網頁。該說認為,以教堂為誠信保障的市場經濟成本最低,效果最佳;而用行政手段保証 誠信,卻顯得蒼白無力,且成本太高。一個缺少誠信的市場經濟是很難長久持續發展的。趙曉的市場經濟倫理已得到許多經濟學家認同。 《商界傳媒》總編輯劉旗輝的推薦語:"這是一篇從倫理角度比較不同的市場經濟,並以此反思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的文章。文章讓人們意識到,中國的市場經濟轉型 光有一個基本的運行體系,甚至再加上憲政框架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倫理變革,才能臻於完善。中國企業家應該意識到自己和國際先進企業
        最大的差距到底是什麼,企業家應該從產品、技術、管理以及一般的企業文化的高度上升到更高的倫理層面,以此構建企業的長遠競爭力"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由於歌先生所著的《美國的本質》一書引起了學界尤其是網上的極大關注。書中用大量史實論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外交政策、戰爭以及 美國國民普遍的價值取向都是基於基督教(新教)之教旨(美國的市場經濟倫理也不例外,正如趙曉所得出的結論)。這一事實基本駁倒了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美 國以單純經濟利益擴張和外交的理論。細讀《美國的本質》,深感對美國佬的愧對,而新近,筆者在讀《中國人的人性》(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美國傳教士亞瑟. 亨德森.史密斯所著、魯迅先生力諫的驚世之作)一書時,有一件事也頗讓人感到信仰的力量:一個普通的美國在華傳教士(即此書作者)的一席話讓羅斯福總統當 下決定將清政府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人自己的事業。一次面見讓十億兩白銀的命運發生根本轉 變的力量是不能用重利來解釋的,這完全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足見美國總統的信仰不僅限於手按《《聖經》》宣誓那般形式。"(山西經濟日報)
        趙文章最後的結論:"現實無疑需要我們往前再多走幾步。其中之一,便是文化變革,找到一個與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要做到這一 點,或從自己悠久的傳統文化中開掘一整套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倫理,或通過吸收和引進的方式再造文化基因。漫遊於北美廣袤的土地,聆聽座座教堂發出的深沉的 鐘聲,我不時會想起一位憤怒詩人的詩,並想著要將之改變如下:敬畏神威,敬畏閃電,也敬畏天空的驚雷。唯有敬畏,才能得救;唯有信仰,市場經濟才有靈 魂。"
二十一世紀的神州大地將響起驚雷:"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
        一個多世紀以來,十字架在溫州的種種作為和表現遠非一介凡夫幾天浮光掠影,一孔之見所能闡明。許多溫州之謎為溫內外,主內外專家學者所聚焦決非偶然。溫州遠非淨土,更談不上"聖地"。問題,矛盾依然很多,筆者無力廣涉,不到之處請讀者指點迷津,批評指正。


沒有留言: